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3040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88.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docx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测试

驱遣我们的想象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①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这是爱因斯坦的结论——“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能概括世界的一切,推动着创造力的进步,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②想象力如此重要,但我国中小学生的想象力却不容乐观。

我们先看一下哪些因素是诱发想象力的必要条件。

首先是兴趣。

一个人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理都懒得理,就更不用说去想了。

感兴趣了,才会快乐地去想象。

然后是主动。

发挥想象力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但要发挥主动性就要有一定的自由,任何压力和限制都是自由的天敌,也是想象力的天敌。

要使想象力产生良好的结果,还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引导。

有些人在某些方面的想象力是出奇的,比如投机取巧。

因此要避免想象力朝着不良方向发展,就应对人适度引导,让其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是聚焦。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聪明人如果什么都做,那么他也将一事无成。

所以发挥想象力也要进行适度聚焦。

要提高我国中小学生的想象力,需要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对学生进行适度引导,让其适度聚焦,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快乐和自由。

1.提升学生的想象力,选文中提到了哪些条件?

除此之外,你认为还需要什么条件?

请你再补充一个。

选文中提到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的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微写作:

请运用修辞手法对下面一段文字进行外貌描写改写,注意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不少于100字)

原稿:

当我来到建筑工地上,看到父亲挑着沉重的水泥砖,非常吃力地走着,汗水浸湿了他的衣服,我不禁流出了眼泪。

加工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选文中提到的条件:

兴趣、主动、引导、聚焦补充的条件:

丰富的知识;善于发现;有质疑精神

2.合乎题意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和概括。

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依据题目要求“提升学生的想象力”筛选符合题意的语句作答。

可依据“首先是兴趣”“然后是主动”“要使想象力产生良好的结果,还需要两个条件。

一是引导。

……二是聚焦”这几个语句概括作答。

要想“提升学生的想象力”除文章中介绍的之外,还可以有:

丰富的知识;怀疑的精神;发现问题的能力;冒险的精神;实践的能力等。

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2.试题分析:

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

依据题目要求,第一要用修辞手法;第二,要对人物进行细致刻画。

第三,要注意突出人物的特点。

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如:

当我来到建筑工地上,机器的嘈杂声并没有影响我的思绪,我从那么多工人中一眼就认出了父亲,本来身材就很矮小的父亲,背者那沉重的水泥砖,身子就像一张弓。

太阳炙烤着,父亲的额头上有许多闪光的东西,可是他却没工夫去管它们。

他咬紧牙关走到机器旁,卸下水泥砖,喘了口粗气,拍拍身上的灰,又重复刚才的工作去了。

我不忍心再看下去,难怪父亲每天回家后坐一会儿都会打瞌睡,难怪每天母亲都要为他捏肩捶背,他多么苦啊!

我的心似乎被什么东西刺痛了,喉咙被什么堵住了,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下来。

现代文阅读。

沙漠奇遇

[俄]伊·罗索霍瓦茨基

⑴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⑵考古学家米哈伊尔·葛利戈里耶维奇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

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究竟是什么呢?

他却无法确定。

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

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5年前的情景。

⑶当时米哈伊尔参加了沙漠考察队,但他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在沙漠中迷了路。

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

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看上去是一男一女。

他们几乎分辨不出五官,只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青筋,以及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

⑷雕像的身材很不匀称:

躯干和胳膊很长,两条腿却又短又细。

考察队员们争论不休,却终究不能确定这两座雕像属于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代。

⑸米哈伊尔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

他梦游似地向雕像走去,突然,他“哎呀”一声惊叫起来,裤兜里,黄铜烟盒滚烫滚烫的,仿佛在火上烤过一样。

⑹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迷路的考察队。

他们回到了家乡,同行的费多罗夫,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

不久,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

费多罗夫也在一次实验室爆炸事故中罹难。

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的。

据他的实验助手说,那东西犹如一种活性极强的酶,能加速一些反应,延缓另一些反应。

正由于这个原因,引起易燃物质猝然起火、爆炸。

⑺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重回了那个沙漠,现在他正站在雕像面前。

⑻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

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

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

⑼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

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八方侵蚀它们。

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

他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

这是怎么回事啊?

