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手册.docx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手册.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手册
前言:
你的心情好吗?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开始大学新生活的时候,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好兴奋结束了高三生活,踏入新校园,一切都是如此新鲜,很多同学都会觉得非常兴奋,忙着结交新朋友,布置新宿舍,参加社团活动……第一次离开家,终于一切可以自己做主了……
心理老师对你说好兴奋是大多数新生常见的心理状态,也非常有利于他们充满激情的开始自己的大学新生活。
值得一提的是,过分的兴奋可能存在潜在的危险,比如有些同学通宵长谈,有些同学兴奋的参加了过多的社团活动而忽视学业,都有可能给未来的大学生活带来隐患。
比较合适的状态是适当的兴奋,有节制的欢娱
好失望学校没有想象的美?
住宿条件不如家里好?
专业不尽如人意?
学习还是则苦,一点不比高中轻松?
是不是觉得很失望?
为什么和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则不一样?
心理老师对你说青少年常常爱幻想,又非常理想主义,很多新同学入校之后都会有失望的感觉,这是非常正常的。
与其沉溺在失望的感觉里,不如与时调整自己的态度,看看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做什么,让情况变得更好。
大学提供的是一个相对完善的舞台,舞台上的舞者是你们自己。
好犹豫是不是发现自己好多事情都不能下定决心,是选这门课还是那门课?
是在教室里上自修还是和同学们去搞社团活动?
是继续如同高中时代以学业为重,还是多发展一些其他方面的社会能力?
心理老师对你说新生由于不了解大学生活,常常会面临很多两难选择,与其陷入犹豫不决的状态,不如多打听,多询问,多讨教,多征求辅导员或老生的意见,并且与早给自己做生涯规划,想清楚到底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避免随波逐流。
好担心是不是觉得周围的同学都很优秀,甚至让你担心自己会考试不与格?
担心未来找不到工作?
担心自己和同学处不好关系?
一切都是则陌生,我好担心……
心理老师对你说新生进入大学之后,对未来常常有担心。
适当的担心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将有助于新生保持警觉,为自己既定的目标奋斗,但是过分的担心反而会影响同学们的正常生活、学习。
如果出现过分的担心,不妨静下心来,想想最担心的到底是什么,并为之做准备,也可以去心理咨询中心和心理老师共同讨论。
新生入学之环境适应篇
1.如何适应新的校园环境?
第一次离家远行的入学旅程,是大学生独立处理事情的开始。
入校后能否迅速地了解和熟悉校园环境,将决定大学新生能否在这个环境中自如的生活、学习。
从高中升入大学的新生,绝大多数年龄在十七八岁左右,很少有单独外出旅行的经验,所以入学旅程中一般由父母或亲戚陪同。
随着近年来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的增大,由家长专程护新生送上大学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有的学生甚至有数位亲友陪同:
在一所最著名的师范类院校中,曾经有过一名入学新生由6名家长"护送上学"的记录。
相比之下,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出不起太多的路费或是希望锻炼独立处事能力的学生,反而上了人生有益的一课。
很多大学生在谈到入学旅程时认为,第一次独自离家远行,的确对自己没有多大的信心,但是经过这第一次独立处理事情的锻炼,如买车票、转车签票、托运行李等等,就觉得自己有点儿像个大人了。
而这种感觉正是他们走向成熟的良好起点。
如果说入学旅程是大学生独立处理事情的开始,则入校后能否迅速地了解和熟悉校园环境,则决定了大学新生能否在这个环境中自如的生活、学习。
首先要尽快熟悉校园的"地形"。
有的新生入校后一安排好行李,马上就到校园的各处熟悉情况,例如,了解教室、图书馆、商店、亭在什么地方,食堂什么时候开饭,如何购买澡票,甚至学校有几个门等等,都在短时间内了解清楚。
这样,在办理各种手续、解决各种问题的时候就会比别人更顺利、更节省时间。
与此相反的是,某些大学新生显得非常拘谨,生怕走远一点儿就会迷路,又不好意思开口向别人寻求帮助,最后不得不尽量少走动、少说话,实在迫不得已就跟在别人的后面。
其次,要多向高年级的同学请教。
直接向高年级的同学请教是熟悉校园环境的一个最快捷的方法,一般来说,多数高年级的同学都比较愿意把他们的经验传授给新生,以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校园生活,尽量少走弯路。
另外,向自己的同乡请教也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在班级中担任一定的工作,也能帮助你尽快适应校园生活。
对环境适应快的大学新生,很快就能成为班级中的核心人物,并担任一定的班级工作。
这样与老师、同学接触得越多,掌握的信息越多,锻炼的机会也越多,能力提高很快,自信心也就逐渐建立起来了。
2.如何适应校园中的人际环境?
