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5144367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PPTX 页数:266 大小:550.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66页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66页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66页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66页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66页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266页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266页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266页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266页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6页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6页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6页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6页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6页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6页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6页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6页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6页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6页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26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2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pptx

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分析1.区域经济增长要素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3.区域经济增长模式4.区域经济增长阶段区域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不断增加,即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国民生产总值的不断增加过程。

经济增长的快慢通常用一定时期内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衡量。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所以,所以追求经济增长是任何区域实现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

第一节区域经济增长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要素的分析,是研究区域经济增长的起点。

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要素可概括为:

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技术;结构变化;制度安排;资源配置能力;区位;外部环境,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一切能被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要素,包括地壳中的矿物岩石、地表形态、土壤覆盖层、地上与地下资源、海洋资源、水资源、太阳光能、热能、降水以及生物圈的动植物资源。

自然条件、从广义上讲,包括自然资源;从狭义上讲,则是指自然资源以外的所有影响经济增长的诸自然因素,如自然地理位置、地质条件、地貌条件、水文条件、气候条件等。

1.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增长的物质基础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的劳动对象。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劳动对象的范围在不断扩大,内容在不断增多,但所有劳动对象最初之源泉,仍然是自然资源(比如,电脑的芯片)。

“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成为财富。

”,1.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1.2.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劳动的不同的自然条件使同一劳动量在不同的国家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量。

因而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使得必要劳动时间各不相同。

”矿产资源的丰饶度,是由储量、品位、可选性、埋藏深度等构成。

矿产资源的自然丰饶度与其使用价值成正比,自然丰饶度越高,使用价值就越大。

地貌、气候条件对农业劳动生产率有明显的影响,,1.2.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

(1)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直接影响农业和采矿业的发展和分布。

(2)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间接影响原材料工业和其他加工工业的发展和布局。

(3)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形成具有相当的影响。

1.2.3建立在自然资源基础上的农矿业是区域初始资本积累的源泉之一优越的自然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一般来讲,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对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会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则会妨碍区域经济的健康成长。

不过,应该指出的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自然条件因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逐渐削弱的。

2.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区域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是存在于人的生命机体中的一种经济资源。

劳动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须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考虑。

劳动力素质是劳动者体质和智能两方面的统一,是劳动力资源质量的反映。

劳动力的体质是产生劳动能力的生理基础;劳动力的智能,则包括所具有的科学技术知识、专门的劳动技能和生产经验。

2.1劳动力数量与区域经济增长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首先必须具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一个区域劳动力资源丰富,即为该区域的经济增长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劳动力资源短缺,不能保证足够的劳动力供给,就必然会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劳动力数量对区域经济的增长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2.1.1劳动力数量影响区域经济的产出水平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投入经济活动的劳动力越多,能够推动的生产资料也就越多,所生产的产品就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

2.1.2影响区域经济的要素投入结构其次,影响要素投入的结构。

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地区,为了充分利用劳动力数量多的优势,一般采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资金的约束,而使区域经济获得稳定增长;而在劳动力资源较为短缺,资金较为充裕的区域,宜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使生产要素得到最合理配置。

2.3劳动力素质与经济增长劳动力素质指的是劳动者具有的体质、智力、知识和技能的总和。

劳动力素质的形成既有先天的遗传因素,更多地包含后天的营养、医疗保险、教育和社会文明熏陶等因素。

劳动力素质是决定区域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2.3.1劳动力素质与区域经济增长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出。

劳动力充沛的精力和健壮的身体使其在劳动过程中能增加实际的劳动供给,减少生病时间,增加有效劳动时间。

从智力方面来讲,知识水平的提高,使劳动者可以较快地接受新工艺、新操作方法,适应新技术、新设备,转化为生产力,增加产出;劳动者发明、创造能力提高有利于寻求解决生产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3.2劳动力行为与区域经济增长劳动力行为是劳动者在就业机会、职业选择、劳动报酬、劳动条件等方面的反应。

劳动力行为与劳动者的道德观念、素质、知识水平和动机有关。

任何经济活动都和劳动者的行为有关。

劳动者的行为对区域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区域内的任何经济活动都需要劳动力投入,而劳动者,作为独立的经济人,参与经济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入,从而购买劳动者和其家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另一方面,劳动时间的增加,意味着闲暇和其他非经济活动时间的减少。

当劳动时间不发生变化而工资提高时,对劳动力供给产生两种效应:

(1)收入效应工资提高意味着收入增加,而收入增加则使劳动者有可能获得更多的闲暇时间。

然而,闲暇时间的增加意味着劳动时间的减少。

因此,工资提高所产生的收入效应会使劳动力供给减少。

(2)替代效应工作时间收益的增加使闲暇的机会成本提高,考虑到闲暇时间的成本,劳动者可能增加劳动时间。

劳动力的供给决定于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相互抵消后的净影响。

当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动力的供给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而当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劳动力的供给则随工资的增加而减少。

2.3.3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增长劳动力的空间流动,使劳动力资源得到重新配置。

从全国的整体角度看,这种流动使更多的劳动力资源得到利用,对经济增长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从劳动力注入区域来讲,区外劳动力的流入,缓解了劳动力供给不足的矛盾。

由于劳动力供给增加,降低了工资水平的上升幅度,从而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增强了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因而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增长。

3资本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生产投入的要素主要有三个方面,即自然资源、劳动力和资本。

所谓资本,指的是以机器、设备及厂房为主的物质资本。

资本存量的多寡,特别是资本增量形成的快慢,往往成为促进或阻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

3.1资本形成在经济增长中的意义资本总是一种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

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也就是工业化、城市化过程。

而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必然伴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

但这种转移是以城市工业部门的扩张和对劳动力需求的扩大为前提,而工业生产的扩张需要不断的投资作支持。

3.2经济增长中资本形成的形式和途径3.2.1经济增长中资本形成的类型

(1)外延型资本形成在经济增长中,外延型资本形成是指资本形成在数量和规模上的增长。

若假定K为区域一定时期的资本数量,Y为相应的国民收入,S为储蓄,I为投资,则KY(S/Y)(I/S)(K/I)在上式中,资本形成的规模取决于国民收入、储蓄率、投资转化率及资本形成率的相互作用。

(2)内涵型资本形成外延型资本形成是资本数量扩大,内涵型资本形成是通过资本综合效益的提高而形成的资本在质上的改进。

资本形成的综合效益在科技进步相对不变的情况下,决定于两个方面:

一是投资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相同的经济部门或投资项目,其投资的经济效益相差很大。

二是资本的吸收能力。

这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区域利用资本的能力。

外延型资本形成主要通过提高储蓄率,投资转化率及资本形成率来实现;而内涵型资本形成则是通过提高资本利用效益来实现。

在推动区域经济增长中,两种资本形成方式都很重要。

然而在经济发展初期或资本严重短缺的区域,偏重于通过外延型资本形成为经济增长积累资本;在经济发展进入较高阶段后或资本较为充裕的区域,宜通过内涵型资本形成为经济增长积累资本。

3.2.2经济增长中资本形成的途径私人储蓄储蓄水平主要取决于个人或家庭收入的高低,存款利率的高低、观念和习俗的改变等。

一般来讲,收入水平高,消费后的剩余额越大,因而储蓄就可能增加。

存款利率对储蓄也产生明显的影响。

存款利率越高,消费的机会成本就越大,因而有利于储蓄的增加;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也会影响储蓄。

企业储蓄来自利润,利润能够转化为投资。

投资可以分为总投资和净投资,总投资中扣除折旧和重置资本,其余额便是净投资。

净投资是资本形成的主要来源。

因此,提高企业获利能力、增加企业利润并将其转化为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储蓄主要来自税收。

税收减去政府的经常性支出就是政府储蓄。

政府储蓄可以转化为政府投资,从而使资本形成。

另外,上级政府的投资,也可以增加区域的资本形成。

政府强化税收监管、提高税率、增加税收可以扩大政府储蓄、提高政府投资能力、加区域的资本形成。

3.3经济增长中的资本有效配置区域经济增长并不单纯地决定于储蓄和可投资资源的供给,而且主要决定于如何使用这些资源,经济增长中的资本形成与资本的有效配置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资本的有效配置包括:

资本的时间有效配置;资本的空间有效配置。

3.3.1资本的时间有效配置资本的时间有效配置是指资本形成中储蓄率的高低体现了资本在用于增加现期消费与用于扩大再生产以增加未来消费之间的有效配置。

也就是投资与储蓄的比例关系。

3.3.2资本的空间有效配置资本的空间有效配置是指一定资本规模在不同经济部门和区域内不同地区间进行分配。

资本的时间配置主要是分析资本的形成率问题,而资本的空间配置主要是分析一定资本形成率下,资本形成效率问题。

3.3.3.影响资本有效配置的因素

(1)经济要素的流动性要素的流动性越强,其供给结构就越具有弹性,也就越有利于资本配置效率的提高;反之,资本的配置必然降低。

(2)要素的技术水平在不同区域及同一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技术水平是不一致的。