这不可能!

不可能!

⑽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

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

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

⑾所学过的知识在他记忆的屏幕上一一闪过。

新陈代谢和生命持续的时间并不固定,它们因物种而异,差异幅度极大。

例如葶苈属植物的全部生长过程在五六周内即可结束,但红杉属植物却能生长几千年。

⑿一个中心思想已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

⒀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

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瞬间。

显然,他们那儿非生物界的运动过程,也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

这个女人感到脚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这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步。

在这五年时间里,米哈伊尔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历程,他结识了一些朋友,也失去了一些同志,他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在战火中体验到了爱和恨。

⒁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

⒂“瞬间”这个概念是非常相对的。

人生的一秒钟并不是钟表的“滴答”一声这么简单,而是指人在这一秒钟内所做的事情。

这一秒钟可以是无所作为,也可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秒钟之内,地球运行一定路程,风儿掠过一定距离,蚂蚁爬过一段小路。

人可以根本不介意一秒钟时间,也可以用一秒钟按动电钮,将火箭送入太空;可以无聊地打个呵欠,也可以发现一条新的自然规律。

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

时间是自然界的万物之主,而人则是自己时间的主人。

⒃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选自《沙漠奇遇》(有删改)

科幻:

想象创造价值

也许每人在孩提时代都曾幻想着遨游太空,去另一颗星球发现文明,到外星人家中做客聊天……无论民族、时代、阶层,每个人都拥有做梦的权力、想象的自由,这正是科幻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所在。

近年,科幻电影迸发出炽烈的“科幻热”,形成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我们似乎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

科幻文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

它给人类的思维与智慧带来了哪些启迪?

一、“梦想成真”的预言与忧思

“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在1869年发表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构想了一只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艇。

但人类社会中潜水艇成为现实,却是在几十年以后。

1886年,英国才建造出第一艘使用蓄电池动力的潜水艇;1954年,美国才建造出第一艘核动力潜水艇,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艘潜艇也都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美梦成真”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潜水艇上。

凡尔纳笔下的直升机、留声机、太空旅行,威尔斯笔下的基因改造技术,克拉克笔下的同步通讯卫星……在今天都已成为现实,并且改变了世界。

“科幻”不是无风起浪,而是立足现实科技展开的想象。

科幻文学不仅能反映一个时期科学发展的状况,更能启迪科学家的思考,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

科幻不仅赋予人们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赋予人们科学的思维、科学的世界观,它通过对科学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想象构造,让人们理性地思考未来。

科幻作家在乐观地憧憬科技文明的同时,也在对科技泛滥带来的弊端进行反思。

在科幻小说《神经浪游者》中,网络独行侠凯斯奉命潜入跨国企业的信息中心窃取情报,在信息大战中帮助神秘力量主宰世界。

但他想得到的并不是世界,不是权力,而是希望超越肉体的束缚,逃避废墟般的现实世界。

还有许多科幻文学都不约而同地反映了科幻作家们的前瞻与忧思:

人类在利用科技为自己造福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多一份理性与制衡?

二、开启思想实验与创新之门

美国哲学教授拉菲尔是一位科幻迷。

他在学校开设了一门“怎样通过科幻小说学哲学”的课程,大受欢迎。

他认为,科幻是思想的实验,而哲学里也有许多思想的实验,其内在思维是相通的。

以科幻作品中最常见的一类情景为例:

人类面临着外星攻击,拯救人类的唯一办法,是放弃一些人的生命。

假设这一刻成真,而你是执掌地球生命的核心人物,你会怎么决策?

放弃哪些人的生命而拯救其他人?

为什么该放弃的不是你自己?

