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59079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7.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docx

学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一下学期期末调研测试历史试题

宣城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一历史试题

考生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在答题卷指定位置填写清楚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区域。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卷上。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第Ⅱ卷请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卷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时,务必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周分封时,青铜器被作为权力象征的礼物,由周王赐给诸侯,诸侯带着它去建立自己的领地。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多转向实用,礼器的比例减少。

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

A青铜器铸造水平停滞不前B青铜器的实用价值大

C“礼崩乐坏”的局面形成D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

2有学者认为,在中国古代每次动乱中,农业生产都会遭到打击,然而小农经济又会在原地或异乡僻壤恢复,成为新王朝发展的前提。

这表明

A农业生产结构很脆弱B小农经济具有较强再生能力

C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D农民要承受很高的赋役负担

3下列各项内容对南北朝时期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的有

     ①翻车          ②曲辕犁        ③耧车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①②③

4唐朝诗人王建在《夜看扬州》诗中写道: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该诗从侧面可以印证唐朝

A严格市场的管理B江南地区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

C草市已经出现D局部商业活动的时间已有所突破5下面是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

万贯),由表可以推知北宋

年代

农业税

非农业税

997年

24081

15677

1021年

26412

38740

1077年

20213

51172

A农业经济的衰退B财政收入超过了前代

C商品经济的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的调整

615世纪上半叶,葡萄牙的亨利王子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财力,组织派遣一次又一次的海上探险和贸易活动。

他死后葡萄牙政府正式接过探险殖民的领导,后来的葡萄牙国王约翰二世也全力支持探险活动。

葡萄牙政府对探险全力支持,主要是因为

A商业利润刺激B对异域奇珍异宝的需求

C进行海外移民D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力

7下图为英国城市化进程曲线图。

其中BC段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是

A封建传统势力的破坏B工业革命的推动

C政府对经济直接干预D农业经济的发展

8美国电话之父贝尔于1877年创办贝尔电话公司;德国卡尔·本茨1885年制造出世界第一辆汽油动力的汽车,第二年便成立奔驰汽车厂;意大利无线电之父马可尼1897年成立马可尼无线电报公司。

这表明第二次工业革命

A仅在通讯与交通上有突破B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

C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变化D注重技术的发明与创造

91843年至1855年,中国出口的茶由1300万斤增加到8400万斤,丝的出口由1000多包增加到5600多包。

出口额的迅速增长

A提高了农业与手工业经济发展水平

B更加强化了小农经济形式

C显现了近代经济被迫卷入世界市场

D使得中国成为亚洲贸易中心

101865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1901年荣宗敬与弟荣德生等集股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

两者都

A属于清政府的官办企业

B是近代企业中的典型代表

C属于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D是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11下面是1937年和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发展状况表。

该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年份

占工厂总数比例

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

占工人总数比例

1937年

16%

44%

73%

1942年

58%

78%

49%

A政府调整了工业布局B官僚资本的壮大

C工业结构随战争调整D民营工业的发展

12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结辫陋习革除。

这些举措

A丰富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内涵

B促进了中国民族独立运动

C有利于清政府挽救统治危机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3有诗云: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该诗赞颂的文明成果是

A电报B火车C电视D互联网

14报刊作为一种大众传媒进入中国,始于19世纪上半叶。

这一时期,外国人办了一些外文报刊,但大都影响不大,直到1833年德国人在广州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这是在中国境内的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中文报纸。

早期外国报刊的出现

A加深了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化B激发了中国人创办民族报刊的意识

C加快了英国列强侵略中国的步伐D使大众传媒在中国的影响迅速扩大

15.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就是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对城市和农村缺粮人民实行粮食计划供应,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禁止私营商自由经营粮食。

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

A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B保障了工业化战略实施

C消灭当时中国存在的私有制

D加速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161980年与1975年相比,我国粮食播种面积减少6884万亩,总产量却增加674亿斤;棉花播种面积减少53万亩,总产量增加652万担。

