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214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床文档格式.docx

《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床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西大湖塘钨多金属矿床文档格式.docx

 

双桥山群地层出露广泛,主要分布在与修水复向斜盆地两侧,向东延至星子县。

自上而下依次为鄣公山组、横涌组、计林组、安乐林组和修水组。

2构造:

矿区位于扬子准地台(Ⅰ1)、江南台隆(Ⅱ2)、九岭—高台山台拱(Ⅲ4)构造区。

属九岭—鄣公山钨锡金多金属成矿带。

区域褶皱为九岭复式褶皱之靖林—操兵场次级背斜东延部分,呈NNE向,区内出露长达18km,至蓑衣洞被九岭岩体冲断。

由于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体的侵入干扰,褶皱两翼产状紊乱,两翼岩层倾角一般在50度以上(林黎等,2006)。

断裂构造主要有近EW(NEE)、NE—NNE向,次为NW和SN向四组。

其中断裂面积最大的是主要分布在罗丝塘—新安里一带近EW向断裂,延伸达数千米以上,为强烈的硅化带和挤压破碎带,走向70—80°

,倾向S,倾角68—80°

断裂带内钨含量高达1200×

10—6,此断裂控制着区内矿体、矿化带的分布范围,也控制了燕山期岩浆岩的展布,是区内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NE—NNE向断裂在区内最为发育,纵贯全区,该组断裂延长一般大于20km,走向15—45°

,倾向SE,倾角68—80°

,以压扭性为主,除具垂直落差外,尚有水平位移,同时也切割双桥山群和花岗岩体,该组断裂有的单独与EW向断裂复合控制岩体、岩脉或矿脉的展布,后期又切割或错断了岩脉和矿脉,证明该断裂有多次活动迹象。

NW向断裂在区内分布不多,有两条规模较大,分别分布在观音堂和茅公洞—石门寺一带,倾向NE,倾角50—60°

,具张扭性特征,延长几百米—几千米,明显左行切割晋宁期侵入的花岗闪长岩体,并控制燕山期花岗岩的展布,对区内控岩控矿也起到主导作用。

SN向断裂在区内不甚发育,规模较小,倾向E或W,倾角50—70°

,一般呈张扭性,延长<

200m,为成矿后期断裂。

3岩浆岩:

区内大面积出露中酸性—酸性岩浆岩岩体,以晋宁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为主体,呈岩基产出,是成矿的主要围岩。

其次为晚侏罗—早白垩世的燕山期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和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及花岗斑岩等,呈岩株、岩瘤或岩枝遍布全区,以新安里椭圆形小岩株规模最大,次为东陡崖岩瘤,与钨、锡、钼成矿有密切关系。

按形成先后顺序分述如下:

1、晋宁期中—粗粒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同位素年龄为837百万年,呈岩基产出,侵入于双桥山群地层,在矿区内呈大面积出露,属九岭岩基的一部分,是区内主要的成矿围岩,岩体局部常见蚀变如:

黑鳞云母化、硅化、绿泥石化。

2、燕山期岩浆岩,同位素年龄134—149.9百万年(林黎等,2006),岩浆岩侵入于九岭岩基中,为燕山早期第三阶段产物至燕山晚期第一、二阶段的产物。

主要呈岩脉、岩枝产出,少数呈小岩株、岩瘤产出,遍布全区(林黎等,2006)。

燕山早期第三阶段侵入体,岩性为细粒黑云母花岗岩、细粒白云母花岗岩,多呈小岩脉产出,少量以岩枝、岩株产出。

在新安里东北出露较大规模的黑云母花岗岩体,呈椭圆形小岩株产出,总体呈SN向展布,其余小岩脉呈NE或SN向分布,规模一般百余米—几百米,宽几米—几十米。

经岩石微量元素分析,白云母花岗岩中钨、锡、钼、铜含量均较高,与区内已知的钨锡矿体及钼、铜成矿关系密切,是主要的成矿母岩(林黎等,2006)。

燕山晚期第一阶段侵入体,岩性为花岗斑岩(或石英斑岩),呈岩脉产出,多呈SN走向展布,岩脉厚几米—几十米,长几十米—几百米,该岩脉明显切割含钨石英脉,为钨成矿后期产物。

