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31007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2.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docx

历史高考模拟题高中历史题及答案上海市浦东新区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试题16

浦东新区2013年高考预测

历史试卷

考生注意:

1.考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所有答案必须做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一、选择题(共75分)

以下每小题2分,共6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某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作了如下归纳,其中符合史实的是

A.距今约一万年前后,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农耕生产

B.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按劳分配

C.中国人以炎黄子孙自居,因为炎黄传说已经被证实

D.从史前墓葬品的差别中,可以透视到社会等级存在

【答案】D

【解析】考察中华文明的起源。

距今约一万年前后,先人的食物主要依赖打猎;早期农耕聚落时期,先人们实行共同耕作共同享有劳动产品;中国人虽以炎黄子孙自居,但炎黄传说至今未被被证实;到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已有剩余产品,一些首领利用自己的地位占有部分产品,甚至死后随葬,社会等级逐渐产生。

故应选D。

2.观察右图,若从历史角度研究,两者都能体现当时人的

①价值观念②政治制度

③建筑技术④社会经济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考察人类的建筑艺术。

从埃及金字塔和埃菲尔铁塔中我们可以看到古埃及人和法国人高超的建筑技术。

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是不可能建造如此宏伟的建筑的,金字塔和埃菲尔铁塔的建筑艺术、技术、造型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社会价值取向,体现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一个是古埃及的,一个是近代法国的,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从建筑中并不能体现出来。

故应选C。

3.雅典召开公民大会时,在会场门口有监察员审查参会者身份,能顺利入会的是

A.城郊的男性农民B.来自埃及的富商

C.首席将军的夫人D.雅典城内的妇女

【答案】A

【解析】考察古代雅典的民主制度。

根据雅典的法律规定,享有民主权力的是雅典的成年男性公民,其他人不得享有,即便是首席将军的夫人。

故应选A。

4.安东尼王朝(96年—192年)被誉为罗马帝国的“黄金时代”,主要得益于

A.颁布十二铜表法,成为罗马法渊源

B.定基督教为国教,帝国价值观统一

C.版图囊括地中海,帝国国力臻于极盛

D.万民法代替公民法,罗马法实现一统

【答案】C

【解析】考察古代罗马帝国的发展。

安东尼王朝时期,地中海成为罗马帝国的内海,帝国无论从版图还是国力都达到顶峰,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代”。

故应选C。

5.中世纪西欧某些地区曾先后出现过大规模农奴化和农奴重获自由的现象,与此直接相关的是

A.西罗马帝国灭亡和城市复兴

B.查理·马特改革和城市复兴

C.君士坦丁堡陷落和伊斯兰教扩张

D.封建君主专制形成和大学的兴起

【答案】B

【解析】考察西欧的社会经济发展。

查理·马特改革将土地分封给官员和将领,条件是必须服兵役和履行臣民义务,只限终身不得世袭。

以下层层分封,层层结成主从关系,形成像阶梯似的等级制。

封臣得到采邑时同时获得领地上农民的管辖权,对劳动者的控制加强了,出现了大批农民农奴化的现象。

十一世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手工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有专业技术的农奴从封建庄园中逃离出来,来到交通要到,这样城市形成。

为了自生发展,城市颁布特许令,给这些农奴以人生自由。

故应选B。

6.“这个帝国对外抵抗亚洲游牧民族的入侵,对内直接或间接地保存了古典文化。

其后它所形成的文化至今仍存留于俄罗斯、巴尔干半岛和希腊一带。

”这个帝国是

A.西罗马帝国B.拜占庭帝国C.阿拉伯帝国 D.奥斯曼帝国

【答案】B

【解析】考察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

西罗马帝国在奴隶起义和外族的打击下,476年灭亡。

长期的战争和动荡使古代罗马和希腊的文化受到严重破坏,而相对稳定的东罗马帝国抵抗住外族入侵,保存了大量的古罗马希腊的文化。

从材料描述的地理位置及内容来看,此帝国应是东罗马帝国。

7.有学者认为:

有制度性保证和民间习惯认可的土地流动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维持理性发展的最根本财富。

这种现象始于

A.新石器时代B.夏商时期C.西周时期D.东周时期

【答案】D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春秋时期齐国等诸侯的改革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之后逐渐形成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故应选D。

