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58755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9.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docx

《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docx

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我的课堂我做主——论地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们曾说过这样的话:

“听来的容易忘,看到的记不住,只有动手才能学得会。

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只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

”从学生这个角度就可以看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亲历亲为的体验,对学习效果是十分重要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体验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式。

“主体性”内涵剖析

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地接受知识、积极主动进行思维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在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活动全过程,从而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主体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它包括主体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必须更新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培养学生树立新的人口观、正确的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促进并提高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其学科的独特性,新课标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新课标的运用,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要求更适合于现代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课堂中,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只有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他们才会主动地学习,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那么,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

新课程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

“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可以想。

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可以谈。

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可以玩、可以干。

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的生命不会被稻草塞满。

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的歌声可以在宇宙中飘荡”。

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有利于调动学生充分动眼、动嘴、动手、动脑,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的舞台。

将粉笔等教学用具变成学生的学具,将教室变成学堂,将讲台变成学生的展台。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都能在不同的起点上获得最优的发展。

 

杜郎口的实践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推行学习革命,提倡素质学习。

要从学习的角度考核我们学校的教育,要从学习的角度督促老师的指导学习,要从学习的角度审视我们的教学设施。

在此,笔者“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提出几点不成熟对策与大家探讨。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变“厌学”为“恋学” 

在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后面加上 “展示”。

学习杜郎口中学的教室里三面都是黑板,学生6至8人为一组,前后围坐成一圈,让他们时而相互讨论,时而到黑板前写写画画。

尽可能减少教师的讲解时间,大部分时间让学生自己“活动”。

教师给各个小组分配任务后,各小组开始热烈讨论,相互进行补充、争论、达成一致,直到最后完成这道题。

继而每个小组的学生讨论完后派一名学生走到黑板前展示,在黑板上各自的“领地”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

 

我们班有几个男生数学比较差,以前对数学不感兴趣,属于“厌学”程度较重的,上课从不敢到黑板前板演。

经过同组成员平时的不断帮助,使他们对数学逐渐产生了兴趣,取得了明显进步,现在他已经能在同学的帮助下做有一定难度的题了。

以前基本上是满堂灌和题海战术,教师操纵学生,牵着他们的鼻子走,不管是“好学生”还是“差学生”都越来越烦,越来越“厌”。

现在放开了,教师鼓励让学生大胆讲,课堂变得更加开放、灵活,更有活力了,学生也比以前更喜欢了。

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能力,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能通过小组内交流展示,避免学生抄袭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变“厌学”为“乐学” 

我们的教学既要看学生的成绩,更要着眼于发展学生的学习力。

学生的成绩可能只会光彩一时,而具有良好的学习力则能受用一生。

要让学生具有自我发展的潜能。

改变过去只注重考试成绩的狭隘观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终身发展。

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尊重他们的思想和人格,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展示。

教会学生如何提炼和分析材料,让学生自己得出观点。

学生都喜爱“快乐学习法”,在快乐中学习。

但是,如果不能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怎么能“快乐”呢?

 

周××同学起初对教师很依赖,对课改充满了焦虑,他担心课改万一失败了,成为课改的“牺牲品”。

在老师的关心和开导下,她慢慢地平静了下来。

开始试着去融入这陌生的课堂,由以前的胆小羞怯变得从容自信了,现在能大胆地在大家面前展示自己,能提起手中的粉笔,勇敢地清晰地讲解出自己的思路。

还会改正自己的错误,纠正别人的缺点,同时学习他人的优点。

就这样和同学一起学会了互助,学会了虚心,更学会了怎样去微笑。

“厌学”?