燕山晚期第二阶段侵入体岩性为黑云母花岗斑岩、花岗斑岩,多呈脉状产出,近EW走向为主,少数呈NNE向展布,是区内钨锡的成矿母岩之一。

此外,在蓑衣洞一带见有与花岗斑岩同期的花岗细晶岩脉,多呈细小岩脉产出,据其切割了含钨石英脉的特征,属成矿后产物。

伴随岩浆侵入作用,在区内大湖塘西侧出现了隐爆角砾岩筒。

三矿床地质特征

1矿体特征

(1)大岭上矿区现已圈定规模较大的混合型矿体Ⅱ、Ⅲ、Ⅴ矿体。

Ⅱ矿体:

矿体产于晋宁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和燕山期云英岩化细粒白云母花岗岩中,分布11线—15线,在12—11线有部分矿体出露地表,多隐藏于地下深部,赋存标高+1623—+1135m,矿体未揭穿底板(见表3)。

矿头标高1480—1623m。

矿体平面上呈脉状,剖面上呈透镜状、脉状。

矿体走向北西约305°

±

,长540m,倾向南西,倾角64°

倾向延深平均415m,矿体厚度8.38—67.99m,11线ZK11—5位置矿体厚度最大。

平均厚19.81m。

矿石为(含石英脉)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钨矿石,(云英岩化)斑状细粒二长花岗岩钨矿石,简言之为花岗岩钨矿石。

Ⅲ矿体:

矿体产于晋宁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和隐爆角砾岩中,西至15线,东至8线与一矿带连为一体,地表有部分出露,矿头标高1484—1642m,矿体赋存标高+1271—1642m。

矿体平面上均呈枝叉状,常见分枝、复合现象,剖面上枝叉状、似层状。

,延长680m,倾向南西,倾角64°

倾向延深280—395m,矿体真厚平均厚67.55m。

矿石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钨矿石和爆破角砾岩钨矿石。

Ⅴ号矿体:

分布8线—15线,赋存于晋宁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和隐爆角砾岩中,矿头赋存标高1490—1615m。

矿体平面上呈枝叉状,剖面上呈脉状、枝叉状。

具分枝、复合现象。

矿体走向约305°

,延深640m,倾向南西,倾角60°

倾向延深38—164m,矿体平均厚24.95m。

矿石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白钨矿石和爆破角砾岩矿石。

(2)矿床(体)空间分布特征 

矿田内已发现钨(锡、钼)矿床(点)15处,主要矿床有大湖塘钨矿、蓑衣洞钨矿、茅公洞钨矿、新安里钨锡矿、石门寺钨钼矿、昆山钨钼矿、大河里钨(钼)矿等。

矿床(点)总体呈北东)北北东向展布,并沿北北东方向大致间隔2.5~3.5km呈近等距出现。

矿床类型复杂,以石英细脉带型,石英大脉型为主,并以石英大脉型居多,次为云英岩型、隐爆角砾岩型等,近期在东陡崖发现有蚀变花岗岩型钨(锡)矿体。

石英细脉带型矿体主要分布在大湖塘钨矿区南陡崖一带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外(内)接触带,由大小矿体20余个构成。

单矿体呈北西向斜列产出,群体呈北东向展布,为Ⅰ号主要矿体,北西长600~800m。

在东陡崖钨矿区北西部新发现的Ⅱ、Ⅲ号矿体也为石英细脉带型,两矿体呈南北向近平行展布,向北转为北东向,且矿体厚度明显变厚并有合并之趋势,矿体倾向西或北西,倾角65~85b,矿体出露长大于500m、宽1.5~8.6m,平均厚度4.5m;

在昆山钨矿区也有石英细脉带型矿体发现。

他们共同特点是产于近东西向与北东-北北东向断裂交汇部位,北西、东西、北东向多组断裂发育地段。

石英大脉型矿体几乎遍布于整个矿田,主要沿北北东向集中发育于石门寺)大湖塘)黄坳)昆山)黄土一线。

在北部石门寺钨矿区有石英大脉型矿体50余条,产于成矿花岗岩体内、外接触带。

矿脉长200~800m、宽20~40cm;

