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95328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30 大小:8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0页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0页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0页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0页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0页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0页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0页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0页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30页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30页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30页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30页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30页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30页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30页
亲,该文档总共1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1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docx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6真题无答案

云南中医外科模拟题2021年(6)

(总分202.XX1,考试时间120分钟)

A1/A2题型

1.新加黄龙汤适用于下列哪一项证候

A.腑实兼阴虚

B.腑实兼气液两虚

C.腑实兼小肠热盛

D.热闭心包兼腑实

2.下列哪项不是暑厥的临床表现

A.猝然昏倒B.身热肢厥

C.气粗如喘D.口眼歪斜

3.下列有关伏暑的特点,哪一项说法是错误的

A.初起多为表里同病

B.发病初起类似感冒

C.继而形寒似疟,惟寒热多不规则

D.大便多溏而爽

4.以下治法哪一项不属滋阴法的加减法

A.滋阴解表B.滋阴清热

C.滋阴攻下D.增液润肠

5.证见身热不已,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口渴,或便秘,舌红苔黄或黄白欠润,脉滑数。

其病机是

A.邪热壅肺B.痰热结胸

C.热郁胸膈D.热灼胸膈

6.温病苔薄黄不燥为

A.卫分证未罢,气分证已见

B.气分热盛

C.邪初入气分津液未伤

D.湿遏热伏

7.发于春季或冬春之交,初起以里热为主的温病是

A.春温B.大头瘟

C.烂喉痧D.风温

8.头痛无汗,恶寒发热,全身酸痛,脘痞溺赤,心中烦热,口渴甚,舌红,苔微腻,脉濡数。

治宜

A.银翘散加藿香

B.银翘散加知母、黄芩、栀子

C.黄连香薷饮

D.三仁汤

9.湿阻肠道,传导失司证,其治法是

A.导滞通便B.通腑泻热

C.宣清导浊D.通瘀破结

10.上焦的病变相当于

A.肺胃病变B.心肺病变

C.脾胃病变D.肝肾病变

11.春温。

热伤真阴,心火亢盛病证,其治疗处方是

A.阿胶黄芩汤B.黄连阿胶汤

C.黄芩汤D.连梅汤

12.证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身形拘急,脘闷心烦,舌苔薄腻,其病机为

A.暑湿弥漫三焦

B.湿遏卫气

C.暑湿内郁、寒邪外束

D.卫气同病

13.温病病因学说的主要意义在于

A.明确病邪特性和致病规律

B.阐明温病发生的原因

C.指导临床治疗

D.指示病变部位

14.风温与春温在临证上的主要区别是

A.感受病邪不同

B.初起证侯不同

C.易发斑疹

D.易出现惊厥

15.暑温证见壮热烦渴,汗多溺短,脘痞身重,脉洪大,其药为

A.黄连、厚朴、石菖蒲、醋炒半夏、炒山栀、淡豉、芦根

B.生石膏、知母、粳米、苍术、甘草

C.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D.生石膏、寒水石、飞滑石、杏仁、竹茹、银花、金汁、白通草

16.斑疹色黑而隐隐,四旁色赤表示:

A.热毒轻浅,气血充盈

B.血热炽盛,气血受劫

C.热毒深重,气血尚充

D.火郁内伏,气血尚活

17.温疫的主要病因是

A.温毒之邪B.火热之邪

C.疫疠毒邪D.暑湿之邪

18.“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的病位为

A.上焦B.心包

C.胸膈D.阳明

19.身灼热,躁扰不安,昏狂谵妄,斑疹显露,衄血,舌质深绛,治宜

A.化斑汤B.犀角地黄汤

C.犀地清络饮D.清瘟败毒饮

20.下述哪项不是吴又可的贡献

A.编著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病专著——《温疫论》

B.提出瘟疫致病的原因是时行之气

C.指出瘟疫有强烈的传染性

D.感邪途径是邪从口鼻而入

21.下列哪一项属于暑热与风热之邪致病的共同特点

A.首犯肺卫B.变化迅速

C.发自阳明D.兼挟湿邪

22.正疟的代表方是

A.大柴胡汤B.小柴胡汤加味

C.蒿芩清胆汤D.温胆汤

23.低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齿黑,神倦耳聋,舌干绛,脉虚细,方选

A.复脉汤B.三甲复脉汤

C.加减复脉汤D.黄连阿胶汤

24."天行之病,大则流毒天下,次则一方,次则一乡,次则偏着一家。

"语出

A.王叔和B.吴又可

C.庞安时D.雷少逸

25.下列哪种舌象为血分热毒极盛所致

A.舌焦紫起刺

B.舌纯绛鲜泽

C.舌紫晦而干

D.舌紫而瘀暗,扪之潮湿

26.薛生白所谓湿热证候的提纲是

A.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黄,口渴不引饮

B.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脘闷,舌黄,口渴不引饮

C.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D.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黄,口渴引饮

27.证见神识昏蒙,时明时昧。

时有谵语,舌红苔腻,脉濡滑数宜用

A.安宫牛黄丸B.清宫汤

C.至宝丹D.菖蒲郁金汤

28.秋燥,身热,口干唇燥,便秘,苔黑干燥,脉沉细,治宜首选

A.牛黄承气汤加鲜生地、鲜石斛、麦冬

B.增液承气汤加鲜石斛、鲜首乌、阿胶

C.调胃承气汤加麻仁、阿胶、郁李仁

D.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生地、鲜石斛

29.《湿热病篇》云:

"湿热证,湿热伤气,四肢困倦,精神减少,身热气高,心烦溺黄,口渴自汗,脉虚者,"用

A.王氏清暑益气汤

B.东垣清署益气汤

C.白虎加人参汤

D.三仁汤

30."斑出热不解",对肾水素亏,虽未及下焦,必验之于舌的舌象是

A.舌绛枯萎B.舌紫晦而干

C.苔黑焦枯D.舌焦紫起刺

31.下列哪项不属葛根黄芩黄连汤证

A.身热咳嗽

B.下利色黄热臭

C.肛门灼热

D.苔黄焦燥,脉洪大

32."预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语出

A.《内经》

B.《肘后备急方》

C.《千金要方》

D.《诸病源候论》

33.《温热论》中所述"分消上下"是指

A.清上泄下B.宣肺攻下

C.凉膈通腑D.以上都不是

34.秋燥,症见发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苔薄白而燥,治宜

A.麻杏石甘汤

B.清燥救肺汤

C.千金苇茎汤

D.黄连阿胶汤

E.沙参麦冬汤

35.下列哪一项不是温病兼挟痰饮的原因

A.素有停痰

B.素有宿饮

C.阴液虚衰

D.病邪流连气分,三焦气化失司

36.湿热证,舌遍体白,口渴,湿滞阳明,宜用

A.辛开B.苦燥

C.淡渗D.苦泄

37.运用增液承气汤与调胃承气汤的主要鉴别点是

A.潮热.便秘B.腹胀满痛拒按

C.时有谵语D.口干唇燥

38.藿朴夏苓汤和三仁汤均能宣表化湿,但三仁汤较适用于

A.表湿偏重者

B.湿邪偏重,湿中蕴热者

C.湿热并重者

D.外有表寒,内有湿滞者

39.伏暑卫营同病治宜解表清营,方用银翘散加何药为宜

A.生地、丹皮、玄参、大青叶

B.生地、丹皮、栀子、莲子心

C.杏仁、滑石、苡仁、通草

D.生地、丹皮、麦冬、赤芍

40.春温,虚风内动证:

其治疗宜滋阴熄风。

常用滋阴药是

A.玄参、生地、麦冬

B.沙参、玉竹、麦冬

C.梨汁、苇茎汁、麦冬汁、藕汁

D.麻仁、阿胶、鸡子黄、五味子

41.下列哪一项不属于新感温病的初起表现

A.发热恶寒B.头身疼痛

C.咳嗽鼻塞D.苔黄尿赤

42.湿热相蒸所致之汗出是

A.时有汗出B.大汗淋漓

C.微汗D.战汗

43.温病中适用于"增水行舟"法的证候是

A.腑实阴伤证

B.腑实兼气液两虚证

C.肺燥肠闭证

D.津枯肠燥便秘证

44."夏伤于暑,被湿所遏而蕴伏,至深秋霜降及立冬前后,为外寒搏动而触发。

邪伏膜原而在气分者,病轻而浅;邪舍于营而在血分者,病深而重。

"语出

A.《温病条辨》

B.《通俗伤寒论》

C.《温热暑疫全书》

D.《伤寒指掌》

45.风温余邪未尽,肺胃阴伤证的治疗,下列何方最适宜

A.增液汤

B.青蒿鳖甲汤

C.清燥救肺汤

D.沙参麦冬汤

E.黄连阿胶汤

46.《温病条辨》中提出,秽湿着里,见脘闷便泄,当用

A.一加减正气散

B.五加减正气散

C.三加减正气散

D.四加减正气散

47.温病的病名首见于

A.《黄帝内经》

B.《伤寒论》

C.《外台秘要》

D.《肘后方》

48.提出邪有"天受"、"传染"的是

A.《温疫论》

B.《温热论》

C.《外感温病篇》

D.《湿热病篇》

49.温病与温疫的主要区别在于

A.是否有传染性

B.发病的缓急

C.病邪的性质

D.传变的快慢

50.身热不退,朝轻暮重,神识昏蒙,似清似昧,舌苔黄腻,脉濡滑数。

辨证为

A.病在气分B.病在气营

C.病在气血D.病在血分

51.有关烂喉痧的系统论述主要见于

A.《金匮要略》

B.《诸病源候论》

C.《千金翼方》

D.清代医学文献

52.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痰蒙"的临床表现

A.身热不退,朝轻暮重

B.神识昏蒙,时明时昧

C.间有谵语

D.舌纯绛鲜泽

53.《温病条辨》中提出,湿温见脉缓身痛,舌淡黄而滑,渴不多饮,或竟不渴,汗出热解,继而复热者,治用

A.三仁汤

B.茯苓皮汤

C.三加减正气散

D.黄芩滑石汤

E.青蒿鳖甲汤

54.证见身热,腹痛,便秘,口干咽燥,倦怠少气,或撮空摸床,肢体震颤,目不了了,苔干黄或焦黑,脉象沉弱。

其病机是

A.阳明热结,腑气不通

B.阳明热结,气液两虚

C.阳明热结,阴液亏损

D.阳明热结,小肠热盛

55.下列哪项不是葛根芩连汤证具有的表现

A.苔黄厚焦燥,脉沉有力

B.下利急迫,色黄热臭

C.肛门灼热

D.腹无硬痛

E.苔黄脉数

56.叶天士认为用苦泄法治疗胃脘痞闷的舌象应是

A.白而不燥B.灰白不燥

C.或黄或浊D.黄白相兼

57.风热表邪未解而津液已伤,其舌象为

A.苔薄白欠润B.苔薄白而干

C.苔白厚干燥D.苔黄干燥

58.发病较缓,病程较长,易于困阻清阳为

A.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B.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C.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D.温热毒邪的致病特点

59.温邪的内涵:

A.不包括物理性致病因素

B.包括了某些生物性致病因素

C.具有温热性质

D.包括了六淫

60.风温、暑温、伏暑、秋燥的命名,主要依据是

A.一定的季节性

B.四时主气

C.发病初起的类型

D.临床特点

61.风温邪袭肺卫而兼热入气分,气粗如喘者,用桑菊饮加

A.黄芩、枇杷叶

B.麻黄、苏叶

C.石膏、知母

D.桑皮、白果

62.春温后期,虚风内动,时时欲脱,其治疗处方是

A.羚角钩藤汤加人参

B.大定风珠

C.三甲复脉汤

D.小定风珠加生脉散

63.温病兼见胸胁满闷,上气太息,脘痞,不思饮食,脉弦涩。

为温邪兼:

A.痰饮B.食滞

C.气郁D.血瘀

64.春温后期身热,心烦不得卧,舌红苔黄,脉细数,病机为

A.热伤肾阴,心火亢盛

B.热灼营阴,扰乱心神

C.余热久羁,肝肾阴伤

D.余邪留伏阴分

65.气营两燔证见症

A.壮热、口渴、头痛、苔黄、脉数

B.烦躁不宁、斑疹隐隐、舌红绛

C.身热灼手,吐血便血,斑疹密布

D.壮热口渴,斑疹隐隐,舌红绛

66.下列症状中,哪一项不是热与血结证出现的

A.少腹坚满,按之疼痛

B.小便自利,口干漱水不欲咽

C.大便色黑或结

D.神志如狂或时清时乱

E.身体灼热,吐衄发斑

67.关于温病滋阴法的作用和应用,以下哪项提法欠妥

A.属于"补法"的范围

B.具有滋补真阴,生津养液,润燥制火等作用

C.按其适应证可分为"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滋补肾阴"三种

D.滋补肾阴的代表方是加减复脉汤

68.风温,证见身热咳嗽,下利色黄臭,肛门灼热,腹不硬痛,苔黄,脉数。

选用下列哪一处方最适宜

A.麻黄、杏仁、石膏、黄连、白芍、甘草

B.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C.黄连、瓜蒌、枳实、半夏、木香

D.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苇茎、苡仁、豆卷、茯苓

69.下列哪项不属肺热移肠证

A.腹胀满硬痛B.下利色黄热臭

C.肛门灼热D.身热咳嗽

70.烂喉痧初起邪在肺卫,治疗原则是

A.透表泄热,清胃解毒

B.透表泄热,清咽解毒

C.透表泄热,凉血解毒

D.清热消肿,清咽解毒

71.下列哪项不是实风内动的特征

A.按之即止B.抽搐频繁

C.抽搐有力D.抽搐幅度大

72.寒热起伏,胸痞腹胀,溲短,苔腻,其辨证为

A.卫分证B.气分证

C.营分证D.血分证

73.暑温临床特点,下列说明中哪种提法欠妥

A.发病急骤

B.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等气分证候

C.病机传变迅速

D.易化燥伤津

74.下列除哪项外均可视为气分证范围的治法

A.清热泻火B.透热转气

C.豁痰开窍D.通腑泄热

75.下列除哪项外,均为温病肝风内动之象

A.颈项强直,角弓反张

B.舌体短缩、强硬

C.牙关紧闭,两目上视

D.昏狂谵妄

76.下列哪项不是宣白承气汤中的药物

A.石膏B.知母

C.生大黄D.杏仁

77.《温热论》中的"浊邪害清"之浊邪是指

A.痰饮B.湿热

C.湿浊D.瘀血

78.湿温身热不扬,脘痞腹胀,大便溏泻,小便混浊,苔白腻,脉濡缓,治宜

A.清热化湿B.宣开湿浊

C.燥湿化浊D.芳香宣化

79.痰热阻肺,腑有热结证选用方为

A.调胃承气汤B.导赤承气汤

C.桃仁承气汤D.宣白承气汤

80.温病治法中的"分消走泄"属于

A.解表法B.通下法

C.和解法D.清气法

81.下列哪项不是暑伤津气的表现

A.身热息高

B.心烦溺黄

C.口渴,自汗,肢倦神疲

D.脘痞食少

82.伏气温病包括有

A.暑温、风温、春温

B.春温、湿温、烂喉痧

C.伏暑、春温

D.风温、伏署、秋燥

83.《温病条辨》中提出,太阴温病发汗而汗不出者,如发疹者,治当用

A.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赤芍、麦冬

B.银翘散

C.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元参

D.银翘散去牛蒡、元参,加杏仁、滑石

E.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芥穗加杏仁、石膏、黄芩

84.首先提出干霍乱名称的文献是

A.《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千金要方》

85.寸部脉象洪大,所主的病候是

A.邪在肺卫

B.阳明气分热邪亢盛

C.热盛而津气已虚

D.热伤肺气

86.温病卫分证的辨证要点是

A.发热,微恶寒,口微渴

B.寒热头痛,呕恶不食,舌红,脉浮数

C.发热而渴,不恶寒

D.恶寒发热,头痛无汗,脉浮紧

87.骤然大汗,淋漓不止。

口干、舌红,脉数大,神志恍偬者,证属

A.邪热流连气分B.亡阳

C.亡阴D.胃热亢盛

88.温病兼见胸痛,少腹硬满疼痛,舌质紫晦,扪之潮湿。

为温邪兼:

A.痰饮B.食滞

C.气郁D.血瘀

89.下列哪一项不是热盛动风的证候表现

A.心中憺憺大动B.手足抽搐

C.角弓反张D.灼热肢厥

90.薛生白说的"湿热证口渴,苔黄起刺,脉弦缓、囊缩、舌蹇、谵语、昏不知人,两手抽搐"的病机是

A.湿热蕴结阳明

B.湿热化风,窜犯经脉

C.津枯邪滞

D.热邪充斥表里三焦

91.治疗水晶痦宜选用

A.辛凉解表

B.辛寒清气

C.透热化湿,宣畅气机

D.益气养阴

92.高热,面赤,烦渴,汗大出,抽搐,舌红苔黄燥,治宜

A.通腑泄热、凉肝熄风

B.泻火清营、凉肝熄风

C.凉血散血、凉肝熄风

D.清气泄热、凉肝熄风

93.温病证见壮热烦渴、头痛如劈、烦躁不安、肌肤发斑、吐血衄血、舌绛苔黄、脉数。

其病变阶段为

A.气分B.气营分

C.血分D.气营血分

94.秋燥肺燥肠闭的证候有

A.神志昏愦B.痰多咳嗽不爽

C.大便溏而不爽D.谵语

95.在春温的热盛动风中,下述哪一种不属其病理变化:

A.气分热盛B.阳明腑实

C.邪闭心包D.真阴枯竭

96.身热.头晕胀痛,手足躁扰,狂乱痉厥,舌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宜

A.白虎汤加羚羊角、钩藤

B.羚角钩藤汤

C.羚角钩藤汤送服至宝丹

D.犀角地黄汤加羚羊角、钩藤

97.叶天士说:

"夏暑发自阳明":

是指

A.暑为火热之气,传变迅速

B.暑温病易见阳明经证与阳明腑证

C.暑温病易夹湿为患

D.暑温病初起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候

98.疫疹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突起肌肤红疹,发无定处,以头面四肢为多,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证属

A.邪遏膜原

B.卫气同病

C.阳明热炽、迫血妄行

D.风热伤络

99.《湿热病篇》湿热病提纲是

A.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黄,口渴引饮

B.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黄,口渴不引饮

C.始恶寒,后发热,汗出胸痞,舌白,口渴引饮

D.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头痛身痛,舌白

E.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100.既能化火,又能遏伤阳气的温邪是

A.湿热B.温毒

C.风热D.燥热

101.风温证见发热少汗、头微痛,咳嗽,咽喉肿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最合适的处方是银翘散

A.不加减

B.加知母、黄芩

C.去荆芥加玄参、马勃

D.加花粉、石斛

102.温病阳明热结的首选方是

A.小承气汤B.大承气汤

C.增液承气汤D.调胃承气汤

103.温病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舌苔为

A.苔白厚而粘腻B.苔白厚而干燥

C.苔黄腻D.白苔如碱状

104.湿温,症见发热口渴,胸痞腹胀,肢酸倦怠,咽肿溺赤,小便黄赤,苔黄腻,病机为

A.湿热交蒸,郁阻脾胃

B.湿困中焦,脾胃升降失司

C.湿热交蒸,酿成热毒

D.湿热之邪困阻卫气

E.暑湿积滞,郁阻肠道

105.齿缝流血,齿龈肿痛,血色红而量较多,其机理为

A.心火上炎B.胆火上炎

C.胃火冲激D.肾火上炎

106.病变中心在肺,易耗伤津液的温病是何邪所致

A.燥热病邪B.暑热病邪

C.湿热病邪D.温热毒邪

107.下列哪项在虚风内动时不出现

A.神惫B.手足蠕动

C.口角颤动D.角弓反张

108.暑伤心肾证治宜

A.滋补肾阴,宁心安神

B.滋补肾阴,清泄心火

C.滋补肾阴,清心泻火

D.滋补肾阴,养心安神

109.《温热论》说:

"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

A.银花、豆豉之属

B.荆芥、防风之属

C.薄荷、牛蒡之属

D.桑叶、菊花之属

110.治疗烂喉痧以"畅汗为第一要义"其含义是

A.用辛凉清透,使邪从汗解

B.用辛温发汗的方法

C.要用透热转气的方法

D.通过战汗达到透邪

111.暑热病邪致病

A.易先犯肺卫

B.易使津气耗伤

C.病变以中焦脾胃为主

D.易伤肺胃之阴

112.暑热病邪致病初起病变中心是

A.肺卫B.脾胃

C.阳明D.肺

113.壮热面赤,背微恶寒,头痛头晕,心烦气粗,汗多口渴,舌红,苔黄燥,脉大而芤,治宜

A.白虎加苍术汤

B.王氏清暑益气汤

C.白虎加人参汤

D.白虎汤加银花,石斛,芦根

114.下列诸法中,哪种治法不属于清气法加减变化的范畴

A.轻清宣气B.宣气透表

C.清热养阴D.清热宣肺

115.下列哪一项不是风温的诊断要点

A.初起见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脉浮数等肺卫见症

B.卫分证过后出现肺热壅盛气分证候

C.后期易进入下焦出现阴虚动风证

D.发生于冬春两季

E.肺卫之邪不解,可逆传心包

116.温疫毒盛发斑证可选

A.托里举斑汤B.犀角地黄汤

C.增损双解散D.葱豉桔梗汤

117.使用开窍法的注意事项,下列哪些提法是不妥的

A.气分热盛而致的一时神昏者,不宜早用开窍之剂

B.邪入营血而未见厥闭者,不可早予清心开窍

C.温病出现神昏时,均应投用清心开窍

D.痰浊蒙窍者,不可予紫雪丹

118.呕吐渴饮,伴大便泄泻,肛门灼热,表示:

A.胃肠有热

B.脾胃湿热,升降失常

C.湿热下注,津不上承

D.火热充斥三焦

119.壮热,口渴,头痛,烦躁不安,肌肤发斑,甚或吐衄,舌绛苔黄,脉数者,治宜选用

A.白虎汤B.竹叶石膏汤

C.黄连解毒汤D.加减玉女煎

120.身热面赤,渴欲冷饮,饮不解渴,得水则呕,胸脘痞满,按之疼痛,便秘,舌苔黄滑。

治宜

A.白虎加苍术汤

B.甘露消毒丹

C.凉膈散

D.小陷胸加枳实汤

121.营分证的辨证要点是

A.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

B.身灼热,口干不甚渴饮,舌红燥少苔,脉细数

C.发热胸闷,肌肤红疹,心烦口渴,舌红绛,苔薄白

D.夜热无汗,口干不欲饮,舌红绛少苔,脉细数无力

122.下述哪项是解表法的范围

A.轻清宣气B.宣气化湿

C.宣表化湿D.分利湿邪

123.温病实风的治则是

A.凉肝息风B.柔肝息风

C.镇肝息风D.祛风止痉

124.叶氏所云"两阳相劫"是指

A.太阳,少阳合病

B.太阳,阳明合病

C.阳明,少阳合病

D.风邪与热邪相合

125.男,14岁,谷雨季节,处出游览,当晚发病.身热恶寒,头痛少汗,口苦而渴,心烦,曾服解表退热等药,翌日病情增剧。

壮热口渴,头痛,烦躁,斑疹隐隐,舌绛苔黄,脉数等症。

诊断应为

A.风湿(肺热发疹)

B.风温(热在阳明)

C.春温(热在营分)

D.春温(气营两燔)

126.肺热腑实证的治疗,当用何方

A.调胃承气汤

B.宣白承气汤

C.桃仁承气汤

D.增液承气汤

E.葛根芩连汤

127.在温病学与《伤寒论》的关系上,下列哪项提法欠妥

A.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自属其中,不必另立门户

B.《伤寒论》是温病学发展的基础,温病学的发展补充了其不足

C.温病学与《伤寒论》均为研究外感热病的学科

D.温病学和《伤寒论》在辨证论治精神上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

128.《外感温热篇》中"浊邪害清"之中的清是指

A.清阳B.津液

C.清窍D.胃气

129."三焦"的概念首见于

A.《温病条辨》

B.《外感温热篇》

C.《临证指南医案》

D.《黄帝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