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194043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62.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5页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5页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5页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5页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5页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5页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5页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5页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5页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5页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5页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5页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5页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5页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千古才情万古对.docx

千古才情万古对

【引用】千古才情万古对1

本文转载自探花戏墨《千古才情万古对1》

王羲之巧制防盗联①

①有不少人对王羲之写对联的传说提出质疑,认为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代,连唐人说的“近体诗”都还没有雏形,哪会有春联?

既无春联,当然就不会有王羲之写春联的事了。

这种观点当然是从现有史实、记载及分析提出来的。

但又有证据证明,春联的起源,远早于第一副春联的史书记载。

在福建省《福鼎县志》和《霞浦县志》中,发现有咸通、乾符(公元860—879)年间的3副对联。

其一是林嵩未第时在福鼎县礼岙“读书草堂”悬的一联:

大丈夫,不食唾余,时把海涛清肺腑;士君子,岂依篱下,敢将台阁占山巅。

另两副是陈篷(号白水仙)家居霞浦县后崎时题的两副居室联。

其一为:

竹篱疏见浦;茅屋漏通星。

其二是:

石头磊落高低结;竹户玲珑左右开。

霞浦、福鼎两县僻处海隅,文化较落后,陈篷又是一介寒士,能有这样合乎格律的联作,说明对联艺术早在唐代就已经很盛行了。

无独有偶。

湖北沙市刘作忠先生1984年在搜集湖北省名胜楹联时,发现了唐高祖李渊的堂侄李道宗,唐初进士、武昌灵泉寺开山鼻祖李洞(法名如晓)以及唐僖宗李儇和唐末“鹧鸪诗人”郑谷等人在湖北留下的楹联。

这些楹联的发现,足以推倒史学界长期以来断定“对联产生于五代”之说。

其实,据《晋书·列传第二四·陆云》载,西晋时,文学家陆云与著作家荀隐,一日在西晋大臣、著作家张华(张司空)家宴席上初次相遇,因互不认识,荀隐脱口而出,自我介绍道:

日下荀鸣鹤。

陆云听罢,不假思索,亦于席上举手自我介绍说:

云间陆士龙。

恰成一副天然巧对,一时传为佳话。

陆士龙和荀隐都是当时很有名气的大臣和学问家,荀隐是颍川颍隐(今河南许昌)人,地近当时的京都洛阳。

由于他们这副名联的影响,后来人便以“日下”指代京城。

据此推断起来,东晋时代的王羲之曾写过对联,也就不足奇怪了。

当然,我国人民由于对先贤的崇拜、景仰,有时也有附会之说。

不管怎样,好在人们口口相传这一故事的真正用意倒不在于借此说明春联在东晋时代就已出现,而是说春联在我国源远流长,深为历代各种人物所喜闻乐见而已。

书法是我国古老而璀璨的传统艺术,经过近3000年的发展和创新,已成为祖国艺术宝库中一笔重要财富。

其间有一位名传百代、令后人仰慕不已的书法家,就是东晋时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303—361年,或321—379年),字逸少。

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北)人,出身贵族,是东晋大臣王导的儿子(一说为侄子)。

他素性坦率,不拘礼节,初为秘书郎,后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

因与王述不和辞官,定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专攻书法,一变汉魏以来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的书法风格,兼取众长,别具一格,被后代奉为“行书之龙”和“书圣”。

