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65212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docx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

广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

2010-11-01实施

2010-10-15发布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

Technicalcodeofasphaltpavementpreventivemaintenance

forurbanroad

 

DB44/T808—2010

DB44

广东省地方标准

ICS93.080.01

P51

+的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与代号1

4总则3

5基本规定3

6路面技术状况检测3

7路段选择及措施4

8时机选择5

9病害预处治6

10雾封层6

11微表处7

12薄层沥青罩面9

13质量检查与验收14

前言

本标准按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

标准的结构与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广州市交通委员会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广州市市政工程维修处、广州市鸿维城市建设工程设计院、广州市市维建设工程检测服务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殷建军、盛飞、白晓瑾、张恒涓、翟冬梅、苏开志、陈海珊、宋树祥、姚洪春、柴君、王立圆、马智珊。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适用于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应用,同时适用于第16届亚洲运动会和第10届亚洲残疾人运动会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工程项目。

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城镇道路沥青路面技术状况检测,预养护路段选择及措施、预养护时机选择、病害预处治、雾封层、微表处、薄层沥青罩面、质量检查与验收等要求。

本规范适用于各等级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工程。

由产权单位自行养护的开发区、居住区内道路和专营单位管理的道路以及工厂、港口、广场、铁路站场内部的专用道路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工程可参照本规范执行。

本标准仅适用于第16届亚洲运动会和广州2010年亚洲残疾人运动会。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CJJ1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

CJJ36城镇道路养护技术规范

JTGE40公路土工试验规程

JTGE60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

JTGF41公路沥青路面再生技术规范

JTGE42公路工程集料试验规程

JTJ052公路工程沥青及沥青混合料试验规程

3术语与代号

3.1术语

3.1.1

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asphaltpavementpreventivemaintenance

在路面结构强度足够、路面状况良好的情况下,采取的对现有道路系统进行有计划的、基于费用—效益的养护策略。

简称预养护。

3.1.2

病害预处治in-advancedistresstreatments

在路面实施雾封层、微表处、薄层沥青罩面、沥青路面再生等预养护措施前,针对原路面功能性病害及部分轻微结构性病害,如裂缝、松散、泛油、坑槽、车辙、拥包等病害的预处理技术。

3.1.3

铣刨milling

用铣刨设备将原道路面层铲除的技术。

3.1.4

灌缝与封缝crackfillingorsealing

采用密封材料充填或封闭裂缝。

3.1.5

雾封层fogseal

将乳化沥青稀释液、特制路面保护剂或沥青再生剂涂刷或喷洒在现有沥青路面上形成的封层。

3.1.6

微表处microsurfacing

采用专用机械设备,在常温条件下将聚合物改性乳化沥青、级配良好的矿料、填料、水和添加剂等按一定的配合比拌合成稀浆混合料,摊铺到原路面上固化成型的薄层。

3.1.7

薄层沥青罩面thinasphaltlayeroverlays

将密级配、开级配或间断级配的厂拌沥青混合料直接摊铺在路面上,厚度一般为20mm~40mm的薄层结构。

3.1.8

应力吸收层stressabsorbingmembranceinterlayer

指铺筑于旧沥青面层与薄层罩面之间的,具有高变形能力的改性沥青层,用于吸收裂缝部位的应力集中,防止沥青路面形成反射裂缝。

3.1.9

沥青路面再生asphaltpavementrecycling

采用专用机械设备对旧沥青路面或者回收沥青路面材料进行处理,并掺加一定比例的新集料、新沥青、再生剂(必要时)等形成路面结构层的技术。

按照再生混合料控制和施工温度的不同,沥青路面再生可分为热再生和冷再生;按照施工场合和工艺的不同,沥青路面再生可以分为厂拌再生和就地再生。

3.1.10

沥青再生剂rejuvenatingagent

掺加到再生混合料中,用于恢复已老化沥青性能的添加剂。

3.2符号或代号

本规范各种符号、代号以及意义详见表1。

表1符号及代号

编号

符号或代号

意义

3.2.1

PPM

路面预防性养护

3.2.2

RQI

行驶质量指数

3.2.3

PCI

路面状况指数

3.2.4

IRI

国际平整度指数

3.2.5

SFC

横向力系数

3.2.6

BPN

摆值

3.2.7

RD

车辙深度

3.2.8

TD

构造深度

3.2.9

ρ

裂缝损坏密度

4总则

4.1为规范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应用,提高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水平,保证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工程质量,制定本规范。

