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48100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docx

《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阶段性检测 语文试题.docx

高三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2019-2020年高三10月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

一、(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菁华(qīng)宁可(nìng)冠心病(guān)翘首回望(qiáo。

B、吐蕃(fān)庇护(bì)歼击机(jiān)呱呱坠地(gū)

C、请帖(tiě)梵文(fán)发横财(hèng)按捺不住(nà)

D、链接(liàn)创口(chuāng)倒春寒(dào)拈花惹草(ni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嘉奖视死如归奏效越俎代庖

B、慰籍弱不经风整饬历久弥新

C、真谛举步为艰小憩既往不咎

D、体恤提纲挈领端倪磬竹难书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式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鲁迅文章中有些的地方需要仔细琢磨,并了解当时的环境才能读懂。

②这个厂的领导都很知识,也很器重有真才实学的知识分子。

③屈原披头散发,形容枯槁,神情悲怆,他于汨罗江畔,放不下故国热土和自己永远挚爱的人民。

A、隐晦尊重留连B、隐讳尊重留恋

C、隐讳器重留恋D、隐晦器重留连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再次暴露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不严格等问题,人们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事件痛不欲生。

B、2011年我国许多地方的大旱警示我们,本来就水资源匮乏的北京离“水贵如油”的情形指日可待,节水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C、位于2011西安世园会主轴线上的自然馆,建筑体型独特,器宇轩昂,是2011年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的标志性建筑。

D、日前的李双江之子无照驾车打人事件,与河北大学李启铭交通肇事案如出一辙,网民均认为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父母溺爱、管教无方,以及同阶层玩伴间相互影响。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温家宝总理9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关于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处理情况,研究部署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B、国家发改委日前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开展月饼市场价格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检查是否存在通过过度包装、搭售贵重物品的手段变相提高价格行为的发生。

C、新学期开学,为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输入地就近免费接受义务教育,教育部网站15日公布一项通知强调,不能因为城市拆迁和学校撤并使随迁子女失学。

D、随着“9.11”十周年纪念日临近,美国联邦调查局和国土安全部表示,将逐步加强国内安保的级别,纽约世贸中心遗址所处的区域在纪念日将被纽约警方“冰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

世博会中国馆

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5月1日正式开园,在林林总总约140个场馆中,东道国展馆倍受瞩目。

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中国馆完全由广州、北京、上海三地的中国人规划设计。

自从2007年底开工以来,中国馆外观设计方案就处在一个众口评说的“漩涡”中,许多批评其“老派”“守旧”以及与上海整体环境不和谐的声音,让人联想起120多年前巴黎埃菲尔铁塔建造之初的际遇。

不过,随着数千名建设者用自己的脊梁托起高69米、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六层的“东方之冠”,昔日的批评和怀疑开始被满意和祝福取代。

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上海世博会的中国馆工程共挖运土方52万立方米,浇筑混凝土50多万立方米;共向地下钻孔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几乎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焊接吊装钢结构耗用电焊条125吨,焊缝总长18公里;共铺设安装各类空调、通风、水电等管线总长40多公里。

仰望中国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已不再抽象。

而由于在红色斗冠的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能耗降低四分之一,这无疑又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

作为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之一,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不仅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而且代表、传达了中国人的情感和理念,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教授从事色彩学研究近30年,他加入了这一“红色追寻之旅”,最终用7种不同的红色为中国馆调色,其中“外衣”用了4种红色。

这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

中国馆外观红色的寻找过程,让世界从中了解了中国人特有的文化观念,即中国人想以千百年来积淀形成的“心中的红”,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而这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是一致的。

中国馆的墙体铝板被赋予类似“长城”形状的肌理,这种凹凸不平的“中国红”铝板,更具立体感,能在同一种光线下呈现层次更加丰富的色彩。

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以及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均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

中国馆最终披上的“中国红”,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可以视为对“中国红”概念的经典诠释。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演绎这一主题的最重要平台之一,中国馆的展示主题确定为“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

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但中国不会像一些海外机构担心的,因为人口众多、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乃至对外扩张,相反,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当代中国走出一条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之路。

长达10年的申博、筹博和办博,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面貌。

而承载着13亿中国人期望的中国馆,有望成为上海世博会重要的物质遗产和精神财富。

6、下列关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说明,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馆不同于当前中国城市建筑设计中众多的“舶来品”,完全由中国人规划设计,是整个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

