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相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13255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古相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千古相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千古相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千古相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千古相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千古相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千古相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千古相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千古相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千古相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千古相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千古相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千古相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千古相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千古相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千古相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千古相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千古相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千古相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千古相思.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千古相思.docx

《千古相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古相思.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千古相思.docx

千古相思

千古相思——中国古典爱情诗词鉴赏

感谢四区红雨、绍梅盛情相邀,也感谢大家今晚的参与!

正因为大家都非常熟悉陆游、唐婉的《钗头凤》,所以今天我特地把自己阅读中产生的想法,拿来与群友们交流,以期获得指正。

需要声明两点:

一,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由于手头材料有限,加之时间仓促,结论不一定正确,目的在抛砖引玉,以获得指正和补充;二,我今天只是从普通读者的角度,而不是教学的角度来谈,所以不涉及学生这一块,不是在探讨诗词的教学,不是讲怎么教学生鉴赏诗词,请大家明白今晚的这个目标。

在此过程中,大家有什么想法或疑问,欢迎随时提出来,我们共同探讨,请大家及时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今晚准备与大家交流的内容大致有:

1.红酥手究竟何指

2.东风之“恶”考

3.陆词下阕是代言体吗?

4.唐婉何人

5.细探唐词中的爱

6.陆游晚年的心境

先贴上陆游的词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

错!

错!

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钗头凤,又名《折红英》《惜分钗》《玉珑璁》,是根据五代无名氏《撷芳词》改易而成。

因《撷芳词》中原有“都如梦,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之句,故取名《钗头凤》。

这一曲调,上下阕各叠用四个三言短句,四个四言偶句,一个三字叠句,而且每句都用仄声收脚,加之全阕四换韵,这就构成整体的拗怒音节,显示一种情急调苦的姿态,是恰宜表达作者当时当地的苦痛心情的,显得声情凄紧。

陆游用“钗头凤”这一调名大约有两方面的含意:

一是指自与唐氏仳离之后“可怜孤似钗头凤”;二是指仳离之前的往事“都如梦”一样地倏然而逝,未能共首偕老。

因为这首词是咏调名本义的本事词,所以须首先交待一下词中事情的本末。

一般的说法是:

此词描写了词人与原配唐婉的爱情悲剧。

两人为表兄妹,自小青梅竹马、情深意笃,结婚以后,“伉俪相得”,“琴瑟甚和”,是一对情投意和的恩爱夫妻。

而陆母恐陆游儿女情长,荒疏功业,时迁怒唐婉,责骂不已。

不到三年,棒打鸳鸯。

最初陆游暗想雪藏唐婉,但陆母当下,给儿子另娶王氏成妻,二人终于在母命难违的逼迫下,被迫分离,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彼此之间音讯全无。

七年以后(离他们结婚刚好十年)的一个春日,绍兴二十五年(1115)春天,三十一岁的陆游到山阴城东南的沈园游玩,与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相遇。

唐氏安排酒肴,以黄縢酒肴相待,陆游百感交集"怅然久之",就题写了这首词在沈园墙壁上。

后人感其深情,墨迹受到保护,淳熙年间(1174-1189)还存在。

陆游见人感事,心中感触很深,遂乘醉吟赋这首词,信笔题于园壁之上。

全词记述了词人与唐氏被迫分开后,在禹迹寺南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

但近有人考证说陆、唐并非姑表关系,自然也就不存在“自小青梅竹马、情深意笃”的问题了。

这点我们后面说。

又,刘克庄说见面当时,陆游、唐婉”坐间目成而已”也合情理,与前夫相遇要讲避讳。

遣致酒肴的应是其后夫,前妻不可能奉席之间。

《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描写即有眼前之景,又有想象之辞,不能皆视为写实。

大家以为刘克庄说的如何?