正是在这种貌似“不可能”的戏剧情境中,科幻小说为我们开启了一场又一场蕴含着哲学意味的思想实验,激发无数想象、创造、预测、设计,启发我们在真实世界中的思考与行动。

科幻文学的不竭动力正在于此。

而我们的未来,正基于今天种种思想实验所取得的成果。

在这样的视野之下,科幻作品的意义就显得深远而重大。

在科幻作家吴岩看来,科幻不属于科学教育,而应属于创意教育。

“比科幻小说中的科学知识更加重要的,是科幻文学给人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美国科幻文学研究者托马斯·斯科提亚也指出:

“科幻小说家是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实验的专业制造者,不管他是在考察一项新的科技发展所引起的局部后果,还是在考虑一种社会潮流的更为宽泛的影响。

或许到了必须为幻想正名的时候。

幻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

在心理学教科书中,想象分为三类: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多种课本都在重复一个说法,即再造想象就是在脑海里复现一个事物,比如让你先对一个杯子进行观察,然后凭想象画出这个杯子;创造想象是把几个事物在脑海中加工、组合并表达出来,比如让你将鱼鳞、鹿角、蛇身、凤爪想象拼装成一条龙的样子。

据说,这两种想象是“好的”,而那种抛开现实事物,天马行空地去想并实现出来的幻想,是应该规避的,是让人想入非非的。

吴岩认为,这种说法应该彻底改变。

想象力的本质就是超越现实,对现实否定得越彻底,人的想象力才越高级。

如果一直模仿前人,不去远离现实,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创新。

这才是对我们这个社会有价值的想象。

3.下列选项中,对文

(二)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两块主要内容——“梦想成真”的预言与忧思,开启思想实验与创新之门,属于并列结构,顺序可以更换。

B.“人类面临着外星攻击,拯救人类的唯一办法,是放弃一些人的生命”,这是科幻小说的常见情景,也是一次思想实验,其结果与哲学实验大相径庭。

C.作者讲述《神经浪游者》故事,是为了论证科幻赋予人们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

D.文中说“‘科幻’不是无风起浪,而是立足现实科技展开的想象”,又说“想象力的本质就是超越现实,对现实否定得越彻底,人的想象力才越高级”,这两句话是矛盾的。

4.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

(一)中的人物在五年内的人生轨迹。

5.文

(一)是一篇科幻小说,为了把故事说得动人,作者采用了多种写作技法,请参照示例,结合本文内容,探究其写法及作用,完成下表。

写作技法

结合文章内容探究写法并分析作用

巧用对比

(1)本文多处使用对比,如米哈伊尔的五年和雕像的五年进行对比,突出了人类的时间比雕像的时间节奏更快,引发了人类关于时间和生命意义的思考。

伏笔照应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下面出自文

(一)的三段文字中选择一处,联系语境,赏析其表达效果。

⑴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⑻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

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

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

⒂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7.文

(二)倒数第二段提到了想象有三种,分别是“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文

(一)中,两个类似雕塑的外星生命属于哪种想象?

请联系本文和生活体验,阐述你的观点和理由。

8.针对选文

(一)第⑽段“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一句,在⒀段与⒂段之间,可以补充一个照应语段⒁,以引发读者更多的想象与思考。

请结合选文,承接“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一句,发挥想象,补写出来,不少于100字。

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

9.结合文

(一)和刘慈欣的一部科幻作品:

《带上她的眼睛》或《三体》或《流浪地球》,谈谈你对文

(二)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答案】

3.C

4.考古学家米哈伊尔在沙漠考察时发现了雕像,后来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历程,5年后重返沙漠,发现了雕像手脚姿势的改变,领悟到“雕像”的本质

5.本文多处埋下伏笔,如前文通过雕像的外形、离奇的爆炸等,处处暗示雕像的不同寻常,为后文揭示他们是外星生命埋下伏笔,有伏有应,让结果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6.示例:

茫茫黄沙中,一轮硕大的太阳正缓缓西沉。

黄色和红色交织成画面的主色调,落日熔金,整个画面宏大又壮观。

借落日西沉暗示一切的思考都是在极短的时间内进行;塑造了苍茫又壮阔的意境,以落日之壮观平静,衬托米哈伊尔心理活动之激烈、壮阔;

7.两个外星生命属于“创造想象”。

这两个生命与人类同中有异。

他们外形近似人类,但却有菱形的瞳孔和不协调的身材比例,这都是从人类的形象进行创造性加工后获得的形象,而他们时间节奏的极度缓慢、身体构造的神奇,也是发挥创造性想象的结果,并没有抛开现实,不属于幻想,也不是再造想象。

8.示例:

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

那男人拿的是什么样的武器?

它的杀伤力强吗?