4.2预防性养护技术适合于路面结构性能良好或有少量病害的路面,可恢复路面使用功能,延缓路面结构性损坏。

4.3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应制定系统性成套应用方案,有计划、周期性采用适宜的预防性养护措施。

4.4城镇道路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除执行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遵守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的规定。

5基本规定

5.1沥青路面预养护技术措施包括:

病害预处治、雾封层、微表处、薄层沥青罩面、沥青路面再生等。

5.2沥青路面预养护工作内容包括:

路面技术状况评定,制定预养护对策,路面病害预处治,预养护技术措施实施,预养护工程检查与验收等。

5.3沥青路面预养护应以每年的路面技术状况评定结果为依据。

宜采用自动化检测设备与路面评估系统评价和预测路面技术路况,提出科学的预养护对策。

5.4在满足路面使用性能前提下,预养护方案应选择安全可靠、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便于施工的技术措施。

5.5预养护施工应遵守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法律法规规定,应制定相应的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等技术措施。

5.6采取沥青路面再生技术应符合JTGF41的规定。

5.7沥青路面预养护作业防护应符合CJJ36的规定。

6路面技术状况检测

6.1沥青路面检测内容包括路面损坏状况、路面结构强度、路面行驶质量、路面抗滑能力和路面车辙等五项内容。

6.2沥青路面检测与评价单元应符合下列规定:

——道路的每二个相邻交叉口之间的路段应作为一个单元,交叉口本身宜作为一个单元;当二个相邻交叉口之间的路段大于500m时,每200m~500m作为一个单元,不足200m的按一个单元计。

——应逐个单元进行检测和评价。

检测范围包括拟实施预养护路段的全部车道。

6.3路面状况检测方法和检测频率应符合表2规定:

 

表2路面状况检测

检测项目

评价指标

抽样方法

检测方法

备注

结构强度

弯沉值以轴重100KN车

为标准(0.01mm)

1点/20m/车道

T0951

T0952

T0953

推荐采用T0953

损坏状况

PCI

全检

CJJ36

行驶质量

RQI(m/km)

分车道连续检测

T0934

抗滑能力

TD(mm)

5个点/km/车道

T0961

T0962

T0966

推荐采用T0966

BPN或SFC

5个点/km/车道

T0964

T0965

T0967

T0968

推荐采用T0965

车辙

RD(mm)

1点/20m/车道

T0973

6.4路面检测宜采用自动化快速检测设备连续进行数据采集,路面损坏状况(包括路面损坏图像)、车辙、抗滑性能等原始检测数据均应长期保存。

6.5路面技术状况评价应符合CJJ36的规定。

路况检测数据宜采用路面管理系统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价与储存。

7路段选择及措施

7.1预养护路段及其措施确定应结合原路面结构类型、路面病害情况、交通量等级、气候条件以及养护措施的工程特性和经济性等因素。

7.2当路面结构强度满足表3要求,且预养护指标值域有两项及两项以上满足要求时见表4,可采用预养护技术。

表3路面结构强度评价标准

(弯沉值以轴重100KN车为标准)(0.01mm)

交通量等级(AADT)

碎砾石基层

半刚性基层

刚性基层

轻(2000~5000)

<77

<56

<20

中(5000~10000)

<60

<42

重(10000~20000)

<46

<31

特(>20000)

<35

<21

表4预养护指标及值域

评价指标

值域

路面状况指数PCI

≥70

路面行驶质量指数RQI(m/km)

≥2.8

路面抗滑能力BPN或SFC

BPN≥35或SFC≥0.35

车辙深度RD(mm)

≤25

7.3预养护措施不但应满足路面使用性能的要求而且还应具有良好的效益-费用比,并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

7.4预养护应根据路面技术状况指标值域采取适当的预养护措施,推荐预养护措施参见表5。

当同一路面具有不同技术状况指标时,应按病害程度较重情况选取预养护措施。

表5路面技术状况指标值域与预养护措施

技术状况指标

值域

程度

预养护措施

路面状况指数

PCI

≥85

病害预处治、雾封层等

80~85

病害预处治、微表处、薄层沥青罩面等

70~80

病害预处治、薄层沥青罩面、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等

行驶质量指数

RQI(m/km)

