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随堂演练131 自然地理.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1855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36.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随堂演练131 自然地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随堂演练131 自然地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随堂演练131 自然地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随堂演练131 自然地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随堂演练131 自然地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随堂演练131 自然地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随堂演练131 自然地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随堂演练131 自然地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随堂演练131 自然地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随堂演练131 自然地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随堂演练131 自然地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随堂演练131 自然地理.docx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随堂演练131 自然地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随堂演练131 自然地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随堂演练131 自然地理.docx

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随堂演练131自然地理

(2013年永州月考)读我国某区域农业系统水、气、生物相互作用图,回答1~2题。

1.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环节分别是(  )

A.降水增加、大陆性增强、降水减少

B.地面蒸发的水量增大、气温变幅减小、降水增加

C.气温变幅减小、蒸发增强、降水增加

D.地下水位上升、气温变幅变大、土壤表层盐分积累

2.该示意图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B.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C.自然环境的相对稳定性

D.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力量是无穷的

解析:

第1题,农业灌溉使土壤湿度增加,地表蒸发的水量增大;土壤热容量增大,使气温变幅减小;蒸腾作用增强,降水会增加。

第2题,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使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也发生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

1.B 2.B

“十二五”规划的实施为西部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让西部面临人类活动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课题。

图甲和图乙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域的区域划分图及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图。

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图甲中I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多   B.灌木林增多,旱地减少

C.高草地增多,旱地增多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4.关于I区域土地类型变化对该河流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河流径流量增加B.土地荒漠化加剧

C.水土流失严重D.洪涝灾害多发

5.该流域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错误的是(  )

A.合理控制上游地区的用水量

B.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C.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

D.进行全流域合理开发

解析:

第3题,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I区域的灌木林、高草地、农居地面积减少,水浇地面积不变,旱地面积增大。

第4题,结合上题可知,I区域植被面积大幅度减少,耕地面积增加,则可以判断该河流域经历了大规模的开荒。

从图中祁连山可以判断图示地区位于西北,则可知该河流域会出现土地荒漠化现象。

第5题,图示地区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较少,河流主要依靠冰川融水补给,流量较小,在河流上游大力发展灌溉农业,会导致中下游流量急剧减小甚至断流,加剧荒漠化。

答案:

3.A 4.B 5.C

6.(2013年合肥模拟)读“某国地理环境要素关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国最可能是(  )

A.印度尼西亚B.英国

C.日本D.新西兰

(2)结合上图,试简述该国气候、地形和水文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3)某科考队赴该国实地科考,见证了以下景观的变化,试探究其所反映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

①同种植物开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逐步推迟。

②山脚森林茂密,山顶白雪皑皑。

③该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范围的北界纬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

(4)该国的传统民居多为木制结构,试分析其自然地理原因。

解析:

由各要素关系图可知该图为日本,分析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应主要把握其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以山地为主的地形特征。

答案:

(1)C

(2)该国气候主要为季风气候且海洋性特征明显,降水丰沛,河流水量充足,地形受流水侵蚀和冲积作用明显;由于地形坡度大,水力资源丰富。

(3)①反映了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是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②反映了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是海拔高度的变化。

③反映了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主要影响因素是暖流的影响。

(4)该国森林资源丰富,取材方便,又多火山、地震,木制结构利于防震。

一、选择题

(2013年百校联盟模拟)读图,回答1~2题。

1.最适合上图的图名为(  )

A.区域整体性示意图

B.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示意图

C.区域差异性示意图

D.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示意图

2.图示地区葡萄特别甜的原因是(  )

①生长期日照时间长 ②气温日较差大 ③土壤肥沃 ④水源充足

A.①③B.①②

C.②④D.③④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示地区的核心气候特征为干旱,气候干旱主要和深居内陆有关;而气候干旱导致降水稀少、传统民居多土质平顶;降水少,则地表水资源贫乏,所以通过坎儿井引水;气候干旱条件下,风力作用明显,多风成地貌,并且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适宜葡萄种植。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图体现了区域整体性。

第2题,日照时间长,植物的光合作用强烈;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瓜果糖分积累,所以该地区的葡萄特别甜。

答案:

1.A 2.B

我国东部某校学生进行野外研究性学习时,依据地质工作者发现的不同古生物化石,绘制了下面的地形剖面图,读图回答3~4题。

3.E—D—C之间的地质构造为(  )

A.背斜B.向斜

C.断层D.断块山

4.通过考察,学生做出了如下记录,错误的是(  )

A.AB坡植被状况比BC坡要好

B.该地岩层主要是沉积岩

C.D处岩层可能蕴含丰富的石油资源

D.B处山脉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解析:

第3题,从化石可以看出该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可以判断出该处为向斜。

第4题,AB坡为向阳坡及东南风的迎风坡,水热条件好,所以植被状况比BC坡好;该地岩层广泛分布着生物化石,可以判断为沉积岩;D处为向斜,不易储存石油;B处为背斜成山,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

答案:

3.B 4.C

下图示意第四纪中国重大环境演变事件关系,读图回答5~6题。

5.图中Ⅰ、Ⅱ、Ⅲ代表的地理事件分别是(  )

A.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区域干旱化趋向

B.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C.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海进与海退、区域干旱化趋向

D.区域干旱化趋向、海进与海退、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6.气候冷暖交替对我国地理事物变化的影响是(  )

A.气候暖湿有利于黄土堆积

B.气候冷干有利于黄土侵蚀

C.最暖时期海平面显著上升

D.最冷时期温度带显著北移

解析:

第5题,根据关联图中的信息可知,“寒冷期与温暖期交替”并不会导致区域干旱化趋向、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等现象的发生,只能造成海进与海退;图中Ⅲ对Ⅱ产生影响,且Ⅱ受现代季风形成的影响,故Ⅱ为区域干旱化趋向、Ⅲ为青藏高原大幅度隆起。

第6题,气候暖湿增加了降水量,造成黄土高原的黄土侵蚀加强,而气候冷干则有利于黄土堆积;温暖期有利于冰雪融化,造成海平面上升;气温降低造成我国的温度带向南移动。

答案:

5.B 6.C

下图是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7~9题。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土层厚度、水热条件

B.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

C.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程度、矿物养分

D.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质地特征、肥力特性

8.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  )

A.是岩石的作用B.是气候的作用

C.是生物的作用D.是地形的作用

9.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曾联合下文,投资10亿多元抢救三峡库区4000万立方米沃土,这是国内迄今为止最大的土地搬迁项目。

下列四幅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地点土壤厚度最大的是(均位于库区)(  )

A.甲B.乙

C.丙D.丁

解析:

第7题,成土因素的作用各不相同,岩石主要影响土壤的矿物成分;气候主要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理化性质;生物主要影响土壤的有机质来源,但不能影响矿物养分;地形主要影响土壤的发育过程。

第8题,土壤中的许多化学元素离开原来的位置,并改变原来的存在形式,在土壤上层富集是生物循环的作用。

第9题,图中甲为河谷,河谷地区沉积物厚度大,土壤发育程度好,土层深厚。

答案:

7.B 8.C 9.A

(2013年百校联盟模拟)一考古学家在下图所示岛屿发现:

该岛屿没有树木和大型动物,连家养的猪、狗也没有;地层中有大量的海豚骨头(海豚生长在深海中),而鱼骨头却极少。

据此回答10~12题。

10.该岛古代居民的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于(  )

A.①②处B.②③处

C.①③处D.②④处

11.一般来说,鱼类是海岛居民的主要食物,鱼骨头一般会占当地垃圾的90%以上。

该岛古代居民食物中缺少鱼类的原因可能是(  )

A.位于寒暖流交汇处,不适合鱼类生长

B.海岸线险峻,不适合浅海捕鱼

C.亚热带海域,不适合热带鱼类生长

D.海岛居民不喜欢食鱼

12.该岛古代居民食海豚说明当时该地森林资源丰富,能够建造大型船只,进行远洋捕捞。

右图中的________环节可示意现在该岛森林资源枯竭的原因。

(  )

A.①B.②

C.③D.④

解析:

第10题,由等高线分布及经纬度可知,该岛屿为火山岛。

①③两地为火山口,易积水形成淡水湖,湖水可以作为生活用水;②地位于山脊处,不可能积水,因此不能作为水源地;④地位于海洋中,海水盐度高,不能提供生活用水。

第11题,读图可知沿岸地区等高线密集,可推知海岸线险峻,不适合浅海捕鱼;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渔场;亚热带海域不适合热带鱼类生长,与题干无关;海岛居民是否喜欢吃鱼无法判断。

第12题,该岛屿森林资源的枯竭是由古代居民向环境索取森林资源的速度超过了森林资源的再生速度造成的。

图中①代表的是这个环节。

答案:

10.C 11.B 12.A

澳大利亚东侧分布着大片的生物礁。

近年来,这些生物礁的缔造者——珊瑚却在大量死亡。

据研究,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

读图回答13~14题。

13.图中Ⅰ、Ⅱ两地纬度大致相同,但气候却差别很大,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地形B.植被

C.洋流D.下垫面

14.下列关于该地珊瑚大量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理环境中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都会发生变化

B.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特征都是不变的

C.只有气候因素变化才能使生物因素发生变化

D.澳大利亚的自然带具有整体性特征

解析:

第13题,澳大利亚大陆东岸(Ⅱ地)受暖流影响,为热带雨林气候;西岸(Ⅰ地)受寒流影响,为热带沙漠气候。

第14题,珊瑚大量死亡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及全球气温升高有关,这说明气候要素对生物要素的影响,体现了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发生变化会对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答案:

13.C 14.A

二、综合题

15.(2013年百校联盟模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渭河平原又称关中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接秦岭,北到陕北高原,东西长300千米,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

渭河平原是断层陷落后,经渭河及其支流泾河、洛河等冲积而成的。

自古以来这里灌溉农业发达,盛产小麦、棉花等,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

材料二 我国温带季风气候的界线大致与秦岭—淮河线相吻合。

温带季风气候的西界沿大兴安岭向东北延伸直至外兴安岭东端。

亚洲东部的海陆分布和地形结构对温带季风气候的分布影响很大,因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会阻挡季风势力的深入。

(1)由材料可知,渭河平原形成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泾河浑浊、渭河清澈的原因。

(3)温带季风气候区河流水文特征主要表现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出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脆弱的表现,指出黄土高原现代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并简述其对本区及下游地区造成的危害。

解析:

(1)题,渭河平原南部是秦岭,故属于断裂构造。

(2)题,泾河发源于黄土高原,该区域水土流失严重,河水含沙量大;渭河南侧为秦岭,植被覆盖良好,河水含沙量小。

第(3)题,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少且集中在夏秋季节;上游多流经黄土高原地区,含沙量大;纬度高,冬季河流有结冰现象。

第(4)题,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导致其生态环境较脆弱;该地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黄土容易受到流水侵蚀,水土流失严重,破坏当地生态环境,河流泥沙含量增大,淤塞河道、水库,容易产生水灾。

答案:

(1)岩层断裂下陷,泥沙淤积。

(2)泾河沿途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河流含沙量大,因此河水浑浊;渭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河流含沙量小,因此渭河相对清澈。

(3)含沙量大;汛期短,季节变化大;有结冰期

(4)表现:

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低;环境遭到破坏后恢复相当困难。

主要形式:

流水侵蚀。

危害:

(对本区)土壤贫瘠,农业低产;(对下游)抬高河流下游地区河床,增加防洪难度;水库淤积,降低蓄洪标准和供水效益。

16.(2013年百校联盟文综)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据报道,2012年第一季度,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1106起,主要发生在四川、湖南、云南、贵州和湖北等省。

其中一般森林火灾772起,较大森林火灾334起。

受害森林面积2299公顷。

(1)发生森林火灾时,可以用________技术对火情进行监测。

(2)简述森林的生态效益。

(3)森林火灾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危害?

解析:

(1)题,火灾可用遥感技术进行监测。

(2)题,森林具有调节大气成分、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作用。

第(3)题,森林火灾会造成生态破坏;烟尘可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等。

答案:

(1)遥感

(2)增大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4点即可)

(3)森林被毁,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产生的烟尘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减少;引起水土流失。

(4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