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无缝对接交通基础条件.doc

上传人:0****4 文档编号:1503967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 页数:39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为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无缝对接交通基础条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为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无缝对接交通基础条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为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无缝对接交通基础条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为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无缝对接交通基础条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为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无缝对接交通基础条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为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无缝对接交通基础条件.doc

《为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无缝对接交通基础条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为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无缝对接交通基础条件.doc(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为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无缝对接交通基础条件.doc

为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无缝对接交通基础条件

第一篇: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调研报告

最近国务院同意编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规划,这实际上是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

根据规划,由合肥、宣城等皖江9市组成的城市带将与“长三角”率先实现“无缝对接”。

这将为我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合作提供重要平台,规划目标要使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为中西部地区体制机制最优、产业集中度最高、投资强度最大、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我市由此提出要“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实现宣城科学发展新跨越”,并明确提出要建设宣城市在泛长三角区域中“三基地一枢纽”的地位。

其中“一枢纽”即区域性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

这个枢纽有三层意思,即综合交通的枢纽;物流中心;承接产业转移承东启西的枢纽。

我县作为全省唯一一个与苏浙两个东部经济发达省份相邻的县,毋庸置疑的要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排头兵。

在迎接产业转移的大潮中,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区位优势,也是我县应该打出的第一张牌。

我省东向发展战略明确提出要构建与苏浙毗邻地区交通的无缝对接。

在当前形势下,我县所要做好的产业转移承接对象主要是指国内的、核心是长三角的,因此,作为实施东向发展的战略前沿、东中部地区连接的重要陆上走

廊,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必须将实现东向交通发展的无缝对接作为优先工作。

这主要是基于:

打造无缝对接的东向发展交通网是改善投资环境的基础硬件。

大规模的产业链式转移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我们的主动性,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必须要和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必须要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

承接产业转移必须是科学的承接,而不是盲目的承接,“良禽择木而栖”,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关键。

交通条件是投资环境的基础硬件,是一个地区招商引资的第一名片。

客从东来,如果呈现的是一个与苏浙毗邻地区巨大的交通差距,在“汽车跳,广德到”的窘境下,其他的优势条件都会蒙上阴影,显得微不足道。

顺适、便捷的交通条件是提升产业发展效率、降低发展成本的根本保证。

打造无缝对接的东向发展交通网是构建产业转移平台的先决条件。

产业转移是产业要素分散与集聚的过程,通过降低运输和企业间的交易成本,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是转移的根本动力。

对“长三角”地区来说,由于传统产业面临着生产成本上升,需要寻求向外扩散,这是要素向外扩散转移的过程;而对“泛长三角”地区来说,就是一次产业集聚过程,是生产要素的累积和重新配置过程,那些产业相互关联的企业又会重新集聚在一起。

产业要素的集聚取决于运输成本、技术服务与配套能力的大小。

主动承

接产业转移,我县就必须要抓住产业转移中的产业链这一关键环节,在区域内产业整合的基础上,向区外拓展产业链,带动本县的产业集群向更高层次发展,实现经济结构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跨越。

只有打造便捷的运输条件,才能在从承接到跨越的大潮中赢得主动,跃上与长三角互动发展的新平台。

打造无缝对接的东向发展交通网是构建现代物流业的根本前提。

现代物流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

其主要特征反映在功能集成化、反应快速化、目标系统化、手段现代化、组织网络化等方面。

发展现代物流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有利于缩短经济联系空间,有利减少流通费用。

物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生产和流通的基础、是第三利润的源泉。

现代物流业是产业集群、集约发展的动力源泉,然而没有高度发达的交通网络作依托,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传统产业是长三角产业升级、“腾笼换鸟”的首选,我县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不可能全面精选高精尖技术产业,传统产业更能体现我县的优势成本,而畅通的大宗货物运输更是传统产业的生存要道。

根据初步统计,我县85%以上的省际物流面向长三角。

因此,打造便捷的交通网络、提供强大的货物运输能力是我县承接东部传统产业转移的根本保证。

打造无缝对接的东向发展交通网是发挥我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长三角”向外产业转移,应该说我县占有地利、天时的优势。

我县区位优势在中部地区同类县市相比而言最强,在中部省份中最靠东部,并且位于“泛长三角”的核心区界内,加之相对较好的土地、资源、环境、劳力等承载力,因而成为“长三角”产业向外扩散的首选地。

最近两年,大批长三角企业入驻我县,产业转移势头越来越强。

在当前形势下,长三角产业转移客观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其中重要的一点即是要求转移地必须跟进产业配套能力。

