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26702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6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docx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汇编

国际经济学期末考复习

绪论

1、国际经济学是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的。

它的研究目的是解释各个经济社会之间经济联系的内在机制及其政策含义。

2、通常把经济学研究的问题划分为两个层次:

资源配置问题;资源的利用及积累问题

3、国际经济学的两大特征:

国际交易不同于国内交易;国际经济关系是发生在各个独立的经济实体之间的。

第一章

1、国际贸易:

是指商品(或货物)的跨国流动,在广义上,国际贸易既包括商品贸易也包括要素贸易。

2、各种贸易理论模型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2*2*2)。

3、生产可能性边界:

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和劳务的最优产量组合。

4、机会成本:

指为生产一单位的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5、封闭状况下,决定一国经济一般均衡的条件有三个:

生产达到均衡、消费达到均衡、市场出清

6、国际贸易的起因:

1)生产技术差异

2)相对要素禀赋差异

3)需求方面的差异

4)在规模收益递增或不完全竞争条件下。

第二章

1、论述古典贸易理论

1)绝对优势:

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他认为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

所谓绝对优势是指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率更高。

比较优势:

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如果(alx/aLY)

比较优势实际上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相对水平。

从劳动生产率角度讲,一国在劳动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部门或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

2)用图形分析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

以上a、b两图分别表示A、B两过一般均衡。

从a图的A国的贸易三角形DA’C,DA’表示A国X的出口量,DC表示A国Y的进口量;从b图的B国的贸易三角形FBC,FB表示B国Y的出口量,FC表示B国X的进口量。

由贸易平衡条件可看出DA’=FC,DC=FB。

由此可得,一国完全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其劳动率相对较高的产品,进口劳动率相对较低的产品。

所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具有普遍意义,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可以使所以国际获利。

3)李嘉图贸易理论不足之处反映在两个方面:

李嘉图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步一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二是李嘉图的理论有一条重要的结论是:

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这不符合现实。

一般来说,各国大都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想替代的产品。

4)古典贸易的最大贡献是首次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证据,并从劳动生产率差异角度,成功地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一个重要的起因。

附:

1、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1)基本内容:

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

即使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但只要存在成本上的相对差异,国际贸易仍会发生,每国都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而且贸易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

(2)评价:

贡献:

①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具有其内在的合理内核,分析了国际贸易具有的各个方面利益。

②丰富和完善了亚当斯密的绝对利益学说以及古典贸易理论,从劳动生产率或成本的相对优势来探讨国际贸易的起因,为自由贸易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局限性:

①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

②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国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与现实各国实际情况相违背;

③该学说的假设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如市场要求是完全竞争的、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等假设。

第三章

1、要素禀赋:

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

2、要素禀赋的实际衡量是用人均资本存量来估算的

3、要素密度:

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

4、HO定理结论:

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5、斯托帕—萨缪尔森定理:

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

6、罗伯津斯基定理:

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嘚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

7,、简答悲剧增长:

1)悲惨增长:

如果转移至其他国的那部分利益超出了增长利益,那么A国的福利水平将低于经济增长前,这种情形称作“悲惨增长”。

如上图,由于贸易条件急剧恶化,导致增长后新的消费点C*位于原消费点C之下,通过C*点的社会无差异曲线所代表的福利水平低于经济增长前的福利水平。

2)悲惨增长出现的前提条件:

1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

2增长国在世界市场上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

3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

4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

8、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以美国为例来验证H-O理论,美国是资本丰富的国家,按照H-O定理,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他

发现1947年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故称为里昂惕夫只谜。

9、附:

试述H-O模型的主要内容并予以评价。

(1)基本内容:

资本丰富的国家(A)在资本密集型产品(X)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B)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Y)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要素的自然禀赋要素供给要素的相对富饶程度要素相对价格生产成本差异商品价格差异贸易的发生

(2)评价:

贡献:

①从一国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②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

③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

局限性:

①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充分条件;②对需求因素未予以充分考虑,影响了理论对实际情况的分析;

③过分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及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适用性。

第四章

1、特点要素:

