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6267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docx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

《祖国的宝岛台湾》导学案

双河小学王小丽

一、教学预设

1、课程标准分析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是高年段的起始教材,本册教材在承接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中年级教材主要特点的基础上,有以下一些发展。

从以家庭、学校、社区为主体的教育内容,扩展到对祖国的认识和了解等主要内容教材内容的综合层度更高。

注意了突出课程的核心价值观,即“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和学习做人”。

注意了范例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

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上有所增强。

2、教学内容分析

《祖国的宝岛——台湾》安排了“美丽的宝岛”、“根脉相连”、“祖国一定要统一”三个话题。

第一个话题通过地图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台湾的位置、美丽与富饶,及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开发经营台湾的事例,意在让学生意识到,台湾的美丽和富饶是长期以来人们辛勤付出的结果。

第二个话题分别从饮食、节日风俗、文字、建筑、文化传承的角度,展示了祖国大陆与台湾同胞共有中华传统,共享中华文明,引导学生感受“根脉相连”的含义。

第三个话题呈现了我国政府致力于祖国统一的一系列政策,小资料给出了台湾问题的由来。

意在让学生了解现在存在的统一问题,以及我国政府实现统一的决心与为了统一所做出的努力。

我的教学设计包括了第一个话题和第二个话题的内容。

3、学生问题的困惑

由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与文本的距离甚远,对台湾了解不多,因此很难感受到两岸人民骨肉相连的同胞情和期盼统一的迫切心情。

如何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体会作为一个中国人对台湾回归的期盼是一大难题。

4、教学目标的拟定

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结合学生的现有的知识特点,我拟定如下的教学目标:

①、了解台湾的地理概况,台湾的问题由来,知道台湾的美丽与富饶是千百年来人们辛勤劳动的结果。

②、知道台湾与大陆同祖同源,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重点:

感受台湾的美丽富饶,知道台湾与大陆有血缘、地缘关系,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

认识到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教学过程

结合学生特点,及课程标准的分析,设计了以下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台湾的地理位置、台湾的各种美称和台湾物产及风光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师出示谜语,学生猜。

师:

老师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一起来猜一猜,好吗?

(生:

好!

(课件展示谜面:

长相俊俏,爱舞爱跳。

飞舞花丛,快乐逍遥。

2、导入台湾。

3、欣赏台湾的美丽风光。

师:

欣赏完了,同学们觉得台湾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1、活动一:

交流收集的资料,感知台湾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

(1)师:

老师知道你们通过上网、查看书籍、询问长辈等方式收集到有关台湾的资料。

请问你们都收集了台湾哪方面的资料?

(2)师:

愿意把你收集的资料与小伙伴交流吗?

(3)师:

(出示交流要求)请看交流要求:

A、在小组内积极交流收集到的资料。

B、讨论在班上交流的方式,可以选派一人汇报,可以几个同学一人说一点,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

(4)学生交流。

老师巡视。

(5)师:

在小组交流时,每人都跃跃欲试,看哪个小组先在班上汇报。

我们都来当评判,给每个小组评评等级,看哪个小组表现最好。

(6)分小组在班上进行汇报。

(7)师:

谁来评评,哪个小组说得最好,要说清理由。

(8)学生评价。

(9)师:

是呀!

从各小组的汇报中,我仿佛来到了风景如画的阿里山,美丽的日月潭,走在台湾的街市,品尝着美味可口的小食……我们迷恋台湾的美景,惊叹台湾的富饶。

2、活动二:

感受台湾与祖国大陆是根脉相连的。

(1)师:

美丽富饶的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台独分子却认为“台湾不是中国的一部分”,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

为什么?

(2)请大家打开课本看58-60页,划出相关的理由。

(3)小组合作,小组长将理由归纳写在纸上。

(4)师:

看谁的理由最充分,交流时间5分钟。

注意:

别的小组已讲了的理由就不要再重复了。

(5)学生汇报。

(6)师小结:

大家说得非常好,台湾的饮食文化、节日风俗、语言文字、历史渊源、传统文化等都告诉我们台湾与大陆有许多的共同点,它与大陆有血缘、地缘关系,所以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活动三:

寄语台湾,深情呼唤。

(1)师: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台湾还没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从1949年起,台湾与祖国大陆一直处于分离状态。

两岸人民只能隔着海峡远远地相互眺望。

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爷爷身居台湾,但他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以及祖国的亲人。

他曾经写过一首诗叫《乡愁》,我们一起去听听。

(2)播放诗朗诵《乡愁》。

(3)你仿佛看到诗人余光中爷爷站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他心里在想什么?

