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76350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初中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中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说明内容,理清说明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4、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了解说明内容,理清说明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难点:

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三、教学设计:

(一)、回顾所学,问题导入

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阿西莫夫的第一篇文章《恐龙无处不有》,作者阿西莫夫有南极发现的恐龙化石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来着?

指名回答: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师:

很好!

那我们不禁要问了:

恐龙是如何灭绝的呢?

出示图片,引出今天课题《被压扁的沙子》。

学生齐读课题。

师:

沙子还能被压扁?

这样的标题有什么好处?

学生齐答:

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训练学生对于文章标题作用的反应。

师:

本文阐述的是沙子吗?

主要讲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概括本文的说明内容:

恐龙灭绝的原因。

(2)、字词回顾,大屏幕出示本课的生字词及重要词语释义,学生齐读,加深印象。

(3)、整体感知:

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恐龙灭绝的原因。

引导学生找出关于恐龙灭绝的原因的两种假说:

“撞击说”和“火山说”。

课件出示“撞击说”,找到相应段落,学生齐读;找到相应“火山说”相应段落,齐读。

了解两种假说的主要内容,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4)合作探究

1、出示问题“‘撞击说’‘火山说’哪个更有道理?

你同意哪个观点?

”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进行引导的前提下进行问题讨论,过程中圈画出重点词句,老师巡视指导。

2、派代表回答,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点拨并出示答案关键点:

(1)在一些地方出现的斯石英。

(2)在墨西哥的地区研究了岩层。

引导学生思考:

斯石英是什么?

(被压扁的沙子),它是如何形成的?

他有什么特性?

跟恐龙灭绝有设么关联?

得出结论:

斯石英只存在有高强压力并且没有高温的情况下,因此,导致恐龙灭亡的原因是“撞击说”而不是“火山说”

引导:

这样的说明顺序跟上一篇是一样的:

发现问题,找到答案,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

(3)图片展示:

恐龙灭亡故事的还原,指名学生朗读,感受地质变化对于生物的巨大影响。

(4)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逻辑顺序,层层剖析,严谨又深入浅出,表明了作者丰富的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和探索的科学精神。

(5)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出示一段文字,让学生利用所学找出其中的科学之间的联系。

课堂作业:

利用所学,指出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的知识点的相关联系,训练学生的联系思维和善于观察积累的习惯。

(六)板书:

被压扁的沙子

——斯石英

    

         

            

                    

 

          

1“缀行甚远”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2 请结合图片思考:

课文开篇向我们交代了几大要素?

分别是什么?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3屠夫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什么办法?

4、“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体现了狼的什么品性?

5“并驱如故”可看出狼的什么特点?

6请指出描写屠夫心理的句子 

7、他采取了怎样的行动?

(原文回答)

8、狼的表现呢?

9请用原文回答

‘两狼的计谋:

 前狼假寐的姿势:

 前狼假寐的神态:

 前狼假寐的目的:

 后狼径去的目的

10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前狼的经过,从中可以看出屠夫的什么特点?

11请结合图片说出屠夫杀后狼的经过,体现屠夫的什么特点?

12、朗读最后一段,作者的感叹是怎样的?

13、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的意思?

分析小说的情节。

可用“评狼”二字概括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前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叙述故事情节;第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发表评论。

然后要求学生分析第一部分,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概括每一层次的大意,讨论后明确

第一自然段 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

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自然段 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

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自然段 写屠户御狠,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

这是故事进一步发展。

第四自然段 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狠的狡诈阴险。

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教后感:

初一学习文言文,属起步阶段,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所以设计了“说‘狼”’入题的导入形式。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语感、帮助理解的主要方法,指导学生通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应作为教学本文的重要环节。

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进行自读理解、疏通文义。

其间,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

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可用合作探究的形式围绕思考题,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形象和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得到的启示。

这是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

“课文拓展”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拓展思路,全方位认识事物。

《被压扁的沙子》学情分析

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

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这些文章,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八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过事物说明文,对说明文有所了解。

