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氮的氧化物.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71757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34.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 氮的氧化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二 氮的氧化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二 氮的氧化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二 氮的氧化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二 氮的氧化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专题二 氮的氧化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专题二 氮的氧化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专题二 氮的氧化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专题二 氮的氧化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专题二 氮的氧化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专题二 氮的氧化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专题二 氮的氧化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专题二 氮的氧化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专题二 氮的氧化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专题二 氮的氧化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二 氮的氧化物.docx

《专题二 氮的氧化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 氮的氧化物.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二 氮的氧化物.docx

专题二氮的氧化物

专题二氮的氧化物

一、氮气及氮的氧化物必掌握知识

1.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毒性

密度

溶解性

N2

______

______

______

比空气______

______

NO

______

______

______

比空气______

______

NO2

______

______

______

比空气______

______

2.化学性质

N2+3H2

2NH3

(1)氮气:

(2)NO与O2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NO2与H2O反应:

3NO2+H2O===2HNO3+NO。

3.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

(1)形成_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光化学烟雾;

(3)破坏臭氧层。

1.

颜色

气味

毒性

密度

溶解性

N2

无色

无味

无毒

比空气稍小

难溶于水

NO

无色

无味

有毒

比空气稍大

不溶于水

NO2

红棕色

有刺激性气味

有毒

比空气大

与水发生反应

2.

(2)NO+O2=NO2

3.

(1)硝酸型酸雨

(2)光化学烟雾

二、对应练习

1.对二氧化氮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氮不是硝酸的酸酐

B.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C.二氧化氮不是造成大气污染的气体之一

D.在通常状况下测得的NO2的相对分子质量是不准确的

解析:

3NO2+H2O===2HNO3+NO是氧化还原反应,NO2与HNO3中氮元素不是同价态,故B正确。

NO2属氮的氧化物,是大气污染气体之一,C不正确。

通常状况下,2NO2N2O4,两种气体同时存在,故D正确。

答案:

C

2.某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充分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

若测得氮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

2,则该氮的氧化物是(  )

A.N2O         B.NO

C.NO2D.N2O5

解析:

设氮的氧化物化学式为NxOy,则NxOy+2CO―→N2+2CO2,则x:

y=1:

1,即为NO,应选B。

答案:

B

3.2010年2月10日中国经济网发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一文中有如下一组数据:

工业废气中主要污染物

SO2

烟尘

NOx

粉尘

污染物产生量(万吨/年)

4345.42

48927.22

1223.97

14731.4

污染物排放量(万吨/年)

2119.75

982.01

1188.44

764.68

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SO2、NOx的大量排放会导致酸雨的发生

B.煤与石油的大量燃烧是造成SO2、NOx大量排放的主要因素

C.烟尘、粉尘属于固体污染物

D.人类活动产生的气态污染物能全部进入大气中

解析:

由表中数据知,产生气体污染物数量大于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数量,D错误。

答案:

D

4.将amLNO、bmLNO2和cmLO2混合于同一试管中,将试管倒置于水中,充分反应后,试管内气体全部消失,则a:

b:

c不可能是(  )

A.1:

1:

1B.2:

1:

1

C.3:

7:

4D.1:

5:

2

解析:

由以下反应:

4NO2+O2+2H2O===4HNO3

4NO+3O2+2H2O===4HNO3

可得c=

,然后代入可得结果。

答案:

B

5.2012年中国汽车销量大幅增长,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空气污染。

汽车尾气装置中,气体在催化剂表面吸附与解吸的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反应中NO为氧化剂,N2为氧化产物

B.汽车尾气的主要污染成分包括CO、NO和N2

C.NO和O2必须在催化剂表面才能反应

D.催化转化总反应为2NO+O2+4CO

4CO2+N2

解析:

根据题图可知,在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NO首先与O2反应生成NO2:

2NO+O2===2NO2①;NO2具有较强的氧化性,CO具有还原性,二者在催化剂表面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O2和N2:

2NO2+4CO

N2+4CO2②;反应①+反应②可得催化转化总反应:

2NO+O2+4CO

4CO2+N2,在此反应中,NO、O2是氧化剂,N2是还原产物,CO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A错误,D正确;N2不是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B错误;NO在常温下就可以和O2反应转化为NO2,C错误。

答案:

D

6.在一大试管中装入10mLNO,倒立于水槽中,然后慢慢地通入6mLO2,下面有关实验最终状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试管内气体呈红棕色

B.试管内气体无色,是NO

C.试管内气体无色,是O2

D.试管内液面下降

解析:

由方程式4NO+3O2+2H2O===4HNO3知余NO2mL。

液面上升。

答案:

B

7.

