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1602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元综合测试二Word格式.docx

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  )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解析:

注意找到信息源。

答案:

D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是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

C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

B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范增论

苏轼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

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

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

曰:

否。

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为以此去哉?

《易》曰:

“知几其神乎!

”《诗》曰:

“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

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

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岂必待陈平哉?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

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

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

不贤而能如是乎?

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

非羽弑帝,则帝杀羽。

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

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

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

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

增不去,项羽不亡。

呜呼!

增亦人杰也哉!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看

B.羽既矫杀卿子冠军假托(义帝)的名义

C.稍夺其权稍微

D.义帝必不能堪忍受

稍:

逐渐。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3分)

A.然则当以何事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B.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C.知几其神乎!

 其孰能讥之乎?

D.岂必待陈平哉?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A.以:

因为;

B.之:

主谓之间;

C.其:

大概,难道;

D.难道。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汉战争时,刘邦的谋士陈平施反间计,离间项羽与谋臣范增的关系,使得范增离开项羽。

本文就是对这件史事展开的一篇评论。

B.苏轼认为范增没有及时离开项羽,因而他是贪恋荣华富贵的浅陋之人。

C.苏轼认为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了楚怀王的孙子心,诸侯背叛他,是因为他杀了义帝。

D.作者先简述范增离开项羽的事实经过,接着在赞同范增应该离开的基础上,进而提出:

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应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范增不是因为贪恋荣华富贵才没有及时离开项羽。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增之去善矣。

(3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范增离开是好事。

如果不走,项羽必然杀他,只恨他不早一点走呢。

(2)陈平虽然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3)不在这时弄明离与留的利害分别,却想靠项羽成就功名,浅陋啊!

参考译文:

汉王采用陈平的计策,离间了楚国君臣之间的关系。

项羽怀疑范增同汉王有勾结,逐步削弱了范增的权力。

范增大怒,说:

“天下事大体已定,君王你自己去办吧,请将这把老骨头赏我回乡里去吧。

”范增回去,没走到彭城,恶疮发作而死。

苏轼说:

范增离开是好事。

那么范增因为什么事离开呢?

范增劝项羽杀沛公(刘邦),项羽不听,最终因此失掉了天下,到那个时候才离开吗?

答:

不对。

范增想杀沛公,是做臣子的本分;

项羽不杀沛公,还有君王的度量。

范增为什么因为这事离开呢?

《易经》上说:

“知道事物变化的微迹,大概算是神明吧!

”《诗经》上说:

“看那下雪,先像结的是细小的雪珠。

”范增离开,应当早在项羽杀害卿子冠军的时候啊。

陈涉得到百姓拥护,是因为假托了项燕、扶苏的名义。

项氏的兴起是因为立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

诸侯背叛他,是因为他杀了义帝;

而立义帝,范增是主谋。

义帝的存亡,难道只是楚国的盛衰?

也是范增跟他同一祸福呀。

没有义帝死了而范增能长期活着的。

项羽杀卿子冠军,是杀义帝的先兆。

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根本原因。

难道一定要等陈平来离间吗?

物体必定是先腐败,然后才有虫生出来。

人必定是先有疑心,然后才有谗言进入。

陈平虽然聪明,又怎能离间没有疑心的君主呢?

我曾评议义帝为天下的贤君。

单派沛公进入关中,不派项羽;

从众人中赏识卿子冠军,提升为上将。

不贤明能做到这样吗?

项羽假托义帝的命令杀了卿子冠军,义帝一定不能忍受。

不是项羽杀死义帝,就是义帝杀死项羽。

这是不等聪明人指点就知道的。

范增起初劝项梁立义帝,诸侯因此服从;

中途项羽杀了他,并非范增的本意;

那岂止不是他本意,还定会尽力谏争,不听项羽的。

不信他的话而杀掉他所立的君主,项羽怀疑范增,定是从此开始了。

当项羽杀卿子冠军时,范增跟项羽并肩服事于义帝,君臣的区分还没确定。

为范增设想,如果当时有力量杀项羽,就杀掉,不能就离开他,岂不是坚毅的大丈夫吗?

范增年已七十,合得来,就留下,不合就离开。

不在这时弄明离与留的利害分别,而想靠项羽成就功名,浅陋啊!