有了成就她当然就“乐学”了。

 

自主学习是各个环节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

教师根据每节课的内容,按照大纲的要求拟定出学习目标和学习方案,学生围绕学习目标、学习方案和课本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预习,通过预习进一步明确目标,思考疑难,找出答案。

预习是完成掌握最基本的知识,如果基础差的学生不能完成,其他同学会帮助他完成。

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困难”和“厌学”情绪的积累。

 

三、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变“厌学”为“好学” 

 陶行知先生在《如何引导学生努力求学》一文中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

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

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

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同学也互相感化。

好学的同学能引别的同学好学。

” 

课堂学习以小组为单位,教师根据小组内各成员间的性格、性别、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存在的差异来划分小组。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落到实处,我们制定了《小组学习评价标准》,明确提出了小组学习应该力求做到组内分工明确,讨论积极主动,热烈有序,尊重他人发言,善于倾听和思考,互相帮助,主动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达到共同进步,等等。

 

组长在小组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长是老师的好助手。

教师平时注意加强对组长的培训,让他们熟悉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他们自己要干的事情,指导他们如何组织大家讨论,如何控制时间,安排好学习任务等。

组长除了应具备一般的组织管理能力外,还要根据组员的不同情况分配任务,并随时关注成绩差的同学完成的情况,如有困难,要提供帮助。

在交流讨论时要让成绩差的同学充分发表意见,要鼓励、督促他们积极参加交流讨论,展示自我。

不能让少数几个学习好的学生霸占话语权。

此外,组长还要组织安排好对本小组交流讨论内容的整理和记录,及时向教师反映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等。

 

小组合作让学生对学习更有兴趣,更有创造性。

小组学习成果的展示经常有意想不到的惊喜,常常会发现学生身上具有的创新思维。

 

四、变对学生个体的评价为对学习小组的评价,变“厌学”为“勤学” 

要求每节课必须对小组进行评价,对表现好的小组当堂表扬,对表现差的小组提出建议或希望,并填写在黑板上小组评价登记表中;各班每天将教师对小组的评价进行汇总,每周对学习小组进行小结评价,评出优胜小组,颁发流动红旗。

 

另外,教室内的墙壁上给每个小组(队)一块宣传栏,叫“我行我秀”,让每个小队自我展示他们的口号、心得、学习成果、作品、照片等。

凡是他们自认为值得展示的都可以展示。

 

不过,评价并没有完全否定个人的重要性。

在小组评价的同时,对个人合作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和独创性等作出恰当的评价。

具体由队长打分,副队长记录,打分范围包括:

学案完成情况、组内交流情况、遵守纪律情况等。

小组评价能激励小组合作学习取得成功,形成了“组内相互合作,组间相互竞争”的局面,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小组合作达标。

对小组的整体评价使得学生之间互帮互助蔚然成风,后进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各方面的帮助,学习成绩得以提高。

竞争促使每一个学生变得勤奋起来。

 

五、教师:

从“教书匠”到“引路人”,变“厌学”为“会学”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中说:

“因为重教太过,所以不知不觉的就将教和学分离了。

依我看来,教学要合一,有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于学的法子。

第三,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的。

” 

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于渊博的学识,而且要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成长环境,“教”是为了“不教”,“教”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

有人说的很极端:

“老师有才华又有什么意义,如果学生不会学习的话?

学校好又有什么意义,如果学生没有学到本领的话?

教育设施好又有什么意义,如果学生不能用的话?

” 

课堂无法预测,教师要提高随机应变能力。

学生的很多解题思路方法是教师无法想到的,这也给教师很多启发。

教师也在课改中受益。

以前教学主要是让学生死记硬背,现在弹性空间非常大,结论让学生探究出来,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观点。

现在的课堂更具开放性,这也促进了教师的发展。

通过集体备课,学科组成员坐在一起,钻研教材,共同探讨,形成共识,资源共享。

正所谓:

“给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

教师不能再满足于自己教书教得好,成为好的教书匠,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如何才能学好,如何才能“会学”,努力成为学生开启知识大门的引路人。

 

