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33392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docx

最新人教课标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第3章《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两部分内容。

肺与外界气体交换原理比较抽象,教学中应让学生仔细体验自己在吸气和呼气时胸廓的变化。

对于呼吸运动的完成,通过演示肋间肌收缩与肋骨、胸骨位置变化的实验,模拟膈肌运动的演示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讨论,对于气体为什么能进出肺,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即:

胸廓体积增大,肺的体积自然跟着增大,外界气体进入肺;胸廓体积减小,肺的体积自然跟着减小,肺内气体排出体外。

关于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的内容,教材先从吸入和呼出的气体成分有差别的资料分析入手,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明确肺泡与血液间进行气体交换。

在进行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分析”的目的和要说明的问题,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教材表格中的数据,分析“人呼出的气体与环境中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多出来的二氧化碳是从哪里来的?

”等问题,得出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结论。

另外,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中“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思考肺泡结构适应气体交换功能的特点。

教材中提到氧在细胞中什么部位被吸收利用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探究实验“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中氧的作用的实质,以及氧在细胞中什么结构中被利用,其目的不是细讲呼吸作用的实质,而是引导学生养成把新旧知识相联系和整合的习惯。

总之,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气体交换后,氧是经过血液循环的运输而到达组织细胞的,血液成分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可以加深对第四章中有关血液循环,以及动脉血和静脉血概念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通过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提高观察、判断、推理以及科学实验能力。

3.通过资料分析等活动,能概述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模型和演示实验了解肺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其原理。

2.通过分析“吸入气与呼出气”的数据比较,知道气体进入体内氧气被利用并产生二氧化碳。

3.通过分析肺泡的结构特点,了解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其原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经历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科学的本质。

教学重点     

1.外界气体如何进入肺的?

2.肺内的二氧化碳如何被排出的?

教学难点     

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课前准备     

挂图,自制模拟膈肌运动的模型和演示肋间肌收缩与肋骨、胸骨位置变化的模型。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代表开展吹气球的游戏。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

(1)在吹气球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将气球吹得最大?

(2)吹入气球的气体与外界的大气相比在成分上有哪些差异?

学生纷纷发言,表达自己的体会。

(略)

教师不给学生明确最佳答案,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复习思考题:

(1)呼吸系统是由哪些结构组成的?

(2)呼吸道的作用有哪些?

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3)肺是呼吸系统主要的器官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有哪些呢?

学生回忆、思考,在组内进行展示:

(1)人的呼吸系统主要是由呼吸道和肺组成的,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2)呼吸道具有使气体顺畅通过的作用,还能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到达肺部的空气清洁、温暖和湿润。

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做支架。

鼻腔黏膜中分布着丰富的毛细血管,血管内的血液的温度是37.5℃左右,能预热吸入的冷空气;鼻毛和鼻腔内的黏液能阻挡和黏住吸入的灰尘和细菌,鼻腔内的黏液还能杀灭一些细菌并能湿润吸入的空气。

气管的内壁上也有大量的纤毛和腺细胞分泌的黏液,黏液能使吸入的空气变得湿润,黏液中还含有能够抵抗细菌和病毒的物质,另外,黏液还能黏附吸入的空气中的灰尘、细菌等,通过纤毛的摆动将其排出体外。

(3)肺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

学生质疑:

(1)气体在肺内进行交换的过程是怎样的?

(2)进入人体的氧气最终要到达身体的什么部位?

由学生的疑问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呼吸系统的结构图”,引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1)肺是呼吸系统中主要的器官,它在人体中的位置具有什么特点?

(2)左、右肺的形态是否完全相同?

学生观察后回答:

(1)通过上图可以看出肺位于人的胸腔中,左右各有一个。

(2)左、右两肺的形态并不完全相同,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

拓展延伸:

肺上端钝圆,叫肺尖,向上经胸廓上口突入颈根部,底位于膈上面,对向肋和肋间隙的面叫肋面,朝向纵隔的面叫内侧面,该面中央的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和神经出入处叫肺门,这些出入肺门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在一起叫肺根。

左肺由斜裂分为上、下两个肺叶,右肺除斜裂外,还有一水平裂,将其分为上、中、下三个肺叶。

2.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

(1)胸廓的横向变化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肋骨和胸廓容积变化”示意图,并指导学生尝试分析下面的问题:

①甲、乙两图中肋骨、胸廓分别处于什么状态?

