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最新版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33700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南最新版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西南最新版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西南最新版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西南最新版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西南最新版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西南最新版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西南最新版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西南最新版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西南最新版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西南最新版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西南最新版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西南最新版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西南最新版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南最新版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

《西南最新版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南最新版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南最新版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docx

西南最新版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网上作业及课程考试复习资料有答案

[0557]《儿童问题行为的诊断与矫治》

第二次作业

[论述题]

名词解释题:

1、问题行为

2、学前儿童问题行为

3、攻击性行为

4、破坏行为

5、感觉统合失调

6、儿童缄默症

7、系统脱敏法

8、模仿法

9、正强化

10、惩罚法

11、行为塑造法

 

  

参考答案:

1、问题行为实际上就是行为问题,也称为行为困扰、不良行为等,主要指儿童偏离社会正常要求或个人正常发展的行为。

2、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学前儿童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导致的行为表现的不适当。

3、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性行为,侵犯性是指身体上的进攻(打、踢、咬)、言语上的攻击(大声叫嚷、叫喊名字、贬低人),也可以是侵犯别人的权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的行为。

4、破坏行为是指经常故意损坏家里、学校或邻居的物品如玻璃窗、灯泡等,或故意搞脏别人晾晒的衣服、床单等,并以损坏他人的财物为乐的行为。

5、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外部的感觉刺激信息无法在孩子的大脑神经系统中进行有效的组合,孩子的大脑对身体各器官失去了控制和组合的能力,而使机体不能和谐的运作的现象。

6、儿童缄默症是指已获得了语言功能的儿童,由精神因素引起的言语交际退缩反应,选择性保持沉默不语,经常无故一言不发或少言寡语。

7、系统脱敏法是指在安逸而充分放松的心境下,安排儿童逐渐地接近所惧怕的事物,或逐渐地提高儿童所恐惧的有关刺激的强度,让儿童对惧怕事物的敏感性逐渐减轻,甚至完全消失。

特别适宜儿童焦虑、恐怖等症的治疗。

8、模仿法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而学习和获得良好行为,减少和消除不良行为的一种行为矫正方法。

9、正强化是指当某种行为出现后,立即得到一种强化物。

这种正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并使这种行为以后在那种情景或刺激下出现的几率增加。

10、惩罚法是指儿童在某一不良行为后,立即给予某种惩罚物(又称厌恶刺激),或使之失去正在享用的正强化物,使儿童在以后类似情景中或刺激下,该不良行为的发生频率降低,甚至消除。

11、行为塑造法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形成某种新行为的过程,即个体从不会到一步一步学会一个新行为的过程。

它是从连续强化最接近新的行为的反应着手,从而最终建立起这个新的行为过程。

 

第一次作业

[论述题]

1、多动的儿童就是多动症儿童。

()

2、学前儿童多动行为是多动症的前兆,二者有很大相似之处,但是还没达到多动症的程度。

()

3、问题行为简单地可以理解为违法犯罪行为或变态行为。

()

4、从攻击性行为的意向性来分,攻击性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攻击行为和手段性攻击行为。

()

5、从攻击性行为直接发生与否来分,可以把攻击性行为分为直接性攻击行为和替代性攻击行为。

()

6、目的性攻击行为和手段性攻击行为都存在伤害他人的动机,但后者比前者要严重得多,它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

7、刚入园的孩子表现出害怕、拘谨、羞怯、不与人交往的行为属于退缩性行为。

()

8、对于学前儿童破坏玩具的行为,教师和家长要立即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

()

9、本体感失调的学前儿童会显得笨手苯脚,做作业慢,爱磨蹭,左右脑不协调,是影响学习的主要根源。

()

10、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包括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当。

()

11、学前儿童说谎并不一定都是不诚实的品质问题。

()

12、学前儿童说谎都是无意的,家长和教师教师不能过多地责备。

()

13、消退和惩罚的都是为了减少反应概率,消除良好行为。

()

14、年龄在7周岁以上,不能自控排尿而尿床就可称为遗尿。

()

15、抽动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是一种不自主的、无目的重复的迅速的肌肉收缩,最常见的部位是眼部肌肉。

()

16、剖腹产易导致儿童感觉统合失调。

()

17、正强化和消退法的目的都是为了增加反应概率,塑造良好行为。

()

18、大多数儿童在3岁前,就能控制自己在白天或晚上规律地排尿,不致失禁。

()

19、咬指甲一般与吮吸手指同时存在,但二者无明显区别,只是咬的部位不同而已。

()

20、缄默症儿童经常无故一言不发或少言寡语,其言语器官无发育性障碍和器质性病变。

()

21、一般来说,智商在70以下,具有轻度以上社会适应障碍的儿童属于智力障碍儿童。

()