(双选题)如图所示,试管中盛装的是红棕色气体(可能是混合物),当倒扣在盛有水的水槽中时,试管内水面上升,但不能充满试管,当向试管内鼓入氧气后,可以观察到试管中水柱继续上升,经过多次重复后,试管内完全被水充满,对原试管中盛装气体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可能是N2与NO2的混合气体

B.可能是NO2气体

C.可能是NO与NO2的混合气体

D.只可能是NO2一种气体

答案:

BC

8.将3mol的NO2气体依次通入下列三个分别装有足量①NaHCO3饱和溶液,②浓H2SO4,③Na2O2的装置后,用排水法把残留气体收集起来,则收集到的气体是(同温、同压下测定)(  )

A.1molNO

B.1molNO2和0.05molO2

C.2molO2

D.0.25molO2

解析:

3NO2+H2O===2HNO3+NO由此可知有1molNO产生,有2molHNO3生成,根据HNO3+NaHCO3===NaNO3+H2O+CO2↑可知,2molHNO3与足量NaHCO3反应有2molCO2产生。

2CO2+2Na2O2===2NaCO3+O2

由此可知有1molO2产生

此时剩余气体为1molNO和1molO2。

用排水法收集时,发生如下反应:

4NO+3O2+2H2O===4HNO3。

由此可知最后剩余0.25molO2,故选D。

答案:

D

9.如图所示,当向试管内通入21mLO2时,最后试管中的液面仍在原来的位置,则原试管中NO体积为(  )

A.6mLB.12mL

C.16mLD.18mL

解析:

此类题可用NO和O2混合气体溶于水的关系式:

4NO+3O2+2H2O===4HNO3解题。

当V(NO):

V(O2)=4:

3时,混合气体完全与水反应,无气体剩余;当V(NO):

V(O2)≠4:

3时,可能O2剩余或NO剩余。

据题意可推知O2剩余,且剩余量与原NO体积相同。

设原试管中NO为xmL,则有4:

3=x:

(21-x),解得x=12。

答案:

B

10.某无色混合气体中可能含有Cl2、O2、SO2、NO、NO2中的两种或多种。

现将此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褪色;然后向剩余气体中通入空气,很快变为红棕色。

则下列对原混合气体成分的判断中正确的是(  )

A.肯定含有SO2和NOB.肯定没有Cl2、O2和NO

C.可能含有Cl2和O2D.肯定含有Cl2和NO

解析:

混合气体无色,排除红棕色的NO2和黄绿色的Cl2;混合气体通过品红溶液,品红溶液褪色,说明含有SO2;向剩余气体中通入空气,很快变为红棕色,说明存在NO,则可推知一定不存在O2。

故原混合气体中一定存在SO2和NO,肯定没有O2、NO2和Cl2。

答案:

A

11.某氮的氧化物是大气污染物之一,在一定温度和有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该氧化物与氨气反应只生成氮气和水,若生成的氮气和水的物质的量之比为5:

6,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A.NO   B.N2O3   C.NO2   D.N2O5

解析:

方法一:

通式法

可设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xOy,然后配平求解。

NxOy+

yNH3===

N2+yH2O

依题意有:

:

y=5:

6,x=y,选A。

方法二:

代入法

6NO+4NH3===5N2+6H2O①

N2O3+2NH3===2N2+3H2O②

6NO2+8NH3===7N2+12H2O③

3N2O5+10NH3===8N2+15H2O④

只有①式中N2和H2O的物质的量符合题意。

方法三:

原子守恒法

假设产生的N2和H2O分别为5mol,6mol,则反应物中应共含10molN原子、12molH原子和6molO原子。

由题意知H2O中氢元素全部来自NH3,氧元素全部来自氮的氧化物,N2中的氮原子分别来自NH3和氮的氧化物,则有

3H  ~  NH3  ~  N

3mol1mol1mol

12mol4mol4mol

因此氮的氧化物中应提供10mol-4mol=6mol氮原子和6mol氧原子,显然氧化物中N,O个数比为1:

1。

答案:

A

12.大气污染是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常见的大气污染分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二次污染是排入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物理化学因素或生物作用下发生变化,或与环境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生成新的污染物,如2NO+O2===2NO2就是二次污染,由NO2导致的污染就是NO的二次污染。

下列物质:

①SO2 ②NO ③NO2 ④HCl ⑤CO2,不易导致二次污染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④和⑤D.只有④

解析:

HCl和CO2性质稳定,不易再发生反应导致二次污染。

答案:

C

13.

(10分)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收集以下8种气体:

①H2,②Cl2,③O2,④HCl,⑤NH3,⑥NO,⑦SO2,⑧NO2。

(1)若烧瓶是干燥的,则由B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是________,若由A口进气,可收集的气体有________。

(2)若在烧瓶内充满水,可收集的气体有________,气体应由________口进入。

(3)若烧瓶中装入适量浓硫酸,可以用它来干燥的气体有________,气体应由________口进入。

解析:

(1)从B口进气是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若从A口进气则收集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用排气法收集的气体必须与O2不反应,且密度与空气密度相差较大。

(2)若用排水法收集,则气体必须不溶于水,应从A口进。

(3)若用浓H2SO4干燥气体,必须从B口进气。

对于同一个装置,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可能有不同的作用。

加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是思维训练的重要方面,是打破思维定势的有效方式。

答案:

(1)②③④⑦⑧ ①⑤ 

(2)①③⑥ A (3)①②③④⑥⑦⑧ B

14.2013年1月,我国多地发生了严重的雾霾天气,这种天气的形成与汽车尾气排放有关。

汽车尾气中常含有CO、NOx等气体,为减轻污染,一般汽车都加装了“催化净化器”,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污染的气体。

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实验室模拟汽车尾气处理,设计了下图所示装置(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

(1)装置(Ⅲ)的主要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停止加热,打开活塞K,放入适量氧气时,装置(Ⅱ)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套装置中有不完善之处,还应在装置(Ⅳ)后补充________。

(4)工业上常用纯碱液来吸收NOx,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O2+Na2CO3===NaNO2+NaNO3+CO2、NO2+NO+Na2CO3===2NaNO2+CO2。

现有标准状况下aLNO2和bLNO的混合气体恰好被200mLNa2CO3溶液完全吸收,则a、b应满足的关系为________。

Na2C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mol·L-1(不必化简)。

解析:

(1)CO和NO在催化剂和加热条件下转化为N2和CO2,CO2与澄清石灰水反应生成CaCO3而出现浑浊,所以装置(Ⅲ)的主要作用是检验CO是否转化为CO2。

(2)由于有部分NO没有转化为N2,向装置中通入空气时,装置(Ⅱ)中的NO与O2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

(3)由于尾气中仍残留未反应的CO、NO,所以该套装置应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4)根据反应2NO2+Na2CO3===NaNO2+NaNO3+CO2、NO2+NO+Na2CO3===2NaNO2+CO2可知,NO2和NO的物质的量之比应大于或等于1:

1,气体才会反应完全。

与NO2和NO反应的Na2CO3的物质的量为

mol,与NO2单独反应的Na2CO3的物质的量为

mol,故Na2CO3的总物质的量为

mol,c(Na2CO3)=

mol/L。

答案:

(1)检验CO是否转化为CO2 

(2)出现红棕色气体 (3)尾气处理装置 (4)a:

b≥1:

1 

15.某课外活动小组按如下图装置探究有关物质的性质。

(1)装置的气密性检查;关闭________,打开________(填“K1”、“K2”或“K3”),若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___,则装置气密性良好。

(2)实验验证NO化学性质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闭K2、打开K3,预期有“喷泉”现象,验证了另一种物质的化学性质。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关“喷泉”的叙述正确的是(填序号)________。

