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90167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0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docx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像口识籍

—、原子结构

1\冃匕层和冃匕级

(1)能层和能级的划

1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2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匍能级S、p、d、f,能量

由低到高依次詢P、d、f。

3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4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5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的关系

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

2n25:

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

(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茹。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

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歸(3d)>E(4s)、E(4d)>E(5s)、E(5d)

>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

量关系是:

ns<(n-2)f<(n-1)d

(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

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

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為

2;最外层

不超过卜电子;次外层不超过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

1基态:

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塞态原子。

2激发态:

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駆量后电子

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激发态原子

3

和放出(激发态

原子光谱:

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一激发态)

一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一一原子光谱(吸收光

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3、电子云与原子轨道

(1)电子云:

电子在核外空间做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道。

因此,

人们用“电子云”模型来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

“电子云”描述了电子在原子核外出现的概

率密度分布,是核外电子运动状态的形象化描述。

(2)原子轨道:

不同能级上的电子出现概率约为90%的电子云空间轮廓图称为原子

轨道。

s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球形对称,ns能级各有1个原子轨道;P电子的原子轨道呈纺锤形,①能级各有3个原子轨道,相互垂直(用山、P八⑴表示);闵能级各有5个原子轨道;of能级各有7个原子轨道。

4、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能量最低原理:

在基态原子里,电子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2)泡利原理:

1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

(3)洪特规则:

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各个轨道时,优先占据不同的轨道,且自旋方向相同。

(4)洪特规则的特例:

电子排布在p、d、f等能级时,当其处于全空、半充满或全充

00035761014

满时,即p、d、f、p、d、f、p、d、f,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最稳定。

能量最低原理表述的是“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而不是说电子填充到能量最低的轨道中去,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都使“整个原子处于能量最低状态”。

(5)(皆)d能级上电子数等于10时,副族元素的族序数齐能级电子数

二、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由原子结构决定:

原子核外的能层数决定元素所在的周期,原子

的价电子总数决定元素所在的族。

(1)原子的电子层构型和周期的划分

周期是指能层(电子层)相同,按照最高能级组电子数依次增多的顺序排列的一行元素。

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横行为一个周期,周期表共有七个周期。

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除稀

有气体外),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2)原子的电子构型和族的划分

族是指价电子数相同(外围电子排布相同),按照电子层数依次增加的顺序排列的一列

元素。

即元素周期表中的—个列为—个族(第VDI族除外)。

共有十八个列,十六个族。

同主族周期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3)原子的电子构型和元素的分区

按电子排布可把周期表里的元素划分成5个区,分别为s区、p区、d区、f区和ds

区,除ds区外,区的名称来自按构造原理最后填入电子的能级的符号。

2、元素周期律

元素的性质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发生周期性的递变,叫做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主要

体现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第一电离能、电负性等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性质的周期性来源于原子外电子层构型的周期性。

(1)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同周期(左T右)

同主族(上一>下)

核电荷数

逐渐增大

增大

台E层(由辛层)数

相同

原子半径

逐渐减小J

逐渐增大

化合价

最高正价由+1+7负

最高正价和负价数均相同,

价数二(8—族序数)

最高正价数二族序数

元素的金属性和

非金属性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

属性逐渐增强

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第一电离能

呈增大趋势(注意反常

逐渐减小

点:

UA族和皿A族、V

A族和VIA族)

电负性逐渐增大逐渐减小

(2)微粒半径的比较方法

1同一元素:

一般情况下元素阴离子的离子半径大于相应原子的原子半径,阳离子的离

子半径小于相应原子的原子半径。

2同周期元素(只能比较原子半径):

随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的原子半径依次减小。

如:

Na>Mg>AI>Si>P>S>CI

3同主族元素(比较原子和离子半径):

随原子序数的增大,原子的原子半径依次增大。

女[]:

Li

 

同电子层结构

(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与上一周期

0族元素原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

 

构,阴离子韦同周期次减小V

'>Na+>Mg

>Na+>Mg

(3)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本质原子越易失电子,金属性越强。

1.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越靠前,金属性越强

属判2.单质与水或非氧化性酸反应越剧烈,金属性越强

3

 

5.与同种还原剂反应,先反应的非金属性强6•得到相同数目的电子,放出能量多的非金属性强

三、共价键

1、共价键的成键本质:

成键原子相互接近时,原子轨道发生重叠,自旋方向相反的未成

 

