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41696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95.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0页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0页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0页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0页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0页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0页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0页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0页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0页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0页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0页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0页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0页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0页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0页
亲,该文档总共7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7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docx

清华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生政治课考试讲义复习资料

 

讲授内容

主讲教师

页码

1

第一讲: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李健

2—6页

3

第二讲: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衰败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

王成英

6—12页

5

第三讲:

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理论和实践

孙代尧

12—13页

7

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王 文章

13—16页

9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宇文利

16—20页

11

第六讲:

当代资本主义和国外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郇庆治

20—33页

13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

孙代尧

15

期末考试

李健

 

第一讲:

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及其革命战略

●二、列宁的建党理论与革命战略

●三、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

●四、苏联模式的五种前途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及其革命战略

●理想诉求和阶级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

●革命战略的两重线索和三次变奏

理想诉求和阶级立场

●理想诉求:

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是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

●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理想诉求和阶级立场

   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

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除了《共产党宣言》中的下面这句话,我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1894年恩格斯致朱·卡内帕

理想诉求和阶级立场

●阶级立场:

公开宣布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

●原因:

社会在物质利益面前总是分裂为不同集团

●   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

●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六无”社会

●无私有制    无市场

●无商品     无货币

●无阶级     无政治国家

革命战略的两重线索和三次变奏

●两重线索:

●客观的物质条件&主观的历史能动性

●三次变奏:

●青年时期、中年时期、晚年时期

青年时期

●强调主观条件而非现实的政治、经济关系     

●   试问:

德国能不能实现一个原则高度的实践,即实现一个不但能把德国提高到现代各国的现有水平,而且提高到这些国家即将达到的人的高度的革命呢?

●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中年时期

●以唯物史观为依据强调客观条件的制约作用,认为必须先资本主义化,然后才能走向社会主义。

●唯物史观:

●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中年时期

●谈中国:

●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谈印度:

●  资产阶级历史时期负有为新世界创造物质基础的使命:

一方面要造成以全人类互相依赖为基础的普遍交往,以及进行这种交往的工具,另一方面要发展人的生产力,把物质生产力变成对自然力的科学统治。

资产阶级的工业和商业正为新世界创造这些物质条件,正像地质变革创造了地球表层一样。

●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晚年时期

●在主客观因素交互作用中突出历史能动性

●   假如俄国革命成为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信号而双方互相补充的话,那么现今的俄国土地公有制便能成为共产主义发展的起点。

●     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

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及其革命战略

●二、列宁的建党理论与革命战略

●三、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

●四、苏联模式的五种前途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列宁的建党理论与革命战略

●集中制的建党原则

●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策略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集中制的建党原则

●抛弃专制条件下无法实行的民主制,将秘密职能集中到一批以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职业革命家那里。

●   我们运动中的活动家所应当遵守的唯一严肃的组织原则是:

严守秘密,极严格地选择成员,培养职业革命家。

只要具备这些品质,就能保证有一种比“民主制”更重要的东西,即革命者之间的充分的同志信任。

●               列宁《怎么办》

集中制的建党原则

●通过党联系觉悟工人,通过觉悟工人掌握群众,从而成为一个有政治动员能力的党。

●   一个由最可靠、最有经验、经过最多锻炼的工人组成的人数不多的紧密团结的核心,它在各主要地区都有自己的代表,并且按照严格的秘密工作的一切规则同革命家组织发生联系,这样的核心在群众最广泛的支持下,不必有任何固定的形式也能充分执行工会组织所应当执行的一切职能,并且执行得正像社会民主党所希望的那样。

只有采取这种方法,才能使社会民主主义的工会运动不顾一切宪兵的破坏而得到巩固和发展。

●           列宁《怎么办》

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过渡

●两种类型的民主革命:

上升型和下降型

●上升型民主革命为什么能够走向社会主义?

●不同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道路:

既不同于发达道路,也不同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道路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的功过

●试图向经典科学社会主义过渡的失败

●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

●经典科学社会主义:

六无社会,消灭了剥削

●斯大林:

无私有制、无阶级,却有商品、有货币、有市场、有国家,消灭了剥削

●国际上:

两个平等市场

●剥削真的消灭了吗?

