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55988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10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docx

历史学考研学习笔记《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一、中国历史的开端(公元前21世纪以前)

本章主要考察史前时代,即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或言夏朝以前原始社会的历史。

这一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组织、经济关系和婚姻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社会组织的变化:

原始群→氏族社会(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部落联盟→早期国家

经济关系的变化:

采集、渔猎→农业出现→手工业出现

婚姻形式的变化:

杂交、血缘婚→族外群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

历年真题母系氏族公社(北大20XX年);红山文化(北师大20XX年)

考点详解

(一)中国远古时代的人类

历史学者通常将原始社会分为原始群(猿人和早期智人)和氏族公社(晚期智人)两个时代,考古学者则将其划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即所谓远古历史上的“野蛮时代”,是人类历史从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从使用工具的情况来看,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主,新石器时代以使用磨制的石器为主。

新石器时代发明了陶器,居民村落开始出现,出现了原始农业。

1、旧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

*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国猿人(云南元谋猿人,陕西蓝田猿人,北京猿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早期智人阶段(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山西丁村人、陕西大荔人)

旧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智人阶段(北京山顶洞人、广西柳江人、河套人)

▲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时代最早的晚期直立人是蓝田猿人,距今约80万年,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北京人已摆脱杂交而进入群婚的早期阶段,实行“血缘婚”(同辈相婚,长幼不婚),处于“血缘家族”社会时期。

人工取火技术最早由北京人(保留火种)、山顶洞人(钻木取火)掌握。

2、新石器时代的人类遗址

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今10000-7000年)

新石器时代中期

(距今7000-5000年)

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今5000-4000年)

黄河流域

裴李岗文化、

老官台文化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

磁山文化

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

齐家文化、石峡文化

长江流域

彭头山文化

河姆渡文化

良渚文化、大溪文化、

屈家岭文化

其他地区

兴隆洼文化(内蒙古)

红山文化(内蒙古)

*注:

黄河流域大约包括陕西、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区。

上表所列代表性文化遗址的突出特点:

仰韶文化:

河南渑池、彩陶文化,包括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遗址。

陶器的发明是母系氏族社会手工业的巨大成就,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物性质并为人所用的标志,大量使用陶器与定居生活关联紧密,陶器上的图案与纹饰亦为史学界所关注。

河姆渡文化:

浙江余姚、干栏式建筑(栽桩架板高于地面)、水井遗迹,江南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

红山文化:

内蒙古、女神庙、祭坛、积石冢。

龙山文化:

山东龙山、蛋壳陶(黑而亮,胎薄至0.1~0.2厘米),又称“黑陶文化”。

良渚文化:

浙江余杭、玉器制作。

(二)氏族公社——社会组织形式的变化

氏族公社是继原始群之后出现的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共同体,是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的基本社会组织,是原始社会的高级阶段。

其成员使用石器,共同劳动,共同消费,财产为全氏族共有。

氏族首领由氏族成员推选产生,没有特权。

氏族成员人人平等,没有剥削和压迫。

氏族公社分为两个阶段,即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和父系氏族公社阶段。

母系氏族:

其代表为仰韶文化、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

氏族公社中妇女处于支配地位。

实行族外群婚和对偶婚。

父系氏族:

其代表为龙山文化。

对偶制向一夫一妻制转化。

父系氏族公社内部以男子为中心分裂成为若干个大家庭,各大家庭内部又分裂为若干个一夫一妇的小家庭。

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瓦解,代之以地缘为纽带的农村公社形成。

(三)中国远古社会的传说

1、禅让制:

部落和部落联盟中选举贤能有德者,并经四岳十二牧会议同意,即可出任首领,此即禅让制。

传说中的尧、舜、禹都是通过禅让制而治理天下的著名部落联盟首领。

2、原始社会瓦解的原因

(1)剩余产品

(2)商品交换

(3)战俘变为奴隶;氏族成员也沦为奴隶。

(4)阶级国家形成,原始社会瓦解。

3、炎黄二帝

炎帝又称神农氏,居于姜水流域,以姜为姓,相传是农业生产和医药的发明者,以木制耒耜,教民耕种,又尝百草,教人治病。

黄帝又称轩辕氏、有熊氏,居于姬水流域,以姬为姓。

其妻子、臣属发明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学、算数等。

相传中国文明起于炎帝和黄帝时代,中华民族奉“炎、黄”为祖先。

炎黄二帝后数百年即为“禅让时代”。

然禹在位时,天下部落领袖都“朝禹”,可见禹之地位已与帝王无异,其国号为夏,后人有“夏禹”之称。

二、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776年)