这个问题我们一会儿也会探讨。

但无论如何,黄縢酒的含义是可以确定的。

黄縢:

宋代官酒以黄纸为封,故以黄封代指美酒。

夏承焘注:

“黄縢酒,即黄封酒,一种官酿的酒。

”亦省称“黄縢”。

陆游《病中偶得名酒小醉作此篇是夕极寒》诗:

“一壶花露拆黄縢,醉梦酣酣唤不譍。

”可知此处就是指美酒。

縢有“封闭”义,《尚书·周书》:

“武王有疾,周公作金縢。

”金縢,就是用金属捆住的匣子。

所以,有些书上写作“黄藤酒”或“黄滕酒”,都是错误的。

至于“宫墙柳”,即宫中的垂柳,字面无疑义。

问题是:

为什么陆游要把绍兴沈园的杨柳称为宫墙柳?

大家不妨说说看。

疑问一:

红酥手。

我认为可能有三个原因:

1.绍兴曾作南宋的临时首都,除此之外,整个南宋,它是陪都。

既是陪都,自有皇宫,既有皇宫,自有宫墙之。

2.赵士程为皇室后裔,陆游嫁入赵家,犹柳入宫墙。

3.沈园旁即禹迹寺,而禹迹寺并非佛寺,供奉的是大禹神像,属道观性质。

道观有时也称宫。

我用以下资料来说明禹迹寺在陆游生活时不是正规佛寺,而有浓浓的道教气息。

以下资料可以证明一据《嘉泰会稽志》卷七寺院门云:

“大中禹迹寺,在府东南四里二百二十六步。

晋义熙十二年骤骑郭将军舍宅置寺,名觉嗣。

唐会昌五年例废,大中五年复兴此寺,诏赐名大中禹迹。

”表明其自晋至唐,曾是佛寺,中间经历了唐武宗会昌法难。

《听雨轩余纪》中《陆放翁诗迹》一条下云:

“予昔客绍兴,曾至禹迹寺访之。

寺在东郭门内半里许,内把大禹神像,仅尺余耳。

寺之东有桥,俗名罗汉桥,桥额横勒春波二字。

”表明其内供奉大禹神像,正规佛寺是不会这样的。

周作人1939年写了一篇散文《禹迹寺》,我摘引两段:

吾家老屋在覆盆桥,距寺才一箭之遥,有时天旱河浅,常须至桥头下船,船户汤小毛即住在罗汉桥北岸,所以那一带都是熟习的地方,只可惜寺已废,但余古禹迹寺一额,尺余的大禹像竞不得见,至今想到还觉怅怅,禹陵大庙中有神像,高可二三丈,可谓伟观,殿中闻吱吱之声,皆是蝙蝠,有许多还巢于像之两耳中,但是方面大耳,戴冕端拱,亦是城隍菩萨一派,初无一点禹气也。

我离乡久,有二十年以上不到那里了,去年十二月底偶作小诗数首,其二说及寺与园与桥,其词曰:

“禹迹寺前春草生,沈园遗迹欠分明,偶然拄杖桥头望,流水斜阳大有情。

”今年一月中寄示南中友人匏瓜厂主人,承赐和诗,其二末联云,“斜阳流水干卿事,未免人间大有情。

文中“但余古禹迹寺一额,尺余的大禹像竞不得见”,“方面大耳,戴冕端拱,亦是城隍菩萨一派”,则表明周作人时,此庙已不供奉大禹,供奉的是城隍神,已沦为城隍庙了。

城隍作为汉民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例如北京的城隍爷是文天祥。

杭州城隍爷周新,在明朝永乐时任浙江按察使,铁面无私,人称“冷面寒铁”。

后遭奸臣污陷而死。

浙江衢州的城隍爷是初唐四杰之一的杨炯,杨炯在衢州当过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上。

郑州城隍庙供奉的是汉刘邦麾下大将纪信。

成都的有变化,最早是李冰父子,后来是诸葛亮。

李冰父子是都江堰的城隍神,梓潼的是文昌大帝,阆中的是写推背图的李淳风、袁天罡。

等等。

城隍的宗教观念源自道教,其后有融入一定的儒教结因素,总的属道教范畴。

当然,不知道现在绍兴还有禹迹寺否?

