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10513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docx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

【篇一:

国史新论读书笔记钱穆】

钱穆《国史新论》读书笔记

读钱穆的书总是有一种鞭辟入里,而又通俗易懂的感觉,同样《国史新论》也没有逃脱这样的思维,作者用一种新颖的方式介绍了自己对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解读,让人们能够从一个新的方向上去理解我们的社会。

读完钱穆的书我们可能会感慨,像这样能够把中国古代政治看得透彻的人,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家。

简要介绍一下自己对于本书的感想。

首先是对于封建的看法。

钱穆先生说“中国古代之被称为封建的时代其实在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的时代,相比于西方社会的封建领主分封采邑给其附庸,层层分封,从而形成西欧封建社会。

中国古代的封建国家是建立在西周分封制的基础之上的,自武王与周公之后,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巩固,面对如此巨大的国家版图,如何治理成为了摆在西周统治者面前的一大难题,在此基础上,西周封建制应运而生,周王室逐步把自己的大批宗室亲戚,分封各地,以便统治。

”[2]先由天子分封诸侯,再由诸侯分封卿大夫,逐步扩张。

西周社会发展到春秋战国阶段,封建制度逐步瓦解,诸侯不再安于自己的职分,因此出现了诸侯争霸的场面,随着诸侯争霸的的不断升级,以及最终秦国的统一六国并在整个国家内实行郡县制,中国的封建社会由此解体。

“春秋时期贵族大夫保有着自己的土地,并向周天子进贡,而到了战国时期周天子的作用显得微乎其微,虽然在名义上有着天子地位,但实际上各个诸侯国拥有自己的土地,使得分封制度被打破。

”[3]而长久以来被国人所称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其实就是指西周时期至秦朝始皇统一之前,而秦朝之后由于国家大一统的局面产生,君主独揽国家大权,因此在实质上这并非是一种封建制。

如果说中国自秦朝以来不是封建社会,由君主专权应该被叫做君主专制,而在实际意义上这又不是一种全部意义上的君主专制。

在中国古代,君主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制约,比如三公九卿制以及之后的三省六部制,这些制度体系的创建,在很大意义上对于维持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从政治理论方面来说,先秦政治思想并不从主权方面着眼,既不主张君权至上,也不主张民权至上,而是一种君职论,强调君主在统治时只不过是在完成一项作为君主的职能。

这些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

在中国政治体系的实际运作中,官僚集团起着巨大的作用,这也能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在历史上有很多昏庸无能的君主,但国家机器却能够正常运转。

在钱穆先生看来这种政府形式应该称之为“士人政府”。

“主导社会及政府的,并不是皇帝或者贵族,或者如中世纪欧洲时的宗教,而是士人。

”[9]士人传统的真正开启是在战国时期,其后历经汉朝孝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门第社会,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等等,都是从社会中选拔受过教育的士人进行政府管理。

因此,不能断言中国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亦或者是君主专制。

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被广大人民所熟知的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马克思的历史阶段论是以阶级斗争和生产工具作为划分标准,但“毕竟来自西方历史传统之下,并没有很好的解释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下的封建社会同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有很大的不同,”[23]但为什么在中国人眼里马克思的历史论断能够很好地被广大人民所熟知,而钱穆的观点却只是在很小范围内保持其傲然的姿态,这一点有着很深的历史因素。

但总体来说作为一个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的人来说,应该很好地辨明自己的立场,并且基于社会现实而不是偏听

偏信所谓的真理。

其次,中国古代政治长期存在的合理性。

前面所讲到的在中国君主专制的大前提下,还存在这样一群为辅佐君主而设立的机构,这些机构被合称为官僚集团,而以宰相为首的官僚集团中,又以宰相与君主之间的相互关系影响了中国政治的发展。

皇帝和宰相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衡关系,二者都不能独裁。

皇帝和宰相都是古代政治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们有各自的职权划分,各司其职,基本上是严格按照一种程序来进行行政事务的实际操作。

但由于各个时代情况不同,君权与相权之间的这种职责划分也各有不同。

作者以自己多年的研究总结出这样的经验,突破了以往我们所认为的君主专制是由皇帝一人独大的观念,“虽然在现实政治中,皇权不断加强而相权不断减弱,但在皇权与相权的不断博弈中,中国的政治制度得以延续下来,这也是中国为什么两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君主专制统治的原因。