历年真题武王伐纣(北师大20XX年);井田制(北师大20XX年);周礼(人大20XX年);亳(北大20XX年);周公在中国政治史上的地位(南大20XX年)

考点详解

(一)夏朝的考古发掘和文化遗址

二里头文化:

该文化以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命名,其年代约在公元前1900年,处于龙山文化与商文化之间,该文化可分为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二者基本上都是夏朝文化的反映。

二里头遗址上层发现的大型宫殿基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宫殿遗址。

该遗址出土的兵器和礼器说明当时国家已出现。

此外,二里头文化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二里头文化中,手工业与农业已经分离,而且在手工业内部,铸铜、制陶、琢玉(石)、制骨以至木工建筑等都已出现专业分工。

当时贝已作为货币使用,说明交换有一定的发展。

二里头文化已经进人青铜时代(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历史结束了野蛮时期,进入文明时期)。

其形制各异的墓葬反映了当时社会存在的等级差别,墓葬中发现的石磬是我国目前所见的最早的石磬。

历史意义:

使夏王朝的政治中心所在地明确起来,确定了起始和终止年代,信史地位确立。

(二)夏朝的巩固和发展

1、夏朝的建立、建制和灭亡

(1)建立:

禹“涂山之会”和启“钧台之享”彻底确立夏朝的统治。

涂山之会:

禹征伐三苗以确立王权,此后于有崇部落所在地——嵩山之阳建立了阳城(河南登封县告成镇)作为都城,后迁往阳翟(河南禹县)。

为巩固王权,禹沿颍水南下,在淮水中游的涂山(安徽蚌埠西郊怀远县境),大会夏、夷诸部众多邦国或部落的首领,即“涂山之会”,这是夏王朝正式建立的重要标志。

钧台之享:

禹死启继,启杀以“禅让”之由与其争位的东方偃姓之族的伯益,剿灭西方同姓诸侯有扈氏,正式确立世袭制度,确立了“家天下”的政治格局。

为了使世袭王权为众多的诸侯所确认,启于都城阳翟召集众诸侯而行“钧台之享”,这表明夏王朝的统治基础已完全确立完成,此后父传子的王位继承方式遂成定制。

(2)建制:

划分九州,“任土作贡”。

夏制,王是最高统治者,王以下设百官称夏后氏百官。

夏朝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刑法——禹刑,有“夏礼”、“夏训”,有军队,有“夏台”(钧台)监狱。

(3)灭亡:

孔甲继位,国力大为削弱。

桀不修德政,最后被商汤打败,夏王朝因此灭亡。

2.太康失国:

启死,其子太康继之。

太康荒淫无度,而致变乱频仍,“五子”争立于前,武观叛乱于后。

东夷有穷氏后羿见趁机“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夺取了夏王室的统治权力,这说明夏王朝虽然已经确立了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但古老的民主传统仍有其强大势力,后羿正是缘此而夺取政权。

3.少康中兴:

少康长成,借虞氏之助,联合夏遗臣靡,剿灭杀后羿自立的寒浞,复兴了夏朝。

少康即位后,充分吸取太康失国的教训,恢复大禹治水时采取的各项措施,对内修行德政,对外善待四夷,国势渐强,夏王朝得以中兴。

(三)商族的起源:

商族长期居住在黄河下游地区。

其早期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大致有三:

其一,“自契至汤八迁”;其二,相土作乘马,王亥作服牛;其三,“冥为司空,勤其官事,死于水中,殷人郊之。

(四)从盘庚迁殷到武丁中兴

1.鸣条之战:

此战为汤灭夏的战争。

夏朝末年,桀生性暴虐,民不堪苦,诸侯多叛夏。

商汤在伊尹协助下先后诛灭韦、顾、昆吾三家忠于夏桀的诸侯,进而率军在鸣条之野与夏桀决战。

夏桀战败,南逃至今安徽附近的南巢而死,夏朝灭亡。

汤灭夏后,回到亳,即位为王,商正式建立。

2.盘庚迁殷:

商朝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

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为早商时期;盘庚迁殷至商朝灭亡为晚商时期,可见盘庚迁殷是早商与晚商两个历史阶段的分水岭。

(1)原因:

九世之乱;地理原因。

(2)结果:

迁殷之举遭到了贵族的强烈反对,但经过激烈斗争,盘庚带着平民和奴隶终于成功迁都,稳定了商朝的政治局势,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此后二百多年商朝再未迁都。

(3)影响:

盘庚迁殷后,商朝的国势开始上升。

到武丁时期(前1250一前1192),政治、经济、文化迅速发展,达到了鼎盛阶段,史称“武丁中兴”。

▲3.武丁中兴:

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杰出人物,其主要政绩有:

武丁即位以后,“三年不言”,广采民意,“以观国风”;知人善任,提拔出身微贱的傅说为相,大力改革政治,彻底扭转了政治混乱的局面;不断对外用兵,对外影响不断扩大。

商王朝的版图和政治影响空前扩大。

武丁时期商朝势力已经达到南方的荆楚之地。

武丁在位长达59年,这是商朝的鼎盛时期。

商朝的辽阔疆域在当时世界独一无二。

(五)周族的兴起和灭商

1.古公亶父:

周族姓姬,始祖母曰姜原,践巨人迹感而生弃,弃号“后稷”,尧时为农师,相传后稷第十二代孙为古公亶父,是周族兴盛的重要人物,被周人尊为太王。

后避戎狄去豳适歧山之周原,兴建城郭房屋,设置官职机构,划分邑落,国号曰周。

2、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是周灭商的一次关键性战役。

武王以姜尚、周公旦为辅,联合其他诸族积极准备推翻商王朝。

公元前1046年,武王亲征,自孟津渡黄河,于朝歌南郊牧野展开决战,商军士兵临阵倒戈,商纣大败,自焚而死,商覆灭。

周朝建立,史称西周。

3.三监之乱(二次克商):

周武王灭商遵循“灭国不绝祀”的原则,故“以殷治殷”,封纣王之子武庚于殷,利用他统治殷民,同时派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在殷都附近周围建立邶、都、卫三国,监视武庚,史称“三监”。

周武王于灭商后第二年去世,其幼子成王即位,成王之叔父周公旦摄政,引起三监猜忌,武庚举旧部联合三监叛乱。

周公面对险情,团结召公奭以稳定内部,亲率大军东征,苦战三年,诛武庚、管叔,囚蔡叔,贬霍叔为庶人。

周公东征不但二度克商,而且征服了东方广大地区,使周朝的统治扩展至东方沿海地区,黄河流域尽入周朝统治范围,周王朝灭商的事业至此最终完成。

(六)西周后期的社会矛盾及其灭亡

1.国人暴动:

(1)原因:

西周王朝经文、武之世的创建,到成、康时期趋于稳定。

在这前后的近百年间,是奴隶制发展的极盛时期。

后土地国有制开始向土地私有制转化,奴隶主贵族地位发生沉浮,平民和贵族、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加剧,外部与夷、蛮、戎、狄的关系紧张,不断发生军事冲突。

周厉王时期,为了增加收入,周厉王任用荣夷公“专利”,把山林川泽的采收和开发权收归国家,并剥夺或取消世袭贵族占有山林川泽的部分特权,又卫巫监谤,终致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结果及影响:

公元前841年,爆发国人暴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群众性武装暴动,它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根基。

从此以后,“赫赫宗周”江河日下。

于是周公、召公临时主持政事,号称“共和行政”,又称“周召共和”。

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是我国有确切文字纪年的开始。

2.宣王中兴:

周宣王即位后,“料民于太原”(今山西西南部),“不藉千亩”,由此将劳役地租变成实物地租,封建性的租佃关系得以发展。

周朝国势渐兴,史称“宣王中兴”。

周幽王继位后,“烽火戏诸侯”,公元前771年太子宜臼联合犬戎、吕等国攻破镐京,杀周幽王。

宜臼即位,是为平王。

时镐京残破,犬戎威胁,周平王遂东迁洛邑,建立东周。

(七)商、西周的制度和社会结构

1.完善的国家机构

(1)专制王权进一步加强。

商王自称“余一人”、“一人”,享有绝对权力。

在王位传授上,盘庚迁殷后,废“兄终弟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周王自称“天子”,“天之元子”,奉天命而统治下民,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2)商代各级官职已比较完善,商王以下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是师尹或家宰。

