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04343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docx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教案全集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第1节 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2.重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经历从感性到理性的思维飞跃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界的美妙与和谐.

2.鼓励学生探究凸透镜和凹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服务于人类的意识.

3.鼓励学生用毅力去战胜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疑惑、障碍、艰辛等阻力,逐步超越自我.

【重点难点】

重点:

探究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难点:

理解会聚、发散;会作透镜的光路图.

【教学准备】

教具:

投影机、投影片、盛满水的酒瓶.

学具:

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盛满水的烧杯、废灯泡的玻璃罩(若干组)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光的折射?

2.光的折射有什么规律?

3.请同学们画出光通过三棱镜时的大致光路.

让学生明白本节知识与前一章知识的关系,以及光通过玻璃仪器时总向厚的一边偏折.

导入新课

调动学生将自己见到过的各种各样的透镜都写出来,并引导他们对这些透镜进行分类.

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体现“从生活到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进行新课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让学生自由提出与“透镜”有关的问题,并进行猜想.

小组讨论后,将问题和猜想写在学案(或笔记本)上,同时查阅书中的相关段落.

[学生实验]

1.鉴别出桌上的两块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2.识别出桌上的两副眼镜,是老花境还是近视眼镜?

学生两人一组,动手实验,讨论后得出结论,举手回答.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学生实验]

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

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设计为学生随堂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的“正对太阳光”“最小、最亮的光斑”等词,并要求学生还要将光斑形状画在学案上(或笔记本上).

[学生带上桌上的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笔、学案(或笔记本),到室外有阳光的平台上,两人一组动手做实验:

认真操作、仔细观察、记录、分析.(5分钟)]

(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引导学生讨论后归纳得出实验结果:

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指导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

三、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用复合投影片模拟再现“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的全景.

引导学生讨论、思考、观察.

目的是进一步明确本节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同时用好教材,淡化概念教学.

让学生体验知识,将知识活化.

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和用实验来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逐步学会从真实而又复杂的物理实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而不是仅仅将视野和思维停留在一大堆材料和数据中.

课堂小结

1.课堂自评.

2.课堂检测.

3.请学生小结:

a.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对“知识与技能”的小结.

b.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学习过程、方法是什么?

对“过程与方法”的小结.

c.在本节课的探究实验过程中,你体验到了什么样的疑惑、紧张、兴奋或喜悦?

你又是怎样处理这些情感的?

突破本节难点: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这是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检测.让学生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量化自评,便于学生学会自己同自己比,学会认识自己,逐步战胜自己,并最终超越自己.

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小结.

布置作业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1节 透镜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凸透镜.例如“老花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叫凹透镜.例如“近视眼镜”.

2.透镜都有主光轴和光心.

3.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4.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手制作照相机模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凸透镜成像时,简单比较物到透镜的距离与像到透镜的距离.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物距与像距的大小比较.

难点:

凸透镜成像的几种情况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

大幅照相机挂图(或用多媒体投影仪投影照相机实物)、制作照相机模型的材料多套[焦距为5~10cm的放大镜(直径为3~5cm)、两块约为20cm×20cm的硬纸片、半透明塑料薄膜、粘胶纸]、投影仪、画有带箭头的十字坐标的幻灯片、放大镜、一杯水、几个滴水管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照过相,也有的同学使用过照相机,那你们有没有想过照相机是如何把大景物变成小相片的呢?

同学们上课时总是看到老师把一张写满字的底片放在投影仪的玻璃平面上,再开机就能在教室讲台的屏幕上投影出清晰的文字和图片,而且这些都是放大了的,这又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两种常见的仪器的工作原理吧!

用常见的事物引入新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新课

一、照相机

悬挂大幅照相机挂图(或投影照相机实物).

提问:

照相机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学生: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回答问题.

悬挂教材插图5.2-1的照相机原理图(或用胶片投影).

讲述:

照相机拍照原理.

让学生对照相机的构造有感性认识.

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产生兴趣.

指导学生制作照相机模型,让学生观察照相机所成的像.

制作过程:

①学生出示一个照相机模型.②指导学生制作照相机模型.③指导学生观察所成的像.

组织讨论:

①像比物体是变大了还是变小了?

②像距与物距哪个大?