初中阶段的青少年,其逻辑思维能力正在蓬勃发展,能够自主进行一些初步的逻辑推理,理解通过推理形成结论的过程。

学习事理说明文可以调动学生的自主思考,鼓励他们主动探究,自主理解课文。

教学中要抓住“科学思考方法”这一核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和其他学科已知的科学原理,做出合乎逻辑的推断,最终达到科学认识。

结合以上,我把本科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5、了解“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6、了解说明内容,理清说明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7、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8、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针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积累情况,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教学法,并注重对学生思维上的引导。

使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体会说明文语言特点,把握作品的风格,通过朗读,让学生自己理清文章说明内容,体会作者对科学事理阐述的逻辑顺序,力求突破教学重点;自主加合作交流法,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

教学过程中注重课堂讨论,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地位。

为了在课上能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课前要布置充分的预习,要布置具体的自主学习任务,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以达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目的。

在上课过程中,插入恐龙灭亡的过程图画展示,尽量使科学理论和生动的画面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科普说明文的积极性。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效果分析

我承担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第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的教学任务,事理说明文,是以“科学”为主题,所以,教学时应注意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即不失时机地加强科学精神、科学态度教育,形成科学正确的世界观;对于本课的阅读指导注意了两点,一是要指导学生学会筛选信息,二是要引导学生加强语言的积累,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说明语言的表达方式与语体特点。

基于以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9、了解“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10、了解说明内容,理清说明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11、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12、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课堂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我采用图片、故事导入的方法,让同学们对恐龙是如何灭绝的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把科学道理用生动的图片和清晰的叙述讲故事还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科学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说明文的准确性和故事的生动性衔接自然、流畅,学生有兴趣,积极性高。

2、“读”凸显了语文教学的特点。

事理说明文虽然主要以阐明事物之间的成因关系原理等为主要内容,缺少“美感”。

但其中的概念和语言文字的准确严谨值得同学们揣摩。

因此课堂上多处采用了齐读的方式,加强对文本的熟识度。

3、课堂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教学的重点、难点都由学生学生在自主思考基础上的合作交流进行突破,本文逻辑性强,但是“证据”分布比较散,通过学生的讨论,自主筛选信息,把“恐龙灭绝原因”阐释清楚,训练学生形成较为严密的逻辑系统。

教师适当点拨、讲解精当、合理。

学生在课堂上智慧碰撞,形成答案,效果明显。

从以上分析来看,一堂课要想取得较好地效果,是和科学的预设、精彩的生成分不开的。

课前教师要充分备课,把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都预设好,这样在课堂上才会有精彩的生成,才会上出自己满意的课。

《被压扁的沙子》教材分析

《被压扁的沙子》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的第二篇。

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事理说明文,主要谈的是物候学、地理(地质)学、生态学和古生物学的问题。

作者善于将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

这些文章,语言朴素优美,带有“科学小品”的特点,在传递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带给读者美的享受。

阿西莫夫的两篇短文,都以“恐龙”为话题切入,讨论的角度却各不相同。

第一篇短文意在通过“恐龙无处不有”这一现象,说明地壳运动这一科学事实;第二篇,也就是我执教的这一篇则说明了科学家们是怎样运用地质学的研究成果解决恐龙灭绝年代问题的。

读这两篇文章短文,学生可以更好地领悟作者所说的“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这一基本科学原则。

这篇短文,初看题目不知所云,什么叫“被压扁的的沙子”?

沙子在什么情况下会被压扁呢?

“被压扁的沙子”能说明什么问题?

