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0286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检测江西省赣州市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老子本为周守藏室之史,其所著也是政教之谏言。

孔子虽不是史官,其编撰《春秋》,代行史官之责,也有以史为鉴之意;

其一生活动都以政教为中心。

到战国诸子,尽管他们所进谏的已经不是天子而是诸侯,甚至是卿大夫,但政教谏言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气质仍然是与史官一脉相承的。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无逸》中周公对成王的告诫尚不能看作是周代言谏制度已经建立的佐证因素,这些训诰之辞还没有在谏言制度上作出安排。

B.依据《大匡解》记载,周公曾要求朝中各级臣子对如何应对恶劣环境提出谏言,而且对谏言的内容、提出时间作了一定的规定。

C.周代言谏制度多种多样,除了有采诗之制、献诗之制度外,还有献书的制度安排,周代后期的子书可看作是史献书的发展。

D.春秋后期,诸子进谏的对象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政教谏言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气质却还是与史官一脉相承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传本《诗经》中能找到主名的诗歌都是贵族所著,这些诗歌内容都应当被当作谏言来对待,而不能作为颂美诗理解。

B.《诗大序》中对风有明确的定义,它对上有谏、刺的作用,对下有教化的作用,这同样适用于《雅》和《颂》。

C.周代史官有记录周代时事之责,将前代败亡的历史教训作为鉴戒,是他们记录整理《夏书》《商书》《尚书》等古籍的目的之一。

D.孔子不是史官,虽然没有史鉴的义务,但他确实是代行了史官之责,其所编撰的《春秋》也有以史为鉴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逸周书皇门解》《大匡解》等大量的典籍资料说明,言谏制度不仅在周已经建立起来了,而且还有了具体的措施体现。

B

.邵公进谏厉王时曾谏言天子要让公卿、列士等献诗,广开言路,说明在周代,对公卿、列士这些官员体有献诗这一职务要求。

C.祭公谋父的《祈招》诗,通过描绘美好的内容来让周穆王去学习仿效,达到讽谏的目的,这种美颂之词也是谏言的一种。

D.周代言谏制度对我国古代文学发展影响颇大,无论是诗歌的发展,还是史书、子书等文学的发展都曾受其影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2分)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

王大珩

我的小名叫膺东,生于1915年。

那年的大事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独占中国的秘密条款——二十一条。

5月7日日本提出最后通牒。

25日袁世凯在北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于山东之条约》。

当时激起全国人民大规模的反日爱国运动,把5月7

日称为国耻纪念日。

父亲因此给我起了膺东这个小名,寓意是满腔义愤打击东洋——日本帝国主义。

我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上世纪初曾留学日本,是早期的地球物理和气象学家。

母亲极其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在军阀混战的时代,欠发工资,家里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父亲看我有点灵气,从小就引导我学,激发我爱科学的兴趣。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当看到筷子半截斜插入水杯中,出现挠折现象时,父亲就指出,这叫折光现象;

在小学时,父亲就带我去看他亲自做地磁观测;

在初中时,带我进行气象观测实习。

在父亲的教育辅导下,我超前学完了中学数学和微积分。

1932年,我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在叶企孙、吴有训、周培源等名师的教育熏陶下,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学会了从事科学工作的思想方法,更重要的是长辈们的道德为人、爱国思想、对事业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和进取精神。

在留学英国期间,我有很长一段时间过着几乎是工人和被雇佣者的生活,有机会洞察资本主义世界的形形色色。

交往过德高望重的学者教授,也见到过市侩气十足的学术人物。

同时还体会到一些处世之道,即只有通过自己的钻研实践,才能成为知识里手;

只有做出贡献,并争取出人头地,才能被同行看得起,才能交上朋友,并在学问知识上得到互益。

同时也理解到,在解决问题时,如何分清主次,洞察现象,发现分析问题而不受陈规约束,这也是科学发展和前进所必行的。

这些思想上的认识和收获,对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所从事的各项工作,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1948年,我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国,正值国民党政权即将垮台的时候,经济上通货膨胀到天文数字。