8.“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此说若作为主流社会价值观,最早出现在

A.秦国后期B.西汉前期C.西汉后期D.宋朝前期

【答案】A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

战国时期战争频繁,为鼓励人们勇于立功,支持兼并战争,大部分诸侯国实行军功授爵制,并分给土地。

故应选A。

9.自《史记》后,史家基本按照《本纪》、《世家》、《列传》的体例分类人物。

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礼教纲常B.民本思想C.农本思想D.华夷之辨

【答案】A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伦理思想。

“本纪”是全书提纲,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故应选A。

10.公元初以来的600年间,影响中央对地方统治的主要障碍是

A.丞相专权B.王国势大C.豪强地主D.藩镇割据

【答案】C,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政治。

公元初以来的600年间正好是我国西汉到隋朝以前的历史阶段,综合考察这一时期给中央集权造成重大威胁的是通过土地兼并而强大起来的各地豪强,东汉政权就是在豪强的支持下建立起来的,之后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无一不是这样。

故应选C。

11.朱熹曾写道“上下若干年间,安危治乱之机,情伪吉凶之变,大者纲提领挈,细者缕析毫分。

心目了然,无适而非吾处事之方。

读此书,尤能开涤灵襟,助发神观。

”文中的“书”指

A.《史记》B.《史通》C.《资治通鉴》D.《文史通议》

【答案】C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史学著作。

《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极为重要的编年史,不仅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统治经验,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全书体例严谨,前后脉络分明,语言文字也极为简练。

这些对后世史学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再结合材料表达的意思,可知应选C。

12.奈良时代日本的“文物礼乐,悉遵唐制”,但例外的是

A.中央集权制度B.以儒学为官学

C.以科举选拔官员D.孔庙与祭孔典礼

【答案】C

【解析】考察唐代对日本的影响。

奈良时代的日本全面学习唐王朝,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如学习唐均田制实行班田制。

奈良朝重视对官吏的考核,并根据考核的成绩,进行升降、褒贬。

奈良朝官吏的考核,由各级管理的长官进行,考核内容包括德行的考核以及工作的考核。

考核德行时依据的是儒家的德义、清慎、廉洁、恪勤等内容。

故应选C。

13.观察下列王朝疆域示意图,若按时序排列第三的是

【答案】B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疆域。

A是秦朝疆域,B是唐朝疆域,C是南宋时的政治格局,D是汉时的疆域。

故应选B。

14.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

该诗句表现了作者

A.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B.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C.对北宋孱弱的愤懑           D.对北宋改革的迫切

【答案】C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北宋时的民族关系状况。

北宋时期,先后与辽、西夏签订合约,对其每年输送大批岁币,这成为北宋人民的一项沉重负担。

岁币是北宋王朝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孱弱表现,故有王安石“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之说。

所以应选C。

15.国人一般以田为宝,但历史上却多次出现“受田者与田为仇”、“村野愚懦之民以有田为祸”,“自愿”把土地“投献”给享有“产无赋、身无徭、田无粮、廛无税”的“缙绅之家”。

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王朝周期更迭B.商品经济诱导C.赋税负担沉重D.豪强势力膨胀

【答案】C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

封建国家为维持庞大的行政开支,不断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导致农民苦不堪言,为逃避赋税,农民往往把土地“投献”给享有“产无赋、身无徭、田无粮、廛无税”的“缙绅之家”以规避沉重的赋税。

故应选C。

16.15世纪时,有人游历西欧。

他可能看到

A.政治统一,社会安定B.庄园盛行,经济自足

C.城市繁荣,环境整洁D.王权趋强,贵族没落

【答案】D

【解析】考察中世纪西欧的社会状况。

15世纪的欧洲处于一个社会变革时期,庄园经济没落,资本主义萌芽进一步发展,封建王权借助新兴资产阶级的支持,同教会进行斗争,逐步强大起来,中央集权制的国家逐步建立,贵族势力受到削弱。

故应选D。

17.康熙曾说:

我的伟大事业终于完成了。

在这两年中,我栉风沐雨,三次穿越沙漠追击敌人,……连续的追击,加之百分之百的艰辛,才有了今天的胜利。

这里的“胜利”是指

A.清剿明朝残余B.派兵收复台湾C.抗击沙俄入侵D.平定准部叛乱

【答案】D

【解析】考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从材料中意思可知:

康熙的活动应在北方古代,两年指1696、1697,A、B在南方,不合题意;C在东北与材料所属情景不符。

故应选D。

18.“人为地把那些最不会生活的人保留下来是违反自然选择的,而最大的善就是让社会进步不受阻碍地自由发展下去。

”认可此说的是

A.马丁·路德B.马克思C.李鸿章D.严复

【答案】D

【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思想。

材料表明的是一种进化思想。

故应选D。

19.一方面,当局听说来了“洋兄弟”就很高兴,以为是一家人,与作为敌人的清朝“满妖”相反;但另一方面又把人家当作藩属,以为是来称臣朝贡的,于是要求人家行跪拜等为臣之礼。

文中的“当局”是指

A.军机处B.太平天国C.总理衙门D.义和团

【答案】B

【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农民运动。

太平天国信奉由基督教发展而来的拜上帝教,故认为与“洋兄弟”是一家;同时由于“天朝上国”思想作祟,仍认为“洋兄弟”是“夷”,是“藩属”。

故应选B。

20.中国近代史上,上海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

上海是

A.早期西学东渐的第一站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策源地

C.第一个共产党组织的诞生地D.改革开放和经济特区的首创地

【答案】C

【解析】考察近代中国上海的发展。

A应是广州,B是广州,C是上海,D是广东的深圳等地。

故应选C。

21.“这个国家的人民曾抵抗过其君主,遂使君主的权力受到节制。

他们建立了一个明智的政体,使君主有能力做好事,而无法做恶事;其贵族很有势力,但不仗势凌人;使平民能够参与政治并未导致混乱”。

此现象发生在

A.1688年后的英国B.1787年后的美国

C.1815年后的法国D.1871年后的德国

【答案】A

【解析】考察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

材料表述的是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平民与贵族一样可以参与政治,这种状况正是资产阶级革命后的英国的情况。

故应选A。

22.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写道:

我们的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阵营,分裂成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马克思所言的“两大对立的阵营和阶级”是

A.地主与资本家B.农民与工人C.工人与资本家D.农民与资本家

【答案】C

【解析】考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发生变化,社会日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工业无产阶级和工业资产阶级,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写道:

“分裂成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

故应选C。

23.19世纪末,欧洲的力量均衡发生了重大变化。

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第二次工业革命B.德国的统一和崛起

C.日本实现“脱亚入欧”D.美国取代英国世界工厂地位

【答案】B

【解析】考察近代的国际关系。

19世纪70年代,分裂的德国完成统一,这为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统一市场,德国经济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而英国下降到第三位,这使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故应选B。

24.某同学以“法国启蒙思想影响人类的历史”为题,搜集了下列文献,其中符合主题的是

①《独立宣言》②《合众国宪法》③《人权宣言》④《权利法案》。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A

【解析】考察近代西方的启蒙思想。

北美独立战争就是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发生的;《合众国宪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三权分立、人民主权等主张;启蒙思想为法国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人权宣言》是第一次巴黎人民起义后颁布的文件;《权利法案》颁布于1689年,法国启蒙思想兴起于18世纪中叶。

故应选A。

25.洛克认为:

“每一个人和其他最微贱的人都平等地受制于那些他自己作为立法机关一部分所制定的法律。

”此处的“立法机关”是指

A.国王B.政府C.法院D.议会

【答案】D

【解析】考察启蒙思想。

分权思想下,立法权掌握在议会手中。

故应选D。

26.据统计:

1852年至1863年国库平均收入仅为道光前期年均的70.4%,而财政支出却不断增加,1857年达创纪录的6500多万两。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五口通商,出超增加B.鸦片走私,白银外流

C.社会动荡,军费增多D.洋务新政,官俸提高

【答案】C

【解析】考察晚清的经济。

1852年到1863年正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列强侵略,战败赔款,镇压人民的反抗都使清王朝费用大增,尤其是军费。

故应选C。

27.右侧漫画讽喻的是

A.清朝政府颟顸

B.袁世凯的狡诈

C.欧美友邦短识

D.北洋政府无能

【答案】D

【解析】考察近代中国的五四运动。

1919年的巴黎和会签订的《凡尔赛和约》,无视中国人民的正义要求,擅自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这引发了国内的五四运动。

图画正是这一历史事实的形象再现。

当时的中国政府正是北洋政府。

故应选D。

28.“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在太平洋上所夺得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及使日本在中国所窃取之领土……其他以武力或贪欲所攫取之土地亦务将日本驱逐出境。

