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55927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1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docx

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和环境变迁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一、考试内容

1.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1)地球生物进化的一般序列

(2)生物进化对地球环境的改造和环境变迁对地球生物的影响

(3)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二、考查方式

选择题或非选择题形式均常出现。

主要通过材料考查土壤的形成及地区差异;运用整体性思想分析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是潜在考点。

三、考点分析

1.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1)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2)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

2.人类活动对环境的作用

(1)特点:

人类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能够有意识地适应和改造自然,并且能够有意识地提高这种适应和改造的能力。

(2)表现:

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效应增强,导致全球变暖,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3)要求:

人类必须尊重和顺应自然规律,防止过度的开发活动诱发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环境生态保护的关系。

四、考点训练

1.读生物进化和环境变迁示意图,有关图中序号①~④的说法,正确的是(  )

A.①的演化过程经历了大约48亿年

B.②的转变过程完全是藻类光合作用的结果

C.③主要是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的结果

D.④缩小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解析:

选C。

有氧环境产生了大量臭氧,而臭氧能强烈吸收紫外线,使太阳紫外线辐射强度减弱,扩大和改善了生物的生存环境。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

读图完成2~4题。

2.下列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

3.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元古代      D.新生代

4.随着环境变迁,生物在不断进化。

新生代时期生物发展阶段进入(  )

A.爬行动物时代      B.哺乳动物时代

C.海生藻类时代      D.裸子植物时代

解析:

第2题,四个选项中生物出现由早到晚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

第3题,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盛行时期。

第4题,新生代为哺乳动物大发展时期。

答案:

2.D

 3.B 4.B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东南部。

该州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区,年平均降雨量2026.5毫米,海拔较低的山间盆地、河谷地带,年平均降雨量817.2毫米。

读图并结

合所学知识,回答5~6题。

5.“山顶森林、山腰村寨、山坡梯田、坡底河流”——对哈尼人的这种“四度同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和独特的梯田文化景观,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地

区高海拔山区降水丰富,山顶森林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B.村寨位于山腰,水源充足洁净且冬暖夏凉,适宜居住

C.山坡梯田具有保水保土,净化地表径流,防止地震、滑坡等作用

D.山坡梯田海拔较低,热量充足,水、肥可顺地势自流至农田,利于水稻种植

6.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当地咖啡种植面积快速增长,水田播种面积大大缩小(咖啡种植比水稻需水量小,排水条件好),你认为大规模的咖啡种植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正确的是(  )

A.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增大

B.当地气候变得更加湿润

C.水土流失减弱,河流的含沙量降低

D.生物多样性增多

解析:

第5题,山坡开辟梯田,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地表径流被污

染,不具有防止地震的作用,可能会加剧滑坡等灾害,故选C。

第6题,大规模种植咖啡会造成植被破坏,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水土流失加剧,野生生物生存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蒸发作用减弱,气候会变得干旱,河流汇水速度加快,河流水位的季节变化增大,故选A。

答案:

5.C 6.A

7.读某岛屿的文明生态湖区规划图,该图显示人类活动顺应自然规律的有(  )

①将林地、草地都开垦为耕地

②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

③废弃物排放后再利用

④培育优良品种,发展高效农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

选D。

对土地的开发利用应做到因地制宜,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应尽可能地减少废弃物的产生。

8.如果把地质年代比作一本书,那么地球演化历史的五个代中,占有页数最多的是(  )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解析:

选B。

地球演化历史的五个代中,元古代持续时间最长。

9.下列有关地壳演化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古生代时,环太平洋沿海地区形成高大山系

B.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C.植物界经历了由海生藻类植物→

陆上孢子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的演化

D.动物界经历了由爬行动物→鱼类→两栖动物→哺乳动物的演化

解析:

选B。

地质历史上有两个重要的造煤时期:

一个是古生代后期,另一个是中生代;新生代的第三纪,形成了现代地球的基本面貌;植物界的演化是海生藻类植物→陆上孢子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动物界经历了由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演化。