当时,英国的公司曾打电报来,欢迎我再回公司任职。

与此同时,吴有训老师通过地下党组织,引导我到解放区去创办大连大学。

在这截然不同的两条道路上,我选择了到解放区的道路,我的路子走对了。

在党的培养下,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初步的认识,更加理解了上层建筑要与经济基础和生产实践相适应的道理;

要树立革命的人生观;

并深感由于专业决定,个人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事业要靠策力来完成。

这些思想引导我努力做到先公后私,不计个人名利,爱惜人才,培养后进,团结协作,以及顺应实际情况,因势利导等,同时也要敢于向错误做斗争。

在多年的实践中,我认为一个人的机遇,是靠主观和客观多方面条件促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因素。

1994年,我荣获何梁何利科学成就首届大奖,在颁奖大会上致辞中曾谈到,我所取得的成就,主要是同志们集体智慧的体现,同时还因为我的夫人在生活上和健康上对我的精心照顾,以及在教育、培养子女方面承担了主要家庭责任,使我得以全心致力工作。

现在我已年逾八旬,身体还算健康,愿以喜看祖国日益昌盛,迎接21世纪的欣喜心情,继续贡献我的微薄之力。

我是时代的幸运儿!

(选自《中国工程院院士自述》,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王大珩出生于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的年份,小名叫膺东,这起名体现了他父亲的爱国思想,也说明王大珩从小深受爱国思想的影响。

B.王大珩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他父母亲都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受到优良的家庭教育熏陶的他,为日后成为著名物理学家打下了基础。

C.日夜思念祖国的王大珩,在国民党政权即将垮台的时候回到祖国,便主动要求到解放区创办大学,后来他认为自己的路子走对了。

D.在多年的实践中,王大珩认为一个人的机遇,是靠主观和客观多方面条件促成的,也包括家庭因素这样的客观条件,他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王大珩的父亲曾留学日本,是早期的地球物理和气象学家,在国内工作且有不低的收入,这为王大珩的求学提供了优裕的物质条件。

B.王大珩的父亲善于激发小孩爱科学的兴趣,当童年的王大珩看到插入水杯中的半截筷子出现挠折现象时,曾告诉王大珩,这是折光现象。

C.在留学英国期间,王大珩所学到的知识超过了他在清华大学所学到的,并对他以后所从事的各项工作,所起的积极作用也更大。

D.作为杰出人才的王大珩回国后,英国公司打电报来,欢迎他再回公司任职,可王大珩明确拒绝了英国公司的邀请,这体现了一位爱国科学家的本色。

E.在王大珩看来,由于受专业限制,个人的知识能力是有限的,事业要靠团结协作来完成,还要顺应实际情况,因势利导,并敢于向错误做斗争。

6.除学习科学知识外,王大珩的思想认识有若干次大提升,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4分)

眼镜

老舍

宋修身有对儿近视镜,可除读书时不戴。

他正往学校里走,这回,眼镜盒子是卷在两本厚科学杂志里。

本打算把盒子放在袋里,可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

笔记本,手绢,铅笔,橡皮,两个小瓶,一块吃剩的饼,占住了地盘。

一拐弯,碰上了个同学,他站住说了几句。

来了辆汽车,他本能地往里手一躲,本来没有躲的必要,可眼力不济,于是把鼻子按在墙上。

汽车和朋友都过去了,他紧赶了几步,怕迟到。

走到了校门,一摸,眼镜盒子没啦!

登时头上见了汗,抹回头去找,哪里有影儿。

拐弯的地方,老放着几辆洋车。

问拉车的,他们都说没见,好像他们也都是近视眼。

又往回找到校门,只摸了两手的土。

心里别扭透了!

掏出那块干烧饼狠命地摔在校门上。

假如口袋里没这些零碎?