A.用手(或热毛巾)捂热烧瓶有助于引发“喷泉”

B.“喷泉”的形成说明烧瓶中的气体易溶于水

C.“喷泉”终止时烧瓶中几乎充满液体

D.最终烧瓶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1/22.4mol·L-1

解析:

(1)关闭K3,打开K1、K2,若装置气密性良好,则一段时间后储气瓶中水面不再上升。

(2)本实验验证了2NO+O2===2NO2,故烧瓶中应出现红棕色气体。

(3)“喷泉”现象表明烧瓶中形成负压,因而验证了NO2与水的反应:

(4)用手(或热毛巾等)捂热烧瓶,排出导管中的空气,使NO2与水接触起反应,烧瓶中形成负压从而引发“喷泉”,A正确;B不正确,这里验证的是NO2与水的反应。

C不正确,由于K2关闭,由上述反应可知烧瓶中液体约为烧瓶容积的2/3。

D不正确,若实验在标准状况下进行,且不考虑溶质的扩散,最终烧瓶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约为1/22.4mol·L-1。

答案:

(1)K3 K1、K2 储气瓶中水面不再上升

(2)烧瓶中出现红棕色气体 2NO+O2===2NO2

(3)

(4)A

16.如下图所示,室温下向盛有3.0mLNO的试管中缓缓通入1.5mLO2(所有气体体积均在标准状况下测定)。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观察到的现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终试管中剩余的气体是________,体积为________。

解析:

通入的O2与NO发生反应生成NO2:

2NO+O2===2NO2,所以看到有红棕色气体生成;生成的NO2溶于水:

3NO2+H2O===2HNO3+NO。

两个反应的总方程式为:

4NO+3O2+2H2O===4HNO3。

气体被消耗,所以看到试管内液面上升。

根据总反应方程式可以计算出,氧气全部反应,剩余NO的体积是1.0mL,NO为无色气体,这是可观察到的第三个现象。

答案:

(1)①通入O2后试管内气体变为红棕色 ②试管内液面升高 ③最后试管内剩余一种无色气体 

(2)NO 1.0mL

17.为了探究几种气态氧化物的性质,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

用三只集气瓶收集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气体,倒置在水槽中。

然后,分别缓慢通入适量氧气或氯气,如图所示。

一段时间后,A、B装置中集气瓶充满溶液,C装置中集气瓶里还有气体。

(1)如果装置A中通入的氧气恰好使液体充满集气瓶,假设瓶内液体不扩散。

①写出A中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该实验对工业上生产硝酸的启示是________。

②假设该实验条件下,气体摩尔体积为aL·mol-1,集气瓶中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

(2)实验前在C水槽里滴加几滴紫色石蕊试液,通入氧气前后,实验现象变化可能为________________;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

(3)溶液充满集气瓶后,在B水槽里滴加硝酸钡溶液,可能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所有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证明B水槽反应后溶液里有氯离子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①A瓶中发生的反应有:

3NO2+H2O===2HNO3+NO,2NO+O2===2NO2,总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NO2+O2+2H2O===4HNO3。

工业上利用二氧化氮与水反应制硝酸,为了使原料充分利用,不排放大气污染物NO,应向吸收塔(向二氧化氮中)通入足量空气,使氮的氧化物全部转化成硝酸。

②设A装置中集气瓶体积为VL,二氧化氮气体体积为VL,n(NO2)=

mol,最后充满液体,硝酸溶液体积为VL,c(HNO3)=

mol·L-1。

(2)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亚硫酸是中强酸,通入氧气反应后,生成强酸(硫酸),溶液红色变深。

(3)氯气在水中将二氧化硫氧化成硫酸,检验氯离子前要除去SO

答案:

(1)①4NO2+O2+2H2O===4HNO3;在吸收塔里充入足量空气 ②

mol·L-1 

(2)红色由浅变深;2SO2+O2+2H2O===2H2SO4 (3)出现白色沉淀;Cl2+SO2+2H2O===2Cl-+SO

+4H+,Ba2++SO

===BaSO4↓;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试管里加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待沉淀完全后,静置,取上层清液加硝酸银溶液,若产生白色沉淀,则说明原溶液中含有C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