指一种要素通常仅限于特定部门,而不适合于其他部门的需要。

该特定要素在不同部门之间不能自由流动。

第五章

1、重叠需求理论:

林德提出。

核心思想:

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需求结构与收入水平决定的。

yA表示A国的人均收入水平,D为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基点,F为上限点,C为下限点;yB表示B国的人均收入水平,G为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基点,H为上限点,E为下限点。

品质等级在E和F之间的商品,在两国都有需求,即为所谓的重叠需求,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A、B两国均可输出输入。

所以收入水平越接近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

2、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的异同:

两者都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

重叠需求理论适于解释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的交易;要素禀赋理论适于解释发达国与发展中国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交易。

3、产品周期理论:

维农首次提出。

把产品从诞生到衰落的过程视为一个生命周期,即产品的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

不同的阶段,占据支配地位的要素不同,形成的比较优势不同,国际贸易在各国发生。

在初始期t0,新产品刚刚由创新国研制开发出来,由于产品的技术尚未成形,生产规模较小,消费仅局限在国内市场,到了t1时刻,开始有外国的需求,于是开始出口到其他发达国家。

t2时刻,到了成长期,产品进入大量生产与销售阶段,在生产上从研究与开发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主要是有其他发达国家开始生产并出口到发展中国家。

t3后,发达国家停止生产该产品,开始研发另外新的产品,主要向其他发达国家进口。

t4后,进入成熟期,产品转变为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时,发展中国家成为净出口。

第六章

1、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提出“新贸易理论”。

2、规模经济:

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厂商自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另一种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3、产业间贸易的发生取决于两国关系要素禀赋的差异;而产业内贸易则完全是由规模经济引起。

第七章

1、关税种类:

进口税、进口附加税、出口税、过境税。

进口税:

一国进口商品时,由海关对本国进口商所进口的商品征收的税。

(分为无差别关税、差别关税)

进口附加税:

一国海关对本国进口是进口商品时除征收一般关税外,根据某种目的所加征的一种关税

过境税:

一国对外国货物通过其关境和领土时所征收的关税。

进口税:

一国海关在本国商品出口时,为保证本国市场供应或其他特殊目的而征收的一种税。

2、以小国为例来说明关税的效应

1)价格效应:

对小国,虽然该国会因对进口产品征收关税会使进口产品的价格上升而减少对进口商品的购买,但这一变动不会对世界市场产生任何影响。

2)生产效应:

国内生产量由Q1提高到Q3,生产者剩余由△ICPw的面积变成△IAPt,的面积,即生产者增加的福利为a;

3)消费效应:

国内消费量由Q2减少到Q4,消费者剩余由△HGPw的面积变成△HBPt的面积,即消费者损失的福利为a+b+c+d。

4)税收效应:

征收关税所获得收入=进口量*关税率=Q3Q4*t,即等于矩形AEFB的面积c。

5)关税的贸易条件效应:

小国不存在。

6)净福利效应:

a—(a+b+c+d)+c=—(b+d)<0,会降低社会福利水平,净损失为b+d。

其中b为生产扭曲,d为消费扭曲。

3、①配额:

指一国政府为保护本国产业,规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种商品的进口数量或进口金额加以限制。

②配额分为:

全球配额、国别配额

③与征收关税相比,进口配额更有助于限制一国进口商品的数量。

原因:

关税是通过价格变动影响国内对进口品的需求,而配额是限制商品的进口量或进口金额,因此配额对进口限制更直接、更易于控制。

另外,配额与关税更严厉。

对于关税,只要产品在价格和质量上有竞争力,就有可能进入该国市场,而采取配额下,无论怎样,进口的数量都是确定的,所以对国内进口替代品的生产者来说,配额要比关税更受欢迎。

 

6、出口补贴效应(简答):

1)出口补贴对国内经济有两种直接影响效应:

贸易条件效应,即出口补贴可使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销售价格低,因此不利于本国贸易条件的改善;二是出口扩大效应,即出口产品价格下跌可刺激出口增加。