(J键,另两个为~冗键。

2)极性键和非极性

非极性键

 

发生偏移

原子吸引电子能

相同

不同

共用电子对位置

不偏向任何一方

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

成键原子的电性

判断依据

不显电性

显电性

举例

单质分子(如H、ci2)和

某些化合物(如NazQ、

气态氢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酸根和氢氧根中都含有极性

HQ)中含有非极性键

 

2配位化合物的组成:

 

3、

 

 

概念

对分子的影响

 

分了中两f成键原了核间距离

键怏越短,化学键越强,形成的分

 

咪)

子越稳定

 

对丁气态双原了分了AB,拆开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强,越牢固,

 

形成的分子越稳定

(1)键长、键能决定共价键的强弱和分子的稳定性,键角决定分子空间构型和分子的极性。

(2)键能与反应热:

反应热二生成物键能总和-反应物键能总和

四、分子的空间构型

1.等电子原理

原子总数相同、价电子总数相同的分子具有相似的化学键特征,许多性质是相似的,此

原理称为等电子原理。

(1)等电子体的判断方法:

在微粒的组成上,微粒所含原子数目相同;在微粒的构成

上,微粒所含价电子数目相同;在微粒的结构上,微粒中原子的空间排列方式相同。

(等

电子的推断常用转换法,女口CO2=CO+O=N2+O=叫8N+N

=汕或so2=o+o2=o3=n+o2=no2

(2)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利用

n

2

3

4

iaoi>

—三介审

hjbiwk*ic»h

:

—M—1

■fJ

T

等电子体的性质相似,空间构型相同,可运用来预测分子空间的构型和性质。

2.价电子互斥理论:

(1)价电子互斥理论的基本要

 

点:

阳型分子(离子)中中心原子

A周围的价电子对的几何构型,主要取决于价电子对数

 

 

(n),价电子对尽量远离,使它们之间斥力最小。

(2)A&型分子价层电子对的计算方法:

中心原子>1的价电子数+配位原子E提供的价电子数xn

1对于主族元素,中心原子价电子数二最外层电子数,配位原子按提供的价电子数计算,

如:

pci冲5+1x5r

n==5

2

2QS作为配位原子时按不提供价电子计算,作中心原子时价电子数为6;

3离子的价电子对数计算

如:

NFL:

5+1x4-1SO4

n==4

2

2

3、杂化轨道理论

(1)杂化轨道理论的基本要点:

①能量相近的原子轨道才能参与杂化。

2杂化后的轨道一头大,一头小,电子云密度大的一端与成键原子的原子轨道沿键轴方

向重叠,形成0键;由于杂化后原子轨道重叠更大,形成的共价键比原有原子轨道形成的共

价键稳定。

3杂化轨道能量相同,成分相同,如:

每个sp'杂化轨道占有4个s轨道、3个p轨道。

4杂化轨道总数等于参与杂化的原子轨道数目之和。

(八an垄砂耕活禾n倍[单令辛n伺

构型的米至

2

3

3

轨道夹角

sp

180°

sp

120。

sp

0928

不等性杂彳

/

中心原子位置

na,ub

DaI

Va\

AV

avn

A

中心原子孤对电子000123

分子几何构型

直线形

平面三角

正四面

三角锥

V字形

直线

体形

实例

BeCI2sHgBF

ch4

、NH3S

PH3HO、

HCI

Cl2

SiCI4

HS

(3)杂化轨道的应用范围:

杂化轨道只应用于形成

键或者用来容纳未参加成键的孤

对电子。

(4)中心原子杂化方式的判断方法:

看中心原子有没有形成双键或巻键,如果有

巻键,则其中有2个兀键,用去了2个p轨道,形成的是sp杂化;如果有1个双键则其中有4个兀键,形成的是SP彳杂化;如果全部是单键,则形成的是SP,杂化。

4、分子空间木

分子(离

目生、屮心丿乐”

中心原子

杂化类型

<7丄T7(I4AAi¥NiJizxixtTj人示

VSEPR模型

分子空间构

键角

分子的极

子)

价电子对

co2

2

SP

直线

直线形

180°

JLLL

TTV

S02

3

2

sp

平面三角

V字形

HQOF2、

3

sp3

平面三角

V字形

HCN

2

sp

直线

直线形

O

180

nh3

4

3

sp

正四面体

三角锥形~

107

°18"

