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28642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docx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docx

绝密★启用前

安徽省宿州市褚兰中学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试卷副标题

考试范围:

xxx;考试时间:

100分钟;命题人:

xxx

题号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碳排放过量会给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不设法加以遏制,必然会威胁人类生存,全球性大灾难指日可待。

B.我们在技术革新时遇到了一个大难题,大家提出了种种解决方案,可屡试不爽,多亏他的指点,才渡过了难关。

C.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就姑妄言之吧

D.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行动”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确定将抢救民间木版年画列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之一。

B.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司机违反交通规则或操作不当造成的,交通部门要加强安全宣传,提高司机的安全意识。

C.崇安髭蟾蜍是武夷山区特有的两栖类珍稀动物,生活在海拔一千米左右的高山溪水中,最初因五十年前在崇安发现而得名。

D.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结”的全称是“中国传统装饰结”,,,,,,,因此绳结也是中国古典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人们很早就开始用绳结来装饰器物,为绳结注入了美学内涵

②当时的绳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用具

③“中国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

④它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手工编制工艺品,具有悠久的历史

⑤此外,绳结还应用在人们的衣着,佩饰上

⑥同时也具有记载历史的重要功用,因而在人们的心目中很神圣

A.④③②⑥①⑤B.③①②⑤⑥④C.④①③②⑤⑥D.③②④⑥⑤①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评卷人

得分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书法:

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

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

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

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

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

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

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

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

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

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

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

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

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

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

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

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

4.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史,它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B.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C.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也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D.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5.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标准的泛化甚至是丧失。

B.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C.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

D.现代人对于书法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书法艺术。

6.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全体公民都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特别是中青年书法家。

B.古代入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写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C.书法艺术不仅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而且也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

D.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完美计划

姜钦峰

①他站在门外,深呼吸,然后敲门。

这是一栋老式居民楼的顶层,夏日宁静的午后,敲门声显得格外清脆。

防盗门打开,探出一个小脑袋,是个梳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七八岁的样子,长得眉清目秀。

②“您好,请问是你们家打电话要修洗衣机吗?

”他的普通话并不标准,夹杂着浓重的外地口音,脸上带着职业的微笑,显得彬彬有礼。

小女孩扑闪着大眼睛,打量眼前的陌生人,小平头,浅蓝色马甲,胸前印着“专业维修”四个字,右手提着黑色的工具箱,看上去训练有素。

她疑惑地摇了摇头,“我不知道,得问我的爸爸妈妈才行。

③“请问你家还有大人在家吗?

”他脸带微笑,语气更加柔和了。

④“爸爸妈妈都上班去了,6点钟下班,要不你明天再来吧?

”小女孩如实回答,口齿伶俐,条理清晰。

⑤“哎呀,真是不凑巧。

”他喃喃自语,脸上露出失望的表情,顺手把工具箱放在地上,右手插进了裤兜,开始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处理。

⑥“呀!

叔叔,你手上在流血!

”小女孩忽然尖叫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刚插进裤兜的右手像触电般猛地弹了回来。

他下意识地伸出右手,仔细看了看,没事,再看左手,果然手背上有一块殷红的血迹。

肯定是刚才上楼时太匆忙,不小心在扶梯上擦破了,自己居然浑然不知。

“真该死!

”他在心里狠狠地骂了自己一句。

“叔叔,你一定很疼吧,我家里有创可贴。

”小女孩说完,不等他有所回应,就转身跑回了房间。

他站在门外,不知道该不该进屋,又看了看手上的伤口,忽然觉得有点疼。

⑦小女孩从房间里出来时,手里拿着一张创可贴,还有一根蘸了紫药水的棉签。

他接过棉签,低头仔细擦拭手上的伤口,觉得很凉爽。

“咱们不认识,你为什么要帮助我?

”话一出口,连他自己都觉得好笑,干吗跟一个孩子说这些。

小女孩骄傲地笑了,嘴角上扬,露出一对甜甜的小酒窝,“妈妈告诉我,每个人都应该互相帮助,不管认识还是不认识。

”说话间,伤口已经处理完毕,他看了看手背上的创可贴,很舒服。

⑧他蹲下来,摸了摸小女孩的脸蛋,“小朋友,你真乖!

叔叔明天再来。

”说完,他拎起工具箱,转身下楼。

刚走出几步,马上又折了回来,“小朋友,以后你一个人在家时,千万不能给陌生人开门,记住了吗?

