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31578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docx

五年级科学下册复习讲义绿峨

 

XX小学

2018年3月

第一单元沉和浮

【知识填空题一】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知识填空题二】

1.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如:

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

2.大小相同的物体,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轻重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小)越容易(沉),体积越(大)越容易(浮)。

3.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

4.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5.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如果要让它浮起来,可以把它(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6.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做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轮船好像一个很大的铁碗,它的体积比铁块大得多,排开的水量也大得多,船受到的浮力就大大超过了它所受到的重力,所以船就浮在水面上了。

7.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8.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9.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

当物体静止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

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方向向(上),重力方向向(下)。

10.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排开的水量越大(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1.马铃薯在浓的盐水、糖水等液体里都能浮起来。

因为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上浮。

12.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有关。

物体比相同体积的水重,下沉;比相同体积的水轻,上浮。

13.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有关。

物体比相同体积的液体重,下沉;比相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

14.在水中上浮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

15.测量液体轻重的仪器叫作(比重计)。

【探究问答题】

1、把橡皮和萝卜切成大小不同的块,做在水中的沉浮试验,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课本P3)

答: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状况不会改变。

2、由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变化有什么规律?

(课本P4)

答:

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

改变它们的重量和体积大小,沉浮状况不会改变。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有什么规律?

(课本P6)

答:

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在体积相同的情况下,重的物体容易沉,轻的物体容易浮;在重量相同的情况下,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体积大的容易浮。

4、潜水艇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答:

潜水艇有一个很大的压载舱。

打开进水管道,往压载舱里装满海水,潜艇会下潜,打开进气管道,用压缩空气把压载舱里的水挤出舱外,潜艇就开始上浮。

5、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课本P7)

答:

能。

把物体做成实心的物体,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把物体做成空心形状、船形或盒形,物体在水中是浮的。

6、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改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是什么原因呢?

(课本P7)

答:

是物体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和受到的浮力大小发生了变化。

7、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这如何解释呢?

(课本P8)

答:

铁块浸入水中的体积小,排开的水量就小,它受到的浮力就小。

造成大轮船后浸入水中的体积大,排开的水量就大,它受到的浮力就大。

所以铁块在水中是沉的,而钢铁造的大轮船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载货物。

8、我们用什么方法保持船的平稳?

(课本P9)

答:

①在小船底部粘上一些橡皮泥;②将小船的底部做成斜锥体;③可以在小船的四周加上船沿,尽量使小船的四周重量相等;④可以通过把船分隔成几个船舱来保持船的平稳。

9、泡沫塑料块受到浮力大小与什么有关?

(课本P14)

答:

泡沫塑料块受到浮力大小与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0、石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为什么把石块放入水中它就会下沉?

(P16)

答:

石块受到浮力大小与它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答:

石块放入水中下沉了,是因为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它本身的重力。

11、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里,一松手,为什么它会上浮?

(P14)

答:

泡沫塑料块完全浸入水中受到的浮力远远大于它本身的重力,因此一松手,就会上浮。

12、你能用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来解释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吗?

(P16)

答: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3、把同一个马铃薯分别放入两杯液体中,一个沉,一个浮,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P19)

答:

用同一个马铃薯做实验,此时影响马铃薯沉浮的因素只与所浸入的液体有关。

马铃薯在清水的杯子里沉;在浓盐水(糖水)中浮。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在液体中的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

(P20)

答: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水的重量有关,物体比同体积的水重,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上浮;

答:

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与同体积的液体的重量有关,物体比同体积的液体重,要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上浮。

15、据说,船从大海进入江河时,船身要下沉些,而从江河进入大海时,船身要上浮些,你能解释为什么吗?

答:

因为海水的浓度大于河水,轮船在海水中受到的浮力会比河水中的大一些,所以船身要上浮些。

 

第二单元热

【知识填空题一】

1、有多种方法可以(产生热)。

2、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3、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知识填空题二】

1.当我们感到冷时,我们可以通过(运动)、(多穿衣服)、(吃热的食物)、(靠近热源)等方法来保暖。

2.衣服本身不能产生热量,但它能阻挡体内的热量向外散失,同时阻挡外界冷空气的入侵,所以起到保暖的作用。

3.装有热水的塑料袋在冷水盆中是(浮的)。

因为相同重量的热水和冷水相比,热水的体积要大,相同体积的热水和冷水相比,冷水的重量要重。

把一袋装有冷水的塑料袋放入热水中,这袋冷水先(下沉),然后会(上浮 )