造成学生厌学原因是比较复杂,既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学校的教育管理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作为学校必须与社会各届及社区、家长通力协作;在管理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和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同时,因材施教,齐抓共管,从严治校,想方设法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并且力求实现对学生从内到外的教育,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学习和知识的重要性。

作为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注意教育教学中的新动向和新问题,因势力导,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运用教育教学机制,打造自主学习的高效课堂,驱散学生厌学心理阴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会使教学不断创新和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学习。

那么,学生的“厌学”现象就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扼止,变“厌学”为“恋学、乐学、好学、勤学、会学”

 

目前,尽管各方面都在呼吁应试教育转轨向素质教育转轨,但应试仍然是短时间内难以回避的现实,目前的课堂教学虽然吸收了现代教学的先进思想,“启发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占有一定的地位,是教学中的主流。

但在任务重、内容难和时间紧的情况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传统教学方法仍然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方法,这样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也会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如果教师不注意把学生从教育客体转变为教育主体来教学,没有把握“主导”与“主体”的关系,长此以往,势必造成某些学生在学习上囫囵吞枣,消化不良,从而增加学习困难,厌学情绪就会酝酿而生。

采取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式体念案中要加强这些能力的培养就要减少教师主宰课堂的交流方式,变为对话、讨论为主的多向交流方式。

这样,学生个体的自我思考、学生群体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信息交流网络,使学生合作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成为一系列学生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

学生在这个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挖掘自己的生活经验,并且进行了知识积累,能力锻炼,并运用答辩的方法,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掌握知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环节的合理设置 

     1.合理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每一堂课的开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本堂课的学习状态,因此,每堂课的导入是教学环节中比较关键的一步。

在一些中学,尤其是初中,由于教师不专业,或者教龄较高,一般在每堂课课开始的时候都直奔主题,不会给学生设置一个情景或者一些疑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会感觉每堂课只是知识传授的过程,而不是一个自我探索发现的过程,这样教学效果就会下降很多。

而导入的合理设置,就会使学生主动的思考,同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

 

  

(1)为什么我们已上学的时候世界上还有学生在睡觉?

   

(2)为何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

   (3)为何环境污染的发展最终会使人类无法生存?

5.动手实践,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

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地理,学习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地理,这是新课程的目标取向。

地理是一门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学科,比如在学习天气的过程中,当学生学习完这节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给自己的家人做天气预报,当学生在生活中发现这门学科的用处之后,他就会主动地去学习更多的知识,学习地理的兴趣得到激发,在课堂中学生就会处于主体地位,而教师就只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一个引导帮助的作用,新课程的目标就可以实现。

     6.分组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在教案的设计中,很多教师都会设计小组讨论这一环节,由此可以看出,小组讨论在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确实是一个对学生的学习很有帮助的环节。

在小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讨论的主题的设置,应该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希望通过交流来得到更好的答案。

另外在学生进行讨论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是旁观者,而是分组讨论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应深入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当学生的讨论发生偏差时,及时进行引导。

在学生讨论完之后,让小组之间进行意见的交流,教师应当认真的倾听学生的发言,让学生各抒己见、自由交流,当他们最后出现意见的分歧的时候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找出意见分歧的原因,帮助他们正确的对问题进行分析,寻求准确的学习方法,最后,教师进行总结,指出学生在思考问题中不全面的地方。

在本次见习中,很多教师也都设置了分组讨论的教学环节,但是讨论之后的学习效果并不明显,有一些教师设置的问题没有可讨论性,另外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没有及时的深入到学生中去对学生进行引导。

从这个现象我们能得出,在教案的编写中,对于问题的设置教师应该反复推敲问题的可讨论性,如果当教师刚提出这个问题学生就都可以回答出来,说明这个问题的设置不合理,不具备可讨论性。

 

分组讨论这一教学环节可以让学生们自主探求进行学习,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学生在一次一次的讨论中思考问题会更加全面,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带动了全班学生学习,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

