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58238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docx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长方体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学内容分析:

《长方体的认识》是五年级下册第1315页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掌握了平面图形以及时对长方体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即将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基础,又是学生认识立体图形的开始,对今后进一步学习立体图形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学生现状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但他们的空间想象还不够丰富,本节课将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学会运用教学的思维方式去认识世界。

三、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观察、操作、演示等,使学生掌握长方体的特征,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利用教具进行直观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掌握长方体的特征。

难点:

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教具准备:

长方体实物、长方体框架。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认识发展的一次飞跃。

因此,在引入之前,首先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然后出示几个长方体、正方体实物巧妙的引出立体图形的概念,揭示课题。

(板书:

长方体的认识)

(设计意图:

这样可使学生的认识由平面过渡到立体。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体观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体,让学生摸一摸长方体的面,有什么发现?

平平的。

(板书:

面)

(2)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两个面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

感觉很直,是一条线段。

师指出:

我们把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板书:

棱)

(3)再让学生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感觉?

感到它很尖,很扎手。

师指出:

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板书:

顶点)

(4)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正方体,指出正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具体特征。

这一部分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为主,通过操作,运用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等形式出现,然后交流汇报,逐步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设计意图:

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动手中发现,在讨论中明理,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3、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出示一个长方体框架,先放手让学生自学,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自学,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

4、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

先让学生把自己手中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放在桌上不动,变换着角度去观察,最多能看到几个面?

然后动手画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立体图,同时指出,看不到的部分要画成虚线。

(设计意图:

从直观形象入手,强化感知过程,清晰学生的表象,有效地建立空间观念,发展想象力,突破难点。

(三)拓展应用,实践创新。

1、基本练习:

①几有几个面,8个顶点,12条棱的立体图形都是长方体。

②长方体的6个面一定都是长方形。

③相交于三个项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宽、高。

2、看图想象。

先给出长方体的一组长、宽、高,根据要求想象。

3、挑战尝试。

你能切一刀,把一个六面体变成长方体吗?

(设计意图:

这个练习题的设计,既练习了重点、难点之处,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

(四)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学到了什么?

小学数学关于认识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一

1知道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的定义

2会做任意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

重点会做任意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

难点会做任意三角形高、中线、角平分线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探索交流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三角形的高

1复习:

过点A做BC的垂线,垂足为D

2在黑板上做△ABC,过点A做对边BC

的垂线,垂足为D,我们

就将线段AD称为△ABC的高

3高的定义:

在三角形中,从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做垂线,顶点与垂

足之间的线段称为三角形的高

例如在上图中,我们从△ABC的一个顶点出发,向它对边BC所在

的直线作垂线,垂足为D,线段AD就是三角形的高

注:

1)三角形的高必为线段

2)三角形的高必过顶点垂直于对边

3)三角形有三条高

为了将这三条高加以区别,我们把AD称为BC边上的高

例:

做出下列三角形的三条高

1锐角三角形:

可由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自行画出

其余两个

2直角三角形

由于∠C等于900,说明AC⊥BC,那么BC

边上的高即为AC,AC边上的高即为BC,

3钝角三角形

二,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引入:

一知△ABC,做∠A的平分线AD交BC与点E,线段AE就称为△ABC的角平分线

2定义:

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间的线段称为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3注:

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必为线段,而一个角的角平分线为一条射线

2)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必过顶点平分三角形的一内角如上所示,△ABC的角平分线AE平分∠A,即∠BAE=∠CAE=∠BAC

3)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

为了将这三条角平分线加以区别,我们把AE称为∠BACD的角平分线

例:

做出下列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

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自行画出其余两个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三,中线

1引入:

如右所示,取BC的中点F,连结AF,那么线段AF就称为△ABC的中线

2定义:

在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如上所示,线段AF就是△ABC的中线

31)三角形的中线必为线段

2)三角形的中线必平分对边如上所示,线段AF是△ABC的中线

必有:

BF=CF=BC

3)三角形有三条中线

例:

做出下列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

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再让学生自行画出其余两个

锐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素材A:

1在△ABC中,AD是角平分线,

BE是中线,∠BAD=400,则

∠CAD=,

若AC=6cm,则AE=

素材B: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高都在三角形的内部

B直角三角形只有一条高

C三角形的三条至少有一条在三角形内

D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均在三角形外

答案:

1400、6㎝2C

小学数学教案二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联系实际和利用生活经验,通过观察、操作、测量、联想等学习活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初步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初步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感悟三角形的底和高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及底和高的活动中,体会认识多边形特征的基本方法,发展观察能力和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到三角形是日常生活中的常见图形,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学习图形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认识三角形的基本特征,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

懂得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会画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学准备:

小棒、三角板、导学案、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联想揭题

师:

刚才,看到有一个家,你会想到什么?

生:

房子

师:

(课前在黑板上画好一幅房子示意图)

下面请同学看黑板,板上有一幅房子图,从图中你可以想到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

生1-2-3:

三角形、长方形--

师:

根据我们已学的知识,你能在推理的基础上,说一说,这节课我们学习什么?

生:

三角形

师:

真棒!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

(板书三角形)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三角形

1、想一想(联想)

师:

看到“三角形”,你想到了什么?

生:

2、说一说(举例)

师:

从房子图上,我们找到了三角形,想想生活中的场景、结合平时观察,你能从什么地方的图上找出三角形?

生:

自行车上、电线杆上----

师:

(出示图片)我也在课前找了一些图片,请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3、做一做(操作)

师:

数学来源于生活。

平时观察中,我们能发现三角形,你能创造出三角形吗?

生:

师:

(课前准备:

3根小棒、方格纸、一副三角尺)

学生活动:

请你们拿出课前自己准备好的小棒,每人做一个三角形。

(请一个学生上前面摆)

师:

你们是这样摆的吗?

生:

是的

4、画一画

师:

好,请同学们在纸上画出一个三角形。

同时思考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学生画三角形,请一生上黑板画一个三角形)

师:

表扬,画好的同学有

师:

请同学生们观察我们摆出和画出的三角形,联系生活的图形说一说什么样的图叫三角形?

生1-2-3-4-

师:

这就是三角形的定义:

板书

师:

我们知道有三条线段首尾连接的叫三角形。

让你给它各部分起个名称分别叫什么呢?

生:

师:

(显示PPT三角形名称)(板书3个顶点、3条边、三个角)

教师:

板书)如果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分别写上三个不同的大写字母,如:

A、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三角形ABC”,也可以称为“三角形ACB”或“三角形BAC”等。

教师:

再说说,三角形ABC的3条边、3个角、3个顶点分别是什么?

3条边:

AB、AC、BC;3个顶点:

A、B、C;3个角:

∠A、∠B、∠C。

五、判断三角形

师:

同学们对三角形认识了,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的图形哪个是三角形?

(PPT)

六、画图

师:

大家对三角形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好,下面请同学们在导学案方格上任连三个点画出三角形。

学生操作

师:

(讲解)你是如何画的?

生1-2-3--

提问:

观察图形,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

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都能画出一个三角形。

师:

有没有同学连在一条线上的三个点?

你们为什么不连?

过渡:

请大家用笔将这四个点都连起来,想象一下,现在这连好的图形像我们屋顶的~生:

(二)、三角形的高

1、引出高的定义

师:

(PPT)出示人字梁这些线段中,哪一根最特殊?

生:

中间的一根

师:

为什么?

生:

师:

(揭示高的定义)在数学上,人们把: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直线段,这条垂直线段就是三角形的高,(板书:

画出三角形的高,标上直角标记,并在所画线段的旁边标出“高”字)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板书:

底)

(黑板)随之板书)强调:

高要用虚线表示,并标上垂直符号。

PPT视频画高

2、教学确定底画高

师:

通过观看,闭上眼睛联想一下,画高就和我们以前学的画什么差不多?

