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9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38856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2.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9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9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9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9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9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9教案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9教案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9教案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9教案设计.docx

《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9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9教案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9教案设计.docx

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9教案设计

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9教案设计

  人教版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9

  第七单元小数的初步认识小数的认识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实际含义。

2.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

4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准备:

1、课前要求学生到市场了解商品的价格,选择两种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并绘制成标价牌。

2.测量身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小数1.学生出示商品标价牌。

师:

同学们,课前大家去调查了自己最感兴趣的物品的价格,并制成了标价牌,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

学生上台展示标价牌,并交流商品的价格。

(教师在黑板上依次贴出这些商品的标价牌。

)2.区别整数与小数。

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不能把这些标价牌中的数分成两类?

怎样分?

根据学生的回答,移动磁性黑板上的标价牌分成整数和小数两类。

左边这组数是我们以前学过的,都是整数。

谁还能举出其它整数的例子吗?

3.引入课题。

右边这组数它们有一个什么特点?

(数中间都有一个小圆点)。

象这样的数叫做小数,(拿走磁性黑板上的整数标价牌)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知识。

(板书课题:

认识小数)二、认识小数1.小数里的这个小圆点我们把它叫做小数点;小数点左边的部分是整数部分;小数点右边的部分是小数部分。

你会读小数吗?

让学生试读标价牌上的小数。

提醒学生注意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读法的不同。

2.认识以元为单位小数的实际含义。

哪些同学已知道,标价牌上的小数它们分别表示多少钱?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如:

)元 角 分4.504元5角0.707角0.656角5分3.完成课本第88页表格中的填空。

要求学生轻声读出货架上三种食品标价中的小数,填写它们分别表示___元___角___分。

4.你还在哪里见过小数。

三、教学例11.学生交流自己的身高是1米多少厘米?

2.只用米作单位,该怎样表示?

同学们可以自己先看书,再跟小组的同学讨论讨论。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一位小数。

出示米尺:

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少分米?

用分数表示是米,还可以写成0.1米。

3分米是几分之几米,还可以写成零点几米?

想一想:

为什么小数点的前面写“0”?

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一位小数?

3.引出以米为单位的两位小数。

指着米尺问:

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份是多少厘米?

用分数表示是米,还可以写成0.01米。

3厘米是几分之几米,写成小数是多少米?

18厘米呢?

让学生把答案填写在课本上。

想一想:

0.03米、0.18米,小数点后面第一位数表示什么?

第二位呢?

什么样的分数能改写成两位小数。

4.小组讨论。

王东身高1米30厘米,写成小数是(   )米。

全班交流,写成1.30米和1.3米都是对的,(因为30厘米也就是3分米)。

5.学生类推。

完成课本第89页做一做。

四、课堂练习1.完成课本练习二十一第1题,巩固对小数含义的认识。

(让学生填在课本上)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巩固小数的读法,并让学生说说,在这题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补充练习。

(1)填单位名称  7.89元=7( )8( )9( )  4.54米=4( )5( )4( )

(2)填适当的数0.56米=米=(  )厘米0.89元=元=(  )角(  )分6.18米=( )米( )厘米=( )厘米教学反思:

比较小数大小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经历使学生会比较一位、两位小数的大小。

2、让学生体会掌握比较小数大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作用,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准备:

米尺、直尺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上节课我们结实了一个新朋友,小数。

你们能利用自己的学具具体解决一个问题,并且以米为单位用小数说出。

学生汇报看小数也有大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比较小数的大小。

二、比较小数大小,探索知识的内在联系1、出示课本例题到底谁的成绩最好?

请同学们隔一他们排出名次。

2、小组讨论、比较请把你们讨论的结果填写在书上。

3、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4、小结方法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可以用我们以前比较整数大小的方法比较。

先从小数点左边开始一位一位的比较。

大家一起记住比较小数的方法,记录在书上。

三、巩固联系,自我超越。

1、看图比较各组数的大小。

做一做2、P949比较生活中三种茶叶的价格。

3、小组自己量出身高并以米为单位进行记录,按从长到矮的顺序排列。

4、P9410结合首都人均绿地面积表,让学生提问题,感受我国人均绿地面积与国际水平的差距。

四、小结教学反思:

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教学目标1.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并掌握计算方法,2.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笔算小数加、减法,3.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  笔算下面各题,并说说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8+6=28+5=37-5=12-6  (三人板演,其他学生练习在课堂本)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3

(1)出示主题图.  看图,说说图上画了什么?