从理论上分析,区位和自然禀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我县地理位置、劳动力以及自然资源条件得天独厚,对于由东部地区迁入的企业来说,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比起其他中部各县,应拥有更大的优势。

打造便捷的交通网络,实现与东部地区的无缝对接是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

此外,打造无缝对接的东向发展交通网也是发挥我县的比较优势、快速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关键所在。

综上,加快发展我县的交通网络,构建无缝对接的交通运输体系是我县承接产业转移的不二选择和基础工作。

鉴于上述实施东向交通无缝对接对承接产业转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就其任务和形势分析如下:

一、我县实施东向交通无缝对接的主要任务

我县东北部与江苏宜兴、溧阳接壤,东南部紧依浙江长兴、安吉。

由于地理地形条件限制,我县与苏浙毗邻县市均为陆上交通联系,其中宣杭铁路已于“十五”末建成复线,近期正在做电气化改造的论证。

在公路方面,目前,与江苏宜兴沟通的有省道s215线宜黄公路,现状等级为二级公路,宜兴境内为一级公路。

与溧阳接壤的有省道s230线,现状为二级公路,溧阳境内除边界段5公里为二级公路外,其余直抵镇江方向均为一级公路。

与溧阳接壤的还有县道x040金流线,现状等级为三级公路,溧阳境内除边界段6公里为三级公路外,达到县城的其余路段均为一级公路。

与长兴县接壤的道路主要有申苏浙皖高速公路(g50沪渝高速)、老318国道、浙江10省道皖苏连接线,其中老318国道正拟按照一级公路建设同标准对接,浙江10省道皖苏连接线我县境内仅4公里,即将建成通车,但不无遗憾的是通车之时也是我省公路自我矮化之时,其浙江境内为一级公路,进入我县却即为二级公路。

与安吉对接的公路主要有县道x031广安公路、x034前焦路、x042祠高路,目前,双方对接段基本同标准,为

三、四级公路。

环顾我县毗邻的苏浙县市,其现状交通网均十分发达,已居全国前列,其中长兴县提出到“十一五”末,基本实现乡乡通高速;溧阳市提出到“十一五”末,实现所有通往乡镇的县道建成为一级公路;宜兴市更是要建成环太湖流域最发达的立体现代交通网;安吉县也不甘落后,其提出要打造杭州一小时通达的都市

化便捷交通网。

但他们的优先发展方向均为沪、宁、杭等长三角核心城市和经济圈,对与内地、中部地区的交通联系除国家干线公路网建设外,多以通为主。

对此,我县积极推动,主动联系,提出了在2021年前与苏浙毗邻县市全部通二级以上公路的构想,主要有:

与长兴有g50沪渝高速、318线一级公路、浙江10省道皖苏连接线二级公路;与宜兴,改造s215省道宜兴至广德段为一级公路,并积极推动建设宜黄高速公路;与溧阳,建成s01溧广高速公路,改造x040金流路为二级公路;与安吉,延长现s230省道至卢村上堡,并全路段改造为二级公路。

上述项目经多方联动,取得共识,并相互列入规划。

上述工程累计需要改造里程将达110公里以上,建设资金将超过25亿元,其中需要我县配套资金亦高达8亿元以上。

二、我县实施东向交通无缝对接的有利条件

在我县提出的东向交通对接项目中,26公里已经启动,4公里已基本建成,19公里已列入相关计划,其余多已纳入中长期建设规划或发展纲要。

构建上述项目,我县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和政策环境。

主要体现在:

一是有省委省政府加快实施东向发展的政策推动,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主动构建与苏浙毗邻县市的交通无缝对接,将在项目安排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项目支持,加大资金补助力度;二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项目支持,我市提出的“三基地一枢纽”的建设目标更是重点依托交通建设。

三是县委县政府“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的坚定意

志。

“十五”后三年以来,我县举全县之力对外打通出口、对内畅通循环,累计完成地方投资5亿多元,通行条件彻底改善,交通面貌日新月异,并对交通改善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反哺交通建设的良性循环有了深切的体会。

在新的时期,县委县政府始终咬定构建皖东南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这一目标不放松,继续狠抓项目推动,强化资金调度,在积极争取上级支持的同时,对内狠挖潜力,这将成为我县东向交通发展最为有力的政治保证。

四是我县与苏浙毗邻县市交通对接线路较为有利的建设基础。

通过“十五”后三年以来的持续大力的交通建设,我县骨干路网已基本建成,在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标准和质量始终处于全省前列,这为下一轮的改造打造了较好的线形、老路利用等基础。

