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18877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99.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市级联考湖南省怀化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解析版

 

怀化市中小学课程改革教育质量监测试卷

2019年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第II卷第42-46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I卷

一、选择题:

本题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商代末期,有两位王后在死后仍然享有很高声誉,人们建庙宇来纪念她们;商代以后,王后和公主不再拥有纪念性的庙宇,她们被记得,多数是因为她们卓越的丈夫。

这一变化反映了

A.夫权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占据主导

B.重视母系血缘容易导致政治腐败

C.西周礼乐制度排斥母系血缘关系

D.神权与父系血缘存在着必然联系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这体现了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衰落,夫权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占据主导,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错误,重视母系血缘和政治腐败没有必然联系;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代之后女性地位的变化,并未表明西周礼乐制度排斥母系血缘关系;D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商代之后女性地位的变化,并未表明神权与父系血缘存在着必然联系。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下表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

座),据此表呈现的变化可推断出

A.社会安定导致疆域不断扩大

B.长江流域已经占据经济优势

C.地方行政体制出现重大调整

D.行政区划以人口基数为依据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从东汉后期到唐朝前期,黄河流域的人口大量南迁,所以黄河流域的县数减少,长江流域的县数增多,这表明行政区划以人口基数为依据,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长江流域县城数量的变化,并未涉及疆域的变化;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可知,唐前期黄河流域的县城数量仍然超过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尚未占据经济优势;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县城数量的变化,并未涉及地方行政体制的调整。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南宋和元朝都没有抑制商业发展,相反,两朝均重视商业。

宋元时代商人的地位已经非常之高,宋代的商人已经不再被视为低人一等,而在元代,商人参政终于成为普遍的现象。

这是由于

A.重农抑商观念的彻底改变

B.统治者巩固统治

现实需要

C.市坊界限已经被完全突破

D.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宋代受到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

威胁,政府军费和官府开支浩大,每年还要负担沉重的“岁币”,不得不想方设法开辟新的财政来源,因而更加重视商业贸易,元朝时期处于统治地位的蒙古游牧贵族和色目上层向来注重商品交换,所以这一现象的出现正是由于统治者巩固统治的现实需要,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自商鞅变法之后到清朝重农抑商政策一直存在,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基本国策,没有发生彻底改变;C选项错误,市坊界限的完全被打破是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D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结构中农业一直是居于主导地位,手工业和商业处于附属地位,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4.明朝洪武三十年(1397)颁布的《御制大明律》规定:

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得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官民之家,容令装扮者同罪。

这反映出

A.乐人的社会地位十分低下

B.戏剧的表现形式受到限制

C.文化政策受理学影响加深

D.法律己覆盖社会各个阶层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凡乐人搬做杂剧戏文,不得装扮历代帝王后妃、忠臣烈士、先圣先贤神像违者杖一百”结合所学可知明朝政府对思想文化进行严格的控制,体现了理学思想的影响,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对乐人扮演角色的限制,并未涉及乐人社会地位的变化;B选项错误,法律限制的是扮演的角色,不是戏剧的表现形式;D选项中“各个阶层”的表述过于绝对,材料并未体现。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近代中国,民族主义蓬勃兴起,梁启超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他较早地将西方关于民族、民族主义的界说引进思想界,而且将引进传播与创新相结合,赋予民族、民族主义更科学的理性精神、更具东方特色。

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

A.梁启超的民族思想源于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

B.梁启超的民族思想完全服务于维新变法运动

C.满清的专制统治是近代民族思想产生的根源

D.梁启超是将民族一词引入中国思想界第一人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他较早地将西方关于民族、民族主义的界说引进思想界,而且将引进传播与创新相结合,赋予民族、民族主义更科学的理性精神、更具东方特色”结合近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可知,近代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梁启超的民族思想体现了救亡图存、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中“完全”一词表述过于绝对,错误;C选项错误,近代民族思想产生的根源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梁启超是将民族一词引入中国思想界第一人。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近代中国,变革社会经济始终吸引着先进阶级的代表人物和以变革社会为己任的志士们的目光,这些变革都不同程度地冲击了封建经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但这些都未能打通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通道,其主要是由于

