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总体构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36698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83.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划总体构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规划总体构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规划总体构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规划总体构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规划总体构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规划总体构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7页
规划总体构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7页
规划总体构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7页
规划总体构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7页
规划总体构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7页
规划总体构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7页
规划总体构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7页
规划总体构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7页
规划总体构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7页
规划总体构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7页
规划总体构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7页
规划总体构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7页
规划总体构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7页
规划总体构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7页
规划总体构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7页
亲,该文档总共8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规划总体构架.docx

《规划总体构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划总体构架.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规划总体构架.docx

规划总体构架

第一篇总论

第一章规划总体构架

第1条规划编制的目的

1.为萧山生态区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生态保护方案、措施。

2.为浙江省创建生态省提供区域基础和示范。

3.构建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开发相协调的产业支撑体系,促进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和城市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

4.创建萧山生态安全格局,建立萧山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维持和优化自然生态系统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5.创造高质量的生存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

第2条规划范围与时限

1.规划范围

整个萧山区所辖区域,包括22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739个行政村,88个居委会,总面积1420平方公里。

2.规划时限

规划基准年:

2002年

规划时段:

近期为2003-2007年,时间5年

中期为2008-2012年,时间5年

远期为2013-2020年,时间8年

第3条主要规划依据

1.国家相关法律、规划与计划

2.国家《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

3.浙江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导则》

4.浙江省《生态市、生态县建设规划编制大纲》

5.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

6.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生态市建设规划文本

7.萧山区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相关基础资料

8.萧山区“十五”计划和远景目标规划及各相关行业发展规划

9.萧山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及组团规划

10.萧山区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相关材料

第二章规划现实基础

第一节自然资源及环境基础

第4条自然地理

1.地理位置

萧山位于钱塘江南岸,与杭州市西湖区、江干区隔江相望。

地理座标为东经120°04′22″~120°43′46″,北纬29°50′54″~30°23′47″。

2.地形、地貌

萧山区地处浙东低山丘陵区北部,地势南高北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中部略呈低洼。

地貌分区特征较为明显:

南部为低山丘陵地区,间有小块河谷平原;中部和北部为平原,中部间有丘陵。

全区平原约占66%,山地约占17%,水面约占17%。

3.土壤和气象

萧山区土壤主要分为红壤、黄壤、潮土类、盐土类和水稻土类。

萧山区位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缘。

总的气候特征为:

冬季长、春季短、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温暖湿润;冷空气易进易出;灾害性天气较多;光、温、水的地域差异明显。

第5条自然资源

自然植被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且以人工植被为主。

野生动物资源较为丰富,其中野生禽鸟类100余种、兽类60余种。

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人均水资源量811m3,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左右,但过境水量大。

地下水综合资源量1.64亿立方米,以松散岩类孔隙水为主,可开采资源量约1.195亿立方米,占天然资源量的73%。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耕地、水域、林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90.23%,全区仅有4457公顷未利用地,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24%。

人均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相对不足。

旅游资源类型多,特色明显,“湘湖文化”是最早的区域文化之一。

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为主,金属矿产贫乏,一般不具工业价值。

第6条环境质量

1.环境空气质量

2002年空气环境中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的全年小时平均浓度及日均浓度均达标,但总悬浮物轻微污染,全年达标天数为240天。

酸雨污染较重,2002年酸雨频率为68.4%,最低PH为4.35。

全区年均降尘量为13.5t/km2·月,降尘超标严重。

空气环境质量主要问题为降尘、总悬浮物超标,但二氧化硫年均浓度已接近二级标准,超出生态市标准0.04mg/m3,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一倍以上。

全区200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为36670t/a,其中97%左右为工业企业排放,民用及交通运输排放的二氧化硫量较低。

全年烟尘、工业粉尘的排放量为8766t/a和13172t/a,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大。