同时,我县拥有十分丰富的筑路材料资源,此外,我县地形地貌起伏较为缓和、地质构造比较稳定,这也是控制建设成本的有利因素。

三、我县实施东向交通无缝对接的主要困难

一是我省交通管理体制的约束。

我省交通管理实行条块分割。

作为地方,对区域交通尤其是干线公路的发展只有建议权,至多做好项目争取、征迁配套、环境保障等工作,对路网规划、建设标准的确立等关键工作影响有限。

对于东向发展的交通干线公路建设,我县已多次向上级交通部门提出建议,但项目的落实情况不甚理想。

二是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东向发展战略”和

“扩权县”等所谓政策利好缺乏具体措施,尤其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没有“真金白银”的鼓励和推动,或者说有

些措施在具体的相关产业、相关部门难以落实。

三是我县缺少交通建设资金融筹的运营平台。

多年来,我县在交通建设上,只有直接的资金投入,没有现实的资金回报,没有收费公路,没有可运作的实体资产,缺乏交通建设的筹融资渠道。

四是项目建设的管理力量薄弱。

由于人才和技术储备不足,加之客观的以小打小闹为主的项目建设实际,我县没有一个分工合理、专业协同、眼光开阔、敢于创新的交通建设大项目管理团队,不能适应新形势下打造东向交通建设大项目管理的需要。

五是现代物流业发展滞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我县物流业规模小、形式单一,且局限于整个流程某一段,缺乏一体化服务供应商,没有形成社会化供应链,不能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境内没有水运的低成本优势,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较为滞后,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里程占全县公路总里程比重还不足2%,物流业发展的硬件“瓶颈”明显存在。

由于远离沿海港口,公路、铁路出海路程较远,物流成本明显较毗邻的苏浙地区高,加上港口和铁路搬运、装卸等服务收费较高,更增加了外商投资的成本,使很多外商望而却步。

物流业发展不足,也反过来抑制了交通建设的旺盛需求。

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行行业,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支撑、保障和引导作用,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进步的重要条件。

近年来,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立足服务功能

定位,坚持“建管养运”并举,努力践行“三个服务”,着力提高交通综合服务能力,为我县的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认真践职履责。

对于上述分析的我县东向交通发展的现实而艰巨的任务,有利的条件、客观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积极予以应对,主动担责,科学实施,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当前应做好的主要工作:

一是认真编制我县交通发展中长期规划,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紧紧围绕县委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提出的“推进科学发展,打造和谐广德”的主题发展目标,积极认真编制我县东向交通发展中长期规划,自觉加快交通发展,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化、规模化程度,为经济社会全局的发展增创新优势、提供新动力、拓展新领域,形成满足需求、适度超前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形成我县经济社会更具竞争力的发展环境。

二是积极谋划“十二五”交通实施规划,实现有机衔接。

以推进骨干路网建设优化和城乡客运一体化工程,大力实施快速出省通道优先发展战略,不断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便捷度、舒适度,不断增加公共交通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不断提升融入苏浙沪经济圈的快速通达能力,改善公共交通服务的效率、质量和水平,注重交通网络、枢纽的衔接和协调,以整体效益更大、比例结构更优的目标,积极谋划“十二五”交通实施规划,实现有机衔接。

三是结合大部制改革,着力推进物流业发展,提升服务能力。

紧跟大部制改革进程,切实加强交通行业的管理工作,变需求压力为发展动力,努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进一步提高综合运输体系建设和管理能力,着力推进物流业发展,积极打造现代物流产业。

要紧紧抓住国家出台《现代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纲要》的有利契机,积极扩大物流市场需求,促进物流企业与生产、商贸企业互动发展,推进物流服务社会化和专业化。

要培育具有较高服务水平、较强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

重点推动我县矿产、农产品、建材等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并加快发展面向长三角的大区域物流。

要加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和信息化水平。

要为市场主体和资源、信息、技术、人才、各类生产要素的自由畅通流动创造条件。

努力为我县承接产业转移打造有成本优势、有完善的配送体系的物流网络。

此外,为承接产业转移打造东向交通无缝对接,还要进一步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既要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也要自我负重加压,当前,通过实施bt工程等形式筹措建设资金也是加快项目实施的有效途径。

二○○九年四月

第二篇:

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基地打造承接产业转移基地,推进园区跨越发展

——明光工业园区发展调研报告

阚乃成吴家德

近年来,明光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举全市之力建设工业园区”的战略决策,全市上下迅速掀起工业园区建设热潮,工业园区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目前已初具规模。