假如不是遇上那个臭同学?

假如不躲那辆闯丧的汽车?

巧!

越巧心里越堵得慌!

定是被车夫拾了,瞪着眼不给,什么世界!

天天走熟了的路,掉了东西会连告诉一声都不告诉,而捡起放在自己的袋里?

一对近视镜有什么用?

宋修身的鼻子按在墙上的时候,眼镜盒子落在墙根。

车夫王四看见了,本想告诉一声,可是一看是他:

一年到头老溜墙根,没坐过一回车。

话到了嘴边,又回去了。

他顺手捡起盒子,放在腰中。

拾了就是拾了,活该。

宋修身往回走,王四到个僻静地方放下车,掏出盒子,好破的盒子;

打开,镜子真脏;

自己戴了戴,戴不上。

王四的心凉了,早知道还给那个溜墙根的学生呢!

也许倒能得几毛钱的报酬。

眼镜丢了以后,他来到教室。

虽坐在前面,黑板上的字还是模糊不清。

越看不清,越用力看;

下了课,脑袋直抽着疼。

他越发心里堵得慌。

第二堂是算术习题。

他把眼差不多贴在纸上,算了两三个题,他的心口直发痒,脑门非常的热。

他好像把自己丢失了。

平日最欢喜算术,现在他看着那些字码心里起急。

心中熟记的那些公式,都加上了点新东西——眼镜,汽车,车夫。

公式和懊恼搀杂在一块,把最喜爱的一门功课变成了最讨厌的一些气人的东西。

他不能再安坐在课室里,他想跑到空旷的地方去嚷一顿才痛快。

平日所不爱想的事,例如生命观等,这时候都在心中冒出来。

一个破近视镜,拾去有什么用?

可是竟自拾去!

经济的压迫,白拾一根劈柴也是好的。

不怨那个车夫了。

虽然想到这个,心中究竟是难过。

今天的功课交不上,明天当然还是头疼。

配镜子去,做不到。

今天,算术的公式好像给它们匀出来点地方。

他想不出一个办法,他头一次觉得生命没着落,好像一切稳定的东西都随着眼镜丢了,眼前事事模糊不清。

他不想退学,也想不出继续求学的意义。

第二天,他没去上课,王四没等到那个近视眼。

要收车时,小赵来了,他家开着个小杂货铺,他的父亲戴平光的眼镜。

王四想起来了:

小赵,给你这个。

从车箱里把眼镜找出来:

别看盒子破,里面有好玩艺儿。

小赵一见眼镜,掌柜的在心中放大起来。

果然是体面的镜子,比父亲的还好。

戴上试试,不行,这是近视镜,戴上发晕!

戴惯就好了,王四笑着说。

小赵觉得不上算,可是又真爱眼镜。

试着走了几步,摘下来,看看大家。

大家都觉得戴上镜子确是体面。

王四领着头说:

真有个样儿!

送给你的,我拿着没用。

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

送给我的?

小赵钉了一句。

真送给你!

小赵把眼镜放在盒子里,走开。

走了几步,又把盒子打开。

回头看了看,拉车的们并没把眼看着他。

把镜子又戴上,眼前成了模糊的一片。

可是不肯马上摘下来——戴惯就好了。

他觉得王四的话有理。

有眼镜不戴,心中难过。

况且掌柜们都必须戴镜子的。

眼镜,手表,再安上一个金门牙;

南岗子的小凤要不跟我才怪呢!