生:

画垂线

师:

现在,你们一定能画出三角形指定的高,请你画一画(完成导学案中的第4题)

叫学生上黑板画一画学生作高,师指导。

展示学生作业

让学生说说如何作高的。

3、摆三角形的高

师:

在摆的三角形上摆出它的高。

你有什么发现

4、画出下面三角形各边对应的高。

学生动手

三、巩固练习

完成书第76页练一练

讲解

四、总结拓展

1、欣赏三角形元素的图片、设计理念、三角形文化运用等

2、画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高

小学数学教案三

预习要求:

看教科书第2—3页,做一做练习一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把长方形或正方形折、剪、拼等活动,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这两个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初步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折图形、剪图形、拼图形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发展对图形的空间想象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增强与同学交往、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直观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知道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让学生动手在钉子板上围、用小棒拼平行四边形。

教学用具:

长方形模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出示长方形问“小朋友们,谁愿意来介绍一下这位老朋友?

他介绍得对吗?

”接着出示第二个图形(正方形),问:

“这个老朋友又是谁呢?

”再出示圆:

“它叫什么名字?

这是我们已经认识的长方形、正方形和圆三位老朋友。

我发现你们很喜欢折纸,是吗?

今天我特意为大家准备了一个折纸的游戏,高兴吗?

二、启发思维、引出新知

1.认识三角形

(1)教师出示一张正方形纸,提问:

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

这是正方形。

师:

你能把一张正方形纸对折成一样的两部分吗?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折纸的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你是怎样折的,折出了什么图形?

师:

我们现在折出来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生答:

三角形。

师:

小朋友们一下就认识了我们的新朋友。

对了,这就是三角形。

出示并贴上三角形。

板书:

三角形

(2)提问:

这样的图形好像在哪儿也看到过?

想一想?

先在小组里交流。

学生回答。

老师也带来了几个三角形。

师小结: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物体的面是三角形面,只要小朋友多观察,就会有更多的发现。

2.认识平行四边形

(1)这是一张什么形状的纸?

(演示长方形纸)怎样折一下,把它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

(2)学生先想一想,然后同桌商量着试折。

教师巡视

(3)交流。

你们会像他一样折吗?

(4)折好后把两个三角形剪下来。

要想知道这两个三角形是不是完全一样,你能有什么办法?

(把它们叠在一起)这就是完全一样。

(5)现在我们手里都有这样两个一样的三角形,用它们拼一拼,看看能拼出什么图形?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交流探讨。

同学们可能拼出以下几种图形:

三角形、长方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

每出现一种拼法,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向大家展示。

师:

这个图形真漂亮,它叫什么名字呀!

这个图形就是我们要认识的另一个新朋友——平行四边形。

(出示图形,并板书:

平行四边形)(板书)

出示一个长方形的模型,提问:

“这个图形的面是一个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后,老师将这个长方形轻轻拉动,这时出现的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提问:

“现在这个图形的面变成了一个什么图形?

小结: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其实只要把它稍微变一变,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了,你看:

(演示长方形变平行四边形)。

对我们生活中有很多地方就利用了平行四边形可以变的特点制作了很多东西,如:

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三、体验深化

(P3做一做2)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三、练习巩固

(1)练习一第1题。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练习一第1题图,学生分组找学过的平面图形并涂一涂,最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一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认识图形

(二)

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的数学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

但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没接触过,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

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

下面就这一单元的教学谈谈我的想法和做法。

1.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一棵大树高40厘米。

”“小明的身高130米。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

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米和1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我还为每个孩子测量了身高。

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

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

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

1厘米、1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

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当然做到以上三点是远远不够的,在平时的交谈中,还可以有意无意地拿出这些知识和学生一起练习复习,也能让他们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小学数学四年级《大数的认识》说课稿

小学数学四年级《大数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选择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数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数的认识》第一课时亿以内数的认识。

2、教材地位与作用: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万以内的数的读写认,而本单元则是在以前学习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的读写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这一单元是在小学阶段对整数学习的最后一课。

