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5051369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_第6页
第6页 / 共5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_第7页
第7页 / 共5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_第8页
第8页 / 共5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_第9页
第9页 / 共5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5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5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5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5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5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5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5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5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5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53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53页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doc

大学生心理健康手册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身心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具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然而,许多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或重大的刺激时,他们在用以往应付问题的方法失败后,出现了心理失衡,产生悲观、烦恼、焦虑、抑郁、孤独等消极情绪及行为紊乱等,严重的甚至产生了自杀或他杀的念头。

国家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我们编印了这本《心理健康知识手册》,希望通过它能让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了解心理健康对成才的重要意义,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

目录

一.关于心理咨询

1.什么是心理咨询?

2.心理咨询的五个不等式?

3.哪些人应早看心理医生?

4、心理咨询,该做些什么准备?

二.关于新生心理调适

 1.大学新生如何建立新的成长坐标

2.大一新生的心理调节

3.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三.关于心理健康

1.大学生心理健康新标准

2.心理问题等级划分?

3、精神防御机制

4、十条非理性信念

5、你了解自己的气质特征吗?

6.十种正常的异常心理现象

7.做梦与心理健康

8.关注“亚健康”

四.日常心理异常

1.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2.人际交往中的不良认知

3.学习疲劳症

4.人是这样自寻烦恼的

5.活得太累的部分主观原因

6.失眠

7.IAD-网海中的暗礁

8.自杀者的内心世界

五.心理调适

1.掌握自我调节的方法

2.减轻自己,放松自己

3.悦纳自我

4.改变悲观、培养乐观

5.柳暗花明——逆境带来新生

6.不满,会使你有力量

7.磨练坚强的意志

8.怎样成为自信的人

9.失恋后如何调整心理

10.心理平衡靠自己

11.心理健康的钥匙:

ABC理论

一.关于心理咨询

1.什么是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到底有什么用?

当遇到心理困惑的时候,真得可以通过心理咨询来获得心灵安慰、心理平衡吗?

这些是从事心理咨询和想了解心理咨询、想尝试心理咨询的所有人的疑惑,让我们先听一个很古老的神话,再谈这个问题吧。

  古希腊有个传说,传说在一个王国城堡的附近有个女魔,叫“斯芬克斯”。

她整天守着那条过往行人必经的路,让人猜一个谜:

“什么东西早上是四条腿,中午是两条腿,傍晚是三条腿”。

如果行人不能答对谜底,她就会把他吃掉;如果猜出来了,她自己就会死去。

无数的人都不能猜出谜底,于是王国中死去了许多的人,外面的人也不敢来这里了,王国内外充满了恐惧。

终于有一天,一个叫“俄底浦斯”的年轻人来到了斯芬克斯的面前,说出了这个神奇“东西”的谜底——“人”!

斯芬克斯于是死了,而这个谜语始终流传了下来。

  所谓“当局者迷”,当是神话中遭遇厄运者的最好哀悼了吧?

“斯芬克斯之迷”于今天的我们,可能已不是一个难题,而它所暗含的误区,却是不分时代、不分民族、不分老幼、不分性别地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自己很多时候是认不出自己的,是很难看清自己的。

而这层“糊里糊涂”并不能给人带来快乐,渴望了解自我是人天生的需要,因为只有了解自我,了解了真正的需求与愿望,才可以在现实中找到方向,明白生命的意义,才可以当你走得很累很辛苦的时候,并不觉得委屈与懊悔;也只有了解了自我,才可以撕去太多的因所谓“生活”而带上的种种“面具”,享受清新与安宁!

一个人不能真正了解自身,纵使忙碌不停,终是茫然痛苦;纵使优裕富足,终是难奈空虚……

  其实“斯芬克斯之迷”永远地留了下来,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地破解它、诠释它,希望找到合理的个人答案,而不落为“厄运者”!

