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09116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docx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

第二章心理健康概述

一、健康概念

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都日臻完善的整体。

二、大学生应怎样理解心理健康

1.心理健康的界定

在心理学文献著作中对心理健康的界定多种多样,几乎可

以说有多少心理健康方面的专家就有多少种心理健康的定义。

但需要说明的两点是:

一勿将心理健康的内涵与心理健康的具

体表现相混淆,二勿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相混淆,前者尤需

注意。

笔者经过学习和领会,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认为:

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适应状态。

这意味着:

(1)心理健康是一种适应状态,即个体带着已有的心理模式对来自自身的和外部环境条件的种种变化作出合适反映的状态。

具体讲就是人能根据所面临的内外环境条件变化的性质、

强度及环境的要求与个人的愿望作出相应的心理和行为反应。

(2)适应应当是持续的,即相对稳定的,而不是波动的或

偶发的,即人的心理行为反应在大多数情况下应当是合适的。

(3)适应应当是积极的。

虽然人可以无意地处理环境刺激,但作为有意识的人来讲适应主要应当是有意识的,在意识领域解决问题,一方面有意识地改变自身的认知、情感、思想观念等去满足环境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改变环境满足自身的需求与愿望。

这样以来适应的过程也就具有了灵活性与创造性。

(4)适应状态从本质上意味着人自身获得了一种平衡,能享受到满足感、幸福感、自尊感和自我统一感,同时也意味着与环境之间取得了协调,人能与社会与他人产生积极的互动,搞好人际关系,为社会公众利益付出自己的努力。

2.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心理特征

从人的心理与行为结构看,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当具有下述特征。

(1)智力健全。

即智力水平正常,智力结构无明显缺陷,并且喜欢学习,能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智慧,获得成功感和充实感。

(2)情感健全。

即对自己的情感有基本的了解。

情感反应的强度与延续性适当,能理解别人的情感,能保持愉快的心境。

(3)意志健全。

即善于确定行为目标,并能为实现目标而克服来自自身的不合理欲望和各种困难,能抗拒外界的种种诱惑。

(4)人格(个性)健全。

即有乐观开朗的性格,能接纳自我,并有积极的价值追求。

(5)人际关系良好。

即喜欢与人交往,与多数人能友好相处,同时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在对人的态度上是积极的,如能做到对人尊重、真诚、理解和宽容。

(6)行为正常。

即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和社会行为规范。

(7)能适应社会环境变迁。

即有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观念和能力。

(8)有双重的心理承受力。

既能承受成功与顺利,更能承受挫折与失败。

3.每个人的心理健康都是相对的、独特的

上述八个特征的罗列可能会给同学们一个错觉,认为心理

健康高不可攀,心理健康是一个理想主义的王国。

其实不然,

世界上既无心理完全不健康的人,也不存在心理上绝对健康的

人。

面对八条表现的要求,大学生只要基本具备,就是一个心

理健康的人,而且各人的心理水平、结构与特征各异,每个人

都是他自己而不是别人,只要他的心理和行为不对个人的学习

与工作、人际关系、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带来大的麻烦,就是

心理健康的人。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扫描

一个时期以来,传媒关于青少年(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

的报道提供了一些令人吃惊的数字,说什么33%’的青少年、

30%——40%的大学生需要心理治疗。

这真的是事实吗?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些数字可能和提供者的理解,采用的研究方法、对象有关,更和一些媒体钟爱炒做有关。

那么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事实如何呢?

l.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二重性

首先,从总体上考察,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

的。

无论是智力还是非智力方面,多数同学在多数情况下都具

有明显的健康的优势。

如:

(1)智力得到了较好的开发;

(2)热情而富于激情,内心感受丰富,情感的表达自如,

情绪较积极;

(3)性格乐观开朗;

(4)较能悦纳自我;

(5)有较积极的价值取向;

(6)注重人际关系,多数人有较融洽的人际关系;

(7)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8)参与意识强,并有一定的参与能力;