B、作为有史以来中国参展世博会最大的展馆,中国馆工程浩大,整个工程挖运土方和浇筑混凝土都超过了50万立方米。

C、中国馆共六层,高69米,工程共向地下打入约5000根水泥钢筋桩,其深度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

D、中国馆总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整个工程焊接吊装钢结构的焊缝总长和铺设安装各类管线总长共计58公里。

7、下列有关中国馆红色“外衣”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馆选择红色“外衣”,关系到中国馆和世博园区的最终美学效果,因而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

B、中国馆外观红色与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一致,向世人传达喜庆、吉祥、欢乐、和谐的情感。

C、无论是在白昼不同阳光折射、夜间灯光投射下,还是在不同视觉高度条件下,中国馆墙体都能形成统一、沉稳、经典视觉效果的红色。

D、中国馆的“外衣”用了4种红色,有民俗、传统、时尚、现代之分,象征着中华民族热忱、奋进、团结的民族品格。

8、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馆体现了“庄严、大气、华美”的设计构想以及“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文化理念。

B、中国馆相比同等规模的传统楼宇,在传统外观内蕴含了一系列当今先进的节能科技,更加节能,让其在传统之外多了几分时尚和现代。

C、中国馆的展示主题“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演绎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D、中国馆展示有一个明确的“中国式”思维,即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

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去宥①

东方之墨者谢子,将西见秦惠王。

惠王问泰之墨者唐姑果。

唐姑果恐王之亲谢子贤於己也,对曰:

“谢子,东方之辩士也。

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

”王因藏怒以待之。

谢子至,说王,王弗听。

谢子不说,遂辞而行。

凡听言以求善也,所言苟善,虽奋於取少主,何损?

所言不善,虽不奋於取少主,何益?

不以善为之悫,而徒以取少主为之悖,惠王失所以为听矣。

用志若是,见客虽劳,耳目虽弊,犹不得所谓也。

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今惠王之老也,形与智皆衰邪?

荆威王②向沈尹华学习典籍文献,昭

恶之。

威王好制,有中谢③。

佐制者,为昭

谓威王曰:

“国人皆日:

王乃沈尹华之弟子也。

”王不说,因疏沈尹华。

中谢,细人也,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文学之士④不得进,令昭

得行其私。

故细人之言,不可不察也。

且数怒人主,以为奸人除路,奸路以除而恶壅却,岂不难哉?

夫激矢则远,激水则旱⑤,激主则悖,悖则无君子矣。

夫不可激者,其唯先有度。

邻父有与人邻者,有梧桐树,其邻之父言梧树之不善也,邻人遽伐之。

邻父因请而以为薪。

其人不说曰:

“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

”此有所宥也。

夫请以为薪与弗请,此不可以疑枯梧树之善与不善也。

齐人有欲得金者,清旦,被衣冠,往鬻金者之所。

见人操金,攫而夺之。

吏搏而束缚之,问曰:

“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故?

”对吏曰:

“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此真大有所宥也。

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

宥之为败亦大矣。

亡国之主,其皆甚有所宥邪?

故凡人必别宥然后知,别宥则能全其天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卷十六)·先识览第四》)

【注释】①宥:

通“囿”,局限。

“去宥”:

去掉人的局限,去掉人认识事物的障碍,去掉人的主观偏见。

②荆威王,即楚威王。

古时楚地亦称“荆”。

③中谢:

官名,亦作“中射”,古时王侯的侍御近臣。

④文学之士:

精通古代文献典籍的人。

⑤旱:

通“悍”,勇猛。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谢,细人也细:

仔细

B、将奋于说奋:

用力,尽力

C、以为奸人除路除:

清除,打通

D、殊不见人殊:

极,根本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王因藏怒以待之以勇气闻于诸侯

B、文学之士不得进吾得兄事之

C、人皆在焉或师焉,或否焉

D、其皆甚有所宥邪其皆出于此乎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所有”表现的一组是(3分)

①王因藏怒以待之②人之老也,形益衰而智益盛

③王不说,因疏沈尹华④一言而令威王不闻先王之术

⑤邻者若此其险也,岂可为之邻哉⑥殊不见人,徒见金耳

A、①②⑥B、①③⑤C.②④⑤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子,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就在惠王面前诋毁谢子,说谢子只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是来取悦秦惠王的。

B、那个中谢一句话就让楚威王疏远了沈尹华,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使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

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

C、齐人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

真可谓“利令智昏”,这也从反面揭示了“去宥”的必要性。

D、文中秦惠王、楚威王、邻人、齐人都是认识有局限的人,因他们内心产生了主观偏见,认知蔽塞,所以容易做出“不智”的行为。

第Ⅱ卷(共114分)