”该协议达成地是右图中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重要会议。

题干中所表述的内容是《开罗宣言》的内容。

图中①是雅尔塔会议,②波茨坦会议,③开罗会议,④德黑兰会议。

故应选C。

29.赫鲁晓夫曾对美国人演说“我们只不过存在了42年,再过7年,我们将达到美国同等水平。

当我们赶上你们,从你们身边经过时,我们将向你们挥手。

”该演说表达了赫鲁晓夫

A.为苏联的落后寻找原因,祈望美国放弃霸权政策

B.阐释苏联内政外交趋向,应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C.描绘苏联发展愿景,取得与美国平等地位的愿望

D.自信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敌视美国的资本主义

【答案】C

【解析】考察二战后苏联的改革。

赫鲁晓夫时期,对外推行与美国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外交政策,赫氏演讲通过未来几年的发展,苏联将获得与美国一样的地位。

故应选C。

30.观察右图,若增补横批,较适切的是

A.新中国诞生B.一化三改造

C.人民公社好D.伟大的转折

【答案】C

【解析】考察现代中国经济建设。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是当时的三面红旗。

故应选C。

以下每小题3分,共15分。

每一选项的分值可能为0、1、1、3分,选出最佳一项,多选不得分。

31.史前社会的领袖,多为选举而来。

唐虞揖让,舜禹禅逊,即推举拥戴的别称。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历史上的禅让制真实可信B.史前领袖必源自创业英雄

C.源自神话传说寄寓着理想D.出自文献可作为史料引用

【答案】C(BD)

【解析】考察上古时代中国的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人们对美好理想的一种寄托,史前社会的首领在人们的想象中,聪明能干、品德高尚,是人们学习的榜样。

故最佳应选C。

32.宋时应武举者,必乐为贤良方正,才识兼茂,而耻为将帅边寄之名,即使通过荫补做了武官的子弟,也设法改换文职,绝对不会发生以文官改任武职之事。

此现象主要源自

A.国家政策B.社会舆论C.文化传统D.周边环境

【答案】A(BC)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宋时地方官员多派文官担任,互相监督,重文轻武,同一级别的武官要受同级文官节制,人们往往以武官为不耻,正如题干中所说。

故最佳应选A。

33.从1700年至1820年,中国的GDP不但排名世界第一,占世界的比重也由22.3﹪增长到32.9﹪,创有史以来单一经济体占世界GDP的最大比重。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发展和工业革命推动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高度繁荣

C.国家疆域辽阔和社会相对稳定D.对外贸易顺差和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B(CD)

【解析】考察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

“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是我国清王朝前期统治下的盛世。

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次盛世。

起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三藩之乱,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义爆发。

题干中的“从1700年至1820年”基本上属于这一时期。

故最佳应选B。

34.18世纪的伏尔泰推崇儒家思想,喜欢宣扬“民贵君轻”。

主要因为

A.以民为本思想是东西方共同的宝贵遗产B.启蒙运动需要反对君主专制的思想武器

C.伏尔泰对儒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不了解D.儒家思想主张士大夫共治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B(AC)

【解析】考察东西方思想文化。

伏尔泰推崇儒家文化是因为儒家提倡仁政,民贵君轻,以德治民等思想,这对伏尔泰主张反封建专制有借鉴作用,故应选B。

35.1950年,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对法国思想家和外交家莫内说:

“这次任务如果成功的话,我就此生无憾了。

”阿登纳所言“这次任务”是

A.复兴德国,实现国家统一B.法德和解,实现煤钢联营

C.推进和平,消除军国主义D.统一市场,推进政治一体

【答案】B(CD)

【解析】考察现代国际关系——法德关系。

二战后欧洲的主要关系之一是法德关系,法德关系的改善是欧洲战后复兴的重要条件,德国有丰富的煤炭资源,法国有丰富的铁矿资源。

实现法德和解关键是德国对法德历史关系的正确认识,联邦德国总理阿登纳任职致力于法德关系改善,以便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故应选B。

二、非选择题(75分)

36.文明的动力

中国人身份地位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

……每个人、家庭、地区,人们的身份地位都在不断变动,而且有制度性保证。

这个变动是可控的,当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

——摘自姜义华《文明的自信》

问题:

(1)中国古代史上个人通过哪些途径可以实现“身份地位”的流动?

(2分)

 

(2)举一例说明“身份地位的流动性”是中华文明发展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动力?

(5分)

 

(3)你是否赞成“身份地位变动的路堵塞了、不可控了,社会危机就产生了”?