  心理咨询就是采用一些相对便捷或称为专业的方式,与当事人一起去揭示“斯芬克斯之迷”,一起去探索心灵,感受真我,发现谜底,获得成长、成功的力量。

因为心理咨询是一种心灵的对话,在这一时空中,你可以逐层褪下繁重的装束,可以放心地没有干扰地去看自己,去思考自己,不会遭遇嘲笑,不必忍受评价,有的只是倾听、关注、同感与挑战,你可以全神贯注直抵心灵深处!

  不同的时期会遇到不同的问题,因此心理咨询对于每个人都是必需的,只是寻求的方式不同罢了:

对父母、对朋友、对神灵、对先知、对“客观的我”、对专业咨询员,而不同的方式也就有了不同的结果,一吐为快、同情安慰、引导指教……发展到今天,心理咨询的工作则较规范化了,主要归属了专业的咨询人员,使得咨询能够更切实地对人有所帮助,使人走出咨询情境后仍满载被关怀的感受,能够学会在现实中应对际遇:

学习、工作、生活!

  心理咨询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

  想象一片沙漠,你是那里唯一的跋涉者,你走得很累、很孤独、很焦渴,突然眼前出现了一片绿洲,感受一下此刻的心情;你捧起一汪清水,珍惜地开始滋润自己的嘴唇、喉咙、肠胃,及至全身;回头看看走过的路,看看这片绿洲,再看看前方的路,洗把脸,然后放步前行,体验一份值得!

这个过程就是心理咨询的感觉!

  想象一辆空的公车将近,你是排队人中的一个,现在的位置并不理想,很可能上车就没有座位了,而你的路途遥远,感受此时此刻!

你可能有三种选择:

其一,不管怎样上车再说;其二,挤到前面去,抢先上车;其三,随队列前行,排到前面,但等下一辆空车再上。

至于最后到底怎样了,由你决定!

——与你一起分析具体情形,设想多种选择就是心理咨询,而决定仍然是你的权利,只是决断时多了一些明知。

2.心理咨询的五个不等式

  心理问题≠精神病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门起步较晚的新兴学科,人们对它有一种神秘感。

来访者通常都是左顾右盼、鼓足了勇气才走进诊室,在医生反复保证下,才肯倾吐愁苦;或是绕了很大圈子,才把真实的情况暴露出来。

因为在许多人眼里,来咨询的人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见不得人的隐私或道德品质方面有问题。

此外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表露出情感上的痛苦是软弱无能的表现,对男性来说尤其如此。

以上种种原因,使得很多人宁愿饱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也不愿或不敢前来就诊。

其实,心理问题与精神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每个人在成长的不同阶段及生活工作的不同方面,都有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

对这些问题如能采取适当的方法予以解决,个体就能顺利健康地发展;若不能及时加以正确处理,则会产生持续的不良影响,甚至导致心理障碍。

这样看来,心理问题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就这些问题求助于心理咨询并不意味着有什么不正常或有见不得人的隐私,相反,这表明了个体具有较高的生活目标,希望通过心理咨询更好地自我完善,而不是回避和否认问题,混混沌沌虚度一生。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精神病就是疯子,其实他们所说的精神病严格地来讲是重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等,它与一般的心理问题和轻度心理障碍有很大区别。

绝大部分精神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没有自知力,更不会主动求医。

  心理学≠窥见内心  

  两个久未谋面的老同学在路上不期而遇,其中一个知道对方是心理治疗师,就让他猜一猜自己现在心中想些什么。

许多来访者也有类似的心态,他们不愿或羞于吐露自己的心理活动,认为只要简单说几句,咨询者就应该能猜出他心中的想法,要不就表明咨询者水平不高。

其实心理治疗师也是人,他们没有什么特异功能能窥见他人的内心世界,他们只是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来访者提供的一定信息进行讨论和分析,并进行咨询与治疗。

因此,来访者需详尽地提供有关情况,才能帮助医患双方共同找到问题的症结,有利于治疗师作出正确的诊断并进行恰当的治疗。

  

  心理咨询≠无所不能

  许多来访者将心理咨询神化,似乎咨询者无所不会、无所不能,就像一个“开锁匠”,什么样的心结都能一下打开,所以常常来诊一两次,没有达到所希求的“豁然开明”的心境,就大失所望,再也不来了。