而技术水平的差异将会影响区域的劳动与资本的配合比例,进而会影响区域的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提高。

(3)要素的禀赋各个区域的要素禀赋是不同的。

经济要素禀赋的差异会造成经济增长中资本与自然资源、劳动力之间的配合比例,从而会影响资源配置的要素结构,制约资本和其他要素间的合理配置。

4技术条件4.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体系。

”广义地讲,技术是人类为实现社会需要而创造和发展起来的手段、方法和技能的总和。

作为社会生产力的社会总体技术力量,包括工艺技巧、劳动经验、信息知识和实体工具装备,也就是整个社会的技术人才、技术设备和技术资料。

科学的任务是认识世界,技术的任务是改造世界,技术是从科学到生产的中间环节,是把科学理论转化为生产力的桥梁,技术来源于实验经验的总结和科学原理的指导。

技术是影响经济增长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技术通过改变其他要素的形态和质量来实现自身的价值,并能使其他要素得到节约,降低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提高劳动力生产率,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4.1.1技术进步不断改变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一般来说,技术的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机器设备等劳动手段的变化上。

(大机器代替人工劳动,自动化机器代替人工操作机器技术进步对劳动对象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是通过改变材料的物理或化学属性,导致新材料的出现;二是为人类寻找新的矿产资源提供手段,三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4.1.2不同的技术决定了各种要素在经济活动中的结合方式各种生产要素结合的比例,从根本上讲是由技术决定的。

对于不同区域来讲,由于要素禀赋差别,技术进步对各种要素投入结构的变化也是不同的。

“节约劳动型技术”;“节约资本型技术”;“节约资源型技术”。

4.1.3技术进步能促进劳动力质量的提高较先进的技术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素质,这就迫使劳动者接受更多的教育和不断进行技术培训;技术的现代化往往与分工的深化相联系,因而劳动者能够在专门化的劳动中提高技能;技术进步导致劳动时间的节约,从而为提高劳动者的精神素质和创造了条件。

4.1.4技术进步促进新的产业出现,推动区域业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是新产品出现的主要原因,从而产生新的产业部门,推动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区域经济的增长。

4.2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的途径4.2.1技术的开发与引进实现技术进步的途径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开发,二是引进。

(1)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引进技术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一般来说,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开发新技术的能力。

从知识存量增加,到实现技术进步并获得经济增长,通常要经历五个阶段

(1)科学发现;

(2)发明;(3)革新,即把发明应用于生产领域;(4)改良,即不断地对革新的技术进行改进;(5)扩散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知识存量低,试图沿着上述五个阶段来推动其技术进步,必将经历漫长的过程。

(2)经济增长中的技术开发不断提高区域本身的技术开发能力更为重要。

与引进的生产技术相比,自行研究和开发的新技术,一般来说,更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引进的技术,需要改良、消化和吸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引进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保持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有利于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

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要赶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必须具有不断提高自身的技术开发能力。

4.2.2经济增长中的技术选择技术进步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对于发展国家的大多数地区来说,并不是所有的新技术或先进技术都能对其经济增长产生积极作用。

不是技术越先进越好,而应该针对区情有选择地引进和开发新技术。

节约劳动的技术进步、节约资本的技术进步和中性的技术进步。

中性技术进步是技术进步在改变具体生产方法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不引起资本与劳动二者组合比例的变化。

4.3创新与经济增长在经济学中,创新是指在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或是指生产函数发生了变化。

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引进或开发出一种新产品,或将原有产品的质量作了改进(电脑)。

生产工艺作了改进或更新,即生产中出现了技术进步。

开辟了产品销售的新市场(穿鞋子,不穿鞋子)获得了原材料新的供给来源(新材料)企业内部的组织管理形式发生了变化(股分制公司)创新的内容要比技术进步要广泛得多。

大多数创新活动都和技术变革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所以技术进步在创新活动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5.社会经济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社会经济经构,是指国民经济中不同的经济成分、不同的产业部门及社会再生产各方面在组成国民经济整体时相互的适应性、量的比例以及排列关联的状况。