四、(28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夫人有所宥者,固以昼为昏,以白为黑,以尧为桀。

(4分)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3分)

(3)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题目。

(8分)

朝耕袁中道

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

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

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

不觉叱牛声,惊起双白鹭。

(1)映衬(如动静、声色等)是古诗常用手法,试以此诗为例加以分析。

(4分)

答:

(2)全诗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15、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每题1分,共10分)

(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史记·廉颇与蔺相如》)

(2),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

(3)并力西向,。

(《六国论》)

(4)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5),。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登高》)

(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阿房宫赋》)

(8)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

(《赤壁赋》)

(9)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

(10)多情自古伤离别,!

(《雨霖铃》)

五、(8分)

16、请举例说明文言虚词“之”作助词的几种用法。

(5分)

 

17、从今年5月1日起,我国在室内公共场所实行全面禁烟。

请你为校园内的“禁烟提示牌”编写一条温馨提示语。

要求:

(1)符合场景;

(2)语言表达简明、生动、得体;(3)不超过20个字(3分)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18分)

清明姚化勤

还是唐人的清明雨,纷纷斜斜,销人魂魄;还是宋代的杨柳风,微微徐徐,迎面不寒。

“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子孙上坟来。

”一个古老的节日,仿佛仍在家乡——古老的豫东平原上氤氲着,一如遍野的麦苗,苍苍郁郁。

然而,这已经不是家乡传统意义上的清明了。

相似的惟有迷蒙的雨,缠绵的风,以及相沿成俗的祭祖形式,它的灵魂伴着父亲一代人的谢世,恐怕早就丧失殆尽了。

此刻,我站在葬着爷奶的祖坟前,不禁想起儿时跟随父亲前来扫墓的情景,想起当时的清明节。

那是怎样的一个节日啊!

绝非仅仅添坟烧纸、摆设供品的祭祖形式,也绝非单单“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的耕耘劳作,它更多地凝聚着先人遗传的美德,该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诗句,是幼苗对阳光,子女对父母、对祖辈的深深的感恩。

请入农历二月中下旬,清明节莅临了。

乡亲们对已故亲人的怀念,就像自然地向着阳光生长的禾苗,也泛青拔节、萌发葳蕤起来。

到了清明节的当天,子孙们则早早地赶到祖茔。

当虔诚地祈祷已故的亲人们“尚飨”的时候;使油然地想起了他们的恩德,想起了自己的责任,甚至会反躬自问:

我们的行为有无玷污祖先的地方?

不能建功立业,起码可以做一个真正的人,让列祖列宗们放心地享用自己的祭品吧?

听母亲讲,父亲青年时,正赶上家乡闹黄水,爷奶讨饭死在外地,曾经念过几年“子曰”“诗云”的父亲,几次放过被人聘为教师的机会,推车贩盐,扛活打工,拼命地多挣钱以养家糊口。

累死累活十多年,终于实现了爷奶的遗嘱——拉扯着三位年幼的叔叔成家立业。

等黄水过后,又起回爷奶的遗骨,安葬在自己归来开垦的田地上。

为此,他做出了多大的牺牲!

以至肚里的墨水全变成了汗珠,滋润出一个大写的长子长兄的形象。

一种古老的文化,仿佛润物无声的雨,悄悄地潜入禾苗的根部,将后辈们滋养成一茬茬泥土般忠厚的庄稼人。

父亲时代,村里的民风淳厚,温馨和谐,也可以用两句唐诗来形容:

野老念牧童,倚仗候荆扉。

——老人们的生活闲适而安逸,虽然不够富裕,但一户户篱笆小院里父慈子孝,爷孙相乐,并不乏浸濡着古典意味的殷殷亲情。

休说作奸犯科或伤风败俗了,即使轻浮放浪都是一种过错,至于不赡养父母的不肖子孙,更会遭人唾弃。

可如今,尽管风雨依旧,时令依旧,而实质上,昔日的清明节已经徒具其表了,犹如失去灵魂的人,仅剩下了一具行尸走肉。

依旧的风里,你再难寻见“杖藜扶我过桥东”的悠然老人,他们被子孙当作包袱抛在了外边。

爹住瓦房儿住楼,爷爷奶奶住村头——住进村头的小屋里,打发着凄凉的暮年。

依旧的雨中,你也再难觅到“遥指杏花村”的牧童了,他们也逐渐进化为城里的孩子,变成金丝笼里的鸟,囚起野性,囚起天真,囚出对“龙”“凤”的期望,又小皇帝般地颐指气使,因为他们的父母大多做了亦城亦乡的打工族,他们丢掉了泥土的本色,不伦不类地嫁接起城里人的新潮和作派,于是,偏僻的乡村里也出现了烫发描眉的女孩,出现了未婚先孕的村姑,更出现了宝贵儿女、奴仆老人的现象。

试想,谁会舍得自己的小宝宝去做什么牧童呢?

