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老师们.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76365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7.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亲爱的老师们.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亲爱的老师们.docx

《亲爱的老师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亲爱的老师们.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亲爱的老师们.docx

亲爱的老师们

 

亲爱的老师们:

2012年留下的足迹是艰辛攀登的印证,展望未来,你我怀揣梦想继续上路。

值此新春之际,谨祝您——在新的一年有更大的进步。

 

当您沉浸在节日的愉悦中时,请不要忘记:

来到我们的网站,走一走,看一看,这里是我们学习的园地,进步的家园。

 

第二次作业:

解决问题方案,经过课程学习与交流研讨后,针对拟解决问题的新知识具体化为教学设计问题解决方案。

说明:

第二次作业是针对第一次作业提出的拟解决问题作出的问题解决方案,方案设计尽量运用培训所学知识。

要求:

内容原创,解决方案详细、可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茹文平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2.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 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

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

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方法二:

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

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

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

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

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

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

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

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

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

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知识的教学。

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

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

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

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

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

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

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

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

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著名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总结: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 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灯火试验)

  2. 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H2CO3====CO2+H2O (碳酸饮料)

  3. 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抹墙)

探究活动

  1.试设计家庭化学实验证明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存在。

  2.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0.03%,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4%。

怎样用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3.调查报告:

结合生活经验,查阅资料,试写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报告。

  4.讨论:

二氧化碳是如何造成温室效应的?

提示:

  1.将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导入到盛有石灰水的容器中,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2.略。

  3.略。

  4.略。

 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

物质构成的奥秘

赵树花

【教材分析】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

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

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

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学生在前面的单元里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会分析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

    2.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3.进一步认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感受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原子的构成,明确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教学难点:

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建立起原子的结构模型。

【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

展示水、铁的宏观物质图片。

学生:

观察,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说出分子原子的区别。

教师:

我们已经知道世界万物都都由分子或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关于原子,你还想探究哪些问题?

学生:

提出问题,交流。

(可能会提出的问题有:

原子是实心的吗?

原子能不能再分?

 原子的内部结构是怎样的?

原子有没有质量?

原子有多大……)

教师:

本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揭开物质构成的奥秘,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

学生想探究的问题大部分将在本节教学中通过探究活动中获得较满意的答案,这对于激发学生持续的探究欲望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环节:

认识原子的内部构成

教师:

十九世纪末前,原子一直被认为是坚硬不可分割的实心球体。

1897年, 汤姆生发现  了电子,从此叩开原子的大门,人们开始揭示原子内部的秘密。

之后卢瑟福通过实验证明原子有核,是原子核和核外电子两部分构成的。

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想象一下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是怎样构成原子的?

学生:

畅想,交流。

(可能有的猜想:

原子结构类似桃、杏等水果,原子核居于原子中心、原子核带正电,靠静电引力吸引电子……)

教师:

下面,我们跟随卢瑟福实验中的α粒子穿进原子内部去“刺探”原子内部的具体构成情况。

播放α粒子散射实验视频

学生:

观察,交流。

(实验中大多数的α粒子能顺畅地穿透金箔;少数粒子改变了原来的运动路线,发生偏转;极少部分粒子遇到了坚硬的不可穿透的质点,反弹回来。

教师:

你能试着对上述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吗?

以上实验的现象对你认识原子内部结构有何启示?

学生:

讨论分析、解释、交流。

充分想象原子的内部构成:

原子中有一个很小的核,原子核很小,但集中了较大的质量,并且带有正电荷,原子核外有很大的空间……

(设计意图:

首先给出科学研究成果:

原子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构成。

在学生充分想象原子内部构成后进行实验现象的分析,以此来纠正认识的偏差,感受原子核在整个原子中所占体积极小,所聚集的质量之大,初步建立起原子内部构成的空间模型。

教师:

展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原子核很小,它能否继续再分?

学生:

依物理所学知识回答。

(原子核还可以再分为质子和中子。

教师:

播放原子内部构成的动画,诱发学生想象原子的内部构成。

设问构成原子的三种基本微粒质子、中子、电子各有何特点?

