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5203739 上传时间:2023-07-02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6.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docx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txt

—123—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

蒋晓雷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100)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

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处在新与旧的碰撞、彼与此的磨擦、长与短

的较量之中,而在这种种复杂现象中如何冲开迷雾,找到人生

正确的方向,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一、国学中的文化精髓对现代德育教育的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在继续深入,各项事业都进入攻坚阶段,试

验进入“深水区”。

如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在现代科

学技术和教育国际化全面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新态势下,特别

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教育人、

培养人、塑造人、开发人越来越成为社会焦点,终身教育、终生

学习成为世界主流的当今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担当着推进教

育事业改革发展和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任。

(一)汲取传统文化智慧,以独善其身

国学管理伴随着中国经济强劲增长而翘然勃兴,融儒、法、

道、易、佛、禅、兵家谋略及传统治国方略于一体。

博大精深的

中国国学,将为中国的经济持续腾飞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同

时,其中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

必将影响当代青少年一代的成长成才。

时下,国学的热潮正

涌动于媒体鲜亮的版面,大学的讲堂,甚至小学和幼儿园的

“诵经”当中,顶级名校如清华、北大、复旦及中山等高等学府

都开设了自己的国学速成课程;而一些小学也翻出了尘封已

久的《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之类的启蒙学读物,在

全球化声浪甚嚣尘上的今天大声诵读起来。

从本国固有文化

汲取智慧,列举有益于青少年的章节、片段、名句,对建立适合

我国国情的共产主义道德、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为中国的经济

快速发展培育优良的社会道德氛围、为整个民族国家寻找一

条植根于本土历史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对中华民族影响最深远的则莫过

于孔孟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流传几千年的《四

书五经》,而其中的“四书”又被儒家奉为“圣经”。

青年人从国

学中汲取精华,以独善其身。

从对中国古代伦理观、人生观的

极佳总结中,从蕴含了先哲对生命的价值的体验与反思中去

细细地品读。

(二)用丰富的传统道德伦理,引领青年道德理想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

烂的文化。

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伦理道德思想占有非

常重要的地位。

道德作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种社会意

识形态,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

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的特点是依靠社会舆论和教育的

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

中国思想史上,“道”是指人们的道路,上升到哲学范畴时,是

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通规律或万物的本体。

其中,

指整个宇宙或自然界运动规律的称“天道”;指社会运动规律

的称“人道”。

“人道”既然是社会运动的规律,自然也是人的

行为的基本准则。

在我国思想史上,尽管也有讲“道”,这里仅

指“人道”而不及“天道”,但大多数人认为“天道”与“人道”是

合一的、一致的。

所以“道”在伦理学的意义上,通常也就是指

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德”与“得”意思相近,指主体的人对

“道”的获得。

由于“道”是事物运动的规律,获得了它,自能妥

善地待人接物。

因此,“德”具有办事得宜的意思。

同时,“德”

既然是主体对“道”的把握,那么,“德”自然也就是指个人的品

质、品德。

“道”、“德”两个字在先秦的著作中已开始连用,以

后便成为伦理学上的基本范畴,虽然各家所指的内容不尽相

同,侧重点也不一样,但大体上都不出当今所说“道德”的范畴。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特色,

总体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人性问题。

其中包括对

人的本性是善是恶的探讨,以及人性是否先天地具有等级差

别的争论。

人性问题,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中,被认为

是确立道德准则、道德教育和修养方法的出发点,对此,各家

各派几乎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二是道德起源和道德本质问

题。

其中包括:

有人认为道德本于“天意”或“天命”的,有人认

为是以人间关系为基础的;有人认为道德只在一定的社会历

史阶段才存在的;有的从人们物质生活状况来解释道德行为;

有的人则认为道德是超越物质生活之上的,等等;三是道德标

准和行为规范问题。

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中,有一类只适用

于一些特定的社会、家庭与个人的关系;另一类则是适用于一

切人与人的关系,如仁义、礼智、礼仪、廉耻等等。

对于后一类

[摘要]博大精深的中国国学,将为中国的经济持续腾飞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同时,其中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作为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必将影响当代青少年一代的成长成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对中华民族影响最深远的则