”[14]

中国古代政治系统中,除了皇室成员是有世袭特权的贵族阶级以外,其他的从政人员皆由社会中获取,秦隋之间主要通过察举,隋以后则主要通过科举考试。

这些其实都是一种选贤任能的政治理念,它有利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钱穆先生在书中还提出了知识分子对于国家的重要性的论述,“没有知识分子,对社会提不出有理想的,发展的策略。

”[7]这恰好又印证了之前所说的中国社会的士人特色。

皇帝的世袭实际上也是中国政治大一统的内在需要,而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相互制衡,也能够防止普遍腐败的产生。

这些都使得中国传统政治得以绵延几千年而不因革命废止。

从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颠覆传统看法的论断,其中一个是对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门第制度的正面评价。

以前对门第的看法仅仅是一群世家子弟凭借着自己祖上的功业而获得庇佑,不务正业,以清谈为风,好服药追求长生不老。

在中国文人的作品中不乏有对其进行大力批驳的人。

但是作者认为“门第在其时一个重要作用即是传统文化之传承人。

当时社会动荡,人们的意识状态处于混乱之中,但是在门第中,因为世代相传之教育以及生活方式,均成功抵抗了大局下的文化错乱,从而使文化之接续不至于出现断层。

”[41]

最后,中国式发展道路与西方的差别。

自秦朝至清末,我国的政治一直保持着稳定的发展,虽然出现过王朝的更替,但本质上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我们倡导要反封建打倒封建专制,但实际上中国的封建专制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结束了。

但这两千多年的历史,却又没有如西方社会一样,走上资本主义的道路。

这种差别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士人对社会大众的教育而形成的。

“中国之士人,不拘泥于某一技艺之培养,如音乐、绘画、书法等等,而是着重于培养精神之自如与坚强,对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自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才是他们所关心的。

”[38]即使是对技艺的训练,也不是以发展技艺为终极目标,而是欲借助技艺用之于精神之培养,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轨迹,均以精神生活的建设为首要,社会能够维持相对之稳定,但在科学技术上,因为对其的鄙视与不屑,所以并不看重或着重发展。

西方本身为一商业社会,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标,这种物质生活的追求,必然导致对外扩张之要求和对技术力量的开发。

而在社会思想上,强调个人主义以

及个人财产之神圣不可侵犯。

当近代以来,农业遭遇工业,传统对撞现代,精神抵挡物质,而在技术上的差距导致中国的稳定社会土崩瓦解,因此在思想意识上,当时的知识分子容易由现状得出中国传统之一无是处,而倾向于举盘西化。

“中国的知识分子都处在对于西方文化的全盘肯定之中,从而忽视了本国文化的自发的生机。

”[52]当时的中国,全国上下都处于意识混乱状态,大动荡的格局下,很容易出现盲目的学习与盲目的抛弃,从而忽略了对自己国家文化传统的理解与信任。

如今,作为理性的中国人,我们应当秉承着一种基于自己国家文化的理解和对外来文化的兼容并包来理解我们所遇到的各种事务,如钱穆先生所说“中国今后的出路,要政治清明,要社会安定,不能盲目借鉴西方的理论来运行,应定要用我们内部的力量来解决”[54]给予当今社会一种更具有价值的理解,这便是历来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的目的,也不辜负作者对于中国的希望。

【篇二: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一位良师曾说过做学问的人有几个阶段,学士,无所不知;研究生,一知半解;博士以上混沌无知。

我深知自己在专业方面,与无所不知相距甚远,但我并未放弃求知。

读书作为学习最基础的工作,在和同班同学进行读书交流的过程中,我受益匪浅,书中的内容更加引发我对于现实的深思。

接下来,我将用最精炼语言,概括每一本书目对我的启发。

《追寻现代的中国》一、我们国家,社会日常生活中,缺少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一个初始的微小扰动就能被放大到全盘无序的混沌状态,我们这个国度的现代化过程,基本就是辛苦寻找那个有自动增益控制的调节机制,以便能使其进入有益的负反馈轨道,置社会动荡于严格的可控范围之内。

二、中华帝国原本是很有几次称雄全球的机会的,但我们总是很遗憾地与之错失交臂了。

但这不是因为我们掷骰子的水平不够好,或者西洋列强做老千的本事胜过我们,以至于我们在命运的赌局上输了先机。

原因无他,仅仅是因为我们身上的负累已将我们扩张的心力消耗殆尽,无暇罔顾左右了。

固步自封实属不得已,自救不暇的病夫那有空去管他人墙内的短长呢?