②上述图示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组观察、分析、交流,达成共识:

从上面的图示可以看出:

①甲图中肋骨上提,胸廓横向扩大;乙图中肋骨下降,胸廓横向缩小。

②上图说明胸廓的横向扩大和缩小是肋间肌收缩和舒张的结果。

(2)胸廓的纵向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膈肌的运动”的图示,指导学生分析下面的问题:

①膈的位置变化与膈肌状态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②人呼气与吸气与膈肌状态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观察、讨论、交流后达成共识:

(教师对有疑问的小组进行及时点拨)

①膈肌收缩,膈顶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变大,胸廓扩大;膈肌舒张,膈顶上升,胸廓的上下径变小,胸廓缩小。

②人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

教师质疑:

胸廓的横向和纵向变化是否是同时进行的?

教师指导学生做吸气和呼气的动作,并结合教材“膈肌的运动”的图示感受胸廓的变化:

当膈肌收缩时,膈顶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变大,同时肋间外肌也收缩,肋骨上提,胸廓的前后、左右径也变大;而当膈肌舒张时,膈顶上升,胸廓的上下径变小,同时肋间外肌也舒张,肋骨下降,胸廓的前后、左右径也变小。

所以,胸廓的横向和纵向变化是同时进行的。

3.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教师指导学生演示“膈运动”的过程,说明模型中所代表的胸廓、气管、肺和膈肌。

学生一手握住瓶颈,一手向下拉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收缩。

然后,一手放开橡皮膜,同时说明这示意膈肌舒张。

(如下图)

教师指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下面的问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通过观察尝试说明气球在什么情况下胀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

(2)通过观察,请你尝试说明胸廓的变化与呼吸之间的关系。

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在小组内达成共识:

(1)上推橡皮膜,气球回缩;放松橡皮膜,气球胀大。

(2)当膈肌收缩时,膈顶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肺也扩大,气体入肺,完成吸气;当膈肌舒张时,膈顶上升,胸廓上下径缩小,肺也回缩,气体出肺,完成呼气。

教师强调:

肋骨和膈的运动,与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有关,肋骨和膈运动的结果,使胸廓扩大或缩小。

当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和上下径缩小,这时候胸廓缩小。

当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和上下径增大,这时候胸廓扩大。

教师质疑:

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呢?

教师指导学生演示利用气筒给气球打气的实验。

模拟肺容积的变化引起肺内气压的改变(气筒相当于肺)。

学生通过观察模拟实验、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最后达成共识:

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和上下径都变大,胸廓扩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体压力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入肺,完成吸气;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和上下径都变小,胸廓回缩,肺也随之缩小,肺内气体压力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出肺,完成呼气。

教师质疑:

当吸气和呼气完成的瞬间,肺内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尝试回答:

吸气和呼气完成的瞬间肺内气压等于外界大气压。

教师指导学生归纳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原理和过程: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胸廓扩大和缩小,引起肺被动地扩张和回缩,形成肺内气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才使气体能够进出肺泡。

课堂小结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肺是人体主要的呼吸器官,它位于人体的哪个腔内?

(2)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忆、思考,在小组内展示:

(1)肺位于人体的胸腔内。

(2)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和上下径都变大,胸廓扩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体压力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入肺,完成吸气;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和上下径都变小,胸廓回缩,肺也随之缩小,肺内气体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出肺,完成呼气。

教师强调: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吸气和呼气完成的,吸气和呼气的完成是通过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和舒张实现的。

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扩大,肺也扩张,肺内压小于大气压,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缩小,肺也回缩,肺内气压大于大气压,呼气。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思考题:

(1)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它位于人体的什么结构中?

(2)为什么肺容积的变化会导致吸气和呼气?