BF3、S03

3

sp-

4面三角耳

[面三角形

120

+

4

sp3

正四面体

三角锥形

107

HO

°18

CM、CCh4sp3正四面体正四面体形109

°28'非

°28,非

+4sp3正四面体正四面体形109°28'非

NFL

2

CHO、COCE

3sp

平面二角

平面二角形一一用

、分子的性质

1、分子间作用

力(范德华力和氢键)

分子间作用力和化学键的比较

(1)

化学键

分子间作用力

 

概念

范围

相邻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分子内或某些晶体内

分子间微弱的相互作用

分子间

 

性质影响

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稳定

主要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熔沸

性)

点)

 

(2)范德华力与氢键的比较

范德华力

氢键

概念

物质分子间存在的微弱相

互作用

分子间(内)电负性较大的成键原子

存在范围

分子间

通过H原子而形成的冃爭电作用

分子中含有与H原子相结合的原子半

径小、电负性大、有孤对电子的F、Q

N原子

弓虽度比较

影响因素

比化宁键羽侍多

随分子极性和相对分子质

比化宁键羽侍多,比范德华力梢强

性质影响

量的增大血增大

随范德华力的增大,物质的熔沸点升高、溶解度增

分子间氢键使物质熔沸点升高硬度增大、水中溶解度增大;分子内氢键使

2、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1)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1>非极性分子:

从整个分子看,分子里电荷的分布是对称的。

如:

①只由非极性键构

成的同种元素的双原子分子:

也Ch、M等;②只由极性键构成,

子:

C02、CS2、BFs、CM、CCb等;③极性键非极性键都有的:

CH2MH2、CH三CH、o

<2>极性分子:

整个分子电荷分布不对称。

如:

①不同元素的双原子分子如:

HCI,HF

等。

②折线型分子,如也、HS等。

③三角锥形分子如NH,等。

(2)共价键的极性和分子极性的关系:

两者研究对象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原子,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本身;两者研究的方向不同,键的极性研究的是共用电子对的偏离与偏向,而分子的极性研究的是分子中电荷

分布是否均匀。

非极性分子中,可能含有极性键,也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二氧化碳、甲烷、四氯化碳、三氟化硼等只含有极性键,非金属单质F2、N、R、4等只含有非极性键,QHs

GH、等既含有极性键又含有非极性键;极性分子中,一定含有极性键,可能含有非极性键,如]HCI、HS、hC)2等。

(3)分子极性的判断方法

1单原子分子:

分子中不存在化学键,故没有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之说,如嵌、Ne

等。

2双原子分子:

若含极性键,就是极性分子,如HCI、H引等;若含非极性键,就是非

极性分子,如Q、I2等。

3以极性键结合的多原子分子,主要由分子中各键在空间的排列位置决定分子的极性。

若分子中的电荷分布均匀,即排列位置对称,则为非极性分子,如bf3xCM等。

若分子中的

电荷分布不均匀,即排列位置不对称,则为极性分子,如NH3、S02等。

4根据A匕的中心原子A的最外层价电子是否全部参与形成了同样的共价键。

(或A是否达最高价)

(4)相似相溶原理

1相似相溶原理:

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2相似相溶原理的适用范围:

“相似相溶”中“相似”指的是分子的极性相似。

3如果存在氢键,则溶剂和溶质之间的氢键作用力越大,溶解性越好。

相反,无氢键相

互作用的溶质在有氢键的水中的溶解度就比较小。

3、有机物分子的手性和无机含氧酸的酸性

(1)手性分子

1手性分子:

具有完全相同的组成和原子排列的一对分子,如同左手与右手一样互为镜

像,却在三维空间里不能重叠,互称手性异构体(又称对映异构体、光学异构体)。

含有手

性异构体的分子叫做手性分子。

2手性分子的判断方法:

判断一种有机物是否具有手性异构体,可以看其含有的碳原子

是否连有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符合上述条件的碳原子叫做手性碳原子。

手性碳原子必须是饱和碳原子,饱和碳原子所连有的原子和原子团必须不同。

(2)无机含氧酸分子的酸性

1酸的元数二酸中轻基上的氢原子数,不一定等于酸中的氢原子数(有的酸中有些氢原

子不是连在氧原子上)

2含氧酸可表示为:

(H0)只0",酸的强度与酸中的非轻基氧原子数n有关,n越大,酸

性越强。

n=0弱酸日中强酸冲2强酸冲3超强酸

六、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类型

比较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

构成晶体微粒

阴、阳离子

原子

分子

金属阳离子、自由电

形成晶体作用力

离子键

共价键

范德华力

微粒间的静电作用

熔沸点

较高

很高

有咼、有低

硬度

硬而脆

有咼、有低

导电性

不良(熔融或水

溶液中导电)

绝缘、半

导体

不良

良导体

待如[叶

延展性

不良

不良

不良

溶解性

易溶于极性溶

不溶于任

极性分子易溶

—般不溶于溶剂,钠

剂,难溶于有机

何溶剂

于极性溶剂;非

等可

溶剂

极性分子易溶

与水、醇类、酸类反

于非极性溶剂

典型实例NaOH、NaCI金刚石叫干冰、硫钠、铝、铁

4、四大晶体的比较

2、典型晶体的结构特征

(1)NaCI

+周围吸引着6个CI",这些C「构成的几何图形是正属于离子晶体。

晶胞中每个Na

八面体,每个CI周围吸引着6个Na+,Na+、Cl个数比为1:

1,每个Na+与12个Na.等距离

+和4个Cl_o

相邻,每个氯化钠晶胞含有4个Na

(2)CsCI

属于离子晶体。

晶胞中每个CI(或CsJ周围与之最接近且距离相等的Cs+(或CI)

+(或CI)在空间构成的几何构型为立方体,在每个Cs+周围距离相等

共有8个,这几个Cs

+共有6个,这几个Cs・在空间构成的几何构型为正八面体,一个氯化链晶胞含有

且最近的Cs

+和4个Clo

1个Cs

(3)金刚石(空间网状结构)

属于原子晶体。

晶体中每个C原子和4个C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成为正四面体结构,C原子与碳碳键个数比为1:

2,最小环由6个C原子组成,每个C原子被伐个最小环所共用;每个最小环含有1/2个C原子。

(4)SiO2

属于原子晶体。

晶体中每个Si原子周围吸引着4个0原子,每个0原子周围吸引着2

个Si原子,Si、0原子个数比为1:

2,Si原子与Si—O键个数比为1:

4,0原子与Si—0键个数比为1:

2,最小环由12个原子组成。

(5)干冰

属于分子晶体。

晶胞中每个C02分子周围最近且等距离的C02有12个。

1个晶胞中含有

4个C02o

(6)石墨

属于过渡性晶体。

是分层的平面网状结构,层内C原子以共价键与周围的3个C原子结

合,层间为范德华力。

晶体中每个C原子被3个六边形共用,平均每个环占有2个碳原子。

晶体中碳原子数、碳环数和碳碳单键数之比为2:

3。

(7)金属晶体

金属Po隹卜)中金属原子堆积方式是简单立方堆积,原子的配位数为6,—个晶胞中含

有4个原子。

金属Na、K、Cr、Mo住目)、W等中金属原子堆积方式是体心立方堆积,原子的配位数为8,—个晶胞中含有2个原子。

金属Mg、Zn、Ti等中金属原子堆积方式是六方堆积,原子的配位数为12,—个晶胞中含有2个原子。

金属Au、Ag、Cu、Al等中金属原子堆积方式是面心立方堆积,原子的配位数为12,—个晶胞中含有4个原子。

3、物质熔沸点高低的判断

(1)不同类晶体:

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2)同种类型晶体:

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力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1离子晶体:

结构相似且化学式中各离子个数比相同的离子晶体中离子半径小(或阴、

阳离子半径之和越小的),键能越强的,熔、沸点就越高。

女口NaCI、NaBr、Nal;NaCI、KCI、RbCI等的熔、沸点依次降低。

离子所带电荷大的熔点较高。

如:

MgO熔点高于NaCI。

2分子晶体:

在组成结构均相似的分子晶体中,式量大的,分子间作用力就大,熔点也高。

如:

压、Cl2、B"、I2和HCI、HBr、HI等均随式量增大。

熔、沸点升高。

但结构相似的分子晶体,有氢键存在熔、沸点较高。

3原子晶体:

在原子晶体中,只要成键原子半径小,键能大的,熔点就高。

如金刚石、金刚砂(碳化硅)、晶体硅的熔、沸点逐渐降低。

4金属晶体:

在元素周期表中,主族数越大,金属原子半径越小,其熔、沸点也就越高。

如皿A的Al,UA的Mg,IA的Na,熔、沸点就依次降低。

而在同一主族中,金属原子半径

越小的,其熔沸点越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