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5118892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7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ppt

第二章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思路

(一)中国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萌芽于原始社会。

1.原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原始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具体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集体观念原始人的集体观念来源于生存的客观需要。

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他们用的都是一些十分简陋的劳动工具,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极为有限,所以他们只能以氏族、部落这些群体方式来获得生存。

他们共同狩猎、采集果实,共同与自然界的各种危害进行搏斗,共同与其他部落联盟进行角逐,他们在这些行动中就形成了一种共同遵守的集体意志。

集体观念还来自于氏族组织对个人行动的要求。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原始人懂得了行动一致的重要性,只有行动一致,他们才能发挥出集体更大的力量取得同各类困难斗争的胜利,若行动不一致,很有可能遇到种种个人无法解决的困难,甚至在同外界斗争中因寡不敌众而丧生。

第二,自由平等观念经济平等。

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所以每个氏族成员都是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和使用者,对于劳动产品的分配也必然采取平等分配原则。

比如直到解放初期,我国东北鄂温克族人民还保留着这种古老原始的生活方式和平等观念,他们把狩猎而来的食物按人数平均分成几乎相等的分量,再平均分配给每一个成员,在他们的思想里,没有私有这种观念,只有人人平等这种意识。

人格平等。

氏族首领和氏族的任何成员地位都是平等的,他们由氏族成员通过选举产生,没有丝毫特权,也没有脱离劳动。

在氏族会议上,大家通过公开讨论,推选大家一致认可的勤劳、勇敢、有威信的人作酋长或氏族首领,共同商讨生产活动的组织安排和产品分配,共同决定对外族的友好和斗争.比如,云南独龙族家庭公社的家长处理有关氏族和家庭公社的公共事务尽管有很大的权利,但也必须先经过氏族或家庭成员商量才能做出决定。

第三,团结互助精神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度低下,生存条件十分艰苦,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劳动是为了个体生存而必不可少的谋生手段。

在劳动过程中,他们会根据性别、年龄和掌握技能的熟练程度而实行分工,男子主要从事狩猎,捕鱼和驯养动物,妇女主要从事采集,缝制,老年人负责传授生产生活经验,而当他们各自在从事这些活动过程中,绝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好的,它需要各个成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在共同的劳动过程中,为了氏族、部落的共同利益,形成了原始人的团结互助观念。

第四,勇敢精神驯狩野物是原始人活动的一个重要部分,原始人大都生活在山洞丛林之中,周围经常会有野兽出现,这些野兽经常威胁他们的生命安全,在抓捕野兽过程中,都必须顽强勇敢,刚强,以力保氏族成员的生命和活动安全,任何偷懒,怯懦都被认为是可耻的。

另外,在处理氏族与氏族关系上,若一方有强加或侮辱另一方的任何行为,那么这种行为必然会受到氏族复仇,这被看成是天经地义的高尚的道德义务,具有强大的社会舆论作用,在氏族复仇中,各个成员都会倾其全力,誓死捍卫本族的荣誉,与对方作最坚决的斗争。

2.原始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原始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在集体生产劳动和原始宗教活动中。

由于当时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实践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而且没有文字和书本,主要采用语言的口耳相传和对实际行动的模仿:

采用口耳相传、观察模仿的方式进行教化。

施教者是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丰富的老人,目的是使青年人掌握生产技能和道德规范。

第一,氏族会议氏族公共事务,受氏族长的管理和指挥,氏族长由氏族会议民主选举产生,在召开会议时,四周都坐着部落的男男女女,他们都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推选勤劳勇敢经验丰富的人充当氏族长。

而当氏族长在主持有关氏族内部各项事务的会议时,成年男女都有权利参加,通过讨论,民主决定氏族内部事务,这正是氏族成员在进行民主精神的思想教育。

第二,神话传说中国古代有很多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简单的叙述前人事实或简单的想象幻想,他们从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时原始人的思想状况,反映了他们的理想和追求。

神话传说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当时英雄人物的历史事迹,比如,原始部落联盟战争的传说以黄帝战蚩尤最为著名。

相传黄帝是能帅熊、罴、貔、貅、豹、虎的部落英雄,蚩尤也是能呼风唤雨的部落首领,最后黄帝请来天女魃协助,战胜蚩尤,黄帝是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英雄,后来人们把他当作华夏族的祖先。