更不知是恢复了佛教呢,还是仍然信奉道教。

这样再来理解宫墙柳,就会明白得多。

陆游言及宫墙柳,有身不由己和情思难表的寓意。

隐指陆唐两人无法实现爱情的身不由己。

“宫墙柳”虽然是写眼前的实景,但同时也暗含着可望而难近这一层意思。

好了,以上算给大家呈上的一两碟开胃小菜,也算正式讨论前的热身吧。

言归正传,我们先谈第一个问题:

红酥手究竟何指?

先搞清楚“酥”是什么。

查XX百科,“酥”:

1.酥:

1.(会意。

从禾,从酉(yǒu)。

酥指食品,因而与禾、酉(代表酒)有关。

本义:

酪类。

由牛羊乳制成。

又称“酥油”)酪,用牛羊奶制成的食物:

~酪。

~油。

2.松脆,多指食物。

3柔腻松软。

4.身体酸软无力。

5.一种润肤的油脂。

那“红酥”的含义呢?

我查《辞海》《辞源》,皆无“红酥”“红酥手”这两个词条。

只好把几个地方(包括XX百科)查到的内容综合起来,整理后是这样:

红酥:

亦作“红苏”。

形容红润柔腻。

唐·元稹《离思》诗之一:

“须臾日射燕脂颊,一朵红苏旋欲融。

”明·徐渭《寄赵君时将买妾戏赠之》诗之三:

“宫髻一鬟堆燕雏,胭脂两朶晕红酥。

”李清照《玉楼春》(红梅)词: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看南枝开遍末?

他们的意思也不难理解:

元稹、徐渭的诗是用“红酥“形容美女的脸颊,李清照词则以“红酥”形容红梅蓓蕾之色。

都不是形容手的。

那陆游词中的红酥是什么意思呢?

普遍的解释是:

陆游用“红酥”来形容唐婉手的肤色,寓有爱怜之意。

大家觉得这个解释如何?

我的疑问是:

红酥手,能指“红”润细软的纤纤玉手吗?

这恐怕是说不通的。

美女的手,可以形容为细腻圆润,但说它“红”,似乎不合事实,不合情理。

记得鲁迅先生在《故乡》里倒是用了“红活圆实”来形容闰土的手,但那也只能是生长于农村,在风日中成长的少年闰土的手。

历经沧桑后,闰土“红活圆实”的手则像老树皮了。

美女之手不会这样的,美女养在深闺,天生丽质,皮肤一定是白皙光滑的,而不可能是红色的,“红活圆实”也不可能。

古人一般会用玉手、素手之类形容,玉是莹白光泽的。

素,本指光滑的没有染色的丝绸,形容美女的手是很合适的。

如《古诗十九首》“纤纤濯素手”;苏轼《贺新郎》“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

唯独没有用红色来形容美女之手的。

中国的男同胞们,有哪位喜欢女性一双红红的手吗?

“红酥”,即红润柔腻义,只有用来形容女子的脸庞的,如刚才所举诗句。

还有一点很重要:

即使红酥可以形容手,此时唐婉已为他人之妻,陆游写别人妻子的美手如何红润细软,恐怕也是不庄重的。

总之,红酥作“红润细腻”义来修饰唐婉的手,我认为各方面都说不通。

大家觉得呢?

另有一种可能。

据考证,红酥曾是绍兴的一种精美的面食点心(不知现在还有没有),南宋时曾为宫廷贡品。

绍兴美食怎么成了贡品呢?

绍兴古称会稽,春秋时代为越国都城,所以南宋前皆称越州。

1131年,宋高宗赵构把这里作为临时首都,改年号为绍兴,寄托“绍(承继)祚(国统)中兴”之意,绍兴也由此得名。

这座城市曾两度作为临时首都,然后一直是陪都。

所以这里的饮食当贡品是很正常甚至普遍的,包括前面提到的“黄縢酒”,在南宋就一直作贡酒。

  

这就使“红酥手“有了另一种理解的可能,即指能烹制绍兴特色精美食物----红酥的那双巧手。

这样的理解,既避免了直接以红色喻手的尴尬,也符合陆唐三年婚姻的生活实际(宋代婚姻,强调男主外女主内,女红很重要),突出的不是唐婉手的颜色,而是仪态,由颜色美转为动态之美,切合当天唐婉斟酒的情形,也更符合陆游重在突出唐婉平时心灵手巧、淑慧贤德的词意。

大家以为如何?