你从图中获得什么信息?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教师根据学生获得的信息所提出的数学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教师从学生的众多问题中选择一个加法的问题和一个减法的问题。

我们今天就解决这两个问题。

(4)(教师选择例3)提问:

该怎么解决?

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

教师巡视,及时掌握学生讨论情况。

(5)集体反馈。

教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实际情况出发,寻找适合自己知识水平的解决方法。

(6)集体讨论:

0.6+0.8教师先提示:

这道式子是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是相同的,也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教师板书:

小数加法)。

小数加法又该怎样计算呢?

(教师板书:

计算)  (7)引导学生两式比较:

  一道是以元为单位相加,它是一道小数加法题,  一道是把元改写成角,把小数加法题转化成一道整数的加法题,通过观察比较知道:

整数加法计算时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从个位加起;小数加法也是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列坚式时只要把小数点对齐,就能使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8)学生试笔算0.6+0.8学生在进行笔算之前教师先与学生探讨数位对齐的问题。

教师并示范。

元角分0.6+0.8(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引导学生说一说,用坚式计算0.6+0.8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

观察、思考:

在小数加减法中,要使相同数位的数对齐,只要什么对齐就行了?

  (9)反馈练习:

列出2.8+2.16.4+0.9的竖式(订正时注意是不是小数点对齐)  (10)引导学生总结:

小数加法与以前所学的加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怎样计算小数加法?

  2.教学例4:

  

(1)教师选择例4  

(2)这道题你会解决吗?

应该怎样列式?

  (3)组织学生讨论:

该怎样列竖式并正确计算出得数?

  (4)引导学生说一说小数减法的小数点为什么要对齐?

(5)这个竖式怎样计算?

元角分1.2-0.6  学生尝试:

(一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教师巡视指导.(6)引导学生说说用竖式计算1.2-0.6时先做什么,再怎么做?

最后做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最后说明:

①从小数看,十分位上的2减去6不够减,向个位退1,作10,在十分位上加10再减,也就是12个0.1,减去6个0.1。

②从人民币的单位看,是把1元化成10角,加上原的2角,用12角减去6角。

  (7)反馈练习:

3.6-0.52.1-1.2(两人板演,其他人在本上做.)  (8)教师总结:

小数减法与以前所学的减法在计算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怎样计算小数减法?

3.引导学生讨论并总结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它们都是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都从最低位算起,而且同样是“满十进一”或“退一作十”。

只是小数加减法注意了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也就对齐了。

4.巩固练习:

观察商店图,解决问题。

⑴买2个练习本多少钱?

⑵小东有2元钱,能买什么东西?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第⑴和第⑵个问题再集体反馈。

全体学生根据同学所提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集体解决。

三、巩固发展1.计算训练练习二十二第1题(练习在课本上,允许个别学生用竖式计算)  2.用数学。

  练习二十二第2题学生独立解决,第⑵个问题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生活中的数学。

六、布置作业 小数计算一份第八单元解决问题解决问题

(一)99页练习二十三第1题和第3、4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让学生获得一些用乘法计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学会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具准备:

运动会广播操表演录像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教师亲切谈话:

同学们,以前我们已经学会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下面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解决。

接着,口述下面的问题。

(1)班一些学生为布置教室做纸花。

每两位小朋友一小组,每位小朋友做3朵花,8个小组一共做了多少朵花?

待学生解决问题后,请两、三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评价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探讨解决新的问题。

二、自主探究,解决新问题1.创造情境,引出问题。

展示运动会开幕式上广播操表演情境,吸引学生“进场”。

接着,定格在表演广播操的一个方阵上(与例1一致),由小精灵提出问题(画外音)。

2.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请学生独立观察画面,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数据,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允许遇师生活动到困难的学生与伙伴交流意见。

3.组织交流。

请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在“说”的过程中,加深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的理解,并获得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三、自主解决问题。

1.请学生独立解决教科书第99页“做一做”中的问题。

注意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

1.组织交流。

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由于学生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数学信息不同,思考探索的解决方法也就不同。

解决“一共有多少个?