不同原子的内部构成有何不同呢?

学生:

活动1——观察,分析。

以氧原子为例说明构成原子的粒子有几种,它们是怎样构成氧原子的。

(设计意图:

观察原子内部构成的动画演示,并以氧原子为例说明,对原子的构成有个完整的认识。

学生:

活动2——带着问题阅读教材,从图表中获得信息、处理、交流认识。

1、原子中存在带电的粒子,但它并不显电性。

其原因是……

2、原子由质子、中子、电子构成,不是所有原子核内都有中子。

3、在原子中质子数等于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

4、原子很小,但有一定质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设计意图:

这部分内容没有太大难度,可让学生自主归纳总结。

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培养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良好学习方法。

教师:

介绍核电荷数,组织交流与评价。

学生:

总结原子的构成情况以及核电荷数与质子数、电子数的关系。

第三环节:

了解原子的构成研究的科学史实

教师:

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历程。

学生:

观察阅读图片与资料。

教师:

实验证明质子和中子是由更小的粒子“夸克”构成有关夸克的结构和 性质仍有探索和研究中。

(设计意图:

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体会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认识必将不断完善。

.进一步认识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第四环节:

总结升华

教师:

本节学习后你对原子的构成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

回忆,从构成原子的粒子种类、带电情况、质量大小、所占空间大小、数量关系等方面交流。

教师:

展示氧、氮、碳的原子内部构成图片与数据。

学生:

依据板书中物质、分子、原子、原子核、核外电子、质子、中子间的关系,交流氧气、氮气、碳单质的内部形成。

(设计意图:

在相互交流、补充中完善本节的认知体系,充分感受物质构成的奥秘。

 【布置作业】

1.结合氢、氧原子的内部构成情况,说说它们是如何构成氢原子核氧原子的。

2.交流:

如果你是一个α粒子,你会如何介绍自己在氧原子内部看到的景象?

化学远程培训作业二

高春杰

教学环节

问题与活动

活动素材

设计意图

引入

找三名学生到黑板上书写碳和氧气的反应,铁和氧气的反应及磷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O2—

Fe+O2—

P+O2—

 

 

 

 

 

以简单常见的方程式板演找错从而引入化学方程式配平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方程式左右两边同一元素的原子个数必须相等)

学习配平的方法

用小黑板出示一些方程式让学生练习配平

你能从这些方程式的配平中找到规律吗(小组合作,组间竞赛,比一比哪个组写的又快又准确)

 

 

H2+O2—H2O

KClO3—KCl+O2↑

CH4+O2—CO2+H2O

C2H5OH+O2—CO2+H2O

C+CuO—CO2↑+Cu

C+Fe2O3—CO2↑+Fe

CO+Fe2O3—CO2+Fe

分类教给学生配平的方法,最小公倍数法,待定系数法,得氧法

配平练习

用所学方法配平下列化学方程式,小组商讨所用的方法是哪一种

KMnO4—K2MnO4+MnO2+O2

H2O—H2↑+O2↑

NaOH+CuSO4—Na2SO4+Cu﹙OH﹚2↓

CO+CuO—CO2+Cu

CO+Fe3O4—CO2+Fe

C2H4+O2—CO2+H2O

 

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每个方程式都应严格标明反应条件用来引起学生的注意

正确书写方程式

写出下列化学方程式,学生板演其他学生写好后纠正黑板上的错误之处

过氧化氢制取氧气;镁和氧气点燃生成氧化镁;电解水;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

检验学生的书写情况是否正确

 

 

有关科学方法教育

尹景彦

一:

挖掘每个实验探究过程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及层次

化学科学方法的内容不如化学知识的内容那么明确,因为教材是以知识的内容体系来表述的,而科学方法则以分散的形式隐蔽在知识的表述中。

所以掌握学科方法往往比知识学习要困难些。

因此则要求我们挖掘实验中每一部分隐含的科学方法,明确贯穿教学中的两条主线,明线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暗线是获得这些知识的科学方法。