他还善文章,擅对联,所作《兰亭叙》(一作《兰亭序》、《兰亭集序》),记述了他和谢安、孙绰等41位名士宴集山阴兰亭之盛况,抒发志趣,文笔雅致,为历代所传诵。

他原有文集10卷,已散失。

传世的《王右军集》为明代人所辑。

其子王献之,书法成就也很大。

父子合称“二王”。

王羲之幼年时说话虽然迟钝,但颇有内才。

加上他善于扬长避短,7岁随书法家卫夫人(铄)习字,不到3年已见笔力沉劲、顿挫生姿,名传方圆百里。

在一片赞扬声中,刚到10岁的王羲之不免有些飘飘然起来。

一天,他路过一个集市,见一家饺子馆生意兴隆,宾客满座。

可是,招牌“鸭儿饺子铺”5个字却写得十分呆板,毫无功力。

他感到太不相称,便想探个究竟。

当他进得铺来,只见铺内有只大锅,锅中水正沸腾着,锅旁有道矮墙,一个又一个包好的饺子正从墙那边飞过矮墙,恰好落入锅中。

他坐下来买了一碗,发现一个个饺子好似在水中嬉戏的小鸭子,精巧至极。

他高兴地欣赏了好长时间才舍得品尝,味道果然鲜美异常。

一小碗饺子很快就吃完了,他越想越觉得招牌上的5个字与饺子铺的饺子太不相称了,便绕过矮墙,找到铺主。

主人是一位白发老婆婆,正在揿皮包馅,动作异常娴熟。

更令他吃惊的是,老婆婆每包好一个饺子,就随手抛过矮墙,既不起身,也不抬头,个个饺子却不偏不倚正巧落入锅中。

他惊奇地问:

“老人家,您这么深的功夫,多长时间才能练成呀?

”老婆婆回答说:

“熟练50载,深练须一生。

”老婆婆的话触动了王羲之,他猛地怔了一下,似乎想到了什么,又问:

“老人家手艺如此高超,可招牌为什么不请名人书写呢?

”没想到这一问顿使老婆婆脸色变了,生气地说:

“不好请啊!

就说那个刚露脸的十龄童王羲之吧,让人捧得长翅膀了。

说实话,他写字的功夫还真不如我扔饺子的功夫深呢!

你可别学他!

”听了老婆婆的话,王羲之羞愧至极,恭恭敬敬地认了错,并当即为“鸭儿饺子铺”写了横匾,同时为门旁写了一副对联:

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

由于饺子铺有了名人题写的对联和匾额,观赏的人更多了,生意也更加兴隆了。

王羲之自幼好学。

12岁那年,他在父亲的枕头里发现了一本他祖宗留下来的书法理论书籍《笔说》,就悄悄拿出来读。

父亲发现了,问他:

“你为什么偷我秘藏的东西?

”王羲之笑而不答。

父亲担心他年幼无知,不能保守家秘,就说:

“等你长大后,我传授给你。

”王羲之请求说:

“现在就让我读吧。

如果等我长大了再读,恐怕会影响我现在的进步。

”父亲听他说得很有道理,高兴极了,便把书给了他。

过了不到一个月,王羲之的书法便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

不久,王羲之的书法就改变初学,草书学张芝,正书学钟繇,并博采众长,精研体势,推陈出新,一变汉魏以来的质朴书风,成为妍美流变的新体。

其书法备精诸体,尤擅正、行,字势雄强多变,为历代学书法者所崇尚,影响极大。

后来,王羲之还写过不少对联。

如他在军帐中写的:

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

虽只短短十字,却将把酒焚香,武而看剑,文以读书的军帐内习武学文的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尤其是王羲之巧智防盗联的故事,更是传为千古佳话。

那是王羲之从山东移居浙江,在绍兴落户的第一年腊月,春节将临,他挥毫写了一副春联:

春风春雨春色;新景新岁新年。

让儿子王献之贴在大门上。

不料,对联刚贴出去一会儿,就被人悄悄揭走了。

因为王羲之已是当时有名的大书法家了,人们太喜欢他的墨宝了。

王羲之无奈,只好又写了一副:

莺啼北里;燕语南郊。

又命儿子贴出去。

可一转眼又被一位酷爱王羲之墨迹的当地书法爱好者“盗”去了。

眼看要过春节了,大书法家王羲之的门上仍空无一字。

王羲之的妻子真有些急了,再三催促王羲之快写。

王羲之略一沉思,计上心来,挥笔又写了一副: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再命儿子王献之贴在大门上。

这一次,人们见对联的字迹虽然好,但内容不吉利,也就无人再揭了。

到了正月初一黎明,王羲之在上下联末各续写了3个字,使这副对联变成:

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②这副对联的来历,在民间另有二说。

一说为韩愈所为。

另一说称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有一举人名叫萧燧,才思敏捷,不畏权贵,书法绝妙,故每年春节他写的对联刚一贴出,便被人抄录了。