大学里面的师生关系将变得非常离散,学生要学会做自己的老师。
此外,能否与同学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一个关键。
在中学阶段,学习内容、学习时间甚至学习计划等都是由老师安排的,学习效果也主要由老师来进行检查。
而在大学里面,班主任或辅导员最多一周与学生见一次面,师生关系将变得非常离散。
一旦到了大学的高年级,一个月也难得见到老师一面。
在学习和生活上,大学老师只把握大的方向,具体的工作大多由学生自己或班干部组织完成,学生需要学习做自己的老师了。
为了能够较好适应这种师生新的关系,大学新生要学会自己来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安排学习时间,自己选课,自己检查学习效果,并且主动找教师征询意见,请教师帮助解决困难,定期向教师汇报学习状况,提出自己的计划并与教师共同探讨。
在大学新生的人际关系中,问题最多的还是同学之间的关系。
由于班级和宿舍里的同学分别来自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家庭,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遇到实际问题的时候往往容易发生冲突。
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每个大学新生都必须面对它,接受它。
首先要学会承认各人有各人的生活习惯和价值体系,如果你与别人生活在一起,你就得连同他〔她〕的生活方式一起接受。
如果别人的生活方式有碍于你的生活〔如夜里看电视影响你的休息,未经允许随便动你的东西等〕,你就需要委婉地提出意见,并适当地进行自我调整〔如调整作息时间、调整宿舍等〕。
要想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还要做到对人宽,对己严,切忌以我为中心。
在平时的生活中,做到三主动:
即主动与同学打招呼,主动和同学讲话,主动帮助别人。
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不要过于计较别人能不能、会不会报答你。
此外,要主动去做一些公共的工作,以增加同学们对你的好感,同学间的关系也就会融洽了。
在给同学提意见的时候,必须动脑筋,讲究方法和技巧。
比如,同宿舍的人爱彻夜卧谈,影响了大家的休息。
直接提意见制止他们难以奏效,则可以相应地调节自己的计划,或推迟上床的时间,或听听英语磁带。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给别人提意见一定不能当着众人的面,以免使对方难堪、丢面子。
3.如何适应语言环境?
新生在大学校园里应尽量用普通话进行交流,使自己消除陌生感,这样有利于大学新生角色的转变。
在大学新生的群体中,大多数学生是从中小城市或乡镇农村到大城市来读书的,由于部分地区基础教育实力的不平衡,许多新生入学时普通话水平不高,这样不仅会影响到他〔她〕的人际交往,更重要的是交往的不利将对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产生负面的影响,进而影响到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大学新生对语言环境的适应是不可忽视的。
语言环境的适应并不太难。
新生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应多向字典学习,向普通话好的同学学习,尽量掌握标准的发音。
此外,在发音准确的基础上,还要进行不懈的练习,发现错误与时纠正。
有些同学出错的时候生怕别人笑话,因此尽量减少开口说话的机会,结果几年的大学生活下来,仍然是一口家乡话。
如果能和其他同学结伴练习普通话,互相纠正,互相促进、提高,效果就更好了。
除此之外,掌握一些必要的地方方言也有助于适应环境。
比如出门办事或上街买东西都可能与讲方言的当地人打交道,如果会说当地的方言,交流起来更方便,也能避免可能会发生的"欺生"现象。
总之,大学新生尽快适应语言环境,使自己消除地方语言的陌生感,有利于自身角色的转变。
4.如何适应校园外的社会环境?
