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94433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5.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docx

伤寒论平脉法卷第一注释

平脉法

 

【原文】

 问曰:

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荣卫血气,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①,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②。

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察色观脉,大小不同。

一时之间,变无经常,尺寸参差③,或短或长,上下乖错,或存或亡,病辄改易,进退低昂④,心迷意惑,动失纪纲,愿为具陈,令得分明。

师曰,子之所问,道之根源。

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流行,不失衡铨⑤,肾沉心洪,肺浮肝弦,此自经常,不失铢分,出入升降,漏刻⑥周旋,水下百刻,一周循环,当复寸口,虚实见焉。

变化相乘,阴阳相干,风则浮虚。

寒则牢坚,沈潜水溶,支饮急弦,动则为痛,数则热烦,设有不应,知变所缘。

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大过可怪,不及亦然。

邪不空见,终必有奸,审察表里,三焦别焉。

知其所舍,消息诊看,料度腑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

  

【注释】 

①因息游布:

借气息活动,精华物质得到游行输布。

 

②效象形容:

仿效物象描述脉的形状。

 

③参差:

长短不齐。

④进退低昂:

脉象有快慢高低之异。

⑤衡铨(quán):

量轻重的器具,这里喻作正常法度。

 

⑥漏刻:

是古代计时的水器,百刻为一昼夜,约合现代的二十四小时。

  

【译文】

 

问:

人的脉象有寸关尺三部,是阴阳相互依存、维系的反映。

脉的搏动与营卫气血及肺气密切相关。

在人体内,营卫气血随呼吸出入、气息的活动而循环上下、敷布周身,故有脉的跳动。

人与天地相应,四时气候的变化,势必影响到人,故脉随四时而有变化,呈现多种多样的形态。

例如春天脉像弦,秋天脉像浮,冬天脉像沉,夏天脉像洪。

同时,病人的脉象,有大小的区别,即使在一个时间内,也往往变化不定。

此外,尺部和寸部脉象可参差不齐,或见短脉,或见长脉;上部和下部的脉象可以不一,有的有脉搏存在,有的脉搏消失。

并且,人自生下来,病脉搏就会发生变化,或见脉搏跳得快,或见脉搏跳得慢,或见脉浮,或见脉沉。

这些都容易使人心迷意惑,动辄就丢掉纲领,请老师详加陈述,以便清楚明白。

老师答:

你所提到的,正是医道中的根本问题。

脉有三部,就是寸关尺。

营卫、气血的流行,如尺之量长短,秤之称轻重,准确无误。

故肾脉沉,心脉洪,肺脉浮,肝脉弦,此为各脏正常的本脉,不会有丝毫差错。

随呼吸出入,人体营卫之气流行,按漏刻时间循环周身。

漏刻中水下百刻,则循环一周。

因此,按寸口之脉,即可察人体虚实,观病情的变化,明阴阳的偏盛偏衰。

若感受风邪,则脉象浮虚,感受寒邪则脉象牢坚,沉伏之脉主水饮停蓄,急弦之脉是支饮为害,动脉主痛,数脉主热甚。

若脉不相对应于病症,须了解其变化的根源。

寸关尺三部的脉象不同,疾病也就相异。

脉搏太过是病态,不及也是病态。

总之,邪气不是空无所见的,如果穷究其源,必能找到病变根本。

因此,必须审察病在表,还是在里,分辨在上焦、中焦,

还是下焦,明确邪气所侵犯的部位,诊察推断脏腑的盛衰。

若掌握了这些,就会有独到、高超的见解。

为此,分条记述如下,以此传给那些有知识的人。

  

【评析】 

本条以问答方式揭示平脉的总纲。

 

脉的搏动是与营卫气血的流行分不开的,而营卫气血的流行又必须借助于肺气的呼吸出入,才能循环不息,故有肺朝百脉之称。

人与天地相参,四时气候的转变,对人体发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脉也必应乎四时而有所不同,如春为弦脉,夏为洪脉,秋为浮脉,冬为沉脉等。