因此,教师在展开地理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地进行分组讨论教学。

教师的主导并不是教师唱独角戏,学生为主体也不是始终由学生单方面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就是要打破传统教学中由老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或“以讲为主”,“满堂问”的极端做法,代之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使学生活动起来,以活动促发展,使学生在活动中做到能力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这需要教师尊重学习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动手操作、以及自由发展的空间还给学生,同时创设有利于学生主体学习的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情感,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活动,落实“双基”,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正确客观的评价,使之感受到一种成功体验。

教师要不断引导帮助,鼓励学生,从而使学生各方面得到最佳发展。

作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则要积极主动参与,虚心接受老师的引导,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未知的东西,举手发言,质疑解难,不断开拓进取,从而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二).“主体性”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策略 

重视学生主体性在教育教学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教育实践活动中许多试图扭转学生厌学局面的努力未能如愿的一个关键原因也就在于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上。

为此,我就地理教学中如何通过主体性教学实施有效教学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案例1:

我今年所任教的高一(5)班是一个普通班,一开始有一个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态度不够端正,上课不听,一节课下来,书本还是干净得跟新的一样。

班主任反映他所有学科都是这样,跟他交谈了好多次也没有效果。

另外这个班的纪律也是我所任教四个班中最差的,所以我不太喜欢这个班的同学。

但是在第一次月考中,该班的地理成绩却考了平行班中第一名,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我开始对这个班的学生有所改观,厌学只是个别同学,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喜欢地理的,尤其第一次月考的成功,更加增强了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和信心。

后来我又知道,该班高一八门考试科目中的任教老师中,只有我一个人是女老师,在每天看惯了清一色男性面孔后,他们对我这个外表不是很漂亮的女老师也还是有所期待的。

那个上课不听的学生,在走廊上遇到他时,我会半开玩笑式地对他听课态度的改变加以表扬一下。

第二次月考考试前当我答疑答得口干舌燥时,他主动倒了一杯水给我喝,这让我很感动,我感觉他明显的开始喜欢起我了。

因为我经常穿红色的衣服,所以学生背后都叫我“小红姐”。

我跟这个班的同学关系越来越好,我在路上经过的时候,他们会大声地叫我,向我问好。

在第二次月考中,这个班在总成绩下滑的情况下,但地理还是又拿到了第一名。

我觉得这完全就是我和学生之间一种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影响下,导致了他们对地理学科的热爱,增强了学习的主体性,才又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

 

主体性教学的目标是通过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然而,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而是通过师生交流合作过程得以完成。

这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合作交流沟通的基础之上,他们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共同体。

这个共同体发挥的作用如何,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关系。

如果教师能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善于发掘学生的闪光点,从多角度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样既体现了民主,又体现了合作,更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自己的角色从指挥者转变为参与者、组织者,充分挖掘学习资源,合理地组织评价,创设民主、平等、合作的气氛。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来,真正实现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这就决定了构建师生平等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2.更新充实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发展 

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上必然更多地注意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更新充实教材内容,使教材内容紧密地与现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的个性发展联系起来,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能自觉地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到校内、课内所学与现代社会实际生活和自身发展密切相关。

这样,经更新充实后的教学内容也就更能吸引学生。

 

现代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是让学生在参与探究知识,获得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挖掘自己的潜能的教育。

也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注重发展和发挥人的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精神力量的教育。

这也是素质教育主体性原则的体现。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让全体学生自始至终都能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乐园。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体现。

 

(1).预习设计的“趣味式” 

案例2:

高一地理必修1中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一课中,我让学生先了解一下周围的山上都有哪些石头,可以捡一些自己认为特别的拿到学校里,观察它们的表面颜色、结构,并用一些工具去鉴别它们的坚硬程度。

这些问题就在学生的身边,学生有浓厚兴趣,从而调动学生的热情,收集的资料,得到教师的表扬,也加深了对课本上知识的理解。

 