上午二区的陆美芳老师指出,渤海大学的孙丹林教授作客“百家讲坛”讲陆游时,提到“红酥手”是一种食品。

认为“红酥手”变成食品以后,这首词不仅在形式上更流畅更合理,上下文的意思也变得更连贯更集中。

带红字的食品、带黄字的美酒、带绿字的柳树,构成不同颜色的景物对应(修辞技巧),以物境映衬心境,也就是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表现内在的情绪。

这一句合起来解释就是:

面对精致的点心,手捧醇香的美酒,眼看着明媚春光下的杨柳,在高墙大院里格外孤单落寞,(心里顿时生出无限伤感)。

 我个人认为这样解释红酥手,至少比“红润细腻的手”更合情理,但不如我的解释有说服力。

这点我不再展开,大家可以讨论。

当然,我不敢保证我的就一定正确,聊备一说。

不知大家有没有别的解释?

长居绍兴的群友,去作这个考证最方便。

比如董水龙老师。

再次重申两点:

一,这只是我个人的理解,由于手头材料有限,加之时间仓促,结论不一定正确,目的在抛砖引玉,以获得指正和补充;二,我今天只是从普通读者的角度,而不是教学的角度来谈,所以不涉及学生这一块,不是在探讨诗词的教学,不是讲怎么教学生鉴赏诗词,请大家明白今晚的这个目标。

现在谈第二个问题:

对东风恶之“恶”的理解。

对东风恶”的“恶”字,很多人理解为恶毒之恶,认为是陆游影射自己的母亲太狠毒,拆散了儿子的美满姻缘。

这可能是受《唐宋词鉴赏辞典》对“恶”字解释的影响:

“一个恶字,画出了封建家长的冷酷和可憎。

”我认为这是不对的,错在对当时语言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的不了解。

不少专家已有考证,宋元时语中的“恶”字本为表示事物程度的中性“甚词”,义同太、甚、极、深,并不含有贬义。

如康与之《忆秦娥》词:

“春寂寞,长安古道东风恶。

”意谓春光已去,而长安古道上的春风还在劲吹。

周邦彦《瑞鹤仙》词:

“叹西园,已是花深无地,东风何事又恶”。

是说西园落花已经飘零满地,东风又何必刮得如此之甚呢!

元胡只从《快活三过朝天子》散曲:

“柳丝舞困小蛮腰,显得东风恶”。

这是形容春风中杨柳不停地迎风飘舞,显得东风甚猛。

所以,词中的“恶”肯定跟今天的“恶”含义不一样。

我想从另外几个方面来判断,此“恶”非彼“恶”。

先重点从陆游的家世来看。

陆游出生于名门望族、江南藏书世家。

其高祖陆轸是大中祥符年间进士,官至吏部郎中;祖父陆佃,师从王安石,精通经学,官至尚书右丞,所著《春秋后传》、《尔雅新义》等是陆氏家学的重要要典籍。

陆游的父亲陆宰,历任淮西提举常平、淮南东路转运判官等职,有藏书楼“双清堂。

通诗文、有节操,北宋末年出仕,南渡后,因主张抗金受主和派排挤,遂居家不仕。

而陆游的母亲唐氏,是北宋宰相唐介的孙女,亦出身名门。

为更清楚了解陆游的家世,以便了知他受到的教养,我附上陆游家族成员表供大家参阅:

辈分

  

关系

姓名

人物简介

家世

  

高祖

陆轸

字齐卿,官至吏部郎中,追赠太傅。

祖父

陆佃

字农师,官至尚书右丞,著有《陶山集》十四卷

父亲

陆宰

历任淮西提举常平、淮南东路转运判官等职,有藏书楼“双清堂”。

 

母亲

唐氏

熙宁初年参知政事唐介的孙女。

配偶

  