在治理洪水的神话传说中,禹的贡献算最大。

他充分吸取前人共工等人治水的经验教训,采用疏导、综合治理的方法,“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夏本纪顺利治理了水患,使人们不再为洪水所担心,开始了比较安定的生活,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还有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后羿射日等传说,这种种神话传说都说明了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原始人有了一种理解世界的社会意识,而这种意识又与人们当时生存的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

第三,图腾崇拜图腾(TOTEM),是原北美鄂吉布瓦印第安人的方言,意为“他的亲族”“他的标志”。

吴宝良、马飞:

中国民间禁忌与传说,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

是原始氏族和部落群体的标记和象征,它是环球初民皆信奉的“圣物”,它起源于氏族初期。

原始社会,一方面随着生产实践活动的不断扩大,人们智能的不断提高,普遍性地产生了一种寻根心理,但是对于在氏族始祖是谁这个问题又琢磨不透,不能得到正确的解释,于是出现了虎、蛇、树等动植物为假定祖先(图腾);另一方面,自然界的许多现象,许多东西,如暴风、洪水、雷电、猛兽,对他们这群生产力低下的人们而言具有神秘感,同时又抱以一种恐惧感,正如列宁所说,“恐惧创造神”,急切需要一种保护神来保护他们,他们相信灵魂存在,万物皆有灵,灵魂不灭,以己度物,认为自己的氏族起源于某种动物或植物或其他物体和现象,这种动物或植物或其他物体和现象就成为他们的图腾。

任何一种思想意识的产生,都离不开具体的物质生产条件。

原始社会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险恶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原始人不能单独地生活,而只能依靠群体集合来增强自己的生存能力。

图腾崇拜的产生,是原始先民增强群体意识的表现,它强化着同一图腾群体的集体意识,同一图腾群体社会成员生产资集体所有,共同生产,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他们对周围图腾崇拜的依赖性。

这种依赖性决定了人们行为意识的群体趋向,原始集体主义道德规范便是这种趋向的物质生活反映。

在同一氏族部落里面原始人有着共同的图腾信仰,它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氏族部落的集体名词,我国古代的商族是以玄鸟(燕子)为图腾的。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原始人的信仰是群体性的,只有每个个体都信奉、遵守、接受,他们才能在这个集体当中生存下去。

众所周知,原始人在当时的恶劣的生存环境下不能独立生存,都希望群体成员都能团结紧密,而共同的图腾崇拜观念,正好具有巩固集体,加强团结的作用,他们于是在哺育下一代的过程之中,从小就对他们灌输图腾崇拜观念的教育,用这种整个氏族的最高准则去要求每一个成员,使他们的思想从小就按照本族利益的要求去塑造,以此来增强氏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图腾崇拜成为了连接人们心灵的纽带,维护着人与人之间,氏族组织群体内部的社会关系,是原始思想道德教育的最核心教育方式。

第四,禁忌禁忌现象在原始社会时期有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作用,也算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一种方式。

比如,在给婴儿喂奶时,婴儿就能通过母亲喜怒哀乐的表情接受母亲的行为禁忌准则的教化。

稍大后有开始模仿父母禁忌行为,并通过家庭中和部族的各种禁忌,接受族风、社会礼仪等教化,通过这些教化使小孩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等是非观念。

例如,原始氏族部落的男子外出打猎,在狩猎过程中部落中一位年轻力壮的男子单独攻击猛兽,不幸受到野兽袭击而丧命,由于这一次的意外人们在下一次外出时就有了打猎的禁忌和制度,即,禁止打猎时单独行动,也就是原始的禁忌的产生。

第五,吉庆节日在原始社会时期,在生产和祭祀过程中产生了节日,节日是原始先民们感到最高兴的日子,经过长时期有规律的发展而逐渐被固定下来。

在这些节日当中,也渗透着先民们的思想教育。

原始人的节日名目繁多,在他们的心中祭祀关系到部落的兴衰,关系到生产的丰收,关系到人民的祸福。

在这些节日里,他们庆祝丰收,感谢上苍,祈求神灵保护,纪念已故酋长和祖先,通过这些活动,让成员们认识到自己所处的地位,让他们明白自己应该在生活中怎么做,让他们明白他们应当怎样发展生存,这其中凝结着部落、氏族的传统精神,凝聚着他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引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深深地印在每一个部民的心坎里。