如果发生了疾病,脉的变化就会更加显著,所以医生首先需要掌握在各种情况下的正常脉象,然后才能辨别内外因素所引起的异常脉象。

关于五脏正常的脉,肾脉沉,心脉洪,肺脉浮,肝脉弦。

假使感邪而患病,脉又因病变的不同而有不同变化,如感受风邪则脉现浮虚,内有蓄水则脉现沉伏等,这皆表明脉象与病变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原文】 

师曰:

呼吸者,脉之头也。

初持脉,来①疾去②迟,此出疾入迟,名曰内虚外实也。

初持脉,来迟去疾,此出③迟入④疾,名曰内实外虚也。

  

【注释】 

1④来、去、出、入:

气之呼出者为来为出,气之吸入者为去为入。

  

【译文】 

老师说:

人之呼吸,是计算脉搏的标准。

初按脉搏时,脉来得快去得慢,这是呼气时脉快而吸气时脉慢,叫做内虚外实。

初按脉搏时,脉来得慢去得快,这是呼气时脉慢而吸气时脉快,叫做内实外虚。

  

【评析】 

本条从呼吸时脉搏的快慢,以测其内外虚实。

 

以平常人的正常呼吸,来衡量脉搏的快慢疾徐,所以说“呼吸者,脉之头也”。

所谓“头”,含有先头和标准的意思。

《经》云“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不足曰迟,太过曰数”,就是这个意思。

《内经》云:

“来则为阳,去则为阴,阳主外,阴主内。

”来疾去迟,来迟去疾,是以呼出为来,吸入为去,疾为有余而实,迟为不足而虚,故来疾去迟为外实内虚,来迟去疾为外虚内实。

总的精神,脉搏与呼吸必须调匀,不疾不迟,才是无病。

  

【原文】 

问曰:

上工望而知之,中工问而知之,下工①脉而知之,愿闻其说。

师曰:

病家人请云,病人苦发热,身体疼,病人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差也。

何以知之?

若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

假令病人云腹中卒痛②,病人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者,知其差也。

何以知之?

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注释】 

①工:

工,是指医生;上、中、下,是指医生的水平有高低之分。

②卒痛:

骤然发作的疼痛。

  

【译文】

问:

高明的医生,通过察言观色便能知道病情,一般的医生,通过问诊就能知道病情,水平低下的医生通过诊脉才能知道病情。

这是什么道理呢?

请老师赐教。

老师答:

若病人家属来请医生时说:

病人发热厉害,身体疼痛,却能自然安睡。

到病人家后诊病人的脉为沉而迟,知道疾病将要痊愈。

医生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呢?

患者发热、身体疼痛,是表症之见症,表症脉应浮大,现在脉反见沉迟,为表症而得里脉,由此可知邪气已衰,疾病将要痊愈。

若病人诉腹部突然疼痛,却能安然自坐,切其脉为浮大,也可知道疾病将愈。

医生又是根据什么知道的呢?

这是因为,患者腹内疼痛,是病在里,里有病脉应当沉而细,现脉浮大,是阴症而见阳脉,为正复邪退之兆,故得知疾病将愈。

  

【评析】 

本条讲脉症合参,以推断病愈之法。

 

病人发热身疼,脉搏浮大,则表邪尚盛,现在病人能够安卧,脉象不是浮大而是沉迟,乃正复邪衰之象,所以知为将愈。

这里所说的脉沉迟乃与浮大相对而言,不是里虚寒的沉迟,如系里虚寒的沉迟,则为表病里虚,阳症阴脉,不能断为欲愈。

“太阳病篇”有“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与“脉沉者,急温之”等条文,可以联系起来理解。

病人主诉腹部突然疼痛,如果疼痛较剧,必不能安然自坐,脉搏亦应沉细,今病人自坐,而脉又浮大,足证明里气已和,所以亦断为将愈。

本条病家云发热身体痛,病人云腹中卒痛,属于问而知之;病人自卧,病人自坐,属于望而知之;今脉反沉迟,故知愈也,今脉浮大,故知愈也,属于切而知之。

【原文】 

师曰:

病人家来请云,病人发热烦极。

明日师到,病人向壁卧,此热已去也。

设令脉不和,处言①已愈。

设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盻视②,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者,此诈病也。

设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注释】 

①言:

决断之意。

处言,即断言。

②盻(xì)视:

怒视。

  

【译文】 

医师说:

病人家里人说,病人发热烦扰得很厉害。

第二日医师到了病人家,看到病人面向墙壁而卧,这是热已退去,即使脉尚未和,亦可以断言此病即将痊愈。

假使病人向壁而卧,听说医师来到,并不惊慌起身,却以目怒视,几次欲说病情却又不说,给他诊脉时,吞咽唾沫的,这是伪装的假病。

假使脉正常,可故意断言此病非常严重,必须服用大吐大下的药物,并须针灸数十百处之多,才能痊愈。

  

【评析】 

本条讲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察病情之法,以及对诈病的识别和处理。

 发热烦极,必不得卧,今向壁静卧,足证明烦热已退,虽脉搏尚有不和,亦是病才向愈的缘故,稍待则脉自渐和。

若脉不和而躁不得卧,或热盛昏迷而卧,则又为病进的征象,应该及时治疗。

假使病人向壁静卧属于阴症,听见医生到来,必心里高兴,诉述病情当絮絮不休;今恰恰相反,见医生到来反有厌恶之意,欲言又止,诊脉时咽唾,此时应该怀疑他不是真的有病,如果脉搏平和,就可以肯定是伪装的诈病。

既然是伪装诈病,直接揭穿一时也难收效,最好的办法是以诈对诈,可故意夸大病情,说病情非常严重,必须使用剧烈吐下与强刺重灸等方法,使他畏惧痛苦而不敢再继续故弄玄虚,装模作样,避免被诈病所迷惑。

  

【原文】 

师持脉,病人欠①者,无病也。

脉之呻②者,病也。

言迟③者,风也。

摇头言者,里痛也。

行迟者,表强也。

坐而伏者,短气也。

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

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

  

【注释】

①欠:

呵欠。

 

②呻:

呻吟,病人因痛苦发出哼声。

③言迟:

说话迟缓。

  

【译文】 

医生给病人诊脉时,其打呵欠的,无病。

医生给病人诊脉时,其呻吟的,有病。

若说话迟钝不灵活的,是风病;说话摇头的,是里有疼痛的病症;行动迟缓的,是筋脉强急的病变;俯伏而坐的,是短气;不能正坐的,是腰痛;双手护腹,似怀抱鸡蛋不肯放手,惧怕人触碰的,为脘腹疼痛。

  

【评析】 

本条讲从望诊、闻诊、问诊而察知病情。

呵欠是息长而频频深吸,吸已复呵气的变状呼吸,乃平人疲倦之象,故曰无病。

呻为呻吟,病者似叹似呼,舒气以畅其郁结,在身体病痛时,特别是有严重痛苦的病人,常有此种情况,所以说呻者病也。

舌为心之苗,内风痰阻,重则为舌蹇,轻则为言迟。

里有疼痛,则难发声,言语费力故先摇头。

风寒湿三气痹着于外,则经络阻滞而表强不舒,所以行动迟缓。

气短不足以息的人,胸部仰起则气难接续,所以喜坐而俯伏。

凡腰痛者,皆不能正坐,所以坐时每伸下一足,以企图缓和腰部疼痛。

痛而拒按为实,喜按为虚。

里实护腹,护腹是拒按的表现,与喜按异,不应理解为虚实互见。

由于心(胃)痛拒按,所以像如怀卵物的样子。

 

从师持脉开端,并未历举脉象,尽是从望诊、问诊、闻诊而察其病情,可见四诊必须配合运用。

  

【原文】 

师曰:

伏气①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

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

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喉痹②也。

病人云:

实咽中痛。

虽尔,今复欲下利。

  

【注释】 

①伏气:

病邪伏于体内,过时发病。

 

②喉痹:

咽喉闭塞而痛。

  

【译文】 

老师说:

伏气的疾病,可以推理判断,这个月内,可能发生伏气病。

假使以往有邪气内伏,应当注意脉象的变化。

如果脉象微弱,当伴有喉中疼痛,似乎受伤一样,但不同于喉痹症。

病人说确实咽中痛,虽然如此,此刻又要腹泻。

  

【评析】 

本条讲从脉象测知伏气为病可能发生的临床症候。

 

本条主要精神,说明诊察伏气之病,当以意候之,并举喉痛症以为示例。

所谓伏气,是指感受时令之气不即发病。

伏藏体内,过时发作的一种疾病。

由于四时之气不同,如春之风气,夏之暑气,秋之湿气,冬之寒气,所伏之气不同,所以其发病的性质常不一致,不过还有其一定的规律性,什么季节,可能有什么伏气发病。

《内经》上说: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在春季时间,即要注意是否有冬令的伏气发病,所以说“以意候之”。

一般说来,冬寒伏于少阴的,至春阳气升发之际,必发温病;少阴属肾,肾司二便,而经脉循行咽喉,故少阴伏气病,当咽喉疼痛而又下利,与厥阴病的便脓血者其喉不痹,有一定区别。

  

【原文】 

问曰:

人恐怖①者,其脉何状?

师曰:

脉形如循丝累累②然,其面白脱色也。

 

 

【注释】 

①恐怖:

恐惧惊怕。

 

②累累:

羸惫之貌,这里是形容脉的细小无力。

  

【译文】

问:

人在恐惧惊怕的时候,脉的形态怎样呢?

老师答:

脉形好像用手指按丝线,纤细而连贯,同时,病人的面部失色而显苍白。

  

【评析】 

本条讲受惊恐时的脉象和面色。

 

大抵血气虚弱、阳神不足的人,易患恐怖。

恐则血随气下,故面白脱色;怖则气随神乱,故脉形累累如循丝之细。

  

【原文】 

问曰:

人不饮,其脉何类?

师曰:

脉自涩,唇口干燥也。

  

【译文】 

问:

人没有饮水,他的脉象怎样?

师答:

脉象涩而不流利,并且唇口干燥。

  

【评析】 

本条讲缺乏津液充养的脉症。

 

人的津液由平时饮食而得到补给,以充填脉道,供养肌体需要。

如人不饮,则津液的来源缺乏,脉道不得充填,所以脉象涩而不利,肌肤也不得润泽,所以唇口因之干燥。

必须明确,唇口干燥亦有因气候与地理条件等因素所引起,并不一定属于不饮所致。

  

【原文】 

问曰:

人愧者,其脉何类?

师曰:

脉浮而面色乍白乍赤①。

  

【注释】 

①乍白乍赤:

一忽儿白,一忽儿红。

  

【译文】 

问:

人羞愧时,脉有什么样的表现呢?

老师答:

脉象浮,并见面色忽红忽白。

  

【评析】 

本条讲人羞愧时的脉色。

 

羞愧的人,气血紊乱,故脉见虚浮。

神色荡而不定,故面色乍白乍赤,气上则血荣于面而乍赤,气下则面无血荣而乍白。

此乃暂时现象,不属于病态。

  

【原文】 

问曰:

《经》说脉有三菽①、六菽重者,何谓也?

师曰:

脉,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气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气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气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气也;按之至骨者,肾气也。

假令下利,寸口、关上、尺中悉不见脉,然尺中时一小见,脉再举头②,肾气也,若见损脉③来至,为难治。

  

【注释】 

①菽(shū):

豆的总称。

“三菽”、“六菽”等是说手指用力的轻重。

②脉有举头:

脉搏随呼吸再动而应指外鼓。

③损脉:

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为损脉。

  

【译文】

问:

《难经》上说:

脉象有三菽重、六菽重的,这是什么意思?

