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巩固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16105933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巩固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巩固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巩固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巩固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巩固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巩固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巩固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巩固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巩固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巩固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巩固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巩固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巩固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巩固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巩固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巩固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巩固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九年级语文下册 16《驱遣我们的想象》巩固练 人教部编版含答案.docx

九年级语文下册16《驱遣我们的想象》巩固练人教部编版含答案

知识

1.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

早年任小学教师并从事文学创作。

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是他创作的重要阶段。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童话集《》《古代英雄的石像》。

有《叶圣陶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2.背景探寻。

本文节选自《文艺作品的鉴赏》第十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文艺作品的鉴赏》是一篇关于阅读和作品鉴赏的专论,包括“要认真阅读”“驱遣我们的想象”“训练语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四部分,本文节选自第二部分。

[

3.知识链接。

文艺鉴赏

文艺鉴赏,是指以文艺作品为对象的认识和情感体验。

是一种审美活动,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始终伴随着鉴赏主体丰富的联想、想象和情感体验,审美愉悦性、形象再创性和情感共鸣性是其基本特点。

文艺鉴赏是鉴赏主体对文艺的综合感知能力的体现。

鉴赏能力的养成,首先是要有好的文艺作品,鉴赏主体是鉴赏对象即文艺作品所创造出来的;其次是鉴赏主体要加强对文艺创作规律的了解,提高艺术修养,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和审美经验,培养良好的审美感觉力。

文艺鉴赏是实现文艺作品和审美作用和社会功能的重要途径,是推动文艺创作的动力之一;它还是一种审美再创造过程,是文艺批评的基础。

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接受美学,将鉴赏作为艺术再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内容。

4.主旨归纳。

文章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透过文字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从而能够正确地进行文艺鉴赏。

参考答案

1.倪焕之稻草人

重点

1.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

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2.阅读第8—10自然段,说说作者是如何论证欣赏文艺作品需要驱遣想象力的,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做简要分析。

作者以赏析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入手,首先以纯理性思考的方式对诗句进行赏析,如“疑问:

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聚集着人,难道不会有几缕的炊烟吗?

”这样的赏析全然得不到诗句中所蕴藏的壮景与情感,换句话说,这是不驱遣想象力的结果;同时又论述在想象中睁开眼睛来看这十个文字所构成的画面,便能感受到诗中静寂的境界。

作者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得出了结论: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3.请你根据前面的探究,总结本文的论证思路。

作者首先通过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来明确读者欣赏文艺作品的本质,即“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然后以赏析王维诗句为例,从正反两个角度论述了驱遣想象力的重要作用。

4.文章以王维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论证了想象力于鉴赏文学作品的重要性,你能在读过的诗或散文中,再举一个例子来论证作者的观点吗?

以朱自清先生的《背影》为例: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段描述父亲攀爬月台背影的文字,能因我们的想象力变得更生动。

他的身子微胖,我们可以想象两手上攀时定费了不少劲,甚至青筋凸起;还是因为胖,我们可以想象腿并不是缩了一次,而似是挣扎缩了好几次;更是因为想象,身子微微一倾,这形象便如拍照一般在脑中定格。

有了想象中还原的这一幕,父亲的形象真切起来,切实地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基础训练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掠过(lüè)油漆(xī)苟安(gǒu)

B.躲避(bì)拘泥(ní)怅然(chàng)

C.鉴赏(jiàn)驱遣(qiǎn)桥堍(tù)

D.一缕(lǚ)即使(jí)契合(qiè)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汹涌大漠蠢笨畏缩

B.白沫慌凉耀眼歌谣

C.激昂忧惧记载既使

D.宛如审察配合海鸥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知音,是为寂寞。

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敢畅言所见。

A.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慧眼独具胆识过人

B.锦上添花雪中送炭慧眼独具胆识过人

C.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胆识过人慧眼独具

D.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胆识过人慧眼独具

4.指出下面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文字是一道桥梁。

()

(2)如果单就字面解释,大漠上一缕孤烟是笔直的,长河背后一轮落日是圆圆的,这有什么意思呢?

()

(3)于是禁不住激昂地叫道:

“让暴风雨来得厉害些吧!