A.近代统治者思想的固化

B.西方列强侵华战争的阻断

C.近代化的方案繁杂多变

D.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制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阻碍中国近代经济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因此D选项正确。

AB选项都是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具体体现,排除;C选项错误,近代化的方案繁杂多变不是阻碍中国近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7.解放战争某时期,人民解放军采取重大军事行动,将战争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这样,东可进退长江、威胁京畿,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

此次军事行动

A.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B.解放了长江以北广大地区

C.扭转了解放战争

态势

D.结束了国民党大陆的统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将战争由‘内线’作战转为‘外线’作战,这样,东可进退长江、威胁京畿,西可直出汉水、大巴山,叩击川东门户”结合所学可知,这次军事行动指的是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扭转了解放战争的态势,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不是战略决战的序幕;B选项错误,淮海战役的胜利,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D选项错误,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大陆的统治。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8.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时间里政府却推行“相对抵制城市化”方针。

1960年发展到完全反城市化,确定当时重要政策是减少城镇人口。

此间中国城市化进程缓慢的主要原因是

A.建国初期的经济崩溃造成生产力水平低

B.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使城镇居民粮食困难

C.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的干预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阻碍了城市化进程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抵制城市化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最主要的原因是建国之后我国逐步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进行强有力的管制。

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经过建国初的国民经济恢复运动,我国的经济已经开始走上正轨,生产力水平提高,不是建国后长时间抵制城市化发展的原因;B选项错误,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也是由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不是造成新中国成立后长时间抵制城市化的主要原因;D选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不是造成新中国成立后长时间抵制城市化的主要原因。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9.陪审法庭是雅典民主制的支柱,是雅典最为重要的司法机关。

法律是陪审员判案的首要标准,除了法律之外,陪审员也会受到一些非法律因素的影响,比如关注诉讼人的人品、对城邦的贡献等,这体现了

A.司法过程中的民主理念

B.特殊案件

正义和公平

C.法律兼顾不同群体利益

D.法律体系已经完备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除了法律之外,陪审员也会受到一些非法律因素的影响,比如关注诉讼人的人品、对城邦的贡献等,由此可以看出在陪审法庭执行的过程中会对陪审员的要求有一些其他的规定,这是为了应付特殊案件的审判尽量做到正义和公平,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的重点是强调在司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而不是强调民主理念;C选项错误,材料不是在强调特殊利益群体,而是强调一些特殊的案件;D选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得出法律体系已经完备完善。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19世纪50年代,英国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明确其职责是执行当时政府的政策,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

之后,欧美其他国家都先后建立了文官制度,文官只对法律或法定职权负责,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

这一变革

A.是西方民主制改革的根本

B.阻碍了西方民主政治发展

C.充分体现分权制衡的特征

D.保证了施政措施的连续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各国先后建立了文官制度,规定了文官的职权与责任,不受政党进退的影响,有利于保证政策措施的连续执行,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西方民主制改革的根本在于权力的分配与制约,材料未体现;B选项错误,文官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发展;C选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制度对施政过程的影响,没有体现权力的制约关系。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1.2017年8月4日新华社电称:

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上周接近全票通过一项针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三国的制裁法案,断绝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

尽管不满,特朗普于8月2日还是签署了这项法案,并发表了一份怨气十足的文字声明。

美国国会此举

A.使分权制衡的原则遭到破坏

B.行使了宪法赋予国会的职权

C.使立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

D.削弱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美国国会参政两院近全票通过了一项提案,断绝了总统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此举体现了宪法赋予国会的职权,符合宪法规定,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国会的行为符合宪法规定,体现了分权制衡原则;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立法权对行政权的制约,符合宪法的规定,不能说明立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上;D选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国会对总统权力的限制,并没有降低联邦政府的行政权。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中国发起成立的亚投行宗旨是:

(一)通过在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促进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财富并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二)与其他多边和双边开发机构紧密合作,推进区域合作和伙伴关系,应对发展挑战。

其股本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说明

A.区域经济发展已事关区域外国家

B.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已经遍及全球

C.帮助亚洲发展是各国的根本目标

D.设立多边开发机构已经成为潮流

【答案】A

【解析】

【详解】依据图表信息可知,亚投行不只是由亚洲国家投入资本,还有很多的欧洲国家,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关乎到区域外国家。

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中“遍及全球”的说法表述过于绝对,错误,材料也并非主要体现中国经济的影响;C选项错误,各国的根本目标仍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身国家利益的需要,不是帮助亚洲的发展;D选项错误,材料仅涉及了亚投行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设立多边开发机构已经成为世界潮流。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代是传统法转型的时期,立法指导思想上与秦朝分野,无论是在思想意识上还是法律制度中都体现出法律制度发展进程的文明趋势,诸如文景时期的“刑罚制度的改革”(废除肉刑)武帝时期的“经义决狱”、“秋冬行刑”,体现了统治者的慎刑思想和恤刑政策。

汉惠帝曾下诏令:

“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

”彰显了“矜老恤幼”的原则。

这些政治与法律举措,对以往的法律价值体系产生了极大的撞击与震撼推动了法律的文明进程。

……“录囚”又称“虑囚”,是汉代法律文明的又一标志性的建筑,录囚制度始建于汉武帝时期。

据《后汉书——百官志》载,汉武帝时规定,州官“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郡太守每年秋冬时派员至所属各县,“案讯诸囚,平其罪法”。

据《汉书•隽不疑传》载:

“每行县录徒还,其母辄问不疑:

‘有所平反,活几何人?

¨,可见西汉时录囚已经成为法律定制,这其中不乏蕴涵着慎刑、公正、护法、救济、人道等正义价值。

——摘编自孙英伟《汉代法制中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西方法治,无论是理念还是制度,都源于人们对人生意义、价值的认知和关怀。

古典的法治理念和学说脱胎于希腊时期人文思想的襁褓。

而近代法治的生成又得力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的张扬。

人文精神的理性追求奠定了近代法治主义的思想基础;人文精神对人的深切关怀唤起了人们的法律信仰;人文精神内在的自由平等精神锁定了西方法治的价值取向。

……这种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正如马克斯•韦伯为我们揭示的那样,任何一项事业的背后都存在某种决定该项事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精神力量。

西方法治传统背后深藏着决定其发展方向和命运的精神力量就是西方社会的人文精神。

——摘编自汪太贤《人文精神与西方法治传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法律制度发展进程文明趋势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异同。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法律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答案】

(1)表现:

①体现了统治者的慎刑思想和恤刑政策。

②显示了“矜老恤幼”的原则。

③“录囚”制度中蕴涵着慎刑、公正、护法、救济、人道等正义价值。

(2)异同:

同:

①都以秩序和正义为价值目标;②立法技术落后,较野蛮,都存在着同态复仇,都对肉体的刑罚有一定的血腥;③自然法思想,依附于神力来号令众人信服;④都体现了一定的人文精神。

异:

①法律内在精神上: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把法仅看成是禁止性规范,是惩恶的工具;西方法律文化把法看成是目的、权利、管理。

②法律的价值取向上: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追求秩序与和谐的取向;西方法律文化憧憬自由和正义的取向。

③法律与权力关系上: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人治主义,权大于法;西方法律文化的法治主义,以法治权。

④法律的原则上: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义务本位,重群体;西方法律文化中的权利本位,重个人。

⑤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关系上: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礼法结合”,法与道德、法与政治不分;西方法律相对分化、自治和独立性。

⑥法律体系的内在结构上: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诸法合体”,实体法与程序法不分;西方法律注重形式的合理性,注重法律公法与私法的划分,注重实体法与程序法的分立。