第六,原始歌舞原始社会有很多的娱乐活动,这些娱乐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他们内心思想状况的反映,并借此让原始人的精神生活得到丰富和发展。

原始娱乐活动中,原始歌舞是一个重要方面,凡是娱乐基本上都少不了它,原始歌舞是经过组织加工的优美形象,带有节奏的人体动作,反映人的生活、生产活动的艺术形式,用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通过原始歌舞,它能调节人们的精神,让险恶枯燥乏味的原始生活增添一些快乐;它也能潜移默化地雕琢人的灵魂,培养人们的高尚品德,可以让人们变得更加勇敢顽强,机敏;它还会增强成员之间的团结,比如在舞蹈过程中,伴随着节奏很多动作要表现一致,无形中增加了参加者的相互团结的意识;还可以发扬传统,每个氏族都有一些反映本族起源、本族英雄、本族大事件的舞蹈,通过这一些歌舞能对儿童和青年产生良好的传统熏陶。

3.原始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特点第一,生存性思想道德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维护氏族的生存,维护社会生产的开展和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

当时人类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生存环境也很险恶,需要全体氏族成员的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才能共渡难关,所以,为了生存,原始人不得不进行以生存为目的的思想道德教育。

第二,渗透性原始社会的思想道德教育都是在生产生活的实践之中进行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渗透在社会生产生活之中,直接为生产生活服务。

不仅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生产相一致,传授单一的社会公共生活规范和价值观念,而且也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和实践中的具体行为示范让儿童耳濡目染。

第三,民主平等性原始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是以集体主义和平等观念为核心,这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教育过程中没有等级、阶级之分,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歧视或贵贱的观念,对任何事情都是由大家一致表决决定,每个人都有参与生产生活的权利。

第四,自觉遵守性原始初民在无形中接受了思想道德教育之后,这些人一旦接受,就会自觉的遵守那些规范,把它们作为神圣的职责。

第五,手段的单一性原始社会思想道德教育的手段主要是靠言传和身教。

在那时,人类已经有了语言和文字,这是氏族成员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通过言语交流,沟通了族长与成员之间、长者与年轻者之间的思想感情,还有些生产生活方面经验的传授,很多都是口耳相传,但往往都会伴随实际动作的示范和模仿。

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还不能如同我们今天一样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手段。

(二)古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于奴隶社会在中国,原始社会的末期,直至奴隶社会鼎盛时期的西周,基本上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的奴隶贵族集团占有生产资料的生产关系。

“大同社会”变成了“小康社会”,“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中国从此进入奴隶社会。

奴隶主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除了使用严刑峻法之外,还利用宗教迷信,欺骗、麻痹奴隶和平民,用讲“德政”、建“礼治”等手段来缓和阶级矛盾,维系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名分。

其中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贡献最大的便是周公“制礼作乐”。

约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出现阶级,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离;进而,随着文字的产生和文化的发展,奴隶主学校也建立了起来。

夏代的学校叫“校”,商代的学校叫“序”,周代的学校叫“庠”,他们的宗旨都是为了阐明并教导民众人与人之间各种必然的关系即相关的准则。

都把德育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1)周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周公制礼作乐中国古代伦理秩序就是“礼”的秩序。

“礼”的创始人周公制礼作乐:

礼包括五类:

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

根据不同场合采用不同的行礼仪式。

乐包括:

吉乐、凶乐、宾乐、军乐、嘉乐。

于是形成了“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的社会稳定局面。

周公所制定的“礼”,是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政治准则、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条。

“乐”则是配合各贵族进行礼仪活动而制作的舞乐。

舞乐的规模,必须同享受的级别保持一致。

西周的礼乐制度,形成了西周特色的礼乐文化与礼乐文明,对后来历代中国文化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提出敬德保民周公的“敬德”思想包括了丰富的内容,其一是要求统治者明察情况,用贤去奸,不可一味使用暴力,用刑要谨慎,这属于政治的范畴;其二是要求统治者勤于国事,检点自己的言行,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这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其三所论之德是人自身的一种属性,这属于古代人性论的范畴。

以上三点可以分别称之为“德治”、“德行”与“德性”,讲的都是修己治人或修己安人之道,是十分现实的政治、伦理、教育问题。

周实施德主刑辅的治民模式。

国君首先自己要有德,并且要率先实行八种承认的社会公德:

一曰“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二曰“敬故”,尊敬老朋友;三曰“尊贤”,提拨有德的人;四曰“使能”,任用有才的人;五曰“保庸”,奖励有功的人;六曰“尊贵”,尊重有地位的人;七曰“达吏”,推荐勤劳的小吏;八曰“宾客”,以礼接待客人。

国君自己有德,就能以德得民。

国君得民的方法有九种:

“一曰牧(地方州牧),以地得民;二曰长(诸侯国的君长),以长得民;三曰师(学官师长),以贤得民;四曰儒(儒士),以道得民;五曰宗(宗子),以族得民;六曰主(采邑的宗主),以利得民;七曰吏(下级小官),以治得民;八曰友(乡里朋友),以任得民;九曰薮(管山林渊泽的官吏),以富得民。

”。

提倡彝教,化民成俗周公重视彝教,认为这是治国平天下不可缺少的政教活动。

所谓彝教,就是对庶民经常进行的德行规范教育,即古人所说的化民成俗的教化活动。

由周公创制,见于尚书的各种“诰”,有不少就是训俗的文件,后世多作宣传教化的“谕俗文”。

周公训俗,尤为重视行为规范的教育。

他认为庶民若能经常按规范行事,即“民之秉彝”,没有越轨行为,天下就太平了,这即是所谓“好是懿德”。

周礼主张用“六德”:

“知、仁、圣、义、忠、和”;“六行”:

“孝(孝顺父母)、友(兄弟友爱)、睦(家族和睦)、姻(亲戚和睦)、任(朋友信任)、恤(同情赈济贫民)”;“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教育民众;其次还要施十二教:

“一曰,以祀礼教敬,则民不苟(随便马虎);二曰,以阳礼(男人乡射饮酒之礼)教让,则民不争;三曰,以阴礼(婚姻之礼)教亲,则民不怨;四曰,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乖(背离,违背,不和谐);五曰,以仪辨等,则民不越(僭越);六曰,以俗教安,则民不偷(苟且偷生);七曰,以刑教中(正直),则民不虣(音:

暴,野兽,暴虐的意思);八曰,以誓教恤(敬慎),则民不怠;九曰,以度教节,则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则民不失职;十一曰,以贤制爵,则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功绩)制禄,则民兴功。

”(周礼地官大司徒),周代设立了专门的从事教化的官职:

大司徒。

在学校里,老师讲授音乐、射箭、道德、礼仪,用“诗教”、“乐教”“礼教”作为修养和应世的工具,传授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

教育是各级官员的主要责任是周代教育的特色。

据周礼记载,由于历史条件所限周代的教师都是由国家职官担任,因此当时的“师”,既是行政首领,是分管各部门工作的官,又是负责教育和教化的“师”,官师合一。

周礼确定的官职共有348个,而带师的官职33个。

这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对于保证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2)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春秋时期以后,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统治日益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建立。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也日益发展,诸子百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伦理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所创立的理论和方法最为系统。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周公的“礼乐”之所以受到孔子的推崇,是因为它本身内含着对社会的教化,是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

周公“制礼作乐”带来了社会的稳定,“礼崩乐坏”必然带来社会的动荡。

“礼”的起源是以贫富分化、等级分化为前提的,反过来“礼”的形成又稳定了贫富分化、等级分化的社会秩序。

但是一个社会只讲差异,不讲和同,社会就无法和谐。

因此周公在“制礼”的同时又作乐,使“礼”与“乐”相辅相成,或者说相反相成。

“礼”讲究差异,“乐”讲究和同。

“礼乐文明”是奴隶社会思想政治教育上的一次变革,也对以后儒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做了铺垫。

提出德治论的主张,曰: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半部论语治天下)孔子提出: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孟子又讲五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

认为必须通过教化来培养良好的习惯,直至成为君子,圣人。

(人皆可以为尧舜)还提出了“上教”、“下化”两条主要途径:

“上施下效。

”“俗者,习也,上所化为风,下所习也俗”。

儒家制定了一套“人伦”道德规范。

家族宗法血缘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即建立在伦理的基础上,通过人民的情感信念来处理关系。

正是由于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构建和调节中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人伦关系的基本点是人本思想,儒家制定了一套“人伦”道德规范被统治者奉为“正统而加以提倡。

儒家一方面主张“仁者,爱人”,并提出“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作为“仁爱”原则的基本途径,体现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爱相尊的人道精神。