刚一拐弯,猛地听见一声喇叭。

他看不清,不知往哪面儿躲。

他急于摘镜子……

学校附近,这些日子了,不见了溜墙根的近视学生,不见了小赵,不见了王四。

(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宋修身身上各处的口袋都没空、拐弯处和同学交谈,本能地躲避汽车,紧赶了几步,怕迟到,这都是为下文丢失眼镜设置悬念。

B.第三段主要采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宋修身丢失眼镜之后的自责和对他人的谴责心理,也寄寓了对宋修身的同情。

C.最后一段耐人寻味,含蓄地交代了三个人物的不同结局,宋修身因丢失眼镜而退学,小赵被车撞了,而王四则因愧对宋修身而不再拉车了。

D.小说语言形象通俗,有的颇有地方特色,如老溜墙根、真有个样儿等;

有的不乏幽默,如等过二年,你的眼神不足了,再戴也就合适了等。

8.眼镜在文中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5分)

9.通过刻画宋修身、王四、小赵等形象,分别揭示出了怎样的人性弱点?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19分)

王罕字师言,以荫知宜兴县。

县多湖田,岁诉水,轻重失其平。

罕躬至田处,列高下为图,明年诉牒至,按图示之,某户可免,某户不可免,众皆服。

西方用兵,仍年科箭羽于东南,价踊贵,富室至豫贮以待鬻。

罕白郡守倍其直市之,而令民输钱。

旁州闻之,皆愿如常州法。

累迁户部判官。

修太宗别庙,中贵人大虑材,将一新之。

罕白是特岁久丹漆黯暗,但当致饰耳,榱栌皆如故,唯易一楹,省缗钱十万。

出为广东运使。

侬智高入寇,罕行部在潮,广州守仲简自围中遣书邀罕,罕报曰:

吾家亦受困,非不欲归,顾独归无益,当求所以相济者。

遂还惠州。

州之恶少年正相率为盗,惠人要罕出城,及郊,遮道求救护者数千计。

罕择父老可语者问以策,曰:

吾属皆有田客,欲给以兵,使相保聚。

罕曰:

有田客者如是,得矣,无者奈何?

乃呼耆长发里民,补壮丁。

募有方略者,许以官秩、金帛,使为甲首。

久之,无至者。

有妇人诉为仆夺钗珥,捕得之,并执夺攘者十八辈,皆枭首决口置道左,传曰:

此耆长发为壮丁不肯行者也。

观者始有怖色。

乃简卒三千,顺流而下。

将至广,悉众登岸,营于南门。

智高临观,相去三十步,见已严备,不敢犯。

罕徐开门而入,智高遂解去。

徙知潭州。

为政务适人情,不加威罚。

有狂妇数诉事,出言无章,却之则勃骂,前守每叱逐之。

罕独引至前,委曲徐问,久稍可晓。

乃本为人妻,无子,夫死,妾有子,遂逐妇而据家资,屡诉不得直,因愤恚发狂。

罕为治妾而反其资,妇良愈,郡人传为神明。

监司上治状,敕书褒谕,赐绢三百。

徙知明州,以光禄卿卒,年八十。

(节选自《宋史王罕传》)

10.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仍年科箭羽于东南

科:

征收

B.罕报曰

报:

上报

C.乃简卒三千

简:

挑选

D.出言无章

章:

条理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庙,指皇家于太庙之外另立的用于供奉先祖牌位的家庙。

B.缗钱,指以千文结扎成串的铜钱,汉代作计算税课的单位。

后泛指税金。

C.运使,指主管运输事务的最高中央行政官职,后来权力有所分散。

D.属,用在人称代词后表复数,类似的词语还有辈、等、曹、侪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罕征税讲公平。

在宜兴为政期间,针对百姓的声诉,他按照标示的地图,根据百姓田地位置的高低来决定是否免交租赋,让人心服口服。

B.王罕为政讲方法。

因西部用兵,致使箭羽价格连年上涨,他让郡守用双倍价格购买,让百姓只需向官府交纳购买箭羽的钱,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

C.王罕治军有谋略。

为解广州郡守仲简之围,他通过惩罚抢劫犯的方式来震慑众人,并借此选拔士兵,然后带兵进驻广州,让侬智高知难而退。

D.王罕处事有耐心。

有个病妇多次上诉事情都被之前的郡守喝退,只有王罕耐心询问,弄清原委后对事情进行了妥善处理,妇人也恢复了清醒。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吾家亦受困,非不欲归,顾独归无益,当求所以相济者。

(2)有田客者如是,得矣,无者奈何?