学生回忆、思考,在小组内展示:

(1)肺位于人体的胸腔内,左右各有一个。

(2)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和上下径都变大,胸廓扩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体压力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入肺,完成吸气;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和上下径都变小,胸廓回缩,肺也随之缩小,肺内气体压力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出肺,完成呼气。

学生质疑:

(1)气体进入肺以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吸入的气体与呼出的气体相比,在成分上具有哪些差异性?

由学生的疑问导入新课。

2.由教师的引导导入新课

气体在呼吸运动作用下进入了肺,这只是完成外界气体和肺泡内气体之间的交换,它不是呼吸的结束,只是呼吸的第一步,只有肺泡内气体与血液间的气体进行交换了,而血液又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进行交换才是呼吸的实质。

那么进入肺泡内的气体与血液之间是怎样进行交换的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

肺内气体发生的变化。

推进新课     

学习目标: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1.人呼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表格(呼出气和环境中气体的成分比较):

气体成分

在大气中的含量(%)

在呼出气体中的含量(%)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03

4

0.07

1.1

其他气体

0.9

0.9

(1)从上表中你发现呼出气体和环境中的气体相比在成分上有什么差异性?

(2)呼出气与环境中的气体相比哪种成分的变化最大?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析,最后达成共识并在班级内展示:

(1)人体吸入的空气,二氧化碳含量较少;而呼出的气体,二氧化碳含量较多。

呼出气中氧气的含量比吸入气中减少。

(2)从上表中还可以看出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变化比较明显。

学生质疑:

人呼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推测:

(略)

教师不给学生明确的答案,使他们带着问题继续探究。

2.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教师演示喷洒香水的实验(在教室的前面喷洒香水,后面的同学也能闻到香味),引导学生领会气体交换的原理:

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至平衡为止。

教师质疑:

人体内的气体交换是如何进行的呢?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教材“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图示,并指导学生完成下面的问题:

(1)仔细观察图示,你认为肺泡是如何形成的?

(2)肺泡的哪些结构特点适于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3)气体进入肺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进入血液中的氧气是怎样到达全身各组织、器官的?

学生观察图示,并分析教材中提供的信息,最后达成共识,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展示:

(1)肺泡是构成肺的最基本单位,是由最细小的支气管的末端膨大形成的。

(2)从图上可以看出:

肺泡的数目非常多,肺泡的外面包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的壁都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在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3)外界的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泡,肺泡中氧气的含量比周围血液中的多,而二氧化碳含量比血液中的少,气体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

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随着呼气的过程排出体外。

这样,人呼出的气体中氧气减少,而二氧化碳增多。

(4)进入血液中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

教师质疑:

氧气通过血液循环运输到全身各处,最终在什么部位被利用呢?

教师引导根据植物体对氧气的利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中,在氧的参与下有机物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并释放出能量)进行分析:

氧气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组织细胞,在细胞的线粒体中参与有机物的分解,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并释放出能量,这些能量供给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所需。

教师引导学生对展示的结果进行评价并归整本部分知识点:

肺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构成肺的基本单位是肺泡,是由最细小的支气管的末端膨大形成的,外面包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它们的壁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适于肺泡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通过气体交换,血液中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而肺泡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氧气减少。

所以,呼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课堂小结     

学生分组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展示: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两个过程。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是通过呼吸运动完成的,呼吸运动是通过肋间肌和膈肌的收缩与舒张实现的。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扩散,空气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通过呼气过程排出体外,进入血液的氧气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组织细胞。

教师对各组展示的结果进行适当的评价,及时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1.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肺位于胸腔内,左右各有一个

2.胸廓容积变化的原因

(1)胸廓的横向变化:

胸廓的横向变化与肋间肌的状态变化有关,当肋间肌收缩时,肋骨上提,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变大;当肋间肌舒张时,肋骨下放,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变小

(2)胸廓的纵向变化:

胸廓的纵向变化与膈肌的状态有关,当膈肌收缩时,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变大;当膈肌舒张时,膈顶部上升,胸廓的上下径变小

