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97802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2.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docx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docx

版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第6课 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

课后篇巩固提升

合格考专练

1.在结束了自西晋灭亡以来200多年的分裂局面后,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同时中国也迎来了一个繁荣与开放的时代。

“中国又一次走向统一”的时间是(  )

A.581年B.589年C.618年D.689年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西晋灭亡以来200多年”可知指隋朝统一的时间,B项正确。

2.贞观初,唐太宗曾对公卿说: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

”为此,唐太宗(  )

A.知人善任和虚心纳谏

B.奉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C.戒奢从简和轻徭薄赋

D.重视人民群众的作用

答案A

解析贞观初年,太宗曾对公卿们说:

“人要照见自己,一定要有明镜;一国之主要想知道自己的过失,一定要借助于忠臣。

”据此可知,A项正确。

3.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

出现贞观之治局面的最主要经济条件是(  )

A.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

B.人口大量增加,导致劳动力充裕

C.生产工具的重大改进

D.农民的土地和生产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保证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要特别注意题干与选项的因果关系,如A、B两项,不是贞观之治的经济条件,而是贞观之治的表现或结果,不具备因果关系;C项和D项相比,C项是条件之一,但不是最重要的条件,古代历史上的治世不是工具改进的产物,而是政策调整的结果。

4.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

”处应为(  )

A.唐太宗统治前期B.唐高宗统治时期

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中宗统治后期

答案C

解析从示意图来看,“?

”处是唐朝的鼎盛时期,这应当是在唐玄宗统治前期,故正确答案是C项。

5.583年突厥汗国被隋朝分裂成西突厥、东突厥两部后,西突厥称霸西域,并控制丝绸之路,势力范围极盛,东起敦煌,西尽里海。

因控制丝绸之路,影响了东西方正常的贸易,为此西突厥被唐朝政权所灭。

灭掉西突厥是在(  )

A.唐太宗时期B.唐高宗时期

C.武则天时期D.唐玄宗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灭掉西突厥是在唐高宗时期,故选B项。

6.据史书记载,“(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指的是(  )

答案C

解析题干“(评)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说明调节犁耕的深浅,这正是曲辕犁安装了犁评所具有的功能,故选C项。

7.唐朝政府改变了历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这说明(  )

A.唐朝国力十分强大

B.唐朝支持少数民族建立政权

C.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D.唐政府的目的在于保卫边疆

答案C

解析材料中“贵中华,贱夷狄”中的“中华”指的是中原的汉族,“夷狄”是对少数民族的一种歧视性的称呼。

自古以来的统治者,都重视中原的汉族,而轻视少数民族。

但是唐朝“抚九族以仁”,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说明唐朝在民族关系上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促进民族交融具有积极影响。

8.对东突厥各部的首领,唐朝也给予优厚待遇,仍令他们管理旧部,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这表明唐朝(  )

A.民族政策灵活开明B.突厥族归属于唐朝

C.首先采用武力征服D.改变了突厥的性质

答案A

解析从题干材料来看,唐朝政府对突厥的管理非常灵活,政策比较开明,故A项正确;从“朝廷里也大量任用突厥贵族为官”来看,B项说法不合题意;C项题干没有反映;题干的做法不会改变突厥的社会性质,故D项错误。

9.8世纪中期,唐朝节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富”。

出现这一局面的主要背景是(  )

A.平定“安史之乱”的影响

B.军政合一地方机构设置的影响

C.对少数民族首领实行羁縻政策所致

D.加强边疆地区军事防务所致

答案D

解析8世纪中期,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事件就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节度使把持地方大权,它的平定并没起到实质作用,故排除A项;B项不是主要因素;C项是客观因素,是外部因素,排除;D项是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符合题目要求,故D项正确。

10.直接导致唐朝衰亡并最终灭亡的是(  )

A.外族入侵B.安史之乱

C.宦官专权D.藩镇割据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的衰落源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灭亡是因为藩镇割据;因为藩镇割据直接导致了唐朝中央政权的弱化和地方政权的坐大,地方的节度使凭借着手中的权力,不服从中央的政令。

而唐朝政府更是无力对付这些割据的藩镇,最后导致唐朝灭亡。

故选D项。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些藩镇跋扈割据,朝廷力弱不能制。

唐宪宗李纯(805—820年在位)整顿赋税,裁减冗员,放免宫女,使财政状况开始好转。

他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剑南西川(今四川中南部)与浙西镇(今苏南、浙西地区),取得胜利,割据多年的魏博镇(今冀南、豫北)主动归顺。