2.水环境质量

2002年钱塘江萧山段水质较好,保持在Ⅱ~Ⅲ类,基本达到功能区要求。

内河水环境质量较差,全区四大水系全年平均水质分别为Ⅲ类~劣于Ⅴ类,东片沙地河网水质较差,离生态区建设要求的不劣于Ⅳ类水相距甚远。

饮用水水源达标,第一、第二、第三水厂的取水口全年达标率为97.3%;其它水厂的源水达标率为97.3~100%。

浅层地下水部分地段污染严重。

全区工业企业废水排放量大,主要排污行业为印染、化工及造纸行业,全区工业废水的CODCr排放量为2.91万t/a。

农业生产面源及生活污水中的CODCr排放量达2.56万t/a。

全区合计CODCr排放量为5.47t/a。

3.土壤环境质量

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较好,Ⅰ类土壤占总面积的58.05%,但农药污染普遍,六六六、DDT等已停用的农药仍有100%检出率。

4.固体废弃物

全区2002年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62.86万t/a,其中危险固废1021t/a,综合利用固废量34.8万t/a,综合利用率55.36%。

固废利用率较低,主要与污泥的利用率偏低有关。

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较好,部分农村的生活垃圾直接倒入周围河道及废弃地,造成污染较为严重。

5.声环境质量

建成区声环境现状较好,建成区一类区固定声源达标率已达100%,二类区固定声源达标率为93.5%,三类区中市北区块固定声源达标率为97%,村镇两级工业功能区星罗棋布,且距居民区近,噪声扰民严重。

第二节社会经济基础

第7条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迅速,总量大。

2002年,萧山实现生产总值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1.4%,全区人均生产总值超过3500美元,完成财政总收入33.20亿元,比上年增长35.4%。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快。

2002年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11.2%,畜牧、水产、蔬菜、花卉苗木、茶果等五大特色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82.1%,比上年提高3.4个百分点。

一产增加值占整个生产总值的8.2%。

工业比重大,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002年,萧山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007.41亿元,整个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59.3%。

第三产业发展迅猛,潜力巨大。

200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1.4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32.5%;外贸出口交货值204.66亿元,比上年增长31.6%;旅游收入达16.80亿元,增长27.3%。

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

全区建成通车里程达到694.6公里,电话用户85.12万户,日供水能力55万吨,全年新增截污干管16.8公里,城区截污率达72.0%。

第8条社会人文

人口数量大,密度高。

萧山区辖人口1149584人,人口密度810人/平方公里,是我国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20倍,接近浙江省人口密度的近2倍。

城市化进程加快,2002年萧山区城市化水平已在40%以上,全年农民人均收入73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76元,恩格尔系数0.382。

科教文卫体等多项事业蓬勃发展。

2002年区级财政用于教育投入达3.95亿元,学龄前儿童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1.8%,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分别为100%,初中毕业升高中比例85.2%,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达100%,并且一直是全国计划生育、文化、体育、卫生、科技等方面的先进县(市)。

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城区绿地面积502万平方米,建城区绿地率28.5%,绿化覆盖率36.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4平方米。

第三节生态区建设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第9条生态区建设的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1.有利条件

目前,萧山区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已基本具备“创建”生态区的条件,可以认为,以创建“生态区”为载体,推进城镇生态环境融合互补、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

(1)生态省(市)建设为“生态区”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外部环境

依据国家环保总局适时提出的开展生态省、生态市及生态县建设的战略任务,浙江省委、省政府率先提出了“绿色浙江”的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生态省的战略任务。

浙江省“绿色浙江”战略的提出,不仅坚定了杭州建设生态市的信心和决心,也为萧山区在新的世纪里实现经济腾飞、环境优化、社会进步指出了明确的发展道路。

目前,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及杭州生态市建设规划已通过评审,为萧山生态区建设提供了明确的发展目标,也为生态区的建设思路和方法提供了科学、详实的依据。

(2)雄厚的经济基础为“生态区”建设提供了必要的经济保障

近年来,萧山经济呈跳跃式快速发展的势头,生产总值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长,200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生产总值达到335亿元,人均GDP达到3530美元。

今后,随着萧山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动互补及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萧山区的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为“生态区”的建设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