3.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

肋间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体压力变小,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入肺,完成吸气;肋间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回缩,肺也随之缩小,肺内气体压力变大,大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出肺,完成呼气

二、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1.人呼出气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2.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1)肺泡的特点:

肺泡的数目多,周围包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原理:

气体扩散

(3)气体交换的结果:

空气中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血液中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泡

典例精析     

1.下图表示模拟膈肌运动的实验,对该实验的描述错误的是(  )

A.甲表示呼气

B.乙表示吸气

C.①代表的器官能使到达②的气体变得清洁

D.处于乙时,③表示的结构处于舒张状态

答案:

D

详解:

此图是模拟膈肌的运动示意图,图中的①模拟的是气管,②模拟的是肺,③模拟的是膈肌,广口瓶模拟的是胸廓。

乙表示的是吸气,此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肺扩张,气体入肺。

2.下列关于膈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膈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B.膈是一个器官

C.收缩时能使胸廓的前后、左右径增大

D.舒张时能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答案:

C

详解:

膈是一个器官,主要由肌肉组织构成。

膈肌的收缩和舒张能够使胸廓的上下、左右径发生变化。

当膈肌收缩时,胸廓的上下径变大,当膈肌舒张时,胸廓的上下径变小。

3.下列叙述中与肺内气体交换作用无直接关系的是(  )

A.肺泡数目极多

B.肺泡外包绕着毛细血管

C.肺泡位于细支气管的末端

D.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均由一层细胞构成

答案:

C

详解:

肺泡是构成肺的最基本单位,也是进行气体交换的基本单位。

肺泡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肺泡的数目比较多;

(2)肺泡外面包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3)肺泡和毛细血管的壁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4.在做胸部的X光检查过程中,医生要求你吸气后闭气不动,吸气过程中你的肋骨和膈的运动方式是(  )

A.肋骨上提,膈舒张而上升

B.肋骨上提,膈收缩而下降

C.肋骨下降,膈舒张而上升

D.肋骨下降,膈收缩而下降

答案:

B

详解:

吸气时,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

这时肋间肌收缩,肋骨上提,胸廓的前后、左右径扩大;同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变大,使胸廓扩张,肺也随之扩张。

5.请回答下列问题。

(1)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气体相比在成分上发生了变化,呼出的气体中________的含量减少了而________的含量增加了。

(2)产生以上变化的原因是,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了________;而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透过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了________,然后随呼气排出。

答案:

(1)氧 二氧化碳 

(2)血液 肺泡

教材习题答案详解  

1.

(1)在相同的时间内,坐、散步和睡眠这类活动可能需要的能量少。

游泳、慢跑、踢足球这类活动可能需要的能量多。

依据是教材中的表格。

(2)慢跑比打篮球耗氧量大,是因为慢跑没有打篮球激烈,所耗的氧可由呼吸过程源源不断提供。

打篮球较为激烈,供不上的氧,要靠肌肉细胞的无氧呼吸提供能量补偿,总耗氧量就较少(本题较难,意在启发学生查找资料)。

2.

(1)左图同右图相比,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都比较缓和。

(2)左图可能处于睡眠或散步状态,右图可能处于剧烈的运动状态。

活动设计     

活动题目:

测量肺活量

活动目的:

(1)了解肺活量。

(2)培养学生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材料用具:

圆气球、软尺、计算用的纸和笔等。

活动过程:

(1)尽力吸气后,用力吹气球(直到气球不再胀大为止)

(2)用软尺测量气球的周长(用C表示,单位:

厘米)。

(3)根据公式:

圆气球的体积=1/6×C3/3.142,计算出来的体积单位是毫升。

(4)根据测量的圆气球的周长和上述公式计算出自己的肺活量。

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教材中安排了演示实验和资料分析等,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直观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主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

例如:

在进行测量胸围差的实验时,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教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小组内合作进行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在此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交流平台,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可进行“呼出气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实验图示,学生根据资料自己设计实验装置,分组进行实验。

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能力。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教材中有限的资源,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掌握基础知识,并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参考资料     