能着手处理自身的满目疮痍已算难能不易。

三、国是千万家,家是最小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要期望我们的国家在各个方面都完美无缺,我们要理解,包容,体谅我们的政府采取的各种措施。

一个集体亦是如此,有瑕疵次才有进步。

《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事件:

曾国藩及湘军以捍卫儒家纲常名教相号召,动员仕绅民众为所谓名教而战。

洪秀全受基督教的启发创立拜上帝教,用神权主义动员和组织民众,曾经取得重大成效。

之后缺乏创新,使之失去作用。

启示:

中国人现在处于缺乏一种核心的信仰,价值观的状态,思想混乱,太过于自由,因此,对于西方的各种文化,经济入侵,缺乏抵制力,传统文化受严重的打击,信仰具有重要作用,要成为真正的一流大国,必须建立核心的价值观体系。

《国史新论》经典句子“西方所谓“封建”与中国所谓“封建”不是两个可以混用的说法,前为封地采邑,后为封邦建国,中西“封建”是恰相颠倒的。

西方封建是个社会形态,中国封建则是一个政治制度。

中国不曾有过西方所谓“封建社会”,也不该走上资本主义社会的路。

《瞿同祖法学论著集》一、法律的条文是一回事,而真正实施起来又是另一回事,在社会现实与法律条文中,往往存在者一定的差距。

现实和理想的差距。

利益交织下的中国,很多时候,法律不能有效地实施。

二、父权实指家长权,只有男人才能获得此权,祖母、母亲是不算在内的。

同时父权的行使者不一定是祖父或父亲,有时是祖父的兄弟或是父亲的兄弟,有时是同辈的兄长。

谁是家长,谁就拥有父权。

《中国的现代化》一、现代化的指标:

国际依赖的增进;非农业生产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相应增长;出生率和死亡率由高到低的运动;持续的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更加平均;组织和技能更加专业化和传授推广;官僚主义文化;大众参与政治(不论民主与否);以及各阶层教育的普及。

二、中国的现代化,多有点受到外来的影响才能进行的味道。

对于一个后来者,现代化经常含有对外国挑战的反应。

后来者面对的是一个变化着的国际环境,并且一定会同意或被迫同意,一个以着重借鉴国外经验为基础的宏伟的变革计划。

为取得成功必须借鉴而不是损害,必须大力创造有助于现代化的内部条件。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之将来,如何把社会政治上种种制度来简化,使人才能自由发展,这是最关紧要的。

?

?

我们要建立法治,现在我们的文书制度,层次之多,承转之繁,使人一跑进这圈套,就无法得转身。

?

?

照目前情形,只要开会和递转文书,已够使每一个人在政治上不能出才能”。

启示:

中国的历代政权的更替,政治的兴衰过程中总是控制与被控制的斗争。

《纵乐的困惑》这本书“不是一本明朝经济史,而是一部描述正在发生巨大商业变化的国度的文化,是一部关于商业在明代社会所起作用的书:

即财富所带来的快乐和这一快乐所触发的困惑。

”它关注的是商业对明代社会文化的影响。

整体的归纳:

1.现代国家建构是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双重化建构过程,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轴。

但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特殊性,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建构是不同步的。

这致使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呈现出从民族国家建构到民主国家建构的发展轨迹。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是以提高国家控制能力为核心的民族国家建构。

直到20世纪末,中国政治发展的主题才开始由民族国家建构转向以提高国家合法性为核心的民主国家建构。

2.从古至今,政治的目的各有千秋,但是政治手段往往是令人恶心的。

3.非均衡战略是中国发展中一脉传承的特色,其本质是社会矛盾双方的力量的差异所造成。

【篇三:

中国秘书史读书笔记】

第一章:

我国秘书工作的起源(部

落联盟→夏→商)

第一节:

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孕

育)

一、秘书工作产生的社会条件1.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

(1)原始人群:

(2)氏族公社:

无(3)部落联盟:

黄帝时代

①演变:

黄帝部落→击败蚩尤部落(南)+降服炎帝部落(黄河上游)→炎黄部落→华夏族(汉族的前身)的主干②黄帝部落a.核心人物:

黄帝

b.领导部门:

“六相”(分管各方面事务)

c.史官(如仓颉、孔甲、大挠、沮诵、隶首、宾成等):

陪侍于黄帝左右,记录言行,汇编成册,以备忘、信守。

③昌盛时期(400年):

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禹

2.文字和公务文书。

(1)文字(最早):

陶文(仰韶文化遗址:

西安半坡、临潼姜寨)

(2)古籍(最早)a.三坟(三皇所作):

法b.五典(五帝所作):

宗教c.八索:

八卦,具有哲学性质。

d.九丘:

九州,有关地理方面。

二、官方信访活动的源头

1.进善旌(尧):

设庭前,百姓站旗下,提出对政事的建议、评论。

2.诽谤之木(尧根据舜的建议)→重华(舜)→华表:

设土阶前,百姓在木柱上书写意见,指出自己的过失,以修明政治。

3.敢谏之鼓(舜):

设庭前,因事务日繁,抽不出时间天天去倾听和阅读百姓的意见,于是凡民众反映情况、建言陈事,只需击鼓几下,他便出来接见,听取意见。

三、结论(秘书工作孕育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

①形成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

②有了原始文字、原始的公务活动记录。

③有了专事记录的人员(史官)。

④出现了≈现代秘书活动。

第二节:

夏朝(萌发)

一、我国国家的起始

1.理由:

①禹以后,出现了私有财产和阶级。

②二里头文化遗址(河南,偃师市)。

2.统治区域:

九州

3.官职:

“六事之人”+牧正、庖正、车正等4.军队5.贡赋制度6.禹刑(刑法)7.夏/钧台(监狱)

二、文字和公务文书

1.文字:

(大汶口文化陶文→)登峰王城岗陶文(→殷商甲骨文)2.公务文书

(1)军事动员令(多)①收录:

《尚书》

a.《甘誓》(檄文):

(启)讨伐(有扈氏)

b.《胤征》:

仲康(启子)征讨羲和(掌管天时历象,沉湎酒乐、荒废职守)c.《汤誓》(著名):

商(汤)征讨夏(桀)

②文体:

誓(比较规范的古代公文)

(2)宫廷档案

3.官员:

以公务文书和宫廷档案为主要业务。

第三节:

殷商(形成)

官职(40多种):

政务官、事务官、史官、武官

一、史官(从事秘书工作)1.名目:

10多种2.分工

1

人员最为相近

(1)‘贞卜’史官(高级助手)①名目:

卜、多卜等

1分工及方法:

①巫(重鬼神,擅长歌舞、音乐、医术)→筮(蓍草):

问凶吉。

②史(重人事,观测天象,熟悉旧典,长于征实)→龟甲:

问天意。

2文字:

单字→贞卜文字;成句→卜辞(结构):

①前:

(某人某日)卜问史官姓名。

②命:

卜问何事。

③占:

“兆”的寓意。

④验:

日后是否应验。

3制作:

在甲骨上钻一小洞,用炭火灸烤,受热后显出各种形状、走向的裂纹(兆),视为天意。

4内容(中心):

商王的活动(150年,武丁→纣王),类似于上行文(请示、报告)

(2)‘祭祀’史官:

≈现代负责大会或典礼的筹备、组织、服务。

①目的:

求得庇护②对象

a.天神:

日月、星辰、风雨b.地:

山川、河海

c.人鬼:

祖先、圣贤、功臣d.物魅

③年限:

大合祭/每3年,宗庙大祭/每5年

(3)‘作册’史官(职责):

≈商王的贴身秘书。

(4)‘记事’史官①名目:

史、卿等

②职责:

a.记录商王言行、王朝大事。

b.保管典籍。

c.观测天象:

和神权统治密切相关。

d.记录历法:

安排农事,实为编制王朝的工作年历。

3.来源:

贵族世袭(原因:

①奴隶社会等级森严,贵族和奴隶阶级不可逾越。

②史官需要有广博的知识、专门的业务技能,被贵族阶级垄断。

二、太史寮(中央秘书机构)(最早)1.诞生背景:

统治区域的扩展,人口的激增,国事日趋繁忙,秘书人员的相应增加,为更有效地处理各方面事务,导致专门秘书机构的产生。

2.官职:

主官→史官

3.职责:

商王的册命及祭祀等4.沿革:

雏形(商)→成熟(西周)

三、公务文书

1.甲骨文:

刻写在龟甲(占卜)或兽骨(记事)上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古文字。

(1)发现与研究

①王懿荣(1989,清,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

发现,北京的药铺里的药材,来自河南安阳小屯庄(“殷墟”,商王盘庚迁都于此)②刘鹗:

《铁云藏龟》

③罗振玉:

证明它是商朝的文字。

④郭沫若+胡厚宣(影响最大):

《甲骨文合集》

(2)产生:

商王敬天信神,实行神权统治,凡事必先占卜询问天意。

2.甲骨文书:

卜辞

3.甲骨档案(收藏规则):

①收贮于都城宗庙(历代王朝的神圣之处,王权统治的精神支柱,国家权力的象征)、社稷(土神+谷神庙)。

②出现了简单的分类收藏法(帝王or内容卜辞、记事文书)。

③有了简单的编号、归档。

简答题

1.秘书工作产生的社会条件有哪些?

(1)有了社会组织的领导部门。

(2)有了文字和公务文书。

2.甲骨档案有哪些收藏规则?

(1)收贮于都市宗庙、社稷。

(2)出现了简单的分类收藏法。

(3)有了简单的编号。

(4)有了简单的归档。

论述题:

为什么说我国的秘书工作孕育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萌发于夏朝,形成于殷商?

(1)我国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起始于距今约4500年的皇帝时代。

那时,以黄帝为首领,结成为炎黄部落联盟,有了许多发明创造,公务管理事务复杂起来。

黄帝为了管理的需要,设置了“六相”的官职,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同时形成了部落联盟的领导部门,黄帝成为该部门的核心人物。

这一时期,先民已经使用原始文字记事,记录首领言行,并有了原始公务活动记录,有了专事记录的史官,有了上通下达作用的纳言,有了官方的信访活动进善旌、华表之木和敢谏之鼓。

出现了秘书活动。

(2)夏朝已有了公务文书和宫廷档案,并有了以此为主要业务的官员,秘书工作已在夏朝萌发。

(3)商朝已有了不同名目、不同职掌、不同层次的史官,商朝末年建立起了我国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太史寮,有了甲骨文书,文书档案工作已经起步。

因此,我国的秘书工作从部落联盟的昌盛时期孕育,经夏朝萌发,在商朝形成。

2

第二章:

两周(初创时期)

西周(鼎盛时期:

奴隶)1.都城:

镐(西安)

4.职责:

‘以藩屏周’、拱卫王室、代天子管理所在诸侯国。

5.层级:

周王→官职: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①官署:

“卿史寮”(“卿事寮→面向王宫”+“太史寮→面向全国”辅助部门);②长官:

卿士/事/史;③官员:

“六卿”(三右卿事寮:

司马、司空/工、司徒/土+三左太史寮:

太祝、太卜、太史)

第一节:

秘书机构

意义:

标志着秘书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已初步建立。

一.中央政府

1.成形的社会背景:

开国之初百废待举,事务繁杂,统治者为从事务堆中脱身,以集中精力去考虑全局性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一个协助处理大量日常事务的机构,于是便将商末的太史寮加以发展。

2.官员:

“五史”

(1)意义:

标志着太史寮发展的成熟。

(2)作用:

①对于中央政府而言,是一个辅助机构,起参谋咨询、处理日常事务作用。

②对于下属职能部门而言,是一个综合性机构,起桥梁、纽带作用。

(3)官员组成

1太/大史(长官,≈中央政府秘书长)(职责)

①起草公文或国家一级的法令性文件a.“建邦六典”:

法则(天子vs诸侯)b.“法”:

准则(官署之间)c.“则”:

治理条例(都城市vs鄙乡村)