前妻

——

姓名不详,绍兴十四年成婚,后改嫁赵士程。

后妻

王氏

陆游第二任妻子

子嗣

长子

陆子虞

淳熙十五年出仕,官至淮西濠州通判。

次子

陆子龙

庆元三年出仕武康尉,官至东阳丞。

第三子

陆子修

嘉泰四年,出仕闽县。

第四子

陆子坦

嘉泰四年春,出仕临安。

第五子

陆子布

生于淳熙元年(1174),陆游生前未曾作官。

第六子

陆子聿

生于淳熙六年(1178),陆游生前未曾作官。

女儿

名不详

史载,陆游有二女,名不详。

孙子

陆元廷

闻宋军兵败崖山忧愤而死。

曾孙

陆传义

崖山兵败后绝食而亡。

玄孙

陆天骐

在崖山战斗中不屈于元,投海自尽。

从以上情况推断,陆游的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良好的,他不会、也不愿、环境也不允许他公然骂自己的母亲为今天意义上的“恶”的。

再从陆、唐分离的事情本末上来看。

据说遣归唐婉,是因母亲见陆游整天与唐婉相守厮混,不求仕进,是为陆游前途着想。

此良苦用心陆游绝不会不知道,而事实上他也的确终生未放弃政治理想和对功名的追求。

别有一说法:

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夫妻恩爱,因唐琬不孕,为陆母所不喜。

但此说法不足信,因为唐婉若不育,怎可能再嫁皇室后裔、同郡名士赵士程?

且陆游是陆宰第三子,长兄陆淞比他大16岁,陆游的大侄与陆游年纪相仿,陆母完全不必为陆家无后而担忧,何况陆游与前妻才共同生活了二三年。

刘克庄说“二亲督教甚严,恐其惰于学也,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此说较为恰当。

另有一版本:

陆游恨秦桧误国嫉贤,不得伸恢复中原之志。

春游沈园,与爱妻唐琬商议双飞福建结交忠良义士。

母唐夫人爱子心切而专断,阻陆游远行,嗔唐琬违命,却信托新贵之唐侄陆仲高为陆游谋前程。

陆游鄙仲高依附秦桧,作诗讥刺以拒,唐琬则为仲高之弃妇李盼盼鸣不平,仲高恼羞成怒刺激唐夫人,宴席不欢而散。

唐夫人盛怒迁恨唐琬,逼迫陆游逐妇,闹成僵局。

父陆宰悯唐琬之无辜,为儿策划,瞒母留妻于外宅。

深秋,唐琬独处小红楼日益绝望,深怜陆游受累而求去。

陆游爱之愈坚,决意邀请岳父唐仲俊(光州通判。

一说是唐闳)来调解。

谁知调解不成,亲家决裂。

陆游赶来,人去楼空,内外交困,爱恨交织,修锦书托卖花三娘致唐琬,约相守三年。

而陆母却很快逼陆游另娶王氏,并且第二年就生了孩子。

唐家感到羞辱,唐父就逼唐婉嫁给了皇室后裔赵士程。

三年后,陆游自福建归,重游沈园,惊唐琬改适赵士程,相逢不能语。

陆游询送酒婢小鸿,证实唐琬为他“断绝情爱而一心报国”作出牺牲。

陆游悲愤题“钗头凤”词于粉壁,唐琬见而和作,肠已断矣!

秦桧死后,恢复中原呼声复起,陆游赴任建业,梅林觅香魂,慷慨长吟以告唐琬在天之灵。

无论哪个版本,陆游母亲的动机是明确的。

这件悲剧事情的原因,在于陆游父母担心其对儿女之情的眷恋影响对陆游对“功业”的追求。

而且陆游自己也有责任(为什么那么急急忙忙就让王氏生孩子了呢?