直到15年前,沿海的村庄恐怕全现代化了,这儿仍在使用大概还是秦汉时发明的三吊弯铁犁,继续演绎着文人们称作“田园牧歌”的恬淡和清贫。

没想到,自从第一对打工的青年搬回村里第一台电视机,人们思想大变,一心挣钱,日渐富裕,日渐时髦起来。

“牛背横笛信口吹”的牧童。

包括辘辘摇月亮的风景,尤其四世同堂的家庭全走到了尽头。

从这大野的深处,我分明感觉出了古老乡村断裂的欢乐和痛苦,莫非任何变革都必须付出代价?

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也要一步步地淡出生活?

记得父亲病故时,举村皆哀,家家来人奉礼致祭。

可几年后,待到四叔逝世,抬棺的青年们,竟然提出了要收“抬棺钱”!

铜臭熏心,以至于此。

应该说从那时起,我的纯朴的村庄也死了——死在一个灵魂泯灭、金钱至上的小楼换茅屋的时代里。

雨越发地密了,迷蒙一片;风越发地紧了,咝咝作响。

想起父亲,想起四叔,蓦地也想起一句古话:

仓廪实而知礼仪。

可我的逐步富起来的乡村呢?

礼仪哪去了?

难道它只是一种上坟的形式?

想着,想着,我忘了坟前的潮湿,不禁双膝下跪,心中默默地呼唤着:

爷爷、父亲,我的传统的清明节啊,魂兮归来!

——(选自《散文选刊》2010年第2期)

18、作者认为,清明应该是个具有着哪些蕴涵的节日?

(4分)

19、根据上下文,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昔日的清明节已经徒具其表了,犹如失去灵魂的人,仅剩下了一具行尸走肉。

20、这篇文章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作者是如何进行对比的?

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分)

21、面对传统文化的逐渐淡化,我们应该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呢?

请结合全文,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七、作文(60分)

22、请以“总有一种期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自定立意,文体自选;

(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不少于800字。

 

高三阶段性检测语文试题讲评学案

1.D(A、菁华jīngB、吐蕃bōC、梵文fàn)

2.A(B.慰藉,弱不禁风;C.举步维艰;D.罄竹难书)

3.A(“隐讳”意为有所顾忌而隐瞒不说,意思不明显应用“隐晦”;“器重”是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的重视,对知识的重视只能用“尊重”;留连:

留恋不让,舍不得离去的情态。

留恋:

不忍舍弃或离开。

4.D(A项“痛不欲生”,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伤到极点。

应该用“痛心疾首”。

B.“指日可待”:

不久就可以实现。

重在“实现”,而不是“出现”,侧重指希望发生的事。

C.对象错误,“器宇轩昂”形容人气质、风度出众,不同一般。

D.“如出一辙”。

好象出自同一个车辙。

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5.C(A项成分残缺,应在“情况”后加上“的汇报”。

B项句式杂糅,去掉“的发生”。

D项“加强”与“级别”不搭配,可将“加强”改为“提升”。

6.B(A项改变限定,应该是“世博园区最大的展馆之一”。

C项中国馆地面六层,其深度“几乎与中国馆地面以上的高度相当”。

D项共计不止58公里。

7.选A(改变了原文逻辑关系。

原文是递进关系,此处是因果关系)

8.选D(D项以偏概全,断章取义。

“‘中国式’思维”的内容因该是“和世界很多国家一样,中国也处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但中国不会像一些海外机构担心的,因为人口众多、需求快速增长导致占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乃至对外扩张,相反,中国悠久深厚的历史传统有足够的智慧,引导当代中国走出一条以和谐为核心理念的科学发展之路。

”)

9.A(细:

渺小,卑微)

10.D(A.连词,“而”;连词,因为”。

B,助词,“的”;代词,“他”。

C.代词,“那里”;语气助词,无实义。

D.语气副词,大概)

11.B(②是评论,④是说细人)

12.A(A.“其为人甚险,将奋于说,以取少主也”应该是“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迷惑您的继承人。

”“今惠王之老也”可知秦惠王已年老。

“少主”当指秦惠王后代)

13.

