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的互动.docx
《论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的互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的互动.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的互动
论特色学校与学校文化的互动
“童年的时候,我们在蛇口的沙滩上捉小鱼、小虾,放着风筝,听着浪花在耳边歌唱……但那些都是我们记忆当中的事了。
现在‘海上世界’周围的海都被填起来了,沙滩也没有了,那艘大船像被困在岸上的一条鱼,再也不能回到海里。
我们再也不能在那里的沙滩边嬉戏,也没有沙滩边调皮的海水舔我们的光脚丫了。
我们呼吁,请不要再填海了,让我们能真正地回到童年的沙滩上,找回美好的童年吧!
”
以上是写在深圳市南山区南油小学五
(1)班4位小朋友共同制作的题为《我们眼中的南山》调研报告结尾部分的一段话。
这份图文并茂的调研报告分为“妈妈眼中的南油小学”、“南山交通的变化”、“南山景点的变化”、“南山经济的变化”、“南山商场的变化”、“我们的呼吁”六个部分。
可以看出,4位小朋友在这份报告中很下了一番功夫,而且提出的问题也引人深思。
在南油小学的陈列室里,还收藏着数百份这一类主题各异的调研报告,如“找回错放的财富一一垃圾分类回收”、“家庭节约用电调查”、“神奇的蝌蚪”、“保护海豚”、“我喜爱的海洋动物”、“神奇的小蚂蚁”、“甲虫的天堂”、“理财与百分数”、“地震与逃生”等等,每一份报告都凝聚了南油小学师生及家长们的心血,每个报告后都有一连串动人的故事,南油师生的生活和未来也因这些报告而变得精彩。
当你走进南油小学的校门时,一股浓郁的“海洋气息”就会扑面而来:
象征着友善和美好的“海豚雕塑”、生机盎然的“热带鱼缸”、绚丽多彩的“海洋文化墙”、娇憨可爱的“海豚博士”……如果运气不错的话,碰上学校的社团活动日,你还能吃上“烹饪社团”亲手制作的蛋糕和其他美食,听到“琵琶俱乐部”合奏的美妙的古典音乐,看到“火凤凰舞蹈团”的劲舞表演。
在生机盎然的“生态林”旁边,一群满脸稚气的小朋友正在写生,他们就是“彩色梦绘画俱乐部”的成员们;在绿草如茵的操场上,“足球俱乐部”的小朋友们正在练习带球技术;而在学校的屋顶花园里,一群小天使正在专注地听老花工为他们讲述茉莉花的故事……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活跃着同学们的身影,每一个角度都成了他们展示自我的乐园,这令人不禁想起了大诗人歌德《浮士德》里面的名句:
“我愿意看见这样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自由的土地上住着自由的国民。
”
带着人类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记者采访了南油小学这一儿童乐园的总设计师、创造者和策划者――陈显平校长。
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对环境问题或环境教育产生兴趣的?
为什么会产生兴趣?
答:
我本身就是一个环保主义者。
我喜欢旅游,喜欢动植物,自然也就比较关注生态环境方面的问题。
我比较关注人们生活的质量,教育的最终目标无非也就是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的品质,也就是说,教育是作为个体的人追求自身幸福的手段,而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品质的高下则和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是,在狂妄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人类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却因对于环境保护的忽视和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了自身赖以生存的基础,如果人类不及时悬崖勒马,等待着人类的只有灾难。
因此,从小对儿童进行环境教育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2、您是什么时候提出“活动育人、绿色发展”的办学理念的?
这个理念在您心里酝酿了多久?
答:
我是2002年到南油小学当校长的,当时南油小学已已经是深圳市的绿色学校了。
作为一个“外来者”、“入侵者”或“陌生人”,我当时考虑的不是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强加在这所学校和她的师生头上;相反,我需要做的是怎么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本土化”,将自己的思想改造成适合学校的现状,并能有效推动学校向前发展的形态。
因为,你知道,一个学校的文化是缓慢地形成的,需要时间的沉淀;但一旦形成,你想一下子改变它,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一切决策应该建立在学校当前现实的基础上,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基于南油小学自身的发展基础,以及内涵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决定在“绿色”上做文章,在继承中进行创新,在继承中凸显创新。
当时刚来到这个新的环境中工作,一切都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思考和实践上的探索,“活动育人、绿色发展”的理念慢慢地在我心中成形了。
3、你当时是怎么在“绿色”上做文章的?
答:
当时学校的硬件设施不是很好。
但是,在硬件上可以发挥的空间有限,因此我觉得在重视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应该在软件上寻找突破口。
我想以创建省级绿色学校为“抓手”,来推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全面发展。
那时,我在想,到底“绿色学校”这一概念的内涵是什么呢?