莫过于孔孟的儒家思想了。

青年人从国学中汲取精华,以独善其身。

从对中国古代伦理观、人生观的极佳总结中、从蕴

含了先哲对生命的价值的体验与反思中去细细地品读,圣贤的智慧如一瓶陈年老酒,不但让我们品尝真理的味道,而且

在读后回味悠长;古圣先贤的智慧,仿佛一座丰富的文化艺术宝库,又如一眼人类社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甘泉;

好似遇见一位心灵上的导师,可以决定你未来的道路,甚至是你的整个人生。

[关键词]现代社会;和谐视阈;道德伦理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蒋晓雷(196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

第5卷第3期

2010年3月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HigherEducationEdition)

Vol.5No.3

Mar.2010—124—

道德规范,不同的派别所用的规范并不完全相同,据以作为出

发点的基本规范也不一样。

有以“仁”为本的,有以“礼”为本

的。

道德标准自然就是判别是非善恶的基本原则,围绕着如

何辨别是非善恶,又有过“义利”关系与“理欲”关系的争论;四

是道德修养问题,即关于如何提高人的道德品质问题。

这一

方面是指道德教育问题,另一方面是指个人修养问题。

在个

人修养中,又包括了外在的道德实践和内心道德情操的培养;

五是道德理想问题。

其中包括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的探讨,以

及对理想的道德境界的设想。

一般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对

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是逐步地深化着、丰富着。

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是一种民族传统伦理,是一种

重要的精神力量,曾在围绕融合各族人民和抵抗外侮上起着

极其重要的作用。

历史上许多民族英雄怀着这种道德情操,

进行抵抗异族入侵,以至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三)以“大丈夫”的崇高精神境界,担当祖国未来之“大任”

在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中,就修养问题,《大学》中有一段

话颇为经典: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先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

在格物。

”再者,曾被儒家奉为“圣德”的“中庸”之道,对于我们

民族性格发生过不可忽视的影响。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

中庸

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

”孔子以中庸作为“排斥

异端树立已说的意思为多,然而是从量上去找出与确立质而

反对'左'、'右'倾是无疑的”。

[1]147

反对“过犹不及”“是重要思想

方法之一。

一切哲学,一切思想,一切日常生活”,都得“肯定

事物与概念的相对安定的质”。

[1]145-146

传统的道德培植了一种

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豪感,历史上形成的在民族心理、习惯、

传统方面,在今天仍有形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我国传

统的道德遗产之丰富,是无与伦比的。

毛泽东同志还说:

“学

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

我们的学习的另一任务。

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

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

一个发展”,“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珍贵的遗产。

[2]

们若能批判加以继承,有助于我们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共产

主义道德。

例如范仲淹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而乐”(《岳阳楼记》)和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滕文公下》)等激励人们要有广

阔的胸怀和坚定气节的名言,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中,阐述“共产主义的道德”时,就曾加以引用。

又如:

在《论共

产党员的修养》中,讲到锻炼和修养时,刘少奇又说:

“另一个

封建思想家孟子也说过,在历史上担当'大任'起着作用的人物,

都经过一个艰苦的锻炼过程,这就是: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

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共产党员是要担

负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改造世界的'大任'的,所以要必须注意在

革命斗争中的锻炼和修养。

[3]132

这里显然肯定了孟子所讲需

要锻炼的思想,所不同的是,共产党人需要在革命斗争中去锻

炼和修养,而青少年学生,是在现实生活这个大熔炉中锻炼和

修养,锻炼其受挫能力,吃苦耐劳的意志和修养其道德情操、

意志品质及成为社会有用人才的道德修养。

再如,“慎独”、“克己”一类修养方法。

子曰:

“小人闲居为

不善,无所不至。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这里指品德

低下的人在私下里无恶不作。

所以,品德修养高尚的人即使

是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也就是说,真正的君

子,在没有他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要约束自己,不能做出悖离

礼法及伦常的事来。

君子在独处的时候,也应当保持坚忍的

定力,能够自持和自制。

在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也是应当坚

持的。

刘少奇在论及共产党员是个人修养时,要求每一个共

产党人“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

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3]133

毛泽东同志在

1941年8月2日《致萧军》的信中,也曾指出:

“但我劝你同时

注意自己方面的某些毛病,不要绝对地看问题,要有耐心,要

注意调理人我关系,要故意地强制地省察自己的弱点,方有出

路,方能‘安身立命’。

否则天天不安心,痛苦甚大。

[4]

这里所

说的实际上就是“克己”。

君子慎独,自持自制修忍功,忍者慎独的精神是修身养性

的至高境界。

古人之所以要讲究“慎独”,是因为在那个时候,

人们往往都是被一些客观的因素和伦理法则所约束,“慎独”

则要求人们能在独自一人、无他人在场监督也自觉地遵守严

格的律条。

而现代社会所要求的自持和自制则是一种对自我

立法的服从,是对自己的约束,同时也反映出一个人自制力的

大小和定力的高低。

古人之所以强调“忍”,多半是出于对外

在规则和律令的服从和惧怕,曾有人把“忍”字理解为“心字头

上一把刀”,其思想背景也是这样去理解“忍”的。

而在现在的

社会中,真正的“忍”是一种自我立法、自我约束,是真正地、由

衷地出于自我本身的一种需要,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对自

己成长成才是非常有利的。

真正的“忍”者,都有一种“慎独”的精神,没有外界的影响

而能“忍”不逾度,这是“忍”的最高境界,也是禅的最高境界。

真正的人生,需要的是一种自持的定力。

不在物欲诱惑面前

迷失本性,这是生命的最大造化,也是人生的最大智慧。

中国的道德遗产,如同整个中国的古代文明一样,在人类

思想和文化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共产主义道德原

则,要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落脚生根,成为广大人民内心的

情感和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除了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条件

之外,还必须和这一民族的优良传统相结合。

我们学习国学,

批判地继承道德遗产,辩证地扬弃,在学习研究中国伦理思想

时,必须遵循这一原则,才能古为今用,有益于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品读国学典籍,启迪人生智慧

国学宝库中,记载着丰硕的历史故事,蕴涵着我国古代人

们为人处世的许多精华。

我们读国学典籍,看他们上演着的一

幕幕历史话剧,听他们一席席谆谆话语,无不折射出为人处世

的道理。

透过他们,我们可以从更高的角度立身处世,更明智

地处理人际关系,更轻松地去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难题。

在这些

精彩纷呈且发人深省的历史小故事当中,你不妨如品茗般地去

品读此书,别有一番心境。

在你品读之余,或叹、或悲、或笑、或

哭的情态之中,也许你就对人生、对为人、对处世有了新的感悟

……用智慧去品读历史故事,你能省察古人为人之道,体悟今

生处事之法;用智慧的眼光去审视历史,你的视野会更开阔;用

智慧的思维去思考历史,你的见解会更深刻;用智慧的为人去

感受历史,你的人气会更兴旺;用智慧的处世去审读历史,你的

事业会更蓬勃;用智慧的活法去亲近历史,你的生活会更轻松;