农作物产量增加主要原因是

A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所用权B农业生产技术有了革命性的改变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D国家取消对农副产品的统销政策

17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以及福建的厦门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3月将

“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

特区名称改变反映了

A改革开放政策的确立B突破了计划经济束缚

C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D出口特区不适合国情

18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中,美国等七十多个国家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率,与

1929年相比提高了60%-100%。

他们的做法

A有利于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B使得国际贸易额大幅度下降

C促进世界市场有序的发展

D有效缓解了经济危机的冲击

19下面为1932~1942年美国失业人数变化情况示意图,由图可知,这一时期美国

A经济危机不断加剧B富裕阶层对新政的抵制

C工人政治地位提高D新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0学者研究指出:

西方国家福利制度以二战作为分水岭,战前以社会保障为主的福利经济制度只是各国为了缓和劳资关系而采取的应急措施;二战后,则变成了各国政府稳定经济和社会的一种战略性的长远措施。

这种变化有利于

A杜绝经济危机频繁发生B工人阶级积极参与政权

C保持社会经济稳定提升D从根本上消除两极分化

211932年大约有2万西方技术人员在苏联工作,“一五”计划期间,苏联建成的3个大型钢铁厂都是美国人和德国人帮助建造的。

斯大林拖拉机厂的设备全部来自美国并由美国的工厂联合建造、拆装再组装。

这表明苏联

A经济建设严重缺乏技术人才B试图调整斯大林模式

C直接运用了工业革命的成果D抓住了经济建设的机遇

221970年苏联氢弹之父萨哈罗夫说:

“苏联就像一辆巨大的卡车,驾驶员用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同时另一只脚踩刹车”。

这里的“踩刹车”意指苏联

A工业经济停滞不前B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C致力于发展核武器D仍坚持传统的体制

23右图所示国际机构成立初期的宗旨是

A全球性的发展援助

B稳定国际货币体系

C致力于战后的欧洲经济复兴

D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化

24英国于2016年6月23日就脱离欧盟举行全民公投,计票结果显示“脱欧”一方支持率为

519%,英国最终决定退出欧盟,英国“脱欧”说明了

A国际间力量对比的严重失衡B欧盟内部成员国间存在利益冲突

C经济区域化与全球化的冲突D各国政治经济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25下表是央视“新闻调查”有关“iPhone在华代工公司的污染问题”的专题报道

曝光企业

代工产品

曝光内容

武汉名幸有限公司

电子元器件

排放重金属污水,污染南太子湖

苏州可胜科技公司

触摸屏

排放刺激性气体,影响居民生活

苏州联建科技公司

机构件、外观件

使用含毒化学溶剂,导致员工中毒伤残

据表可知,经济全球化

A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加重

B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C进一步的丰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D提高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3小题,其中第26题18分,第27题15分,第28题17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8分)材料一 明清农业较之前代的发展相比,在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多种经营方式的推广方面,则有比较突出的成就。

自明朝中期起,高产作物玉米、番薯(地瓜)、马铃薯(土豆)自海外传入中国,它们不仅单位亩产量大,而且适应性强,不与五谷争地。

明清时期,棉、麻、桑、茶、甘蔗、蔬菜、果木等的种植日益广泛,产品大量流入市场。

但是清朝人口猛增,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经营规模进一步狭窄,牛耕普及程度逊于前代,即使在地力尚算肥沃的江南地区,精耕细作越来越偏向“多劳”倾向,陷于劳动力过量投入,结果略有增长却没有什么发展的“糊口小农”经济。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第二版)》

材料二 15世纪末至19世纪,欧洲很多国家都出现了圈地运动,圈地运动在英国最典型。

英国资产阶级建立政权后,进一步推进圈地运动。

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增多,农村人口减少,为了增加农产品的供应,在推行诺克福轮栽制的同时,各种以畜力、水力或蒸汽为动力的农业机械陆续出现,在改进农业技术的同时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趋势在18世纪已经相当明显,这和当时中国小农经济裹足不前的情形是迥然不同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农业发展的特点并分析明清农业经济发展难以突破“糊口小农”经济的原因。

(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8世纪英国农业与同时期的中国农业相比有哪些新发展?