”的方法可能会出现多种。

例如,①5×6×8②5×6×(5+3)③5×6×7+5×6④5×6×7+30⑤30×8⑥30×5+30×3学生说得有道理,答案正确,就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练习1.请学生解决练习二十三中第1、3、4题中的问题。

(1)要求学生独立完成。

可以不受习题顺序的限制,想先解决哪个问题,就先解决那一个。

解决问题时,如果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2)适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组织交流。

①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

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表达解决问题过程和结果的学习活动。

②各组推出代表向全班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方法。

2.请学生联系身边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两步计算解决的问题,并解决问题。

五、课堂总结(略)教学反思:

设计校园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加理解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

2.通过让学生自主调查、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3.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分析问题的习惯,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自主调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出自己喜欢的校园。

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一、复习铺垫。

1、早晨起,面向太阳,前面是什么方位?

后面、左面、右面呢?

2、说说本校校园里八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

如果把它画在纸上一般按什么规律画?

(上北下南、左西右东)二、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电脑展示某校校园平面示意图,说说校园的各个方位都有哪些建筑物或教学设施。

师:

这个校园设计得漂亮吗?

合理吗?

你有什么建议?

师:

如果能在设计漂亮、合理的学校里面学习,你们会有什么感想呢?

你们想不想也自己设计校园呢?

今天我们就自己设计校园。

(板书课题)三、小组活动1、小组交流:

说说每人调查的本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设施。

2、集体反馈:

请几个同学说说的情况。

(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叙述。

)3、小组讨论:

本校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的?

必须添置哪些设备等。

4、集体反馈:

请几个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

5、出示本校的校园示意图,讨论:

(1)应该在什么地方添置什么设备?

(2)绿化上面你有什么见解?

(3)操场的大小或形状如何?

(4)你还有哪些设想?

6、利用手中的画笔设计自己的校园。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合作动手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7、每个小组各派一名同学介绍自己设计的校园示意图。

(利用学过的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八个方位描述。

)8、展示每个人的设计图,让同学们去参观交流。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活动课,你们有什么收获?

(多请几个同学发言。

)师:

同学们,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如设计校园。

只要我们细心观察,认真思考,运用我们学过的知识认真分析,一定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校园。

教学反思:

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数学广角108一109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教学准备:

课件、小动物图片、“嘉年华”游乐园代币教学过程:

一、借助熟悉题材,渗透集合思想1、巧妙设疑,直观感悟

(1)谈话:

老师知道同学们有很多的兴趣爱好,有的喜欢音乐,有的喜欢美术,有的两样都喜欢,老师想进一步了解你们,请允许我对其中的一个小组进行调查,好吗?

(2)(指定小组)分别在“音乐”和“美术”下面签上名字,两者都喜欢,两边都签。

(3)全班一起统计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人数。

(4)(故作惊讶):

咦,这个小组没有这么多人呀?

问题出在哪儿呢?

(5)四人小组讨论发现:

统计过程中有学生既喜欢音乐又喜欢美术,是重复的,在计算总人数时只能计算一次。

2、图示方法,加深理解

(1)(课件出示)先是两个小组的集合圈,再把两个圈进行合并。

(2)让学生说一说图中不同位置所表示的不同意义。

(3)让学生列式求出喜欢音乐和喜欢美术的共有多少人。

(4)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5)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3、运用集合思想解决问题

(1)情境出示课本P110第2题。

(2)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

(3)同桌交流,重点说说想法。

(4)反馈。

(昨天和今天进货的重复部份用重点号显示)二、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1、(出示“嘉年华”游乐园代币)谈话:

在“嘉年华”游乐园,一个代币5元,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12个代币,玩一次“摩天大旋转”要多少钱?

使学生明白:

5元能买一个代币,一个代币需要5元,两者是等量的,可以互相代换。

2、情境出示P109“做一做”:

一只猪的质量和两只羊的质量相等,一头牛的质量和4只猪的质量相等,问两头牛的质量相当于几只羊的质量?