地球有悠久的过去,还有着漫长的未来。

生物的出现和进化只是其中的一小段,而人类的历史更是短暂的一瞬。

据此回答10~12题。

10.原始鱼类出现在(  )

A.元古代      B.古生代中期

C.古生代后期      D.中生代中期

11.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  )

A.古生代地层      B.元古代地层

C.中生代地层      D.新生代地层

12.和恐龙同时代灭绝的生物物种是(  )

A.原始鱼类

B.古老的两栖类

C.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

D.蕨

类植物

解析:

第10题,古生代早期是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期;中期时,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到了后期,鱼类逐渐演化为两栖类。

第11题,不同时代的地层中,含有不同的生物化石。

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在古生代末期灭绝,故只有古生代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

第12题,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其中,在中生代末期,恐龙和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了。

答案:

10.B 11.A 12.C

由于人类的智慧与欲望,人类活动对地理

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强烈。

据此完成13~14题。

13.下列关于人类活动对环境作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人类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又是地理环境中非常特

殊的要素

B.产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已经造成自然地理环境的显著变化

C.人类应停止或减缓发展,帮助自然地理环境恢复原始面貌

D.人类应注重协调社会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14.下列地理现象,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引起的是(  )

①印度洋海啸

②长江流域特大洪水

③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

④广州等沿海城市地面下沉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

第13题,人类面对自然环境日益恶化不应停止经济发展,而是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促进经济与生态环境同步发展。

第14题,海啸和特大洪水主要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

答案:

13.C14.C

二、综合题

15.读世界物种灭绝的趋势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自然保护区是人类为了保护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环境而选择的典型区域,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从无到有再到蓬勃发展。

自1956年建立首个自然保护区到2014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级自然保护区2729处,覆盖国土总面积约15%,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28个,总面积96.52 万平方公里。

(1)最近200年里,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呈________变化的趋势。

(2)试分析物种灭绝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解析:

(1)从图上分析可知,最近200年地球上物种灭绝的速度越来越快。

(2)此情况发生的主要人为原因是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和过度捕猎野生动物,自然原因如自然淘汰等。

答案:

(1)加快

(2)自然原因如在生物竞争中自然淘汰

等;人为原因如人类破坏森林、草地等生物生存环境和过度捕猎等。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交会地带的和政县是远古时代各种古脊椎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孕育了今天弥足珍贵的古脊椎动物化石群。

不同化石群埋藏在不同的地层中。

据了解,1000万年前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青藏高原隆升历史及古环境、古气候的重要物质依据和信息源。

”看到这个消

息,上海某中学地理小组的同学特别感兴趣,他们决定利用暑假前去实地考察研究一番。

在地理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给这次考察命了名,并做了大量物质上、知识上的准备工作。

(1)考察名称:

____________与地质年代、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

(2)考察工具准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相关材料,他们绘制了一幅古生物化石地表分布示意图,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

①按成因分类,该地区的地下岩层多属于________岩;按地质年代,该区域最老的岩层至少形成于________代。

②三叶虫生活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恐龙

繁盛时期,该地应为________环境,气候、植被特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考察结论:

根据实地考察及材料分析,他们认为迄今为止青藏高原地区:

①地理环境经历了________环境向________环境的演变;②由不同化石的相对位

置关系可知,地壳经历了________(抬升、下降、水平)运动。

解析: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抓住以下几点:

(1)图中古生物新老关系:

三叶虫(古生代)、恐龙(中生代)、哺乳动物(新生代);

(2)利用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地壳的运动过程;(3)化石形成的岩层——沉积岩;(4)古生物的生存环境——三叶虫(海洋)、恐龙(陆地)。

答案:

(1)生物化石

(2)该区岩层等资料、指南针、地质锤、笔、纸(只要合理即可)

(3)①沉积 古生 ②海洋 陆地 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

(4)①海洋 陆地 ②抬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