周王以下有三公—太师、太保、太傅,辅佐天子,总理天下。

三公以下设六卿,六卿分“三左”、“三右”。

各级官吏都由贵族担任,世代相袭,作为傣禄的分封的采邑,也是世代享用,这叫做“世卿世禄”。

(3)军队、刑法和监狱。

夏朝刑法称为“禹刑”,其著名的监狱是“夏台”或称“钧台”。

商代以“三师”为军队的基本组织形式。

商代刑罚残酷且名目繁多,更有炮烙、脯、醢等刑。

其监狱名为“羗里”或“圜土”。

周朝军队有三:

“周六师”或称“西六师”,即宗周六师,驻扎镐京宿卫宗周;“东八师”,即成周八师,驻扎于东都雒邑,东镇广域,西卫宗周,南威淮夷,北扼幽燕;“殷六师”,驻朝歌以镇商朝遗民。

西周刑法严苛,有墨、劓、刖、宫、大辟五刑,此外尚有鞭刑和流放刑,刑罚适用原则是“刑不上大夫”。

(4)宗教职能的加强。

巫(总掌祭祀之职)、祝(掌祝告)、宗(祭祀之官)、卜(占卜之官)、史。

▲以“君权神授”观念而言,起于夏、盛于商、衰落于周。

此为理解三朝更替的重要线索之一。

2、井田制

(1)土地所有制:

周天子名义上是全国土地的所有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天子“授民授疆士”分封诸侯,诸侯亦如此分封卿大夫,以至于士。

土地世袭,而且不经王室或公室的特许不准随意买卖或转让。

这种土地占有制是奴隶制国家土地所有制。

(2)田地的形式:

据《孟子·滕文公上》,“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

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故井田应为整齐划一、大小相连的方块田地,田块之间有纵横交错的大小沟渠和道路,每一方田为一百亩,称为一田,纵横相连的九田合称一井。

井田分为公田和私田。

在井田制下,劳动者要无偿为周王提供耕作。

(3)经营方式(剥削方式):

井田制下劳动产品的分配方式可以概括为“国”内用“彻”,“野”内用“助”。

“国”即王都和诸侯国的近郊,“彻”即抽取十分之一的田为公田,公田(也叫“藉田”)上的收获物交给国家,“野”即远郊,“助”是“借”的意思,即借民力而耕公田。

私田按土地质量差别平均分配给各个家庭的份地,定期更换,村社成员对私田只有使用权,而且必须以在公田上的无偿劳动为条件。

3.完善的地方制度——分封制:

“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即“分土封侯”制,或谓之“封诸侯,建藩卫”之制。

周天子所封诸侯都在王畿以外,各建邦国,其目的是“以为屏藩”,拱卫周室。

其具体作法是周王将土地和人口分配受封对象。

(1)特征:

以血缘为纽带,以姬姓为核心,建立起周天子统辖下的地方行政系统,这是一套上自周天子下至士的金字塔形的等级结构。

(2)对象:

姬姓贵族;异姓亲戚;元老重臣;古代圣王后裔。

(3)具体的分封情况

封地

受封者

都城

与周王室关系

伯禽(周公之子)

曲阜

同姓贵族

康叔(武王幼弟)

朝歌

召公奭子孙

北燕

叔虞(成王之弟)

姜尚

营丘

异姓贵族

微子启(商朝贵族)

商丘

注:

除上表所列分封之外,周武王亦对先圣之后作象征性分封,如神农之后封于焦,黄帝之后封于祝,帝尧之后封于蓟,帝舜之后封于陈等等。

(4)权力:

在分封制下,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具有废立诸侯的权力;有权任免诸侯国的重要官吏;定期巡狩,到各诸侯国视察;并有保护各诸侯国免受外来侵袭和调解其内部纠纷的权力和职责。

(5)义务:

各重要诸侯国的国君兼任王室的卿士,要服从于王室;要派遣军队戍守周王的都城或随王外出征讨;定期朝聘,到王廷朝勤述职;还要定期向王室交纳贡品;派人为王室服役等。

(6)影响:

周初分封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相适应,周初统治者以分封改变了殷商之时方国、小邦林立,中央对地方控制薄弱的局面,在一定时期内有效地加强了周王室对全国的控制,分封诸侯的举措巩固和扩大了周的统治区域和势力范围,使周朝疆域超过商代,周朝成为强盛的奴隶制大国,这对于开发边远地区、扩大先进文化的影响、促进民族融合起了一定作用。