③像是正立的还是倒立的?

二、投影仪

让学生观察教室的投影仪(或挂图).

提问:

投影仪主要由哪几部分组成?

演示:

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取下,把画有带箭头的十字坐标的投影片(或一支笔)放到载物台上,记住箭头的方向.

组织讨论:

像的大小、正倒及像距与物距的大小比较.

(学生回答问题.)

悬挂教材插图5.2-3的投影仪原理图(或用胶片投影).

讲述:

投影仪的工作原理.

三、放大镜

指导探究:

①让学生两个人一组用凸透镜观察教材中的文字;

②水滴能把字放大吗?

组织讨论:

放大镜所成的像是怎样的?

(学生探究活动并分组讨论.)

组织讨论:

综合比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有什么区别.

(学生分组讨论一并作答.)

通过动手制作照相机模型,并观察窗外物体在屏幕上所成的像,使学生感受照相的过程,并直接感知照相机所成的像是缩小、倒立的实像.

让学生对投影仪的构造有感性认识.

让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倒立的实像有感性认识.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让学生对利用凸透镜成放大、正立的虚像有感性认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课堂小结

学生独立完成并互相评估.

知识的应用、巩固与拓展.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所成的像的特征:

镜头的作用

像与物体比较

像距与物距比较

照相机

凸透镜

像缩小、倒立

像距小于物距

投影仪

凸透镜

像放大、倒立

像距大于物距

放大镜

凸透镜

像放大、正立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体位置的关系.

2.了解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实践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

2.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重点难点】

重点:

1.凸透镜成像规律.

2.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

难点:

1.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2.对凸透镜成像性质的描述.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师和学生用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照相机模型、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根据上节课内容和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引导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回答问题,并让学生产生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创设情境,从生活走向物理,使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进行新课

一、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一)提出问题

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

(二)猜想与假设

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教材插图5.2-1、5.2-3,5、2-5,指导学生观看并针对问题做出与物距或物距和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三)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要验证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指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让学生根据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观察教材第98页表格,明确实验观察和记录的项目.

(学生活动:

分四人小组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学生评估、改进实验方案.同时观察表格,明确实验目的.)

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案补充说明实验注意事项:

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且尽量由大变小直到在屏上找不到像.至少6次.)

提问:

怎样观察像?

怎样记录物距、像距?

(四)进行实验

师:

巡回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生:

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生:

实验、思考、作答.

提问:

在光屏上得不到像时,怎样观察像?

培养学生由生活现象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感悟,培养观察能力,开发思维.

板书学生猜想的内容,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有学生猜想与焦距有关,需给予肯定,同时指出本节课研究的是同一个透镜,焦距是一定的.

教师演示实物投影,不是整个实验过程,而是对实验的说明,是为了使所有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及方法,强化对物距、像距概念的理解,从而突破难点,教师起到必要的引导作用.

(五)分析和论证

选出学生较标准的数据实物投影.给出焦距,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讨论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物距大于焦距时,物距变小,像变大.

物距大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像.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像.

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正立、放大的像.)

(六)评估

选出有代表性的数据实物投影,指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评估.

二、实像和虚像

由平面镜成像情况及探究实验中凸透镜有时成像在光屏上,有时不能成像,指导学生得出实像和虚像的概念,并用多媒体演示课件.

指导学生思考教材“想想议议”,结合实验数据讨论得出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规律,补充到前面总结出的规律中.

(总结出成实像和虚像的规律:

物距大于一倍焦距时,成实像;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成虚像.)

三、应用

(一)照相机原理和构造

出示照相机模型,指导学生了解基本结构,再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进一步认识照相机的原理.被拍物体到镜头距离大于二倍焦距时,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师:

让对摄影感兴趣的学生介绍照相机的主要组成部分(调焦环、光圈、快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怎样才能把相片照好.教师补充说明.

生:

踊跃发言,提高兴趣,活跃思维,扩大知识面.

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

(二)投影仪原理和构造

演示投影仪,结合教材插图5.2-3,指导学生认识其构造及原理.投影片(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时,在天花板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说明并演示实际看到屏幕上正立的像是反光镜的作用.

(学生活动:

观察投影仪的构造、所成的像及教材插图,思考得出原理.)