3.2~5

病害预处治、雾封层等

3.0~3.2

病害预处治、微表处、薄层沥青罩面等

<3.0

病害预处治、薄层沥青罩面等

抗滑能力

BPN

>42

无需养护或雾封层等

38~42

病害预处治、微表处、薄层沥青罩面等

<38

病害预处治、薄层沥青罩面、沥青路面再生技术等

车辙深度

RD(mm)

<5

雾封层、微表处、薄层沥青罩面等

5~15

病害预处治、微表处、薄层沥青罩面等

>15

病害预处治、微表处、薄层沥青罩面等

8时机选择

8.1预养护应在路面结构性能良好且路面技术状况评价为B级或以上,或路面使用性能指标值加速衰减前进行。

8.2预养护时机选择的主要指标为路面结构强度、PCI、RQI、RD、BPN或SFC等,其他的指标如:

老化、松散、渗水系数、构造深度等可作为辅助指标。

8.3预养护时机选择的流程如图1。

图1

9病害预处治

9.1一般规定

9.1.1采取预养护措施前,应对原沥青路面各种病害进行预处治。

宜优先选择机械化设备施工。

9.1.2病害预处治技术包括:

裂缝处治、坑槽修补、路面局部铣刨等。

9.1.3病害预处治质量的检查与验收标准应符合13章规定。

9.2裂缝处治

9.2.1裂缝处治技术包括灌缝、封缝两种。

裂缝宽度大于3mm时宜采用灌缝方式,裂缝宽度小于3mm时宜采用封缝方式。

9.2.2当路面裂缝损坏密度较大时(20%≤ρ≤50%),单一的裂缝修补措施不足以防止路面反射裂缝的出现,应在裂缝修补后加铺应力吸收层,再应用其它的预养护措施。

9.2.3灌缝应根据裂缝的几何形状开槽,清理、干燥后选择伸缩性良好的灌缝料进行灌缝。

常用的灌缝料有热沥青、橡胶沥青、沥青玛蹄脂等。

9.2.4在城镇道路中采用开槽灌缝工艺时应采取相应的降尘、降噪措施。

9.2.5封缝无需对裂缝开槽,将裂缝清理、干燥后,用密封材料封闭裂缝。

常用的封缝材料有:

压缝带、抗裂贴、封缝胶等。

9.3坑槽修补

9.3.1坑槽修补的形状应为顺路方向的矩形,坑槽四壁不得松动且必须涂刷粘层油,槽深大于50mm时必须分层摊铺压实。

9.3.2坑槽修补时宜使用粘结性较强的改性热沥青混合料。

9.4路面铣刨

9.4.1沥青面层局部出现拥包、松散、严重泛油等非结构性病害宜先铣刨,再采取其他预养护措施。

9.4.2沥青路面铣刨的旧料宜再生利用。

10雾封层

10.1雾封层主要用于密封原有沥青路面表面层,提高密级配路面的密水性能,防止骨料松散剥落或用于填封微小裂缝和空隙,更新表面被氧化的沥青,也可用在碎石封层上,以固定碎石。

10.2沥青路面出现轻度到中度细料损失、松散或少量轻微的非活动性裂缝时,可采用雾封层预养护措施。

10.3雾封层按使用材料分为三大类:

普通乳化沥青稀释液、特制路面保护剂和再生剂类。

含再生剂类雾封层除具有普通沥青雾封层作用外可对老化路面中的沥青进行再生,恢复其部分路用性能。

10.4雾封层施工前应做小面积喷洒或涂刷对比试验,根据路面状况确定雾封层用量。

10.5应用雾封层预养护措施前后,应检测路面抗滑性能,确保施用雾封层后路面抗滑性能满足CJJ36要求。

10.6雾封层宜采用专用喷洒设备施工。

施工前应清除路面的灰尘、砂土及其它杂物等,施工时路面温度应大于等于15℃,环境湿度宜小于等于80%,下雨前和下雨过程中不得进行雾封层施工。

10.7雾封层喷洒完毕后路面应封闭养护,待雾封层干涸后方可开放交通。

10.8雾封层质量的检查与验收标准应符合13章规定。

11微表处

11.1微表处主要用于改善路面抗滑性能,修复或填补轻度车辙。

微表处必须使用专用的摊铺机进行摊铺。

11.2单层微表处适用于旧路面车辙深度不大于15mm的情况,超过15mm的必须分两层铺筑,或先用V字形车辙摊铺箱摊铺。

11.3微表处必须采用改性乳化沥青,选用的改性乳化沥青必须满足“慢裂快凝”和储存稳定性要求。

改性乳化沥青质量应符合表6规定。

表6微表处用改性乳化沥青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技术指标

试验方法

破乳速度

慢裂

T0658

筛上剩余量(1.18mm筛)

%

≤0.1

T0652

粒子电荷

阳离子(+)

T0653

粘度

恩格拉粘度E25

3~30

T0622

沥青标准粘度C25,3

s

12~60

T0621

含量

%

≥60

T0651

针入度(100g,25℃,5s)

0.1mm

40~100

T0604

软化点

≥57

T0606

延度(5℃)

cm

≥20

T0605

溶解度(三氯乙烯)

%

≥97.5

T0607

贮存稳定性

1天

%

≤1

T0655

5天

%

≤5

11.4微表处应选择坚硬、粗糙、耐磨、洁净的集料。

集料质量应符合表7规定。

表7微表处用粗细集料技术要求

材料名称

项目

单位

标准

试验方法

粗集料

石料压碎值

≤20

T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

≤28

T0317

石料磨光值(BPN)

≥42

T0321

坚固性

≤12

T0314

针片状含量

≤15

T0312

细集料

坚固性(>0.3mm部分)

≤12

T0340

合成矿料

砂当量(合成矿料中<4.75mm部分)

≥65

T0334

11.5微表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应充分考虑使用要求、原路面状况、交通量、气候条件等因素,选择适当的微表处类型,确定施工方案。

微表处混合料质量应符合表8规定。

表8微表处混合料技术要求

项目

单位

标准

试验方法

可拌和时间

s

>120

手工拌和

粘聚力试验

30min(初凝时间)

N·m

≥1.2

T0754

60min(开放交通时间)

≥2.0

负荷轮碾压试验(LWT)

粘附砂量

g/m2

<450

T0755

轮迹宽度变化率

%

<5

湿轮磨耗试验的磨耗值(WTAT)

浸水1h

g/m2

<540

T0752

浸水6d

<800

11.6施工过程中应对微表处混合料进行抽样检测,抽检项目、频率、允许误差及方法应符合表9规定。

表9微表处混合料级配稳定性要求

项目

检查频度及单点检验评价方法

质量要求或允许偏差

试验方法

油石比

每日1次总量评定

±0.3%

每日实际沥青用量与总集料数量,总量检验

0.075mm

每日1次取2个试样筛分的平均值

±1%

T0725

0.15mm

±3%

0.3mm

±4%

0.6、1.18、2.36、4.75(mm)

±5%

湿轮磨耗试验

每周1次

符合设计要求

从工程取样按T0752进行

11.7微表处施工前必须对原路面病害进行预处治,确保原有路面表面平整、密实、清洁。

11.8施工期间气温应高于10℃,路面过湿、积水及雨天不得施工。

施工时遇雨,应在雨后将无法正常成型的材料铲除。

11.9微表处双层摊铺或微表处车辙填充后再做微表处罩面时,首先摊铺的一层应至少在行车作用下成型24小时后,方可进行第二层微表处施工。

11.10混合料固化成型前禁止一切车辆和行人通行,到达固化时间后应尽早开放交通。

11.11微表处质量的检查与验收应符合13章规定。

12薄层沥青罩面

12.1薄层沥青罩面适用于路面结构强度足够,没有明显结构性破损及存在较严重功能性病害的路面。

可修复路面的轻微裂缝、轻微松散、老化、泛油和磨光等表面病害。

12.2沥青混合料按拌和温度分类有:

冷拌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15℃~40℃)、温拌沥青混合料(拌和温度100℃~130℃)、热拌沥青混合料。

12.3薄层沥青罩面结构层厚度一般为20mm~40mm,其中结构层厚度为20mm~30mm称超薄磨耗层。

超薄磨耗层应用较普遍的级配类型有UTAC-10和Novachip,薄层热拌沥青混合料应用较普遍的级配类型有AC-13C,SMA-10、SMA-13和OGFC-10。

