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树德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56253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5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树德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树德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四川省树德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四川省树德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四川省树德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四川省树德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四川省树德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四川省树德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四川省树德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四川省树德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四川省树德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四川省树德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四川省树德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树德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树德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树德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川省树德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docx

四川省树德中学学年高一月考语文试题

高2017级高一上期10月阶段性测试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

诗歌不止于纯粹的艺术,还兼具社会责任,孔子曰: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一文中指出:

诗歌“在另一种意义(社会影响)上是无限的”。

诗歌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尤其在当下,网络、多媒体信

息已经紧密而深入地进入社会诸多领域,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

诗歌文体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协调公众的注意力,用轻灵的文字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

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甚至可以改变读者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意识观念等。

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是广义层面的。

首先,诗人应该秉持社会责任感。

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是时代的先驱者,是担负社会责任的“道义”者。

其次,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深而广,它决不局限于哪一个具体的方

面。

诗歌可以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可以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还可以起到交流、传承或延续文化的功能。

诗歌是社会的缩影,回归社会,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是诗歌的社会

使命。

对诗歌而言,社会担当出于自觉——文学意义上与现实意义上的责任,既可以从时代和文化的视野

出发,也可以持个人的身份去坚守;它不是强加给诗歌的包袱,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诗歌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予我们的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无法提供的,它直指人的心灵。

诗歌隐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是心灵的表现,是窃取灵魂秘密的钥匙,是生命精微的呈现,是灵魂坦诚的剖白。

历代好诗都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功能,所以我们常说,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这个民族的未来必然缺少希望,一个抱持诗性情怀的人,他的精神不会委顿。

诗人仅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

从艺术本源

来看,诗歌首先是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受时空的阻隔,浓缩“我”与“你”、“他者”、世界的关系;诗歌是未来时间里最美的存在方式,是逍遥的自在,是灵性之光。

那些震烁古今的诗作均浸润着心灵的雨露,蕴藏着丰富的心灵材料。

写作、阅读、朗诵诗歌的过程是心灵受外物感动得以滋养的过程,缺失心灵的书写,不是好的诗作。

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体思想等方面,好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豪斯曼曾在题为《诗的名称与实质》的讲演中说:

一首好诗能够从它沿着人们的脊椎造成的战栗去判定。

好诗,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

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

饱含情感、见得到人性的光和影的诗歌必然会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

从诸多世界经典诗篇中,我们会在瞬息间读出心灵的悸动,感知到精神的压抑或敞亮、

温暖或孤寂,好诗可以给予我们无穷的心力源泉。

(摘编自孙晓娅《诗歌的三个维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下社会,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因此诗歌虽然不会改变人的命运,但却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B.诗歌可以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这是由诗歌本身的文体特性决定的。

C.诗歌是社会的缩影,它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人们以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提供的。

D.诗歌对社会的担当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以及用来交流、传承或者延续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根据孔子有关《诗》的论述和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中的观点,可以看出诗歌除了具有艺术性之外,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B.诗歌对社会的担当不是谁强加给它的,完全是源于文学意义与现实意义上的责任,因此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C.诗人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担负起社会责任,回归社会,用诗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

D.诗歌从艺术本源来看首先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需要时空概念,却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直指人的心灵,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作用,因此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必然没有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要靠诗歌照亮。

B.诗人既要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

如果不用心灵去创作,谁也写不出好的诗歌作品。

C.优秀的诗歌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体思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

D.豪斯曼《诗的名称与实质》演讲词告诉我们,判断一首诗歌的好坏,关键要看这首诗歌是否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13分)

荆轲塔断想柴福善

①荆轲塔,在河北易县荆轲山上,后人为纪念荆轲而建。

②当初,周武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都于蓟,即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世称燕上都。

后迁都易水之滨,为燕下都,都城长达十几里,居战国都城之首,世事沧桑,今也只存断壁残垣,任凭野草掩映,风

雨剥蚀,荒台下落日,山水有余情了。

想燕昭王励精图治,招贤纳士,修筑黄金台,从而使燕国由弱而

强,终于战败齐国。

千年来,李白来此凭吊,特作《古风》:

“燕昭延①郭隗,遂筑黄金台”,谁知笔锋一转:

“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埃”,不免以古思己,有些哀怨了。

③其时,秦统一天下,已大势所趋,太子丹凭借荆轲一介武夫,刺杀秦王,就想保住江山社稷,太异想天开了。

而荆轲带秦武阳赴咸阳,武阳色变震恐,荆轲展图现匕,行刺未果,命丧殿上。

读《史记》

刺客列传,总觉司马迁笔下有些演绎。

难怪,史书本身就是断简残篇,过去的历史是无法原本再现的。

④荆轲未刺死秦王,即使真刺死了,马上就会有另个秦王站出来,区区燕国依然要亡的,天下依然要统一的。

这么说,我无意否定荆轲的英雄壮举,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可以荆轲为代表。

而这一壮举,令后人景仰,尤其在易水河边,太子及宾客皆以白衣冠送,高渐离击筑,荆轲和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这歌流传至今,当地人谈此,竟念出续句: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嘘气兮成白虹。

”易县今有白虹村,传说因荆轲仰天呵气,直贯夕阳,化成一道白虹,见者称异而得此村

名。

⑤我们常吟咏英雄壮举,其实还有个尾声:

那击筑相送的高渐离,后变名姓为人庸保,因善击筑受秦始皇召见,识出,秦惜其技艺,赦免一死,乃矐其目(即用马粪熏炙使其失明)。

后在演奏时,以铅置筑中,举筑扑击秦皇不中被诛。

荆轲一样的英雄,历史不应该忘记。

⑥我来时,天蒙蒙细雨,怎奈山路湿滑,不便车行,只得在车中远远地凭窗而望:

塔高十三层,每层八隅悬有风铎,微风摇动,清脆悦耳,声传四野。

幽幽地,耳畔似有所闻。

【注】①延:

邀请。

4.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②段中李白的诗句,既有对礼贤下士的燕王的赞美又有对郭隗的羡慕,也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

B.结尾的环境描写与开头景物描写形成前后呼应,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抒发了沧海桑田斯人已逝之感。

C.历史是无法原本再现的,因此作者认为包括司马迁在内的史官所写的文章都可能有自我的演绎。

D.客观所限作者虽然最终没有登上荆轲塔,但此番畅想亦让作者耳畔似有悠悠不止的“历史回声”。

5.作者为什么要写高渐离的故事?

(6分)

6.对太子丹遣荆轲刺秦一事,作者有怎样的看法?

(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19分)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项羽大怒曰: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

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

“毋从俱死也。

”张良曰:

“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

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

”张良曰: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曰:

“鲰生说我曰: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

”良曰: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

“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

”张良曰:

“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

”沛公曰:

“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良曰:

“长于臣。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

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曰: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项伯许诺,谓沛公曰: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

“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如因.善遇之。

”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

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选自《史.记.》》

7.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含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为.击破沛公军B.素善.留侯张良且君尝为.晋军赐矣秦王必喜而善.见臣

C.不如因.善遇之D.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因.人之力而敝之卒起不意.

8.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关中:

函谷关以西,今陕西一带。

四面都有天然屏障,易守难攻,张良用“金城千里”概括关中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B.季父:

指最小的叔父。

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C.东向:

指坐西面东,是古人设宴时室内最尊的座次。

其次坐北面南,再者坐南面北,最卑坐东面

西。

因此有“西宾”一说。

D.《史记》: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而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则是《战国策》。

9.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善于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详尽的心理刻画,鲜明的对比手法,从而表现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不同性格。

B.选文开头就具体交代了刘邦、项羽两军的驻地及其兵力,旨在表明二人力量悬殊:

项羽占有绝对的优势,沛公方面则岌岌可危。

C.项伯徇私告密,张良临危献策,使迫在眉睫的战争出现了转机,之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紧张

感到此有所缓解,故事性增强。

D.鸿门宴中范增见一计未成,再生一计,其中“起”“出”“召”等动词连续而急促,写出了范增另定计策决心杀刘邦的迫切心情。

10.翻译。

(10分)

(1)沛公曰:

“孰与君少长?