(9)观念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如学生中的时间观念、竞争

观念、环境观念、创新观念等都有明显发展;

(10)开始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

这些健康心理的表现不仅在许多方面优于西方资本主义国

家的大学生,而且在某些方面也远远强于过去时代的中国大学

生。

例如我们看到国外有的青年心理学中说男女孩子进入青春

期后会处于无事生非、孤独、消沉、悲观失望等情绪状态。

者为验证这一论断,曾用20对形容人的情绪反应的反义词测

试了200余名大学生,结果发现我国大学生的基本情绪是:

快、舒畅、憧憬、紧张、忧虑。

从中可看到学生情感生活的矛

盾性,更可看到其情调的积极性。

因此,我们应对大学生心理树立一个良好的信心,持有一

个乐观的态度。

同时,当我们认真地分析一下大学生的心态时,会发现学

生心理上不健康的一面是令人忧虑的。

1994年国家教委对全

国12.6万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有20.23%的学生有

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南京铁道医学院对1993-1996年大学

新生1908人的调查发现心理问题发生率为9.2%,高危人群

26.2%。

1998年北京大学张智勇等对上海、湖北、甘肃、广

州、河南、安徽等省市4141人的调查显示大学生在SCL——90

各因子上的得分均极显著地高于全国青年组。

淮阴地区1995

年对1549名大学新生的调查表明学生中12.460r6有不同程度

的心理问题。

1997年辽宁省对3121名大学生调查发现有

18.5%的学生有中度以上的心理健康症状,在所调查的九项因

子(SCL——90)中除男生躯体化一项外,均高于全国青年组常

模。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2000年以EPQ、ESL1、STAI、SDS和IT为工具,对本校276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进行了调查。

结果显示约8%——10%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1%的学生有较严重心理障碍需给予特殊关注。

笔者对西安地区12所大学的学生因较严重或严重心理障碍而不能坚持学习的学生进行了调查,时间为1982-1993年,发现此类学生已占到在校学生的1.28‰,个别院校占到3.33‰。

且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事实是严峻的,必须引起起我们的重视J

2.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

(1)首先需要阐明的一个问题是何谓心理障碍,关于心理障碍目前有许多称谓和解释。

从广义上讲可以为:

心理障碍泛指一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和倾向,它是由心理压力与心理承受力之间相互作用失去了应有的平衡而导致的结果。

对这一界定可以作出两种理解:

一是心理障碍虽然可能表现得纷繁复杂林林总总,但其程度是不同的,有轻度的心理障碍,可称其为轻度心理失调或心理健康问题;也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如神经症;还有严重的心理障碍,如精神病。

二是心理障碍发生的机制在于压力与承受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心理压力即个人所感到的心理上的负担和紧张焦虑等反应,实为一种感受。

压力感受的来源是压力源,压力源来自于我们生活中的种种内部和外部的条件变化,特别是那些明显的变化,被称为生活事件.这些事件可能是正性的(好事,我们希望发生的),也可能是负性的(坏事,我们不希望发生的)。

一般讲负性事件给人的压力更大。

人们在一生中,或某个时期均可能遭到一些明显的重大的生活事件带来的压力,但是否心理失衡,还要看当事者的承受力如何。

心理承受力,即人应付心理压力的能力,这些能力主要包括:

认知能力、调整应激的能力、重建心理平衡的能力、运用意志发挥自我功能的能力及克服危机的能力等。

心理承受力虽然与高级活动类型有一些关系,但主要是后天习得的。

压力与承受力相互作用的状况如何,人的心理平衡状况就如何,一般讲承受力越强的人即使遇到很大的压力也不一定出现心理障碍。

但人的承受力不是无际的,故出现心理失衡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奇怪。

我国学者将中国人生活事件归为8类(即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婚姻恋爱问题、健康问题、家庭问题、工作与经济问题、环境问题、法律与政治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

