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31679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62.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docx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

世界近代史知识框架

第一单元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

美国独立战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要求确立政权

(政治)

欧洲资本主义经济

新航路开辟

发现世界

文艺复兴

发现人

经济:

发展资本主义

思想:

打破封建束缚

前提

法国大革命

 

一、前提:

(思想与经济基础)

历史事件

性质

原因

关键知识

历史影响

文艺复兴

14-17世纪

资产阶级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实质)

1.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封建神学对人性的扼杀

1.核心:

人文主义。

开始于意大利,后蔓延到整个西欧。

2.文艺复兴先驱:

但丁

3.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神曲》

4.多才多艺文化巨人:

达芬奇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5.文学巨匠莎士比亚:

四大悲剧:

《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

1.冲破神学束缚,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

2.反映资产阶级愿望,为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新航路开辟15-17世纪

根本原因:

欧洲商品经济发展

直接原因:

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了东西方贸易通道

物质动力:

到东方掠夺财富

条件:

主观条件:

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对地球的了解。

客观条件:

罗盘针、航海知识与地理知识的传播。

1.西班牙:

哥伦布、麦哲伦

(横穿大西洋)

2.葡萄牙:

迪亚士、达伽马

(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

1.打破各地相互隔绝和孤立状态,把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进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锤炼了欧洲人敢于冒险的精神,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2开始了数百年的.殖民掠夺、扩张、侵略活动,给亚非拉人民带来了灾难,使得东方逐渐落后于西方。

新航路开辟过程:

时间

人物

支持者

特点

1487-1488

迪亚士

葡萄牙

第一个绕过非洲好望角

1492

哥伦布

西班牙

发现(美洲)新大陆

1497-1498

达伽马

葡萄牙

第一个找到东方的航路

1519-1522

麦哲伦

西班牙

实现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学说。

 

文艺复兴与中国新文化运动比较

1.实质内容相似:

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科学,与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人文主义”是相似的;

2.运动所起的作用相同。

欧洲文艺复兴是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中国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文化思想领域的延续,为五四运动做好了准备。

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比较

1.目的不同:

新航路开辟主要是求财,而郑和下西洋则是宣扬国威。

2.方式不同:

新航路开辟是掠夺的方式,而郑和下西洋则是和平交流方式。

3.影响不同:

新航路开辟使世界连接成一个整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二、确立政权:

(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

美国

法国

时间

1640—1688

1775—1783

1789—1794

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①根本原因:

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及民主意识的增强

③启蒙思想的影响

①根本原因:

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②启蒙思想的影响

导火线

三级会议的召开

领导阶级

新贵族、资产阶级

(斗争双方:

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和以国会为代表的新贵族)

(斗争核心:

限制王权保证国会权力)

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性质

资产阶级革命

资产阶级革命,民族解放战争

资产阶级革命

开始标志

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

来克星顿的枪声

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

结束标志

1688年光荣革命

1783年美英签署《巴黎和约》

热月政变(1794.7.27)

转折点

萨拉托加战役

革命任务

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推翻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革命领袖

克伦威尔

华盛顿(领导美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开创民主政治先河。

罗伯斯庇尔

国庆日

7月4日

7月14日

处决国王

查理一世

路易十六

结果

推翻了君主专制统治,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赢得独立,建立联邦国家,确立资产阶级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重要文件

《权利法案》:

确立君主立宪制(1689)

《独立宣言》(宣告美国独立,倡导自由平等原则,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影响

国内影响:

①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确立君主立宪制,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并率先开始了工业革命

国际影响:

推动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马克思称为“欧洲范围内的革命”。

国内:

结束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际:

促进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有力的推动了拉美民族解放运动。

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规模最大、反封建最彻底的一次革命;

彻底摧毁了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动摇了整个欧洲封建制度的基础,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广为传播。

③民主权利为少数人享有,民主、平等、自由仍是写在旗帜上的目标。

法国大革命与中国辛亥革命的比较

相同点:

1.性质都是资产阶级革命;2.结果都推翻了封建君主统治。

不同点:

法国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并为欧洲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拿破仑时代(1799-1815):

1.主要经历:

第一执政:

雾月政变(1799);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下台:

滑铁卢战役(1815)。

2.性质:

资产阶级皇帝

3.文韬:

《拿破仑法典》:

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

4.武略:

对外战争

(1)进步性:

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推动了整个欧洲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2)局限性:

威胁了欧洲所有国家的主权,侵犯了别国人民的利益,遭到各国的联合抵抗,也是他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评价华盛顿和拿破仑

(1)华盛顿是一位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他担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美国人民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实现了国家独立。