请说明理由。

(4分)

【答案】

(1)战功、推举、科举考试等。

(任二2分,每点1分)

(2)5分

水平一:

正确运用史实,充分论证并形成认识的(5分)

例1:

春秋战国时代,废除世卿世禄制(2分),促进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也推动了社会转型、促进了秦汉统一,为中国历史奠定了基础。

(2分)

或例2:

隋唐以后,推行科举制度(2分),有效地抑制了门阀势力、为人们的身份地位变动提供了制度保障、促进了普及教育和传播的知识,(2分)

提升:

人是社会主体,人的身份地位的流动性,可以激活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增添活力,推动社会进步,成为中华文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原动力。

(1分)

水平二:

仅是就事论事,缺乏提升(4分)

水平三:

举出例子,论证不严密或者没有论证的(2-3分)

水平四:

例子不对,或者没有例子,泛泛而谈的(0分)

(3)4分

水平一:

能对观点作出评价,并正确运用史实进行分析论证(4分)

观点:

赞成(1分),

史实:

如战国以前的世卿世禄制度,魏晋时期推举下的门阀世族;(1分)

分析:

当身份地位变动的路堵塞了,就会扼杀人们智慧和创造力,导致政治腐败、经济停滞,激化社会矛盾,产生社会危机。

(1分)当人们的身份地位变动的路不可控了,会导致制度和社会秩序的破坏,也会产生社会危机。

如中国史上政权交替时期的社会动荡和社会危机。

(1分)

水平二:

有观点和史实,分析提升仅一方面。

(3分)

水平三:

有观点和史实,无提升(2分)

水平四:

有观点无史实(0分)

(如不赞成,言之有理,有史据,同样赋分,评分准则如上类比)

【解析】第

(1)问结合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分析解答,此题实际上考查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变化。

通过不同选官方式使人们的身份地位发生变化:

如科举制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问考察选官制的变化及其对社会进步所起的作用。

第(3)问结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解答。

在九品中正制下,世家大族垄断政权,造成社会矛盾激化,产生社会危机,最终导致政权更替,社会动荡。

37.历史的悖论

学者托克维尔曾发现一个有趣的“悖论”:

“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被革命摧毁的政权几乎总是比它前面的那个政权更好,而且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问题:

试以中国近代史为例,论证产生这一悖论。

(12分)

【答案】

水平一:

能围绕与问题契合的核心史实展开回答,叙述成结构。

(10—12分)

水平二:

核心史实齐全,叙述仅连贯,逻辑推理无法深入。

(7—9分)

水平三:

核心史实齐全和叙述不连贯。

(5—6分)

水平四:

仅罗列相关史实不齐全。

(1—4分)

水平五:

罗列史实与问题无关。

(0分)

学生可以有不同思路,如:

思路1:

叙述了前政府现状(坏在哪里?

)(0—3分),叙述了改革的具体史实(改的表现)及影响(0—6分),能正确揭示两者关系的(为什么改了还会革命?

如新的经济、新的政治、新的思想、新的时代背景等因素的孕育和影响)(9—12分)。

思路2:

能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正确论述悖论产生原因的,并能紧扣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等具体史实进行论述的(每个层面最高3分)

水平1的参考范例(思路2):

20世纪初期中国辛亥革命发生前的年代,制度改革已经开始,中国的社会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

经济上,历经洋务运动兴办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清末新政支持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步,中国经济现代化开始并深入发展,伴随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较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自然经济进步,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形成支持革命的阶级力量和经济基础。

文化上,清末新政取消科举,兴学堂、办游学,建立中国近代教育,推进西学东渐,使中国社会更为开放,较思想禁锢的传统社会进步,但中华民族思想的觉醒愈加对传统社会的落后不满。

在政治领域开始真正的变革实践,预备立宪、改革官制,并制定《钦定宪法大纲》,在中央和地方建立资政院和咨议局参与政治、筹备君主立宪、责任内阁,相较于此前的皇权至上、君主专制独裁是重大进步,但政治上也形成对改革官制迟缓、皇族内阁的不满。

在清末新政推进社会转型变革时期,旧政权改革提供了社会进步的力量,人们处境改善、社会进步,但对旧政权代表的落后传统社会深切不满无法释放,辛亥革命最终爆发,推翻了实施改革的满清政府。

【解析】解答此题要联系前政府的现状,为改变这种现状前政府的努力即改革的具体史实,然后结合经济、政治、思想、时代背景等因素具体分析解答。

38.德王的申辩

1918年11月10日,威廉(德国末代君王)流亡中立国荷兰。

《凡尔赛条约》第22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