4.要明显地观察到水由冷变热时体积的变化,利用一个烧瓶装满冷水,上面橡皮塞上插一空心玻璃管,把瓶子放到热水中,水变热时水位上升;把瓶子放入冷水中,水变冷时水位下降,这种水体积的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但水在4摄氏度以下时正好相反,是热缩冷胀。

其它的液体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所以装液体的瓶子都不会装满。

5.我们用一瓶口装有气球的瓶子来研究空气的变化,将瓶子放入热水里时,气球鼓起来了。

放入冷水中时,气球瘪下来了,说明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气体热胀冷缩的本领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是固体。

解释热胀现象:

A、常见的物体都有微粒组成的。

B、这些微粒是不停运动的。

C、微粒运动的速度和范围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强烈和扩大。

6.铜球在加热后不能穿过铁环,冷却后能穿过铁环,说明铜也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钢条加热后会变长加粗、铁轨铺设时分段并留有缝隙、铁桥架在滚轴上,都说明大多数金属都有这样的性质。

锑、镓、铋等金属正好与大多数相反,是热缩冷胀。

7.观察热的传递,用酒精灯一端加热粘有火柴的铁丝及涂有蜡的圆盘来研究,发现热在传递时由热源为起点,由热的一端向冷的一端传递或由热的物体向冷的物体传递。

离热源越远,热传递的时间越长。

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做热传递。

8:

一般来说,金属的传热能力强于非金属,通过金属和非金属物质的组合,可以有效地控制热量的传递。

铜铝钢传热性能比较:

铜>铝>钢

9.设计制做一个保温杯。

制作保温杯:

1、隔绝空气与水相接触,设计一个用热的不良导体制用的盖子。

2、用热的不良导体制成杯身或在杯子外制成一个杯套。

【探究问答题】

1、冬天里,我们常用哪些方法使自己热起来?

这些方法是怎么使我们的身体热起来的?

答:

如运动(跑步)、晒太阳、烤火、加穿衣服、吃食物、取暖器取暖等。

运动可以使血液循环加快;取暖器、太阳等为我们带来热量;吃入的食物给我们提供能量;衣服能起到保温作用,可以阻止身体已有的热量散发出去,又阻挡外面的冷空气进入。

2、为什么多穿衣服身体会觉得热起来?

答:

衣服本身不会产生热,但它能保温,可以阻止身体已有的热散发出去,还可以阴挡外面的冷空气进入。

3、晚上,我们钻进被窝,感觉被子是凉的还是热的?

早上醒来时,被窝里又是什么感觉?

晚上再去睡觉时被窝还热吗?

为什么?

(P27)

答:

晚上,当我们钻进被窝时,感觉被子是凉的。

当早上醒来时,感觉被窝里是热的。

晚上再去睡觉时,被窝就不再热了。

这说明了被子不能产生热,如果被子能产生热,那被窝应该一直是热的。

4、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我们有哪些方法?

(P28)

答:

可以用酒精灯加热;放在火炉上加热;放在热水中。

5、把装有热水的塑料袋放入冷水中,会看到什么现象?

我们对热水上浮的原因怎样解释呢?

(P28)(P29)

答:

装有热水的塑料袋会浮在水面上。

水受热后的体积变大了,受到的浮力也会增大,所以会上浮。

6、啤酒瓶或饮料瓶里的啤酒、饮料都不会装满,为什么?

(P32)

答:

瓶里的啤酒、饮料不装满是为了防止液体受热膨胀时把瓶子胀裂。

7、中午妈妈刚盛好一碗汤,可过了一会儿,大家还没有开始吃,汤却少了一点儿,这是为什么?

答:

这是由于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汤冷后体积变小,所以感觉汤少了。

8、与水相比,空气的热胀冷缩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P34)

答:

空气的体积变化比水明显。

9、物体的热胀冷缩是怎样引起的?

(P35)

答:

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当物体吸热升温以后,微粒运动加快了,微粒之间的距离增大,物体就膨胀了;当物体受冷时,微粒的运动减慢,微粒之间的距离缩小,物体就收缩了。

10、怎样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

(P36)

答:

①用一个铜球和一个铜球刚好能通过的铜环。

②用酒精灯加热铜球;③加热后的铜球不能通过铜环;④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⑤铜球冷却后,又能通过铜环了。

这个实验说明铜球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1、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的实验中要注意什么?