要过多少年那男人才射击呢?

但他很快认为这些问题是多么无足轻重,地球上的居民要对付这些天外来客是轻而易举的,他们可以击落那男人手中的武器,也可以用钢缆把这些生物捆绑起来。

谁的时间推移得快,谁就能取得胜利。

9.示例:

科幻作家吴岩的这番话是针对科幻小说与科学教育、创意教育的关系说的,重在强调科幻小说对受众的思维方式的内在影响。

科幻小说其实是一种世界观的重新构成,是一种对世界的重新构成可能性的探索和思考。

它涉及对我们现有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一种质疑、一种反思、一种拓展、一种思辨。

如读《沙漠奇遇》选文,读者禁不住会产生“山中方一日,人间已千年”之感。

对于文中的外星生命来说,五年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人类来说,五年足可以改变很多东西。

生命的质量不等于时间的长度,生命体不同,生命的节奏也不同,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真是让人感慨。

我们会思考怎样突破生命的限制,用更宽容的眼光去看待其它生命,敬畏自然。

【解析】

3.A.两者不是并列结构,是由表及里的递进结构;B.其实验结果有无和哲学实验结果相同,原文中并无相关信息,不能武断;D.两句话不矛盾。

4.考查对人物经历的梳理概括。

按照题目要求,将人物从“米哈伊尔”与“雕像”人生的经历两方面概括。

五年前米哈伊尔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在沙漠中迷了路。

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

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重回了那个沙漠,现在他正站在雕像面前。

雕像与五年前不同,五年前,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

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

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

引发他的思索,他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在战火中体验到了爱和恨。

领悟到“雕像”的本质。

5.考查对伏笔照应写法的理解。

照应的方式之一,文章的前伏与后垫相呼应,即“伏应”。

文章的前伏与后垫相呼应,是文章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叙事性文章或作品尤为讲究。

写作中,作者在前文对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某种暗示,即“预伏”,在后文对所伏进行呼应、说明或加深,即“照应”。

如,“考古学家米哈伊尔·葛利戈里耶维奇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

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究竟是什么呢?

他却无法确定。

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

”与后文“费多罗夫也在一次实验室爆炸事故中罹难。

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的。

”暗示雕像的不同寻常。

6.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赏析句子要找到赏析的点。

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或者是描写角度等来理解。

所给的几个句子几乎都是景物描写,如“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用空间之大,景色之壮美,衬托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有庄重和严肃之感,突出了小说主题的宏大。

7.考查对概念的理解。

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图样、图解、模型、符号记录等)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就是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有一定的创造性,但其创造性的水平较低。

创造想象是一种有意想象。

它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脑海中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在新作品创作、新产品创造时,人脑中构成的新形象都属于创造想象。

幻想:

是指违背客观规律的,不可能实现的,荒谬的想法或希望。

两个外星生命属于“创造想象”,以人类作为基础,与人类有很多相似点,并使用许多形象材料,并把他们加以深入,通过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8.考查对文章的续写能力。

续写先要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根据文章内容想象出符合语境的内容,要与上下文内容契合,承接“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如,那是一件怎样的武器?

武器杀伤力如何?

如何操作?

等等,要照应文

(一)前文,想象与思考形成整体。

9.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

首先要选择一部科幻作品,然后结合的内容,来理解此句话的意思。

如,在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中,“她”受困于地底的牢笼,心灵却始终向着宇宙中的一切敞开怀抱。

“她”绝不吝啬自己的感知力,对于这个世界的所有美好,“她”都回馈以专注的凝视与爱,并将它们珍藏于心,“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上面的大草原,还可以清楚地看见每一朵我起了名字的小花呢”。

表面上,是“我”带着封闭在地心的“她”的感官去触摸世界,而实际上却是“她”指引着“我”张开眼睛和心灵去体会“平凡”中的美,去迎接缤纷的色彩在我灰色的精神沙漠中开出绿洲。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假如汉字会说话

乐琦

①假如汉字会说话,它会告诉你:

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

②汉字,是人类伟大的发明。

《淮南子》里有一句非常动人的话:

“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汉字的出现,就像一场暴风雨,洗刷了之前的蒙味和黑暗,开启了一个新的文明。

你看,甲骨文的雨(

)、山(

)、本(

)末(

)、采(

)、休(

),视之其象可见,察之其事可明,思之其意可会。

一个方块字就是一方天地,这是只有汉字才能传达的意境。

当我们吟诵“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时候,分明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这种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流是很多发明难以比拟的。

③秦始皇统一六国,将小篆作为全国的标准字体。

自此,汉字从最初的象形意义系统逐渐发展为成熟的文字体系。

④以往的汉字学习,大家更关注汉字怎么读、怎么写,至于字的本源意义,却甚少涉及。

为什么我们把自来水的开关称为“水龙头”?