师答:

诊察疾病,医者以手按脉的时候,轻按下去如三粒豆那样的重量而切得的为肺脉,如六粒豆那样的重量而切得的为心脉,进而如九粒豆那样的重量而切得的为脾脉,重按如十二粒豆那样的重量而切得的为肝脉,按之至骨而切得的为肾脉。

假使患腹泻,寸关尺三部的脉象都按不到,然而尺部脉间或轻微一见,随着呼吸再动而应指外鼓的,这是肾气尚未竭绝;如果出现损脉的话,那就难以治疗。

  

【评析】 

本条讨论诊脉指法轻重与五脏的关系。

 

此节言切脉用指的方法,以菽数的多少表明指力的轻重,用以候五脏的常脉。

这与《难经·第五难》“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

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

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

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

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之义大致相同。

因皮毛为肺之合,血脉为心之合,肌肉为脾之合,筋为肝之合,骨为肾之合,故五脏之脉各见于其所合的部位。

后世简化为浮中沉三候,浮取候心肺,中取候脾胃,沉取候肝肾,正是在上述五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肾位于下焦,内寓元阴元阳,为人之根本,肾脉的有无,对于判断疾病的预后至为重要。

按之至骨候肾气,所以沉候为脉之根本。

然而这仅是一个方面,脉有寸关尺三部,尺部候肾,因此,尺部脉也是脉之根本。

本条接着举寸关尺以候下利的预后,其中特别强调尺部的肾脉,下利而寸关脉不见,只要尺脉未绝,其病尚有生机,正是说明尺为根脉的意义。

要之,沉候是从指下轻重而言,尺脉乃就脉部高下立论,都属于脉之根本,不可偏废。

此外,还有脉的快慢也不应忽视,如果一息脉仅二至,是为损脉,虽然正气还末竭绝,亦为难治之候。

  

【原文】 

问曰:

脉有相乘①,有纵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

师曰:

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纵②;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③;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④;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⑤也。

  

【注释】

 ①乘:

克贼也。

 

②纵:

纵任其气,乘其所胜。

③横:

其气横逆,反乘其不胜。

④逆:

子行乘母,以下犯上为背逆。

⑤顺:

母行乘子,以尊临卑为言顺。

  

【译文】 

问:

脉有互相乘侮,有纵克,有横克,有逆克,有顺克,这是什么意思?

师答:

如水克火,金克木,克其所胜则放纵自如,所以叫做纵。

火克水,木克金,反克己所不胜,则横行无忌,所以叫做横。

水克金,火克木,子去克母,所以叫做逆。

金克水,木克火,母来克子,所以叫做顺。

  

【评析】 

本条以五行乘克理论辨析脏脉的纵横顺逆和疾病的吉凶。

 

人的五脏禀五行之气,各有本脏的脉象;五脏与四时相应,四时又各见其相应之脏的本脉,如春脉弦(肝木)、夏脉洪(心火)、秋脉浮(肺金)、冬脉沉(肾水),这是平人无病。

假使不见本脉,即为病候。

一般有纵横顺逆四种情况,但归纳起来不外有两种,所谓纵横,乃就五行相克的关系而言,例如水行克火,水是当胜者,夏日应见洪脉,而反脉沉,即为水行乘火的纵克;反之,冬日应见沉脉,而反见洪脉,即为火行乘水的横克。

所谓逆顺,乃就五行相生的关系而论,例如水为金之子,火为木之子,水行乘金,火行乘木,为子反乘母,以下犯上则为逆;金为水母而乘水,木为火母而乘火,又属母行乘子,以尊凌、卑因名顺克。

  

【原文】 

问曰:

脉有残贼①,何谓也?

师曰:

脉有弦、紧、浮、滑、沉、涩,此六脉名曰残贼,能为诸脉作病也。

  

【注释】 

①脉有残贼:

残贼,伤害。

脉有残贼,指邪气伤害人体所致病脉。

  

【译文】 

问:

脉象中有邪气伤人的病脉,是怎么回事?