)陆游本身一定深知母亲的良苦用心,加之他本身就热衷于功名(一会儿再详述此点),所以,无论如何,他是不会骂为自己前程作想的母亲为“恶”的。

此“恶”当不能理解为今天的恶。

为证明陆游不是被动遵守母命,而是一生都在自觉主动地追求功名,以证明他不会因出妻一事而怨恨母亲,我们不妨从陆游的《剑南诗稿》,来看看陆游的功名思想吧。

《剑南诗稿》收录陆游诗歌近九千多首,高居古今诗人诗歌数量之冠,也因此,后世主要把“六十年间诗万首”的陆游看作一位伟大诗人。

我们随便挑:

“凭栏寓目一怅然,思为君王扫河洛”(《弋阳道中遇大雪》),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愤.》,

“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读杜诗》)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鼓角临风悲壮,烽火连空明灭,往事忆孙刘(《水调歌头·多景楼》)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诉衷情》)

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侯(《鹊桥仙》)

七十衰翁,不减少年豪气(《谢池春》)

而他生命的最后一首诗是: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示儿》)

《剑南诗稿》中此类诗句俯拾即是,诗句中除了以匡复为己任的爱国思想,入世用世之心甚重,有很强的积极用世的功名心态。

 

对功名的咏叹贯穿了陆游的一生,从踏入仕途的青壮年,到漂泊不定的中年,再到僵卧孤村的晚年,陆游对功名可谓未尝须臾忘怀,且前期多积极进取,视功名为囊中物的慷慨豪放之作,中晚期由于年事渐长,朝廷无心恢复,陆游心中产生过彷徨矛盾,但对功名一直是系怀难忘的。

我是成都人,由于陆游在成都待过,我特地把他的《汉宫春初自南郑来成都作》附上,让大家进一步感知陆游的功名进取之心:

羽箭雕弓,忆呼鹰古垒,截虎平川。

吹笳暮归,野帐雪压青毡。

淋漓醉墨,看龙蛇、飞落蛮笺。

人误许,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

何事又作南来,看重阳药市,元夕灯山。

花时万人乐处,敧帽垂鞭。

闻歌感旧,尚时时、流涕尊前。

君记取,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

这首词是他于孝宗乾道九年(1173)在成都所作,时年四十九岁。

乾道六年,陆游离开故乡山阴赴夔州通判任,八年,枢密使王炎宣抚四川,驻汉中,正月陆游自夔州启行赴南郑,九月宣抚使王炎召赴都堂治事,幕僚皆散去,改除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

十一月二日,自汉中适成都,初至成都,赋《汉宫春》。

题目说是初来,词中写到元夕观灯、花时游乐等等,应该已是九年春。

词中又说到看重阳药市,那是预先设想的话,因为从九年秋直到年底,陆游代理知嘉州,不在成都。

陆游活动在南郑前线时,对抗金的前途怀着胜利的希望。

被调到后方后,不得舒展,极为若闷,而要收复河山的信念,仍然是坚定不移。

后在不少诗篇和词作里,往往激发着慷慨昂扬的声音。

这首《汉宫春》就能体现这一点。

  词的上片,表明作者对在南郑时期的一段从军生活,是这样的珍视而回味着。

他想到在那辽阔的河滩上,峥嵘的古垒边,手缚猛虎,臂挥健鹰,是多么惊人的场景!

同时他又想到晚归野帐,悲笳声里,雪花乱舞,兴醋落笔,写下了龙蛇飞动的字幅和气壮河山的诗篇,作者不断涌动的激情令其兴致大发,豪迈之感也就变成了笔下的淋漓沈雄。

这当然是值得自豪的啦。

可是卷地狂飙,突然吹破了词人壮美的梦境。

成都之行,无疑是将作者心中熊熊燃烧的抗金意愿置于“无实现之日”的冷宫之中,遂有了自己的文才武略,何补时艰的深深感慨?

“人误许”三字,不是谦词,而是对当时朝廷压抑主战派、埋没人才的愤怒控诉。

下片跟上片形成鲜明的对照。

在繁华的成都,药市灯山,百花如锦,有人在那里沉醉。

可是,在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里,在词人的心眼里,锦城歌管,只能换来樽前的流涕了。

“何事又作南来”一问,蕴藏着多少悲愤在内!

  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但作者并不只是埋头于悲愤之中,而是作出了坚定的回答:

“谋事在人成事也在人!

