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66854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docx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二古诗歌阅读第三步第5讲诗歌的情感讲义8

第5讲诗歌的情感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生活,并由此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而对诗歌中的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社会价值。

从高考实际看,在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把握上设题,是诗歌鉴赏命题的重中之重,常呈现以下特点:

(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关涉思想感情;

(2)切口小,多从某一两句或某一联或某些具体词语切入,多角度、多层面设点;(3)答案设置上多层面分解思想感情,要求多层面、多点答题。

考点一 内容情感类

[是什么——由教材知]

回扣

教材

李商隐《马嵬(其二)》首联中的“徒闻”“未卜”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先用“海外更九州”概括了术士在海外仙山寻见杨贵妃的传说,而后用“徒闻”加以否定。

“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明明白白地结束了,因此“徒闻”“未卜”流露出了作者对唐玄宗、杨贵妃二人爱情的讽刺之情。

认知

考点

诗歌内容情感类的设题角度一般分为两种:

一是情感概括,要求直接答出某句(某联、某片)或全篇的思想感情;二是情感分析,要求不仅答出其思想感情,还要进行分析。

[怎么考——由高考知]

1.(2018·江苏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寄和州刘使君[注]

张 籍

别离已久犹为郡,闲向春风倒酒瓶。

送客特过沙口堰,看花多上水心亭。

晓来江气连城白,雨后山光满郭青。

到此诗情应更远,醉中高咏有谁听?

[注] 刘使君,指唐代诗人刘禹锡,时任和州刺史。

诗中沙口堰、水心亭,均在和州。

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

解析:

尾联两句作者有感而发。

作为好友,作者理解刘禹锡此时的处境和心情,表达了对刘禹锡境况的同情。

“醉中高咏有谁听?

”既是对刘使君诗歌造诣的肯定,也表达了二人的惺惺相惜之情,实际上是你知我,我懂你,互为知音。

参考答案:

对刘禹锡诗歌艺术的钦佩之情;对刘禹锡目前境况的同情之感;对自己能感知对方心意的知音之许。

与君离别已经很久了,您依然在郡州里供职,没有得到升迁;清闲的日子里您面对着春风连连举杯,直到倾尽瓶中之酒。

每当送客的时候,您都会特意地绕道沙口堰,因为那儿风光独绝;欣赏繁花的时候,大多漫步而上水心亭。

拂晓时分,江上雾气漫上郡城白茫茫的一片;雨后初霁,青绿山色映衬得城郭风光更美丽。

面对山光水色,您一定沉迷诗情画意之中浮想联翩,寄情遥远;只是酣醉之中高吟一首有谁能听?

  

2.(2015·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③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④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

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

②咸京:

这里借指都城长安。

③梁:

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

④朝簪:

朝廷官员的冠饰。

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解析:

颈联的意思是,诗人以写诗抒发内心的悲愤,躁动只能依靠参禅降伏;愁肠百结,欲借酒为兵来冲击愁阵。

句中的“愁”字直接揭示了诗人的感情。

尾联的意思是,保存好官帽不要让它遭受污损,擦拭干净朝簪等待明天到来。

借助动作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唐的一片忠心。

参考答案:

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

运用了细节描写,通过参禅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旅舍中春残夜雨刚刚晴,恍然间心里忆起长安城。

树枝中蜂拥蝶舞花将落,水面上风起柳絮飘飘行。

借写诗抒情因悟禅语止,用酒冲愁阵如同出奇兵。

保存好官帽不要遭污损,擦拭净朝簪等待唐复兴。

  

[怎么答——内化方法]

一、思考角度

(一)概括分析情感的6把钥匙

1.看题目。

题目蕴含着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

抓住这一切入点,有助于理解诗歌的内涵。

如《送元二使安西》是送别诗,应有离情别绪在诗中体现,而《山坡羊·潼关怀古》则提示诗歌是怀古咏史诗。

2.看作者。

作者的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主要经历等,无不影响作者的情感。

所以,在鉴赏作品时,首先要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思想抱负等。

如读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只有了解了他在政治上的失意(被贬黄州)、有远大的抱负等,才可以读懂该词所表达的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3.看时代。