22、瑞文测验具有跨语言、跨文化应用的优势,是目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智力水平测查量表之一。

()

23、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森克开创性地将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应用到行为矫正实践中。

()

24、著名心理学家斯金纳创建了认知疗法。

()

25、惩罚就是一种负强化。

()

26、游戏治疗可广泛用于各类幼儿心理与行为异常的治疗,例如退缩行为、攻击行为等。

()

27、社会技能训练特别合适于同伴关系不良的幼儿。

()

28、涂鸦疗法主要对调节幼儿同伴关系、亲子关系及矫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有明显效果。

()

29、催眠疗法只适用于成人,对幼儿效果不是太大。

()

30、经常接触电视暴力会促进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

  

参考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第三次作业

[论述题]

简答题:

1、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预防?

2、行为塑造法的实施步骤?

3、模仿法的基本程序?

4、儿童说谎的类型?

5、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特点?

6、感觉统合失调的原因?

7、判断学前儿童问题行为是否正常的标准?

8、学前儿童退缩行为产生的原因?

9、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培养的一般方法?

10、儿童说谎的原因?

11、感觉统合失调的表现?

12、强化物的分类?

13、如何区别学前儿童是多动症还是只是多动?

14、学前儿童问题行为的一般特征?

15、学前儿童多动行为的主要表现?

  

参考答案:

1、

(1)对所有幼儿的干预:

建立积极的关系,包括亲子关系,师幼关系,家长和教师关系等;家庭情境中的预防措施;教室情境中的预防措施。

(2)对风险幼儿的干预:

以父母为中心的干预,幼儿园中的社会――情感课程,多方面的综合干预。

(3)对具有持续性问题行为幼儿的干预。

2、定义目标行为;确定初始行为;选择塑造步骤;确定塑造程序中使用的强化物;对各个连续的趋进行为实施差别强化。

3、选择好要改变的行为;确定学习、模仿的楷模;吸引幼儿注意力;增加示范行为呈现的时间;模仿行为产生后要给予强化;确切记录模仿情况。

4、想像型说谎:

孩子说谎,有时是一种幻想和想像的表现。

取乐型说谎:

有些孩子用欺骗说谎来捉弄别人,并因此自鸣得意。

虚荣型说谎:

有的孩子说谎,是为了避免丢脸或得到赞许的目光,炫耀自己。

模仿型说谎:

有些家长自己本身就常常说谎,甚至要求孩子对别人说谎。

侠义型说谎:

有些孩子为庇护小朋友的错误,或为他们的不良后果承担责任而说谎。

被迫型说谎:

很多家长对孩子有撒谎的现象感到生气和苦恼,特别是对明显的说谎和死不承认的说谎尤其恼火。

5、

(1)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频繁。

主要表现为:

为了争抢玩具和其他物品而进行直接争抢,或破坏玩具或物品。

(2)学前儿童更多依靠身体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

用抓、打、咬的方式来抢夺玩具,而并不会用言语来攻击对方。

(3)学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行为多,那些身体强壮、精力旺盛、易怒、易哭闹的学前儿童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6、因剖腹产导致孩子在出生过程中没有经过正常产道的挤压,从而失去了第一次触觉学习的机会。

保护过度或活动空间太小,缺少各种运动的机会,如爬行不足等级。

父母忙碌,对儿童缺少足够的触摸、爱抚和情感交流,造成儿童大脑感觉刺激不足。

过多考虑安全因素,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

缺少同伴互动环境,造成语言发育迟缓。

7、智力是否正常;儿童特殊行为表现的程度;儿童特殊行为出现的频率及持续的时间;儿童的心理表现与年龄特征是否相符合;儿童的行为反应是否与周围环境相适应。

8、

(1)教养方式不当,过分严厉或过分溺爱;

(2)缺乏同伴联系。

父母限制孩子各种活动和与同龄孩子交往。

(3)家庭关系和气氛不正常:

父母不和、对孩子的态度不一致、感情用事等不正常的家庭气氛,也是儿童产生退缩性行为的原因。

(4)个人素质因素:

性格内向而孤僻、适应能力就差,对新鲜事物和陌生人缺乏兴趣和热情、身体虚弱等。

9、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耐心进行品德教育;给予儿童爱抚与关怀;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游戏练习,增强自我控制能力;通过延迟满足培养儿童的自控能力。

10、

(1)无意说谎:

满足愿望的心理;理解性心理错觉;自信心的萌动;

(2)有意说谎:

取悦家长,虚夸成绩;谎造优越感,满足虚荣心;开脱责任,逃避惩罚;成人说谎,殃及幼儿。

11、平衡感失调、触觉失调、本体感失调、前庭觉失调、视听觉感不良。

12、消费性强化物,如糖果、饼干、饮料、水果等一次性消费物。

活动性强化物,如看电影(电视)、看画册(小书)、过生日、郊游等活动。

操作性强化物,如玩球、涂颜色、绘画、跳绳、骑小车、游戏等。

拥有性强化物,指在一段时间内孩子可拥有享受的东西,如有机会坐自己喜爱的椅子,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以及其它像小红旗、花纸等个人拥有物。

社会性强化物,指个体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如口头赞扬、温情的轻拍、拥抱几点头、微笑,甚至仅仅是注视一下等。

13、

(1)注意力与兴趣的关系:

多动症儿童无论何时何地,不能较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

而多动的孩子做他所喜欢的事能专心致志地去做,他上课及做功课时表现不安宁,主要是因为对学习缺乏兴趣。

(2)行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及系统性:

多动的学前儿童的行动常具有一定目的,并有计划及安排。

多功症学前儿童的行动常呈冲动、杂乱,有始无终。

(3)自制能力:

多动的学前儿童在严肃的、陌生的环境中,有自我控制能力,多动症学前儿童却无此能力。

14、良好行为不足、行为过度、行为不适当、行为持久性困难、行为不受控制、不理会现实。

15、

(1)注意缺陷,容易受到环境的干扰。

(2)多动,上课时坐立不安,小动作不停,或在椅子上扭动等。

(3)任性冲动,情绪不稳,行为冲动而不顾后果;(4)社会适应不良,很难与同龄儿童相处。

(5)学习困难,智力正常,但认知活动障碍,成绩不佳。

第四次作业

[论述题]

论述题。

1、结合具体实例,综合分析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2、结合具体实例,综合分析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3、结合具体实例,从幼儿园教育角度分析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4、案例分析:

材料:

小明,4岁,男孩,中班。

上课总是有挤眼睛的一些小动作,在与家长的沟通会上,老师对小明的注意力不集中行为进行分析:

小明几乎在任何时候都不能集中注意力,经常不经允许就离开座位,或者在座位上和同学说话、打闹。

由于他经常在上课时打扰同学,并且无法耐心地排队等候游戏,因此他和伙伴们相处得很不好。

请根据材料判断,小明的表现属于何种问题行为?

造成这种问题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请设计一个矫治方案。

5、案例分析:

材料:

5岁的佳佳是个胆小、羞涩的女孩,不愿意到陌生环境中去,也不愿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甚至不愿随爸爸妈妈去亲友家作客。

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她就会躲开不肯相见,宁愿一个人独自与玩具作伴。

平时不肯去幼儿园,到幼儿园后,一人躲在角落里,不参加集体游戏,显得很被动。

请根据材料判断,佳佳的表现属于何种问题行为?

造成这种问题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请设计一个矫治方案。

6、案例分析:

材料:

操场上,老师和孩子们在说晨间锻炼的规则,弘弘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大球”。

选择运动器械的音乐一响起,弘弘撒开腿,朝大球飞跑过去。

弘弘和迪迪同时拿到这个大球。

两个人互不相让。

弘弘大喊:

"是我先拿到的。

”迪迪说:

"不对,你是跑过来的,是我先拿到的。

”弘弘仍大叫:

"我要玩。

”老师走过去对他们说:

"你们俩商量一下,想个办法,要不,这样下去谁也玩不起来。

”于是,迪迪用商量的口气对弘弘说:

"我先玩,等会儿交换地时候再给你玩,好吗?

”弘弘松开拿着大球的手,老师以为他同意了迪迪的方法,正想表扬他,没想到弘弘猛地抓起迪迪的胳膊狠很地咬了一口。

迪迪痛得立刻松开了抱球的双手,哭了起来。

弘弘见状立即拿着大球跑了。

请根据材料判断,弘弘的表现属于何种问题行为?

造成这种问题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请设计一个矫治方案。

  

参考答案:

论述题。

1、结合具体实例,综合分析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答:

儿童的问题行为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生物因素:

遗传;母孕期不利因素的影响:

感染因素、酒精、吸烟、环境污染、孕期的情绪状态;围产期损害;营养饮食状况。

心理因素:

儿童气质、自控能力、不良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养观念及教养方式:

放任型、专制型和溺爱型的教养方式都不如民主型教养方式。

家庭关系和谐度。

父母不适当的行为:

父母的攻击性行为、情绪化行为、撒谎行为、自私行为;养育环境的变化:

父母离异、隔代教养。

幼儿园教育因素:

教师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

教师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威胁、引诱、乱许诺,讥讽等;师幼关系:

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正面引导鼓励孩子良好的行为;同伴因素:

儿童通过观察、模仿、认同和强化等方式,向同伴学习。

 

2、结合具体实例,综合分析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生物因素:

遗传;母孕期不利因素的影响:

感染因素、酒精、吸烟、环境污染、孕期的情绪状态;围产期损害;营养饮食状况。

心理因素:

儿童气质、自控能力、不良行为习惯。

家庭教育因素:

家庭教养观念及教养方式:

放任型、专制型和溺爱型的教养方式都不如民主型教养方式。

家庭关系和谐度。

父母不适当的行为:

父母的攻击性行为、情绪化行为、撒谎行为、自私行为;养育环境的变化:

父母离异、隔代教养。

幼儿园教育因素:

教师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

教师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威胁、引诱、乱许诺,讥讽等;师幼关系:

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正面引导鼓励孩子良好的行为;同伴因素:

儿童通过观察、模仿、认同和强化等方式,向同伴学习。

3、结合具体实例,从幼儿园教育角度分析学前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学前儿童的问题行为形成和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幼儿园教育是主要原因之一:

教师教育观念及教育方式:

教师教育观念存在的问题;转变教师观念与行为的策略。

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教师随意威胁、引诱、乱许诺,讥讽等;师幼关系:

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正面引导鼓励孩子良好的行为;同伴因素:

儿童通过观察、模仿、认同和强化等方式,向同伴学习,提高儿童在同伴中的地位,培养其亲社会行为。

4、小明有儿童多动行为,因为他有明显的多动行为的特征:

注意力障碍、活动过多、冲动任性、学习困难、情绪和行为问题等。

进行多动行为的矫治,教师、家长首先要有耐心和信心,坚持长期、有针对性的教育与矫治。

对多动儿童应该多理解和帮助,而不是过分责备与苛求。

第二,要恰当使用行为矫正的方法:

正强化法:

通过奖赏、鼓励等方式使乐乐的某种良好行为得以持续。

惩罚法:

为了减少或消除乐乐的某些不良行为而采取惩罚措施。

消退法:

减少或消除乐乐不良行为发生的方法。

代币法过对乐乐的良好行为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当良好行为的次数达到一定数量时给他以一定的奖励。

第三,还可以采用家庭治疗法及饮食治疗法适当控制孩子的饮食。

5、佳佳的行为表现属于退缩行为,儿童产生退缩行为的原因,一是先天适应能力差。

二是后天抚养教育不当。

三是家庭环境气氛不正常。

父母帮助孩子进行矫治:

1.注意教育和改善环境。

佳佳有社交退缩的行为,应耐心引导,鼓励她勇敢地与同伴交往、游戏,培养她开朗的性格。

2.教给佳佳社交的技能和方法,鼓励积极尝试和体验;并及时肯定和表扬,以鼓励其自信心。

3.游戏法。

让佳佳与―个她比较喜欢的同伴―起游戏,体验与人交往的快乐,然后再逐渐拓展到同其他伙伴游戏、交往。

4.模仿法。

(1)图片、录像模仿学习,观看儿童之间友好相处、互相友爱的图片或短的影视片;

(2)现场模仿学习,观看现实生活中儿童与儿童之间相处的情景;(3)实际参与社交活动。

让佳佳逐步由简单到复杂,分阶段地参与社交实践活动。

5.系统脱敏法。

确定其恐惧阶层后,从最低层开始,循序渐进地去减缓高层的敏感反应,直到能够正常与人交往。

6、弘弘的表现属于攻击性行为。

好胜心强,喜欢与人争执。

爱惹事,自控力差。

弘弘平时管不住自己的手脚,言行举止不分时间、场合,因自控力差,为了拿到自己喜欢的大球咬了小朋友并且跑拿着球跑开了,这就是攻击性行为。

原因与家庭教养方式有密切联系,溺爱导致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差。

代币制法:

家长和教师家长记录下弘弘每天、每星期打人的次数,然后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打人行为是错误的,并下定改正的决心,再与弘弘进行约定。

一个星期打人次数降低,奖励小红花5朵;,假如某一星期打人次数太多,则扣除上周奖励的小红花。

获得的小红花数量达到要求时,可以奖励幼儿一次。

正强化法:

在弘弘的需求受阻后以积极行为代替攻击性行为的时候,即时给他一种强化。

这需要确定对弘弘有效的强化物,并按刺激量由弱到强的顺序进行排列。

主要有消费性强化物,如他喜欢吃的东西和玩具;活动性强化物,如让他看动画片、画画、帮妈妈做菜、打乒乓球等;社会性强化物,如家长的微笑、拥抱和表扬。

负强化:

在弘弘出现攻击行为的时候,及时施予一种厌恶刺激或惩罚物,以此来阻止或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例如,一旦弘弘出现攻击小伙伴现象,就及时采取暂停和剥夺其兴趣活动为主的惩罚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