”()

(4)回头来看看海鸥、潜水鸟、企鹅那些东西,它们苟安,怕事,只想躲避暴风雨,无异于不愿看见格外清明的天地。

()

5.下面对课文内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艺就是歌谣一类的东西,它产生于文字之后。

B.在印刷术出现之后,文艺就是许多文字的集合。

C.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图画,这样就能鉴赏出作品的意境美。

D.我们鉴赏文艺作品,必须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力,才能感受到文艺作品的美,这是我们的最大目的。

6.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些经典作品,经过时间的淘汰与筛选,其中有着最伟大的思想、最丰富的内容、最高尚的品格,是人类迄今为止所能达到的巅峰。

②一个人能够获得多大的能量,取得多高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这种循环往复的阅读。

③阅读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④对于这些举世公认的中西社科、文学名著,我们自然要尽情揣摩,反复精读,把握其内涵与要旨。

⑤这种循环往复,就是人们常说的精读。

A.④②①③⑤B.③⑤①④②

C.②③⑤①④D.③⑤①②④

7.综合性学习活动。

班级举行“驱遣我们的想象”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进来。

(1)抓住特点,驱遣想象,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

冬天的雪,,。

(2)请你展开想象,围绕“细雨”“碧绿”“明媚”三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表意完整,富有诗意美,不少于100字。

(3)王宁要向大家介绍齐白石的水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

下面是他的发言稿,其中有一些问题,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甲】齐白石用几只蝌蚪在急流的山泉中游动的画面,为我们展开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

蛙声在整个画面中难觅踪迹,可以说,齐白石只画出了一半,但妙就妙在通过虚出的一半,撩拨起观众二度创作的强烈欲望与冲动,使“蛙声”这难以描摹的意象,在人们的想象中得以生动而鲜活地再现,有限的画面与无限的想象完美融合。

齐白石的成功给我们以启迪:

【乙】艺术创作能否达到至高的境界,很大程度上需要运用想象的智慧,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①【甲】处画线句中存在搭配不当的问题,应将“”改为“”。

②【乙】处画线句子不合逻辑,应将“”改为“”。

能力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先就作者的方面说。

文艺的创作决不是随便取许多文字来集合在一起。

作者着手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

他把这些所见所感写出来,不作抽象的分析,而作具体的描写,不作刻板的记载,而作想象的安排。

他准备写的不是普通的论说文、记叙文;他准备写的是文艺。

他动手写,不但选择那些最适当的文字,让它们集合起来,还要审查那些写了下来的文字,看有没有应当修改或是增减的。

总之,作者想做到的是:

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现在就读者的方面说。

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者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1.第5段在选文中起什么作用?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

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3.阅读选文,概括文艺作者是如何进行创作的。

 

4.作者为什么说“看到文字并不是他们的目的”?

 

5.作者为什么在课文的第6段提到了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

这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一个人的成长应该是终身性的,我们本应在年少时期充分地舒展人的精神和心智,提高我们对世界的敏感性,从而给人生的创造性发展提供基础。

然而由于过早遭遇的技术化的教育形式,特别是高度体制化的应试的渗透,导致我们的人生发展很难避免平庸化。

②杰出的大家,包括各行各业杰出的人物,无不在年少时就打下良好的基础。

他们杰出的人生往往直接奠基于年少时期与自然的广泛接触、对艺术的爱好、从小就开始的广博的阅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自由探究的习惯。

③丰富的情感无疑是人生发展最重要的推动力,自幼形成的对自然、他人,对人世间的爱,是一个人创造性的最重要的基础。

这种深厚的、广博的爱源自自幼形成的个人与自然、他人与世界的丰富而生动的联系,只有当个人稚幼的生命开始了一种与周遭世界共同存在的意向,一个人才有可能免于孤立的生存,而培育起对他人和世界的无比的爱。

伟大的心灵总是与伟大的爱连在一起的,在某种意义上大学就是大爱。

④发达的想象力乃是提升人生创造品格的羽翼。

一个人的生命空间是通过想象力来拓展的,想象的边界实际上就是一个人存在的边界。

个人在与自然、艺术接触以及在广泛的阅读中开启的这种发达的想象力,实际上拓宽了人生存的边界,当然也是创造的边界。

这就是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原因。

提出一个新问题,本身意味着我们的精神空间开出新的疆域。

想象力乃是创造性人生最重要的基础,无疑,从小就开始的与自然、文学艺术的亲密接触,是夯实这一基础最重要的途径。

⑤自由探究与求知的兴趣则是创造人生的根基。

杰出的创造实践依赖于持久的兴趣与专注。

在人生历程中,一种兴趣的绵延,一种韧性的坚持,很显然只有来自年少时期就奠定下的这种强烈的兴趣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习惯。