(P36)

答:

要注意:

①注意使用酒精灯的安全。

②禁止触摸铜球,加热后的铜球会烫伤皮肤。

12、在一段铁丝上每隔一定距离用蜡粘上一根火柴,将铁丝固定在铁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悬挂,用酒精灯给铁丝的一端加热。

观察哪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P39)

答:

靠近酒精灯那端的火柴先掉下来。

13、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热是怎样传递的?

(P40)

答:

热总是从较热的一端传向较冷的一端。

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给另一部分。

14、铜、铝、钢这三种材料的传热性能怎样排序?

哪一种是最好的导体?

(P44)

答:

铜的传热性能最好,其次是铝、钢。

15、日常生活用品中,为什么锅用铁或铝制作?

而水杯、保温瓶却用塑料、玻璃制作?

答:

锅用铁或铝制作是因为铁和铝是热的良导体,这样可以很快把饭煮好;水杯和保温瓶用塑料和玻璃制作是因为它们是热的不良导体,这样便于保温和不烫手。

16、卖冰糕的阿姨为什么总用白色的棉被把冰糕包得严严的?

棉被、羽绒服为什么具有较好的保暖效果?

答:

因为棉被中有不流动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不易把外界的热传进去,这样可使冰糕融化得慢些。

棉被、羽绒服中有棉絮、羽毛,它们蓬松多孔隙,内有很多不流动的空气,而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因此棉被、羽绒服可以用来保暖。

17、明明家买了一只木桶,为了耐用,爸爸将木桶拿到铁铺去请师傅用铁环箍木桶,方法是先把铁环加热后再箍在木桶上。

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

答:

利用固体的热胀热缩,铁环加热后胀大,箍在木桶上,冷却后收缩,很结实耐用。

18、水泥路面为什么要做成一块块的,而且块与块之间还留有缝隙?

答:

因为水泥路面也有热胀冷缩现象,如果没有预先留下整齐的缝隙,水泥路面会因热胀冷缩被拉得四分五裂,整个路面就会损坏。

19、冬天里水管被冻裂是怎么回事呀?

答:

这是因为水在4℃以下时会出现热缩冷胀的反常现象,是水受冷体积膨胀把水管胀裂了。

 

第三单元时间的测量

【知识填空题一】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

(“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8、在一定的装置里,水能保持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人类根据这一特点制作(水钟)用来计时。

9、通过一定的装置,流水能够用来(计时),因为(滴漏)能够保持水在一定的时间内以稳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们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从而使水钟计时更加准确。

11、滴水计时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利用特殊容器记录水漏完的时间(泄水型);另一种是底部不开口的容器,记录它用多少时间把水接满(受水型)。

12、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求精确的计时方法,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人们制作的(计时工具)越来越精确。

13、计时工具准确性的提高要靠(设计、材料)等的改进。

14、虽然像(日晷)、(水钟)以及(燃油钟)、(沙漏)等一些简易的时钟,已经可以让我们知道大概的时间,但是人们总希望有更精确的时钟。

(摆钟)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时钟的(精确度)。

15、同一个单摆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相同的。

根据(单摆的等时性),人们制成了(摆钟),使时间的计量误差更小。

16、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

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17、摆的摆动快慢与(摆长)有关。

18、同一个摆,摆长越长,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动越(快)。

19、注意摆绳的长度不等于摆的长度,(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20、(机械摆钟)是(摆锤)与(齿轮操纵器)联合工作的。

【知识填空题二】

1.我们可以用有规律或有节奏的活动来估计时间,如数心跳、有节奏地敲桌子等。

时间以(不变的速度)在流逝,平时觉得时间有快慢是(我们的感觉)在起作用。

心情愉快时,感觉时间过得(快);心情焦急、烦燥时,感觉时间过得(慢)。

2.在时钟还没发明之前,人们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来计时。

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是(天)。

我们古时把一天(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每一个时辰为现在(两小时)。

(日晷)就是利用太阳在天空中位置的变化使地面上物体的影子(长度)和(方向)的变化而计时的。

3.古代的水钟有受水型和泄水型两种,都是根据水量的变化制成的,受水型是根据水量的增加,刻度一般在下面的容器上,泄水型是根据水量的减少,刻度一般在上面的容器。

在滴漏实验时,如果水是以水流的状态往下流时,水的流速是不固定的,随着水量的减少速度变慢。

容器中水越少,则水下流的速度就越慢。

5.摆在摆的过程中(方向不变)、(速度不变),(幅度越来越小)。

6.摆的研究:

不同的摆自由摆动时的快慢是(不一样)的。

我们通过(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摆绳的长度)来研究,发现摆的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与(摆锤的重量)、(摆动的幅度)无关。

摆绳(越长),速度(越慢)。

摆绳(越短),速度(越快)。

7.摆的速度与摆的长度有关。

摆越长,速度越慢。

8.制作一个一分钟的计时器:

计时器的组成:

齿轮控制器、支轴、长针短针、摆锤、齿轮、垂体。

齿轮控制器由摆来控制、齿轮由垂体来控制。

设计一个分钟的计时器,可以制成水钟、摆钟等。

【探究问答题】

1、根据自身的感觉来计量时间,准确吗?

怎样能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

(P51)

答:

不太准确;比较准确地计量时间的方法是用手表或钟表。

2、水钟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什么因素有关?

怎样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

答:

水钟漏完一杯水的时间和滴漏流出水的快慢有关。

控制水滴漏出的快慢与孔的大小和水的多少有关。

孔大,水滴漏出得快;孔小,水滴漏出得慢;水多,水滴漏出得快;水少,水滴漏出得慢。

3、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哪些?

(P57)

答:

影响水钟计时准确性的因素有盛水容器的形状、滴水的快慢、水位的高低等。

4、取两根长度分别为20厘米、30厘米粗细相同的木条做成两个摆,绳子的长度相同,摆动的快慢会一样吗?

(P62)

答:

不一样。

短摆锤的摆摆动的速度快。

(摆长不等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5、利用木条、金属圆片,我们能做成下个每分钟正好摆动30次的摆吗?

金属圆片的位置如何调整?

(P63)

答:

我们可以调整摆长和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来实现。

6、金属圆片在木条上固定的位置不同,对摆动的快慢有影响吗?

(P63)

答:

有影响。

金属圆片固定的位置离支点越近,摆的速度越快。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知识填空题一】

1、(昼夜交替现象)有多种可能的解释。

2、(昼夜现象)与(地球和太阳的相对圆周运动)有关。

3、(“日心说”)和(“地心说”)中有关地球及其运动的观点都可以解释(昼夜交替现象)。

4、摆具有(保持摆动方向不变)的特点。

5、(“傅科摆”)摆动后,地面的刻度盘会与摆的摆动方向发生偏移,这可以证明(地球在自转)。

6、(傅科摆)是历史上证明地球自转的关键性证据。

7、(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8、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9、(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10、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11、人们以(地球经线)为标准,将地球分为(24个时区)。

将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定为(0度经线)。

从0度经线向东180度属东经,向西180度属西经。

经线每隔(15度)为(一个时区),相邻两个时区的时间就相差1小时。

12、天空中星星围绕(北极星)(顺时针)旋转,北极星相对“不动”,是(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

13、从(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测出(地轴是倾斜的)。

14、(恒星的周年视差)证明地球确实在围绕太阳(公转)。

其他的证据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15、在围绕某一物体(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16、(四季的形成)与(地球的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17、(极昼和极夜现象)与(地球公转)、(自转)和(地轴倾斜)有关。

18、(地轴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响(极昼极夜)发生的地区范围。

19、地球确实在(自转和公转),证据不仅有来自(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还有来自(观察或实验)的多种现象。

20、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逆时针(自西向东),周期为(24小时),地球围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

2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有:

(昼夜现象),(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看上去(北极星不动)等。

22、(恒星周年视差)是历史上证明地球公转的关键性证据。

公转过程中,地轴倾斜方向保持不变,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极昼极夜现象)。

【知识填空题二】

1.在地球上看到昼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现,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几种假说:

1、地球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2、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3、太阳不动,地球自转。

4、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实验后发现这四种假说都能使地球上的某一区域出现昼夜交替的现象。

2.地心说: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提出。

主要观点:

地球是球体,地球处于宇宙中心,地球静止不动,太阳围着地球转。

日心说: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

他的著作是《天体运行论》。

主要观点:

地球是球形,太阳处于宇宙的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