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意味着踏入一个不同的社会环境,怎样搭乘公共汽车、怎样向别人问路、怎样上商店买东西、怎样和小商贩讨价还价都要逐步熟悉。
要很好的适应校园外面的社会环境,首先要了解适应社会环境都有哪些形式。
总的来说,适应社会环境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改造社会环境,使环境合乎我们的要求,另一种形式是改造我们自己,去适应环境的要求。
无论哪种形式,最后都要达到环境与我们自身的和谐一致。
对于一个大学新生来说,离开家乡到异地求学就意味着踏入一个不同的社会环境,在这个社会环境中,怎样搭乘公共汽车、怎样向别人问路、怎样上商店买东西、怎样和小商贩讨价还价都要逐步熟悉,否则时时刻刻总有一种异乡人的感觉,这种感觉会影响一个人在新环境中的正常生活。
则,究竟怎样才能很好地适应校园外面的社会环境呢?
首先要主动接触这个社会环境。
把自己关在大学校园里面闷头读书,对外面的社会不闻不问,是永远也不会适应社会环境的。
勇敢的走出"象牙塔",到校园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不逃避现实也不做无根据的幻想,有目的的进行一些有益有利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认清楚自己在这个社会环境中的实际位置。
其次,要积极调整,选择恰当的对策。
大学新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要从主观上采取积极态度,而不是消极地等待;在调和社会环境和自身之间的矛盾时,要审时度势,有条件地选择改造环境的条件,无条件地选择改造自身的办法,这样才能既不想入非非,又不自暴自弃,找到最佳的方案。
此外,面对可能出现的困扰,还可以采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措施。
不论改造环境还是改造自己,都要有一个转变和考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某种心理困扰,为解决这种困扰,可以采用适当的心理防御措施,来达到解脱的目的。
新生入学之生活适应篇
1.如何培养生活自理能力?
上大学后,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没有了父母、长辈每日的悉心照料,许多事情需要独自处理,真正的独立生活开始了。
从离不开父母的家庭生活到事事完全自理的大学生活,一切都要从头学起。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真正的生活独立性的训练。
高中生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学习上,生活上的事情绝大多数由父母包办打理,从做饭、洗衣服到理发,有的家长甚至每天给孩子收拾床被、打洗脸水等,等到上大学后,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孩子没有了父母、长辈的悉心照料,许多事情要开始学会独自处理了,可以说,真正的独立生活开始了。
刚入大学的新生,首先应学会日常生活的打理。
要学会准时起床、运动,学会自己料理床铺,收拾房间,学会自己洗衣服,缝补衣服,学会自己照料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和同学进行交流就更好了,因为同学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独立生活的另外一个重要方面是对钱财的管理。
大学新生一般都没有太多"理财"的经验。
由于家长一般每月或每几个月给一次生活费,大学生就要自己独立计划如何进行消费。
计划不当甚至没有计划的学生常常在最初的时间里大手大脚,把后面的伙食费提前花掉。
赶时髦、讲排场的社会风气对大学新生也有相当的影响,往往娱乐一次的开支就花掉生活费的一大半,加上平时的伙食费,每个月的生活费就所剩无几了。
因此,大学新生要学会一种"理财"的观念,要注意考虑:
在生活中,哪些开支是必须的,哪些开支是完全不必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
钱要花在刀刃上,要避免完全不必要的消费,可花可不花的尽量少花。
此外,还要根据父母的经济能力和自己"勤工俭学"的能力来进行日常消费。
有了这些基本情况的分析,再确定自己每个月的"消费计划",使之切实可行。
并且要尽量按照计划执行,多余的钱可以存入银行,以备急需时使用。
入学几个月或半年之后,大学新生对自理的生活就会逐渐适应了。
2.如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代表着个人的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能促进个人的身心健康,而且也能对人的未来发展有间接的作用。
大学生精力旺盛,又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良好的生活习惯是确保顺利、成功度过大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基础。
为了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从一进大学起,就该切实重视这个问题,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防止不良生活习惯的形成。