②策命诸侯、卿、大夫(贵族)③记载、编写史书④管理国家档案典籍⑤制定天文历法⑥组织祭祀

2小史(太史的副手,≈掌管贵族人事档案的秘书官)(职责)①掌管邦国之志+贵族家谱②重大活动(如祭祀)的组织3内史/作册内史/作命内史/作册:

最接近天子

①首者:

内史尹/作册尹(拟制简册“八方之法”:

天子驾驭臣属的一套规则,宣示天子的诰命)

②演变:

内史(→中大夫)太史(→下大夫)4外史(职责)

①掌管:

“四方之志”(≈人事档案,王畿之外的诸侯国内部世系家谱)+三皇五帝(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之书。

②整理、改进、推行文字(“达书名于四方”)。

5御史/柱下史(职位最低):

保管档案、典籍。

(二)王宫

1.(厨师商,事务官→)(内)宰(首领,≈天子的宫廷总管+机要秘书)

(1)职责:

直接协助天子处理文书和日常事务。

(1)核心:

a.君举必书:

凡天子、诸侯的言行均予以记录。

b.秉笔直书/书法不隐:

实事求是予以记录。

(2)意义:

a.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事件的原有面貌,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b.客观上对天子、诸侯的言行具有一

定的制约作用。

3.承:

提示天子遗忘之事,回答天子提问。

4.女史(最早的女秘书)(种类)

(1)(直接辅助“宰”):

掌管有关王后礼仪的典籍。

(2)文件书写。

5.行人:

安排诸侯拜见天子事宜,了解民情以接受天子询问。

6.典“瑞”+掌“节”:

保管天子印信(代表天子权力的信物→“瑞”、“节”)

二、其他

(一)诸侯国:

效仿“中央政府”,但较为简单。

(二)中央政府各部门

第二节:

官吏

一、史官

(一)素质、特点

1.宗教色彩:

浓→淡(沿革)

(1)夏:

表现出以文书档案为专职的趋势。

(2)商:

神职史官+人事史官(3)西周:

神职史官↓,人事史官↑(原因:

天子重“人治”轻“鬼神”)(4)春秋:

神职史官→人事史官①原因:

天子势力摔落,威望大降。

②意义:

奠定了秘书人员以文书档案工作为专职的基础,开拓了我国秘书工作的发展。

2.史官的分工、分层次:

浅→深

(1)进一步分工(表现)

a.同一秘书机构中的秘书人员分别承担各种工作,职责明确。

b.不同秘书机构中的秘书人员承担内容不同的业务(意义:

专业秘书的起始)。

(2)进一步分层次(表现)a.机构之间的从属关系,地位、作用(上下)

3

b.同一部门的层次增多,秘书人员出现了等级。

3.产生了职业道德:

书法(君举必书+秉笔直书)

4.形成了职业个性:

刚正不阿、威武不屈

5.文化素质优秀:

社会上最有知识、文化素质最优秀的群体,表明了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和其职业要求的严格性。

(二)衰落(东周:

春秋+战国)1.原因

(1)人治观念继续增长。

(2)史官与国君在观念上发生冲突:

统治者(先进)vs史官(落后)+书法(3)选官制度的变化:

‘爵位世袭制/世卿世禄制’的逐步瓦解。

2.教训:

要站在改革的前列,顺应历史潮流。

三、士的加入

1.历史背景(春秋战国):

各国国君寻求富国强国之道,迫切希望具有一定政治见解的士帮助他们实现强国和统一天下的大业。

2.特点:

任期短,流动性大

(1)原因

a.士一旦被授予有实权的官职,则基本上脱离了秘书队伍,成为某一部门的主官。

b.士的本土观念、故国情感较淡薄,并不以为别国效力为耻。

(2)利

a.国君:

获取各种知识、信息,了解各国情况和各种政见,开阔眼界,权

衡得失,提高决策水平。

b.士:

吸收、交流、传播各种新观念、新思想,提高参政能力和辅助决策的技能,提高整个秘书工作水平。

3.意义

(1)为原有的秘书队伍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新观念、新思想,提高了秘书工作的质量,开拓了秘书工作的新局面。

(2)促进社会发展。

(3)提高秘书人员的地位和声誉。

(4)将文书档案和参谋咨询分离为独立性较强的两大部分。

三、新的秘书官职

(一)提拔

1.御史(战国):

低级史官→高级史官(职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