是不是学校的绿化搞好了,就是“绿色学校”了呢?
显然不是的。
如果这样的话,只要哪个学校舍得在绿化上投入,每个学校就都是“绿色学校”了。
我更愿意从象征的意味上来把握“绿色”这个概念。
在我看来,“绿色”意味着开放、和谐、持续、高效。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绿色”是生命的绿色,而生命是一个“耗散结构”,生命的维持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生命必须使自身向外界环境敞开,通过与环境的对话、交流,与其他的生命体一起构成了一个多元、共生的和谐生态体系。
教育就是要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因为知识就是在这种对话与交流中建构的,人的精神生活的品质和丰裕程度也依赖于这种对话与交流。
首先,我得在硬件建设上将“绿色”的理念表征出来,而“绿色”理念的表达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主题为载体。
何况,学校要形成自己的特色,也必须有自己重点关注的“核心主题”,有了这个内核,才能像滚雪球一样不断拓展和突破自我,越滚越大。
此外,文化具有不同的层面和维度,既有看不见、摸不着但能感觉得到的精神层面,又有作为学校日常工作运作的正式规则的制度层面,还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层面,三者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缺一不可。
学校文化的建设首先需要确定的固然是精神层面,但在具体的操作与实施中却要从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入手,因为精神需要以一种看得见的方式体现出来。
为了寻找这个主题,我得先读懂学校和城市这本书。
由于深圳是一个充满海洋文化气息的城市,南油小学地处深圳后海之滨的南头半岛,是在沙滩上建起来的学校,老师和同学都对海洋有份特殊的感情。
于是,我决定以“蓝色海洋”作为主题,引领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与环境教育的发展,甚至整个学校文化的建设。
上面我也谈到过,不管什么知识,什么理念,落实到行动上都应该将它“本土化”,变成一种“地方性知识”。
我们以“蓝色海洋”为主题,就是基于这种“本土化”的考虑。
在我来到南油小学之前,学校就已经把海鱼引进了校园景观,也就是说,“蓝色海洋”作为主题不但是由于因地缘而形成的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可获得性的考虑,同时也是出于文化继承的需要。
由于不同的空间布局会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一个理想的学校环境设计应该充分地考虑和利用人与环境互动的机理,让每一块石头、每一棵树木、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产生影响。
出于这种考虑,主题确定好以后,学校先后投资500余万优化校园的整体布局。
2002年,学校聘请了专业公司对学校进行形象设计,设计了能体现“蓝色海洋”主题和我们的办学理念的校徽、校歌,并进行了校门整改、楼顶花园的改建、入门处的绿色广场、仿生树、开放式植物园、海豚大型雕塑、海洋文化大型壁画、咸淡水族馆、蓝色海洋主题文化走廊、体育文化墙等以“蓝色海洋”主题为主体的校园空间改造。
另外,校园种植树木花卉近200种、盆花430。
多盆,另有3个苗圃。
一年四季,校园里树木、鲜花争辉,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绿化覆盖率达到了86%。
怎么将这种“绿色”的理念贯穿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并且有效提升全校师生的生命品质与生活质量呢?
在我看来,最好的方式就是“活动”。
在我看来,“活动”不但是一种教育理念,而且是实现这种理念的手段。
阿伦特曾经说过:
“一切自由都是行动的自由。
”如果套用一下,可以说,“一切知识都是活动的知识”。
自有人类之初,即有教育,但那时却没有文字,那时的知识当然都是有关人类活动的知识。
有了文字以后,人们将在实践中形成的活动的知识纪录了下来,凝固为僵死的文本知识,发展到后来,也使学习和人类的活动或实践脱节了。
到了现时代,很多人心中的学习,尤其是发生在学校环境中的学习,仍然只是文本知识的学习,我们高考主导的教育体制所检验的,也是对僵死的文本知识的记忆程度,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以我们“活动育人”作为理念,就是要回到教育的原点,重建学校生活与社会及社会实践的联系,因为只有在“活动”中,才有真正的知识,知识就是通过人类的活动而建构的,知识是不确定的,书本上的符号并不等于知识。
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我们用“活动”和“活动串”的方式来组织、整合和重构学校的课程。
在我们学校,不论是学科教学还是综合学习,老师们都以“活动”和“活动串”的方式来架构。
传统的课程与课堂是纵向的等级结构,教师与教材作为神圣知识的化身,处于具有支配性的核心地位,信息是从教师与教材向学生单向流动的,学生被视为一个知识的容器或存储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不足,学生之间横向的对话与交流则处于被压抑的地位,往往被视为正式的学习过程中的干扰性因素。
如:
在课堂上,由于多种原因,很多学生会进行私下里的对话与交流,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上课“讲小话”,这种事情通常会被认为是课堂中的噪音和干扰性因素,不受欢迎,甚至要受到教师的批评与惩罚。
以“活动”和“活动串”来架构课程或课堂则不但要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对话与交流,而且更注重建立和重建学生之间横向的联系,并且通过活动重建学校生活与社会及社会实践的联系。
我们要让“讲小话”合法化,并且给学生们提供尽可能多的“讲小话”的机会和平台。
以“活动”架构的课程或课堂是具有多个节点的网状结构,它是一种低清晰度的课程和课堂,充满了不确定性和空白点,它同时是一种“召唤结构”,需要学生们自己去填补,需要他们的深度参与和跨学科的多方面综合智能的投入。
儿童的学习是通过建构世界(认知性实践)、人际交往(社会性实践)、完善自我(伦理性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
通过活动,我们构建了学校的“绿色课程”、“绿色课堂”和“绿色文化”。
4、能更具体地谈一谈贵校是怎么通过“活动”和“活动串”来构建学校的“绿色课程”、“绿色课堂”和“绿色文化”吗?