首先,要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形成良好的作息制度。
因为有规律的生活能使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交替进行,天长日久,能在大脑皮层上形成动力定型,这对促进身心健康是非常有利的。
大学新生应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有的同学习惯在晚上卧谈,天马行空地一谈就是两三个小时,结果第二天上课的时候非常疲惫,根本无心听课。
长期如此,不仅影响平时的课业学习,还容易引起失眠,甚至引发神经衰弱症。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睡眠时间一般每天不得少于7个小时。
如果条件许可,午饭后可以小睡一会儿,但最好不要超过40分钟。
第二,要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和文娱活动。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学习之余参加一些文体活动,不但可以缓解刻板紧张的生活,还可以放松心情、增加生活乐趣,反而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听音乐、跑步、做广播体操、踢足球等等都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这是一种积极的休息。
实践证明:
7+1>8。
在这里,7+1表示7个小时的学习加上1个小时的体育文娱活动,8表示8个小时的连续学习。
也就是说,参加体育活动的7个小时学习比不参加体育活动的8个小时学习效果要好。
第三,要保证合理的营养供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大学生"饮食不良"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饮食不规律,很多人早晨起床较晚,来不与吃早饭便去上课,有的索性取消了早饭,有的则在课间饿的时候随便吃些零食。
二是暴饮暴食。
学生们主要在食堂就餐,但食堂的就餐时间比较固定,常有学生由于学习或其它原因错过了开饭时间,于是就吃点饼干、方便面来对付,等下一顿吃饭时再吃双份。
营养学家们的研究证明:
早餐吃饱、吃好,对维持血糖水平是很必要的;用餐时不能挑食偏食,要加强全面营养,还要多吃水果和蔬菜。
第四,要改正或防止吸烟、酗酒、沉溺于电子游戏等不良的生活习惯。
3.如何安排你的课余时间?
丰富多彩的大学课余生活令人眼花缭乱,怎样才能安排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呢?
大学校园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
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讲座、讨论会、学术报告、文娱活动、社团活动、公关活动等等。
这些活动对于大学新生来说,的确是令人眼花缭乱,对于如何安排课余时间,大学新生常常心中没谱。
如果完全按照兴趣,随意性太大,很难有效地利用高校的有利环境和资源。
要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首先对自己在近期内的活动有一个理智的分析。
看看自己近期内要达到哪些目标,长远目标是什么,自己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各种活动对自己发展的意义又有多大等等。
然后做出最好的时间安排,并且在执行计划中不断地修正和发展。
另外,最好能专门制订一份休闲计划,对一些较重大的节假日和休闲项目做出妥当的安排,这样能使你的休闲和学习有条不紊地交叉进行,使身心得到有效地放松和调适。
而且,你一旦制订出了既愉快又切实可行的休闲计划,则在这一时间尚未到来之前,你的心情会是愉快而充实的,能精神振奋地投入学习和工作之中。
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进行体育锻炼,最好能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客观条件制订出一个体育锻炼计划,务必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身体。
要知道,身体是从事一切活动的"本钱",也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大学新生要善于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唱歌、跳舞、下棋等等;尽量培养自己有多种兴趣爱好,如集邮、剪贴、垂钓等,这样可以增添你的活动和情趣,使你的生活充实丰富、生机勃勃。
若能够拥有一项或多项自己有兴趣而又擅长的爱好,那是再好不过的了。
有些同学能写得一手好书法,或制得出精妙的手工艺品,或打得一手好乒乓球,这无疑会给他们的人生增添无穷的乐趣,也有利于建立自信心,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此外,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籍报刊。
以读书为乐事,既可以排遣烦忧,愉悦性情,又可以获取知识,增长智慧,对大学新生身心的健康发展非常有利。
新生入学之心理适应篇
1.大学新生如何认识自己的角色改变?
