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作业(二)答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5152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作业(二)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作业(二)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作业(二)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作业(二)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作业(二)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作业(二)答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作业(二)答案.doc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作业(二)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作业(二)答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要籍导读作业(二)答案.doc

综合练习

(二)

(第四—第十章)

一.填空题

1.《战国策》记述了上继__春秋__、下至_秦汉_共_245_年的历史。

2.__儒家__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要想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就必须首先了解_儒家_思想,而要了解__儒家____思想,就不能不了解_孔子_的思想。

3.孔子,名_丘_,字仲尼,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_思想_家、__教育__家,__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4.《_论语_》是了解孔子思想最直接、最可靠也最重要的材料。

5.汉初传下来的《论语》有三种本子:

《_鲁论__》、《__齐论_》、《古论_》;流传到今天的《论语》是以《__鲁论_》为底本校订、注释的。

6.__朱熹____是宋代理学集大成的人物,他所建的学派被称为“_闽学__”或“__考亭之学_”。

7.朱熹注“四书”,《大学》、《中庸》的注释称为“___章句___”,而《论语》、《孟子》的注释因引用__二程_、_程门弟子__及其他人的说法较多,故称“集注”。

8.在汉代,《孟子》的地位大大低于《论语》。

在《汉书·艺文志》的著录中,《论语》在_六艺略__,而《孟子》在__诸子略__。

9.汉代为《孟子》作注的人不少,但流传下来的唯一注本是《__孟子章句__》,注者是__赵岐___。

10.朱熹《孟子集注》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以_天理_来解释孟子关于性、命、天、心等概念。

11.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__天理__与_人欲_____是两个最常提及的对立范畴。

他认为,_天理_是人天生都有的禀赋,但_私欲__的遮蔽则会使天理丧失,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

12.学术界一般认为庄子渊源于_老子_____,但著名学者章太炎、郭沫若、李泽厚等先生则认为庄子源于儒家八派中的___颜氏之儒___。

13.现存《庄子》一书分为《内篇》七篇、《外篇》__十五____篇、《杂篇》___十一___篇,庄子本人的作品只是《_内篇_》,其余的出自庄子后学之手。

14.魏晋时期注释庄子的学者很多,现在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__郭象____的注本。

15.宋、明人注解《庄子》,一般着重它的__哲学____思想,并且多半以是__佛理____来解释。

16.《史记》共有_一百三十__卷,分为_十二_____本纪、_十___表、_八___书、__三十____世家、_七十_____列传。

17.《史记》“三家注”各有所长,裴骃的《集解》是较早校注《史记》的重要著作,司马贞的《索隐》长于__辩驳____,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长于_地理___。

18.《汉书》经过__班彪____、班固、_班昭__、_马续_____四人二十多年的努力才完成。

19.《乐府诗集》共__100____卷,收录了从__汉朝____到__唐五代______大量乐府名作,也收录了一些汉朝以前的传说的__古歌辞______,是成书较早、搜集最完备的乐府诗歌总集。

20.民歌约占《乐府诗集》作品的____百分之十____。

其中汉代乐府民歌主要收录在《_相和歌辞》、《_鼓吹歌辞》和《__杂曲歌辞__》中,而《_相和歌辞___》所收最多。

二.选择题

(C)1.《秦策四》:

“韩魏……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上。

”高注云:

“晋阳下台名,凿地作渠,以灌晋阳城,因聚土为台而止其上,故曰凿台。

”这段注文的类型是

A.说明事情原委B.训释章句大意C.揭明人物地理D.解说一般词汇

(D)2.《齐策三》:

“猿猕错木据水,则不若鱼鳖。

”高注云:

“错,置也。

据,处也。

”这段注文的类型是

A.说明事情原委B.训释章句大意C.揭明人物地理D.解说一般词汇

(A)3.《秦策四》:

“昔者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灭破范、中行,帅韩、魏以围赵襄子于晋阳。

”高注云:

“智伯杀范、中行,求地于诸侯,赵襄子不与地,故帅韩、魏二君伐赵氏,围晋阳。

”这段注文的类型是

A.说明事情原委B.训释章句大意C.揭明人物地理D.解说一般词汇

(A)4.对《论语》的编纂者,持“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看法的是

A.班固B.何晏C.郑玄D.当代学者

(C)5.对《论语》的编纂者,持“仲弓、子游、子夏等撰定”看法的是

A.班固B.何晏C.郑玄D.当代学者

(A)6.《十三经注疏》本《论语》是

A.三国魏何晏集解、宋代邢昺疏B.三国魏何晏集解、梁代皇侃疏

C.朱熹集注D.三国魏何晏集解、清代刘宝楠疏

(A)7.在朱熹作注的如下著作中,儒家著作是

A.《四书章句集注》B.《周易本义》C.《诗集传》D.《楚辞集注》

(B)8.《新编诸子集成》本《四书集注》据以校勘的底本是

A.朱熹在知漳州任上刊刻的B.朱熹死后在兴国刊刻的

C.明初官修《四书大全》本D.清嘉庆年间吴英、吴忠父子校刻本

(B)9.盛赞孟子为“命世亚圣之才者”的人是

A.班固B.赵歧C.郑玄D.孔颖达

(C)10.《孟子》正式被列为儒家经典是在

A.汉武帝时B.唐玄宗时C.宋仁宗时D.明太祖时

(D)11.《孟子》真正被尊为经,获得确定不移的尊显地位,是在

A.汉代赵歧盛赞孟子为“命世亚圣之才”以后B.唐文宗在国学石刻“十二经”以后

C.北宋仁宗嘉佑十二年《孟子》被列入“九经”以后D.南宋朱熹刊定的《四书》受到官方推崇以后

(BD)12.在下列学者中,指斥孟子“以仁义乱天下的人是

A.韩愈B.司马光C.程颢D.李觏

(B)13.《孟子》的篇目,司马迁说有7篇,开始把七篇各分上、下两篇的人是

A.司马迁B.赵歧C.郑玄孔颖达

(C)14.《孟子》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是

A.赵歧的《孟子章句》B.焦循的《孟子正义》C.朱熹的《孟子集注》D.孙奭的《孟子注疏》

(C)15.提出“气质之性”这个命题的是

A.孔子B.孟子C.朱熹D.程颢

(C)16.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是

A.班固B.扬雄C.鲁迅D.钱钟书

(B)17.《史记》的“三家注”是指

A.徐广《史记音义》、裴骃《史记集解》、司马贞《史记索隐》

B.裴骃《史记集解》、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

C.裴骃《史记集解》、司马贞《史记索隐》、徐广《史记音义》

D.徐广《史记音义》、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史记正义》

(C)18.唐初出现的第一位《汉书》注的集大成者是

A.马融B.服虔C.颜师古D.颜之推

(D)19.《汉书》的注本被推为“第一善本”的是

A.应劭的《汉书音义》B.颜师古的《汉书注》C.蔡谟的《汉书集解》D.王先谦的《汉书补注》

(A)20.用于祭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以及藉田的乐歌属于

A.郊庙歌辞B.燕射歌辞C.鼓吹曲辞D.横吹曲辞

(C)21.用短箫铙鼓演奏的军乐属于

A.郊庙歌辞B.燕射歌辞C.鼓吹曲辞D.横吹曲辞

三.名词解释

1.《战国策》:

记载了上继春秋,下至秦汉之起共二百四十五年的历史风云,《战国策》书于虚构故事,塑造人物性质又近于后代的小说,并且是这一领域极为好的作品,是一本奇书,在文子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

 2.《论语》:

是一部记录孔子言行的书,是了解孔子,了解儒家思想的最佳读本。

 3.《张侯论》:

西汉末年,安昌侯从夏侯那里习《鲁论》,又从王吉等习《齐论》,他以《鲁论》为底本,兼采《齐论》之善而成《张侯论语》亦称《张侯论》,一时颇行于世。

 4.天命之性:

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5.气质之性:

在宋明儒子中是一个很突出的观念。

在北宋提出后被朱熹特加表彰,以为极有功于圣子,之后的子者则对气质之性提出了与前人完全不同的看法,这些子者认为性即是气质之性,而“气质之性”即是气质的“性”。

 6.“无用之用”:

由庄子提出,他认为人只有无所可用,才能保全和涵养完满的人生,有用于世俗恰恰意味着自身的牺牲。

是庄子对人生一种相当沉痛的体认。

 7.《史记》:

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和传记文子著作,该书共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分为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承,七十列传,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

 8.《汉书》:

又称《前汉书》,是我国古代一部成功的历史著作,也是后汉著名的历史散文,一般认为是东汉班固所撰,其实经过班彪、班固、班昭、马庚四人二十多年的努力才完成,开创了纪传表书体史书。

 9.《乐府诗集》:

由南宋郭茂倩编撰,全书共100卷。

收录了从汉朝到唐代大量乐府名作,也收录一些汉朝以前的传说古歌辞,是成书较早,搜集最完备的乐府诗歌总集。

四.简答题

1.简述《战国策》的艺术特点。

答:

在先秦散文中,《战国策》最鲜明的特色是善于用比喻和寓言来达意。

《战国策》又非常善于叙事,对于小事的叙述往往是精妙绝纶。

2.简述今本《战国策》的传承次序。

答:

高诱《战国策》注:

1、揭明人物、地理。

2、解说一般词汇。

3、训释章句大意。

4、说明事情原委。

3.简述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

 答:

1、阐发义理,精细深微。

2、名物训诂,要而不繁。

3、学派色彩浓厚。

 4.简述孙奭《孟子注疏》的价值。

 答:

孙奭《孟子注疏》体例不严,错讹亦多,有不少缺点,但也有其不能忽视的价值:

第一,自宋代以后,此书久立官学,迄今还颇有影响,今《十三经注疏》就依此本,因而不可不提。

第二,自东汉至唐,四百年间,《孟子》研究虽然衰微,然亦有著述。

这些书均已亡佚,《注疏》却颇多征引,唐代有关《孟子》研究的资料多赖此书而得以保存,所以此书在资料方面的价值是他书所不可取代的。

5.简述庄子思想的内容。

 庄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最奇诡、诱人、深邃的组成部分。

其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庄子提倡“无用之用”。

他在《人间世》中借有用之材即中道夭于斧斤,不得享其天年,感慨人只有无所可用,才能保全和涵养完满的人生,有用于世俗恰恰意味着自身的牺牲。

第二,庄子提出,人应当剥脱一切有碍于生命的情欲、心智、观念(包括仁义礼乐),剥脱一切有碍于生命的偏执,使感性生命活泼、丰满地表现和发展。

在先秦思想家中,他最珍惜生命,最注重对养生道理的探讨,因此他也建立了独具特色而又发人深省的养生理论。

他认为养生最重要的手段在于养神,养神最独特的方式是“心斋”、“坐忘”,也就是在空明、宁静、澄澈的心境中,跟“道”融通为一。

为了心斋、坐忘,人必须首先淡忘比较渺远的外物,其次淡忘比较切近的外物,复次淡忘肢体、聪明,惟保持内在的空灵一气;这个时候,道就会栖落在这虚灵明澈的气中,原本蒙昧的心灵仿佛大地迎来朝阳,为之豁然开朗。

第三,由于道从根本上说并没有摆脱神性,庄子的人生哲学充满了对彼岸世界的向往。

庄子在《逍遥游》、《大宗师》、《齐物论》中描述的超脱世间苦难而绝对自由的至人、神人、真人,对庄子来说并不是一种想像,而是宇宙中确实存在的神圣力量。

庄子人生哲学的重要内涵就在于这种超越性的追求。

6.简述泷川资言对前人注释《史记》的批评。

 在掌握了足够证据的情况下,泷川氏会毫不犹豫地张扬自己信从的观点,批评前人的谬误,使得《考证》具有强烈的批评精神。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考证》比较注意驳正三家注立足后代观念做出的解释。

例如对《五帝本纪》,《索引》用战国邹衍创立的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终始的学说解释五帝的轮流兴起,《考证》认为,如果帝王之兴,真的是按五行相终始,那么五行就应该是天下的大事,但《尚书》、《易》、《左传》等都不提此事,说明战国以前没有这种说法,说明是假的。

