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石兽》复习课.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74377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2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中石兽》复习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河中石兽》复习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河中石兽》复习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河中石兽》复习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河中石兽》复习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河中石兽》复习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河中石兽》复习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河中石兽》复习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河中石兽》复习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河中石兽》复习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河中石兽》复习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中石兽》复习课.docx

《《河中石兽》复习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中石兽》复习课.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中石兽》复习课.docx

《河中石兽》复习课

 

《河中石兽》复习课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教研组立标课

-----《河中石兽》

 

东田庄学校段绪娟

2019年3月4日

 

《河中石兽》复习课教案

东田庄学校段绪娟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背诵和默写课文。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4.提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背诵和默写课文。

三、教学难点:

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提升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

四、课时:

1课时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

俗话说: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复习《河中石兽》一文。

(二)、明确复习目标(多媒体出示,由学生读)

(三)、读一读

学生自由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四)、议一议

1.学生将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讨论解决,疑难处教师指导。

2.总结文章中心。

(五)、记一记

学生归纳文言文知识点:

1.作者:

纪昀,字晓岚。

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2.重点字词分类归纳

要求:

熟练背诵36个重点词语解释,熟记全文翻译。

重点文言词语

1.河干:

河边             2.圮:

倒塌    

3.并沉:

一起            4.募金:

募集钱财 

5.求之:

寻找            6.竟:

到底,终于 

7.以为:

认为            8.棹:

划船       

9.设帐:

讲学,教书      10.究物理:

究:

推究物理:

事物的道理 

11.是非:

这不是         12.木柿:

木片

13.岂能:

怎么能        14.为暴涨:

为:

被暴涨:

洪水

15.石性坚重:

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 

16.沙性松浮:

沙子的性质松软浮动      17.湮于沙上:

埋没

18.渐沉渐深耳:

罢了         19.不亦颠乎:

通癫,疯狂

20.众服为确论:

服:

信服确论:

精当确切的言论

21.尓辈:

你们       21.闻之:

听说      

22.盖石性坚重:

因为,句首语气词

23.其反激之力:

的      

24.啮沙为坎穴:

啮:

冲刷  为:

形成   坎穴:

坑洞

25.石必倒掷坎穴中:

倒掷:

倾倒   

26.如是:

像这样   27.转转不已  :

停止         

28.遂反溯流逆上矣:

遂:

于是  反:

反而  溯流:

逆流而上

29.固颠:

固:

本来    30.如其言:

按照他的话

31.然则天下之事:

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       

32.但知其一:

但:

只      

33.可据理臆断欤臆断:

主观判断    欤:

句末语气词,吗

34、阅十余岁:

经过,过了    35、曳:

拖着

36.携之去:

带   

3.重点文言虚词归纳

为:

例句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众服为确论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之:

例句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其反激之力

于:

例句有山门圮于河

其:

例句有但知其一如其言

(六)、反馈练习

(七)、背诵并练习默写课文。

 

(八)、课堂总结

(九)、布置作业

 

《河中石兽》复习导学案

精细化阅读及复习要点

【原文及注释】

河中石兽

清代纪昀

①沧州南一寺临【临:

靠近。

】河干(gān)【干:

岸边。

】,山门【山门:

寺庙的大门】圮(pǐ)【圮:

倒塌。

】于河,二石兽并【并:

一起】沉焉【于之,在河里】。

阅【阅:

经历】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棹:

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②一讲学家设帐【设帐:

讲学,教书。

】寺中,闻之笑曰:

“尔辈不能究【究:

推究。

】物理【物理:

事物的道理。

】,是【是:

这】非木杮(fèi)【木杮:

木片。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去:

离开】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湮:

埋没。

】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③一老河兵【河兵:

巡河、守河的士兵。

】闻之,又笑曰:

“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盖:

原来是。

发语词,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啮:

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沙为坎穴【坎穴:

坑洞】,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如是:

像这样】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已:

停止】,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④如【如:

依照】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臆断:

主观判断】欤(yú)

【参考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寺庙的大门倒塌在了河水里,两个石兽一起沉没在了河里。

经历十多年,和尚们募集资金重修寺庙,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最终没找到。

和尚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

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拉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没有任何石兽的踪迹。

一位学者在寺庙里讲学,听了这件事嘲笑说: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于沙上,越沉越深罢了。

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疯了吗”大家都信服地认为他的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个年老的河兵听说了这个观点,又嘲笑说:

“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兽,都应当到河的上游寻找。

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浮动,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河水的反冲力,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刷沙子,形成坑穴,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倒在坑穴里。

像这样又冲击,石头又会再次转动,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石兽反而逆流而上。

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是疯狂的;在原地深处寻找它们,不是更疯狂吗”人们按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

既然这样,那么对于天下的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有很多啊,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文学常识】

1.体裁:

文言笔记小说

2.作者:

纪昀,字晓岚,清代著名学者,生性诙谐风趣,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本文选自其中。

3.作品:

《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全书主要记叙妖怪鬼狐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另外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在书中也有记述。

《四库全书》:

分古今图书为经、史、子、集四档。

【重点词句】

1.古今异义

并:

古义:

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今义:

并列。

阅:

古义:

经历阅十余。

今义:

阅读。

是:

古义:

代词这是非木柿。

今义:

判断词是。

盖:

古义:

发语词盖石性坚重。

今义:

有遮蔽作用的器物。

但:

古义:

只但知其一。

今义:

表转折但是,却。

2.重点虚词

为: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被。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形成,成为,变为。

\橘生于淮南则为橘。

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它。

\其反激之力结构助词,的。

3.词性活用。

棹数小舟棹:

名词用为动词,划(船)。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暴涨:

动词用作名词,洪水。

4.重点字注音:

圮pĭ;曳yè;棹zhào;杮fèi;湮yān;溯sù。

【课文理解】

1.文章分层:

第一层

(1):

交待石兽沉入河中的地点和两种寻找方法

第二层(2-3):

另两种不同的寻找方法

第三层(4):

由事而理,点明遇事不能“据理臆断”,深化主题

2.四种寻找方法:

寻找经过

人物

寻找的地点

结果

第一种

原地水中

不可得

第二种

顺流而下

无迹

第三种

讲学家

原地沙下

失败

第四种

老河兵

求之于上流

果得于数里外

第一种:

没考虑流水、石兽、泥沙的关系

第二种:

只考虑了流水,没考虑石兽、泥沙

第三种:

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

第四种: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3.中心思想:

⑴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运用的是什么表达方式)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yì)断【臆断:

主观判断】欤(yú)

⑵主题概括: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否则会得不偿失。

4.认识不同的原因及性格分析:

寺僧:

按一般的思维模式和惯例,认为水的流动会把石兽带到下游。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

讲学家:

自认为“究物理”,以“石性坚重,沙性松浮”的理论知识推断石兽在原地“渐沉渐深”了。

(“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

老河兵:

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根据多年经验认为:

那石兽很重,而河沙又松,西来的河水冲不动石兽,反而把石兽下面的沙子冲走了,还冲成一个坑,时间一久,石兽势必向西倒去,掉进坑中。

如此年复一年地倒,就好像石兽往河水上游翻跟头一样,当求之于上流。

(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5.写法探究

⑴层层铺垫

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做铺垫,以突出讲学家的看法“众服为确论”,并且通过讲学家对寺僧的评价“颠”来写出讲学家对自己的看法的自信。

最后写老河兵老河兵的一番话,加上“果得于数里外”的结果,巧妙地表现自信的讲学“不更颠乎”,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性。

⑵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不管讲学家的观点是否与实际相符,,其阐述的道理是能“究物理”的,所以人们能信服;老河兵的观点处看上去似乎不合常理,但其分析有着不可辩驳的说服力,事情的结果也验证其看法的科学性和推理的合理性。

⑶细节描写增加了文采和可读性。

①如讲学家的“笑”(包含了讲学家对寺僧的嘲讽和一种自信,刻画出讲学家自恃博才的心态)

②老河兵的“笑”(流露出了老河兵对讲学家自恃博才的一种否定,也表现出老河兵的自信和沾沾自喜)

(4)在叙事的基础上运用议论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反馈练习】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⑴一寺临河干()⑵山门圮于河()

⑶阅十余岁()⑷但知其一()

⑸二石兽并沉焉()⑹尔辈不能究物理()

⑺盖石性坚重()⑻求之下流,固颠()

2.指出下面加点词语的古今异义。

(4分)

⑴如是再啮。

古义:

();今义:

()

⑵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

();今义:

()

3.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闻之笑曰。

B.当求之于上流。

C.一老河兵闻之。

D.其反激之力。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5.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6.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7.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8.下列句中划横线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A.但知其一B.是非木柿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⑴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⑵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⑶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10.为什么“学者”的结论是荒唐的,而“老河兵”的结论是正确的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11.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12.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15字以内)

 

【答案】

1.⑴靠近;⑵倒塌;⑶经历;⑷只。

⑸一起,都⑹你们这些人。

⑺连接上句或上段,表原因。

⑻本来。

2.⑴这样;判断动词。

⑵事物的道理;物理学。

4.⑴这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河水冲走呢

⑵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太多了,难道可以根据一点道理就可以主观臆断吗

⑶)(石头)一再不停地翻转,于是反而逆水而上了。

(关键词为:

已、遂、溯)

5.因为学者只是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老河兵”因其常年在河边劳动,了解水、沙、石等自然事物特性,把理论知识和多年经验结合起来分析,他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

6.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作出判断。

(言之成理即可)

7.(2分)示例:

实际经验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可靠。

(只答要重视实践得1分。

【结尾这句话,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的辛辣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

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