虽然这样,但范增,是高帝刘邦所畏怕的。

范增不离开,项羽就不会灭亡。

唉!

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于易水送人一绝(骆宾王)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8.第一首诗化用了《荆轲刺秦王》中荆轲所唱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牧《题乌江亭》以项羽自刎乌江的历史典故为背景,南宋著名女诗人李清照在《夏日绝句》这首诗里也曾以此为背景,写下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千古名句。

风萧萧兮易水寒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9.两诗所涉及的历史人物均是以失败告终的悲剧英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两首诗在主题思想上有何不同?

(7分)

骆诗前两句借易水送别,怒发冲冠的典故,表达诗人对荆轲的仰慕崇敬之情;

后两句借英雄不畏强权的高风亮节千载犹存,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激。

而杜牧针对项羽兵败自刎的史实,批评了项羽意气用事,惋惜他英雄事业归于覆灭,暗含讽刺,同时表明了包羞忍辱,百折不挠的精神。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不仁;

____________,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____________。

(《荆轲刺秦王》)

(3)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

(《荆轲刺秦王》)

(4)樊哙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

(1)因人之力而敝之 失其所与 

(2)皆白衣冠以送之 (3)为变徵之声 (4)大行不顾细谨 大礼不辞小让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

干涸的鸿沟,历史的裂痕

王剑冰

古人有话,生于苏杭,葬于北邙。

在邙山莽莽黄土之上,到处布满了高高低低的墓群。

这些墓群依次排列开去,似在诉说着那些尘埋的历史。

就在黄河岸边,邙山之巅,横向里现出一条沟壑,像谁猛舞利刃,在历史的深处划出一道裂痕。

这就是鸿沟。

曾经搅乱历史风云的鸿沟;

让人发无数联想的鸿沟。

这道沟,原口宽有八百米,深达两百米,原名叫广武涧,是战国时期魏国开凿的引黄济田的水利工程。

当时的场景让今人难以想象:

鸿沟的北面是滔滔的黄河,西南面则群山万壑。

沟中滚滚的黄河水深不可测,沟的四周万木丛生,百兽哀鸣。

其地势之险,是东西向的咽喉要塞。

有人说,当取天下之日,中原在所必争。

古往今来,中原多少战事如烟云过眼,唯鸿沟引出的故事成千古绝唱。

走进这个故事的两个人物,起先无甚大名,却胸有大志。

史有传闻,当以勾画万里长城的大手笔著称的始皇车队路过时,有两个人在赞叹之余,同时发出了不同的豪言。

一说:

“大丈夫当如是也!

”一说:

“彼可取而代之!

”说前一句的较工于心计,后来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说后一句的则少城府,鸿门宴放走了死对头,一把火焚烧了阿房宫,空做一场皇帝梦。

鸿门宴与鸿沟都是鸿字起头,本没有自然的联系,但总让人感到有某种天然的巧合。

鸿门宴之时,项羽大军40万,刘邦仅有10万。

项羽若依范增计杀掉狡诈多谋的刘邦,便不会再有后面的鸿沟之争。

偏偏项羽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失去了重要的一次机会,以致放虎归山,使之形成与项羽抗衡的军事阵营。

鸿门宴是项羽的一个败笔,鸿沟亦然。

项羽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其时是公元前202年,鸿沟西侧是刘邦的汉王城,东侧筑起项羽的霸王城。

项羽势强,两军对垒,可还是让刘邦滑了过去。

两个鸿字,让项羽有了终生的遗憾。

最终自刎乌江。

项羽毕竟是项羽,其如果过江而去,汲取教训,重整旗鼓,历史还不定如何写就。

但项羽的性格决定了他只能以这样的结局塑造自己的形象。

多少年后,一个忧婉的女子在一个梧桐更兼细雨的黄昏想起项将军,依然感叹不已:

“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李氏之类女子心目中的英雄,于刘项之间,非项莫属。

成者英雄败者贼,这贼的骂名,怎么也安不到项羽身上。

在两军对垒,楚军久攻汉军无果的时候,项羽支起了一口大锅,欲把刘邦的老父煮了。

而刘邦却耍起了无赖,说: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不知太史公如何得知血肉横飞的战场上,这等糅和着残忍与机诡的情节。