答:
首先,是在日常教育教学中以“活动”和“活动串”的方式来组织、整合和重建学校的课程。
我们的课堂具有“去中心化”、“情境化”和“生活化”的特点。
所谓“去中心化”,并不是说没有中心,而是中心的多元化,有多个中心,打破了那种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课堂结构和课程结构。
教师不再是唯一的“议程设置”者,他们引导和指导学生们设置自己的议题,并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去进行研究性学习,寻求解决这些议题的有效方式。
正因为这些议题是学生们自己设置的,所以才与他们自己的兴趣、爱好、日常生活非常贴近,才同时具有“情境化”和“生活化”的特点。
不管他们最后是否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式,通过这一寻找的过程,都确实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促进了他们学习方式的转变,提高了他们的思辨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上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作为教师,似乎更轻松了,其实却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它要求教师放下身段,将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尊重学生内外两面的生活,并对学生的心理有足够的了解。
给学生设置自己的议题的机会和权力并不等于放任自流,相反,教师的引导和指导比传统课堂更加重要了。
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教师在尊重学生犯错误的权利,给他们犯错误的机会,并让他们在通过“试错法”学习的同时,需要在适当的时候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错误、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错了、怎么纠正这个错误等等。
孔子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意思是说,~个人不到苦思苦想而想不通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想说而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
这个“启”与“发”的度非常难把握,一位教师水平的高低往往就体现在这种度的把握之上。
这种度的把握要求教师对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和关爱,不断地反思,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提高自己。
为此,我们学校也非常重视教师的专业成长。
我们的做法是以科研立校,在中青年骨干教师中,以课堂教学有效性为核心,以提升个人科研能力和学校科研综合实力为目的,以大学教授带编外研究生为主要形式的岗位研修活动非常活跃。
老师们在活动教学的科研上下了狠功夫,为了打造学校环境教育的文化特色,他们在每个学科中都挖掘环境教育的因素,并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有机渗透,让课程“绿色化”,同时,将活动育人与环境教育结合起来。
如:
我们的科技活动、英语节,就是以“蓝色海洋”为主题,我们学校自编自导的舞蹈“珊瑚姑娘”、“海之梦”,部深深地打上了海的烙印。
怎么以“活动”和“活动串”来组织课堂呢?
以我们学校某老师的一节音乐课为例:
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按自愿的原则分成合唱、指挥、配器、表演四组,每个组又推选出一名组长,居然将一堂音乐课变成了一场小型的音乐会,有组织、有主角,但每位学生都积极而又充分地参与,学生的合作、创新、主体性等等全都体现和表现出来了。
在每一堂课,老师们会给学生留出足够的交流与对话的探究时间和书面作业时间,在课前课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准备好足够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上,我们的原则是教师、学生与家长共同建设课程资源,要求贴近生活。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寻找素材。
在老师们的引导下,蛇口胜宝旺公司、南海石油开发公司、小梅沙海洋世界、杨梅坑潜水基地、红树林海滨公园、深圳市自来水公司等都成了同学们探究环境知识、实现自主教育的基地。
到目前为止,师生还共同编写了《深圳红树林生存状况考察》、《海上石油钻探与海洋污染考略》、《保护深圳海底珊瑚纪实》、《赤潮是怎样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