⑦法律实施的运作机制上:

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司法与行政不分”;西方法律文化中的司法独立,法律职业化、司法程序化。

(3)价值:

在于维系社会秩序,具有明示、预防、规范的作用;具有扭转社会风气、净化人们的心灵、净化社会环境的社会性效益。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文景时期的‘刑罚制度的改革’(废除肉刑)武帝时期的‘经义决狱’、‘秋冬行刑’,体现了统治者的慎刑思想和恤刑政策。

”、“‘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满十岁,有罪当刑者,皆完之。

’彰显了‘矜老恤幼’的原则”、“西汉时录囚已经成为法律定制,这其中不乏蕴涵着慎刑、公正、护法、救济、人道等正义价值。

”结合所学可从慎刑思想和恤刑政策、“矜老恤幼”的原则、“录囚”制度中蕴涵着正义价值等角度概括汉代法律制度发展进程文明趋势的表现。

(2)依据材料一中对汉代法律制度发展进程文明趋势的表现的概括。

材料二“而近代法治的生成又得力于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或人道主义的张扬。

”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中西方法律文化的相同点是都以秩序和正义为价值目标;立法技术落后,较野蛮,都存在着同态复仇,都对肉体的刑罚有一定的血腥;自然法思想,依附于神力来号令众人信服;都体现了一定的人文精神;然后对比材料一、二结合所学从法律内在精神、价值取向、权力关系、原则、社会规范关系、内在结构、运作机制等方面概括中西方法律文化的不同点。

(3)依据材料及上述问题的作答结合所学从维系社会秩序,具有明示、预防、规范的作用、具有扭转社会风气、净化心灵、净化社会环境的社会性效益等方面简述法律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思想市场的思路告诉我们,与科技相关的制度可能对于长期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欧洲分裂而又统一的特征削弱了对于新思想的抑制,并为新思想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这助力了科技方面的积淀,并最终引向了工业革命和持续增长。

而中国大一统的传统则使得中国的个体知识分子缺乏足够的安全和创新激励,当帝国政府在创新方面转向保守之后,中国的科技创新也就衰退了。

——乔尔•莫基尔【美国】《李约瑟之谜与东西方分途——从科技史视角看大分流》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观点,自拟主题并加以阐释(要求:

观点明确、中外对比、阐述合理。

【答案】示例一:

观点:

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的发展。

阐释:

19世纪中期完成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发明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欧洲经济快速发展;而中国清王朝面对世界大潮,实行的是“中体西用”,不愿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缺乏科技创新的土壤,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潮流。

20世纪初完成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欧洲经济再次出现飞跃;中国不但未能抓住辛亥革命成功带来的战略机遇,反而陷入新的混乱,国无宁日。

中外历史的史实,说明了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制度对长期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示例二:

观点:

思想解放促进科技创新。

阐释:

欧洲启蒙运动的发展,解放了思想,打破了教权主义、专制主义的束缚,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欧洲先后完成了两次科技革命;与此同时,中国“闭关锁国”的局面虽然被打破,但统治者仍然顽固坚持“中体西用”观念,没有完成工业化的任务。

可见,思想的解放与封闭,对科技创新有着截然不同的效应。

【解析】

【详解】

(1)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材料中提出一个观点,自拟主题并加以阐释。

依据材料“思想市场的思路告诉我们,与科技相关的制度可能对于长期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可得出“科技创新带动经济的发展”的观点。

然后结合所学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缺乏科技创新的土壤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等角度说明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制度对长期的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还可依据材料“欧洲分裂而又统一的特征削弱了对于新思想的抑制,并为新思想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这助力了科技方面的积淀,并最终引向了工业革命和持续增长。

”可得出“思想解放促进科技创新”的观点。

然后结合所学从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晚清统治者仍然顽固坚持“中体西用”观念,没有完成工业化的任务等角度说明思想的解放与封闭,对科技创新有着截然不同的效应。