特别是2021年以来,园区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机遇,把园区建设大跨越作为园区建设和发展的落脚点,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园区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势头。

一、“十一五”工作总结

2021-2021年,是工业园区建设和快速发展的五年,伴随着一批重大项目、亿元项目、高新技术项目的竞相入园,一期10平方公里的建设任务已完成,扩园开发正在全面展开,工业园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按照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工业园区管委会严格按照“完善一期,建设二期,开拓三期”园区发展思路,倒排工期,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提升园区载体功能,园区建设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经济呈现“量效”双增,各项指标均望完成

随着园区建设的快速发展,工业园区各项经济指标大幅递增。

2021年,园区完成工业产值5.6亿元,同比增长95.8%;实现税收3615万元,同比增长160%。

2021年,完成工业产值11.2亿元,同比增长96.4%;实现税收6030万元,同比增长66.8%。

2021年,1-9月份完成工业产值14.22亿元,同比增长106%;实现销售收入13.86亿元,同比增长128%;实现税收7100万元,同比增长75%;出口创汇5773万元,同比增长10%。

投产企业效益均好于去年同期。

2021年度全市纳税额前30家单位中,园区企业有14家,其中三友电子公司2021年纳税1616万元,成为明光市纳税大户。

2021年园区将坚决完成年初制定的“四个翻番”目标任务。

目前园区企业安排就业6000多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同步提升。

(二)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园区面貌日新月异。

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在十一五期间,园区基础设施累计投入近7亿元,在完成体育路、洪武路、柳湾路、灵迹路、嘉山路、明珠路等田字型道路框架的基础上,加快实施灵迹路向池河、中宁路向化肥厂、建材大市场向灵迹路延伸工程建设,拉开园区西部框架;加快实施体育路和明珠路向外环延伸建设,拉开园区东部框架,东中西连成一体,建成“七纵四横””道路网20公里,绿化、

1亮化、水电、管网工程同步配套;东西2个排涝站、污水提升泵站、固废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同时修建了2个排涝站、1个污水提升泵站、1个固废处理中心、1个加气站、1个110kv变电所等配套设施,全部实现“七通一平”,保证了入园企业建设生产需要。

(三)政策落实到位,软环境建设日臻成熟。

近年来,明光工业园区注重政务环境、商务环境建设,不断提高为外来投资者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并把园区作为明光服务的窗口,全力亲商、助商、安商,完善修订了《企业入园管理试行办法》,园区管理工作开始走上了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

在项目入驻上,市政府成立项目入驻审批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审批项目入驻。

在入驻项目服务上,坚持一个项目引入,一位领导牵头,一个班子服务,一套机制保障。

在建章立制上,进一步理顺办事程序,减少环节、简化程序、压缩时限,再造办事流程。

园区管委会实行了工作人员联系企业制度,定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协调解决企业生产建设中的矛盾问题,及时为企业提供服务。

定期召开园区形势分析汇报会,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同时建立健全企业服务和管理档案,便于开展服务。

(四)园区面积倍增,总体建设进展顺利。

2021年以来,按照“完善一期、建设二期、规划三期”,注重抓好园区的建设规划和产业规划,科学规划、集约用地,园区发展进一步提速。

园区一期建成4平方公里,二期建成后已达到10平方公里,今年将跨过高速建设新扩区,完成2个平方公里的“五通一平”,园区面积将达到12平方公里以上,较2021年扩大3倍。

(五)招商引资显现成效,入园项目突破百家。

截止目前入园项目116家,比2021年底新增59家,2021年半年入园企业总数超过前6年之和,企业入园的态势强劲,势头迅猛。

116家中,建成投产43家,在建44家,29家正在做入园前期准备工作。

项目单体投资超亿元的项目26个,已经投产的有5家(明光三友电子、滁州润海甜叶菊高科、安徽榄菊、浩淼消防科技、屹州铜业),在建的有11家(高盛科技材料、丰亿电子、盛辉电器、安徽暨阳新型建材、龙利得包装、茶叶瓜子机械设备、华帅农业科技、正点科技、裕盛金属材料、万超工贸、汉龙工贸)。

投产的规模企业中,总投资8个亿的安徽榄菊一期蚊香生产线已经进入生产阶段,二期洗洁精项目主体工程将于2021年3月份完工投产,三期汽雾剂项目正在规划设计中。

明光义乌工业园签约项目45家,其中:

在建25家,另有10多家项目拟到新扩区选址建设。

(六)稳步推进园区建设,产业集聚雏形初现。

2021年以来,明光工业园区牢牢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黄金机遇期,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努力把明光打造成长三角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的总体思路,立足“科技型、外向型、生态型”的发展定位,通过不懈努力,园区初步形成了以永言水产、润海甜叶菊、桂花面粉、鸿远油脂、恋尚你食品等为主导的食品饮料产业;以浩淼消防、三友电子、华信电子、众力铸造、瑞丰五金为主导的机械电子产业;以甚泰服装、希安琦玩具、天梭纺织、莱莉服装、陆玖纺织、甲青制服、卡乐诗服饰、光华制衣、安徽喜洋洋儿童用品等为主导的服装玩具产业;以瑞尔非金属材料、华慧微晶铸石、安徽高盛材料、丰亿电子为主导的新型材料产业;以明美矿物、弘宇硅砂为主导的矿产加工产业;以榄菊日化、金庄生物科技为主导的家用日化产业等六大支柱主导产业。

同时,坚持以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完善产业配套,培育产业集群。

目前,园区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示范效应逐步凸现。

(七)全面落实节能减排,成效显著。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节能减排工作布署,狠抓节能减排工作:

1、指导科技企业制定节能降耗计划,落实节能工作措施;

2、着力研究开发和引进节能减排技术,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生产节能产品,提高生产效益;

3、制定科学的调度计划,维持企业生产,保证节能减排措施落实。

三、明光市工业园区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园区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产业不聚集,产业化布局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2、部分企业厂区内未填满布实,有些企业投资强度未能达到协议要求;

3、在建企业进展不快,未能按序时进度推进;

4、用地指标紧张等因素的影响,项目不能及时落地;

5、企业招工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部分企业难能满负荷达产达效。

三、明光工业园区在建设工作中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夯实建设基础

为夯实园区建设基础,按照“适度超前、梯度推进”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开展了园区规划工作。

1、编制园区新扩区总体规划。

积极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机遇,合理确定园区未来5—10年的开发建设范围及开发建设时序。

力争到2021年,园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2021年达到60平方公里。

2、编制专项建设规划。

在编制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基础上,制定园区道路、管网、通讯、仓储物流、公共交通、政府公共服务设施、园区教育文化及其它生活服务配套设施等专项建设规划,促进园区规划与城市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3、编制功能分区规划。

统筹考虑产业布局、项目落点,

突出产业特色,注重功能分区,编制分区规划,着力打造科技创新园、产业转移承接园、农产品精深加工园、矿产品精深加工园。

(二)改善环境,完善园区功能

1、强化企业服务管理。

把软环境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园区发展的切入点,着力打造创业最宽松、社会最文明、人居最安全和低交易成本、低生产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会成本的“三最四低”发展环境,努力建立主动服务不推诿、协调服务不扯皮、高效服务不拖拉、廉洁服务不设卡的高效、快捷服务体系。

在项目入驻上,成立项目入驻审批领导小组,定期审批项目入驻。

在入驻项目服务上,坚持一个项目引入,一位领导牵头,一个班子服务,一套机制保障。

在建章立制上,进一步理顺办事程序,进一步减少环节、简化程序、压缩时限,再造办事流程。

园区管委会实行了工作人员联系企业制度,定期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及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定期召开经营形势分析汇报会,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

同时,建立由组织、纪检等部门组成的重点项目协调督查组,主要对重点项目引资额、建设序时进度、投资强度等进行跟踪督查,促使项目早建设、早投产、早见效。

2、做好项目用地保障。

为保证入园项目能按时供地、按时开工,按照“统一规划、分期收储、统一供地、分片开发、滚动发展”的原则,通过财政投入、银行贷款、社会融资等方式筹措资金滚动收储项目建设用地,提高熟地供应能力。

3、加快园区基础建设。

围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五通一平”的基本要求,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通过财政投入、争取上级支持等多种渠道广泛筹措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形成开发框架,提升配套水平,增强承载功能,确保企业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三)培育特色,打造产业集群

围绕明光市委、市政府“努力把明光打造成长三角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的总体思路,抢抓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机遇,以工业园区为载体,集中力量发展食品饮料、日用化工、机械电子、新型材料、矿产加工、服装玩具六大主导产业,逐步配套、延伸链条。

通过不懈努力,园区初步形成了以永言水产、润海甜叶菊、桂花面粉、鸿远油脂、恋尚你食品等为主导的食品饮料产业;以榄菊日化、金庄生物科技为主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