像《索引》这样依据后代观念来解释《史记》,是古籍诠释中的一大弊病,往往使读者得到错误的认识,从方法上说也害人不浅。

《考证》详引前人成果,深入抉发其蔽,自然可以警醒读者,从认识和方法上都能给读者以正确的引导。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第二,《考证》对泥古不化的弊端也做出了批评。

例如,司马迁引用《尚书》、《战国策》、《国语》、《左传》中的文句,常常把这些古书中的古字(词)改成汉代相应的字(词),王观国批评司马迁“多改其正文”。

《考证》则引用冯班的话批评王观国是“泥古之病”。

第三,《考证》中驳正了前人在注释《史记》时,因不懂历史而对《史记》所作的指责。

例如班固、扬雄等批评司马迁“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贱贫”。

泷川氏引用冯班的意见,一一予以驳正,体现了泷川氏知人论世、实事求是的精神。

第四,泷川氏严厉批评了《正义》等著作的虚涎倾向。

例如《集解》、《索引》、《正义》等注释《五帝本纪》时,引用《列仙传》、《鱼龙河图》、《帝王世纪》等虚诞的材料,龙川氏引用林桐柏的话加以驳斥。

7.简述《汉书》在编纂体例方面的贡献。

 班固撰《汉书》,开创了纪传表书体史书,将《史记》开创的纪传表书体史书进一步完备起来,成为后世史书的不祧之祖。

《汉书》改《史记》中的《书》为《志》,废《世家》入《列传》。

在《表》、《志》中,尤多创造:

班固依据《史记·平准书》创立了《食货志》(经济史),依据刘歆《七略》创立了《艺文志》(目录学),依据《尚书·禹贡》、《逸周书·职方解》创立了《地理志》。

凡此,不但补《史记》之不足,亦为后世正史开创了新的门类。

 五.论述题

1.     对《战国策》是一部什么性质的书,前人有哪些看法?

你如何看?

 关于《战国策》的性质,历史上向来存在争议:

《汉书·艺文志》把它放在《春秋》家,就是说,认为它是史书。

《隋书·经籍志》则说它在属辞比事方面跟《春秋》、《史记》、《汉书》不相似,非史策之正,因此称之为杂史;后来《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南宋郑樵《通志·艺文略》、《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都持有这种看法。

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宋元之际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志》、《宋史·艺文志》等,都把它归入子部纵横家。

最近有研究者指出,《战国策》从形式上看是史著,但含有较多子书的因素;就文体而言,是一部以记叙文和论辩文为主体的散文集。

当代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认为:

“所谓苏秦、张仪一纵一横,其说皆子虚,由后之好事者附会为之也。

”那么,《战国策》一书长于虚构故事,塑造人物,性质又近于后代的小说。

 2.     试述《战国策》高诱注的特点。

 《战国策》高诱注简明、切当,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揭明人物、地理。

(举例说明)

第二,解说一般词汇。

(举例说明)

第三,训释章句大意。

(举例说明)

第四,说明事情原委。

(举例说明)

3.试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

朱熹《论语集注》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阐发义理,精细深微。

与汉魏注书谨守经书藩篱、注意名物训诂的训释方式比起来,朱熹注的最大特点是非常注重阐发书中的义理。

他处处注意挖掘语句中的微言大义,而不把关心的重点停留在文字训诂的层面上。

朱熹注的义理部分与章句之学的串讲大意有明显的不同,对文本内涵的阐释往往能独出新意,给人以深刻的启发,而不是简单将字词连缀成句。

(举例说明)

第二,名物训诂,要而不繁。

在名物训诂方面,朱熹的注既不同于汉魏的烦琐考据,又不同于宋学的凭空生发。

一般认为朱熹不看重名物训诂,有任意解经的毛病,这是不符合实际的。

他的注在义理方面多有发挥,但在音读训诂、名物制度方面却多折中于汉唐人的注疏,非常注意吸收前人的成果。

正因为如此,朱熹的注虽然注重阐发义理,却基本上没有凌空蹈虚、离开文本随意发挥的毛病。

与汉魏的烦琐考据比起来,朱熹的注比较简明。

对于与题旨无关的地方一般从略,而对于与题旨有关的字、词,他从不一笔带过,甚至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而对于没有把握或旧注中不能苟从之处,他还具有阙疑精神。

(举例说

4.     朱熹的《论语集注》阐发义理,是如何做到精细深微的?