项羽太要名声和体面了,人家的老爹没有杀掉,还和刘邦在鸿沟平分了天下。

这在项羽来说可能是无奈之举,两年半的争斗中,刘邦已渐渐缓过劲来;

而对于刘邦,则是一种缓兵之策。

其一旦羽翼丰满,便想遮蔽整个中国了。

野心乘势,要比项羽来得十二分的凶猛。

最终导演了一场历史上最有感染力的话剧,这场“霸王别姬”,让天地为之动容。

当虞姬拔剑起舞,血别项羽,正是四面楚歌唱响之时。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英雄与美人,刀剑与热血,在那个凄婉之夜形成鲜明的对立。

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

这一笔是最有说服力的警言妙语。

有人要将长江变成第二个鸿沟时,毛泽东没听那一套,“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这一警觉与历史紧密相连。

刘氏建立汉朝之后,恐怕没有故地重游。

这里说不上是他的光荣呢,还是耻辱。

倒是多少年以后,一个叫做阮籍的人信马由缰,来到这里,看着早已是断壁残垣的古战场,不禁仰天长叹: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这声叹息由着狂舞的涧风,飞扬了数千年,对其的认识却莫衷一是。

那是个产生故事的时代,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

历史总是要向前发展的,不管是秦始皇精心修造的长城,还是刘邦与项羽利用的这条鸿沟,都不能阻挡住历史的风雨。

这风雨可以使长城颓毁,也可以将鸿沟填平。

现在,它们早已不再是深不可测,无法逾越了。

鸿沟看上去是那么普通,就像一条干涸的河道,完全没有当年的险要。

甚至让人想不出,这样的一条沟是如何能够将两支兵马分而拒之。

黄土漫漫,芳草萋萋,顺黄河而来的风,腾挪漫卷,似搅起阵阵马蹄和喊杀的烟尘。

(选自《艺术散文选萃》,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选取“鸿沟”这一有着丰厚底蕴的历史遗迹为观照点和情感生发点,将与之有关的历史掌故一一勾连。

B.作者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谈古论今,紧紧围绕对项羽的赞扬这一主线而展开。

C.作者在描绘历史场景,勾描历史人物或抒发深沉之思的时候才那样的挥洒自如,发于所当发,止于所当止。

D.文章开头与结尾两处的环境描写首尾呼应,虚实结合,既勾起读者对历史的回望和深沉思考,为全文营造了一种凝重的历史文化氛围,又勾连古今让人对历史的遗憾与公正产生无限的感慨和长久的回味。

E.霸王沽名,这一点在鸿门宴中有充分体现。

他“自恃高强而犹豫不定”,以致“放走了死对头”,“空做一场皇帝梦”。

假如没有鸿门宴这一事件,项羽不会以失败告终。

B项,应该为“围绕对鸿沟的感慨和思考这一主线”。

E项,“假如没有鸿门宴这一事件,项羽不会以失败告终”不对。

BE

(2)如何理解“鸿沟只是一个摆设,一个布景道具,然而,它又是煌煌史册中的神来之笔”?

(6分)

鸿沟只是历史上演绎过刘项之争的一处历史遗迹,却“曾经搅乱历史风云”,“让人发无数联想”。

(此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含意的理解。

首先明确此句是一个过渡句,承上启下,同时又是一个呼应句,呼应开头,然后综合此句前后内容,就可得出答案。

答出“曾经搅乱历史风云”得3分,答出“让人发无数联想”得3分。

(3)文章开头和结尾都运用了景物描写,试分析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何不同。

①前者意在引出作者对鸿沟的思考和联想。

②后者则给读者一种沉浸于历史而回味无穷的感觉。

(此题考查对文章艺术技巧的赏析鉴赏。

①只要答出“景物描写引出下文内容”就可计3分;

②答出景物描写能使读者对鸿沟的历史进一步回味、品味都可以计3分。

(4)文章中说“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联系文章分析,后人从鸿沟的有关故事中“品味”出了哪些内容?

