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30975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8.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 新人教版doc.docx

福建省师大二附中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新人教版doc

福建师大二附中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中考试

命题人

高三集备组

审核人

蔡理秦

语文试题

(满分:

150分,完卷时间:

150分钟)

班级姓名座号

题号

总分

得分

评卷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三小题)(6分)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子无良媒。

(《诗经·氓》)

万里悲秋常作客,。

(杜甫《登高》)

(2)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此情可待成追忆,。

(李商隐《锦瑟》)

(3)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羽扇纶巾,谈笑间,。

(苏轼《念奴娇》)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辛弃疾《永遇乐》)

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得文言文,完成2~4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

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

迁郎中。

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

钟用尚书蹇义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

钟乘传至府。

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

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

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

越三日,召诘之曰:

“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

”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

一府大震,皆奉法。

钟乃除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

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

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

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

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

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

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

兴利除害,不遗余力。

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先是,中使织造采办及购花木者踵至,郡佐以下,动遭笞缚。

而卫所将卒,时凌虐小民。

钟在,敛迹不敢肆。

虽上官及他省吏过其地者,咸心惮之。

钟虽起刀笔,然重学校,礼文儒,单门寒士多见振赡。

有邹亮者,献诗于钟。

钟欲荐之,或为匿名书毁亮。

钟曰;“是欲我速成亮名耳。

”立奏之朝,召授吏、刑二部司务,迁御史。

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

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思忠二子给侍,曰:

“非无仆隶,欲籍是报公耳。

”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人皆贤之。

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

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

明年十二月卒于官。

吏民聚哭,为立祠。

(节选自《明史》卷一六一)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越三日,召诘之曰诘:

责问B.郡佐以下,动遭笞缚笞:

鞭子

C.单门寒士多见振赡振:

赈济D.或为匿名书毁亮毁:

诋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来到苏州后,况钟巧使计谋,严惩了营私舞弊的不法之吏,震动了全府上下,从而使官吏全都依法行事。

B.为了把地方治理好,况钟曾用簿籍记录地方上的善恶之事,以防止下属行奸作伪,使吏治得到了很好的整顿。

C.况钟不仅为政刚正,而且也礼贤敬德,爱惜人才,他竭力推荐了寒门之士邹亮,使之得到了朝廷的重用。

D.况钟任职期间,深得百姓爱戴,在他为母亲守丧、任职期满当调离时,百姓请求让他留任;死后,百姓聚集痛哭,立祠纪念。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钟用尚书蹇义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翻译:

(2)钟乃除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翻译:

(3)钟尝丁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

翻译: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夜书所见(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①一灯明。

【注】①篱落:

篱笆。

⑴开头两句中“送”“动”两句用语巧妙,说说它们的表达作用。

(3分)

答:

⑵结尾两句诗人写儿童挑灯夜捉促织,是用怎样的艺术手法抒发情感的?

(3分)

答:

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

6.下列有关《红楼梦》的说法中,有误的两项是()(5分)

A.司棋和表弟潘又安有私情,在山后幽会被鸳鸯撞见,苦苦哀求鸳鸯为她保密,潘又安逃走后司棋病倒。

在抄检大观园时两人的私弊之物被发现,司棋毫无羞愧之意。

王夫人最终将她逐出贾府发配。

B.宝玉挨打后,林黛玉、薛宝钗到怡红院看望。

宝钗见到宝玉后叹道:

“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

别说老太太、太太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黛玉托着丸药站在一边,无声而泣,劝说道:

“你从此都改了吧。

C.听说关羽在东吴被害,张飞立即起兵报仇。

因为丧兄心痛,他经常醉酒并随意打骂军士。

末将范疆、张达被鞭打后,心生怨恨,就趁张飞熟睡之际将他杀死,投奔东吴去了。

(《三国演义》)

D.贾府正宴请亲友,锦衣府赵堂官带领司官进来,而后西平郡王带来圣旨,因贾赦交通外官等罪过,要被查抄。

赵堂官在贾政屋内查抄出许多禁用物品,还有大量的地契、借券等。

幸亏北静王及时赶到,查抄才暂时结束。

E.后人有诗赞曰:

“瑶琴三尺胜雄师,诸葛西城退敌时。

十五万人回马处,土人指点到今疑。

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

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但沉着镇定,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

司马懿怀疑设有埋伏,引兵退去。

等得知西城是空城回去再战,赵云赶回解围。

7.简述题。

(任选一题,每题100字左右)(5分)

⑴《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刘姥姥有这么一段话:

“我们也是知道艰难的,但俗语说的: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呢。

凭他怎样,你老拔根寒毛比我们的腰还壮哩!