实际上,心理咨询是一个连续的、艰难的改变过程。

心理问题常与来访者的个性及生活经历有关,就像一座冰山,积封已久,没有强烈的求助、改变的动机,没有恒久的决心与之抗衡,是难以冰消雪融的,所以来访者需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心理医生≠救世主  

  一些来访者把心理医生当作“救世主”,将自己的所有心理包袱丢给医生,以为医生应该有能耐把它们一一解开,而自己无须思考、无须努力、无须承担责任。

多年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就是,病人看病,医生诊断、开药、治疗一切由医生说了算,要求病人绝对服从、配合,因此来访者自然而然地把这种旧的医学模式带进心理咨询。

然而,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产物,心理医生只能起到分析、引导、启发、支持、促进来访者改变和人格成长的作用,他无权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愿望强加给来访者,更不能替来访者去改变或作决定。

来访者需认识到,“救世主”只有一个,那就是自己。

只有改变自己、战胜自己,最终才能超越自我,达到理想目标。

倘若把自己完全交给医生,消极被动,推卸责任,只会一事无成。

  心理咨询≠思想工作  

  来访者中还有另一种极端的认识,就是认为心理咨询没多大用处,无非是讲些道理,因而忽视或未意识到心理问题是需要治疗的。

一女孩因强迫观念痛苦异常前来就诊,家人反对并干涉:

“你就是死钻牛角尖,想开点就会好的。

”亦不让患者服药。

患者得不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内心很绝望,从而影响到治疗的连续性和效果。

心理咨询作为医学中的一门学科,有着严谨的理论基础和诊疗程序,它与思想工作是有本质区别的。

思想工作的目的是说服对方服从、遵循社会规范、道德标准及集体意志,而心理咨询则是运用专门的理论和技巧寻找心理障碍的症结,予以诊断治疗,咨询者持客观、中立的态度,而不是对来访者进行批评教育。

另外,某些心理障碍同时具有神经生化改变的基础,需要结合药物治疗,这更是思想工作所不能取代的。

  希望来访者能通过上述几个“不等式”了解心理咨询的性质和工作方式,打消顾虑,敞开心扉,积极主动地与心理医生进行配合,帮助自己解除痛苦,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

3.哪些人应早看心理医生

  精神分裂症有很多可以发现的症状,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大部分人均可以有良好的恢复。

那么,哪些人应该及早看心理医生呢?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表现:

  1.早期:

  1)神经衰弱表现:

失眠、头痛、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工作缺乏热情,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

可持续数周到一年多。

  2)强迫症状群:

怕脏,怕得病,怕说错话,怕别人看自己,或毫无原因的恐惧,或刻板仪式动作。

可持续数月到数年。

  3)人格的改变:

对人冷淡,躲避亲人,并怀敌意;或寡言少语,好独自呆坐,或无目的漫游,生活懒散,不守纪律;性格反常,无故发脾气,敏感多疑,自语自笑。

  4)老是感觉自己的形体变样了,过度地照镜子,好打扮;怀疑自己不健康,反复看医生。

  2.临床期(病症表现典型期):

  1)幻觉症状:

如在没有人时或夜深人静时听见奇怪的声音或说话声;看见一些不存在的东西等等。

  2)妄想症状:

无端怀疑别人在议论自己,甚至欲加害自己。

  3)思维混乱。

  4)行为怪诞。

吃一些不能吃的东西,如:

草木、脏物、肥皂,喝脏水或伤害自己等等。

4、心理咨询,该做些什么准备?