”。

陆游大量诗篇里反复强调的人定胜天思想,在这里再一次得到了体现。

心中犹存着重上抗金前线,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看记取、封候事在”,心中的爱国之志涌现在了读者面前。

这里表明了词人的意志,并没有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消沉,而是更坚定了。

此词并不流于中和冲淡,而是显得慷慨沉郁。

一位明年就要五十岁的人了,完全没有安闲隐逸的念头,还像盛年的大丈夫一样狂呼功名,希望上马杀敌,收复失地,这需要何等的心态和志气!

其实,陆游的功名思想是有深远来历的,或者说,是发自于他内心深处的。

这就又要说到时代背景和他的家庭背景了。

宋室南渡,定都临安,陆游一家也从汴京迁回故乡山阴(今绍兴)。

在国仇家恨的环境中长大的陆游,深受其父执辈的影响。

陆游祖父陆佃是王安石的学生,当过尚书右臣,父亲陆宰,官朝请大夫,直密阁,他们每每眷恋先朝,指陈国事,慷慨激昂,志在恢复,所与交往也尽是豪杰英雄,戮力王室的正直士大夫。

陆游后来在《跋李庄简公家书》中道“李参政罢归乡里时,某年二十矣。

时时来访先君,剧谈终日,每言秦氏,必曰‘咸阳’,愤切慷慨,形于色辞……”;同样在《跋傅给事帖》中写道“绍兴初,某甫成童,亲见当时士大夫,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苦,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虽丑裔翻方张,视之蔑如也”。

可见神州陆沉的社会巨变及父辈的爱国的言行举动对少年陆游产生了巨大影响,是陆游爱国启蒙的第一课,非起始于他的母亲。

往更深处说,传统儒家的功名观对传统知识分子的影响是深刻而巨大的,学而优则仕,丈夫耻没世而名不立,特别是叔孙豹关于“三不朽”的论述: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对古代士子的功名心态的影响深入而长久。

陆游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不可能不深受这种思想影响。

我们再看陆游一生的表现。

虽然他的功名科举之路可谓坎坷不断,但他从未放弃,算得上是百折不回了。

据夏承焘、吴熊和先生的《放翁词编年笺注》之陆游年谱简编记载:

绍兴二十三年,时年二十九岁的陆游赴锁厅试,陈之茂为两浙转运司考试官,时秦桧孙埙以右文殿修撰来就试,直欲首送,之茂得务观文卷,擢置第一,秦氏大怒。

绍兴二十四年,试礼部,主试复置务观前列,为秦桧黜落。

直到绍兴二十九年,陆游三十四岁时,秦桧死,始除右迪功郎福州宁德县主簿。

由此可见陆游初取功名便时乖命蹇,但陆游自强不息,勇于奋进,卓荦风发的意气也展露无遗,以后仕途上遇到的更大挫折,陆游有过唏嘘感叹,有过寂寞彷徨,但从没潦倒颓唐。

通过上材料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陆游的功名心态是对自己人生价值的一种积极追求,是自然产生的,他坚忍不拔地为实现理想而努力,体现了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社会理想。

在这种思想背景下,陆游对母亲出妻的用心不会不明白,不会不理解,这由他此后的人生轨迹也可以佐证。

既然如此,他怎么可能骂自己母亲为“恶”呢?

我们只能说:

此恶非彼恶。

最后,还有更重要的一点:

陆游生活于什么样的伦理社会?

陆游生于二程之后约三十年,而几乎与朱熹同时,这是他生活的社会伦理思想大背景。

岳飞大陆游12岁,是同时代的人,岳母刺字是实有的事,同时代有岳母刺字,也可知那时的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所占的地位和在孩子心目中的绝对权威。

我觉得这是我们在考虑陆游对母亲的感情时不能忽略的。

另外,我查考了唐、宋两代的中国家族、家庭形态。

唐代及以前的家族,以北方政治型的门阀世族为主要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界定族望身份以取得世袭特权;而宋代以降,家族以东南地区血缘型的家族组织为主要形态,主要功能是敬宗收族。

敬宗收族的大意就是尊崇祖先,使宗族不致离散。

我们在近现代所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