⑥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现实,狭隘的知识训练,以及个人主义的生活取向,正在一步步地削弱教育中个体的心灵生活空间。

技术化的教育对个人与自然接触、以及文学艺术爱好的挤压,浓烈的功利主义倾向的应试化的教育模式,这些都并不指向儿童心灵世界的丰富与扩张。

儿童在教育中过早遭遇的深度体制化,大大地削减了儿童的自由,或者说削减了儿童发展与儿童天性中的自然与自由发展的内在联结,这直接导致个体生命中很难出现持久稳定的兴趣、求知探究的生命姿态和伟大创造所需要的持久高度的专注。

⑦这意味着我们的学校正越来越多地用一时的、可见的成绩取代对人生整体成就的关注,用小爱取代大爱,用私己之爱挤占了对他人、对世界的广博的爱。

当一个人更多地停留在自我的想象世界中,他要对人类作出卓越的贡献几乎是不可能的。

(甲),怎样走出狭隘的自我,是当代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为什么我们会如此平庸?

(丙)我们年少的教育已经打下了平庸的烙印。

1.阅读文章②—⑤段,填写下面表格。

 

2.造成我们平庸的具体原因是。

 

3.理解文中画线部分,说说爱因斯坦为什么强调提出问题更重要。

 

4.将下列关联词语填入文中(甲)(乙)(丙)处。

A.所以B.甚至C.因为

(甲)处应填(乙)处应填(丙)处应填

 

真题练习

【2019年中考湖南邵阳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①尼采曾经指出:

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代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

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

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在我们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

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

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

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

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

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

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

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

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

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

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

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3.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③段从母语环境的重要性及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两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B.作者坚决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

C.作者善于引用,巧妙分析,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D.作者号召我们要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

4.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

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看法。

 

参考答案

1.C

【解析】A项中的“漆”应读qī;B项中的“泥”应读nì;D项中的“契”应读qì。

2.A

【解析】B项中的“慌”应为“荒”;C项中的“既”应为“即”;D项中的“察”应为“查”。

3.B

【解析】“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锦上添花”,比喻略加修饰使美者更美,引申为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慧眼独具”,指在眼力或洞察力方面有独到之处。

“胆识过人”,指有胆识,有气魄,超过一般人。

4.

(1)比喻

(2)反问(3)引用(4)拟人

【解析】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在语言写作时表达方法的集合。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就是根据联想,抓住不同事物的相似之处,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手法。

引用是写文章时,有意引用现成语(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说明自己对新问题、新道理的见解。

拟人修辞方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5.B

【解析】A项中文艺产生于文字之前。

C项中并不是所有的文艺作品都能看作一幅图画。

D项中“我们的最大目的”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6.B

【解析】本语段提出“循环往复阅读”这一中心论点,③可作为第一句;⑤中有“这种”体现了与上句的衔接,可作为第二句;①④句讲了“循环往复阅读”的意义及必要性;②句有明显的总结作用,可作为尾句。

7.

(1)凉爽而惬意,为落叶送去亲切的问候;慈祥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2)示例:

雨天的黄昏更富有诗意。

蒙蒙细雨,如烟如雾,飘飘洒洒,染绿了草,碧绿了树。

几只紫燕在雨丝中穿来穿去,撒下一串绿色的音符。

村头谁家篱墙上三两枝性急的杏花,已经灼灼地挑在雨幕里,明媚而清新,使人想起“杏花消息雨声中”的意境来。

(3)①展开展示②能否要

【解析】

(1)仿句,要求有三:

一是所述事物属于同类事物,二是句子的结构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语气要一致。

有的还要求写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辞方法相同。

抓住前例句“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的句式结构为。

内容要抓住秋天的风和冬天的雪的特点,并写出其意义。

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备的要求。

(2)主要考查你对造句,正确使用词语等考点的把握。

首先要理解好题干所给的备选词语的意思,然后根据所给词语的内涵确定所要描述的内容。

用词要恰当、贴切、形象生动,修辞要显明。

确立一个中心后描写一段景物,且富有诗意美。

(3)①搭配不当,改为:

为我们展示了“蛙声十里出山泉”这一蕴含极丰的神奇意境。

②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

改为:

艺术创作要达到至高的境界,很大程度上需要运用想象的智慧,其他领域也是如此。

一、

1.第5段起到了总领下文的作用,总说了文字在读者和作者之间所起到的桥梁作用。

【解析】段落可显示文章的基本框架,它的安排体现了文章的脉络、构思特点和中心表达。

阅读时,正确把握段落的作用,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提高分析鉴赏能力。

对于段落作用的考查,常见的出题方式有“根据你的理解,从内容上或结构上任选一个角度,具体说说第×段在文中的作用(或好处、效果)”“文章第×段能否删去?

请结合全文说出理由”“文章第×段提到××内容,这样安排有何用意”等。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看段落是居于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是中间,然后再从内容、结构和表达效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作者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起到的重要的沟通作用。

【解析】比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

比喻的含义是:

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就用那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

这种打比方的修辞手法,就叫比喻,也叫譬喻。

运用它可以把陌生的东西变为熟悉的东西,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事理具体化、形象化。

3.先要感悟生活,然后再用文字描写生活,接着就要进行文字的修改,以求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所见所感。

【解析】解答文意概括题的要领是:

一要重视理清思路,分清主次,把握要点。

文意概括要求对文章(本文以语段为例说明)的内容要点、主旨进行总括归纳。

而分是合的前提,不能分就一定不能合,笼统盲目的概括必然不得要领。

因此,概括文章必须从理清思路入手,了解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对其中的观点材料要能分得清辩得明;作者说的是几个意思,包含几个要点,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也要能把握。

语段。

4.因为文字仅仅是一座桥梁,读者通过它去了解作者的心情,去还原作者的所见所感。

这才是读者阅读的真正目的。

5.因为一般的论说文和记叙文都有较固定的行文结构,缺少想象力,相对来说就显得刻板不生动。

作者提到这两类文体,就是要与文艺类作品形成对比,突出文艺作品生动具体、充满想象的特点。

二、

1.①发达的想象力乃是提升人生创造品格的羽翼②自由探究与求知的兴趣则是创造人生的根基③杰出人物无不在年少时就打下良好的基础。

【解析】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典型,一般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总体原则大致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学生弄明白各段落的内在联系,并注意文中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理解富有概括力的关键性词语。

填写合理即可。

2.技术化的教育对个人与自然接触、以及文学艺术爱好的挤压,浓烈的功利主义倾向的应试化的教育模式。

(过早遭遇的技术化的教育形式,高度体制化的应试的渗透)

【解析】感知文本内容,从文章中提炼和概括信息,结合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3.因为提出问题需要发达的想象力,意味着精神空间开出新的疆域,是创造性人生最重要的基础。

【解析】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观点,作答时,一般能表述正确的含义即可得分。

此处学生能围绕“想象力”“创造性”组织答案。

4.ABC

【解析】了解议论文语言的严密准确的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

根据复句关联词语的固定搭配以及语言环境,选择合理的关联词语。

如【甲】总结,用“所以”过度。

1.“母语是教育的起点”或“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

【解析】标题就是论点。

标题是读者接触论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否注意、选择该议论文来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

标题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明义。

通篇阅读后再作答。

2.运用了比喻论证,把“母语”比作“文化母乳”,形象地论述了母语在心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深奥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

【解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

“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

”此句明显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

形象生动地论述了母语在心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具有形象性,就能将抽象的道理予以具体化,做到深入浅出、平易生动,从而加强对论点的证明。

3.B

【解析】考查对文本知识的迁移能力。

答此题,要结合文本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

关键是能够有理有据地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讲明白。

立场要鲜明,根据要真实有效。

可举现实生活的实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要把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利弊得失讲清楚。

特别是要把汉字书写的意义谈出来。

4.示例:

汉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载体,写一手好字,不但便于与人交流,还体现我们个人的修养和情趣。

同时,我们在书写过程中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还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血脉。

用键盘打字,字体规范、速度快、准确性高。

所以,我们既要重视汉字书写,也要重视键盘打字,把键盘打字作为学习汉语的辅助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