此外,分封制为维护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一等级序列的礼制的产生,提供了重要前提。

但是,分封制带有武装殖民的性质,它不可能促成周王室与地方诸侯成为一个有机的政治经济整体,反而孕育了分裂割据的萌芽,随分封国势力日益发展,春秋以降,终致诸侯割据、列国纷争之局面。

4.严格的等级制度——宗法制:

宗法制起源于氏族公社,由父家长制演变而来,形成于商末,西周时得到充分发展。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族制系统。

其具体内容是:

其一,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又是全姬姓宗族的首领,掌握全国最高的政权和族权。

其二,嫡长子继承制。

其三,小宗从大宗,诸弟从长兄。

简言之,宗法制的特征是嫡长子继承父位,别子受封。

在宗法制度下,西周时之人分属不同的社会等级,上下等级互相统属。

统治阶级大致有王、公、大夫、士四个阶层,为了调解其内部关系,周公制作了“周礼”,分为吉、嘉、宾、军、凶五礼。

西周之礼是仪节形式,更是等级制度,比如所谓“礼不下庶人”。

(八)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1、众人协田和百工:

众人协田是指商朝时王畿附近的土地由商王或其臣属驱使众多奴隶进行集体耕种,“众人”指农业奴隶。

商朝的手工业也很发达,出现了百工,即商代的各种手工业作坊,以奴隶劳动为主。

2、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主要有礼器(河南安阳殷墟司母戊鼎,湖南宁乡县四羊方尊)、饮食器、生产工具和兵器(其中箭镞数量多说明当时青铜业非常发达)。

3、三田制和工商食官:

周代农业生产技术最突出的进步是三田制,即休耕制,是指菑(休耕的土地)、新(休耕后新耕的土地)、畲(休耕后连续耕种了两年的土地)三种田轮流休耕,前后相衔,用养结合,使土地不再成片抛荒。

工商食官:

西周的手工业和商业都由官府设工正、车正、陶正等官统一管理,工匠和商人多为官奴隶,其劳动和劳动产品为官府所有,其生活费用由官府提供,是谓“工商食官”。

4、商业:

商朝出现了货币,主要是玉和贝,单位为“朋”,十枚贝为一朋。

周朝设专职官吏管理市场,“质人”管交易契券,“贾师”管物价,“廛人”管税务。

西周“大市以质,小市以剂”。

五名奴隶折“匹马束丝”。

(九)夏、商、西周的文化

1.文字的发展:

商朝出现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叫做“甲骨文”。

周代出现了金文。

金文是铸造或刻凿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称“钟鼎文”。

2、史官

3、学在官府

4、诗经:

诗经是两周诗歌的名篇选集。

亡佚六篇,存留三百五篇,概称为三百篇。

按音乐性质分《国风》、《小雅》、《大雅》、《颂》四部分。

《周南》、《召南》为《风》诗之首,作于克商以前。

《周颂》《豳风》作于西周初期,《小雅》《大雅》作于西周时期,多数是宣王、幽王时诗。

《国风》多数是东周前期作品,也有一些是西周时所作。

《风》诗是地方音乐,诗篇多采自民间,富于生活的描写,文学价值最高,为后世创造性文学的源泉。

《大、小雅》诗是官方音乐,文学价值不及《国风》,但不失为叙述西周政治盛衰的诗史。

《周颂》是周天子宗庙祭祀的诗篇,音乐节奏极缓,甚至诗句可不用韵。

这种感人不深但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最古诗篇,因孔子选诗而得保存。

《鲁颂》、《商颂》都是东周时人所作。

据今文经学家说,《商颂》作者是宋贵族正考父(孔子的七世祖),《商颂》追述商朝盛世事,应有所本,与《尚书》中《商书》同为重要的商朝史料。

5、《尚书》是历代政治论文集。

孔子选史官所藏历代重要典浩,上起《尧典》,下讫《秦誓》,相传共有百篇,事实上有些篇(如《禹贡》)是后儒补充进去的,原订篇数,无可稽考。

秦焚书后,存留仅二十九篇。

《尚书》有两大作用:

第一,建立起虞、夏、商、周的历史正统观(统一的重心);第二,保存商周二代的重要史料,特别是西周初期《大诰》、《康诰》、《酒诰》、《梓材》、《召诰》、《洛诰》、《多士》、《无逸》、《君大奭》、《多方》、《立政》、《顾命》、《康王之诰》等文篇的保存,可以推见商周二代的政治情况。

这些文篇与西周初期的诗篇《周颂》、《豳风》、《周南》、《召南》配合起来,也可以推见西周社会的生产关系与意识形态。

《禹贡篇》是战国时人所作,叙述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山脉、河流、薮(音叟sǒu)泽、土壤、物产、田等(分上上至下下九等)、贡赋、交通、落后种族居住地,文字简要,系统分明,总结了上古至秦华族势力已入四川(梁州)未越五岭时期的地理知识,确是极可宝贵的古地理志。

《禹贡》托名禹平治水土的记录,选入《尚书》,被尊为经典,造成中国政治自来是统一、疆域自来是广大的信念,意义极为重大。

三、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起自公元前771年周平王迁都洛邑,迄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

其中公元前771年到公元前476年为春秋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期。

历年真题葵丘之盟(北大20XX年);孔子对中国文献的贡献(南大20XX年);评论春秋战国政治的特点(人大20XX年);五德始终说(北大20XX年)。

(20XX年)2.下列墓葬遗址中,出土了大批帛书的是()。

A.云梦睡虎地秦墓B.长沙马王堆汉墓C.临沂银雀山汉墓D.江陵张家山汉墓

考点详解

(一)春秋战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1、生产工具进步;井田制日趋解体;封建生产关系产生,自耕农出现;出现了由贵族或军功、商人或其他人转化而来的地主阶级;出现了隐民、私属徒和族属等封建关系的依附户;赋税制度发生变化,对公私土地一律按数量征税。

2、工商业部门也逐渐脱离了官府的控制,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主的私营手工业者。

出现了金属货币。

都市的兴起。

春秋社会经济的变化促进了封建关系新因素的增长。

(二)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

1、管仲改革:

春秋时期,公元前658年,齐桓公即位,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

“叁其国而伍其鄙”;确立选拔人才制度,主张“相地而衰征”;适当征发力役,禁止掠夺家畜;用官府力量发展盐铁业,铸造和管理货币,调节物价。

葵丘之会(盟):

春秋时齐桓公主持的一次诸侯盟会。

桓公在阻止戎狄、荆楚对中原侵犯和安定王室之后,于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邀集鲁、宋、卫、许、曹诸国君于宋之葵丘(今河南民权)会盟。

周襄王命卿士宰孔莅会,赐齐桓公祭肉。

盟约规定:

凡同盟诸侯都要和好,不要乱筑堤坝壅塞水流,不要阻碍粮食流通,不要废黜太子,不要以妾为妻,不要让妇人参与政事,不要擅杀大臣,等等。

从此,齐桓公成为中原诸侯的第一个霸主(盟主),挟天子以令诸侯。

2、赋税改革:

最早改革的是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晋国的“作爰田”。

稍后,鲁国的“初税亩”是最著名的赋税制度改革。

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在公元前594年(宣公十五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这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继鲁国之后,郑国的“作丘赋”、秦国的“初租禾”,其意义与初税亩基本相同。

3、魏国李悝变法:

战国时期,李悝在魏国的变法首开变法运动先河,主要内容是废除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

发展农业生产。

实行“平籴法”,调动小农生产积极性,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

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余粮,防止商人压价伤农;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防止商人抬价伤民,重农抑商,维持经济秩序。

制定《法经》,分为“盗”、“贼”、“囚”、“捕”、“杂”、“具”六篇。

4、商鞅变法:

秦在战国初年.土地私有制已产生。

经济和社会面貌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贵族垄断政权,国君权力较小,国力很弱,在列国中处于不利地位。

中原各国多轻视秦国。

秦孝公即位后,下令招贤,决心任用商鞅进行变法。

(1)内容:

制定“连坐”之法;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定二十等爵,规定各级爵位占的田宅、臣妾奴婢的数量和衣服的等级;颁“分户令”,推行小家庭政策,强制兄弟分家等;统一度量,制定《秦律》禁诗书,禁游学,实行愚民政策;迁都咸阳。

(2)作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比较彻底的一次改革运动。

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的形式承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合法存在,使秦国一跃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日后统一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