并且,在开头一段,作者同样提出了一个与题目似乎毫不相干的问题:

“在过去的9年里,科学家们一直对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的一个新观点争论不休,这个问题最终也许会得到解决。

”读完这段文字,感到仿佛是在讨论前一篇未了的话题。

的确,与前文的论证方法异曲同工,作者正是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灭绝原因——再一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接下来,作者从1980年的一则报道谈起,继续探讨6500万年前的那次“大灭绝”,介绍了两种不同的解释——“撞击说”和“火山说”。

进而指出:

“这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因为我们将来也许还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大灾难。

”这就揭示出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意义。

行文至此,才引出“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话题。

作者在解释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及形成原因之后,变重点说明斯石英的性质:

第一,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他会变为普通沙子,但在自然状态下的“反弹”非常缓慢,可以保持数百万年;另一方面,斯石英在很高的温度下,又会很快恢复为普通沙子。

第二,斯石英“只出现在被强烈挤压的地方”,它的形成来自于巨大的压力。

作者讨论这些问题似乎与开头提出的问题没有什么关系,在看下文,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为了排除“火山说”并确认“撞击说”提供科学依据。

行文至第12段,作者在前文所阐明的科学理论依据基础上,进一步断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并且肯定没有发生过过山活动(因为有挤压才有斯石英,而有火山就没有斯石英,火山会把斯石英恢复成普通沙子)。

最后,用亚利桑那大学地麦克霍恩和几位合作者的研究、检测的结果有力地证明了“在6500万年以前曾有一次巨大的撞击并形成了数吨重的斯石英。

......那么,在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同前文一样,本文逻辑严谨,说理充分,是运用科学发现相互佐证来进行科学探究的又一杰作,表现了作者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力和深入探索的精神。

《被压扁的沙子》评测练习

1、下列带点词语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褶(zhě)皱劫(jié)难B.遗骸(hái)蟾蜍(yú)

C.两栖(qī)深渊(yuān)D.追溯(suó)衍(yǎn)射

二、被压扁的沙子

1961年,一位名叫S.M.斯季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发现,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斯石英并不十分稳定,原子之间靠得太近以至于它们又出现相互排斥的趋势,最后又变为普通沙子。

然而,由于原子之间结合得极为致密,所以这种反弹变化进行得非常缓慢,从而使斯石英可保持数百万年。

金刚石的形成与此相同。

金刚石中的碳原子被挤压得异常紧密,它们同样存在一个向外扩散并且恢复为普通碳的趋势。

在通常条件下,这也需要数百万年。

如果你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就可使这种变化加快。

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到原始状态。

因此,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1.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粹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

(2)如果在850℃的温度下把斯石英加热30分钟,它将变为普通沙子。

()

2.选段中所说的“普通沙子”和“斯石英”都是由____________构成的。

3.“斯石英”与“金刚石”的形成原因是什么?

4.“斯石英”变为“普通沙子”的速度可以加快,但必须把温度升得足够高,其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一、AC二、1.作诠释列数字

2.二氧化硅

3.形成原因相同,即由于在超高压状态下,原子相距很近而变得极为致密。

4.因为增温可以增加原子的能量,使它们之间能够相互分离,返回原始状态

《被压扁的沙子》教学课后反思

我承担的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第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第二篇《被压扁的沙子》的教学任务。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说明内容,理清说明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4、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在授课过程中,我认为本节课做的比较好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故事穿插,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我采用图片、故事导入的方法,让同学们对恐龙是如何灭绝的这个抽象问题具体化,把科学道理用生动的图片和清晰的叙述讲故事还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科学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说明文的准确性和故事的生动性衔接自然、流畅,学生有兴趣,积极性高。

2小组合作,展示成果。

为了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上通过小组的合作交流,个体的大部分疑难都能解决,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享受到了帮助别人和来自别人帮助的学习的兴趣和幸福感。

同学之间互相解决疑难环节能够激发学生上课积极性,学生问题找得准,找得细,回答到位、准确,让老师很惊讶。

在本节课上,我不满意的地方有:

1、在指导学生字词环节不够充分。

由于这是阿西莫夫短文的第二篇,在执教第一篇是对本课出现的的字音、字形和词义等都进行了梳理,所以这节课只是让学生以齐读的形式回顾了一下,没有再做过多的强调。

课后觉得着实仓促了,应对其中易错读音和字形再次指出强调,加深学生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