⑨交代清楚,他心里卸下一块石头,步履轻松地下楼。

走到一个垃圾筒旁,他忽然收住脚步,看看四处无人,迅速脱下浅蓝色马甲,又从右边裤兜掏出一把尖刀,塞进垃圾筒。

⑩他是个心狠手辣的流窜犯,精心选择顶层住户作为目标。

为了实施今天的计划,他在院内连续蹲守了两天,摸清了小女孩父母的作息时间,然后伺机动手。

一旦作案成功,对凡是看清他相貌的人,绝不留活口。

即使小女孩不开门,那普通的防盗门也挡不住他。

⑪这是个完美的计划,简直无懈可击,没想到最后还是落空了。

两手空空,漫无目的地走在大街上,他有点沮丧。

天色渐晚,他必须找个安全的地方过夜,经验告诉他,住旅馆危险。

抬腕看表,忽然看到手背上的创可贴,他乐了,今天运气其实不错,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⑫半年后,他落网了,主动交代了这个失败的计划。

警察觉得意外,如此穷凶极恶的人,怎么可能自动放弃?

他说:

“我在外逃了三年,捡过垃圾,睡过桥洞,从来没有人跟我说过一句关心的话。

”警察沉默了。

“知道吗?

那张创可贴其实应该贴在这儿。

”他用手指了指心窝。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其实小女孩知道这个电器维修工是冒牌的,但故意不漏声色,给他一个自省改过的机会。

B.小说两次写歹徒的微笑,“微笑”是一种伪装,为下文他的转变作铺垫。

C.小说通过心理描写,把小女孩和罪犯两人的内心的挣扎和变化细致入微表现出来。

D.第⑤段中“今天运气其实不错,居然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意思是尽管计划虽未实现,罪犯却收获了别人对他的关心和帮助。

E.这篇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创可贴”无疑成了贯穿故事始终的线索。

8.小说标题为“完美计划”,“完美”在文中有什么样的含义?

请作简要分析。

9.说结尾处“那张创可贴其实应该贴在这儿”有引人深思之效,请从意蕴和艺术手法的层面进行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王运熙:

平淡中自有丘壑

2月8日凌晨,著名文史专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运熙平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所挚爱的研究,离开了他所牵挂的学生。

王运熙1926年出生在江苏省金山县,从小就爱好古典文学。

后来,王运熙进入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

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

陈子展治学兼通新旧文学,目光宽广,思路开阔。

他在和王运熙谈话时,滔滔不绝,上起先秦汉魏,下逮现代的一些学者和作家。

正是在这样一种名师云集、学术氛围浓厚的情形下,王运熙走上了他的治学之路。

从1978年到1996年退休,王运熙主持的语言文学所集中了多位学科带头人,下设6个研究室,取得了很多学术成果,成为学术研究的重镇。

语文所成立以后,一个重要的成就就是完成了三卷本的《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编写。

1983年到1996年,王运熙又在原有基础上与顾易生共同主编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七卷本),历时十余年,对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的研究更具系统性和完整性,把文学批评史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高度。

王运熙一生专注于学问,甘于淡泊,白首未改此心。

他曾经说:

“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但不让我看书写书,那就一天也受不了。

”虽是玩笑,却道出了他虽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心境。

王运熙赠给学生吴承学一本《文心雕龙探索》,他在书的扉页题写“治学自警语”:

“全面观照,准确把握。

正本清源,探明原貌。

”他的治学亦如此,不求新、不求奇、不媚俗、不趋时,从文献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最平实的学问。

在研究《文心雕龙》时,王运熙的结论与北方一些学者,如,中华书局的周振甫,山东大学的陆侃如、牟世金,西北师范大学的郭晋稀等几位先生的观点并不相同,在当时引起了争论。

王运熙认为《文心雕龙》是一部指导写作的书,并不是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和关学著作。

他以原著文本为研究的出发点,努力把握刘勰整个文学思想体系,避免先入为主,用现代文学理论去套。

因此得出的结论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认同,逐渐被大家接受并信服。

“王运熙先生做学问有独到的见解却不故作高深,从不说过头话,都是结合实际来讲,这种做法让人十分敬佩。

“国家图书馆原馆长、文心雕龙学会会长詹福瑞告诉记者。

王运熙常为学生讲起近代以来的学术流派,信古、疑古、释古三派中,他将自己定位为释古——既不盲目信古,也不一味疑古,而是在广泛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准确地分析、鉴定,恰切地评述、印证,最后得出平实、适中的结论。

“创新”在王运熙那里具有不同的含义——求实即是创新。

他认为古典文学研究面对的是浩繁的历史材料,人们在面对这些材料时难免众说纷纭,其中便会夹杂很多误解,而研究如果能够收集、整理、分析材料,还原历史本来面目,消除误解,这就是学术创新。

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的弟子杨明告诉记者,王运熙一生孜孜不倦,只为求真求实。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风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如何理解众说纷纭。

在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前期,曾有过热烈的讨论,流行的学说认为“风骨”代表“文章的内容”、“纯洁的思想”、“合乎道德规范的情感和意志”等。

王运熙对材料进行穷尽性的搜集,然后条分缕析,最后得出结论:

刘勰所谓风骨,是指作品的艺术风貌、表现效果而言,不是就思想内容的高下邪正而言。

与此相承,王运熙也澄清了当时对建安风骨的误解。

很多学者认为,建安风骨主要是指那些表现社会动乱、人民苦难的诗歌的思想内容。

王运熙则认为,南朝人所说的建安风骨只是指建安诗文爽朗刚健的风貌。

王运熙服膺《札记•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和《史记,五帝本纪赞》的“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将其作为治学的座右铭。

王运熙的治学正是对这两句话的最好注解。

“不作惊人之语,无剑拔弩张之势。

但他很了不起,了不起就在于忠于学术,坚守学者的良心。

”杨明对王运熙的治学品行推崇有加。

直到去世,王运熙一直居住在上海火车站附近的一套48平方米的旧房子中,从1978年至今,已有四十余年,每天都能听到火车进出的轰鸣声。

正是在这间斗室,走出了我国文学学科第一位长江学者吴承学,也培养出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一批中坚力量,其中很多已然成名成家。

王运熙是在凌晨离世的,一如往常一般平静。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恰可比拟。

(节选自2014年2月22日《中国教育报》)

10.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王运熙从复旦大学毕业后,成为陈子展的助手。

陈子展博古通今,思路开阔,引领王运熙走上了治学之路,为他从事文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B.文中提到周振甫、陆侃如、牟世金等先生,既为了说明王运熙的治学方法与治学态度与众不同,同时也显示了他在文学研究方面的地位。

C.“从1978年到1996年”“1983年到1996年”“从1978年至今”等具体时间,使文中所述情况显得十分真实,突出了王运熙进行学术研究的持久。

D.王运熙说:

“上海的大闸蟹很好吃,但不吃也无所谓。

”表明他喜爱的是读书。

他认为如果生活过于优越,就会影响学术研究,所以他乐居陋巷。

E.“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是王运熙先生的写照。

夏花绚烂比喻他活着的时候贡献卓越,若秋叶静美是说他去世时平静安然。

11.文中多处引用了王运熙自己的话以及他人对王运熙的评价,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12.本文的题目是“王运熙:

平淡中自有丘壑”,你怎么理解“平淡”与“有丘壑”?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评卷人

得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

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

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

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

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囊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廋耳索之果然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

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

公亮曰:

“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民家有间矣。

”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

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

与之校,且生事。

公亮言:

“萌芽不禁,后将奈何?

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

”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

公亮质之曰:

“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使者即就席。

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

居一岁,还京师。

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阴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

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

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

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13.下列对文中第一句加线句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14.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储义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B.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

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C.曾公亮久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

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

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地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16.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

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评卷人

得分

四、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乱后

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

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

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

②虚壁:

空荡荡的四壁。

17.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有何作用?

请具体分析。

18.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

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的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而具体的解说。

评卷人

得分

五、情景默写

19.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2)李商隐在《锦瑟》中曲折地表达自己惆怅苦痛的句子是“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以“金石”为例来说明坚持学习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

评卷人

得分

六、语言表达

20.根据下面的一段文字,给“海囤族”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字)。

所谓“海囤族”就是囤货一族,而且什么都囤,囤的标准只有一个:

便宜。

从表面上看,“海囤族”反映出的是百姓应对日益高涨的物价的盲目和慌乱,而背后却凸显了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失范。

海囤族的行为固然失去理智,但面对日益高涨的物价,这实在也是他们无奈的选择。

与其说他们“囤”的是生活必需品,倒不如说囤的是“安全感”。

从“菜奴”、“特搜族”、“团购族”到“省钱攻略”、“买菜秘笈”,可以说,民众的智慧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21.仿照下面两个比喻句的句式,以“真诚”开头,写两个句式相同的比喻句。

人生犹如一个爱出谜语的顽童,总是出一些难题让你解答;人生犹如一次漫长的旅行,理解就是前进的火把。

评卷人

得分

七、命题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一世,就好比是一次搭车旅行,要经历无数次上车、下车,时常有故事发生。

车上的一些人对我们有着特殊的意义,如我们的亲人和朋友、同学和同事,但更多的是我们素不相识的人,有的人下车后,我们对他们的回忆历久弥新,也有一些人,当他们离开座位时,却无人察觉。

旅途充满离别、惆怅、梦想、艰辛、孤寂、挑战……我们应该善待旅途中遇见的旅客,在人们身上找出闪光点,让旅途愉快而充实。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旅途”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选择角度,明确立意。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参考答案

1.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D项,“移樽就教”,端着酒杯到别人跟前一起饮酒,以便求教,泛指主动前去向人请教。

句中说很多人来请教,符合语境。

A项,“指日可待”,(事情、希望等)不久就可以实现。

一般用于好的方面,而句中说的是“全球性的大灾难”,用在此句不合语境。

B项,“屡试不爽”,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与句意刚好相反,使用不当。

C项,“姑妄言之”,姑且说说,是谦辞,多用于自己,而句中用在对方身上,谦敬用错。

故选D项。

【点睛】

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

切忌望文生义。

第二,辨析感情。

第三,辨析用法。

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

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