”良曰:

“长于臣。

”沛公曰: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5分)译文:

(2)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5分)译文: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4题。

(16分)

一片槐树叶纪弦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蝉翼般轻轻滑落的槐树叶,细看时,还沾着些故国的泥土啊。

故国哟,要等到何年何月何日才能让我回到你的怀抱里去享受一个世界上最愉快的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

11.阅读第一节的四行诗,选出下列选项中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

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

为了表现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C.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这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12.从全诗看,诗人为什么说这片槐树叶是“最美的”、“最珍奇、最可宝贵的”?

为什么又说它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

(3分)

 

西江月①

【宋】苏轼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④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⑤。

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作。

其春夜行蕲水边,过酒家,饮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枕臂醉卧少休。

拂晓,见乱山攒拥,流水淙淙,宛如仙境,书此词于桥柱上。

②弥弥:

水波翻动的样子。

③层霄:

弥漫的云气。

④障泥:

马鞯,垂于马两侧以挡泥土。

⑤琼瑶:

美玉。

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13.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既侧面描绘出月下溪景之美,又表现了词人的喜悦心情。

B.“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琼瑶,本是美玉,这里代指月色,水月交辉,有如晶莹剔透的珠玉。

此句传神地写出水月之静美。

C.“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一句用“解鞍欹枕”这个特写镜头表现出词人的随意豁达,而“杜鹃春晓”写出空山春晨的喧闹和生机。

D.本词写作者爱惜一溪风月,不让马踏碎溪月,解鞍酣眠直至春晓,描写了一个醉心自然、随性洒脱、乐观豁达的诗人形象。

14.简要赏析“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两句的妙处。

(6分)

五、诗文默写。

(8分,每空1分)

15.补充出下列名句空缺部分。

(1),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携来百侣曾游,。

(3),冷漠,凄清,又惆怅。

(4)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5)寻梦?

撑一支长篙,。

(6)但我不能放歌,。

(7)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士皆垂泪涕泣。

(8),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六、语言文字运用。

(15分)

1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3分)

①由于伤病,新疆广汇男篮外援返美治疗,久.假.不.归.,新疆“飞虎队”一度是“全华班”上阵。

②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把项目工作作为经济工作中纲.举.目.张.的重要抓手,以此扩大有效投资需求。

③中国电影人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因此冯小刚、张国立等人欲创办电影职业学校来提升电影创作队伍

的水准。

④为了丰富文体活动,树德中学班级组织演出《荆轲刺秦王》,同学们将剧中人物演得绘.声.绘.色.,获得了大家的热烈掌声。

⑤去年暑期上映的国产动漫电影《大鱼海棠》,曾陷入两极分化的舆论环境中,有人称赞其灵光四溢,

有人则批评其立意浅薄,真是仁.者.见.仁.。

⑥在相持三个月之后,这次谈判双方针锋相对,已到了图.穷.匕.见.的最后阶段了。

A.①④⑥B.③⑤⑥C.②③⑤D.②⑤⑥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系列恐怖袭击发生后,巴黎官方发布声明称,11月14日市内学校、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

游泳池和各种公共设施将全部关闭。

B.在日前亚冠半决赛刚刚结束之时,恒大主帅斯科拉里便表示,球队接下来的目标就是为了要在主场夺冠。

C.作为一个全新的、相对成熟的行业,不仅电子商务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也冲击了历史悠久的传统商业模式。

D.《世界环境》杂志承办的“全球十大环境热点事件评选”活动,将有助于我们把握环境发展脉搏,促进世界绿色可持续发展。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书法是一门艺术,不是日常实用的写字,。

,,,;,所以书法

有技法方面的规范、笔墨的规律、构成关系等诸多要求。

①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写字,它的目的就是传达、沟通信息

②它没有技法、形式等方面的要求

③书法创作和日常实用写字是有本质区别的

④然而书法不行,书法是通过汉字的造型、组合,把汉字变成一个美学对象

⑤你只要能准确表达、对方能看清楚就行

⑥提供的是一个表情达意的平台

A.⑥①②⑤④③B.⑥③①②⑤④C.③①⑥②⑤④D.③②①⑥⑤④

19.某学校电视台要为“守望汉字”活动制作视频短片《魅力汉字》,同时提供了“象形”和“形声”两种造字方法的例子,请你根据下图分条概括汉字的特点。

(不超过30个字)(6分)

