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8660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docx

孟浩然练习题及答案

《孟浩然》同步练习

   一、填空 

   1、孟浩然是一位 代诗人,名浩,字 。

襄阳人,人称孟襄阳。

他的经历较简单,早年隐居在离襄阳城30里的鹿门山。

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试落第。

在太学赋诗,举座嗟而佩服。

曾游览东南各地,与 齐名,人称“王孟”,与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均有交往。

李杜都有诗赞颂他。

他的诗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多反映隐居田园生活。

是盛唐 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

 

   我们曾学习过他的诗,现在还能默写:

《 》:

  

   。

还读过他的《 》。

 

   2、本文作者闻一多,本名家骅(huá)著名 , , 战士。

1899年出生于湖北省浠水县一个“世家望族,书香门第”。

五四运动时在清华大学读书即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

1922年赴美国留学。

1925年回国后,历任青岛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 》,闪烁着反帝爱国的火花,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组诗《 》,在澳门回归期间又一次震撼了全国人民的心。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

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于是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

昆明“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作了惊心动魄的《 》,最后献出了宝贵生命。

 

   二、初读课文,要注意字词的形、音、义,请做好下列事情。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最好再写一遍。

 

   张洎( ) 轴尘缣( )古 颀( )而长,峭( )而瘦 提书笈( )负琴而从 张祜( ) 襄阳美会稽( ) 酩酊( )大醉 皋陶( )魏阙( ) 舟楫( ) 红颜弃轩冕( )徒此挹( )清芬 到家日已曛( )糟粕( ) 沿月棹( )歌还 

   2、根据课文,填写出下列句子空出的词语、句子。

 

   A、你在孟浩然诗中所意识到的诗人那身影,能不是“ ”的吗?

 

   B、他在序文里用来开始介绍这位诗人的“ ”八字,与夫陶翰《送孟六入蜀序》所谓“ ”,无一不与画像的精神相合,也无一不与孟浩然的诗境一致。

总之, , ,再没有比孟浩然更具体的例证了。

 

   C、岩扉松径长寂寥, D、坐观垂钓者,  

   E、气蒸云梦泽, F、 ,疏雨滴梧桐。

 

   3、请背诵孟浩然的“出谷未停午”和“垂钓坐盘石”。

请认真体会“淡到看不见诗了”的意境。

 

    

   三、整体感知——请再读课文,考虑如下问题:

 

   1、作者在开头写王维画的孟浩然像和张洎的题识,这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2、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从哪两方面来论证这一中心论点?

文章的前半部分重谈其人,后半部分重说其诗。

请分别说说孟浩然是个怎样的人?

诗有何特点?

 

    

   四、细部揣摩——请仔细品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认为那画像就是孟浩然的,那依据是什么?

 

    

   2、“张祜曾有过‘襄阳属浩然’之句,我们却要说:

浩然也属于襄阳。

”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孟浩然为何隐居?

(先找出一些句子,然后概括) 

    

   4、“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不,说是孟浩然的诗,倒不如说是诗的孟浩然,更为准确。

”请联系全文中心,谈谈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5、翻译下面文言文。

 

   庄子笑曰: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 

    

   自我测评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颀长 祈祷 边圻 起讫 迄今为止 B、舟楫 辑录 书笈 汲取 岌岌可危 

   C、船棹 悼念 沼泽 诏书 昭然若揭 D、张祜 训诂 牯牛 蛊惑 怙恶不悛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赔偿 酩酊 默契 人杰地灵 B、俨然 任凭 注消 三翻两次 

   C、纠葛 疆局 赞叹 临渊羡鱼 D、糟粕 画像 保幛 退而结网 

   3、下列各句,有一句含有两个错别字,请选出。

( ) 

   A、这个单元学习文艺评论和随笔。

这些文章或评论一位作家,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都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

 

   B、阅读这些文章,能打开我们的思路,启发我们去探讨某些问题,加深我们对文艺创作和文艺监赏的认识。

 

   C、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题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翻比较。

 

   D、不妨参照这些文章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点分析和论说,这对于提升我们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能力,当会大的禆益。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1年终岁末,各地电视台晚会渐多,明星们的身份直线 。