人际关系、环境问题是主要的心理紧张刺激类别,发生频度最高。

青年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最高,农民最低,工人与科技人员居中。

影响青年心理健康水平的紧张性事件主要是学习、婚恋、人际关系、工作等。

青年人一年中所承受的心理压力明显高于中、老年人,心理问题亦相对较多。

心理紧张的高峰年龄在16-20岁之间,主要反应是人际敏感、强迫、抑郁,其次是偏执观念和敌意。

①《中国人群生活事件调查》,载《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0(6)。

大学生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轻度心理失调即心理健康问题、适应性问题,也可称之为一般心理问题。

(2)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从许多研究和现实情况

看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主要有:

①普遍性。

即各年

级、各群体及个体学生均可能发生。

②情景性。

即常为特定

的情景所诱发,如一年级新生第一次来到陌生环境,第一次住

集体宿舍,第一次独立行使经济权,原来处理问题的方法不灵

了,支持者不在跟前,当事者立刻感到紧张无所适从。

又如有

的学生怕考试,一到临考就会恐惧不安,平日则同常人一样。

③暂时性。

即非一贯性、稳定性,属于一过性反应,只要本

人主动加以调适,他人给予支持,一般均可在较短时间内被克

服。

④发展变化的选择性。

如果当事者个人不注意进行积极

的自我调适,又缺乏应有的社会支持,则可能积累演变为更加

严重的心理异常。

如强迫倾向可能迁延为强迫症,对考试的紧

张反应可能演变为考试恐惧症。

⑤不存在心理状态的病理性

变化,即不存不同于一般人的病理性精神症状⑥有一定的个体与群体的差异。

(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临床表现

心理学者傅安球研究认为一般性心理问题的临床表现包括:

分神,期待性焦虑,冷漠,暴躁,自卑,空虚,无端的烦恼,消沉,偏执,孤僻,敌对,狂热,记忆减退,注意转移困难,急躁,狭隘,冲动,狂妄,怯懦,压抑和心理疲劳等。

这些症状在大学生中均为常见症状。

在大学生中只有极少数人(约1/1000左右)可能发生较严重或严重的心理障碍。

此问题将在第八章专题论述,此处从简。

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差异

从近年来国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结果中发现大学生

心理健康在总体相似性情况下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性别差异。

从总体上看,不存在男性比女性更健康或女性比男性更健康的情况。

只是心理健康的集体表现有所不同,大学生亦然。

男生的突出症状是偏执、精神症和敌对,女生的突出症状是恐惧、忧郁、焦虑和人际关系过敏。

这一结果可能与男女社会角色发展有关,如男性的易激怒,争强好胜,女生的怯懦胆小,反应敏感等。

另据笔者对陕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市场营销、法律、社

会学、新闻、旅游、思政等7个专业的246名大学生(其中男

生117名,女生129名)“心理健康自我分析”作品的分析,

发现心理健康者占16.26,其中男生47.5%,女生占

52.5%;心理较健康者占54.06%,其中男生48.12%,女生

51.88%;有各类心理健康问题者占26.01,其中男生

48.43%,女生51.57%;有较严重心理障碍者占3.65%,其

中男生33.3%,女生66.6%。

从发生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看,

女生发生率高的是恐惧、悲观、心烦意乱、压抑、自我否定、

无价值感、失眠、躯体症状等,男生易发生的是自我放任、狂

妄、强迫倾向、偏执、孤僻等。

男女生共同困扰的问题是学习

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心理冲突问题、环境适应问题。

四、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结合思修讲稿)

有一天晚上一位一年级的女同学打来电话说她的好朋友最近一个时期很不对劲,问我能否给予帮助。

我们约好第二天下午3:

00在咨询中心接待她的朋友。

第二天下午3:

00她和她的朋友如约到来。

经过自我介绍我知道了她叫张敏,她的朋友叫李雯。

从一进门我立刻看到这两位同学的明显差异,张敏穿着一身牛仔服,梳马尾辫,脚蹬一双休闲鞋,眉目舒展面带笑容,睁大的眼睛透着热切与聪慧。

而李雯紧锁双眉,一米六五的个头却有些弯腰驼背,目光有些呆滞,眼圈有些发黑,满脸流露出疲惫的神色,一套质地不错的外衣却显得有些皱巴。

当我请她们坐下时,李雯带着疑惑的口吻问道:

“老师,你真的能帮助我吗?