小Q即将到一所重点大学求学了,他在中学里一直勤奋学习,把分数看得很重,因为他除了学习成绩优秀以外,就没有别的特长了。
他担心,在大学这个高手云集的新环境中,他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每当他想到将要投入全新的大学生活时,小Q就有点发怵。
从某种意义上说,能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大部分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平时深得家长、老师和同学们的关注,通常都是生活中的中心人物。
但是许多大学生一跨进大学校门便害怕起来,因为在大学里,几乎每个人都有着辉煌的过去,人人都是学习尖子,个个都是高手奇才,如果重新排定座次,就只能有少数人保持原来的中心地位和重要角色。
大多数学生将从中心角色向普通角色转变,自我评价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在中学里面,学习成绩的好坏,一直是学生自我评价的重要标准。
然而,在"高手如云"的大学新班集体中,可能由于学习方法或是心理压力的问题,使大学新生原来的优势不复存在,原市级甚至省级高考状元可能学习成绩会落后于一个高考成绩一般的同学。
这部分原来以学业成绩优秀而建立起自信心的大学新生,用原来的信念推论出"学习成绩不好个人价值就低"的结论,这一结论沉重地打击着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许多人因此导致了失眠、神经衰弱和抑郁症。
其实,刚刚跨入校门的大学新生,就像一名运动员,可能在省队里面是第一名,后来进了国家队可能变成第三、第四名了,但是能进国家队,本身就足以说明他是一个优秀运动员了。
所以,适当地降低对自己的期望值,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放松捆绑自己精神的绳索,你就会以开朗的心情投入大学生活,从而得到丰富多采的人生感受。
另外,在大学里,评价人的标准并非是单一的学习成绩,能力特长更是在实际生活中衡量一个人素质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且后者有愈来愈重要的倾向。
比如一个大学生知识面很宽,或者社会交往能力很强,或者能歌善舞,或者有体育专长,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找到自己在角色转变后的位置。
2.如何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心理学中自我意识的一个方面,是指人对自身条件、素质、才能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判断。
大学新生对自我的评价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活中的学习效能、职业选择和事业奋斗中的自信心。
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一般可以通过两种渠道:
直接的自我评价和间接的自我评价。
进行直接的自我评价,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自然条件,包括健康情况、心理状态、情感特点、兴趣倾向、知识水准、专业特长、智力情况、能力特点,还可以测定一下自己的生物节律周期、智商指数、气质类型、性格类型等作为参考。
其次,是用自己在不同领域的实践中〔如对各个科目的学习〕取得的不同成绩相比较,以发现自己的长处,确定奋斗的目标。
间接的自我评价法,是指通过与他人行为的对照与情况的对比,发现自我认识的错位。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一些人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自我评价的原因之一。
当事者迷,则就不妨用与他人相比较的方法与用自己在不同领域中取得的不同成果比较的方法鉴别一下。
对女大学生来说,她们在自我评价的问题上常常会具有两重性,一方面好幻想,把个人的境遇、发展、前途勾画得绚烂多彩;另一方面又常常低估自己的才智和工作能力,自我评价常常是过谦的甚至是比较自卑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有的人可能不辨音律,但却有高超的组织才能;有的人也许不解数字之谜,但却心灵手巧,长于工艺;有的人可能不会琴棋书画,但酷爱大自然,精于园艺;有的人或许记不住许多外语单词,但有一副动人的歌喉,擅长文艺。
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奋斗方向的前提。
在实践的鉴别中,在与他人的比较中,要使思维方法尽可能地全面些、辩证些、灵活些。
人的知识、才能通常是处于离散、朦胧状态的,需要人们不断地挖掘、发现和开发。
从个人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的特点、毅力的恒久性、已有的知识结构、献身精神与果敢魅力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考察和测试,将为你作出科学的自我评价提供有益的帮助。
3.大学新生如何增强自信心?
在大学的校园生活中,人总会有失意的时候。
当你在学习、生活上遭受挫折的时候,怎样才能重新建立自信心呢?