3、四人小组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若有困难,可通过摆学具,比较容易找出相互之间的等量关系。

)4、师根据课堂实际情况适当小结。

三、灵活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1、谈话:

小动物在讨论在陆地上生活还是在水里生活好。

一共了10种动物,有6种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生活的,有6种动物可以在水里生活。

这里面有几种动物既可以在陆地上生活也可以在水里生活?

(适当给学生介绍“两栖动物”的常识,扩展学生知识面。

)2、(情境出示)谈话:

小动物们要个交换大行动,它们规定:

6根胡萝卜换2个大萝卜,9个大萝卜换3棵大白菜。

6棵大白菜换多少根胡萝卜?

3、谈话:

动物们交换得正热闹,几个图形也了,它们分别是“○、△、□”。

你能求出○、△、□所代表的数吗?

(1)△+□=240

(2)○+□=91△=□+□+□△+□=63△=?

△+○=46□=?

○=?

△=?

□=?

四、小结。

1、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调查:

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今天所学知识解决。

教学反思:

数学广角

(二)109-111及练习二十四第3、4、5题。

教学目的:

1、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等活动,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或跷跷板的原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

卡片学具、课件。

师生活动一、情景引入。

师:

看,今天水果园里正在进行“体重”大比拼呢?

(播放课件)我们先看看西瓜姐姐多重?

(4千克)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说明:

当天平平衡时,左右两边的物体一样重,所以西瓜姐姐重4千克。

师:

接下进场的是苹果妹妹,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

(继续播放课件)看!

天平又平衡了,这又说明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4个苹果重1千克。

)师:

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让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解答。

二、教学新知。

(一)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方案。

师:

这个问题提得真棒,几个苹果与1个西瓜同样重呢?

(10个、12个、15个、16个……)师:

小朋友不要急着猜,好好动动脑筋。

或者在小组内摆摆学具,通过合作解决这个问题。

(留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及操作学具的时间,老师巡视,给予学生适当的启发与指导。

)小组汇报:

这时大部分的学生喊出:

16个。

师:

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怎么想的?

生1:

因为:

一个西瓜4千克(等于4个砝码),1千克(1个砝码)等于4个苹果,我们用替换的方法,把一个1千克(1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

西瓜重4千克(4个砝码),总共要换4次,因此是16个。

(师依学生的回答,一边摆学具,利用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生2:

我们组认为:

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的4倍,就是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

生3:

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而4个苹果和1千克砝码同样重,所以4千克砝码就有4个4,4×4=16(个)。

生4:

……

(二)进一步体会等量代换方法。

师:

小朋友说得都对,(课件展示:

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

)这时又了波萝哥哥,1个波萝的“体重”等于2个苹果。

一个西瓜与几个波萝一样重呢?

(课件)为什么呢?

让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汇报结果。

生1:

32个。

(可能有些学生会出现这样的错误,老师要及时给予分析引导,再通过生生评析,帮助其改正。

)生2:

8个。

因为,2个苹果可以换1个波萝,1个西瓜等于16个苹果,就可以换8个的波萝。

生3:

2个苹果换一个波萝,16个苹果里面有8个2,16÷2=8(个),所以1个西瓜和8个波萝一样重。

生4:

把2个苹果变成原的8倍就是16个,等于1个西瓜的重量。

把1个波萝也变成原的8倍就是8个,这样天平也平衡,所以是8个。

师:

(略小结。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完成p109“做一做”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个别辅导。

讲评时,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思考的,最后师生共同梳理解题思路:

要求2头牛和多少头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关系进行替换(计算),最后求出结果。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四第3题。

引导学生读题、分析关系,并尝试抽象地推导(计算)一下。

如果学生抽象地想象有困难,可以让学生先用学具摆一摆。

2、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

提示:

直接比较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比较困难,可以转化为2只鸡和2只鸭,或4只鸡和4只鸭的比较。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5题。

第1小题,把第一个等式中的△用□+□+□替代,就变成了□+□+□+□=240,所以□=60,而△=□+□+□,所以等于180。

第2小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讨论,寻找方法。

建议:

直接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比较困难,可以先把三个等式的左边相加,右边相加,可得到2×(○+△+□)=200,所以○+△+□=100,然后再利用等量代换,依次求出○、△、□的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