为了防止被人抄袭,有一年除夕夜,他便先写了那副四字联,“联抄公”们照例等了半夜,见等来的是这样不吉利的联语,只好败兴而去。

萧燧这才续为全联。

作:

福无双至今年至;祸不单行昨夜行。

第二天,“联抄公”们发现萧燧的对联“变”了,才知道被萧燧捉弄了。

可一个个又无话可说,有苦难言,只得以后不再扮演“联抄公”的角色。

亦可引为当代“联抄公”者戒。

前来给王羲之拜年的街坊邻居和过往行人见了这副吉祥如意的春联,个个颔首叹绝,无不击掌称妙。

王羲之父子也不由得笑了起来。

由于王羲之擅长对联,后人也用对联表达对他的崇敬。

在古城绍兴昌安门,有一座高不过百米的山,山南有座戒珠寺,相传是王羲之由山东南来会稽山阴当地方官吏时的别墅。

戒珠寺里面的陈设与别处不同,在通常供奉弥勒佛的地方,塑着一尊王羲之的坐像,两侧各有一名童子,一人手持拂尘,一人怀抱双鹅。

山门上还有一副十分幽默风趣的对联:

此处既非灵山,毕竟什么世界?

其中如无活佛,何须这样庄严?

原来,这里面还有这样一段故事呢。

相传山阴有位道士养的鹅肥大体白,威武神气,王羲之十分喜爱,便应道士所求,当场写了一篇《道德经》,换回几只鹅。

于是,“书成换白鹅”的故事便传为文坛佳话。

但不久又因此造成一起冤案。

原来,王羲之为了挥毫书写时手指灵活,每天都要用一颗宝珠摩娑双手,活动手指关节。

一天,这颗宝珠却突然不见了。

王羲之怀疑是寄居他家的一个和尚偷去了。

并从此对这个和尚冷淡起来。

和尚深知此事,却不申辩,竟绝食而死。

不久,王羲之家宰鹅时发现,那颗宝珠被大白鹅吞下肚去了。

王羲之由此悔恨不已,便把这座别墅连同周围的土地,全部捐赠给佛门作了寺院。

这便是“戒珠寺”的来历。

骆宾王灵隐对妙句

骆宾王(?

—约684年),唐朝文学家。

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唐高宗时历官武功、长安主簿、侍御史,下狱。

获释后出任临海丞。

以诗名世,亦擅文。

其诗擅长长篇歌行,内容多为悲愤之词,亦多个人哀怨,整练缜密,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

后徐懋功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他曾为徐敬业作《讨武檄》檄文。

武则天见后大加称赏,认为遗漏如此人才乃宰相之过。

徐敬业起兵失败后,他与徐敬业一同逃往浙江杭州灵隐寺。

徐敬业后来在南岳衡山落发为僧,骆宾王便在灵隐寺剃头出家①。

自此,骆宾王遍游各地名山大川,终于死在灵隐寺。

①另据史载,骆宾王助徐懋功的孙子徐敬业起兵反武则天以后,被李孝逸、魏元忠所率唐军大败,溃逃江都,想出海奔高丽,在海陵因风阻不得起航。

部将王那相将他们斩首降唐,传首东都洛阳。

骆宾王自幼就聪敏过人,很有才气,尤善写诗,被称为“神童”。

骆宾王六七岁时就爱好诗歌,每天读几十首,边读边背,脑子里装满了名人诗句。

他常常喜欢坐在池塘边或溪水畔朗诵古诗。

有一天清晨,溪水清清,绿波荡漾,一群群白鹅和鸭子,尽情地在水面上漂游,活泼又可爱。

岸边的石头上,坐着骆宾王。

他一会儿手捧诗书朗诵一阵,一会儿把两只小脚伸进水里叮咚叮咚地打水玩,白鹅被他双脚撩起的水花吓得仰头逃跑,发出嘎嘎嘎的叫声。

骆宾王看着漂游远去的白鹅,两只红掌不断地拨动,他目不转睛地观察着白鹅的一举一动,不禁叫了起来:

“多有趣呀,好看极了!