要求观点明确、中外对比、阐述合理。

(二)选考题:

共25分。

请考生从二道地理题、三道历史题中每科任选.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题计分。

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役制度。

军人按均田令受田,免除租调,平时生产,每年有一定的时间轮番宿卫。

府兵需要自备一部分装具和兵器,因为可以分配到足够的土地,有一定的经济保证,能够以优良的装备出现在战场上。

材料二自(唐)高宗以后,国有土地不足,立功将士又日益增加,使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经济地位就无法得到有效保障,难以自备资粮和武器服役,国家不能保证按规定加以奖赏,打击了军人的战斗积极性。

中唐以降,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免除了兵役,部分地分担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

——摘自杨宁一:

《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唐朝兵制改革的原因和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募兵制可能导致的问题。

【答案】

(1)原因:

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的基础上的,它的实施是因为有均田制的保障。

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难以为继,被募兵制取代成为必然。

意义: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兵役和徭役负担;士兵成为职业军人而没有后顾之忧;军事力量得到了增强。

(2)募兵制实现了职业军人和专门将领的结合,容易形成军阀势力;事实上,当时唐朝的藩镇割据已经比较严重,募兵制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了唐朝中央的统治。

【解析】

(1)问,原因,材料一“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役制度”,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上的;材料二“自(唐)高宗以后,国有土地不足,立功将士又日益增加,使府兵得不到足额田地”,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难以为继。

意义,材料二“在很大程度上使农民免除了兵役”,因此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兵役和徭役负担;“士兵由朝廷招募而来,长期服役,军器衣粮均由朝廷供给”,士兵成为职业军人而没有后顾之忧;“一旦为兵,终身仰食官府,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2)问,募兵制可能导致的问题,材料二“由专门将领统御,改变了府兵制下将不专兵,兵不识将的现象”,容易形成军阀势力;结合唐朝后期藩镇割据比较严重的史实,募兵制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了唐朝中央的统治。

【名师点睛】

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一问,唐朝兵制改革的原因,材料一很明显的能找到“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紧密结合的兵役制度”,材料二“中唐以降,募兵制取代府兵制”可以看出前面内容也是原因,进行归纳即可;意义:

应从“中唐以降,募兵制取代府兵制”以后的内容总结,兵制改革作用一般都有增强军事力量、增强战斗力的作用。

第二问,根据材料中兵制改革后的内容思考回答,募兵制可能导致的问题也要联系唐朝后期的具体历史知识回答,不能只局限于材料。

16.材料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之后,巴尔干同盟等战胜国在伦敦召开和会,商讨对占有的原奥斯曼帝国领土的利益瓜分。

德国和奥匈帝国利用巴尔干同盟内部的矛盾,极力煽动保加利亚反对其他盟国。

1913年6月29日,在德奥的煽动下,保加利亚突然向塞尔维亚和希腊发动进攻。

不久,罗马尼亚和门的内哥罗两国和奥斯曼帝国相继参战反保同盟。

07月29日,保加利亚国王斐迪南一世被迫求和。

反保同盟的要求基本得到满足,保加利亚则丧失了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获得的大部分领土。

经过这次战争,塞尔维亚实力大为增强,阻碍了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人民要求与塞尔维亚合并,必然引起奥塞之间的冲突;俄国则借由塞尔维亚插手巴尔干半岛事务,奥塞冲突不可避免地要导致协约国和同盟国两大集团的军事冲突。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致使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根据材料,概括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影响。

【答案】

(1)原因:

巴尔干同盟内部的矛盾;德国和奥匈帝国的插手;奥斯曼帝国企图收复失地。

(2)影响:

塞尔维亚和奥匈帝国矛盾激化;大国插手巴尔干半岛,加剧了形势的紧张;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民族运动,最终成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德国和奥匈帝国利用巴尔干同盟内部的矛盾,极力煽动保加利亚反对其他盟国。

”、“罗马尼亚和门的内哥罗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