老师答:

脉象中有弦、紧、浮、滑、沉、涩,这六种脉象即邪气伤人所致的病脉,是各经脉受到邪气的侵害而致的病变。

  

【评析】 

本条概言几种病脉。

 

一般来讲,脉浮为病在表,沉为病在里,弦为肝逆,紧为寒盛,滑为痰壅,涩为血滞。

但也不是绝对的,有一脉而主数病,也有数种病而见同一脉象。

譬如弦脉主肝胆病,但疟疾、痰饮病亦多见弦脉;紧脉主寒,但疼痛的病人也可出现紧脉;涩脉固为血少而滞,但在寒湿痹痛,或怀孕初期,也常见到涩脉。

因此必须脉症合参,不能单纯以脉断症。

  

【原文】 

问曰:

脉有灾怪,何谓也?

师曰:

假令人病,脉得太阳,与形证相应,因为作汤。

比还送汤如食顷,病人乃大吐,若下利,腹中痛。

师曰:

我前来不见此证,今乃变异,是名灾怪①。

又问曰:

何缘作此吐利?

答曰:

或有旧时服药,今乃发作,故为灾怪耳。

 

 

【注释】 

①灾怪:

药症相符,服药反而病情加剧,是其灾可怪,因名灾怪。

  

【译文】 

问:

脉有灾怪,这是什么意思?

老师答:

假使一个病人,脉象与症候都符合太阳病,因而给予治太阳病的汤药。

回家后服汤药大约一顿饭时间,病人就出现大吐,或下利腹痛等症。

医师说我先前来诊病时并无此症,现在忽然发生这样异常的变化,这名叫灾怪。

又问:

什么缘故现在发生呕吐腹泻?

回答说:

或许在前些时候,曾经服过其他的药,而现在发生了作用,所以会出现灾怪情况。

  

【评析】 

本条讲示人问诊必须详细,一旦发生灾怪情况,应究其因而切勿忽视。

 

用发汗解表方药治疗典型的太阳病症,照理服药后应该病情减轻;今服药仅有吃一顿饭的时间,却猝然发生呕吐、腹泻、腹痛等异常变症,这种灾害实为可怪,因而谓之灾怪。

何以会发生这种变化?

前两方面原因,一是病家未能将曾服过的方药告诉医生,使得医生不能全盘掌握;另一是医生的疏忽大意,没有问清病人的治疗经过,遂致发生灾怪情况,实际是旧时服药所致。

这就说明医生临床时,问诊必须详细周到,万万不可粗心大意。

  

【原文】 

问曰:

东方肝脉,其形何似?

师曰:

肝者木也,名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脉也。

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

假令得纯弦脉者死,何以知之?

以其脉如弦直,此是肝脏伤,故知死也。

  

【译文】 

问:

东方肝脉,它的表现怎么样?

老师答:

肝属木,又叫厥阴,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的平脉,若肝病而见濡弱之脉,为疾病将愈之兆。

若为单纯弦脉的,预后不良。

为什么呢?

因为其脉如弓弦一样直,这是肝脏损伤,故可知预后不良。

  

【评析】 

本条讨论肝脏的平脉、病愈脉及死脉。

 

四时分主五脏,各有本脉,而皆以胃气为本。

胃气少就是病象,若无胃气,病即危险。

所谓脉有胃气,也就是脉象和缓悠扬的意思。

这里以肝脉为例,谓其脉微弦、濡弱而长,是肝的平脉;假令得纯弦脉者死,这和《难经》上“春脉微弦曰平,弦多胃气少曰病,但弦无胃气曰死,春以胃气为本”,正是同一意义。

无胃气,即是真脏脉见,所以主死。

  

【原文】 

南方心脉,其形何以?

师曰:

心者,火也,名少阴,其脉洪大而长,是心脉也。

心病自得洪大者愈也。

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病在里也;脉来头小本大①,故名覆,病在表也;上微头小②者,则汗出;下微本大③者,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尿。

头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注释】 

①头小本大:

寸为头,尺为本;“头小本大”即寸脉小,尺脉大。

②上微头小:

寸脉微小。

 

③下微本大:

尺中微大。

  

【译文】 

南方心脉的形象怎样?