”刘姥姥的这段话是对谁说的?

为何说这话?

请简叙事情的经过。

⑵“他来搀了她去用午饭,几小时地望着她,眼睛的神气差不多是很慈祥了;他瞅着女儿,仿佛她是金铸的一般。

葛朗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请简述事件的原因和结果。

(二)文化经典阅读(6分)

8、文化名著阅读理解题。

(6分)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

“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失职),则去之否乎?

”曰:

“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

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

“此非距心(大夫的名字)之所得为也。

”曰:

“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

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

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曰:

“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

“王之为都者(治理都邑的人),臣知五人焉。

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

王曰:

“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公孙丑下》)

⑴孟子以放牧牛羊作比,批评孔距心,对孟子的意图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指出孔距心的能力太差,只能干牧羊之类的事情。

B、如果自己做不好就应当让更有才能的人来做。

C、如果是自己不能自做主张,为什么不辞职?

D、国君有责任,难道你自己就没有一点责任吗?

⑵文章最后说孟子“为王诵之”,“诵”在这里的意思是“陈述”。

根据原文回答:

孟子向王陈述了什么?

他陈述的目的是什么?

(3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1小题。

居住改变中国:

公民文化正在社区中兴起(董伟)

   ①当下,大量新型社区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国人原有的居住方式,同时也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

   ②在老社区里,居民很少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居委会是“政府的腿”这一观念被广泛接受,人们参与社区活动主要是由政府来推动。

而在以“财富起跑线”划分的新型商品房社区里,居民更愿意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过程,在社区体制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强调规则和制度化的公民参与趋势。

   ③“一提起‘公民’,大家反应出来的就是爱国,就是向国旗敬礼。

其实不完全是这样。

”北京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缪青说,“在不少新型商品楼社区中,人们表现出来的自下而上的公共参与以及维权意识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增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文化,它是超越血缘和熟人关系的。

   ④不少事实支持这种判断。

一名网友回忆当年在大杂院的生活时说,“我生活的那个大杂院,有个邻居一到夏天就买了许多蝈蝈挂在院内,吵得我根本睡不好觉。

可大家只能彼此容忍,实在不行了可以找居委会大妈反映,但要是谁真的自己跳出来和别人发生冲突,肯定会被邻居视为不通人情。

”如果自己生活在新型的商品房小区,肯定会直接去敲这位邻居的门,把意见直言不讳地提出来。

   ⑤在新型社区,人们的“耐心”正在减少,碍于人情、抹不开面子的情况也越来越鲜见,维权和参与管理正日益成为流行的话题。

人们不再听凭物业公司随意调高物业费用,也不再任由建筑噪音破坏自己的生活质量。

不管是私下谈判还是对簿公堂,新型小区居民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权利和利益,这种建立在自购住房基础上的维权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发扬。

随着城市化和科技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长,旧有的“熟人”邻里正在被新的“公众”邻里所取代,从而为公民创造更多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的机会。

缪青意识到,“在新型社区的人际交往中,人与人的关系是不分等级亲疏的。

   ⑥环境的改变迫使人们学习和适应另一种游戏规则,即如何通过制度和协商,解决平等利益主体间的问题。

缪青认为,我们社会必须要通过这个过程,才可能形成社区参与式民主的框架,人们也才可能由此养成开会决定事情的习惯。

那些最先养成这种习惯的人往往成为时势造就的英雄,比如身居北京的舒可心。

他精心策划了全国第一个业主以和平方式大“闹”房展会事件,迫使发展商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解决了问题。

正因为此,他被某媒体评为“中国社区十大维权先行者”之一。

其实,民主不是什么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政治标签,而是一种日常生活的理念、模式,是一种最常用的处理共有财产、公共事务的方法和工具。

   ⑦先行者的足迹意味着一种超越中国古典治道的新选择。

中国古典治理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治理。

其理想社会是国家长治久安,百姓安居乐业。

这一治道的重心在于,试图找到或者试图塑造那些能够替老百姓着想的英明君主和清官贤相。

而政府的廉洁和效能有赖于道德的修养和内圣外王的规范。

但令人遗憾的是,在长达2000年的追寻长治久安的过程中,中国古典治道始终无法贡献出一种方案、一种体制,能够广泛地激发民间的活力,特别是自下而上地保护公民权利和遏制公共权力的滥用的方式。