 朱熹的《论语集注》阐发义理,能做到精细深微,既深又新,是因为朱熹做好了两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他善于对字句进行反复推敲。

朱熹认定“圣人之言,即圣人之心”,圣人是通过语言表达其生命体验的,所以正确的语言阐释是理解圣人之心的前提,所以他注释《论语》能反复涵咏、仔细推敲字句,《集注》的许多地方都显示出这方面的功夫。

(举例说明)

第二,他善于用简要的语言非常清晰地表达复杂抽象的思想。

这使得朱注以言简意赅、切中肯綮而凸显于诸著之中。

(举例说明)

 5.     试论朱熹《孟子集注》的特点。

 与《论语集注》比,《孟子集注》所阐发的理学思想显得更为完整、更为集中。

这主要是因为《论语》一书内容较为驳杂,涉及到孔子政治、文学、教育等各方面的思想,与宋代理学也没有直接的思想渊源;《孟子》的思想则比较明确,其关于心性的学说,是宋儒的直接思想来源,因此朱熹在阐发孟子思想的同时能更加自如地在其中贯彻自己的理学思想。

《孟子集注》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以天理来解释孟子关于性、命、天、心等概念。

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天理与人欲是两个最常提及的对立范畴。

他认为,天理是人天生都有的禀赋,但私欲的遮蔽则会使天理丧失,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认为尧、舜能克服私欲,保持天性之理,这是“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的原因。

孟子“安宅”之义指的是人“有天理自然之安,无人欲陷溺之危”,孟子所言大勇之怒、小勇之怒指的是“义理之怒”和“血气之怒”,即天理之怒和人欲之怒,而孟子说的“怵惕恻隐之心”、内交、要誉、恶其声之心则指的是天理之自然与人欲之私。

这些地方显然都是朱熹从天理、人欲的角度对孟子思想所作的阐发,带着明显的宋代理学色彩。

孟子思想是程朱理学的直接源头,但程朱又对孟子思想进行了更细密的发挥。

性善说是孟子学说的核心,但孟子在提出这个学说时并没有进行精密的论证,他回避了人性之恶的问题,也没有解释善恶的由来。

朱熹吸收了二程的思想,提出了“气”、“气质之性”的概念。

他认为理之化育万物是通过“气”这个中介实现的。

“气”之清浊不同决定了人之善恶贤愚。

从这个思想出发,朱熹将人性分为禀理而生的天命之性和禀气而生的气质之性,前者为道心,后者为人心。

人与动物皆有食色之性,是为气质之性,为人心;但除此之外,人还有天命之性,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及仁义礼智四禀,是为道心,这才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人既有道心与人心,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区别,如何才能存道心,去人心呢?

朱熹提出了“格物致知”说,即人只有充分发挥心的思维作用,即“尽心”、广泛了解各种事物,才能领会深奥的“理”,通过穷理就能克服气质之性,回归天命之性,从而达到“至善”的境界。

朱熹的学说弥补了孟子性善理论的不足,论证比孟子深入、精密多了。

 6. 朱熹对孟子“性善论”的发挥表现在哪些地方?

答:

在朱熹的思想体系中,天理与人欲是两个最常提及的对立范畴。

他认为,天理是人天生都有的禀赋,但私欲的遮蔽则会使天理丧失,所以要“存天理,灭人欲”。

《集注》中发挥此类思想的地方特别多。

有些地方显然是朱熹从天理、人欲角度对孟子思想所做的阐发,带着明显的宋代理学色彩。

7. 试论《史记》的文学特质。

  教材的著者认为,用现代学术的眼光观察,《史记》比史学更深一层的特质是文学。

首先,司马迁把“自见”当成再现历史的根本目的之一。

他在《报任安书》中说,自己身受腐刑而隐忍苟活,原因是《史记》草创未就,自己的私心有所不尽。

由于司马迁把“自见”或“尽私心”当作写《史记》的目的,《史记》就必然具有鲜明活泼的“作者个人的色彩”,能表现作者“全部精神世界”。

其次,司马迁在创作《史记》时自觉地追求文采。

他在《报任安书》中曾经表白自己“所以隐忍活,恨……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自见、表文采这些东西从现在看,只能归入文学,而不能归入史学。