2)如上图,在自由贸易条件下,世界价格为Pw,国内消费和市场分别为Q1和Q2,出口量为Q1Q2;若政府给予北国出口品生产者每单位产品金额为s的出口补贴,则出口品生产者可以以高于市场价格的成本进行市场。

生产由Q2扩大到Q4。

国内价格为Ps,高于补贴前的Pw,国内消费由Q1下降到Q3,为了在外国销售更多的产品,国外价格下降为Pw’,低于Pw,出口量为Q1Q4。

出口补贴有利于本国产品生产者和外国消费者,但不利于本国消费者。

3)出口补贴对本国福利影响:

补贴后,消费者剩余减少了,为梯形PsAEPw面积a+b;生产者剩余增加了,为梯形PsBFPw面积a+b+c,政府补贴支出为s*Q3Q4,为矩形AHIB面积b+c+d+e,则,本国出口补贴福利净效果=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损失-政府补贴=(a+b+c)-(a+b)-(b+c+d+e)<0,b为生产扭曲和消费扭曲,e为贸易条件恶化所导致的利益转移。

这一结果意味着出口补贴会导致本国社会福利水平的下降。

7、倾销与反倾销(案例分析)

1)倾销:

指不同国家市场间进行的一种价格歧视行为,指出口商以低于本国国内的价格或成本的价格向国外销售商品的行为。

构成条件:

①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是否受到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以致其市场份额明显减少;②进口国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的利润水平是否明显降低;③在低价进口品的冲击下,进口国的同类工业是否难以建立起来。

2)反倾销的做法是征收反倾销税(属于进口附加税)。

8、1)自由出口限制:

指商品出口国在进口国的要求或压力下,自愿地限制某些商品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数量或出口金额。

2)歧视性公共采购:

一国的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制度,给予国内供应商优先获得政府采购订单的一种非关税壁垒。

3)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

指国有企业或公营企业获得特权直接经营对外贸易,因而形成对外贸易的国家垄断。

4)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标准:

进口国为保证各种商品的进口质量符合一般的技术要求而作出的有关规定。

第八章

1、最佳关税:

指使本国福利达到最大的关税水平。

确定最佳关税的条件是进口国由征收关税所引起的额外损失与额外收益相等。

2、论述幼稚产业论

1)幼稚产业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2)幼稚产业的判定标准:

①穆勒标准:

当某一产业规模较小,其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时候,如果任由自由竞争,该厂必然亏损,如果一国政府给予一段时间的保护,是该产业能够发展壮大,以充分实现规模经济,降低成本,最后在经历保护期后,该产业完全能面对自用竞争,并且获得利润,那么该产业就可以作为幼稚产业来加以扶植。

假设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业相比,本国产业对一条更为陡峭的乡下倾斜的平均成本曲线。

穆勒标准强调的是将来成本上的优势地位。

②巴斯塔布尔标准:

不关看是否具有成本优势,还要在保护成本与该产业未来能获得的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加以比较之后才能确定是否为幼稚产业。

如果未来能获得的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小于目前的成本,则不能作为幼稚产业加以保护,若未来能获得的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大于目前成本,则该对该产业加以保护。

③坎普标准:

在以上两个标准基础上,更加强调外部规模经济与幼稚产业保护之间的关系。

坎普认为若是在内部经济规模下,政府的保护不是必要的。

而在某产业能够产生外部规模经济,那么该产业的发展能给其他产业和社会带来额外好处,则有必要保护。

3)保护方式:

关税与生产补贴。

幼稚产业论的目的是保护国内市场,促使生产效率提高,既然是针对国内生产,显然直接的保护方式应是引入生产补贴,采取关税等贸易壁垒的方式并不是最佳选择。

①假设本国是一个小国,若征收禁止性关税t,征税后Y的价格有Pw升至Pw+t,价格刺激本国产出由Y0提高到Y1,但价格上升,也使消费由Y2降到了Y1。

若进行生产补贴,政府给每单位商品补贴s,本国产出由Y0也提高到Y1。

②两种资产对国内产出效果是一样的,但是对于消费者影响不同,福利效果不同。

关税对应的是社会福利净损失为e+f,而生产补贴对应的社会福利净损失为g。

换句话说,关税的保护代价高于生产补贴。

而且,生产补贴只会造成生产扭曲,可避免消费扭曲,保护成本更低。

3、战略性贸易政策:

针对寡头市场结构提出的。

强调:

出口补贴、进口保护以促进出口

第九章

1、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及其特点。

(1)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

(2)包括以下五种形式:

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完全的经济一体化。

附:

以下内容帮助了解,非考试重点:

①自由贸易区,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行政上独立的经济体之间通过达成协议,相互取消进口关税和与关税具有同等效力的其他措施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主要特征:

在该一体化组织参加者之间相互取消了商品贸易的障碍,成员经济体内的厂商可以将商品自由地输出和输入;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对外关税;实践中通常采取“原产地原则”以区分来自成员国与非成员国的商品。

②关税同盟,指在自由贸易区的基础上,所有成员统一对非成员国的进口关税或其他贸易政策措施。

主要特征:

成员国在相互取消进口关税的同时,设立共同对外关税,成员经济体之间的产品流动无须再附加原产地证明。

③共同市场,指各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自由贸易、建立了共同对外关税,而且还实现了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主要特征:

成员国之间不仅实现了商品的自由流动,还实现了生产要素和服务的自由流动;为实现上述要素的自由流动,各成员国之间要实施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间接税制度,并且协调各成员国之间同一产品的课税率;协调金融市场管理的法规、以及成员国学历的相互承认等等;共同市场的建立需要成员国让渡多方面的权利,主要包括进口关税的制定权,非关税壁垒,特别是技术标准的制定权,国内间接税率的调整权,干预资本流动权等等。

④经济联盟,指不但成员国之间废除贸易壁垒,统一对外贸易政策,允许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在协调的基础上,各成员国采取统一的经济政策。

基本特征:

成员国之间在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上,进一步协调它们之间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当汇率政策的协调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建立了成员国共同使用的货币,或统一货币时,这种经济联盟又称为经济货币联盟;各成员国不仅让渡了建立共同市场所需让渡的权利,更重要的是成员国让渡了使用宏观经济政策干预本国经济运行的权利。

5完全的经济一体化,指在实现了经济联盟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协调、乃至统一的经济一体化形式,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最终阶段。

主要特点:

就其过程而言是逐步实现经济以及其他方面制度的一体化;从结果上看,它是类似于一个国家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2、简答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

SA表示A国的供给曲线,DA表示其需求曲线;PB、PC两条直线分别表示B、C两国的生产成本,且PB>PC。

关税同盟的静态效应分为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两种。

1)贸易创造,指成员国之间相互取消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带来的贸易规模的扩大。

贸易转移,指建立关税同盟后,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代替了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贸易,从而造成贸易方向的转移。

2)在组成关税同盟前,A国(假设A国为小国)对来自B、C两国的商品征收相同的关税t,来自B、C两国的商品在A国的价格为PB+t,PC+t(

假设A国与B国组成关税同盟,组成关税同盟后的共同对外关税仍为t,即组成同盟后A国不再对B国征收关税,但对来自C国的商品仍然征收进口关税t。

此时B国在A国的销售价格为PB,低于C国产品在A国的销售价格PC+t,所以B国取代C国,成为A国的供给者,进口量为Q3Q4。

组成关税同盟后,A国的进口由原来的Q1Q2扩大到Q3Q4,增加部分即贸易创造效应=Q1Q3+Q2Q4=生产效应+消费效应。

除去贸易创造部分,剩下的Q1Q2部分表示,原来从关税同盟外C国进口的,但是组成关税同盟后改由从关税同盟国成员B国进口,即贸易方向发生了转移,故贸易转移为=Q1Q2。

3)关税同盟的福利效应:

组成关税同盟后,A国的消费者福利改善了,消费者剩余增加了a+b+c+d,生产者福利降低,生产者剩余减少了a,因关税同盟丧失对C的进口关税收入c+e,A国的净福利效应=(a+b+c+d)-a-(c+e)=(b+d)-e,b+d为贸易创造效应,e为贸易转移效应。