苏联模式的五种前途

●继续革命模式

●朝鲜模式

●中国模式

●俄罗斯模式

●匈牙利模式

继续革命模式

●十年浩劫

●经济濒临崩溃边缘

朝鲜模式

●反对引入哪怕局部的商品生产机制,在经济体制上基本继承了苏联模式。

●最高权力的世袭继承。

●意识形态上批判马克思主义。

俄罗斯模式

●原来的党政干部集团转变为资本家。

●图1 苏联社会结构上层的意识形态状况

 

俄罗斯模式

图2 俄罗斯100家最大的私营企业主

匈牙利模式

●知识分子支配了转型过程

●党政干部集团边缘化

●知识分子逐渐被资本家所替代

中国模式

●抛弃了继续革命模式

●不同于朝鲜模式

●不同于俄罗斯模式

●不同于匈牙利模式

从经典科学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及其革命战略

●二、列宁的建党理论与革命战略

●三、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

●四、苏联模式的五种前途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论

●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

●            邓小平

●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            邓小平

时代主题论

●列宁的时代主题论:

战争与革命

●邓小平的时代主题论:

和平与发展

●  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

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

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           邓小平

初级阶段论

●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

●           邓小平

改革开放论

●经典改革论与中国改革开放论的关系

●   我认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它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

●              恩格斯

●   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

●              邓小平

市场经济论

●改革开放之初:

放权让利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

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

●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十三大: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

市场经济论

   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法。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经济一开始就是有计划的,这在人们的脑子里和认识上一直是清楚的,不会因为提法中不出现‘有计划’三个字,就发生是不是取消了计划性的疑问。

            江泽民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中共十四大报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   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治统治后将“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         《共产党宣言》

●   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列宁:

一个文化落后的国家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

●毛泽东: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邓小平: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江泽民: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因而相信人民,和人民打成一片,那就任何困难也能克服,任何敌人也不能压倒我们,而只会被我们所压倒。

●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   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作为基本要求,把统筹兼顾作为根本方法。

●构建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五有”和谐社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

●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科学发展观:

●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创新空间

●完善什么样的制度,怎样完善

●稳定什么样的社会结构,怎样稳定

第二讲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衰败

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兴起

内容简介: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俄罗斯马克思主义者经过国内外长期艰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建立起来的,并在短期内取得了巨大成就。

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运用各种手段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与新老反对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对整个社会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整刷并逐渐确立了自己对党和国家的全方位绝对的领导权。

这一领导权由于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的胜利而被扩张到东欧等新兴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使这些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都借鉴和照搬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高度集权的弊端日益暴露,为了克服这些弊端,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从50年代初开始提上日程。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东欧及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先后失败,并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先后发生剧变,苏联就此解体。

人类历史上第一社会主义国家在存在了74年后衰亡。

这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自身巩固、发展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完善的必由之路和基本形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符合了社会主义发展特有的规律,并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中发展起来的。

托洛茨基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及弊端

苏联:

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俄罗斯

俄罗斯

格鲁吉亚

乌克兰

俄罗斯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是苏联在共产党领导下,经过20世纪20、30年代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逐渐形成了一套经济、政治、文化和对外关系的体制。

(一) 经济上

弊端一:

单一的公有制形式是斯大林模式的重要经济特征,公有制的基本形式是国家所有制和集体农庄所有制两种。

(1)国家所有制是在十月革命初期对大企业和银行实行国有化政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集体所有制是在大规模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弊端二:

农轻重比例失调。

苏联的经济发展的战略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长期忽视甚至损害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是:

1)国内一战前工业落后;2)国外,一战外国武装干涉使苏联工业受破坏;3)苏联30多年处于资本主义的包围之中。

从1926年-1936年实现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

1938年工业达到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弊端三:

否认和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的计划经济。

十月革命前小商品经济占主导。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受挫,新经济时期重提商品交换和贸易自由。

斯大林时期有长期歧视和排斥商品经济倾向。

1952年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才有限度地肯定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在消费领域保留商品生产的必要性,但又否定全民所有制企业是商品生产单位,否定生产资料是商品,价值规律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内。

(二) 政治上

弊端一:

政治体制高度集权。

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把党对国家的领导作用变成了党政不分,以政代党,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的执行机构,最高决策权往往集中于斯大林个人。

弊端二:

一党独存,一党专政,苏联共产党是唯一的政党。

“在我们苏联,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我们的苏维埃组织和其他群众组织没有党的原则性指示,就不会决定任何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

?