再次,《史记》对人物性格表现出强烈的关注。

梁启超指出:

《史记》创造的第一要点即“以人物为中心”,其文百三十篇,除十表八书外,余皆个人传记。

以无数个人传记集合成一史,结果成为人的史而非社会的史。

高尔基认为,文学即人学,这些人的史当然也就具有文学的特征,而《史记》对人物个性的关注和表现,形成了它在文学方面的一大亮点。

8. 试述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的成就。

 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是迄今为止资料最丰富的《史记》注本,是研究《史记》以及中国古代史非常重要的参考书。

一般《史记》版本往往只收录三家注,《考证》则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收录了三家注以来中国有关典籍一百二十多种,并相当系统地缀辑、辨析了众家成果,节省了读者翻检群书的巨大辛劳,为研读《史记》提供了难得的便利。

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考证》发扬了三家注原有的不少优点。

一是它特别重视地理的解释,对书中每一地名都尽量注出当时的今名或今时方位。

(举例说明)二是它更加重视文献资料的来源,凡能注明出处的都尽量注明了出处。

(举例说明)

第二,《考证》扬弃了三家注以及其他部分相关著作的不足和毛病。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史记》所写的史实、《史记》的文字和词语进行考辨、校订、解释,解决了一系列史事演变窜易、文字歧异正误、疑难文句的意义以及记载矛盾、失误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对前人未加解说或虽有解说但语焉不详者,每每加以考证。

二是三家注主要是就事论事,《考证》虽然对细微问题同样用功,但更具有宏观眼光,往往不局限于字面,而是善于综合中外历代成果,发为议论,使读者更确切、更深入地理解《史记》以及它所记载的历史。

(举例说明)三是具有阙疑精神。

在缺乏足够证据支持的情况下,泷川氏宁可简单地持守文本字面意思,也不愿意妄加解释。

第三,《考证》搜集了《史记正义》的大量佚文。

宋人合《索引》、《正义》两书而散入《史记》正文之下,同时对《正义》妄加删削,以至于失其真相;明代监本合《集解》、《索引》、《正义》三书而散入《史记》正文之下,而《正义》同样不是完璧。

泷川氏依据日本所藏数种古本《史记》的校记,搜集《正义》千余条补入书中,对把握《正义》原貌、对研读《史记》无疑有重要的价值。

第四,《考证》还比较注意《史记》在艺术表现方面的一些特点。

(举例说明)

第五,泷川氏又撰有《史记总论》,放在《史记》卷一百三十之后。

《总论》以搜集前人论说为主,偶或出以己意;其内容涉及太史公事历、太史公年谱、《史记》资材、《史记》名称、《史记》记事、《史记》体制、《史记》文章、《史记》残缺、《史记》附益、《史记》流传、《史记》抄本刊本、《史记》集解索引正义、《史记正义》佚存等。

所有这些,对研究《史记》都有参考价值。

 9.试论《汉书补注》的学术价值。

《汉书补注》以“详”和“全”见长,其收罗之宏富,几乎可以说囊括了前人尤其是清人的所有研究成果。

其对天文历法、人物地理、典章制度的考释尤能见出其功力。

此书的学术价值体现在对这些方面的补注、考证、校勘、纠谬上。

第一,旁征博引,补颜注之不足。

《汉书补注》系集注性质,称“补注”者,意为补颜注之未备也。

全书引用从隋代萧该到清代俞樾等47家著述,同时参订郭嵩焘至王先慎共20人的意见,对颜注作了大量补充,使《汉书》变得更加容易通读了。

(举例说明)

第二,校订讹伪,纠前说之谬误。

《汉书补注》的价值,还体现在贯通史事,多方参订,纠正史书或前人的谬误方面。

《补注》的纠谬,有对《汉书》本身记载错误的纠正,也有对颜注的辩正,还有对前代或当代学者看法的辩驳,甚至还有对经书的大胆怀疑,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

(举例说明)

第三,校勘精审。

从宋代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