把握时代风貌特征,把诗歌放在时代背景下评析,才能准确领悟其思想感情。

例如,南宋前期的诗人,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目睹甚至亲历山河破碎、人民流离的痛苦,便胸怀收复中原的宏愿,有的还参加抗金斗争,其作品大多抒慷慨愤世之情,高唱爱国热情;而南宋后期大势已去,只能感喟哀时,低吟黍离之悲了。

4.看注解。

高考鉴赏诗歌的试题有时会加注解,凡是所加的注解,一定会对考生理解诗歌有帮助,考生一定不能轻易放过,要认真阅读,好好利用。

注解的作用一般有以下几个:

①介绍写作背景,一般暗示作者的创作动机及诗歌的思想内容;②介绍相关句子,一般暗示诗歌的用典或意境;③介绍作者,一般暗示整首诗歌的艺术风格及感情基调;④介绍别人对诗歌的评价,一般暗示诗歌的艺术特色。

5.看意象。

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物象的完美结合,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

把握住诗歌中的意象,就能参悟意境,理解诗中蕴含的情感。

如“行客”“归鸿”等意象就蕴含着漂泊在外、思念家乡之情。

6.看关键。

(1)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

①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

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又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②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

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词语叫“景物语”。

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

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

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2)每一首诗都有关键词,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歌的主旨。

如《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表达了诗人的沦落天涯之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卒章显志是古诗歌常见的写法,古诗歌常在末尾两句点明主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二)概括分析情感的4点叮嘱

1.从诗歌本身出发,逐句分析。

一句一种感情,一句几种感情,几句一种感情,皆有可能。

2.不管是哪种描写,都要善于化内容为感情,比如内容写的是游览山村,那么感情往往可以表述为“对山村生活的××(之情)”,如“对山村生活的喜爱”“对山村生活的留恋”等。

3.对感情的概括尽量有具体内容,即给感情加上具体的修饰成分(这种修饰成分实际就是“情由”,情感的由来、原因)。

比如“伤感”这种感情,就有很多具体表现:

仕途失意的伤感,才华埋没的伤感,理想落空的伤感,国破家亡的伤感,与友人离别的伤感,久戍不归的伤感,羁旅奔波的伤感,思念家乡的伤感,怀念家人的伤感,等等。

4.如果感情不止一种,回答时要分点,一种感情一个要点。

二、答题模板

1.情感概括题答题模板

要概括的情感=情由(情感产生的原因)/情境(情感产生的境地)+情感基调

示例:

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014·全国卷Ⅱ)

“情感基调”多用表示情感的一至两个双音节词表示,如惆怅、孤独、欣慰、愤懑、激愤、悲愤、闲适、恬淡等。

“情由(情境)”是出于原因(境地)而产生的这种感情,如陆游《书愤》表达的是一种悲愤之情,这种感情是由报国无门而产生的。

2.情感分析题答题模板

(1)分析+概括:

先具体分析诗句,后概括出情感内涵。

(2)概括+分析:

先概括出情感内涵,后具体分析诗句。

三、答题用语

如答“惜别之情”“关切之情”,“惜别”“关切”是感情术语,如将“惜别”改为“舍不得”,“关切”改为“不放心”,虽然意思也能表达清楚,但不是感情术语,总让人觉得别扭。

同样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既不准确,也容易丢分。

因此,最好使用感情术语。

常用的感情术语:

惆怅、苦闷、闲适、愁苦、欢乐、悲伤、忧郁、感伤、寂寞、孤独、烦恼、沉闷、焦急、离恨、哀怨、忧愁、迷恋、思念、恬淡、仰慕、同情、憎恶、激愤、欣喜、欢快、向往、忠贞等。

[这样练——创意设计]

读懂强化练

1.

下列对上面《寄和州刘使君》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由诗题直入,从彼此别离写起,一个“犹”字,已融理解朋友、为好友抱不平之情绪,着意甚浓,总领全诗。

B.颔联所写“送客”“看花”均为实写,表现了生活的闲适。

C.颈联笔锋一转,写起两处和州特写镜头来,两幅画有动有静,一青一白,将和州拂晓时分的明丽景色描绘得历历在目。

D.通过诗中写刘禹锡饮酒、送客、赏花等情节,可推知其情趣高雅,喜爱自然山水。

解析:

选B B项,“实写”错,应为“虚写”。

颔联中的“沙口堰”“水心亭”均为和州之景,由此可推断为虚写,是对刘禹锡举止的想象。

2.