  心理有问题去看心理医生,如同躯体有病到医院看大夫。

但由于人们对心理咨询的一般知识了解不多,以至把看躯体疾病的习惯用于看心理医生,影响了咨询效果。

所以去咨询,略知些咨询常识最好。

  一、咨询者本人要有心理咨询的愿望。

心理咨询是以语言沟通为基础,这种沟通是建立在咨询者对医生的信任和自愿的基础上。

若来访者没有沟通的愿望或是被亲朋好友带领至此,是不会情愿地谈及真实的自我,咨询效果会受到影响。

  二、咨询者不必担心谈话的内容外露。

心理医生工作的原则之一是为咨询者保密,有些咨询者因有这种担心,咨询时往往隐去某些问题,不利于医生做出诊断和提供帮助。

  三、咨询者最好有自助意识。

心理咨询除有心理医生的启发引导帮助,还需要咨询者积极主动配合。

有的咨询者没这种意识,在咨询后对医生布置的作业不实施。

如对恐怖症患者的治疗是先练习放松法,再进行系统脱敏疗法,这是一个连贯程序,有的咨询者回家不练习,总想在医生那里讨一种简单的治疗方法或药物,导致咨询半途而废。

  四、咨询者勿急于追求效果,欲速则不达。

心理问题、心理疾病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它可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比如人际交往障碍,有的咨询者出现障碍的原因是因为性格偏内向、口吃、怕别人讥笑、拒绝与人交往引起的,咨询时首先要打破这一循环链,使咨询者改变自身对口吃的认识,消除紧张焦虑情绪,学习与人交往的方法技巧。

这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并不是短期就能达到的。

还有些心理问题或疾患需要有关人员同步参与咨询,如孩子的问题父母参与,婚姻问题夫妻参与。

  五、理解咨询的时间限定。

咨询一次约50分钟,若时间长、内容多,不便于咨询者清晰地理解接受主要问题的核心部分。

二.关于新生心理调适

  1.大学新生如何建立新的成长坐标

  “上了大学,我不再优秀”是许多大学新生的真实体会。

升入新学校,换了新环境,迎接新的学习任务,建立新的成长坐标。

每一个大学生都会遇到这个适应与发展的课题。

  在适应中成长

  实际上,适应与发展这两大重要课题贯穿着生命始终。

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也是人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健全的重要标志之一。

适应的目的是通过我们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达成一种令人满意的关系,为个人的充分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社会的每一次变革,人的每一次发展与成长,都需要我们去适应变化,而每一次适应过程也就是一次成长。

  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对社会的适应。

当代大学生正处在我国从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发展到以素质教育为主导,从统包分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从大学的免费教育到适当收费等一系列教育改革的进程之中,学会适应是一门必修课程。

也可以说,人生的升学、就业、升迁、婚恋等每一次社会角色的转换都是一个适应过程。

  对他人的适应。

主要指人际关系的适应。

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的转变,面临人际交往中要解决的问题较多,例如:

如何与陌生人交往,如何与异性交往,如何与成长的文化背景相差较大、个性不同的人交往,如何处理合作关系与竞争关系等。

  对自身的适应。

这方面的适应问题主要包括个体如何认识自己,即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何悦纳自己、发展自我,使现实与理想中的我达到同一?

  为什么不和自己比?

  大学生是自我意识发展成熟的关键时期,也是人的一生中社会角色变化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稳定,心理矛盾和困惑特别多;另一方面,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学生素质培养的忽视与现代社会发展对人才高素质要求之间的矛盾,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焦虑和挫折。

  面对成长中的烦恼,惟一的办法是接受现实,接纳自己不如别人的地方。

为什么非要跟别人比,而不多和自己相比呢?

你可以尝试回答下列问题:

  我比中学时在社会见识方面——我比中学时在能力发展方面---我比中学时在与人交往方面——我比中学时在认识自身方面。

  我期望自己成为怎样的人?

离自己的期望还有多大的差距?