相传龙会口吐大水而形成雨,“龙吐水”成为古人对龙的一种形象表达,而“水龙头”的喷水功能也正好与“龙吐水”不谋而合。

为什么我们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作“元旦”?

“元”,指开始,是第一的意思。

“旦”是指事字,上面的“日”代表太阳,下面的“一”代表地平线。

“旦”即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一日的开始。

“元”和“旦”结合起来,就引申为新年开始的第一天。

今天,我们在迎接新年第一轮朝阳时,依然可以想见,五千多年前先人在黎明时分看到日出时画出“旦”的情景。

传承五千余年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悠长而有活力的记忆。

⑤中国人对汉字的敬畏从汉字产生的那一天就开始了。

古代,读书人“敬惜字纸”。

直到现在,每逢过年,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会贴春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时的汉字,正通过一种特殊的仪式,传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盼。

⑥今天,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在瑞典教汉字,每教一个字,都会解释这个字的来龙去脉。

他的学生林西莉写了一本风靡全球的《汉字王国》,讲述中国人和汉字的故事。

美国人斯睿德,用二十年时间研究汉字的字源,创办了汉字字源网,被称为“汉字叔叔”。

⑦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还在使用的古典文字,独具特色,内涵丰富。

汉字的古今同脉是民族文化传承和文化自信的根基。

让我们一起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选自2018年5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0.阅读全文,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11.“甲骨文的雨(

)、山(

)”“视之其象可见”。

请用简短的文字分别描述你看到甲骨文“雨”和“山”后想到的景象。

12.如果把下面这段话作为本文第⑥段的论据,你觉得可以吗?

请简述理由。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外孙女阿拉贝拉十八个月时就开始学习中文。

去年,她用中文背《三字经》和古诗的视频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让世界见识到了中文这一语言的独特魅力。

13.有人认为,学习汉字只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就足够了,不必深究字的本源意义。

请联系自己学习汉字的经历,结合本文及材料(甲)(乙),谈谈你的认识。

(甲)我们的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它的独特魅力,是永远不可能改变,也是无可替代的。

即使是汉语拼音,可以作为学习发语的辅助工具,但是绝不可能代替汉字本身,因为它没有也不可能具有那种魅力。

(选自袁鹰《汉字的魅力》)

(乙)观看《开学第一课》,我印象最深的是“字以溯源”中王宁老师展示的“正”“直”的造字思路和演化。

行不离轨是“正”,目不斜视为“直”。

“正直”就是看清道路,奔向目标。

之前,我都不知道每天都在书写的汉字,竟这么富有哲理。

(选自网络:

某中学生《〈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答案】

10.汉字蕴藏着中国人对天地万物的体验与认知,蕴藏着中国人一脉相承的智慧。

追溯汉字的根与源,可以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升华出强大的精神力量。

11.看到甲骨文的“雨”:

云层中降落的水滴,淋淋漓漓;看到甲骨文中的“山”:

地平线上的群峰起伏连绵。

12.示例:

我认为可以。

这段文字的观点是如今汉字已经走向世界,越来越多的外国人爱上汉字,迷恋汉字。

特朗普的外孙女从小就学中文,能用中文背诵《三字经》和古诗,足以证明这一论点。

(如果认为不可以作为论据,只要言之有理亦可)

13.示例:

我认为,学习汉字不仅仅要知道怎么读,怎么写,还应该探究字的本源意义。

因为汉字集形体、声音和辞义三者于一体,是一切拼音文字所不具备的。

在自己的日常学习中,追溯汉字的根与源,领悟中华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可以升华出强大的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