(4)体会诗人思念祖国及祖国亲人,渴望台湾早日回归祖国的思想感情。

(5)深情呼唤:

台湾,快回家吧!

(三)、课外延伸

1、师:

同学们,这一节课里,老师和你们都收获良多,我们知道了台湾有丰富的物产,秀丽的风光,是一座富有魅力的宝岛,它和我们中国有地缘和血缘的关系,是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为了实现统一,祖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逐渐从隔绝走向交流,中央电视台还专门开设了“海峡两岸”节目,为两岸人民架起一座相互交流的桥梁。

为了实现统一,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呢?

大陆和台湾人民又是怎样渴望回归的呢?

2、请大家回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

创造性导课,让思品课堂激情飞扬

华蓥市双河小学朱渝频

思品课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导航仪,是引领孩子前行的指路明灯,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基础。

创造性地运用导课艺术可以让思品课堂充满活力,激情飞扬。

一、导课的意义

高尔基在谈创作体会时说:

“开头第一句是最难的。

好像音乐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

”导课好比二胡调弦,弦没调好,下面的演奏也难以成功。

        导课是一堂课的开始,是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起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课要通过精心设置导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求。

导课首先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具体到每一堂课的导入,又有更具体的做法。

比如,有时是使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有时是为了设置悬念引发学生对新内容的思考;有时想创设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意境;有时是解决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疑问。

        巧妙的导课设计能先声夺人,有效地帮助学生开启思维,为一堂课的成功开展铺下基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它需要教师钻研,采用最完美的艺术来表现,达到最好的效果。

 二、导课的尝试 

 1、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师和学生心理有很大差异,教师所熟知的事物,往往是学生所不感兴趣的。

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于枯燥的文字和说教毫无兴趣 ,他们往往热衷于一些节奏鲜明、轻快地事物。

在教学《祖国的宝岛台湾》一课时,我就课前准备了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在课的开头播放。

孩子们的拍手打节奏,有的小声跟唱,还有的手舞足蹈……歌曲结束,我马上提问,“你们知道美丽的阿里山在哪里吗?

”(台湾)“你们想了解台湾吗?

让我们一起走进《祖国的宝岛台湾”孩子们精神振奋,注意力集中,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灵活运用多媒体,让思品课情景交融

 多媒体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于一体,它能让人的视觉听觉同时享受。

恰当采用多媒体导课,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新课,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例如,在教学《江山多娇》一课时,我在网上搜集了许多图片资料,祖国著名景点的画面,配有舒缓的音乐,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富饶,一种爱国之情油然而生。

3.提高自身修养,加强导课的艺术性

        同一件事,用不同的方式去表达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在导课中也一样,教师用丰富的表达方式会燃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观,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①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高语言的亲和力。

语言是一门艺术。

有些人讲话比较生动,比较委婉,让人产生倾听的欲望,是一种听觉享受。

而有些人讲话平铺直叙,比较生硬,让人有厌恶的感觉,好像是催眠曲。

前者让学生马上能集中注意力进入课堂,而后者则让学生昏昏欲睡。

为此,教师平时要多看一些关于演讲技巧方面的书籍,也可通过电视媒体等学习名人的成功经验,积极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平时上课中,对每一堂课,都要仔细斟酌应该用什么话语导课,可以与学生拉家常,可以讲一些故事,也可以将学生当成一个好朋友讲几句心里话等等。

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氛围,要讲不同的话,争取所讲的每句话都能体现你的语言魅力,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往往几句话能征服学生浮躁的心,很快使学生融入课堂中。

        ②灵活运用肢体语言,提高导课的效率。

导课可以说是学生对教师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好了就有交往下去的信心。

为了美化第一印象,我们要充分利用表情语言、手势语言,让导课生动有趣,活灵活现,就像是演员在表演,学生在欣赏精彩的演出。

这些肢体语言有时要夸张、风趣,甚至将喜怒哀乐同时体现,这样可以增强课堂的动感美。

总之,思品课导课艺术鲜活灵动,无法尽述,使用时要因时因地而变。

理想的新课导入要依据教学目的,教材内容特色,学生年龄心理特征和教师自身特点。

创造性导入新课,它能扣住学生的心弦,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以最佳心理状态进入新课的学习。

课堂教学的导课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慧眼选择,巧妙设计。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各方面的修养,为导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创造性地设计思品课的导课,让思品课堂活起来,激情飞扬!