加入关税同盟对A是否有利,取决于贸易创造效应与贸易转移效应之差。

第十章

1、发展中国家:

指那些经济尚比较落后,面临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国家和地区。

2、(简答)发展中国家走工业化道路的原因

1)固守农业难以获得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增长。

2)社会对农产品和工业品的需求弹性是不同的。

农产品的需求弹性比较低,工业品的需求弹性比较高,这差异意味着农产品增加生产的潜力以前相应生产者的报酬比工业的低。

3)农业部门难以像工业部门那样形成垄断或不完全竞争。

3、进口替代:

指通过发展本国的工业,实现本国生产的产品逐步代替进口品满足国内需求,以期节约外汇、积累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战略。

4、出口导向战略:

指发展中国家通过促进本国产品的出口,积累发展资金,发展经济的战略。

5、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指调整各国关税与贸易关系的多边国际协定。

6、最惠国待遇:

指缔约国一方现在和将来给予任何第三个缔约国的一切贸易特权、优惠和豁免,也应同样无条件给予其他缔约方。

7、国民待遇:

指缔约国一方保证缔约国另外一方的公民、企业、船舶及产品在本国境内享受与本国公民、企业、船舶、产品同等的待遇。

8、WTO成立于1995年1月1日。

9、(简答)世界贸易组织与关贸总协定的区别

1)它们的性质不同。

关贸总协定是多边的国际协议,而WTO是一个合法的国际经济组织。

2)关贸总协定是临时性的决定,而WTO是具有法律基础的长期性的国家组织。

3)对参加者的称谓不同。

关贸总协定的签字国称为缔约国,而WTO的成员称为成员国。

4)它们各自约束的范围不同。

关贸总协定只约束缔约国之间的商品贸易,而WTO约束范围不仅包括成员国的贸易,还包括服务贸易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的问题

5)争端解决机制的运转速度不同。

WTO解决贸易纠纷更快、更流畅、更具有权威,而关贸总协定没有强大的约束力,且争端解决破费时日。

10、1)发达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荷比卢联盟、欧洲经济共同体(欧盟)

2)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中美洲共同市场、美洲自由贸易区、拉丁美洲自由贸易协会、安第斯集团、南方共同市场、东盟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

北美自由贸易区

4)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模式: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11、资本流动和资本边际产出

12、国家劳动力流动

a图表示甲国劳动力供求情况,b国表示乙国劳动力供求情况。

在封闭条件下,a图的均衡的为A点,均衡价格为F0,均衡的劳动供求量为M0,b图的均衡点为A’,均衡价格为F0’,均衡劳动力供求量我M0’。

在开放经济下,乙国的劳动力流向甲国,形成新的均衡局面,此时a图的均衡的为B点,均衡价格为Fm,均衡的本国劳动供求量为M1,由乙国流向甲国的劳动量为M1M2,b图的均衡点为B’,均衡价格为Fm’,均衡的本国劳动力供求量为M1’,流向甲国的劳动供给量为M1’M2’。

根据以上图形和条件,总结劳动力国际流动损失和利益如下表:

集团

经济利益或损失(+\-)

移民

+(d+e)

留在一国的工人

+c

乙国的企业主

-(c+d)

甲国的工人

-a

甲国的企业主

+(a+b)

净效果

+(b+e)

由上表可知,劳动力的国家移动使劳动力市场上的不同的经济利益集团受到的影响不同。

在乙国或移民出国是劳动力需求方受损,供给方获利,该国净利益为e;在甲国,需求方获利,供给方损失,该国净利益为b。

从全世界角度看,劳动力的流动给整个世界带来利益,净利益为b+e.

第十三章

1、国际收支:

指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2、国际经济平衡表:

指以复式记账法系统记录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与世界其他国家居民之间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统计表格。

包括经常项目、资本项目、金融项目、净误差与遗漏。

3、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类型:

周期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价格性不平衡、收入性不平衡

第十四章

1、外汇:

指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进行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

以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

3、外汇市场的参与者:

外汇银行、外汇经纪人、中央银行、进出口商及其外汇供求者。

4、外汇市场的功能:

国际清算、套期保值、投机

5、套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日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