(三)放大镜原理

指导学生实验,体会得出放大镜原理:

物距小于一倍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及精神.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精神、制订计划能力、创造能力、表达能力、评估能力、勇于发表见解的意识.

启发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数据较多,要加强引导.自行总结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突破难点,培养分析、归纳的能力.

在实验及结合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加深对实像、虚像的理解.

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物品的原理,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从日常生活物品中探索物理原理的意识及能力,体现新课标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课堂小结

学生练习,师生共同讲评.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巩固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

重点小结凸透镜成像规律和科学探究方法.让知识和方法系统化.

布置作业

教材“动手动脑学物理”第1题.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3节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一、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的焦距f=10cm

物距u

像距v

像的特征

正倒

大小

虚实

位置

变化规律

应用

u>2f

f

倒立

缩小

实像

异侧

u=2f

v=2f

倒立

等大

实像

异侧

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异侧

物近像远

像变大

照相机

求焦距

投影仪

u=f

不成像,大小不变的圆形光斑

平行光源

u

正立

放大

虚像

同侧

物近像远

像变大

放大镜

口诀:

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实倒异侧,虚正同侧.

二、实像和虚像

实像:

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用光屏承接.

虚像:

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不能用光屏承接.

三、应用

1.照相机原理和构造:

被拍物体到镜头距离远远大于焦距时,在胶卷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

2.投影仪原理和构造:

投影片(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时,在天花板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3.放大镜原理:

物距小于焦距时,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结构,知道眼睛是怎样看清楚物体的.

2.知道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特点及其矫正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凸透镜成像的再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物理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稍神.

3.创设思考、回答、交流和讨论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培养学生信息交流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通过几个问题的讨论,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知识去解释或联想某些实际的生活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通过自学,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具有做眼保健操、保护视力的意识,注意用眼卫生.

2.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与小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3.通过科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

眼睛的构造及视力矫正.

难点:

1.近视眼及其矫正.

2.远视眼及其矫正.

【教学准备】

教师:

眼球模型、能伸缩镜头的调焦照相机、充气气球、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内含眼球模型图、教材中图5.4-2,5.4-3,5.4-4的动画形式、问题讨论题目、眼保健操乐曲).

学生:

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焦距不同的凸透镜和凹透镜(5cm、10cm、15cm),用透明薄塑料袋做的水透镜(或用无色透明的软胶瓶装满清水,学生事先准备好)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在黑板上出示视力表,请几个同学辨认视力表,同时引导学生就人的眼睛看物体这个问题进行思考后提问,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并让学生明白物理与人体紧密相关,激发学生自己去弄明白自己身体的问题.

新课进行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理猜想.

教师提问几个小组的发言,并及时将问题和猜想板书在黑板上,接着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汇总和分析,提出该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人眼如何看到物体?

人眼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近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等等.

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研究.

人眼如何看到物体?

出示眼球模型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联想凸透镜成像,体会眼睛看物体的原理,即类似于照相机成像原理,并要求学生进行实验,巩固凸透镜成像规律.

实验一:

利用凸透镜在光屏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烛焰的像,并将眼睛看物体与该实验进行类比:

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学生分小组实验操作、观察、类比、理解、记录.)

请全班学生都看视力表上某个大家都看得清楚的“E”字,教师也可请一位同学分别在第一排和最后一排观看.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

人眼如何看到远近不同的物体?

(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争辩.)

实验二:

改变物体的远近,研究透镜所成的像的位置,位置是改变的.

进而提问:

在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时,若要使距离透镜远、近不同的物体都成像在光屏上,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思考:

只有改变凸透镜的焦距才行.)由此引入眼睛晶状体的焦距调节问题.

(学生分小组复习、实验、记录并思考、讨论)

实验三:

利用所给焦距不同的凸透镜,研究透镜焦距与透镜扁凸的关系(手摸与观察):

透镜扁平,焦距长,折光能力弱;透镜凸厚,焦距短,折光能力强.

(学生活动:

小组实验、探究、操作并归纳总结.)

实验四:

利用水透镜,模拟晶状体的变形与调焦,以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活动:

小组实验、探究、操作.)