  当你找到自己的新位置时,就会重新找到自我。

  做第二又何妨

  生活的海洋总会有波峰与波谷,“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挫折。

成长有时也会痛,就像蚕的蜕皮一样,是自我的挣扎,自我的再次觉醒。

  大学里总有一些相对逊色的同学失去中学时期的优越地位。

不知有多少人,他们在刚上初中或高中时就已经体验过从优秀的位置上掉下来的失落感。

暂时失去优越地位并不可怕,糟糕的是由失落而造成严重的挫折感,产生强烈的自卑,这对大学生活十分不利。

  的确,一个心理正常的人,都有争强好胜的自尊心和荣誉感,都渴望自己在集体中有一席之地,受人尊重,被人爱慕。

一个学生想考试成绩第一,超过别人,这是好事。

但是,在一个群体的每项活动中,能坐上第一把交椅的人,毕竟只有一个。

坐上了,自然很荣耀,但也容易迷失自我。

  据说,在国外有一家著名的电器公司提出了一个挺有意思的口号:

永争亚军。

不是“勇敢”争取,而是“永远”争取。

他们的理念是,第一的人不会永远在冠军的宝座上,他会因失去竞争对手而失去努力参照系统,产生盲目性。

而第二名总能同第一名找到差距,改进不足,鼓舞自己不断进取。

  这个事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问题的新角度:

要想在学习上超过别人,并不一定要争名次上的第一,关键是将你的视点放在哪里。

是放在争取第一的名次上,还是放在自己竞争的实力上。

  当学习成绩暂时落后时是否一定要责备自己?

你可以考虑一下自己的学习目标是否订得过高?

学习上是否有漏洞?

这时,可以对自己的学习做一个全面的分析总结。

当你认真、冷静地面对自己时,相信优秀仍然属于你。

2.大一新生的心理调节

  每一名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曾有过一系列关于大学生活美妙的联想:

幽静的林荫道,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阶梯教室,笑声琅琅的宿舍楼,还有“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然而,随着那份新鲜感渐渐逝去,孤独、思乡、迷茫、困惑等情感油然而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该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呢?

 克服“回归心理”。

“回归心理”的具体表现是迷恋过去,有一种希望回到过去的心态。

如果长期处于一种怀旧的留恋过去的心理状态中,会造成学习上的不安心,从而形成阻碍学习的心理压力。

  克服“目标间歇”。

新生入学后丧失了目标和动力,这叫“目标间歇”或“目标暂时性缺失”,是新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状态。

大学起跑的号令已然鸣响,就看谁最先冲破迷惘,找到新的目标和动力,谁就能冲到队伍的最前面,成为大学的胜利者。

大学生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掌握科学的学习规律、不断改善学习方法,大学阶段的学习最关键的是自学。

  建立和谐人际关系。

进入大学后,每个大学生都有进一步发展人际关系的需要,每个人也都有这方面的潜能,重要的是必须超越封闭的自我,确立健康的群体意识,把自己真正融于集体之中。

人际关系是互动的。

当大家还在被动等待的时候,主动伸出你热情的手,拥抱每一位同学的心。

  要学会自我管理,培养独立能力。

需要学会管理的东西挺多。

看得见的,如个人生活物品怎样保管、利用,钱怎样花,都需要自己操心;看不见的,如时间怎样利用,情绪怎样调整,这些更是需要独立自主应付。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主动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3.合理安排学习时间

  人生最宝贵的两项资产,一项是头脑,一项是时间。

无论你做什么事情,即使不用脑子,也要花费时间。

因此,管理时间的水平高低,会决定你事业和生活的成败。

每个星期有168小时,其中56小时在睡眠中度过,21小时在吃饭和休息中度过,剩下的91小时则由你来决定做什么。

任何根据你的价值观和目标管理时间,是一项重要的技巧。

它使你能控制生活,善用时间,朝自己的方向前进,而不致在忙乱中迷失方向。

有效管理时间的基本原则有如下几条:

  ◎制定详实可行的计划,提高学习的效率;

  ◎利用好空闲时间,杜绝时间的浪费;

  ◎事事抓住今天,不要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去办;

  ◎进行时间统计,检验自己的时间花得是否合理。

  具体的方法,可以概括为:

“三随”、“三定”、“两挤”。

  “三随”就是:

  一随课表安排时间。

根据课程表合理安排自己预习、上课、复习、图书馆学习等活动,使学习有序进行。

  二随作息安排时间。

将自己一天的学习、工作、娱乐、休息、睡眠时间科学安排下来,严格执行,养成科学运用时间、科学运筹时间的科学态度。

  三随制度安排时间。

安排时间要考虑到学校制度的规定、要求,不能有与学校制度想违背的时间安排。

  “三定”就是:

要对重点课程、课程的重点、难点确立固定的时间进行攻读学习;固定时间锻炼身体;对特定时间固定安排。

  “两挤”实际是指:

充分利用、科学安排零散时间,从而达到节约时间。

零散时间可以用来学习做些小事、杂事、如记外语单词。

三.心理健康

1.大学生心理健康新标准

  1、能保持对学习较浓厚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2、能保持正确的自我意识,接纳自我。

自我意识是人格的核心,指人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和体验。

  3、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良好的心境。

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自信、满足的心情,善于从行动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情绪稳定性好。

  4、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

  5、能保持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健全人格。

人格完整是指人格构成的气质、能力、性格与理想、信念、人生观等平衡发展。

  6、能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正确认识环境及处理个人和环境的关系。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地偏离自己的年龄特征,一般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心理问题等级划分

  心理问题等级划分从健康状态到心理疾病状态一般可分为4个等级:

健康状态-不良状态-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一、心理健康状态

  心理健康状态与非健康状态的区分标准一直是心理学界讨论的话题,不少国内外心理学学者根据自己研究调查的结果提出了多种心理健康标准。

笔者在临床心理学实践工作中,总结了前人的理论与经验,提出了一简捷的评价方法。

即:

从本人评价,他人评价和社会功能状况三方面分析:

  1.本人不觉得痛苦——即在一个时间段中(如一周、一月、一季或一年)快乐的感觉大于痛苦的感觉。

  2.他人不感觉到异常——即心理活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不出现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现象。

  3.社会功能良好——即能胜任家庭和社会角色,能在一般社会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实现自我价值。

  二、不良状态

  又称第三状态,是界于健康状态与疾病状态之间的状态。

是正常人群组中常见的一种亚健康状态,它是由于个人心理素质(如过于好胜、孤僻、敏感等)、生活事件(如工作压力大、晋升失败、被上司批评、婚恋挫折等)、身体不良状况(如长时间加班劳累、身体疾病)等因素所引起。

它的特点是:

  1.时间短暂——此状态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能得到缓解。

  2.损害轻微——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比较小。

处于此类状态的人一般都能完成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只是感觉到的愉快感小于痛苦感,“很累”、“没劲”、“不高兴”、“应付”是他们常说的词汇。

  3.能自已调整——此状态者大部分通过自我调整如休息、聊天、运动、钓鱼、旅游、娱乐等放松方式能使自己的心理状态得到改善。

小部分人若长时间得不到缓解可能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状态。

这小部分人应该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尽快得到调整。

  三、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方面(或几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退缩或偏离。

它的特点是:

  1.不协调性——其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与其生理年龄不相称或反应方式与常人不同。

如:

成人表现出幼稚状态(停滞、延迟、退缩);儿童出现成人行为(不均衡的超前发展);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方式异常(偏离)等等。

  2.针对性——处于此类状态的人往往对障碍对象(如敏感的事、物及环境等)有强烈的心理反应(包括思维、信念及动作行为),而对非障碍对象可能表现得很正常。

  3.损害较大——此状态对其社会功能影响较大。

它可能使当事人不能按常人的标准完成其某项(或某几项)社会功能。

如:

社交焦虑者(又名社交恐惧)不能完成社交活动,锐器恐怖者不敢使用刀、剪,性心理障碍者难以与异性正常交往。

  4.需求助于心理医生——此状态者大部分不能通过自我调整和非专业人员的帮助而解决根本问题。

心理医生的指导是必须的。

  四、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由于个人及外界因素引起个体强烈的心理反应(思维、情感、动作行为、意志)并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感。

是大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

其特点是:

  1.强烈的心理反应——可出现思维判断上的失误,思维敏捷性的下降,记忆力下降,头脑粘滞感、空白感,强烈自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