”于是,他经过一番琢磨,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妙笔神诗《咏鹅》: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写这首名诗时,骆宾王年仅7岁。

唐代诗人宋之问有次夜游杭州灵隐寺,见寺内月光皎洁,松筠与泉石互映,树影婆娑可爱,但觉秋气逼人,微有寒色,便信口吟出半联:

岭边树色含风冷。

再想得半联,以便合成一副妙对,不料却苦吟不就。

旁有一老僧见状,提醒他说:

“风景只在口头,何用如此苦搜?

”宋之问听了,不觉暗自吃惊道:

“除了卢、骆、王、杨,我也要算做当今一个才子,怎么这老和尚开口就轻薄起来?

”欲要呵叱和尚,又觉他说话虽若戏侮,而“风景只在口头”之言,却大有意思,便和气地问道:

“师父莫不也会吟诗么?

”老僧答道:

“老僧诗虽不会吟,但这半联早已代郎君对就了也。

”宋之问听他说“对就了”,暗笑道:

“不知对些什么出来?

”因问道:

“既对就,何不念与我听?

”老和尚遂念道:

石上泉声带雨秋。

意即山畔的树色充满清风的凉意,石上的泉声响着秋雨的韵律,上下联合在一起,寥寥14字,便把灵隐寺内的景致和季节特征都交待得清清楚楚,使读者恍如身临其境,踏着婆娑的树影,倾听着清泉的秋韵,陶醉在充满诗情画意的灵隐胜境之中。

宋之问的起句不俗,老僧的对句尤妙。

难怪这位颇以才子自傲的宋之问闻对大惊,忙躬身施礼,甘拜下风。

原来这位老僧不是别人,竟是隐身佛门的“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

在杭州灵隐寺的巢枸坞,有座韬光庵,据传是因唐代高僧韬光在此结庵而得名。

游人来到这里,总喜欢登上观海亭,远望钱塘江入海的壮观景致,并吟诵亭柱上那副气势开阔、意境不凡的对联: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钱塘十景”之一“韬光观海”,即由此而来。

说起这副对联,还有一段故事。

唐中宗年间,诗人宋之问有次从绍兴返回京城,路过杭州,又前往久负盛名的灵隐寺游玩。

上次夜游灵隐寺,得了一副佳联,他一直忘不了那个指点他的高僧。

是夜皓月当空,如同白昼。

鹫岭(飞来峰)显得更加冷峭,寺中殿阁孤寂清幽。

宋之问信步来到大雄宝殿前的长廊上,诗兴大发,禁不住脱口吟道:

鹫岭郁岩,龙宫锁寂寥。

苦苦思索对句,虽搜肠刮肚,终不如意。

正在焦急时,忽抬头见一老僧坐在大禅床上,点长明灯。

老僧见宋之问行吟之苦状,便问:

“少年夜久不寐,吟讽甚苦,何故?

”宋之问便如实相告。

老僧让宋之问再吟一遍出句。

宋之问便将出句吟出。

老僧听后道:

何不对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宋之问一时大为愕然,诧异这位老僧的诗才,十分佩服,深感老和尚所吟半联,实为难得的千古佳句。

过后,他才猛然想起是上次见过的那位老僧。

第二天,宋之问找遍灵隐寺的各个角落,寻访这位老僧,却已不知去向。

及至问到知底细人,方才得知这位老僧乃是大名鼎鼎的大诗人骆宾王,且早已出门云游远去了。

宋之问不敢隐瞒,如实告知于杭州知府。

当时的杭州知府知道自己未能捕获徐敬业和骆宾王两个“钦犯”,是吃罪不起的。

便找了两个相貌相似的人做替罪羊杀掉了,这才算搪塞了过去。

后来,有人便将骆宾王的这一名句作为对联,书于“韬光观海亭”的楹柱之上,成为“钱塘十景”之一。

由于骆宾王所对两句对联,将灵隐寺所处的地理环境与开阔远景一下子鲜明地展示出来了,宋之问才得以一口气完成了一首千古传诵的名诗:

鹫岭郁岩,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山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冻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渡石桥。

李太白奇联见高才

说到李白,许多人准会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

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但李白善对奇联的故事,却未必有很多人知道。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前苏联吉尔吉斯北部托克马克附近),他就出生在这里,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10岁“通诗书,观百家”,吟诗作赋,博学广览,“轻财任侠”。

20岁前后漫游蜀中,25岁起离川,“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经江陵,入洞庭,登庐山,下金陵,历扬州,后复回西上,寓居安陆(湖北),与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继而北上太原,东至齐鲁,西达关中,游踪遍及大半个中国,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

其间曾因吴筠等推荐,于天宝初年三次接皇帝诏书,入首都长安任翰林供奉,专门在宫里赋诗作文。

这个职务没有什么实权,可论地位却是不低的。

但不久他就受谗出京,开始了第二次漫游。

李白的一生坎坷飘泊,涉历甚广,曾经历了三次漫游和两次从政。

通过这些漫游和从政,他的人生经验越来越丰富,诗歌创作也越来越成熟。

其诗热情奔放,雄奇瑰丽,绚烂多姿,仅流传下来的就有990余首。

有《李太白集》传世。

却说公元715年的春天,当时只有14岁的李白已名震南浦(今四川万县)全城。

城里有个姓胡的乡绅不学无术,却极喜欢附庸风雅,常常胡诌几句歪诗打肿脸充胖子,俗不可耐。

胡乡绅50大寿之日,宴请全城富户名流,还特意邀请“神童”李白赴宴。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胡乡绅虚情假意地对李白说:

“久闻神童才华横溢,老夫有一上联,却苦于没有下联,今特请玉成足对”。

说着,摇头晃脑念道:

梁山栽大竹,无须淋水。

这上联看似平常,其实却很不简单,它利用谐音手法,嵌入了川东梁平、大竹、邻水三个县名。

胡乡绅自以为这比上联是“绝对”,哪知李白想都没多想,随口答对道:

南浦人长寿,何惧丰都!

也巧嵌南浦、长寿、丰都三个县名为对。

众人听了,频频点头称道。

胡乡绅见无可挑剔,只好默不作声。

过了一会,胡乡绅想寻机讽刺李白喜好喝酒,便指着墙上挂的一幅画让众人看。

画上有一位老神仙,怀抱一只大酒坛,睡在岩石上,不知是喝醉了还是睡着了,坛口朝下,酒顺着坛口往下流。

胡乡绅便以此为题,装腔作势地吟上联道:

酉卒醉,目垂睡,老神仙怀抱酒坛枕上偎,不知是醉还是睡?

众人一听,不由暗暗替李白担心。

因为这上联紧切画题,巧用析字手法,将“醉”字析为“酉”“卒”二字,将“睡”字析为“目”“垂”二字,且在联句中提出问题,要求回答。

可李白却镇定自若,指着肥胖如猪的胡乡绅答对道:

月半胖,月长胀,胡乡绅挺起大肚堂中站,不知是胖还是胀?

众人听罢,再细看胡乡绅的长相和模样,禁不住个个捧腹大笑。

胡乡绅脸上红一块,白一块,可又不便发作,只好强压怒气,暗暗打着鬼主意。

这时,酒席已散,胡乡绅陪众人到花园散步,见荷花池中有几只小鹅在浮水,便借题发挥,指着小鹅讥讽李白少年恃才:

白鹅黄尚未脱尽,竟不知天高地厚!

李白也瞥了一眼池塘,恰好看见一只乌龟伸出头来,在水面上东张西望。

便脱口对道:

乌龟壳早已磨光,可算是老奸巨猾!

众人一听,又禁不住哄地大笑起来,气得胡乡绅直瞪眼睛,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唐代开元年间,李白漫游时来到湖南岳阳,住在著名的岳阳楼下,寒窗苦读,饮酒赋诗,求仙访道,结交豪雄,几度春秋之后,名声遍播洞庭湖一带。

不久,他又与在唐高宗时做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定了秦晋之好。

对此,岳阳一带的官吏、百姓无不拍手称贺。

都说才子佳人成佳偶,不愧龙凤成双。

只有一个姓裴名卜的长史,心中不服。

裴长史心中自忖:

你姓李的蛮荒野民,不就只会几句诗文嘛,有何福份与名门闺秀结为姻缘?