”在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我了解到她来自北方的一个山村,父亲在县城机关是一位职员,其家族中人大多有文化,经济状况较好,母亲是农村妇女,其家族中大多文化程度低,经济状况不太好,李雯在家排行老三,上有两姐,下有一弟。

由于母亲负担较重,李雯小学三年级之前,一直被寄养在舅舅家,舅舅家有外婆、舅母和两位表兄,外婆对她较疼爱,但舅母对她比较冷淡,不时流露出嫌弃之态,舅舅脾气不太好,在外面稍有不顺便回家乱发火。

李雯虽然学习不错,在学校有较好的自尊满足,但心理上一直有寄人篱下、孤苦凄凉之感。

到了小学四年级李雯才回到自己家,这时母亲由于劳累身体不太

好,加之长期没有亲自教养李雯,又看到李雯十分执拗,在态

度上总不能与其他子女一视同仁,时有看她不顺眼而斥责之事

发生。

李雯说记得她很小的时候,也挺天真活泼,后来却一天

天变得孤僻内向孤独。

好在李雯顺利地上了中学,从此她开始

住校,假日也很少回家,她发愤要读好书给那些看不起她的人

瞧一瞧,她很少参与集体活动,只是一个心眼要读好书。

高中

毕业她考上了大学,来到省会。

眼前的一切全变了,她感到自

己处处都不如人,学习上一贯拥有的优势已被期中考试的倒数

第三名替代,人际交往能力几乎等于零,许多知识和技能自己

都没有。

慢慢地她开始怀疑别人对她的态度,开始嫌弃自己土

里土气的样子和“呆头呆脑”的风度,接着她开始失眠、头

痛,一头黑发也掉了不少。

上周不知为什么忽然身上奇痒·,到

医院去看,大夫说是芋麻疹,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皮肤病,这使

她十分焦操不安,开始回首自己的经历,越想越觉得悲观和困

扰,并开始怀疑自己的大学生涯能继续下去吗?

自己活着还有

什么意义?

从李雯的故事里我们看到了这样几个事实:

(1)小的时候

天真活泼。

(2)后来经历了比较明显的环境影响,一是家中父

母分居,经济情况不太好,二是长期被寄养,母亲对她不如其

他子女那样疼爱,三是上中学后只是学习而很少参与社会活

动。

(3)她从小学即开始养成了执拗、内向、孤僻、自尊心

强、反应过敏的性格,生活范围的狭窄和一门心思读书限制她

思维方式的完善。

(4)上大学这一事实给她带来了自尊,但环

境条件的反差之大使她难以适应,于是她开始出现了心理健康

问题—抑郁倾向,她自卑、消沉、焦虑,乃至发生了躯体症

状。

从李雯的身上,我们可看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受多种主

客观因素影响的,这多种主客观因素是交互起作用的。

下面我们用两幅图来加以说明。

图1.1中圆圈与圆圈的连线表示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系。

比如一个人的心理基础是在其生理基础上被环境不断塑

造的,同时也将不断受到自身心理与行为的反馈作用。

一个人

的身心与行为反应是否正常受其生物因素(如遗传、生理发

育的、躯体健康的、神经内分泌活动的等)的影响,也受其社

会环境因素(如学校教育状况、同龄团体氛围、家庭状况及宏

观的社会文化背景等)的影响,同时还受个体自身心理因素

(如认知方式、挫折与应激、心理冲突、沃格特征等)的影响。

同时这三个方面又是相互影响的。

大学生已是青年中期的男女,在分析其心理问题的根源时

应着重考察的是个体的心理根源,因为一则生物因素的作用对

大多数学生来讲已不重要。

二则社会因素属于社会问题,早期

的经历已成为过去,如今的现实必须面对,均不由学生主观意

志为转移,而更重要的是学生自身心理基础中的某些缺陷。

为生物因素也好,特别环境中的种种变故和压力最终是否起作

用,还要经过学生自己已有的心理模式的加工调节。

大学生经

过了十七八年乃至二十年的人生,其主观心理模式已有一定的

稳定,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中那些不合理的认知方式、消极

的人格特征往往成为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决定性因素。

例如那

些强迫性神经症患者必定有强迫性人格,这类学生总是谨小慎

微,敏感多疑,责任心过强,做事刻板易后悔,苛求自己。

如自杀的大学生几乎无例外地存在着人格上的缺陷,如认知僵化死板,解决问题能力低下,情感抑郁,意志薄弱,性格孤僻等。

再如癔病患者往往具有受暗示性强,情绪多变,容易激动,爱幻想,自我中心,好表现自己等性格特征。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已有明显发展,其自我认识和自我改变、自我完善的主动性较强,我们只有充分调动其自我改变的主动性,样心理问题才有可能得以克服,这也是消除大学生心理问题,矫正大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出路。

五、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现——

(一)自我调适与

(二)争取必要的社会支持

维护和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社

会、家庭、学校及学生自身方面采取多种积极可行的措施。

这一节里,我们仅就学生个人的角度提出以下建议:

(一)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的立足点——心理自我调适

心理自我调适指个体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给自己以影响,从而促使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向积极方转化的过程。

从大学生自我心理保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来看,大学生在心理自我调适中应采取下述5项基本对策。

1.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心理自我调适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它

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其中后两者其实都

心理问题,大学生应树立心理健康对个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观念,认识到心理健康甚至比身体健康更重要从而走出有关心理健康的种种误区。

大学生还应树立心理健康的终身性观念,从出生到老死都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大学生还应树立心理健康的生活性观念,人的心理是在生活中发生发展的,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克服也应在生活中,在个人参与社会奉献社会中得以实现;大学生还应树心理保健的自主性观念,即个人心理潜能的开发,问题解决最终要靠自身的努力。

2.学习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人常说谁知道什么谁就能看到什么。

民间有句俗话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感知了的东西我们不一定理解它,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真正感知它。

许多大学生忽视自己的心理健康;或棉队自己的心态无可奈何;或胡乱进行自我诊断、相互诊断,或有病乱求医,如有的同学面临就业焦虑、考试焦虑,不去解决问题而去卜卦算命。

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同学对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知识不了解,不清楚。

解决的办法就是学习,可选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听讲座,,读书,看报,上网查询。

但要提醒同学们最好在老师指导下进行,以便做出有效的选择。

3.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调适效果评价)

心理自我调适是一个认识自我,战胜自我的过程。

心理健康的自我评价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有极强的专业性。

但不等于同学们无法进行自我认识。

至少大家可以进行一项工作,这就是模糊评价。

在自我评价中要注意的问题是:

(1)态度必须十分慎重。

(2)要在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进行系统全面观察记录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评价。

(3)听取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

(4)对评价的结果尤其是有问题的结果要谨慎分析和对待,一切留有余地,一切不可绝对化。

这里可提供同学们一个模糊评价的基本线索。

具体做法是请你记录自己最近1-2周以来的全部心理与行为表现,然后看这些表现对个人的影响如何,包括:

(1)是否自己的所作所为严重偏离了年龄特征;

(2)是否对自己的学习工作造成明显不良影响;(3)是否严重地影响了自己与现实的接触;(4)是否使自己无法悦纳自我;(5)是否明显地妨碍了自己的人际关系;(6)是否明显地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如果均无“明显,“严重”影响,则不去计较。