一般情况下,探究性实验八个要素中均包含具体的科学方法。

探究性实验八要素中蕴含的科学方法

探究

要素

学生活动

科学方法

提出

问题

从日常现象和化学学习中,经过教师或同学启发,或独立地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且能清楚地表达出来。

观察法

表述法

猜想与假设

搜索原有知识经验,生成问题情境及其内部关系的初步理解,建立关于问题的猜想与假设。

预测、推理、演绎

形成假设

制定

计划

提出活动方案,设计调查或实验等具体探究活动的步骤、考虑特定的实验条件对实验的影响。

变量控制

进行

实验

积极参与完成实验操作

实验观察

收集

证据

通过观察、实验、调查、查阅资料等收集证据

测量、记录

数据处理

解释与结论

从信息材料和事实出发,按照一定的理论、逻辑方法来推理变量之间的关系,经过加工与整理,对假设做出判断,得出结论。

分类、图表

科学抽象、模型化、归纳分析、综合等

反思与评价

对探究结果、探究过程进行反思,做出评价

反思

表达与交流

用口头、书面等形式明确表达探究过程、活动及结果,发表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意见。

交流

 上述基本过程和科学方法教育的内容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模式,而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应用,不仅顺序可以调整,内容也可以增减。

二、以一种方法为中心带动其它方法的展开

我们不可能每一种方法在每一个实验中都去发费同样的力气,可以尝试着以一种或几种科学方法为中心,带动科学方法的全面展开。

有些科学方法的应用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其它的科学方法,如假说方法就包含了提出假说和验证假说两个环节,提出假说时可以采用归纳提出假说、类比提出假说和演绎提出假说,而验证假说更是可能用到如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抽象、综合、模型、移植、比较等。

因此如果在某一阶段以假说方法为科学方法教育的中心,无疑使学生在感受科学方法时有一条清晰的思路。

而不会面对众多的方法,无所适从。

在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中,还可以把化学实验内容和相关重点教育的科学方法编制成具体的学习问题。

让学生有章可循。

如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可以把大实验划分成:

①探究药品的选择②探究气密性检查③探究检验二氧化碳存在。

④探究气体收集方法。

科学方法教育在不同的阶段可以有不同的中心,需进行若干阶段后才能较全面、深入开展。

它不像化学知识学习的效果那样明显,需要积累。

只有当学生的科学方法学习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发生飞跃,认识程度明显提高。

对学生科学方法学习的这种“非线性进步”,事先要有预见,因此,在设计探究性实验方案时,应该注意:

⒈设计的实验应有层次,梯度,难易适中。

若设计的实验难度过小,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若设计的实验难度太大,学生又不知如何去做,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和学习的主动性。

⒉教师要根据学生知识、技能、已掌握的科学方法,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教学尽可能贴近学生,适合学生。

三、创设探究性情境

由于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处于形成时期,不及形象思维那样发达。

他们学习科学方法的过程,通常是由无意识、潜意识、朦胧意识逐步发展到清晰意识、自觉意识;由获得科学方法的印象、形成感性的经验,逐步发展到形成理性的认识(有关的观念和科学方法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形成对科学方法的喜爱,形成科学方法意识,形成应用科学方法的技能、定势和能力。

所以科学方法的学习同样需要产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习的欲望、好奇心以及思维活动,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体验和探索,形成探究的兴趣,对情景的结果有着积极的探究欲望。

因此怎样强调情境的重要性都不过分。

在实验教学中创设探究性情景首先应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和选择各种化学实验教学情景素材。

通过多种途径收集素材、积累必要的信息,是创设探究性实验教学情景的基础。

情景素材的收集应是平时多注意从一些杂志图书中收集必要的信息,从这些具有一定权威的杂志图书中,我们可以挑选一些当代化学学科前沿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把这些收集起来,为以后实验教学中作为创设情景的素材。

探究情景素材的选择应与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相匹配,只有结合实验教学的内容和目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情景,才能达到实验探究的最佳效果。

探究情景的创设尽可能从生活中来。

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的情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情景才能更引起学生的注意。

如:

①探究制作过滤器及过滤时的注意事项,设置的问题为过滤混有少量泥沙的氯化钠溶液,看谁用的时间最少,看谁得到的溶液最清澈。

②探究加热时应用酒精灯火焰的哪一部分?