下列对上面《残春旅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笔处写出了一个春残红飞、夜雨刚晴的景象。

“忆咸京”三字,成为全篇枢纽,领起以下三联。

B.颔联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充满伤春伤别的落寞。

C.颈联具体写诗人客居馆舍中的落寞、无聊、怨愁无法抑止,想借诗抒怀,“禅伏”一词表明诗未写就,只好借酒浇愁来冲荡愁情。

D.全诗由旅舍、残春总起,三、四句承残春,五、六句承旅舍,七、八句收束全篇,结构严谨,脉络清楚。

解析:

选B B项,颔联承接“忆咸京”三字,写对皇都美好春光的回忆。

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但蜜蜂鱼儿却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故没有伤春伤别的落寞。

考点针对练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①

岳 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②。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

膏锋锷。

民安在?

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 ①本词写于词人统兵收复襄阳六州驻兵鄂州时。

②万岁山、蓬壶殿:

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词和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一样,都采用散文化笔法,所写有歌舞之欢、沦陷之乱、恢复之志、凯旋之思,当年、而今、来日,事情交织,纷至沓来。

B.词的上片词人着力描写风尘之恶,写出了当时铁骑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的景象,堪称千村寥落,民不聊生。

C.词人写北方铁蹄践踏占领区,情景惨痛,与记忆中北宋朝廷的歌舞升平景象形成强烈对比,可谓繁华成空,惊心动魄。

D.这首词和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样都用了终军请缨的典故,表达他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而“何日请缨提锐旅”反映出词人一种时不我待的急切心情。

解析:

选B B项,“风尘恶”乃词的过片,并非上片的主要内容。

(2)本词从登黄鹤楼“遥望中原”写起,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答:

解析:

“变化过程”明确了鉴赏的内容和角度。

由题干来看,作者的感情是变化的,可以逐句分析。

上片今昔的对比和“风尘恶”等字眼,表达的是作者的感伤(或愤慨);下片的“兵安在”“民安在”,抒发的是国破家亡的感慨;“再续”,联系岳飞的经历和精神,可知其中蕴含着豪情。

参考答案:

开篇写词人登临黄鹤楼北望中原失地,回想当年的歌舞升平,心中满是对北宋朝廷享乐致山河沦陷的悲慨;接着写金兵侵占中原后民不聊生的惨状,国破家亡的愤恨之情油然而生;最后遥想自己统领精锐之旅肃清河洛的情景,心中满是胜利的报国信念和收复失地的乐观情绪。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得掩映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画凤。

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

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士兵在哪里?

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里?

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山沟。

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

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考点二 评价观点类

[是什么——由教材知]

回扣

教材

陆游《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两句,写景中蕴含哲理,耐人寻味。

请简要分析。

提示:

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观新景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认知

考点

作者的态度包括:

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

态度往往是抽象的、概括的,它或者用某一诗句直抒胸臆,直接表达,或者借景抒情来表达,或者托物言志来表达,或者融志于事来体现。

[怎么考——由高考知]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精卫词

王 建

精卫谁教尔填海,海边石子青磊磊。

但得海水作枯池,海中鱼龙何所为。

口穿岂为空衔石,山中草木无全枝。

朝在树头暮海里,飞多羽折时堕水。

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

一般认为,诗最后两句的内容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

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

解析:

先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意或不同意,然后结合诗句来分析。

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希望我死了之后还有子孙活着完成我的遗愿”,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是精卫对自己的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抒发;如果将“高山未尽海未平,愿我身死子还生”理解为“高山没有移尽,大海没有填平,我希望用我的生命来换取你的生命”,那么这样的理解就是不同意最后两句是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而认为这是从作者的角度表达的。

参考答案:

(观点一)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精卫坚韧不拔、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自我抒发;②意为即使自己在有生之年不能完成移山填海的事业,也希望子孙后代能够继承遗志,填海不止。