814年,朝廷发兵讨伐反叛的淮西镇(今河南南部),仍沿旧例以宦官监军,将帅不肯出力,战而无功。

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

817年平定淮西,俘杀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迫于此战之威,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一些藩镇被分割裁减。

藩镇跋扈局面告一段落,唐朝一时兴盛。

因宪宗年号“元和”,史称“元和中兴”。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宪宗作为中兴之君,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

参考答案

(1)原因:

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灵活调整征讨策略;剿、抚并用。

(2)共同之处:

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努力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

解析第

(1)问唐宪宗平定“跋扈”藩镇的原因,据材料唐宪宗“整顿赋税,裁减冗员”,可得出开源节流,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据材料唐宪宗“任用主张‘削藩’的李吉甫等人为宰相”,可得出态度坚决、重用主张加强中央集权的官员;据材料“宪宗听取建议,取消宦官监军制度,将帅自行处理军务”,可得出灵活调整征讨策略;据材料唐宪宗“先后讨伐不服从朝廷的”藩镇,迫使“原割据的藩镇主动投附”,可得出剿、抚并用。

(2)问唐宪宗与唐太宗历史功绩的共同之处,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等级考专练

1.汉承秦制,唐袭隋规,都出现了盛世。

然而,秦朝与隋朝却二世而亡,其主要原因是(  )

A.周边少数民族入侵B.统治集团内讧变乱

C.宦官擅权外戚临朝D.横征暴敛、苛政黩武

答案D

解析秦朝和隋朝都是被农民起义推翻的,排除A项;统治集团内讧变乱,不符合秦、隋灭亡的史实,故B项错误;秦有宦官赵高专权,隋没有;秦、隋都没有外戚专权,C项错误;秦、隋两朝都横征暴敛、苛政黩武,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被农民战争推翻,故D项正确。

2.著名史学家白寿彝教授论述隋唐与东南财富时提出:

“隋炀帝开运河,适应了新形势的需要。

固然隋炀帝的初意是在游玩享乐,但时代的需要纵无隋炀帝,也要有人开辟出一条能沟通南北的河道的。

”白教授所谈到的“新形势”是指(  )

A.江南已得到开发,需要加强南北联系与经济交流

B.发动对高丽的战争的需要运输军粮

C.农民起义爆发需要派军队镇压

D.当时南方经济已经超过北方

答案A

解析大运河的开通与当时南北经济形势密切相关,是加强南北经济交流的需要。

故选A项。

3.隋唐时期,在首都长安之外,隋炀帝和唐高宗又经营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为东都。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权力平衡的需要B.边患局势的变化

C.经济重心的转移D.城市人口的增加

答案C

解析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作为南北交通枢纽的洛阳地位日益变得重要,所以隋炀帝和唐高宗又经营洛阳为东都,故C项正确;A、B、D三项所述均与材料无关。

4.晚年的唐太宗在《帝范》中写道:

“若崇美以广德,则业泰身安。

若肆情以从非,则业倾身丧。

且成迟败速者国基也,失易得难者天位也。

可不惜哉。

可不慎哉。

”这表明晚年的唐太宗(  )

A.基本上对自己的统治持否定态度

B.注重反省和总结经验教训

C.美化自己并掩饰统治期间的过错

D.对最高统治地位已无兴趣

答案B

解析此题解题的关键是获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成迟败速”“失易得难”是唐太宗对政治统治经验和教训的高度概括和总结;同时,可从材料的出处《帝范》中寻找突破口,也可以看出这是晚年唐太宗的自我反省。

5.《旧唐书》称:

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

武则天遗言无字碑,由后人评价自己的功过。

现代史学家之所以肯定武则天主要是因为(  )

A.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其执政时期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C.发展科举制度,创立殿试制度

D.具有革新魄力,重用有才之人

答案B

解析在武则天执政时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所以才得到史学家们的肯定。

6.中唐后,汴州(开封)、宋州(商丘)、楚州(淮安)、广陵(扬州)、苏州和杭州等城市逐渐繁荣起来,其主要原因是(  )