其最重大缺失在于,人们在日常社会生活中没有一个制度化公民参与的机制。

   ⑧如今,这个机制正在兴起。

然而还仅仅是开始。

在缪青的一项调查中,在回答“您认为一些居民不愿参与社区工作的原因是什么”时,67.2%的人竟然说没有时间。

这一方面说明在城市和社区治理的过程中公民参与的空间还很大,另一方面也说明,在未来社区治理中如何推进公民参与,特别是发展自下而上的制度化参与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需求,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9.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   )(5分)

A.文章第二段中“政府的腿”是指由政府督促、被动工作的社区组织。

B.真正意义上的公民文化,是指公民身上所表现出来的自上而下的公共参与以及维权意识和自我管理技能的增强。

C.文章第四段写网友回忆一节,目的是将“大杂院”生活与新型社区生活进行比较,论述了新型社区公民维权意识的变化。

D.在新型社区公民的维权意识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扬,但公民的参与机制还远远没有完善,机制的制度化完成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E.居住在新型社区的人们普遍都缺少耐心,也不再顾虑人情与面子。

10.结尾一节,作者对一些人不愿参与社区工作的原因是“没有时间”的说法持什么态度?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你认为其深层的原因是什么?

(3分)

答:

11.文章开头说新型社区的出现,促使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从全文来看,这种“变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4分)

答:

四、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为选考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能全选)(15分)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雅盗(余新锋)

满目芦花,天高地阔。

乘舟在清粼粼的古河道中,士子李涉油然而生诗情。

这是中华历史上一个美丽的秋天,年轻的江南才俊李涉由扬州赴长安赶考。

船到途中遇到大风,李涉刚让船家把船泊在江边,便见一条小船飞也似的向他这边靠近,船上十来个人正大声吆喝:

“留下买路钱!

李涉打个寒噤:

“我命休矣!

”连忙道:

“我一介书生,并无金银财宝,大王莫伤我们性命!

为首的虬髯汉子笑道:

“我何曾要你性命?

借几两银子度日罢了。

李涉道:

“小生李涉,是进京赶考的扬州士子,身上只带些许盘缠,大王若要,拿去便是了。

“李涉?

”那虬髯汉子道,“莫不是那善咏梅花,人称‘李梅花’的扬州才子李涉?

李涉慌忙道:

“小生正是李涉……李梅花。

那汉子喜道:

“早闻先生诗名!

我也是爱诗之人,只因官税繁重,官府盘剥,无奈做了强人……先生既是当今诗坛才俊,请题一诗,权且当作买路钱吧。

李涉大喜:

“只要不伤我们性命,随便怎样都行。

虬髯汉子道:

“只请先生题诗!

李涉喏喏。

当下遥望天边,便口占一诗:

“两年为客悲秋凉,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好诗!

”虬髯汉子复诵三遍,叹道,“明日便是重阳,我该回去与老父一起插茱萸了!

多谢赠诗,就此别过!

”说罢掉棹而去。

李涉长出一口气:

“好险!

”正要回舱,忽见那汉子又驾着小船飞速折回,不禁魂飞魄散。

“先生勿惊,我只想跟先生说一句话。

”虬髯汉子道,“李先生此番进京,定能金榜题名,他日为官,还望勿忘天下黎民苍生!

李涉正不知如何作答,只听他一声唿哨,船在江中飞也似的去远了……

李涉入京后,抖擞精神,果然高中进士。

十多年苦心经营,宦海沉浮,终于官至司刑少卿。

也就在那一年,衣锦还乡的李涉又经水路回扬州省亲。

船经济水,在一条三汊水道,忽听一声唿哨,四周钻出数条小船,一条虬髯汉子喝道:

“留下买路钱来!

李涉定睛一看,喝道:

“休要胡来!

还认得本官吗?

那汉子定睛瞧了半天:

“莫非是扬州李涉……李梅花?

李涉拈须而答:

“本官正是司刑少卿李涉。

虬髯汉子高声说道:

“李先生果然高中,仕途得意!

不知先生都为天下苍生黎民做了哪些事?

李涉张张嘴,不知如何作答。

虬髯汉子笑道:

“既然跟大人如此有缘,此番还是请大人题诗一首做买路钱,如何?

“大胆!

”李涉怒道,复一想,又强笑道,“草莽之徒也配谈诗!

”吩咐随从:

“把昨日写好的一诗拿出来!

几个随从依言抽出箱子里一条白绢,只见上面写道:

“及第全用十政官,金汤镀了出长安。

船头渐入扬州廊,为报时人洗眼看!

虬髯汉子道:

“李大人可否把此诗送给小人?

李涉说:

“既如此,送与你吧!