记“学”与“教”,谈思品与生活教学

华蓥市双河小学席春梅

现在:

一路走来,带着嘱托,期盼,在努力、坚持后,我荣幸地成为一名小学教师。

作为班主任我也上孩子们的思品课。

从内容上来看,现在的思品比以前更丰富了,除了涉及个人基本的思想道德要求、法律规范,还包括人也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等更深广的内容;再看看学习活动,调查、访问、讨论、交流等等,丰富多彩。

看着眼前的孩子——童真、灵气。

他们比我们那时的生活经历要丰富得多,见的新鲜事物也更丰富,在行为上更好动。

如果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也一味的耐心讲解,高谈阔论,他们会听吗?

望着他们,不禁想起我的学生时代。

记忆:

24年前,我还是4年级的小学生。

天真、活泼、顽皮甚至淘气应该能概括我们那个时代孩子的天性,当然今天的孩子也是。

那时学习对我们来说更多的是承载着父母的希望。

学习对我们而言,就好像有许多人牵着。

在学校能谈上学习兴趣的或许也就是新奇、新鲜的课堂内容了。

如音乐课上,老师偶尔吹吹笛子,拉拉琴;美术课上,生动的图画;体育课,常规后的自由活动。

但这些期待的往往还会被语、数“占用”,学习没有兴趣。

沉闷的思品课会让你听演讲、说教一节课。

思想品德课教师给学生的印象是讲课内容读教材,讲故事,语言枯燥无味,还动不动训人。

老师说要诚实、勇敢,要文明礼貌,要尊老爱幼等等,我们只有记着老师说的,并努力去做。

显然,传统的教学思路、方法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传统的思品教学俨然是老师的主体,学生更多时候是听众,课堂更是“封闭”的,“静态”的。

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学生的积极思考、主动交流,没有畅想、畅言,更谈不上思潮涌动。

缺少学生主体的参与,即使空有一时的热情,又能持续多久呢?

我觉得思品课应该根据内容,有效的拓展第二课堂,并处理好课堂“内”、“外”。

现在思品教学内容大都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很接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便于开展学生的认知活动。

“外”,就是学生在带着目标,在教学课堂外自主地进行实践,认知活动的过程,即第二课堂。

“内”,即是学生在“外”实践、认知的收获展示、讨论、交流的过程。

设想,如果能处理好这两层关系并落实,那么思品课不再让学生乏味,而是积极、主动地去认知、学习。

根据教材内容努力拓展第二课堂,尽量开放教学,做好课堂外指导。

就拿我们现在使用的西师版思品与社会课本三年级上第一课《我爱我的家》来说,根据教材内容努力拓展第二课堂,尽量开放教学,做好课堂外指导。

“家”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

他们知道家在哪里,家里有些什么人,但他们却不知道“家”是怎么来的,家里的人都要做些什么,当然更不容易思考到自己为家做些什么。

对于这些深层次的东西,学生必须要去参与认知活动才能明白。

如,问问家长关于家的历史,说说家以及家里人的故事,了解家人为自己都做了些什么等等。

学生通过自身的亲历,思考,交流后从内心深处热爱自己的家与家人。

并学会为家,为家人着想。

我想,这些认识,收获对于学生来说,影响肯定是持久而深远的。

所以教师要指导好学生的实践活动,尤其是方法的指导。

如教给学生调查、访问的方法,记录、整理的方法。

根据学生实践经验、收获,组织好学生的讨论、交流。

学生在课外的收获,必须要有得到展示、交流的机会。

学生的收获有了展示,也就有了学习成功的快乐,对待学习也就有了兴趣。

所以教师要努力和学生一起营造一个交流的平台。

教师在学生的交流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及时给予鼓励,让其自己也感觉到进步。

又如:

在教学第三课《我的社区》时,充分把时间给学生,让他们在组内尽情展示自己社区的风貌,让他人了解自己实践收获。

潜移默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学会了倾听、尊重。

无疑,课堂内的教学活动就需要这样一个学生积极展示、交流、研讨的氛围。

其实,思品课不管是“内”交流,还是“外”实践,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是多方面影响形成的。

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自身要具备良好的师德。

用你的特有的教师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学生会喜欢你,家长会爱戴你。

这样你无论上什么课都会取得成功。

浅谈如何有效增强思想品德课课堂效益

华蓥市双河小学匡露辉

  思想品德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来应是趣味盎然,极富感染力,但为什么传统教学模式下思想品德课呈现的是“教师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听得恹恹欲睡”这一另类情景呢?