 

   ②迄今为止,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入世对中国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中国教育服务方面的 将对今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③走向21世纪的中国,最重要的不是梦回汉唐,而是“更生自新”,不是从废墟上 起古老伦理信条,而是做历史进步的推动者。

 

   ④苏州河就像大病初愈的老人,需要精心 ,千万不能把各种额外的负担加到他的身上。

 

   A、攀升 承诺 开掘 保护 B、飙升 承诺 拣拾 看护 

   C、飙升 诺言 开掘 看护 D、攀升 诺言 拣拾 保护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年愈不惑的二月河,创作了《康熙大帝》,终于在文坛上崭露头角。

 

   B、2005年春节晚会的节目精彩纷呈,看到黄宏、巩汉林表演的小品《装修》时,连一向严肃的父亲也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C、陈不扁上台后,一直采取两面手法,争取时间与空间,伺机逐步走向台独。

此次“加注”之举,使他的台独措施由过去的暗度陈仓,发展到现在的明目张胆。

 

   D、加入WTO后,一旦外国企业大规模进入我国,人才的竞争不可避免,那时临渊羡鱼就为时已晚。

 

   6、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据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最新统计,目前全世界动物园总数至少有900家以上。

 

   B、他在讲话中强调,必须把有偿新闻、买卖书号、盗版等不正当行为当作长期任务,常抓不懈。

 

   C、考古学者在清理墓穴时,搜集到大量石制工具,其中有砍刀器,石核等是用石英砂岩打制而成。

 

   D、我们坚决反对那些不按照国际公约规定办事,而自充国际警察,危害别国航行安全的霸权主义行为。

 

   7、阅读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 

   ⑴“日暮客愁新”的“愁”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新课标第一网

    

   ⑵分析“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意境及所体现的作者的心情。

请描绘并评述。

 

    

    

   ⑶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

 

    

   8、阅读孟浩然的《送杜十四之江南》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

天涯一望断人肠。

 

   ⑴这首诗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包含着作者怎样的心情?

) 

    

    

   ⑵诗歌的三、四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9、读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⑴“烟花三月下扬州”被誉为千古佳句,妙在何处?

 

    

    

   ⑵第三、四句是如何体现作者对朋友深情的?

 

    

    

   ⑶本诗在语言运用方面有何特色?

 

    

   认真读《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一阕《关雎》,就这样出现在我们生命的源头,出现在华夏文明的源头。

每当读罢《诗经》,我常常不禁要问自己:

为什么斑驳的岁月并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

当暗黄的的纸页间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当代诗歌,又为何离我们这般遥远?

 

   与诗人共同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

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久,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谲。

无数的新诗正散布在我们周围,如星雨,如花瓣,飘散在我们的日子深处。

它们与我们相距那么近,身手可触,然而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呢?

是因为李白李贺李商隐都已在历史的烟尘里隐退,而浮华的现世,不再造就王勃王维王昌龄了吗?

现在就下这样的结论,未免太匆忙了点。

唯一的解释,就是它们未曾经历过时间的淘洗。

一首诗若成为绝唱,是不能省略这一手续的。

于是明白了,好诗的诞生,是天才与时间共同创造的结果,而读诗,是需要一个时间的距离的。

 

   因为有了时间的距离,古诗里的字句,才化成水底的珊瑚,美丽而持久。

所以,《诗经》里的蒹葭、白露的痕迹依稀可辨:

骆宾王的“西陆蝉声”,依然如丝如缕;陈子昂的幽州台温庭筠的五丈原,慷慨悲凉之气未改:

而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与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将同一个凉州锁定在心灵的地图上。

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我们要感谢酿酒师,同时更应对时间产生由衷的敬意。

 

   既然诗是诗人灵智的闪光留下的痕迹,那么,构思的机巧,应当只有一次效用。

就像对一部悬念小说的欣赏,应当是“一次性”的,谜底揭开后,再去重读,恐怕就会失去初读的那份奇妙的感受。

按说,诗也一样。

名诗佳句,诵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理应不再有新鲜的刺激了,这似乎是旧诗的劣势、新诗的优势,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