一个区域用于经济增长的各种资源是在由经济结构所规定的框架内进行配置的。

经济结构的先进性或优劣,对区域资源配置的效率和区域经济增长有重大影响。

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

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技术结构、所有制结构、企业规模结构、空间结构、内外结构。

6制度安排与区域经济增长“制度可以定义为行为规则,这些规则是有关社会、政治和经济行为的”。

“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以约束行为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的个人行为的规则、守法程序、道德和伦理的行为规范”。

制度是一个涵盖范围很广的范畴,不仅包括体制、政策和法规,而且还包括道德、伦理、观念和习惯等。

现代经济发展表明,资源配置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

而经济制度又影响资源配置效率,进而影响经济增长。

6.1政府通过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影响各区域的经济增长区域经济政策属于制度范畴。

政府是区域利益的代表,能够通过制定和实施各种经济政策来调控区域经济增长。

实践证明,政府对区域经济的管理能力对提高区域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有着重要影响。

6.2制度创新能力的差异,影响区域的经济增长不同区域的观念差异,各区域对政策法规的理解、适应和应用方面就会出现差别,因而造成区域制度创新能力的差异。

我国正处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时期,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都将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不断进行改革。

因此,对改革的适应能力和制度的创新能力将是长期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7区位区位是指经济活动单位(包括企业和区域)在以地理空间为背景、由相关经济活动所构成的经济空间中的位置。

因此,某种经济活动的区位就反映了其与相关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距离的约束下发生相互作用的机会和程度。

区位条件能够影响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相互联系的可能性和程度,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机会与发展的潜力。

此外,区位条件也决定了一个区域所在的大的自然环境和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位置,因而也能够对区域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

区位条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在实质上是其他相关因素产生影响的综合反映。

区位条件并不能完全决定区域的经济增长状况,而只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一个外在条件。

8外部环境区域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其增长必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区域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主要由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区际经济关系和国际经济背景所构成。

全国的经济发展格局宏观的角度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走势。

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大体规定了一个区域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国家实施的经济政策对不同的区域会产生相异的效果;国家推行的区域政策更是对各区域带来差异较大的影响。

总的来讲,如果一个区域的经济增长与全国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相符合,则必将从全国的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国家也会更关注、重视、支持其经济增长;反之,其经济增长就会暂时得不到国家的扶助,从全国经济发展中获得发展的机会就相对较少,有时,甚至会在服从全国经济总体发展的要求下,作出一定的牺牲,或者说其经济利益有可能受到损害。

区际经济关系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经济交往中能否获得更多的发展机遇,能否通过与其他区域的分工与合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

具体而言,区域之间若能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就有可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区域之间贸易通畅,就可以互通有无,提高经济福利;区域之间若能合理分工,则可以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区域之间若能紧密合作,就可增大自己的经济竞争力。

国际经济背景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完全一样。

一般而言,区域的开放度越高,受国际经济背景变化的影响也就越大。

这样的区域在国际市场开拓,引进外资和技术、进口所需物资等等方面都会与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紧紧相连,国际经济的波动将会影响其经济增长的快慢及稳定性。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区域的经济增长将越来越国际经济背景变化的影响。

这一点,已经日益明显。

第二章区域经济增长第二节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一、亚当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亚当斯密最早在理论上系统研究经济增长的理论问题。

经济增长就是人均产出增加,或劳动产品即社会纯收入的增加。

经济增长因素可归结为五个方面:

劳动、资本、土地、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环境。

Yt=f(Lt,It,Nt,Tt,Vt)Yt表示时间t时的总产出,从LtVt分别表示t时间的劳动就业、资本存量、自然资源利用、技术进步率和社会经济制度,斯密从劳动价值论出发,把劳动看作是极其重要的增长因素。

他明确指出,人均产出的增加,一方面取决于投入生产中的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另一方面取决于生产劳动者和非生产劳动者的比例。

斯密认为生产性劳动能够创造价值和物质财富,推动国民财富的增长,而非生产劳动则消耗社会财富,妨碍资本积累和生产增长。

斯密更重视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一国财富的增加必须增加生产劳动者的数量并提高劳动生产率,但增加生产性劳动者数目,必须先增加资本,扩大劳动基金;提高劳动生产率也必须先增加便利劳动的机械和工具或者予以改良,而这些也都需要先增加资本。