30

象形字示例形声字示例

答案

1.A(前后两者之间强加因果关系,另外“不会改变人的命运”表述有误,原文说“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

2.D(“不需要时空概念”错误,原文说“不受时空的阻隔”)

3.A(“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必然没有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要靠诗歌照亮”夸大其词)

4.B

5.①高渐离的故事是荆轲刺秦的尾声,是作者荆轲塔断想的一部分;②高渐离与荆轲一样,二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英雄,作者充满了敬佩之情;③丰富了文章内容,使文章更有历史的厚度。

(1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6.①作者是不赞成的。

一是因为“秦统一天下,大势所趋,太子丹凭借荆轲一介武夫,刺杀秦王,就想保住江山社稷,太异想天开了”;二是“荆轲未刺死秦王,即使真刺死了,马上就会有另个秦王站出来,区区燕国依然要亡的,天下依然要统一的”。

(2分意思相近即可)②但作者赞同荆轲舍身为国的精神。

(2分意思相近即可)

7.D(料想、意料。

A.替、给/给予;B.交好、友善/好好地;C.趁机/依靠。

8.D(《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9.A(没有详尽的心理刻画。

10.

(1)沛公说:

“你跟他谁大谁小?

”张良说:

“他比我大。

”刘邦说:

“你替我请他进来,我要把他当兄长一样对待。

”(“孰与”1分,“兄”1分,大意3分。

(2)范增多次给项王使眼色,又接连三次举起所佩带的玉块示意项王(杀死沛公),项王(却)默默地没有反应。

(“目”1分,句式1分,大意3分。

11、D(没有使用白描手法)

12.因为这片槐树叶来自“故国”,沾着故国的“泥土”,所以它是“最可宝贵”的一片;又因为离开了哺育它的“泥土”,离开了生长它的枝干,所以它又是“最使人伤心”的一片。

13.B、C(B是借喻,不是借代。

C“喧闹和生机”不对,应为“表现了空山春晨的万籁俱寂”。

)(答对1项得2分,两项得4分)

14.①侧面描写(或侧面烘托):

写月下细浪涟漪层层涌起,空中云朵依稀,侧面烘托月光朗照,月色美好。

②借景抒情,通过写景营造出清爽明丽的意境,凸显诗人愉悦之情。

叠词,“弥弥”“隐隐”表现了水之盛、云之淡,音律和谐,琅琅上口,声声悦耳。

③对仗,“照野”对“横空”,“弥弥”对“隐隐”,“浅浪”对“层霄”,对仗工整,富于音韵之美。

(每条3分,任选两条作答。

15.略

16.D(“久假不归”中“假”是借的意思,此处望文生义;“纲举目张”比喻文章条理分明,或者做事抓住主要环节,带动次要环节,正确;“良莠不齐”对象不当,意思是好人坏人都有`,与前面的“专

业素质”搭配不当,应改为“参差不齐”;绘声绘色:

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不合语境;见仁见智:

比喻因个体差异,对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用在此处合适;图穷匕见:

借指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露出来了。

17.D(A项,不合逻辑,各种公共设施包含了学校、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等;B项,句式杂糅,去掉“为了”;C.关联词位置不当,改为“电子商务不仅”。

18.C【解析】本段文字说明了书法与日常实用的写字之间的不同;整个语段的逻辑顺序是总分总,因此第一处填③,点明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最恰当;就排除了A、B;能与第①句之后“它的目的就是传达、沟通信息”衔接最紧密的就应该是⑥,这是对前面一句的解释;而第②句“它没有”与第

⑤句中的“你只要”构成对应。

19.[示例]历史悠久;由繁到简演变;造字法灵活巧妙(或“可由音符和意符构成”等)。

(意思相近即可,答对3点给满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