结合多媒体课件演示教材中图5.4-2,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统一认识,使学生明白:

观察近处物体时,晶状体凸厚,焦距变小;观察远处物体时,晶状体平薄,焦距变大,这是晶状体和睫状体共同所起的调节作用形成的.

实验五:

利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镜验证眼睛调焦问题:

当f=10cm,u=21cm时,调节光屏,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在透镜和光屏位置不变的情况下,f=15cm,调节u(大约70cm),仍能在光屏上成像.

(学生活动:

小组实验、探究、操作、记录.)

近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

在明白了上述内容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学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配以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近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方法,加深学生理解.

通过猜想,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既是集中思维,又为后面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使学生明确该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实验研究是科学探究的核心环节.

首先要让学生对人眼看物体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然后才能讲其他的问题.

上一节做过该实验,其主要作用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类比.

为学生理解近视眼、远视眼作铺垫.

不断创设信息交流的机会,进行思维的碰撞,只有在思维的碰撞中才能显现出真理来.

加深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和来源.

感受、经历调焦.

统一认识.

实验验证、认同.

培养自学能力也是我们的教学目标,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多让学生自学.

实验六:

近视眼矫正的实验验证

当f=10cm(当作正常眼),u=70cm时,调节光屏,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换上f=5cm的凸透镜(当作近视眼),光屏不动,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在凸透镜前插上凹透镜(或学生的近视眼镜),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

(学生活动:

小组实验、探究、操作、记录.)

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

采用学生自学方式,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并配以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方法,并与近视眼进行类比,加深学生理解.

实验七:

远视眼矫正的实验验证.

当f=10cm(当作正常眼),u=25cm时,调节光屏,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换上f=15cm的凸透镜(当作远视眼),光屏不动,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在凸透镜前再插上一个凸透镜(f=5cm),观察光屏上像的情况.

(学生活动:

小组实验、研究、操作、记录.)

实验验证、感受.

培养自学能力.

实验验证、感受.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若时间不够,该实验可不做.

可根据课堂时间情况具体安排讨论的问题,讨论不完的留到课后完成.

课堂小结

(教师事先将这些问题打在电脑里,到时放映出来.)

1.有两个同学都是近视眼,甲视力0.4,乙视力0.8,他俩眼睛的晶状体有什么不同?

他们要矫正视力,戴的近视眼镜有什么不同?

谁眼镜度数高?

度数高说明什么?

2.近视的原因有哪些?

如何预防近视?

3.学了本节后,你认为做眼保健操是如何起到预防近视作用的?

4.学生开始上课时提出的其他问题.诸如:

同一物体远近不同在眼中成像的大小问题等等.

5.人类有许多东西是仿照动植物的一些特性而制造出来的(即仿生学).据了解,利用眼睛的调焦特性,人们制造出调焦照相机和摄像机,请你谈谈它们的优点.

6.现在医学上可以采取激光的方法医治近视眼,你猜猜这种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是做什么?

你觉得还有没有治疗近视眼的方法?

7.为了保护学生的视力,有些地方要求学生用的书籍、资料、练习本不再用白色纸张,而是用特定的淡黄色纸张,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觉,并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弄清其中的道理.

学生做操:

用录音机播放眼保健操音乐曲,指导学生做眼保健操.

学生做操,同时回顾与思考该节知识.

给予充分的机会让学生与同学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拓展思维,联想创新.

了解社会,关注自己.

主要针对学生平时做操不认真,让他们真正感受一下.

布置作业

学生缺乏文字表达题的训练,故应加强练习.

┃教学小结┃

【板书设计】

第4节 眼睛和眼镜

一、学生提出的问题及猜想

二、实验研究

1.人眼看物体的原理

类似照相机的凸透镜成像.

2.人眼看远处物体的原理

晶状体的调节作用.

3.近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

晶状体太厚或眼球太长,戴凹透镜.

4.远视眼的形成及其矫正:

晶状体太薄或眼球太短,戴凸透镜.

第5节 显微镜和望远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2.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折、概括能力.

3.学会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乐趣,使学生乐于观察、试验.

2.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

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

难点:

如何让学生通过凸透镜组合得出显微镜、望远镜的原理.显微镜、望远镜的结构是如何满足组合出的凸透镜成像原理的.看清物体与视角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