12.4沥青混合料宜采用改性沥青、高黏度改性沥青或橡胶粉改性沥青。

技术要求应符合表10规定。

表10聚合物改性沥青(SBS类)、橡胶沥青、高黏度改性沥青技术要求

指标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聚合物改性沥青(SBS类)

高黏度改性沥青

橡胶粉改性沥青

针入度25℃,100g,5S

0.1mm

40~60

40~60

40~80

T0604

针入度指数PI

≥0

(+0)

≥0.6

T0604

延度(15℃,5cm/min)

cm

≥25

≥50

≥20

T0605

软化点TR&B

≥70

≥80

≥55

T0606

韧性

N·M

≥15

T0624

粘韧性

≥20

T0624

60℃粘度

Pa·S

≥20000

T0619

运动粘度135℃

Pa·S

≤3

T0625

190℃旋转粘度

dPa·S

15~40

闪点

≥230

≥260

≥230

T0611

溶解度

≥99

≥99

T0607

离析,48h软化点差

≤2.5

≤2.5

≤2.5

T0661

弹性恢复25℃

≥80

(≥85)

≥75

T0662

RTFOT后残留物

质量变化

-1.0~1.0

≤0.6

≤1

T0610

针入度比(25℃)

≥65

≥65

≥65

T0604

延度5℃

cm

≥20

(≥20)

≥10

T0605

注:

括号内数据为推荐值

12.5沥青混合料中粗集料应洁净、干燥、表面粗糙,形状接近立方体。

质量应符合表11规定。

表11薄层沥青罩面粗集料质量要求

试验指标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石料压碎值

≤20

T0316

洛杉矶磨耗损失

≤28

T0317

视密度

t/m3

≥2.60

T0304

吸水率

≤2.0

T0307

与沥青的粘附性

≥5

T0616

坚固性

≤12

T0314

针片状平颗粒含量

≤15

T0311

水洗法<0075mm颗粒含量

≤1

T0310

软石含量

≤3

T0320

磨光值PSV

≥42

T0321

12.6沥青混合料中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

质量应符合表12规定。

细集料的洁净程度,天然砂以小于0.075mm含量的百分数表示,石屑和机制砂以砂当量(适用于0~4.75mm)或亚甲蓝值(适用于0~2.36mm或0~0.15mm)表示。

表12薄层沥青罩面细集料质量要求

试验指标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视密度

t/m3

≥2.50

T0328

坚固性(>0.3mm部分)

≤12

T0340

砂当量

≥60

T0334

亚甲蓝值

g/kg

≤25

T0349

棱角性(流动时间)

s

≥30

T0345

12.7沥青混合料的矿粉必须采用碱性或中性的憎水性石料经磨细得到的矿粉。

质量应符合表13规定。

表13薄层沥青罩面矿粉质量要求

试验指标

单位

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视密度

t/m3

≥2.50

T0352

含水量

≤1

T0103烘干法

粒度范围,<0.6mm

<0.15mm

<0.075mm

%

100

90-100

75-100

T0351

外观

无团粒结块

亲水系数

<1

T0353

塑性指数

%

<4

T0354

12.8沥青玛蹄脂混合料(SMA)中掺加的纤维稳定剂宜选用木质素纤维、矿物纤维等。

纤维应在250℃的干拌温度不变质、不发脆,使用纤维必须符合环保要求,不危害身体健康。

纤维质量应符合表14规定。

表14木质素纤维质量技术要求

试验项目

单位

指标

试验方法

纤维长度

mm

≤6

水溶液用显微镜观察

灰分含量

%

18±5,无挥发物

高温590℃~600℃燃烧后,测定残留物

pH值

7.5±1.0

水溶液用pH试纸测定

吸油率

≥纤维质量的5倍

用煤油浸泡后,放在筛上,轻敲后称量

含水率(以质量计)

%

≤5

105℃烘箱烘2小时后,冷却称重

12.9薄层沥青罩面施工时气温不得低于10℃,雨天、路面潮湿、大风等情况下禁止施工。

热拌沥青混合料的施工温度应符合表15规定。

表15热拌沥青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