A.运河航运的兴盛B.长江航运的发达

C.江南经济的发展D.对外贸易的兴盛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呈现的城市主要分布在大运河的附近,故A项正确;长江航运发达与材料中强调的汴州(开封)、宋州(商丘)的发展无关,故B项错误;江南经济的发展与材料中北方城市的发展关系不大,故C项错误;对外贸易上,唐朝主要是海上丝绸之路,带动的是沿海地区,故D项错误。

7.“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这段话反映了(  )

A.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

B.郡国并行威胁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

D.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据材料“方镇相望于内地”可知,其反映的是唐代的藩镇割据;据“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可知,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

宗法血缘关系得到强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故A项错误;郡国并行出现在西汉时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藩镇割据使中央集权遭到削弱,而非君主专制制度遭到破坏,故C项错误。

8.唐德宗时期的重臣陆贽在《陆宣公奏议》中说:

“边陲之戍,用保封疆;禁卫之师,以备巡警。

二者或阙,则生戒心。

国之大防,莫重于此。

”这反映了(  )

A.唐朝周边国际环境恶劣

B.“守内虚外”的军事策略

C.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

D.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

答案C

解析材料主要体现了大臣陆贽对唐朝边陲和禁卫军队的重要作用的认识,而没有体现出唐朝周边国际环境恶劣,故排除A项;材料也没有体现“守内虚外”的军事策略,而是强调内外同等重要,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边疆与禁军同样重要,因此反映对国家安全的高度重视,故C项正确;材料也没有体现藩镇割据威胁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9.下表为“唐前、后期长江下游地区水利工程数量比较表”。

它反映了唐代(  )

  地区

时间  

淮南区

浙西区

浙东区

宣歙区

总计

唐前期

8

12

9

0

29

唐后期

17

33

26

7

83

A.我国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

B.长江下游地区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农业摆脱了自然条件的束缚

D.江南地区开始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答案B

解析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水利工程数量增多,体现了农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兴建水利工程,说明农业并未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故C项错误;材料中仅仅反映了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并未说明农业生产的地位,故D项错误。

10.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

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

河朔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

中原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骄藩

边疆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

东南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A.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延续了唐朝的统治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唐朝藩镇割据。

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但从材料图表看,各地区的藩镇情况不尽相同,直接参与“安史之乱”的河朔地区地方势力明显强大,但在藩镇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中央对中原、边疆和东南地区的藩镇仍有较大控制力,对河朔藩镇形成制约,维护边疆安全,使唐朝政权得以延续,故D项正确;在经济重心南移的条件下,材料中东南型藩镇要上供赋税,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边疆型和东南型藩镇的任务分别是守边疆、防盗贼,由此不能得出彼此攻伐不已的结论,故B项错误;藩镇割据整体上威胁了中央的权威,故C项错误。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使得唐初的赋税徭役比隋朝有所减轻。

尤其是力役,不仅削减了大型公共工程,以减轻民众的劳役负担和赋税,而且比较有节制,注意不夺农时。

太宗认为,“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注意百姓疾苦,重视灾害的救济工作,或减免灾区租赋,或直接对灾民给予抚恤与赈济。

为减轻广大人民的负担,唐太宗“去奢省费”,注意节俭。

同时精简机构,把中央官吏从两千余人减少到六百余人,“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

还并省了许多州县,节约了政府的开支。

材料二 唐太宗大力倡导发展农业生产。

他曾“亲耕籍田”,以示重农之意。

为解决耕牛之不足,太宗通过与突厥等族的“互市”换回大量的马、牛,用以耕田。

还派使者用金帛赎回被突厥掳去的男女八万余人。

又释放宫女三千多人回到民间,准予婚配,以增加农业生产人口。

为保障农民有充足的生产时间,太宗还特别注意“不夺农时”。

他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认为人君唯有崇尚“简静”,不发兵戈,不兴土木,“不夺农时”,与民休养生息,农业生产才能得以恢复和发展起来。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宁欣《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为缓和社会矛盾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为发展农业生产所采取的举措,说明其举措所体现的治国理念。

(3)根据材料一、材料二,评价唐太宗的治国策略。

参考答案

(1)轻徭薄赋;重视灾害救济;提倡节俭;精简机构,撤并州县,节约开支。

(2)举措:

“亲耕籍田”,做出表率;通过与少数民族的互市增加耕作的牲畜;增加农业生产人口;不夺农时,与民休息。

理念:

重农、存百姓。

(3)唐太宗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以民为本,采取措施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最终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

这体现出其作为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清明统治和敏锐的政策眼光,反映出他是位有作为的封建统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