(3)良好的环境基础设施为“生态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

近年来,萧山区以大思路、大规划和大投入兴建了一大批环境基础设施,成为生态区建设的重要硬件支撑。

政府牵头,企业投资,先后投入8600万元和2.18亿元,建设了84.6公里的排污管网和日处理污水能力达19万吨的四个污水处理厂,并投资兴建了日处理12万吨污水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和24万吨第二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

(4)扎实开展的创模工作为“生态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萧山区创建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工作进展顺利,目前已顺利通过了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的专家验收。

在“创模”工作中付出的诸多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为萧山建设生态区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宝贵的实践经验。

(5)全民环境意识增强和公众参与能力提高为“生态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源动力

随着萧山区委、区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和创建国家级环保模范城市的深入开展,环境保护观念不断深入人心,广大群众渴望金山银山,更向往绿水青山。

生态区建设可谓顺天时,应民心,得到了全区上下各级各部门的广泛支持,为创建生态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

2.不利因素

(1)城乡环境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严重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

2002年,萧山区内河水质超标率14.3%,约50%的内河为Ⅴ类及超Ⅴ类水质,浅层地下水水质普遍较差,局部地区受到了人为污染。

萧山区印染和化工企业众多,且主要集中在东部片区,据计算仅东部地区印染企业污水排放量就近15万吨/天。

东部地区人工填海形成的国土面积大,人工化的河道主要依靠引钱塘江水进行定期冲刷,河道自身净化功能薄弱,极易污染。

萧山区SO2、NO2、TSP年平均浓度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市区内的降尘量比全省平均值高1倍以上;镇村二级噪声污染突出。

由于农用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的无序排放、农村生活污染物的大量直排,致使萧山目前的农业环境问题相当突出。

化肥的平均施用量为551.8公斤/公顷,平均流失率达到18.1%;农药的平均施用量为16.8公斤/公顷。

1/3左右的规模化养猪场布局在沿钱塘江南岸一带,大量的养殖业污染物对钱塘江及各类河道产生了重大的环境影响。

农村生活污染物直接排放率达89.8%。

(2)资源、能源与人口、经济的矛盾日益加深

根据计算,萧山区生态足迹赤字主要来自耕地和林地。

林地的生态赤字最大,主要体现在化石燃料土地和生物多样性土地需求上,即能源供给和需求的矛盾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栖息地生境破坏的矛盾。

而产生上述矛盾的最直接原因可归结为人口数量的庞大。

目前,外来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致使萧山区有限的能源、资源等日趋紧张。

萧山区人均土地资源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5,人均耕地也只相当于全国人均水平的一半,已低于警戒水平。

与此相反,依据人口预测,萧山区外来人口将在2020年超过60万,严重的人口压力是萧山能源和资源面临的重大挑战。

城市扩张和工业的快速发展使城镇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大量挤占生态用地,严重削弱了萧山生态足迹的需求。

据土地利用动态统计,1996—2002年,萧山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比例增长了2.2个百分点,而水域面积减少了约2个百分点,仅从2002年到2003年9月,全区共新增建设用地项目1490个,新增建设用地36380亩。

(3)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滞后于工业生态化进程

产业布局混乱主要体现在工业企业布局的盲目性(如造纸行业普遍分布南部“生态屏障”区)和各类大小工业功能区布局的分散性上。

同时农业用地的布局也呈现出一定的自发性,缺乏必要的宏观规划和控制。

产业结构中突出存在的问题,一是二产比重过大,二是工业中纺织印染业、化工业和造纸行业比重过大,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严重。

2002年,萧山区二产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60%;工业中,纺织印染、化工和造纸业的产值约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0%,其水资源使用量、污水排放量和燃煤消耗量分别占工业总产生和消耗量的90%、85%和70%。

(4)城镇空间结构不尽合理,人居环境建设缺乏合理规划

目前,萧山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人均用地水平过高,工业企业遍地开花,工业用地比例过高且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区域性绿地生态系统不健全,景观安全格局不合理等因素导致城镇整体形象遭到破坏,结构不尽合理,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抑制城镇健康、持续发展。

作为生态建设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的生态镇、村建设相对滞后于城市化进程,增加了生态区建设的难度。