如出现一个“明显”或“严重”影响就要引起注意,找心理辅导教师进行讨论,如情况更糟,则应立即就医。

自我评价还包括对自我调适效果的评价。

调适效果评价方式有二:

一是自己评价,二是听取他人评价。

评价的指标是:

(1)心理与行为问题是否减轻或消除,有无新的问题发生;

(2)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发生的根源有无明确认识,特别对自身原因是否有清楚的正确的了解,并做了相应的矫正;

(3)本人是否有了应付新的环境和挫折的心理准备,在认知方式,情绪控制,价值取向上向积极方面转化。

4、正确运用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

心理自我调适不是简单的自我说服,自我开导或安慰,而是要通过操作性过程去获益。

心理学上许多方法都可用来进行自我调适,关键在于:

(1)根据自己需要调适的症状、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相应的方法,分层次介入,即应考虑是为开发自我潜能,还是预防保健或是矫正治疗;

(2)切实按有关方法的操作程序练习和实施;(3)必须注意持之以恒,坚持到底,必有收获。

心理自我调适的方法很多,下面将心理自我调适的常用方法及适应症列表,供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参考使用。

5.及时寻求咨询

《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项调查,问大学生“有心理问题

是否应当去寻求咨询?

”90%以上、大学生认为“应当”。

当问

“当你有心理问题时,你去寻求咨询吗?

”回答“是”的学生不

足10%。

可见现今的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是一码事,自

己是否采取求助行为又是一回事。

也有人说这叫观念趋前,行

动滞后。

然而我们却认为大学生寻求心理咨询是很必要的。

学们在行动上的这种迟缓情况原因很多,其中包括心理咨询机

构和人员的服务质量不理想,工作的规范化、一制度化、科学化

还不够等等。

但从大学生的角度看,可能存在着两个问题。

是不熟悉心理咨询,二是不知道怎样获得积极的咨询效果。

首先,大学生朋友要了解一下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助人自助的一种活动过程。

心理咨询不是一般的谈话、聊天,它与思想政治教育更有着严格的区别。

心理咨询的目的是帮助人获得自身的心理平衡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协调。

工作内容是帮助人养成良好心理品质并及时克服各种心理障碍。

工作过程中特别强调当事人的自愿参与,强调对当事人的尊重、平等、理解和无条件关怀。

对当事人心理状态的评价一般不以社会政治价值体系做参照标准,重在考虑一个人心态的正常与否。

特别是心理咨询非常强调人员的素质,作为咨询工作人员不仅要掌握系统的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技能,还要有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心理健康,人格健全,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其次,同学们寻求咨询过程中要始终以咨询的主体身份出现,充分发挥自己的自主功能,做到

(1)准确及时地向咨询人员做自我报告。

陈述自己的感受、体会、经验,自己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具体事件及表现。

这不仅是为了帮助咨询人员了解情况做出诊断,更主要的是可以使当事者自己正视自我、正视现实,而不是逃避,同时陈述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再认识并产生信心的过程。

(2)积极思考,对自己的问题产生新的领悟。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人员会鼓励同学们自我反思,更主要的是他(她)会以不同的形式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导,画龙点睛,在这个过程中如当事者能主动积极思考则会很快由“当事者迷”的陷阱中突围出来。

(3)对自己任何微小的改变都要给以积极的自我强化,激励自己,暗示自己使自己做得更好。

(4)以坚强的毅力进行自我拼搏,自己战胜自己。

咨询人员可能会给我们提供一个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但方案还要靠我们去执行,执行方案的过程就是一个改变自我的过程,面对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

在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大学生在改变自己的认识方式和人格过程中的难度是很大的,但这个难度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5)培养自己独立地认识自我,排除心理障碍的能力。

咨询是为了不再咨询,为了学会自己给自己咨询,在这里学习一些具体的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增加认识和改变自己的兴趣与信心是很必要的。

(二)大学生维护和增强心理健康的充分条件——社会支持

1.人人都需要社会支持

关于社会支持与健康关系的研究已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