到时候,我定要给你点好看的。

成婚那天,裴长史备了份薄礼也前去赴宴。

酒过三巡,裴长史起身道:

“诸位,今日乃李公子大喜之日。

鄙人有幸,躬逢盛饯。

平日里每读李公子诗文,雄奇豪放,才华横溢,句句珠玑。

想来公子的书法也一定是龙飞凤舞,绝妙超人,只是无缘领教。

今日值此千载难逢之佳机良辰,何不请公子亮亮大手笔,让我等一饱眼福,也凑凑雅兴,岂不快哉!

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众人一听,连声称好。

只因这李白平日里吟诗作文,虽能出口成章,字字珠玑,无奈却很少用心研习书法,因此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书艺如何。

经裴长史一提,都觉有理,便齐声附和,要看李白挥毫的风采。

此时,李白已几杯酒下肚,兴致正高。

听大家说要看自己的书法,便欣然允诺,叫家人去取文房四宝,却被裴长史拦住,说他早已备好。

说着,裴长史摊开两幅三尺宽、一丈五尺长的白练来。

李白看了看这两幅丈五白练,捋了捋袖子,抓起大斗笔,饱蘸浓墨,挥笔欲书。

裴长史又上前拦住道:

“李公子,今日佳期,岂敢大劳。

只烦公子在这两幅丈五白练上题书对联一副,每联四字,就以这洞庭湖为题,也算是岳阳百姓有幸了。

常言道:

奇珍异宝少为贵嘛”。

李白听他这么一说,心里有些作难。

因为书法艺术素来讲究下笔要如行云流水,一挥而就,而且要讲究章法布局。

可这两幅丈五白练,又窄又长,每幅只写4个字,不好布局不说,自己五尺之躯,连人带笔不足一丈,怎么写呢?

可他哪里知道这正是裴长史故意出难题,要拿他看笑话呢?

李白放下笔来,昂首望着茫茫洞庭湖,又回头看看耸入云间的岳阳楼,沉思片刻后,心生一计,忙命人把两幅白练平铺在地,四面压好。

又命人再取一支同样大小的斗笔来,磨两砚墨。

围观的人们也不知李白在搞什么名堂。

却见李白走过来,捋起两只袖子,双手提两支大斗笔,饱蘸浓墨,在两匹白练间飞步走过,好似一阵旋风吹过,那两支笔,双管齐下,唰唰唰,笔走龙蛇,那白练上两行龙飞凤舞、酣畅淋漓的大字便赫然在目:

水天一色;风月无边。

众人一看,惊叹不已,连连称赞:

“双管齐下,真乃神笔!

”“神笔!

”那裴长史更是目瞪口呆,心悦诚服,五体投地。

在众人一致要求下,这两匹白练上的8字对联,被工匠们用楠木原大刻出,悬挂在岳阳楼上,为历代游人称赏不已。

唐天宝二年(公元742年),朝廷3次下诏请李白到当时的首都长安去,受到唐玄宗的格外赏识,被授以翰林供奉之职。

由于他行止清高,性格狂放,不肯阿谀逢迎权臣贵戚,更看不惯权臣贵戚只顾谋取私利,勾心斗角,弄权作奸,全不为国家着想。

时间一长,各种恶意攻击、中伤李白的谣言便散布开去。

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嫉恨李白之才,总想借机会奚落李白。

一日,杨国忠约李白斗三步对句,乃仿效曹子建七步成诗之法。

李白刚一进门,杨国忠因蓄谋已久,便迫不及待地提出斗对之议,并将早已想好的上联念了出来:

两猴锯木山中,问猴儿如何对锯(句)?

侮辱李白应约前来杨府是“猴儿对句”。

李白听了,微微一笑,说:

“请宰相起步。

杨国忠不知是计,还以为李白真要让他走三步。

他刚跨出第一步,李白便指着他的脚对下联道:

匹马陷身泥内,看畜牲怎样出蹄(题)!