担任总统期间,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开创了民主政治的先河。

(2)拿破仑是一位有胆略、有雄心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通过政变夺取政权。

在位期间,颁布《法典》,维护资产阶级的革命成果。

通过对外战争,把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推广到欧洲其他地区。

后期的对外战争具有侵略性和奴役性,遭到欧洲人民的反对,最终导致拿破仑的失败。

比较《权利法案》《独立宣言》和《人权宣言》

文献名称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颁布时间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1689年)

美国独立战争期间(1776年)

法国大革命期间(1789年)

颁布机构

英国国会

大陆会议

制宪议会

核心内容

反对封建专制,限制王权

反对殖民统治,宣扬自由、平等

宣扬自由、平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历史意义

确立君主立宪制

美国诞生

资产阶级反封建专制和等级制的纲领性文件

相同点

都体现了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愿望;都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都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都要求建立资本主义民主社会

第二单元近代社会的确立与动荡

动荡

英国宪章运动

国际工人运动

拉美独立战争

印度民族大起义

民族独

立运动

对外侵略扩张

矛盾激化

资本主义发展

对内剥削压迫

(确立)

马克思主义诞生

巴黎公社

一、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期

1.

核心标志

时代

动力机

能源

交通工具

开始标志

开始领域

交通工具发明意义

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蒸汽时代

蒸汽机

火车、汽船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人类第一台机器)

棉纺织业

缩短了时空距离,迅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

2.原因:

政治: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英国确立;经济:

17世纪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迅猛发展;直接原因:

广阔的国内外市场的巨大需求。

(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圈地运动)

3.蒸汽机的作用:

蒸汽机的发明和普遍运用彻底改变了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面貌,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蒸汽时代”。

(改变生产面貌:

提供了强大动力,推动工业迅速发展。

改变生活面貌:

促进交通运输业的革新,发明一些新交通工具,大大扩大了人民、类的活动范围。

4.影响:

积极:

①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最重要影响)②社会结构:

产生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③生产方式:

现代大工厂制度建立起来;④社会生活:

推进了城市化进程;⑤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

消极:

①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方的掠夺和剥削,使东方从属于西方;②带来了环境的污染(煤的广泛使用)

二、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

1857-1859

1.英国对印度残酷地殖民掠夺:

东印度公司以私营公司名义开展殖民侵略,代表人物:

克莱武

影响(一分为二):

对英国:

从英国获取了无数的财富和生产原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对印度:

被掠夺了大量财富,英国把欧洲的商业经济和工业生产活动带到印度,对传统的印度社会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使得印度长期贫困落后。

2.印度反英大起义:

1857-1859

①原因:

英国的殖民侵略和野蛮扩张

②导火线:

涂油子弹事件③开始标志:

土兵起义④领导阶级:

封建王公贵族⑤代表人物:

章西女王

⑥性质:

反殖民反封建(不能说成反帝反封建)⑦结果:

失败,印度成为英国王室的直属殖民地。

⑧意义:

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充分显示了印度人民的力量和争取民族独立的决心;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英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活动。

三、三角贸易:

16世纪到19世纪

 

影响:

对非洲:

给非洲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失去难以计数的人口;造成非洲的长期落后;

对欧洲:

获得大量财富;加快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对美洲:

提供大量劳动力,促进了对美洲的开发。

四、拉美民族解放运动:

19世纪二三十年代

1.原因:

欧洲的殖民统治和掠阻碍了拉美资本主义的发展

2.代表人物:

玻利瓦尔(解放者、委内瑞拉、玻利维亚以其名字命名)

伊达尔哥(墨西哥)圣马丁(拉美南部)

3.性质:

既是民族解放运动,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4.影响:

打碎了西、葡的殖民统治,建立了一系列新兴国家,基本上形成今天拉美的国家格局;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马克思主义诞生:

1848.2

1.原因:

①工业革命深入发展,资本主义弊端开始暴露;②欧洲工人觉醒----宪章运动;③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启蒙运动的影响;④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2.诞生标志: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组织而写)

3.意义:

开辟了国际工人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的锐利思想武器。

六、巴黎公社:

1871.3.28

1.原因:

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镇压。

2.导火线:

临时政府军队偷偷收缴国民自卫军的大炮。

3.性质:

巴黎公社是一个代表工人阶级利益的无产阶级政权。

4.措施:

政治上:

废除一切旧政府机构,建立新的国家政权;

经济上:

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归工人合作社管理;实行一系列保护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措施:

取消面包工人的夜班,公社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普通技术工人的工资。

文化教育上:

实行义务教育。

5.结果:

直接结果:

失败;表现:

五月流血周;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还处于上升阶段,还有旺盛的生命力。

间接结果:

《国际歌》问世(词作者:

鲍狄埃;曲作者:

狄盖特);意义:

成为一首全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战歌。

6.意义:

巴黎公社是世界上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具有社会主义色彩,体现无产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

第三单元近代社会的发展与终极

俄国农奴制改革

三国协约

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第二次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制度普遍确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席卷欧洲

美国内战

一战

三国同盟

日本明治维新

一、扩大与巩固:

(资产阶级改革与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俄国农奴制改革:

1861年

1.原因:

根本原因:

落后的农奴制经济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直接原因:

克里木战争的失败激化了国内矛盾

其他原因:

国内农民起义频繁

2.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增强国家实力,避免人民革命的发生

3.性质:

沙皇领导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①农奴获得人身自由;②可以“赎买”份地;③解放的农民归“村社”管理。

5.实质:

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的双重敲诈和掠夺。

6.前提:

尽量维护封建地主阶级利益。

7.影响:

①积极性:

废除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有利于俄国实现近代化。

②消极性:

经济上使农民背上了承重的经济包袱;政治上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农奴制残余和沙皇的专制统治。

(二)美国内战:

1861年-1865年

1.原因:

北方资本主义商业经济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

(黑奴之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矛盾焦点:

黑奴制的存废问题

3.导火线:

林肯当选总统

4.经过:

开始:

1861年里士满南方政府发动叛乱;转折点:

1862年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结束:

1865年4月,南方政府投降。

5.性质:

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6.意义:

①废除了黑奴制,促进美国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②维护了国家统一,为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7.联系:

美国历史上有两次战争,分别是美国独立战争和美国南北战争,第一次战争摆脱了英国殖民统治,第二次战争废除了黑奴制,都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障碍,都是资产阶级革命性质。

(三)日本明治维新:

1868年

1.原因:

幕府统治危机

内忧:

封建专制的幕府统治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根本原因)

外患:

欧美列强入侵,民族危机加深。

2.前提:

倒幕运动,推翻幕府统治。

3.目的:

摆脱危机,富国强兵。

4.性质:

明治天皇领导的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革命。

5.内容:

政治上: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天皇拥有无限权力;取消武士特权。

经济上:

向西方学习,殖产兴业;鼓励发展近代工业,允许土地私有和买卖。

(启示: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借鉴吸收国外先进文化和经验。

军事上:

实行征兵制,建立警察制度。

社会生活和文化教育:

文明开化;实行强制性义务教育;排遣留学生。

(启示:

科教兴国)

6.结果:

1889年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实行有限宪政,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7.影响:

积极作用:

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消极作用:

改革不彻底,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使日本走上了殖民扩张道路,成为亚洲的一个新威胁。

(四)俄国农奴制改革(资产阶级改革)、美国内战(资产阶级革命)、日本明治维新(资产阶级改革)比较

重要法令

原因

结果、影响

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1861

根本原因:

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直接原因:

克里木战争失败,国内矛盾激化

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近代化步伐沉重而缓慢。

(劳动力、资金)

美国内战1861—1865

(即南北战争)

《宅地法》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根本原因:

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与南方种植园经济之间的矛盾与冲突(黑奴制严重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直接原因:

林肯当选总统

矛盾焦点:

黑奴制的存废问题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日后称霸奠定了基础。

(劳动力、市场、原料)

日本明治维新

1868年开始

《大日本帝国宪法》

根本原因:

幕府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直接原因:

国内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国家面临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和对外扩张道路。

(五)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20世纪初(电气时代)

1、开始时间:

19世纪70年代

2、条件(原因):

①政治前提:

资本主义统治的巩固和加强;

②物质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经济的繁荣);

③科技条件:

自然科学的新突破。

3、核心标志:

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特点:

①以电为核心;

②发明超出一国范围,几乎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同时进行;

③发明者均为科学家或科技人员;

④自然科学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表现(重大突破):

①新能源的出现和利用;(电力、石油)

②新机器和新产品的创制;(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电灯、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家用电器)

③新交通运输工具的出现;(汽车、飞机)

④远距离传递信息的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发明。

(电报、有线电话)

(新兴工业部门:

化学工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电力工业、电器产品制造业、航空业等)

5、重大发明:

①爱迪生—--围绕电的发明;②卡尔·本茨----汽车(奔驰);③福特----流水线装配工艺;④莱特兄弟----飞机。

⑤内燃机

6、电力广泛应用的意义(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作用):

(1)电力被广泛应用于生活和生产领域,众多的家用电器产品的创制,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20世纪初西方国家率先进入了电气化时代。