从调查中,我们会发现,学生很少预习或者根本不预习。

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每一堂课都收到预期的效果,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就必须为学生布置精心准备的预习思考题,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避免听课处于被动地位,增强听课的针对性。

在布置课前预习方面:

第一,教师要精习设计预习思考题。

预习思考题不要过多,要有可行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开动脑筋,仔细思考,认真查阅资料等。

到上课时,就能得出较正确的答案。

第二,预习要结合有关的旧知识,引导学生联想旧知识,总结、归纳或对比,这样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

让学生区分比较异同点,这在地理学习中尤为重要,因为地理知识很多的地方都有相似性,但又要区分比较,这样新旧知识都掌握了,学起来更有信心。

(2).问题与练习设计的“阶梯式” 

案例3:

三圈环流知识的课堂问题设计

先复习热力环流,叫学生到黑板来画图,总结。

然后再放到地球上不考虑地球自转的情况下的单圈环流的画法。

这部分内容比较简单,要全体同学自己动笔画,基本都能画对。

接下来讨论在考虑地球自转,即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情况下的画法。

我给以适当的提示,把几个气压带的位置告诉他们,先让学生自己画,老师在转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同学是画不出来的,然后给以适当的提法,强调如风的偏转情况,垂直气流对应的高压、低压等,有个别同学可能会画出一部分,把这样的同学叫到黑板上来画,老师再给以适当的纠正,叫同学们把自己的图加以修改。

我再进行总结,给出各环流的名称。

接着再让学生考虑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情况,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

再让学生画考虑移动情况的俯视图。

最后总结侧面图的画法。

这部分内容具有一个前后联系,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知识点一环套一环,知识难度逐渐加深,层层递进。

既需要理解,又需要记忆。

前面的提问较简单,叫学生成绩一般的同学来回答,后面的难度增大,叫成绩稍好的同学来回答。

整个一节课,我和学生就是在不断的画图、总结,学生通过自己的主动参与,通过自己的绘画得出了结论,既记住了知识,也具有一定的成就感。

课标要求,教学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

因此,地理课堂必须坚持启发性的教学原则,采取分层次的教学模式,杜绝“一言堂”的教学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阶梯式”问题设计,引导每个学生主动的学习课本知识,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发挥出来。

“阶梯式”设计问题是依据教学目标的分层设计而制定出的相对应的具体讲授内容的教学模式。

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考虑到学生参差不齐的知识基础、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教学中设计同一知识点的难、中、易三类问题,分别启发、提问不同知识层面的学生解答不同的问题。

这样做,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兴趣,而且可以活跃课堂的气氛,让全体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例如,讲解地理的基本概念,则要考虑概念的表述、反映的基本原理、地理现象以及基本概念的应用等不同层面的问题。

课堂提问时,做到知己知彼,让学习程度好的同学回答较难的问题;让学习较困难的同学回答简单的问题。

长期坚持下去,就可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如同上台阶一样,一级一级的提升能力、增强兴趣。

其他像读图析图能力、分析应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都可以如法炮制。

这样,不仅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不但能提高了优秀学生的比率,而且有利于学困生的转化。

 

(3).活动参与的“搭配式” 

地理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内容丰富,范围广泛。

课标要求:

教学中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求,积极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

因此组织地理学习活动,成为教学过程中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

活动是学生主体的发展的载体,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学科中实施主体性教学,始终要以调动学生参与各类学习活动,促使其主体得到良好的发展。

从某种意义上讲,主体性教学就是通过创设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对主体的学习活动进行优化组织、规范、和引导,使学生通过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得到全面的、创造性的发展,这里所讲的活动“搭配式”是指把参与活动的同学,按学习能力的程度不同,相互搭配,共同组成讨论问题的活动小组,并由一名各方面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组长,长期组织活动,以达到全面提高的目的。

这里的地理活动:

①是指课堂教学中的活动。

在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