此外,斯密也分析了土地改良、以劳动分工改善为主要内容的技术进步、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与国际自由贸易和国际地域分工对增加国民财富的意义。

二、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

(一)模型提出的基本背景将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核心条件:

投资等于储蓄长期化、动态化。

(二)模型要解决的基本问题1.资本主义经济扩大再生产的条件,即,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2.资本主义经济再生产的周期性及其原因,即,经济的短期波动的原因3.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即,经济增长的长期波动原因,(三)模型的基本假定1.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这种产品既可以是消费品,也可以是投资品;2.社会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力和资本两种生产要素。

且两种要素之间不能相互替代;3.资本-产出比、劳动-产出比、资本-劳动比不变;4.不存在技术进步且不考虑资本折旧。

5.储蓄能够有效地转化为投资。

(四)模型的基本公式哈罗德在上述假设条件下将经济增长抽象为三个宏观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第一个变量是经济增长率,用G表示;第二个变量是储蓄率,用s表示;第三个变量为资本一产出比率,用v表示。

数学表达式为:

G=s/v。

从式中可以看出:

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与该国的储蓄率成正比,与该国的资本一产出比率成反比。

(五)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GwSd/CrGw:

有保证的增长率Sd:

合意的储蓄率Cr:

合意的资本产出比率,(六)经济中短期波动的原因GGw累积性和投资性缩减,经济收缩GGw稳定增长GGw累积性的经济扩张Gw:

有保证的增长率G:

实际增长率,(七)经济长期波动的原因哈罗德引进劳动力增长与技术进步两个因素来考察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允许达到的长期的最大增长率。

GnSo/CrCr:

预期的资本产量比率So:

一定制度安排下最适宜的储蓄率,1.有保证的增长率大于自然增长率(GwGn),表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超过了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能允许的程度,这时由于生产的增长受到劳动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将出现储蓄过度和投资过度的现象,从而出现长期停滞的趋势;(日本),2.有保证的增长率小于自然增长率(GwGn),表明储蓄和投资的增长率还没有达到人口增长与技术进步所能允许的程度,这时由于生产的增长不会受到劳动力和技术水平的限制,企业将增雇工人,扩大生产,从而出现长期繁荣的趋势。

3.有保证的增长率等于自然增长率(GwGn),表明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和生产设备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得到充分利用。

如果这时,实际增长率与有保证的增长也相等,即GGw,则全社会既实现了均衡增长,又保证了劳动力的充分就业,这就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增长。

所以长期内实现最理想的均衡增长的条件是:

GGwGn但G、Gw、Gn都是由不同的因素决定的,所以实现长期均衡增长非常困难。

当三者不一致时,就会出现长期波动。

(八)哈罗德多马增长模型的意义1.它强调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

经济增长率主要取决于储蓄率。

2.它说明政府干预和宏观调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可以通过调节储蓄,引入外来资本或提高资本产出比,来促进经济增长。

三、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一)模型提出的基本背景:

哈罗德多马模型的不足1.资本产出比不变的假设不合理,它否定了生产要素的可替代性。

在经济增长的长期过程中,生产要素的替代是其重要的特征,而且具有普遍性。

2.在模型中资本产出比是一个均量,即,平均的资本产出比和边际的资本产出比相等,这与实际不符。

3.假设技术进步中性,忽略了技术进步的影响。

(二)模型的假设1.全社会只有一种产品;2.只有资本与劳动两个生产要素,但两个要素可相互替代,即资本劳动比率与资本产量比率可按需要进行调整;3.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收益不变或成本不变,但资本与劳动的边际生产率递减;4.市场属完全竞争型,即价格调节机制起主要作用;5.索洛斯旺模型不存在技术进步;索洛米德模型中存在技术进步,(三)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设Y为产量,K为资本,L为劳动。

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总量生产函数为:

Yf(K,L)

(1)在不考虑技术进步的情况下,有:

Y/Ya(K/K)b(L/L)

(2)其中:

aMPkK/Y和bMPlL/Y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也称资本与的产出弹性,且ab1。

而MPk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MPl为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公式

(2)为索洛斯旺模型。

它表明,经济增长率是由资本与劳动的增长率及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性共同决定的。

若考虑技术进步因素,则有如下模型:

Y/Ya(K/K)b(L/L)(3)上式中,为技术进步带来的增长率。

公式(3)称为索洛米德模型。

它表明,经济增长率是由资本与劳动的增长率,资本与劳动的产出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