(6分)

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5分)材料一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前半期的20多年间,中国民族资本工业约有160多家,投资额约460.5万元,主要是缫丝、棉纺、火柴等轻工业。

又创办采矿业20家,投资额约261万元,以上两项合计,不过721.5万元。

民族工业又多半集中在沿海的通商口岸,特别是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少数大城市。

这种情况,就使民族工业脱离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依赖。

民族工业也不能和封建势力割断联系。

———摘编自《中国近代手工业史》

材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的统治受到威胁。

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长征,力量削弱,蒋介石以为除去了心腹之患。

1935年12月,国民党五届一中全会通过《确定国民经济建设实施计划大纲案》,提出要把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结合起来,尤其把重工业的建设放在首位。

由于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开展,加上调整进出口关税,币制的统一,工业,农业,交通等其它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得到了某些发展。

抗战爆发打断了这一运动,但它仍为后来国民政府在抗战期间运用行政力量干预经济生活以适应战时需要,提供了某些范本。

———摘编自《中国军事经济全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背景和作用。

(9分)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7分)材料一 到1921年春天已经很清楚了:

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来实行共产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

1921年春天的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问题上,必须退回到国家资本主义的阵地上去,从“强攻”转为“围攻”。

……如果我们不能实行退却,即把任务限制在较容易完成的范围,那我们就有灭亡的危险。

———《列宁全集》(第42卷)

材料二 罗斯福大胆地采取了一些促使经济通货膨胀的措施,缓解由大萧条引起的饥饿状况。

他的解决经济灾难的建议包括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提供就业机会和农业补贴,给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障这个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项目被称为“新政”。

它的基本前提:

即政府干预经济来保护人们的社会和经济财富是正当的。

这标志着美国政府政策的重大改变,开始了社会改革立法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大萧条后仍持续很久。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材料三 世界各国在谋求发展的道路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经验,无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其他社会制度,都有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研究证明,一个国家的改革和发展模式必须依据本国的国情自主地探索和选择,任何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和书本上的教条的做法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据编自陈勇勤《中国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苏俄新经济政策出台的背景及其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应对危机的措施。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和美国两者政策调整的共通之处。

(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发展模式与自主选择”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5分)。

宣城市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调研测试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0

11

12

13

答案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26(1)特点:

农作物品种增加;经营方式多样;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加强等。

(答:

美洲作物引入;经济作物大量种植也可以得分)(每点2分,共6分)原因:

人地矛盾突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发展缓慢;农民的赋税负担重;高度集权的帝国体制等等。

(每点2分,答其中3点即可,共6分)

(2)新发展:

圈地运动推动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等等。

(每点2分,答其中3点即可,共6分)

27(1)特点:

资金少;分布集中于沿海通商口岸;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有依赖性;以轻工业为主。

(每点2分,答其中3点即可,共6分)

(2)背景: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南京国民政府中央权威加强;西方经济危机的冲击。

(3分)作用:

促进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国防力量;影响了后来的政策。

(6分)

28(1)背景: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尝试的失败;严重的经济与政治危机的出现。

特点:

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来恢复和发展经济。

(6分)

(2)措施:

阻止银行破产的立法,进行金融改革;农业减产,政府提供补贴;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3分)共通之处:

都面临着经济和政治的困境;都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等。

(3分)

(3)示例: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自主选择的发展模式。

(2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和道路是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探索出来的。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我国照搬了苏联模式,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也犯过错误,走过一段弯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新的探索过程中,我党总结了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思想,开辟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道路。

党的十四大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的自主选择,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具体体现。

(回答其他国家也可以,共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