回敬杨国忠是“畜牲出题”。

①关于此联故事,民间传说甚多,联语各有异同。

一说称此联乃明代神童才子解缙对权臣出句,因此被陷入狱,最终被锦衣卫所杀。

另一说称明代于谦幼时曾对钱塘太守李谦(一说虞谦)出句,挫败太守。

据《古今谭概》和《坚瓠集》载,明代有位布政使名叫陆容,字文量,文思机敏,出言幽默,又长得满脸胡须,更让人觉得滑稽。

他有个好朋友叫陈震,字启东,任官教授,由于脱发,头上几乎没有了头发。

有一次,二人见面,互相端详,陆容突然大笑不止。

说:

“陈教授数茎头发,无计可施。

以“法”谐音“发”。

江浙一带“施”与“梳”发音相近,意思便变成“无计可梳”,亦即没有办法梳头。

因为两人是好朋友,经常互相开玩笑,陈震闻句,毫不客气地回敬下联道:

陆大人满面髭髯,何须如此?

也是利用“胡须”与“何须”的近音。

陆容接着又说:

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句)?

陈震闻句暗忖:

秃头也好,连鬓胡子也罢,都是人类。

这一下倒好,把我比作猴子,用“对锯”谐音“对句”糟蹋我。

我也得来个逐步升级。

于是,陈震向陆拱手道:

“我已有了对句,只是怕冒犯了大人。

”陆容一挥手:

“反正是开玩笑,但说无妨!

”陈震一字一顿地说:

匹马陷身泥内,此畜生怎得出蹄(题)?

说完,二人拍着巴掌大笑不止。

此联在民间传说中有异文。

作:

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锯(句)?

一马陷身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题)!

这一下大出杨国忠意外,气得发狂。

加之李白曾当着唐玄宗的面命高力士脱靴,又因诗作惹恼了杨贵妃,这些权臣们合伙在唐玄宗面前谗害李白。

李白认为长安已不便再留,便主动请求辞职。

唐玄宗当然是顺水推舟予以“恩准”了。

安史之乱时,李白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李的幕僚。

后因李兵败受到牵累,被流放夜郎。

中途遇赦东还。

李白的晚年漂泊困苦,最终卒于安徽当涂。

但他写下了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形象永远珍藏在中国人的心中。

白居易无言巧对句

唐代自“安史之乱”后,军阀叛乱,宦官擅权,战祸连绵,灾荒相继,人民流离失所。

这一切,引起了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中“有识之士”的担忧,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力求革除弊政,以挽危图存,巩固封建统治。

中唐时代的伟大诗人白居易,就是其中的一员。

渭河南岸的渭南,“地居中土,物受正气,其人性和而才慧。

”时值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白居易这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继李白和杜甫之后崛起的又一位诗坛巨星,就在这片“性和而才慧”的土地上诞生。

白居易(772—864年)字乐天,贞元年间中进士,晚年号香山居士。

据说,秦朝名将白起是他的远祖,秦始皇曾封白起之子白仲于太原,所以,白居易自谓“太原人”。

到他曾祖父那一代时,就迁居下(今陕西渭南北)。

白居易出生在一个读书人家庭。

祖父白“善属文,工五言诗”,有文集10卷,17岁明经及第,做过河南鹿邑县尉、洛阳主簿、巩县县令。

也正因祖父长期在河南任职,白家又从下迁往新郑定居。

白居易的父亲白季庚在他5弟兄中为长,也是读书致仕的地方小官吏,做过萧山县尉、左武卫兵曹参军、宋州司户参军。

白居易出生的年代,正是繁荣锦绣、歌舞升平的“大唐盛世”,经历了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后,趋向腐败、没落的时代。

当时,藩镇割据,土地兼并,战乱频仍,皇室权贵残酷掠夺,红烛歌筵,荒淫奢侈,穷苦百姓,无不啼饥号寒,流离失所,饿殍遍野。

白居易的父亲虽为地方小吏,却因他为人耿介,刚正不阿,只落得个两袖清风,家境颇为清寒。

白居易诞生时,他母亲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