比如李太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刘禹锡的“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每次品读,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 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这些诗中名句是在诗人高度敏感的情感酒窖里配制的,它们有足够的力量抵御心灵的麻木。

于是,在一次又一次反复的吟诵中,我们对世界对生命对完美对缺憾的体察一天一天地深化,直到有一天,我们发现,诗歌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与归宿。

读诗,赋予我们生命以更深厚的意义,同时也使诗歌本身的魅力一次次地深化和升值。

地老天荒,美人迟暮,只有诗,常读常新。

诗不会老,就更不会死。

在诗歌的低潮时期,我从未对诗失去信念,原因也正在这里。

(选自《在梦中搁浅》) 

   10、第1段中的“生出铜绿”比喻什么?

为什么作者说当代诗歌“离我们这般遥远”?

作者认为造成当代诗歌的这种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答:

  

   。

 

   11、第3段中说,“古诗如酒,存放得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

”根据文意,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答:

  

    

   12、第4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每次品读名诗,“心灵都如初读一般悸动,每次都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 

   答:

  

    

   13、作者认为“斑驳的岁月未使《诗经》里锃亮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远古诗歌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蒙受损失”,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

 

   答:

  

   14、作者为什么认为名诗佳句,诵读过千遍之后,熟稔到了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程度,依然有它的优势?

 

   答:

  

   15、为什么人们对悬念小说的欣赏,效用是一次性的,而对名诗却百读不厌?

 

   答:

  

   孟浩然诗歌鉴赏 

   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平沙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诗文解释:

北山笼罩在缭绕的白云里,隐士自得其乐地生活。

为了与你相望才登上了兰山,心情随着飞雁到了远方。

哀愁由于暮色引起,兴致却因为清秋而激发。

随时看见村里人归来,有的在沙滩走,有的在渡口歇着。

放眼望去,天边的树木像荠菜一样,江边的小舟像一弯新月。

你何时带着酒来?

与我一起畅饮共度重阳节。

 

   词语解释:

 

   北山:

湖北襄阳的万山。

隐者:

诗人自称。

兴:

秋兴。

发:

激发。

荠:

荠菜。

形容远望中天边树木的细小。

洲:

水中沙洲。

形容远处沙洲犹如一弯新月。

何当:

何时能够。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古代这一天有登高饮酒的风俗。

 

   诗文赏析:

这是一篇怀念友人之作。

诗人登山怀友,久久远望心生忧愁。

全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友深切怀念的真挚感情,而那山村,大雁、村人、渡船、远树,都描写得清新自然,与诗人的感情交融在一起,诗中有画,感人至深。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诗文解释:

山中的日光忽然西落了,池塘上的月亮慢慢升起。

披散着头发在夜晚乘凉,打开窗户躺卧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正想拿琴来弹奏,可惜没有知音来欣赏。

感慨良宵,怀念起老朋友来,整夜在梦中也苦苦地想念。

 

   词语解释:

 

   山光:

山上的阳光。

池月:

池边的月色。

开轩:

开窗。

卧闲敞:

躺在幽静宽敞的地方。

恨:

遗憾。

感此:

有感于此。

终宵:

整夜。

劳:

苦于。

 

   诗文赏析:

本诗抒发了诗人对老友的怀念。

诗人捕捉住生活中的感受,描绘了夏夜乘凉的悠闲自得,只是不觉中生出了没有知音的感慨,以至梦中都会苦苦想念。

诗人描写感受细腻,语言流畅自然,寄情于景,韵味十足。

 

   春晓(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诗文解释:

春天酣睡,醒来时不觉已经天亮了,处处都可以听到悦耳动听的鸟的鸣叫声。

夜里沙沙的风声雨声,不知花儿吹落了多少。

 

   词语解释:

晓:

早晨,天亮。

闻:

听见。

啼鸟:

鸟鸣。

 

   诗文赏析:

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表现了春天里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春天在诗人的笔下是活灵活现生机勃勃的。

这首诗看似平淡无奇,却韵味无穷,全诗行文如流水,自然平易,内蕴深厚。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 

   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诗文解释:

山色昏暗听猿猴啼叫声声都带着悲愁,苍江夜里水流湍急。

风吹得两岸的树发出声响,月光照着江中这一叶孤舟。

建德不是我的故乡,怀念扬州的老朋友。

还是把我这两行热泪,寄给遥远的海西头的朋友。

 

   词语解释:

瞑:

昏暗。

海西头:

这里指扬州。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离开长安东游时作。

诗人在路途中怀念旧友,写下了这首诗寄给友人。

诗人有一种深深的孤独感,情绪动荡,不平静。

凄清的夜晚正是他寂寥心情的反映,也更使怀念旧友泪流满面。

这首诗情调凄凉,表现了诗人失意后的激愤不平和世罕知音的深深的孤独感。

全诗情景交融,自然天成,诚挚感人。

 

   岁暮归南山(孟浩然)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诗文解释:

不要再去北阙上书了,还是回到南山破旧的家里。

没有才能不被明主赏识,身体多病老朋友都疏远了。

白发催得旧年过去,春天逼得旧年过去。

心中怀有忧愁难以入睡,松林间的月亮照在空寂的窗扉上。

 

   词语解释:

 

   休上书:

停止进奏章。

南山:

终南山。

不才:

不成材。

疏:

疏远。

青阳:

春天。

 

   诗文赏析:

唐玄宗开元年间,四十岁的孟浩然第一次来到京都长安,结识了当时许多著名的诗人,如张九龄、王维等。

张九龄是当朝宰相,王维也是朝廷命官。

孟浩然参加了进士考试,并在当时全国最高学府“太学”赋诗,得到了包括张、王在内的许多著名诗人的赞赏,也流传着孟浩然让皇帝“栽跟头”的故事。

有一天,孟浩然参加完进士考试来到王维处,不料皇上唐玄宗突然驾到,孟浩然只好躲到床下。

王维不敢隐瞒真情,告诉有位诗人躲在床下,唐玄宗得知是孟浩然,因为久闻大名,就让他出来,当场献诗一首。

孟浩然选出他认为最成功的一首诗《岁暮归南山》,当皇上听到“不抛弃你呢?

”十分不悦,唐玄宗回去后,生气地下了一道指令不能让孟浩然做官,只能回去过隐居生活。

诗人在诗中自怨自艾抒写自己仕途失意的愤闷,表达了自己未遇明主及对世态炎凉的幽怨、哀伤,反映出压抑人才的封建社会带给有志之士的痛苦。

全诗委婉含蓄,感情复杂深刻,感人至深。

 

   秦中寄远上人(孟浩然) 

   一丘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诗文解释:

想长久隐居山林,又苦于没有钱维持生计。

留在长安并不是我的心愿,心中怀念东林寺的老师。

黄金像烧柴一样花完了,壮志随着岁月衰减下去。

傍晚时候凉风吹来,听到蝉的鸣叫,心中更加悲伤。

 

   词语解释:

卧:

居住。

但:

只。

益:

增加。

 

   诗文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落第之后滞留长安时的作品。

诗人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厌倦仕途生活,希望归隐的愿望,同时也描写了自己生活穷困潦倒的状况,揭示出归隐也需要钱的事实,因此更具有现实意义。

全诗没有雕饰,恰似白描,充斥着悲哀、苦闷的情绪。

 

   宴梅道士山房(孟浩然) 

   林卧愁春尽,搴帷览物华。

忽逢青鸟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

童颜若可驻,何惜醉流霞!

 

   诗文解释:

隐居林中忧愁春天就要过去,拉开帐帘观赏野外景物。

忽然遇到青鸟使者,邀请我去赤松子仙人家作客。

炼丹的炉子刚刚生火,仙桃花正在开放。

如果青春的容颜可以永驻,又何必珍惜醉人的流霞酒。

 

   词语解释:

林卧:

林下高卧。

物华:

风光。

驻:

保持。

流霞:

仙酒。

 

   诗文赏析:

诗人在道士房做客,描写了道士房中的景物,从而展示了道士生活的特色,最后以反语的形式指出容颜不可驻的结论。

全诗巧妙运用了与道士有关的术语及典故,幽默明快,自然天成。

 

   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诗文解释:

八月洞庭水满,河岸边几乎相平,湖水空明,与蓝天相接。

云梦泽上蒸腾像雾一样的水汽,湖中波涛澎湃动荡摇撼岳阳城。

想要渡湖却没有船只,闲居在家,圣明时代无事可做,感到羞愧。

坐着观看垂钓的人,只是空有对鱼的羡慕之情。

 

   词语解释:

涵虚:

水汽浩茫。

云梦泽:

古大泽名。

岳阳城:

在洞庭湖东面。

济:

渡过。

端居:

闲居。

坐:

因为。

徒:

徒然。

 

   诗文赏析: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孟浩然再次来到长安,并赠给当时宰相张九龄一首诗。

这是一首他在游历洞庭湖时写的。

诗人借洞庭湖起兴,描写了洞庭湖壮丽的景色,进而抒发自己想得到录用施展政治抱负,希望有人引见的心情。

这首诗写得得体,有分寸,同时也没有失了自己的身份,不着痕迹,流露心迹。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文解释:

老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邀我到他的田舍作客。

幽美的村庄,四周绿树环抱,一脉青山在城郭外隐隐横斜。

推开窗子,面对着打谷场和菜圃,共饮美酒,闲谈农务。

告别时就又盼望着快到重阳佳节,那时我还要来品尝美酒,观赏菊花。

 

   词语解释:

鸡黍:

杀鸡煮黄米饭,农家待客丰盛的饭菜。

郭:

外城墙。

轩:

窗户。

圃:

菜园。

话桑麻:

谈庄稼事。

 

   诗文赏析:

人称“孟襄阳”之诗无意求工而清新超俗,清新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

此诗即可称是孟氏之代表作,全诗用平淡之语写平淡之事,恬淡之中见亲切。

 

   青山绿树、鸡黍桑麻,好一派田园风光;场圃、老友、淡酒,真好比人间仙境,在这里,俗世名利、荣辱得失全如过眼烟云,飘然脑后。

老友相聚,待以鸡黍之饭,普通简单的事情却被诗意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们留下了一个美的意境和幻想的空间。

 

   早寒有怀(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诗文解释:

树叶飘落,大雁向南方飞去,北风呼啸,江水寒冷。

我家住在襄水曲折处,远隔在楚云那边。

想念家乡的泪水已经流尽了,遥望天边的一叶孤舟。

想询问迷离的渡口在哪里,黄昏时,江水滔滔,与海相平,一片茫茫。

 

   词语解释:

木落:

树叶脱落。

家:

居住。

看:

守望。

迷津:

迷失的渡口。

 

   诗文赏析:

这首诗抒写了怀念故乡的深情。

诗人出游,正值寒冷之季,不免想起故乡,勾起了思乡之情,抒发了自己惆怅的乡愁。

全诗看似平淡,遣词造句却破费心思,借景抒情,一气呵成。

全诗情景交融,语言含蓄自然。

 

   这是一首抒情诗。

大约是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作。

“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 ”,这两句是写景。

诗人抓住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出季节。

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

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诗人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诗人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置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何况诗人正远离故土,又陷入出仕入仕的矛盾之中。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

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襄水”,亦即“襄河”。

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因此诗人以“曲”概括之。

“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指出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

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

诗人家住襄阳,古属楚国,因此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传达出思乡的情绪。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品味,是很能体味到诗人的匠心。

第二联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但并未点明;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

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

家人的盼望,自然只是想象,却使思乡的感情,衬托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

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入世的人。

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双方是出世与入世的冲突。

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把隐居与出仕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

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之天色阴暗,已至黄昏。

这种景色,充分烘托出诗人迷茫的心情。

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雕琢痕迹。

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

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留别王维(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

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

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诗文解释:

静静地生活还等待什么呢?

每天都空手而归。

想要寻找幽静的山林归隐,可惜要与老朋友分离。

当权者有谁能容纳我?

世上知音毕竟是稀少的。

只应该守住寂寞的日子,回乡关上故园的门。

 

   词语解释:

违:

分离。

当路:

当权者。

扉:

门。

 

   诗文赏析:

孟浩然因为《岁暮归南山》这首诗得罪了皇帝唐玄宗,因此不想在长安多呆一天。

王维非常生气地对他说:

“你是怎么想的,你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