那虬髯汉子接过诗绢,突然往江中一丢!

李涉大愕间,那汉子道:

“扬州李梅花变成了只懂衣锦还乡抖威风的粗俗之徒,全然没了梅花的气度。

他的诗嘛,当然也只配投到江中付与秋水了!

李大人,小人不才,也送你一首诗做回扬州的盘缠吧!

在一帮水寇的哈哈大笑声中,虬髯汉子高声道:

“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

十载长安方一第,何须空腹用高心!

”吟罢,虬髯汉子唱起了橹歌号子,船似飞矢,在芦苇中转眼就没了踪影……

1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虬髯汉子人在江湖,却能心忧天下苍生黎民;李涉居庙堂之高,却只懂衣锦还乡抖威风:

从而批判了社会的黑暗。

B.上京赶考的李涉初次遇上虬髯汉子的慌忙与第二次遇上虬髯汉子时拈须而答,可以看出十多年的宦海沉浮,让李涉变得成熟与镇定。

C.本文最后一段写虬髯汉子将李涉的诗绢往江中一丢,然后哈哈大笑,边歌边橹,消失在芦苇之中,既是表现虬髯汉子对李涉的讽刺,也是对自己把希望寄托于李涉这类人身上的否定。

D.本文两次写到李涉写诗,既在情节上做了呼应,又表现了人物思想上的变化,说明李涉诗艺高超,并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E.本文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描绘出江南水乡美丽的景色,既交代故事的背景,也烘托了虬髯汉子“雅盗”的形象。

13.李涉长出一口气:

“好险!

”正要回舱,忽见那汉子又驾着小船飞速折回,不禁魂飞魄散!

“先生勿惊,我只想跟先生说一句话。

”虬髯汉子道,“李先生此番进京,定能金榜题名,他日为官,还望勿忘天下黎民苍生!

请说说这两段文字在文中的作用。

(4分)

答:

14.根据文本,结合时代、生活,探究李涉由“李梅花变成了只懂衣锦还乡抖威风的粗俗之徒”的原因。

(6分)  

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鸟巢一代”在成长

①如果可以,我会把心中的那枚金牌献给许岩。

尽管她在本届奥运会女子柔道57公斤级比赛中仅获铜牌,但她的赛后感言却让我从此记住了这位北京姑娘。

②“感谢纳税人对北京体育事业的支持!

”短短一句,简简单单,既不激昂,也不煽情,却最不一般。

许岩的这句话,似乎更好地印证了这些天来我对“鸟巢一代”所形成的模糊认识:

这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运动员,他们从外到内都表现出与前辈运动员迥异的气质。

③我相信许岩这句话的真诚。

对纳税人怀有这种感激和敬意,表明公民意识的种子早已强韧地在这个运动员的心里生长着。

家门口的奥运会,给了其发芽、拓展并在国人心中引发共鸣的一个契机。

④我们曾经以为,获奖后“首先应该感谢领导”是天经地义的,现在这类感言在本届奥运会新生代的口中,已经越来越少听到了。

与之相配的是,他们脸上日益多了几分从容、镇定,甚至幽默的气质。

这种气质,在国内运动员那里,原来只有姚明、刘翔等少数几位巨星身上才有。

而今天,许多我们不太关注的体坛领域,许多陌生的运动员名字,都呈现给我们这样一张生气勃勃的脸。

真实情感的表达和抒发已成为常态,生动的表情挤掉了木讷或一本正经,富于表现力的嗓音驱逐了机械、干涩。

⑤许岩,更是这批新生代运动员中令我们惊喜的一个发现。

她不仅具有真情实感,更为所有运动员展示了一种新的公民形象。

或许经过北京奥运会,像许岩所标识的“鸟巢一代”,会让世界重建中国运动员的形象:

个性不断完善,认知不断丰富,心智不断开敞。

⑥李宁说过,从汉城奥运会回国,他由一个英雄变成了一个罪人,因为“对那个年代的中国人来讲,更多的是需要金牌,而不是体育;体委要的是冠军,而不是运动员”。

⑦今天,在他亲手点燃主火炬的北京奥运会上,李宁欣慰地看到,他的后辈们,不仅是冠军,也不仅是运动员,更是一个个“人”,一个个有着完善自我意识的公民。

⑧事实也正是如此。

我们国家正在走出偏狭的竞技体育意识。

我们不仅要金牌,也不仅要体育,更想要的是人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平衡增长。

⑨8月12日,四川小将邹凯和队友一道获得男子体操团体金牌。

他在博客里写下自己的赛后感言:

我特别想把获得这块金牌的荣誉,和我四川的父老乡亲们一起分享。

四川给了我生命,四川养育了我,在那些危难的时刻,我的父老乡亲们表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这些都让我觉得身为一个四川人,自己时时刻刻充满了力量。

⑩这话,配得起金牌,也配得起“鸟巢一代”。

(选自《中国青年报》)

12.以下各项中不是表现“与前辈运动员迥异的气质”的两项是(5分)()()

A.他们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B.他们对纳税人怀有真诚的感激和敬意。

C.他们增添了几分从容、镇定,甚至幽默的气质。

D.他们的个性、认知与心智上展示出新的公民形象。

E.他们符合人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平衡增长的新理念。

13.第⑥段提及李宁的遭遇,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4分)

答:

14.作者为什么将“这批新生代运动员”冠名为“鸟巢一代”?

请你谈谈对文章结尾“这话,配得起金牌,也配得起‘鸟巢一代”’的理解和感受。

(6分)

答:

五、语言文字运用(10分)

15.整合下列句子中的信息,给“道德风险”下定义。

(3分)

①道德风险并不等同于道德败坏

②道德风险是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

③道德风险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或签约的一方的一种私自行为

④这种私自行为的目的是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⑤这种私自行为可以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

⑥这种私自行为是一种不利于他人的行动

答:

道德风险是指

16.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7分)

   材料一:

目前,许多学校大兴读书之风,积极营造书香氛围,引导学生走进经典名著。

这本是教育回归人文的一大幸事,但当今学生阅读的大多是“导读”、“概要”、“速读”之类的"快餐式"作品。

对此,专家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名著阅读方式,其结果只能是误人子弟。

材料二:

有识之士们早就对中小学生疏远经典名著感到痛心疾首,言谈中无法抑制对“浅阅读”的反感与痛斥。

但是,凡存在的东西总有其合理的一面,中学生对经典的“浅阅读”也不例外。

陶渊明就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儿子的信中也写道:

“我告诉你,很多东西,不必细读,浏览一下就行了。

⑴一句话概括以上两则材料的内容。

(2分)

答:

⑵你对上述材料有何看法?

请简要阐述。

(5分)

答:

六、作文(70分)

17.以《出格》为题写一篇议论文,字数不少于800字。

[2010备考]期中考试卷答案

【参考答案】

2.B鞭打

3.B“曾用簿籍记录地方上的善恶之事,以防止下属行奸作伪,使吏治得到了很好的整顿”有误,原文为“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

4.

(1)况钟由于(得到)尚书蹇义等人举荐,被提拔为苏州知府,宣宗特赐诰敕而派遣他前往。

(2)况钟于是免除烦杂苛刻的赋税,制定教民条文,有不利于老百姓的事情,就立即上书朝廷讲明。

(3)况钟曾遭母丧,府中百姓前往朝廷请求他留任,朝廷为此下诏命他戴孝起复留任。

5⑴“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1分)“动”字揭出“客情”,自然贴切地写出江上的阵阵秋风引发的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

(1分)二字化无声为有声,变无情为有情,让客观景物染上了主观色彩(融情于景),(1分)突出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2分)⑵衬托或对比。

(2分)茫茫夜色中,闪现在篱笆间的灯火,表现了儿童欢乐愉快的情趣,这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悲秋的凄凉之感形成鲜明对照,以乐景写哀情,“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2分)更突出了诗人流寓他乡的凄苦之情及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情。

(2分)

6、BD

7、【答案】刘姥姥因家中生活艰难,到贾府攀亲,见到了凤姐。

凤姐从言谈中知道她的来意,先是诉说贾府表面轰轰烈烈,却大有大的难处,而后答应施舍二十两银子。

于是刘姥姥高兴地对凤姐说了上述这番话,拿了银钱千恩万谢地回去。

葛朗台太太去世后,老葛朗台想要从女儿手中骗取财产继承权:

于是行为反常的温柔,之后,趁女儿还沉浸在丧母的悲痛中就与她商讨继承财产的事:

他先说这是小小的事情,而后又说自己将为此牵肠挂肚地受罪,接着把太太留给女儿的遗产说成是自己的家私,最后骗女儿说若她无条件抛弃继承权,自己将按月付给她一百法郎;为了父亲不因此而痛苦,欧也妮签字放弃了财产继承权。

文化名著阅读理解题。

(6分)

8、

(1)D

(2)陈述内容:

孔距心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在凶年饥岁,老百姓无法生存,却没有予以救济,及通过牧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