(1)有(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

(“夫人有所宥者”句式1分,关键词“固”1分,句意通顺1分。

(2)(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

(3)我是以道为师(或“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要了解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附】文言文译文

东部地区的墨家(墨子学说)学者谢先生,将要西行去见秦惠玉。

秦惠王问秦国的墨家学者唐姑果。

唐姑果担心秦惠王亲近谢先生,认为他比自己贤能,于是回答说:

“谢先生,是东方善于辩论的人。

他的用心非常险恶,他将尽力向您游说,来取悦迷惑您的继承人。

”秦惠王因此怀着怒气等待着谢先生。

谢先生到了以后,游说秦惠王,秦惠王不听。

谢先生很不高兴,于是告辞离去。

凡是听别人的见解是为了寻求正确的(治理)方法的,所说的如果正确,就算他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尽力游说,又有什么损失?

所说得如果不正确,就算他不是为了取悦继任的王子,又有什么好处?

不把采纳对方的良言作为自己的忠厚,却只因对方取悦少主而形成自己的蔽塞。

秦惠王在听取见解方面有过失啊。

拥有这样的想法,会见说客即使再多,耳朵眼睛即使(因会客频繁)再疲困,也不能明晓别人说的什么。

人老了以后,身体衰老但是智慧更高。

如今秦惠王年老了,身体和智力都衰弱了吗?

楚威王向沈尹华学习书法,昭

(对)(楚国大夫)很嫉恨这件事。

楚威王喜欢创制一些式样(也有解释为法制的),有个协助他创制式样担任中谢(官职名)的人,替昭

对楚威王说:

“国人都说:

大王是沈尹华的弟子。

”楚威王很不高兴,因此疏远了沈尹华。

担任中谢的那个人,是个小人(地位卑微的人),一句话就让楚威王学不到先王治理国家的方法,有学问的人不能得到晋升,让昭

能够实行自己的阴谋。

所以小人的话,不可以不详加考察。

况且多次激怒国君,通过这为奸佞的人扫清了道路,奸佞小人仕途前进之路打通了却又厌恶贤人的仕途堵塞,这难道不

是太难了吗?

疾飞的箭,可以射得很远,湍急的流水汹涌澎湃,激怒的君主就会受到蒙蔽,受到蒙蔽就不可能成为君子。

那些不可能被激怒的人,他们大概事先心里早有准则。

有一个和剐人做邻居的人,家里有一棵枯死的梧桐树,他的邻居(一个老汉)说这颗梧桐树不吉利,这个人就马上把树砍掉了。

与他为邻的老者请他把砍下来的梧桐树给自己当柴烧。

这个人不高兴地说:

“邻居像这样阴险,怎么能和他做邻居呢?

”这就是认知上有所局限。

请求或不请求把梧桐树当柴烧,这不能用来怀疑枯死的梧桐树的好与不好啊。

有个想得到金子的齐国人,早晨起来,穿上衣服,走到卖金子的人那里,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上前就去抢夺。

官吏把他抓住并绑了起来,问他;“人都在那里,你就抢人家的金子,为什么?

”他回答说:

“根本就没看见人,只看见了金子。

”这真是极端的认知局限啊。

存在(认知)局限情况的人,当然就把白天当成晚上,把白的当成黑的,把尧帝当成夏桀。

局限带来的祸害实在太大了。

亡国之君,大概他们都特别有认知局限的情况吧?

所以只要是人必须去除局限后才能明白事理,去除局限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命运了。

14.

(1)月色皎洁显静,出屋、经过树林有滴水声为动,动静映衬;②雾气露水、东方未亮显静,霞光灿灿、叱牛声、白鹭惊起都为动,动静映衬。

③白如素的月色、东方霞光,与农夫叱牛、惊起白鹭声交织在一起,互相映衬。

【评分提示】意思对即可,共4分。

只要各举出一例,答出“动静”、“声色”一个方面即可给2分。

(2)通过迷人的乡村晨景和诗意的叱牛早耕图景,表现了作者对安闲自得的农家、纯朴清新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仰慕、赞美)之情。

【评分提示】意思对即可,共4分。

“图景”占1分,“思想感情”占3分,图景只要答出一个即可,思想感情如答到“对生活的热爱”之类可给2分。

15.

(1)徒以吾两人在也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5)沧海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