(8分)

①虽说不以成败论英雄,但项羽自身的缺陷(疏于城府、自视甚高)决定了他最终会被排斥在古代帝王的名册之外。

②真正的英雄是能弃历史的缺陷、接受历史的教训,推动历史前进的人。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文章内容的概括,难度较大。

首先要明确“由鸿沟所派生出的诸多故事,足以让后人品味”是全文内容的一个收束句,是对全文内容的归纳,然后,根据题干“后人品味出那些内容”的要求,结合对第8段内容的分析,可以归纳出答案。

以上要点答出大致意思即可计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天地苍茫一根骨

司马迁的祠墓在陕西的韩城市。

祠内有他的塑像:

束高发,穿红袍,长眉入鬓,双目炯炯——那眼神,有穿透历史烟云的明晰和超凡入圣的穆然;

显著的还有那一袭长及心胸的须髯,给人一份文人的傲岸和学者的庄重。

据说,人受过宫刑,胡须会随之脱光,而这尊塑像,依然大须飘拂——这大概是民意使然了:

你皇上要把一个血性须眉变成一个不男不女的“太监”,可在我们老百姓的心目中,这个人依然是男子汉,顶天立地,气吞山河的男子汉!

仔细看,司马迁的塑像是稍稍有些斜的,头向北方偏着。

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北方的苏武庙,因为这位在北国牧了十九年羊的汉朝使臣,和司马迁是肝胆相照的僚友。

另一种说法认为,司马迁是在遥望李陵,这位大汉名将的被迫降敌,正是司马迁罹祸的原因啊。

我是倾向于后一种说法的,我甚至觉得“李陵之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是有某种必然性的。

不错,司马迁是一个有骨气有血性又才华横溢抱负远大的文人,这样的文人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社会的良心。

当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重创十万敌骑的消息传到长安时,汉武帝刘彻是笑眯眯的,公卿王侯们也纷纷“奉觞上寿”,好听话说得长乐宫的麻雀都似乎要变成翩翩起舞的宫女。

无料几天后,李陵终因矢尽粮绝,寡不敌众而被俘降敌。

消息传来,全朝廷都哑巴了,刘彻更是“惨怆怛悼”,脸吊得像经了霜的秋茄子。

“你们还有什么话说?

”朝堂上,刘彻目扫群臣。

群臣或面面相觑,诺诺唯唯;

或言李陵该千刀万剐,夷其九族不足以抵罪。

当刘彻对这样的看法眯目点头的时候,我们的太史公站了出来。

他说李陵平时克己奉公,身先士卒,有国士之风。

此次出征,孤军奋战,血染寒山,英勇可嘉。

降敌是一时无奈,日后有机会,他还会报效汉朝的。

“好你个司马迁,”刘彻震怒了,“你竟敢替叛贼说话,谁给你的胆量?

司马迁充其量不过是说了几句公道话而已。

然而,问题倒不在于公道话本身,而在于竟然有人敢于站出来说公道话。

社会良心和专制强权在这儿发生了深刻的矛盾。

在刘彻的心目中,作臣子的差不多是一群牛马狗,鞭子下驮拉耕作,唯主子鼻息是仰,哪里有你人模人样地站在我的对面说什么公道话的权利?

对武帝刘彻,司马迁曾经抱有幻想。

做太史令,他异常勤奋,总想博得武帝的欢心。

即使站出来为李陵辩护,也是见皇上满脸的“惨怆怛悼”,禁不住效一番“款款之愚”。

然而,残酷的现实粉碎了文人的天真,他终于明白了:

刚直不阿的书生和专横残暴的帝王是冰和炭、玉和泥。

于是,不再幻想不再幽怨,为了“草创未就”的《史记》,为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理想和事业,他咬牙吞血,毅然决然地走向了苦难,“就极刑而无愠色”。

至此,司马迁实现了一个转变,一个御用工具向独立人格的转变。

从此,一个书生走到了一个帝王,和这个帝王赖以存在的庞大体制的对立面。

你可以摧残我的肉身,但你摧不毁我的抱负;

你可以夺取我的生命,你却打不倒我的精神。

我就要谱写一部世上从来没有的大书,让这个民族记住司马迁,让这个世界记住司马迁!

也让你刘彻看看,什么是真正的文人,什么是文人的肝胆。

寒凝春华发,血沃劲草肥。

炼狱淬火,司马迁在提升精神的同时,成就了一根骨头。

好一根骨头啊!

即使面对一百个汉武帝,一千次酷刑,一万回磨难,这根骨头也不会酥软,绝不酥软!

(1)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5分)

A.标题“天地苍茫一根骨”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