究其根源,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在作祟。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分数论英雄”一统天下,社会对学生、教师的评价标准就是唯“分数”是瞻,教师施教时必定重书本,轻实践;重知识,轻技能;重灌输,轻启发;重结果,轻过程。

  如何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首要问题和追求的根本出发点。

下面我结合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课程资源

  

(一)教师要用好教科书。

读好课本用好课本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师要由用教材教转变为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教材为师生的教与学所用。

  

(二)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无字书。

生活是一本无字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让学生积极关注社会生活、学生生活,如定期组织学生学习参观、考察烈士陵园、博物馆、武警支队、少教所;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社会调查,并鼓励他们针对调查结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在学校举行“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知识竞赛,举办在国旗下的讲话等活动,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感悟人生的真谛,找到做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支撑点。

这正是新课标的德育目标所要达到的归宿点。

  (四)要求教师注意学科间的综合,拓展教材。

小学各学科之间是融会贯通的,新课标更加注重学科间的交叉,因此教师在思品课课堂教学中切忌把思品课变成纯政治理论课,应将各学科相关知识综合起来讲解,在这种综合教育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发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来理解思品教材的知识点,又用思品课的辩证思维方法指导其他学科的学习。

  (五)教师要充分利用光盘、各类教育软件、多媒体设备、自然和人文景观、人力资源等,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

  二、注意总结,升华认识

  政治学科不同于自然科学,其探究问题的结论有政策倾向性。

如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关理论、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具有时代特征。

学生在认识上会存在差距。

如果探究的结论较科学和全面,教师就可做简单概括性总结。

如果学生在结论性的问题上达不到对真理性知识的认识,认识不完整,教师就要高瞻远瞩,注意总结和强调。

教师对探究问题所得出的结论的强调是其主导作用发挥的关键阶段,其作用至关重要。

有的教师便忽视了这一点。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

“只教给学生最本质、最主要的东西,才能切切实实地掌握这种教材,使它不可磨灭地铭记在学生的意识里。

”另外,教师还应注意升华问题,深层次把握关键点。

例如,对我国人口问题的总结,告诉学生:

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它不仅强调控制人口数量,而且把提高人口素质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进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道德信念教育;人口问题本质上说是发展问题,我们要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度认识人口问题的重要性;人口问题是一个世界问题,地球是人们共同生活的家园,需要大家共同保护,体现了对人的终极关怀。

这三条总结和升华,将知识、理解和道德信念及情感融为一体,突破了框题界限,体现出专题探究教学的完整性,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内在把握和灵活运用。

能否做到这一点,明显反映了一个教师进行探究式课堂教学角色发挥的水平。

实践证明,教师对探究问题的总结和升华,不但增强了教学效果,而且是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必然要求。

 三、精心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中外教育名家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思想品德课具有时代性特征,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

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活的灵魂。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融合,使生活融入教学,使教学走进生活,使学生学会生活。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

可以发动学生充分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小故事,让学生自己设计,自己表演,从中体会学习乐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指导学生的行为实践,促进知识内化,做到知行统一。

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

华蓥市双河小学贺碧波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渠道,引导学生认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为学生今后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奠定坚实基础。

虽然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思想品德课的教材内容已经更加走进学生的生活与心理,这就为学生喜爱和接纳思想品德课提供了可能,学生对思想品德新课程感觉好,教材贴近生活;新课程实施中出现了很多的亮点,但也存在问题和困难,如,就是勾划问题和答案,除了念与背所谓的考试知识点,就是反复做很多似是而非的题目,新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教师的教学行为形式变了,但有效性值得怀疑鉴于以上原因,要改变这一种状况,达到素质教育目的,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针对我校实际情况,就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我进行了一番思考,得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思想品德课老师要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及时拓宽信息渠道。

步入二十一世纪,当今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处在知识、信息激增和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时代。