第二篇规划基本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三章基本思想

第10条规划指导思想

围绕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城市转型,全面提升萧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总体思路,立足“做精做优中部、做快做美南部、做大做强东部”的基本要求,紧密结合环杭州湾产业带规划的实施,以谋求新型工业化道路为主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为萧山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构建强有力的自然生态支撑系统,促进萧山的可持续发展。

●促进和成就产业结构生态化调整作为萧山生态区建设的中心任务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为萧山生态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恢复和保育自然资源作为萧山生态区建设的根本保障

●推动和发展社会文明作为萧山生态区建设的内在动力

第11条规划总体思路

1.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体现“四结合”的规划思路,确保资源总量与质量稳步提升

森林资源:

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与水土流失防治相结合

水资源:

饮用水源地区域性保护与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相结合

土地资源:

建设用地的合理安排与滩涂、耕地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保护相结合

矿产资源:

矿山开采分区控制与矿山企业布局调整相结合

2.污染防治与环境保护,体现“四联动”的规划思想,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部分指标实现跨越式提高

水环境改善:

工农业污染防治与河道整治联动

大气环境治理:

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同步控制与可吸入颗粒物削减治理联动

固废处置:

废弃物综合利用与危险废物科学处置联动

噪声防治:

声环境控制区扩展与各类声源综合整治联动

3.产业调整与生态化,体现“三并重”的规划导向,力求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遵循经济学规律,并符合生态环境需求

结构调整:

第三产业加速发展与工农业结构生态化调整并重

布局调整:

东部污染治理与南部生态保护并重

产业生态化:

产业分区控制与生态产业培育并重

4.人居文化建设,体现“两协调”的规划理念,使社会文化和城镇人居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氛围

生态人居:

自然绿地建设与城市“精明增长”相协调

生态文化:

生态理念与特色文化相协调

第四章基本原则

第12条规划原则

生态区建设规划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指导下,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原则。

●生态经济结构与功能整体优化原则。

●政府宏观调控与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原则。

●统一规划、突出整治、分步实施原则。

第三篇规划目标及可达性评价

第五章发展战略总体构思

第13条发展目标定位

融入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融入“绿色浙江”发展战略、融入杭州市大都市建设规划,构筑农业都市效益型、工业生态科技化、服务业现代多样性的现代化强区形象。

1.“都市化、生态型、集约化、宜居型”的现代化城区

2.“接轨大上海、立足长三角、面向全球经济”的环杭州湾产业带核心区

3.“绿色浙江”发展战略的示范区(经济发达地区)

4.杭州大都市建设的“集约地”

5.大都市强区的“新萧山”

第14条发展战略布局

1.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布局——“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的两带一区和以环境改善为核心的两片一网”

“两带”:

钱塘江南岸生态旅游及滩涂保护带;浦阳江流域生态景观及水源保护带。

“一区”:

南部山区次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域。

“两片”:

以湘湖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西北片区和以南阳工业区为重点的东北片区

“一网”:

东部人工河网地区

“两片一网”的核心是污染防治和环境改善。

2.城镇发展格局——“一核三组团,二轴三级”

“一核”:

绕城公路以内近300平方公里区域

“三组团”:

构筑南部以临浦为中心,义桥、所前、戴村等现有建制镇为依托的点状式组团城市;构筑东部以瓜沥为中心,衙前、坎山等现有建制镇为依托,航坞山为背景的点状式组团城市;构筑北部以义蓬为中心,靖江、河庄、新湾等现有建制镇为依托的点状式组团城市。

“二轴”:

南北大通道(03省道及复线)和东西大通道(红十五线)

“三级”:

城区;中心镇;一般镇。

3.区域发展空间布局——“东强南秀中兴”

“东强”:

东部增强经济实力

“南秀”:

南部优化生态环境

“中兴”:

中部兴建现代城区

4.行业发展布局和定位

工业发展布局和定位——通过“区块整合、企业集聚、南污关转,东污整治”,构筑“产业集聚发展、污染集中处理、优势集约体现”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工业强区。