老师说:

心于五行属火,于六气属少阴,所以其脉洪大而长,这是心的平脉。

若心病而见到洪大的脉,即易于痊愈。

假使脉来微去大,这是反常的现象,故名反,为病在里;若寸脉小,尺脉大,邪从里向表,故名覆,为病在表;如寸脉微小的,容易汗出;尺脉微大的,则为关格不通,不得小便,无头汗的,尚可医治;若有头汗,则多属不治。

  

【评析】 

本条讨论心的平脉、病愈脉及死脉。

 

心应夏气,阳气洪盛,万物荣茂,故心的平脉洪大而长。

《内经》说:

“心部于表。

”洪大而长即阳气外胜于肌表的反映。

心之平脉又称“钩脉”,如《难经》“夏脉钩者,心南方火也,万物之所茂,垂枝布叶,皆下曲如钩,故其脉之来疾去迟,故曰钩”。

(第十五难)“疾”为有余,“迟”为不足,“来疾去迟”,也就是“来盛去衰”。

正由于心脉洪大而长具有“来盛去衰”特点,所以,“假令脉来微去大,故名反”,提示这一脉象与心气盛于外的来盛去衰完全相反,为心气郁于里,虚于外的反常病症,因知“病在里”。

假使脉来头小本大,又与心火之性上炎脉当头大本小相反,这是心气外虚,不荣于内的缘故,所以知“病在表”。

这种当大反小,当小反大的情况,也是反常表现,所以名曰覆,覆即反的意思。

不管心气内郁里病,心气外虚表病,都是与正常脉相反的病脉。

至于脉症相参,凡上微而头小的,为心气虚于外,多伴见汗出;下微而本大的,为心气郁于里,可发生关格而不得小便。

关格的预后怎样?

取决于有没有头汗出,文中交代:

“无汗者可治,有汗者死。

”无汗为津液内藏,阳气未衰,故尚可救治;有汗为津液上泄,阳气越脱,故属死候。

【原文】 

西方肺脉,其形何似?

师曰:

肺者,金也,名太阴,其脉毛浮也。

肺病自得此脉,若得缓迟者皆愈;若得数者则剧。

何以知之?

数者南方火,火克西方金,法当痈肿,为难治也。

  

【译文】 

西方肺脉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老师答:

肺属金,又叫太阴,其脉如毛之浮,是肺的平脉。

若肺病而见此脉,或见缓迟的,是疾病将愈。

若有数脉出现,则疾病即将增剧。

为什么呢?

脉数,主南方火邪盛,火克西方金,就会形成痈肿,是难治之症。

  

【评析】 

本条讨论,肺的平脉、病愈脉及病剧脉。

 

毛浮为肺之平脉,缓迟为脾土之脉,脾土能生肺金,所以都为愈脉。

数为心火之脉,火能克金,所以见数脉则病剧。

热留于皮肤,可能发生痈肿。

这也是根据五行生克之理推断,相克故为难治。

  

【原文】 

问曰:

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至秋当死?

师曰:

二月之时,脉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至秋死。

二月肝用事①,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脉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至秋死。

他皆仿此。

  

【注释】 

①二月肝用事:

用事,就是当权执政的意思,古人以五脏分属于四季,春季与肝相应,所以说二月肝用事。

  

【译文】 

问:

二月得毛浮的脉象,何以预断说到秋天当死?

老师说:

二月的时节脉当软弱,今反得毛浮脉,故知道到秋天当死。

二月是肝当令的时候,肝属木,脉当软弱,现在反见毛浮的肺脉,肺于五行属金,金能克木,所以预知其到秋天金旺时候就会死亡。

其余各季脉象变化,可以按照这个道理类推。

  

【评析】 

本条说明相克脉预后不良的机制。

 

二月为肝木当令,他的本脉应该是微弦软弱,才平和无病。

今反见到毛浮脉,是肝木当令而见肺脉,肺属金,金能克木,肝木受其影响,在春令时尚能借助生发之气,而无大害,如一到秋季,则肺金用事,金气旺盛,而肝受克益甚,生机不能维持,所以至秋当死。

  

【原文】 

师曰:

脉肥人责①浮,瘦人责沉。

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反沉,故责之。

  

【注释】 ①责:

求。

  

【译文】 

老师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