1.肺的通气量

肺内气体的容量随着呼吸深度不同而不同。

正常人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约为500毫升,称潮气量。

如在平静吸气之后再继续用力吸气直至不能再吸为止,这时所增添的吸入气量,称为补吸气量,约为1500毫升。

如在平静呼气之后再继续用力呼气直至不能再呼为止,这时所增添的呼出气量,称为补呼气量,约为1500毫升。

潮气量、补吸气量和补呼气量三者之和,即尽力吸气之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称为肺活量,约为3500毫升。

肺活量并不是肺能容纳气体的最大量,因为即使是尽最大气力呼出气体,肺内仍然存留一些气体不能呼出,这部分气体量称为余气量,约为1500毫升。

肺活量和余气量之和,称为肺的总容量,即在最大吸气完了时肺内气体的总容量。

不只是连体的肺,其肺泡内总含有一定量的气体,即使是离体的完全陷坍的肺,肺泡中仍存留少量气体,永远不能排净。

这是因为,人出生经过第一次呼吸之后,肺中永远存留着气体,每次呼吸运动,只能把肺中气体更新一部分。

每分肺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称为肺的每分通气量。

肺每分通气量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成年人平静时的潮气量为500毫升,每分呼吸16~18次,那么成年人在平静时的每分通气量为8~9升。

在从事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的时候,潮气量和呼吸频率都会大大增加。

每分最大通气量男子可达100~110升,女子可达80升。

最大通气量反映单位时间内肺与外界的最大通气功能。

每次呼吸时吸入的气体并不能全部进入肺泡,其中有一部分气体停留在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处,不能与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这部分气体的容积一般约为150毫升。

因此,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到肺泡的气体量只有350毫升(500毫升-150毫升=350毫升)。

这是肺泡的一次通气量。

肺泡每分通气量直接受呼吸频率和潮气量的影响,其中以潮气量的影响更大。

例如潮气量为500毫升,而呼吸频率为每分16次的人,与潮气量为250毫升,而呼吸频率为每分32次的人比较,前者肺泡每分通气量等于(500毫升-150毫升)×16次,即5.6升;后者肺泡每分通气量等于(250毫升-150毫升)×32次,即3.2升。

以上的例子表明,从气体交换的效率来看,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更为有效。

在运动中,呼吸频率过高,呼吸深度表浅,往往是氧气供应不足的重要因素之一。

2.煤气中毒

煤气中毒即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察觉。

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与一氧化碳的结合能力比与氧的结合能力要强200多倍,但是,血红蛋白与氧的分离速度却很慢。

所以,人一旦吸入一氧化碳,氧便失去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机会,使组织细胞无法从血液中获得足够的氧气,致使呼吸困难。

家庭中煤气中毒主要指一氧化碳中毒,液化石油气、管道煤气、天然气中毒,前者多见于冬天用煤炉取暖,门窗紧闭,排烟不良时,后者常见于液化灶具泄漏或煤气管道泄漏等。

煤气中毒时病人最初感觉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软弱无力,当他意识到中毒时,常挣扎下床开门、开窗,但一般仅有少数人能打开门,大部分病人迅速发生抽搐、昏迷,两颊、前胸皮肤及口唇呈樱桃红色,如救治不及时,可很快呼吸抑制而死亡。

煤气中毒依其吸入空气中所含一氧化碳的浓度、中毒时间的长短,常分三型:

(1)轻型:

中毒时间短,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为10%~20%。

表现为中毒的早期症状,头痛眩晕、心悸、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甚至出现短暂的昏厥,一般神志尚清醒,吸入新鲜空气,脱离中毒环境后,症状迅速消失,一般不留后遗症。

(2)中型:

中毒时间稍长,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占30%~40%,在轻型症状的基础上,可出现虚脱或昏迷。

皮肤和黏膜呈现煤气中毒特有的樱桃红色。

如抢救及时,可迅速清醒,数天内完全恢复,一般无后遗症。

(3)重型:

发现时间过晚,吸入煤气量过多,或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一氧化碳,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常在50%以上,病人呈现深度昏迷,各种反射消失,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