农业发展布局和定位——构造“南部特色化、中部高新型、东北部综合发展”的空间布局,建设“都市型、科技型、开放型、生态型、规模型”的现代农业。

第三产业发展布局和定位——以主城区为核心,以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以生态旅游业为先锋,建设多元化绿色第三产业。

第六章规划目标

第15条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努力创造一个经济发展生态型、资源保障效益型、环境支撑稳定型、社会进步文明型的“实力萧山、活力萧山、魅力萧山”。

近期(启动阶段)部分环境指标和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达到或超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试行的生态市(发达地区)建设指标要求,初步缓解萧山的环境资源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为生态区建设打好坚实基础;

中期(达标阶段)经济、社会、环境各项指标全面达到或超过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试行的生态市(发达地区)建设指标要求,生态环境质量与人居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远期(巩固提高阶段)建成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经济高效、环境优美、居住舒适、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区,成为全国经济发达地区生态建设富有成效的典型区域。

第16条具体发展目标

按照杭州生态市建设目标责任书的基本要求,结合萧山区特点,确立的生态区建设指标体系共41项指标(含5项新增指标),具体见表1。

第17条未达标项综合分析

表1萧山生态区建设指标未达标项差距分析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指标

现状值

现状值与标准值的差率(%)

1

人均生产总值

元/人

≥33000

29277

11.3

2

年人均财政收入

元/人

≥5000

2893

42.1

3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元/人

≥11000

7336

33.3

4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

≥24000

13476

43.9

5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重

%

≥20

6.4

68

6

土地产出率

%

10000

2400

76

7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45

32.44

28

8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

≥15

5.62

62.5

9

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

%

≥90

18

80

10

空气环境质量

达到功能区标准

71

29

11

水环境质量

85.7

14.3

12

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GDP)

<4.5且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

16.3

262

13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人

≥12

9.24

23

14

旅游区环境达标率

%

100

60

40

15

秸秆综合利用率

%

100

70.9

29.1

16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

≥90

68.1

24.3

17

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

%

≥90

57.9

35.7

18

化肥施用强度(折纯)

千克/公顷

<250

551.8

120.7

19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

100

97.3

2.7

20

环保投资占GDP比重

%

≥3.5

2.18

37.7

21

城市化水平

%

≥50

47

6

22

贫困人口比例

%

<0.2

0.4

100

23

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

%

>85

80

5.9

24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

>95

77

18.9

25

非农化水平

%

90

78.7

12.6

26

高等教育入学率

%

50

32

36

注:

现状值与标准值的差率为现状值与标准值的差值与标准值的比率

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分析指标建设的重要性、严重性和紧迫性,依据近期生态区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类统计,在26项未达标项中,有5项指标应作为萧山生态区建设的重点和难点(难达标,Ⅰ级),有6项指标为近期建设的重点(较难达标,Ⅱ级),有6项指标为较易达标(Ⅲ级),有9项指标为易达标(Ⅳ级),具体分类情况见下表3。

表2生态经济系统未达标项目分类统计表

序号

指标实现难易分级

指标名称

Ⅰ级

难达标

1、空气环境质量

2、水环境质量

3、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

4、土地产出率

5、化肥施用强度

Ⅱ级

较难达标

1、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的比重

2、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3、退化土地恢复治理率

4、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6、城市化水平

Ⅲ级

较易达标

1、农用塑料薄膜回收率

2、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3、年人均财政收入

4、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5、非农化水平

6、高等教育入学率

Ⅳ级

易达标

1、人均生产总值

2、旅游区环境达标率

3、秸秆综合利用率

4、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5、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6、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7、环保投资占GDP比重

8、贫困人口比例

9、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率

表3萧山生态区建设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序号

名称

单位

指标

现状值

2007年规划值

2012年规划值

2020年参考值

1

人均生产总值

元/人

≥33000

29277

64188

130000

300000

2

年人均财政收入

元/人

≥5000

2893

8584

15000

25000

3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元/人

≥11000

7336

11815

20822

50000

4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人

≥24000

13476

21703

35000

75000

5

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1.2

1.2

1.0

0.9

0.8

6

单位GDP水耗

m3/万元

≤150

88

85

80

75

7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及绿色产品比重

%

≥20

6.4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