英国心理学家克列尔·拉依涅尔提出了10条帮助你增强自信心的规则:
1.每天照三遍镜子。
清晨走出宿舍之前,对着镜子修饰仪表,整理着装,务必使自己的外表处于最佳状态。
午饭后,再照一遍镜子,修饰一下自己,保持整洁。
晚上就寝前洗脸时再照照镜子。
消除对自己的仪表的不必要的担心,更有利于你将注意力集中到工作、学习上。
2.不要总想着自己的身体缺陷。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身体缺陷,完美无缺的人是不存在的,对自身的缺陷不要念念不忘,其实,人们往往并没有则在意你的缺陷。
只要少想,自我感觉就会更好。
3.你感觉明显的事情,其他人不一定注意得到。
当你在众人面前讲话感到面红耳赤时,你的听众可能只是看到你两腮红润,令人愉快而已。
事实上你的窘态并没有则容易被其他人发现。
4.不要过多地指责别人。
如果你常在心理指责别人,这种毛病就可能成为习惯。
应逐渐地克服这种缺点,总爱批评别人的人是缺乏自信的表现。
5.多数人喜欢的是听众。
因此,当别人讲话时,你不要急于用机智幽默的插话来博得别人对你的好感。
你只要认真地倾听别人的讲话,他们就一定会喜欢你。
6.为人坦诚,不要不懂装懂。
对不懂装懂的东西坦白地承认,这不仅不会损害你的形象,还会给人以诚实可信的感觉;对别人的魅力和取得的成就要勇于承认,并致以钦佩和赞赏。
7.在自己的身边找一个患难相助、荣辱与共的朋友。
这样在任何情况下你都不会感到孤独。
8.不要试图用酒来壮胆提神。
如果你害羞腼腆,则就是喝干了酒瓶也无济于事。
只要你潇洒大方,滴酒不沾也会受到大家的欢迎。
9.拘谨可能使某些人对你含有敌意。
如果某人不爱理你,则不要总觉得自己有错。
对于有敌意的人,不讲话虽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却是唯一的方法。
10.一定要避免使自己处于一种不利的环境中。
否则,当你处于这种不利情况时,虽然人们会对你表示同情,但他们同时也会感到比你地位优越而在心理轻视你。
4.如何面对异地求学的心理丧失感?
报纸上曾经登过一篇文章,内容是##一位女大学生从##考了##某大学,可是她对新环境极不适应,口音不习惯,生活也不习惯,周围又没有一个熟人。
父母不停地打问她的情况,这位女生每次接都哭个不止。
无奈的父母只得来到##陪了她一个月。
可父母刚走一个星期,她便偷偷地回到##,主动退了学。
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的。
当你远离家乡,来到外地上大学,你获得了更好的学习环境,但同时你也将有所丧失――离开你所熟悉的环境,离开那些深有感情的老师和同学。
从事事由大人作主到常常要自己拿主意,从由老师制订学习目标、学习计划到自己独立去适应新的教学风格和学习方式,从中学时代的亲密好友到初入大学的孤独失落,大学新生面临众多的"心理丧失"。
这种心理丧失所带来的挫折感往往困扰着大学新生。
则,怎样才能走出心理困境,走向成功呢?
首先,大学新生要认识到,人的一辈子,其实就是一个不断"丧失"的过程:
胎儿丧失了襁褓,才能学会站立和走路;青少年丧失了父母的呵护,才能成为具有独立生活的人……如果我们一辈子都惧怕丧失,都不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则我们也终将丧失发展的机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你今天由于丧失所带来的暂时的痛苦和不适应,换来的正是明天的飞跃。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则与其消极被动地面对新的环境,不如积极主动地去适应新的环境。
如果你想赢得别人的喜爱,赢得朋友,就必须开放自己、关心别人。
如果你永远沉浸在自己的"孤独"之中,永远把感情寄托在过去的环境上,那你就无法走出心理丧失感,这样的人,有谁会喜欢?
其实,时间长了,你就会发现,大学里的新同学一样可爱,他们并不是个个自私的。
当你有了新朋友时,就会有人分享你的快乐和烦恼,你也就有了更多的进步动力。
不管你愿不愿意,人都是要长大的。
长大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将要面对更多的变化,意味着你要不断地去适应新的、更加复杂的环境。
5.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大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有意识地掌握一些常用的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如自我暗示法等,对自我心理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