(二)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11分)

又呈吴郎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呈:

呈送。

吴郎:

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

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须:

反而更应该。

甚:

太。

征求:

指赋税征敛。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写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

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

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15.清人卢德水说:

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

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以

揭示将士们虽然思念家乡,但因尚未建功立业而无法回还的痛苦心理。

(2)杜牧《阿房宫赋》中说明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十分宏伟的句子是:

(3)庄周《逍遥游》中用

来写大鹏怒飞情景的句子,极尽想象,采用以点代面的手法来描写鹏鸟此时飞行的情态。

第卷语言表达题(共9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走进庐山山谷,抬头几乎见不到阳光,鸟儿满山飞来飞去;

正是秋天,栗树密布,树下栗子散落一地,不一而足,让游客兴奋不已。

B.该案件因为犯案人手法隐蔽,很久毫无进展,最近,经过专案组的明察暗访、细心研究,终于峰回路,有了新的线索。

C.社交平台的言论给管理者带来了难度,每当虚假消息闹得沸沸扬扬时,人们都希望权威部门及时发布信息,以达到扬汤止沸的效果。

D.杂志社责任编辑张平率先发言,他抛砖引玉,和分享了去年杂志社所取得的成绩,鼓励大家再接再厉,写出更多的好作品。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哲理诗是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歌,往往把哲学的抽象道理含蕴于鲜明的艺术形象之中,其特点是内容含蓄、隽永。

B.如果这种状况继续持续下去,那就清清楚楚地表明,当今的戏剧创作正在日渐走向衰落,这难道还不能不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吗?

C.现在,天山虽然并不是春天,但是没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比得上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没有哪一个春天的草场比得上这时天山的盎然绿意。

D.一位塑料生产商告诉记者,虽然一般的小作坊就可生产塑料颗粒,但没人会用它伪造假大米出售,因为这非常好辨认,根本没法以假乱真。

19.依次填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即二者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

没有真理,就无所谓谬误。

它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是真理

这是因为,任何真理都受到一定范围的限制

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

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又互为化

没有谬误,也显不出真理

A.

B.

C.

D.

20.下面一段文字如果加上一些虚词,表达效果会更好。

为此,请将下面的虚词插入文中适当的地方。

插入后,将紧接虚词后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在无数明星中,除了少数行星外,都是自己会发光、位置相对稳定的恒星。

太阳是距我们最近的一颗恒星。

其它恒星离我们都遥远,最近的比邻星在4光年以外。

假如把它们拉得像太阳那样近,那么我们能看到无数个太阳了。

恒星不但自,而且都以各自的速度在宇宙中飞奔,因为距离太远,人们不易察觉而已。

答:

非常_______只是_______并且_______就_______

也_______

21.下面是中国海洋大学环境保护协会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文字外的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畅,不超过65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2017年3月,一篇名为《校长怒了!

还有多少假课文在侮辱孩子的智商?

》的帖子在网上广泛流传。

在这份网络热传的帖子中,罗列了不少现在正在使用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具体错误。

比如某版本二年级的课文《爱迪生救妈妈》,根据历史资料,爱迪生小时候的那个年代根本就没有阑尾炎手术,课文所叙述的内容并不存在;

又如某版本五年级的《地震中的父子》,在不同的版本中,所记载的地震发生时间并不相同……这些课文,因其中叙述的事件不真实而被指为假课文。

你对假课文事件有何看法?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

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赣州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题

参考答案

1.B(各级臣子表述错误,原文没有各级含义)

2.A(不能作为颂美诗理解错,由一定以为它只是颂美诗可以推断可以当做颂美诗理解,但不能只做颂美诗理解)

3.B(原文为提到这一现象,并不能说明这是建议内容,且职务要求没有依据,原文是职务行为而不是职务要求)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