设置的问题是加热3mL的水,看谁用的时间最短?

还可以把探究实验本身作为情景来创设更深入探究的情景。

通过实验中产生的各种现象来作为情景,更深入地来通过设计实验来研究这种现象。

这种情景的创设使实验的探究分为一层一层的研究,以致得到最终的问题解决。

探究性实验的情景创设呈现方式可以运用多种的形式和手段,生动活泼是化学实验情景创设的标准。

这些形式包括:

基础化学实验、化学问题、小故事、科学史实、新闻热点、仪器实物、图片、线图、模型、影像资料和互联网等。

呈现的手段包括:

投影仪、录像机、电视机、电脑及多媒体技术等。

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使情景的呈现集色彩、图像、声音、动感等多种特点于一身,使学生有置身其中的感觉。

形式的选择上,教师不能单一地追逐形式的新颖性、先进性和多样性,更重要的应考虑教学的目的和意义上如何有效实现。

四、选举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科学方法的专题教学

科学方法的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做一两个实验,学生就能学会的。

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样,需要结合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反复学习、体会、运用才能巩固。

因此在教学中要采取渗透、潜移默化的方式,不要奢望一劳永逸,根据实验内容精心设计,有梯度并适当反复地选举有代表性的实验进行科学方法的专题教学。

例如在学完“探究蜡烛的燃烧”、“酒精的燃烧”和“氧气的化学性质”后,可就“观察的方法”进行专题教学;而提出假设、检验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可以选举“实验室制取氧气催化剂的探究”、“分子的运动”、“质量守恒定律”来进行专题;比较法可以就“盐酸与硫酸”、“氢氧化钠与氢氧化钙”等来进行专题。

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不是靠死记硬背前人的结论,而是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来获得的,从而形成思维定势。

五.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科学方法的总结与反思

反思是学生对思维过程的一个明显段落或对课题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审慎的批判性回顾、分析和检查。

一方面,反思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监控,了解自己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

同时,反思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另一方面每个学生各有不同,这种不同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资源,通过总结与反思,能够引起学生进一步思维,促使学生从多角度对知识与科学方法进行建构。

对探究过程的感受和体验的总结,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不同的观点可以引发学生灵感的迸发,有时还会有意想不到的结果,同时还可以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概括化,使学生感受的科学方法清晰化。

将科学方法内化为自己的方法,将科学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开发和利用科学资源帮学生建立科学概念

 张晓兰

案例一:

《燃烧与灭火》(人教版)中老师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白了燃烧需要可燃物和氧气之后,开始通过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燃烧还需要一定的温度。

师:

我们刚才研究了燃烧需要可燃物和氧气,有了可燃物和氧气就行了吗?

生:

不行

师:

老师手中拿着一根火柴,出示给学生看。

师:

能自已燃烧吗?

生:

不能

师:

怎样才能燃烧呢?

生:

点燃或者磨擦!

师:

点燃和磨擦起到什么作用呢?

生:

提高温度。

接着,为了证明燃烧需要一定的温度,让学生做了一个火柴在铁盘内加热燃烧的分组实验。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并没完全理解一定的温度。

望着一双双迷惘的眼睛,老师又安排了一个由学生操作的演示实验——在铁盘中放入一定量的食油,然后将铁盘放在铁架台上加热,20秒的时候用火柴去点,不能燃烧……。

师:

为什么还没烧起来呢?

生:

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温度!

再过10秒再点一次。

师:

能烧了吗?

生:

还是没有。

师:

为什么还没有燃烧呢?

生:

没有达到一定的温度。

再过一会儿,用火柴去点,烧着了!

也就是说达到了一定的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