产状以走向近东西为主、倾向北或南、倾角60~85b。

北北东向与北西向矿体也较发育,并有少数走向北东东的矿体以及弧形弯曲矿体。

大湖塘钨矿区石英大脉型矿体以北部最为发育,主要工业矿体走向近东西,倾向北为主,倾角80b左右,矿体长200~800m,宽50cm左右。

昆山钨钼矿区主要为石英大脉型矿体,主要呈北东东向,次为北北西向、北东向、北西西向,多组方向矿脉交叉出现。

云英岩型矿体主要见于大湖塘钨矿区北部,呈透镜状发育于成矿岩体顶部强烈云英岩化部位,富石英云英岩与钨矿化有关,富云母云英岩与锡矿化关系密切。

隐爆角砾岩型矿体以大湖塘钨矿区西陡崖为代表,工业钨(锡)矿体产于隐爆角砾岩筒内、至少见两次矿化作用,一次以钨锡矿化为特征,另一次主要为钨铜、钼矿化,外侧发育有石英网脉状或浸染状矿化。

蚀变花岗岩型矿体是近年在东陡崖二云母花岗岩体内接触带白云母化强烈地段所圈定出的工业钨(锡)矿体,地表出露部分东西长600m,南北宽160~540m,平均厚度13.02m。

从上述可以看出,大湖塘地区具有形成石英细脉带型、石英大脉型、蚀变花岗岩型、云英岩型、隐爆角砾岩型,同时还有产于岩体顶部石英伟晶岩中黑钨矿富集体等多种矿化类型聚合规模大矿床的有利成矿地质条件.

(3)矿体围岩与夹石 

矿体与围岩的界线不明显,围岩岩性主要为晋宁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其次为隐爆角砾岩、斑状细粒二长花岗岩。

夹石岩石性也以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其次是隐爆角砾岩。

2矿石特征

DHT-4细脉白钨矿:

灰黑色,半自行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含有黄铜矿,黑云母,斜长石,石英。

黄铜矿,浅黄色,粒状,金属光泽,网状分布,硬度6含量25%。

黑云母,黑色和褐色,片状,玻璃光泽,含量10%。

斜长石,白色,它形,有高岭土化硬度变低,含量30%。

石英,无色,有油脂光泽,硬度7,含量20%。

不易见白钨矿。

DHT-5钨钼矿石:

整体灰白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含有钨钼矿的石英条带穿插花岗岩。

花岗岩为斑状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

DHT-3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灰黑色,细粒半自形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含有斜长石,石英,少量黄铁矿。

斜长石,白色,自形粒状,伴有高岭土化,含量40%。

石英,无色,它形粒状,油脂光泽,硬度7,含量30%。

少量粒状黄铁矿。

DHT-2斑状中细粒二云母花岗岩,灰黑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暗色矿物自形较好,主要矿物石英,黑云母,斜长石,钾长石,白云母。

斜长石:

灰色,玻璃光泽,硬度约为6.成块状,含量约为20%。

钾长石:

紫灰色,粒径在2-3mm左右,玻璃光泽,硬度约为6.含量约为32%。

石英:

无色透明,可见贝壳状断口,玻璃光泽,断口呈油脂光泽,硬度约为7.含量约为40%。

白云母:

浅白色,片状,硬度小于小刀,玻璃光泽,含量约为2%。

黑云母:

黑色,片状,硬度小于小刀,玻璃光泽,含量约为4%。

黄铁矿:

浅黄铜色,无解理,硬度约为6,金属光泽,表面有时具有锖色。

含量约为2%。

DHT-2黑鳞云母花岗岩:

黑色,花岗结构,块状构造,主要含有黑云母,斜长石,石英。

黑云母,褐色,鳞片状,自形程度好,玻璃光泽,含量30%。

斜长石,白色,粒状,玻璃光泽,有高岭土化,含量25%。

石英,无色,它形粒状,粒径1cm左右,含量30%。

DHT-7石英大脉黑钨矿矿石,黑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主要含有黑钨矿。

石英,黄铜矿。

黑钨矿,黑色,柱状,自形程度好,金属光泽,硬度8,含量40%。

黄铜矿,浅黄色,它形,镶嵌在黑钨矿中,金属光泽,含量15%。

石英,白色,隐晶结构,玻璃光泽,含量45%。

品味55%。

DHT-6铜钼矿石:

隐晶结构,快状构造,主要含有辉钼矿,石英,慌铜矿。

辉钼矿,深蓝色,有氧化成紫色,隐晶结构,金属光泽,硬度7含量10%。

石英,白色隐晶结构,玻璃光泽,硬度7-8,含量40%。

黄铜矿,暗黄色,粒状结构,金属光泽,含量小于10%。

品味20%。

四成矿浅析

1成矿条件 

(1)、受张性改造的北北东向走滑冲断带与东西向构造复合是控制成矿岩体及矿床(体)产出的重要前提。

复合构造所形成的多组裂隙(断裂)带为蚀变矿化创造了有利条件。

(2)、浅-超浅成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演化系列是矿床形成的必要条件。

成矿岩体是高硅、富碱含矿花岗质岩浆多次分异演化的产物。

(3)、含钨丰度较高的晋宁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中元古代双桥山群火山)碎屑岩是成矿有利的围岩条件。

2矿床类型 

武宁大岭上整体钨矿品位不高,储量大,易于开采。

另外,从以上斑岩型钨矿与大岭上钨矿特点对比来看,大岭上钨矿符合斑岩型钨矿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斑岩型钨矿在空间上与中生代深大断裂密切相关,特别是不同构造单元交接带附近;

武宁大岭上成矿物质主要赋存于断裂破碎带上,矿体主要受北西向张裂带控制,这也是区内主要的控岩控矿构造。

(2)、斑岩型钨矿在构造层方面从老到新主要是晋宁期、加里东、海西和燕山构造层。

主要的赋矿围岩为浅变质细碎屑岩建造、变泥(砂)质碎屑岩一碳酸岩建造、变质类复理石建造、碎屑岩一碳酸岩建造、碎屑岩建造、酸性一中性火成岩,成矿时代集中于燕山早期晚阶段;

武宁大岭上钨矿矿区内的岩体主要是中酸性—酸性岩浆体,其中以晋宁期中—粗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为主要围岩,其次是燕山期黑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和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及花岗斑岩等,研究区钨矿位于的九岭成矿区的地层为古元古界的双桥山群,它是一套泥沙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喷发熔岩建造等,1987;

高林志等。

(3)、斑岩型钨矿常与铜、钼、金等形成多金属伴生矿床,常具有特定的蚀变类型组合及其分带分布,其蚀变类型包括蚀变类型包括有钾长石化、绢云母化、黄铁绢英岩、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碳酸岩化、云英岩化、萤石化等;

武宁大岭上钨矿大岭上钨矿也具有特定的热液蚀变组合,其蚀变类型主要有黑鳞云母化、云英岩化、白云母化、绢云母化、硅化、钾长石化、萤石化。

另外,该矿是一个伴生有锡、钼、铜、等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成矿带

3成矿成因

大湖塘钨矿床(田)的形成,经历了燕山中晚期黑云母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花岗斑岩及隐爆角砾岩等多次侵入以及相应的多次成矿作用叠加,从而成为石英细脉带型、石英大脉型、云英岩型、隐爆角砾岩与蚀变花岗岩型等类型聚合在一起的矿床,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区域北北东向构造左行走滑挤压)伸展反复转换应力交替作用下,造就出的独具特色浅成-超浅成岩浆气化-中高温热液型钨矿床。

成矿杂岩体由燕山期多次侵入的黑云母)二云母花岗岩和细粒斑状花岗岩所构成,环绕杂岩体形成了岩体内外接触带的石英细脉带型、石英大脉型、蚀变花岗岩型、岩体顶部云英岩型及隐爆角砾岩型5种钨矿化类型,共同构成多位一体的复合型矿床(田)。

显示出大湖塘钨矿田具有形成新类型或多类型聚合的大型矿床的有利成矿地质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