为适应素质教育要求,当前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已经是比较紧跟时代的发展了,特别是近年新编的,并且每年重印时,还会有新的材料补充进来,所以在学生获取信息渠道日益方便的今天,老师如果还死报教材,按部就搬,不人为地增加新的知识,则思想品德课很难富有时代气息,思想品德课的吸引力将会降低,其教育功能将会丧失,学科教师假如不及时参加培训和学习,将无法胜任这门学科的教学。

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的老师要不断地补充新知识,引用新事例,新材料,阐述新情况,把课上好上活。

这对思想品德课老师来说,无疑面临着新的挑战,为此,根据实际情况,觉得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培养良好的知识、信息增长行为习惯。

如准时收看央视一套的新闻联播、朝闻天下,央视二套第一时间、全球资讯榜等栏目,有条件可抽空上网浏览,如信息量较多的新华网、人民网等,。

这样效果就很好,因为这是当前比较典型的新闻。

当然也要看看报纸,同时还要注意信息的积累和整理。

(二)加强同学科以及相异学科教师的交流,提高信息转化能力。

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专任老师,只有加强信息的交流与转化,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拥有的信息量再多,亦是无用,所作所为亦是徒劳。

二、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

所以思想品德课老师培养学生兴趣应做到:

(一)课堂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不断刺激学生的兴奋点。

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的特点,做到讲解与讨论的结合,课本知识与社会热点的结合,积累知识与亲身实践的结合等。

我曾经做过一个课堂调查,让学生总结“你最喜欢怎样上思想品德课”,有80%的学生回答是上成活动课,这是比较符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

因为通过让学生参与不同现形式的活动,如个案分析、经验交流、角色扮演、小组研讨、辩论等形式,引起他们的学习爱好,感知、体验、领会、探究学习内容、探索学习方法,可以通过活动来明白一些道理,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以最大的热情和浓厚的求知欲完成学习的任务。

(二)老师要做到可敬、可亲。

这要求老师一方面上课要对学生充满激情,要精神饱满,面带微笑,亲切自然,学会关心学生,随时注意观察把握学生的接受能力、反映情况,为学生释疑解惑,不可太严肃,板起面孔,不可不顾学生,一味讲课。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让学生有话敢说,有疑敢问,允许和鼓励学生和老师争论,探讨问题。

另一方面,老师应当有较高的师德修养,能严于律己,虚心好学,敬业爱生,尽职尽责,言谈举止要文明高雅,处处为人师表。

所以说只有老师可亲可敬,才能强有力地吸引学生,积极有效地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否则,如果老师态度冷漠,知识浅薄,既不可亲,又不可敬,那么,学生必然心灰意冷,对学习没兴趣。

(三)适当开展一些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组织学生学习时事、举行讨论课、报告会等,搞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社会调查活动,并结合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效果也不错。

(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学生质疑。

古人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过去满堂灌,学生厌学或死学现象较重;素质教育了,必须让学生头脑清醒,思维敏捷。

我在教学中,总喜欢提问一些问题,更喜欢让学生提问,大家共同探讨。

有时课上,有时课下,给学生一个评价标准:

谁提问的问题好,属于思考性学者;谁会回答的问题多而好,是知识渊博的学者;只会学习不会发问,不是老师的好学生。

或许是一种培养吧,我的学生很善于表现自己,非常善于发问,课堂上少了些书呆子,多了些智慧的火花。

由此可见,适当的表扬会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五)平等看待不同水平的学生。

现在大都是小组教学,老师在分组时也考虑的比较周到,好中差均衡于各组。

其目的很明显,希望大家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这种和谐关系的维系有待于老师的强化。

老师在驾驭课堂时,要面向全体。

对于优生,要满足他解疑答惑的需求,更要关注差生的情绪,他们的优点甚至一点进步,我们都应给与肯定,一个赞许的眼神都有可能唤起一个孩子的信心,甚至创造奇迹。

三、充分利用课本的插图资料。

新编思想品德课本有一个重要特点:

相当多课都配有插图资料。

教师不能视之可有可无,应十分重视,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做到:

认真钻研教材,注意插图和教材内容的关系。

挖掘教材,把插图意思讲清楚,以达到理解观点,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目的;掌握特点,注意插图的使用方式,特别是须注意交换方式,避免单调乏味:

反映教材重点难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自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