这个事实应当认为是党的领导作用的最高表现。

弊端三:

党内民主被破坏。

年会制被破坏,长达13年之久没有召开。

中央政治局成为凌驾于全党之上最高权力机关。

斯大林1922-1941年是党的总书记。

1941年5月后斯大林集党的总书记,人民委员会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于一身,独掌党政军大权。

(三) 文化上

苏联在文化上也实行高度集中管理体制,各种文化单位均由国家包办下来。

文化上,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或者学的领导人说了算。

二、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改革及解体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改革从赫鲁晓夫上台开始,中间经过勃列日涅夫的调整,及至戈尔巴乔夫时期走向瓦解

 

(一)赫鲁晓夫不彻底、不成功的改革

第一,政治体制改革

1.对党的领导制度和党内生活方面的改革:

(1)反对个人崇拜和个人集权,实行集体领导,克服独断专行。

(2)按照生产原则改组党的领导体制和机构。

2.改革国家机关,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1)改组和整顿国家安全机关。

(2)调整和加强监督机关的职能。

3.改革干部终身制,建立干部更新制度:

(1)推进干部的知识化和专业化。

(2)推行干部任期制和轮换制。

第二,经济体制改革

1.工业管理体制:

内容主要是精简机构和权力下放,“条条”变“块块”。

2.农业管理体制的改革:

(1)逐步取消义务交售制,改行采购制;放宽对个人经营副业的政策,降低个人副业的税收;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

(2)改革农业计划管理制度,扩大农庄、农场的自主权。

(3)改变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撤消机器拖拉机站。

(4)大规模开垦地。

第三,意识形态方面的变革

赫鲁晓夫在政治领域提出了全民国家和全民党,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我国称‘三和两全’)在文艺界提倡现实主义等等。

第四,赫鲁晓夫对对外政策作了调整:

强调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是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总路线。

评价:

赫鲁晓夫执政10年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对外关系方面进行了改革,这是苏联历史发展的必然进程。

在国际共运史上第一次公开接示了苏联旧体制矛盾和弊端,对旧体制有局部改革,对国际共运也具有重要影响。

但对社会主义和苏联旧体制弊端认识不够和缺乏进行改革的经验,及赫个人素质缺陷,故造成许多错误。

因此1964年10月发生了赫氏下台的事件。

 

(二)勃列日涅夫时期改革的调整和逆转

第一,政治体制方面的调整

1.恢复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体制,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党的改革)

(1)取消赫时期设立的工业党和农业党,恢复设立统一的党委会。

(2)调整党组织领导机构的建制和制度。

(3)取消干部的任期制和轮换制推行稳定干部队伍的方针。

(4)强调党对苏联社会的核心领导地位和作用。

(5)强调集体领导,规定党政最高领导职务永远不得兼任。

2.加强苏维埃制度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权力系统改革)

1977年颁布新宪法,主要内容:

(1)扩大苏维埃的权限。

最高苏维埃是苏联最高权力机关。

主要职责如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健全和改进苏维埃选举制度。

(3)提高其他社会团体的地位和作用。

如工会,妇联等。

第二,经济方面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大力支持柯西金的“新经济体制”的改革试验。

(1)恢复部门领导的管理体制兼顾地区。

(2)扩大企业自主权,改进计划工作。

(3)提倡物质刺激,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

第三,意识形态方面的改进和“发达社会主义”。

勃列日涅夫强调“要事实求是地,科学地评价和估计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和前景”,并逐步抛弃了赫的提法。

1967年他正式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苏领导人一向存在着超越历史阶段的“左”的思想和理论。

斯大林:

1936宣布在苏建成社会主义,1938在党的18大上宣布苏联已经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并进入从社逐渐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阶段;赫1961在苏共21大上宣布苏“在20年内我们将基本建成共产主义”。

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明确提出,它说明社会主义社会是可以而且应该划分阶段的。

它把苏联社会主义的进程划分为过渡阶段,基本建成社会主义阶段和建成发达社会主义阶段。

后者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

这一理论仍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仍然没有能实事求是地认识苏联的国情和估计苏联的现实条件,仍然包含着超越阶段的成分,实际成为粉饰苏联现实和造成苏在70年代以来经济停滞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对外政策的变化,从缓和走向争霸

(1)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从1965-1975年间主要推行“缓和战略”。

(2)对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主义大家庭论”之外,又提出了“有限主权论”和“国际专政论”,可以随意侵犯友国主权,实行国际无产阶级专政。

评价:

勃列日涅夫执政18年,以70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在前期克服了赫时期的错误和矛盾,新经济体制试验促使苏联的经济有较大的发展。

但到了后期,政治上僵化,保守势力抬头,党政领导老化,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停滞,甚至出现逆转。

苏联到勃列日涅夫后期逐渐成为一个保守,停滞的社会,传统体制已成为苏联社会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三)戈尔巴乔夫的“彻底”改革

及苏联解体

1985年3月11日戈尔巴乔夫(1931——)任总书记兼国防委员会主席,7月又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委员,从此苏联进入了它的最后时期-—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戈尔巴乔夫执政7年,苏联改革和演变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85.3—1988.6苏共召开27大;1987.11戈尔巴乔夫发表《改革与新思维》一书。

在理论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看法:

1.在思想理论和政治方面,强调改革的必要性和提倡“民主化”、“公开性”和“人道主义”。

(1)批判旧体制,极力宣传和提倡改革。

(2)根据对改革的态度,调整和整顿干部队伍。

(3)提倡“民主化”、“公开性”和“人道主义”。

2.经济方面的新思维

(1)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1985苏共四月全会和1986年春苏共27大制定。

目标在1986-2000的15年里,使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7%,是国民收入翻一番,以提高苏联的综合国力。

(2)经济改革新思路

第一,提出苏联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的新论断。

第二,提出把生产资料占有方式与经营方式区别开来的设想。

实行多种所有制。

第三,提出“克服对商品货币关系的成见”。

建立和组织“真正的市场经济”。

改变不合理的经济结构。

3.对外关系方面,提出一套“国际政治新思维”。

(1)强调全人类的利益高于一切。

(2)强调各国“自由选择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

戈尔巴乔夫在第一阶段的理论和实践,已经出现了不少错误,造成了很多严重的后果,然而就整体而言,还没有越出传统社会主义的范围。

但进入第二阶段后,改革就发生了质的变化。

第二阶段,自1988.6月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1991.12月苏联解体。

1.经济改革受阻,转向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主。

2.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3.取消苏共的法定领导地位,使其向社会民主党方向转变。

4.实行多党制,总统制和主权国家联盟制。

5.加速推行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计划。

1990年春戈尔巴乔夫提出实行更大范围的所有制改革,早日转入市场经济体制。

三个方案:

一、雷日科夫,稳健派,主张用3-5年逐步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二、激进派,沙塔林提出,受叶利钦支持的休克疗法,用500天分三个阶段实现生产资料的私有化。

三、中间方案,由戈尔巴乔夫委托经济学家阿甘别吉扬起草。

由于各加盟共和国各行其是,到此苏联在政治上,经济上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边缘。

6.“8·19”事件和苏共瓦解。

1991·8·19日,由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总理帕夫洛夫及内务部长和国防部长等八人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举事。

急状态委员会三天失败,叶利钦等占了上风,戈尔巴乔夫重新复出。

8·23叶利钦发令中止俄罗斯共产党的活动,又宣布苏共为非法。

8·24戈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求苏共中央委员会自行解散。

25日苏共中央委员会和中央书记处被迫解散。

继俄罗斯之后其他加盟共和国相继效仿。

自此苏共执政74年之后而被瓦解。

“8·19”前后,各加盟共和国都宣布了独立。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