(2)电的发明和使用成为人类技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由于使用电力,其他工业部门也快速发展起来,特别是钢铁行业的发展,使人类在材料领域告别了棉花时代,进入了钢铁时代。

(3)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的到来标志着现代工业的崛起。

7、爱迪生(美)是最有成就的发明家。

发明:

电灯、留声机、蜡纸、油印机等。

被称为“发明大王”,把“电”的福音传播到人间的天使。

8、交通领域:

①卡尔·本茨(德)1885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

(奔驰汽车)

②亨利·福特(美)1913年首先在汽车生产中使用流水线装配工艺。

流水线的作用:

a.大幅度提高了汽车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b.汽车开始进入普通家庭,美国被称为“装在轮子上的国家”。

③莱特兄弟(美)被誉为“航空飞行器的先驱”。

1903年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

9、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汽车和飞机的发明,弥补了交通领域中的不足,便捷了人们的生活,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

它们更加快捷,开辟了交通运输的新时代。

飞机的发明还实现了人类在空中飞翔的梦想。

同时,也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间的距离,加强了人们在物质文化上的交流,急剧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风貌和生产方式。

汽车和飞机的生产和使用,还推动了钢铁、石油等新兴工业的产生,并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0、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积极影响:

①从经济角度看:

把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垄断组织产生。

②从政治角度看:

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

③从文化角度看:

西方国家开始走上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道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消极影响:

①环境污染;②东方进一步从属于西方;③没有根除资本主义社会原有的弊端;④造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发一战。

(原因:

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只要资本主义私有制不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就无法根除;只有推翻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化解各种矛盾和危机。

11、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成果简表

项目

人物

主要成就

电器

爱迪生(美)

电灯、留声机等

动力机

奥托(德)

1876年,研制出第一台新式的煤气内燃机

卡尔·本茨(德)

1885年,成功地设计并制造了第一辆使用汽油内燃机的汽车

交通运输

福特(美)

1913年,首先在汽车的生产中使用了流水线装配工艺。

莱特兄弟(美)

1903年,成功地制造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

12、经济与科技发展:

(三次科技革命)

时间

核心标志

时代

动力机

能源

交通工具

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18世纪60到19世纪上半期

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

蒸汽时代

蒸汽机

火车、汽船

1.生产力迅猛发展;2.阶级结构分化;3.现代大工厂制度;4.推进城市化进程;5.逐渐使东方从属于西方;6.环境污染

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电的发明和广泛运用

电气化时代

内燃机

电、石油

汽车、飞机

1.生产力极大提高;2.出现垄断与垄断组织,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3.走上工业化、城市化、电气化和现代化道路;5.没有根除资本主义弊端;

6.环境污染;7.东方进一步从属于西方;8.造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引发一战。

第三次科技革命

20四五十年代至今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广泛运用

信息化、自动化时代

原子能等新能源

飞船、航天飞机、空间站

1.生产力空前发展;

2.引起了世界经济结构和国际经济格局的变化,推动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

3.引发经济全球化。

启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国一定要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要趋利避害,在发挥科技作用的时候,也要注意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不要将之用于战争。

(六)一战:

1914.7.28—1918.11.11

1.背景: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②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2.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性质)的形成:

①三国同盟(一国主导)----德、奥匈帝国、意大利;

②协约国(拼盘式)----英法俄

3.主要矛盾:

英德矛盾矛盾焦点:

巴尔干半岛

4.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形成的后果:

世界局势日益紧张,一战一触即发。

5.原因:

①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②具体原因:

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③直接原因(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6.主要战场:

欧洲;主要战线:

西线;转折点:

凡尔登战役(最残酷战役,史称“凡尔登绞肉机”)

主要新式武器:

远程大炮、坦克、毒气弹、军用飞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7.性质:

帝国主义国家为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而进行的非正义战争。

8.影响:

对人类而言,是一场浩劫,是一场深重的灾难。

9.启示:

维护和平,反对战争;加强国际合作。

第四单元构建文化的圣殿

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确立和发展

科技推动:

物理学、生物学

思想引领:

启蒙运动

文学艺术:

文学、美术、音乐

一、思想解放运动

(一)启蒙运动17---18世纪

1.背景(原因):

①经济:

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②科学:

自然科学取得了很大进展;③阶级:

新兴资产阶级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和教会压迫的愿望日益强烈。

2.核心内容:

理性主义

3.共同主张:

抨击专制主义和宗教观念,追求理性,民主、科学、自由、平等

4.斗争矛头:

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

5.性质:

一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6.主要代表:

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

反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倡导社会平等自由。

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学说,避免出现独裁和专制,首先在美国实践。

卢梭----天赋人权、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7.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