对以后学生在学习中接触大数,并计算大数奠定了知识基础,而且初步感知大的数目。

3、教材的编排特点:

a.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感受大数,产生学习需要。

b.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主探索。

本节课的学习,不仅是学生对数认识的一次扩展,也进一步体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学习,能加强学生对数据实际意义的理解,会用数学的眼光分析身边一些数据的意义,这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一般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增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操作等特点,而且学生在三年级的时候已经系统的学习过万以内的整数。

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会做一些课前准备,一是准备了《亿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课件;二是准备计数器、游戏卡片等教具。

二、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和内容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三条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新的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使学生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结合现实素材,让学生感受学习较大数的必要性,使学生体会较大数的实际意义,感受亿以上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和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我评价和善于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学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掌握亿内数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计数法。

3、认识数级个级、万级、亿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

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与写法。

难点:

1、读写数位较大的数目。

2、理解“十进制”计数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教法: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会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趣的情境,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

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学法:

学生主体参与;动手操作;多向交流;教学游戏

五、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

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

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学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教师应教给学生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知识能力,培养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尝试新知的研究学习。

小学生已有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为其独立解决数学问题提供了可能。

为此,在教学“延伸性、迁移性知识”时,我直接让学生自己自主尝试、积极探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比较、推理、发现和总结,给学生自主探索新知的空间、时间,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发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前准备:

口答:

一千里面有10个百,一万里面有10个千;口述万以内的数位顺序。

(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

2师: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会万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万大的数。

(利用课件出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图片)你们会读这些数吗?

瞧,这些数比以前学习的万以内的数更大,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更大的数,板书课题:

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学生拿出计数器,一千一千地数,当数到10个一千时问:

一千一千地数,10个一千是多少?

(一万)强调:

千位上的10个珠子怎么办?

2、请学生10个10个地数,当数到10个一万时问:

是多少?

利用计数器问:

怎么表示10个一万?

3、照这样继续数下去。

10个十万是多少?

10个一百万是多少?

10个一千万是多少?

师:

一、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想一想:

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是什么关系?

(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即十进关系)

4、把所学数位按数位顺序表排列起来

亿级万级个级

亿千百十万千百十个

万万万

位位位位位位位位位

1381900000表示8个千万

为了便于读亿以内的数,我国沿用了四位一级的计数规律,即:

从右起每4个数位是一级,分为个级、万级和亿级。

(三)学习亿以内数的读法

1、拿出作业本上的最末题

(1)让学生自由读

(2)小组交流讨论,该怎样读,为什么

(3)反馈,老师做引导,而后总结读作:

八千四百五十万七千六百

A、从高位读起B、按照个级的读法,每一级的数读后加读‘万’或“亿”

(4)思考:

怎样去分辨这个数是在个级或万级?

目的在于明确在读数之前必须先分级,有助于简单的读数。

2、读数:

13819000各自读,交流

分级-从高位读起-按照个级读法,只是在后面加读级名最好在数位顺序表上体现,或进行分级。

2496640700085000300

先各自读,将其读法写下来,而后集体交流读法

按照四位分级的原则,我国的读数法则是:

(1)四位以内的数,按照数位顺序从高位读起。

(2)四位以上的数,先从右向左四位分级,然后从最高位起,顺次读出各级里的数和它们的级名。

(3)如果一个数末尾有“0”,末尾的“0”不读;每一级末尾的“0”也不读;其他数位上,不论连续有几个“0”,只读一个零。

例如30500804500,读作三百零五亿零八十万四千五百。

(四)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

1、六千八百五十万四千二百学生尝试写数-交流-确定方法(分级,借助数位顺序表)

2、三千零八万一千五百六十九万三千六百七十二万三千一百一十二

学生练习后,指名到前板演,而后讲评,最终得出写数的方法:

先分级,从高位写起,某一位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写0占位。

3、讨论:

什么时候写0,写几个0

(五)复习巩固

(六)全课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运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同学交流你课前收集的这些更大数的实际意义。

练习设计了5道题,2道读法题,2道写法题还有一个思考题。

最后是回顾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评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