另一方面坚持“爱人”必须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等级关系为度,仁爱原则体现为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唱妇随等宗法等级道德规范。

(三)中国各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繁荣于封建社会进入封建社会以后,特别是自汉代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便“一统天下”,成为后来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其统治的有效手段。

董仲舒以举贤良对策博得了汉武帝的好评,举贤良对策全面论述了董仲舒的思想:

其一,君权神授,其二德治思想,董仲舒成为“汉代孔子”的地位。

董仲舒建立了以“三纲五常”为基本内容的维护封建宗法等级秩序的伦理思想。

以权威主义、等级主义的“三纲”代替了具有双向义务性质的“五伦”。

二、古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典型方法1.教化方法

(1)思想灌输其一,主要是灌输儒家思想,推崇儒学的论语、孟子等经书。

所谓经书,就是在学术上具有很高权威,被后人奉为经典、不得任意改动、只能奉读铭记、无条件接受的书籍。

第一方面:

六经:

诗、书、礼、乐、易、春秋诗孔子教诗,是因为诗歌可以兴、观、群、怨。

兴是提高学生的想像力,激发情感,寄兴于物,表达自己的意念和政治意图;观,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从诗中所反映的贵族和平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会观察社会动态,观察民情风俗和国事盛衰;群是合群能力。

学诗使人温柔敦厚,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使人容易合群,也乐于合群;怨是提高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

怨与讽刺意义相近。

用诗的方式批评政治和当时社会的不良风尚。

孔子说:

“不学诗,无以言。

”春秋时期,在群臣聚会、招聘、诸侯会盟、宴饮等一些社会活动中,常常以赋诗吟诗来表达自己的见解。

如果有人不懂得吟诗,也不懂诗的意义,是要被人看不起,有失身份。

案例:

公元前530年,宋元公继位,便派大夫华定到鲁国,表达与鲁国昭公继续修好。

华定到了鲁国,宴会上鲁国演奏咏唱诗小雅蓼萧,意思是向宋元公表示感谢,并为宋元公颂德祝福。

而华定却坐在席上如同木头人,不知道东道主为什么唱诗小雅蓼萧,也不懂怎样以诗回答,结果被奚落一番,当场大出其丑。

可见,学诗歌与从政也有着密切联系。

书孔子教书要求从中吸取治国经验,培养从政人才。

书的内容是古代的道德知识和政治思想。

礼孔子教礼在于树立弟子的崇高理想,并且能身体力行。

孔子认为礼是立国立人的根本大道,在论语中关于礼的内容出现了很多处(据考证74处之多),礼包含了从政治制度、经济、军事到社会生活一切方面的法律和道德规范。

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

乐综合艺术课。

西周大学由大司乐主持乐教,以乐德、乐舞、乐语教育贵族子弟。

孔子教乐在于陶冶性情。

他的弟子中不少人擅长音乐。

孔子认为,诗、礼、乐三者是相互结合的。

易孔子教易是在于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易是探究事物发展变化的书籍,大至国家兴亡,小至个人休戚,能掌握这些事物变化的规律,就可以正确处理或应付遇到的变化。

春秋在于使学生了解各诸侯的政绩及其兴废,对学生将来从政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学历史,学经验),其二,中国古代还采用编写启蒙书等普及手段,将经书变成通俗易懂的故事,用喜闻乐见的方式灌输儒家思想。

这些书包括三字经,女儿经。

二十四孝图等,用这些方式来传播儒家道德思想,使人容易背诵,印象深刻,便于在民间大量推广、流传,从而达到普及儒家政治倾向和伦理道德的教育目的。

三字经(宋)(王应麟)1.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2.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

3.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与丝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元曾,乃九族,而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4.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名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如六经,始可读。

5.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有左氏,有彀梁。

6.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

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7.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

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

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8.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兴高齐。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

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

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梁唐晋,及汉周,称五代,皆有由。

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

辽与金,帝号纷,迨灭辽,宋犹存。

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狄。

9.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

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

清太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至宣统,乃大同,十二世,清祚终。

度史者考实录,通古今,若亲目。

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10.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披蒲编,削竹简。

彼无书,且知勉。

头悬梁,锥刺股。

彼不教,自勤苦。

11.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缀。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彼既老,犹悔迟。

尔小生,宜早思。

12.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众称异。

尔小生,宜立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