(观点二)不同意。

①这两句诗是作者对精卫的同情与崇敬之情的表达;②意为移山填海的事业尚未完成,我愿牺牲生命来帮助精卫,以自己的生命来换精卫的生命。

[怎么答——内化方法]

一、答题方法

评价作者观点态度“4注意”

1.观点要明确,体悟要深入

分析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一定要由表及里,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的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深入体悟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是分析评价的前提条件。

2.分析要细致,延伸要具体

①要紧扣原诗的内容。

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必须引用原诗中的相关词句来具体分析,千万不要脱离原诗泛泛而谈。

②要注意点面结合。

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细致解剖,避免架空分析。

③注意把观点态度的评价和表达技巧的分析结合起来,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回答;既要分析表达了什么,又要分析是怎样表达的。

3.归纳要全面,体察要细致

概括分析时要注意完整性、全面性,诗词中作者的观点态度所包含的几个方面都要概括到,避免出现以偏概全的错误。

4.评价要准确,分寸要把握

评价要准确、恰当,不夸大,不缩小,不绝对化。

要注意避免以下两个方面:

一要避免先入为主,用固有的认知代替对具体诗歌的解读;二要避免没有分寸,不是用正确的历史观去分析评价,而是想当然地用自己的眼光去要求古人,结果要么无限拔高,要么片面否定,这样对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都是有失公允的。

二、答题模板

[这样练——创意设计]

读懂强化练

1.下列对上面《精卫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因此用提问的方式来开启全篇。

B.诗的第三、四句设想,若有一天海水枯干,海中的鱼龙也会陷入困境。

C.第五至第八句着力描写精卫填海的艰辛,不仅奔波劳碌而且遍体鳞伤。

D.这首诗的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与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相近。

解析:

选A “作者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错,从最后两句可以知道,本诗咏赞了精卫填海的行为、坚韧不拔的壮志和奋斗到底的毅力,所以不会对精卫辛劳填海的动机感到困惑。

考点针对练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

(2)题。

又呈吴郎①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②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 ①吴郎:

杜甫吴姓亲戚。

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

邻居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

②征求:

指征敛赋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现身说法,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妇扑枣,是因为她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为下文劝告吴郎做铺垫。

B.颔联紧承首联,分析邻妇扑枣原因,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不但不要阻拦,反而应该友好亲善。

C.吴郎防备邻居打枣是出于自己生活窘迫,而孤寡妇人向诗人诉苦则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对穷苦妇人的友善。

D.本诗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当中,逐步展现了诗人沉痛的心理和复杂的感情,语言沉郁顿挫而平实。

解析:

选C C项,“出于自己生活窘迫”无中生有。

(2)请从“扑枣”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答:

解析:

解答此题既要关注作者在诗中的情感,又要分析其在诗中所表明的态度。

由“无食无儿”体现了诗人对妇人的同情;由劝告亲戚的话可体现其善良;杜甫的诗歌一向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也不例外;再联系“正思戎马泪盈巾”一句,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战争的厌恶和反对。

解答时,既要有概括性的文字,又要有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的分析。

参考答案:

①同情弱小,悲天悯人。

诗人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孤苦无依的西邻妇人到院内来打枣,体现出诗人对广大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

②劝告亲戚,与人为善。

得知亲戚吴郎插上篱笆不让邻居打枣,诗人特意写诗劝告吴郎要将心比心、善待邻居。

③关注社会,忧国忧民。

诗人由一件扑枣的生活小事联想到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由一个妇人的生活困苦想到天下百姓的贫苦艰难,以至于伤心流泪。

④评议时政,反对战乱。

诗人借邻妇生活困窘的现状,揭示了当时百姓贫苦的根源,表达了诗人对于苛政与战争的痛恨和不满。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来堂前打枣我从不阻拦任随西邻,因为她是一个无食无儿的老妇人。

若不是由于穷困怎会做这样的事?

正因她心存恐惧反更该与她相亲。

老妇见你来就防着你,虽然是多此一举,但你一来就插上篱笆却未免太认真。

她说官府征租逼税已经一贫如洗,想起时局兵荒马乱不禁涕泪满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