用智慧的感悟去品味历史,你的人生会更美好。

当然,做人不易,因为做善人意味着牺牲,做贤人意味着

放弃,做圣人意味着超脱。

如此做人,真的很难。

处世不难,

因为有了爱心就有了幸福,有了诚心就有了朋友,有了平常心

就有了自如的人生。

如此处世,谁都能做得到。

(下转第151页)—151—

堂课简要的教案,陈述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及教学步

骤。

课外,外籍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英语角、讲座

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应用英语、锻炼口语的机会。

(二)参加学院教师的教研活动

外籍教师通常不愿意参与中国教师的教研活动,但是和

中国教师一起定期参加学院的教研活动,可以帮助外教和中

国教师互相促进和提高。

在教研活动中,外籍教师可以和中

国教师就教学方法及管理办法相互交流意见,也可以使其它

课程所学的重点内容在外教的课堂中得以更好地加强和练

习,这也有助于学院了解外教课程中学生的意见和要求。

(三)规范考试形式,加强外教的教学评价

外教口语考试的形式通常比较简单,如两个或两个以上

教师教授同一门课程,且教学对象一样,他们应商讨合制一份

命题统一的考题,其格式、试题类型、考试内容等应在规范化

的前提下有所创新。

对外教的教学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可以避

免外教在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和片面性,从而提高整体的教

学水平。

针对中国教师,一般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评估体系,

因此在对外教进行评估时,我们也可参照执行。

如采取专家

听课、教师相互听课交流、学生评教等方法。

外教是我国外语教学的一支重要的教学队伍,他们为中

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的同时,也为我们的教学工作

和日常管理提出了新的问题。

总之,在外语教学中使用外教

就好像是一把双刃剑,利用得好,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提

高教学质量;利用得不好,会影响教学质量,无助于学生良好

学习习惯的形成。

因此,各高校在为英语专业学生聘用英语

外教时应要求具备(:

1)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优美的语音、语调,

地道的口语表达,没有明显的方言(;2)广博的文化知识;(3)

丰富的教育教学方法;(4)有幽默感,热爱、尊重学生,善于与

学生沟通,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5)身体、心理健康,有敬

业精神与高度的责任感(;6)善于学习、反思、总结。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很好地发挥外籍教师的优势,为英语口语教学的提

高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RodEllis.Understanding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M].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H.D.Brown.PrinciplesofLanguageLearningandTeaching[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3]高宝虹.外语教学和跨文化交际[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

(2):

101-102.

[4]刘晓民.论外籍教师教学中的文化障碍[J].中山大学学报,1998

(3):

125-130.

[5]苏栩翔.外籍教师与交际教学法[J].国外外语教学,l998(3):

22-24.

[6]王微萍.他山之石为我用——外籍教师规范管理之我见[J].重

庆工学院学报,2004(5):

162-164.

[7]闫建华,刘建刚.外籍教师在中国的英语教学透视[J].四川外语

学院学报,2001

(2):

103-104.

[8]朱维芳“.文化诧异”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

(1):

52-58.

(一)立身修养,诚实做人

无论贫富穷达,只要不懦弱、不欺世地做人,就能活得坦

坦荡荡,光明磊落。

这当然需要有做人的修养、做人的品格。

无论官民贵贱,不狂躁、不张扬地处世,就能活得明明白白,扬

眉吐气。

这当然需要有处世的谋略、处世的智慧。

无论是谁,

为人处世中与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只须权不使绝,钱不用

绝,话不说绝,事不做绝,人生就自会清爽怡人。

宽宏大量、态

度平和的人通常会博得人们的好感,与人为善的人才能结识

更多的知心朋友。

即涵容为人,诚实守信,真诚对待每一个

人,浑然和气,才是真正的处世法宝。

(二)立志好学,走向成功

要成大事必先立大志。

立志是成功的一半,只有立志才

能激发出自身的潜能,才能在树立一个远大目标后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地为之奋斗。

有志者,事竟成;无志者,一场空。

多人庸碌无为、一事无成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缺乏足够的勇

气,做事缺乏恒心、耐心,左顾右盼,犹豫不决,错过了成大事

的最佳时机。

成大事者要有一往无前的勇气,想好了计划就

付诸实施,抢占了先机,就接近了成功。

成功的道路上布满了坎坷和艰难,虽然有时风和日丽,但

更多的时候是风霜雪雨。

在逆境中人要不断地激励自己,卧

薪尝胆,蓄积锐气,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努力锤炼立身处

世的过硬本领,作好准备,迎接机遇。

一个人在事业上的成功

与失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机遇能否正确把握。

要善于动

脑子用智慧,善于发现机遇、创造机遇,不错过任何一次机遇,

抓住了机遇就抓住了成功。

(三)体味处世之道,塑造完美人生

一个精于处世之道的人,一定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强自身的品德修养、厚德载物、雅量容人,才能广聚人脉,才能

在纷杂的世事中应付自如、左右逢源,这样才能有利于事业的

发展。

要想自己的事业稳固发展,逐渐走向辉煌,就必须不断

地用知识来为自己充电,不断向他人学习,博采众长,补己之

短;不断积累经验,在不断创新中提高竞争能力。

这样,才能

在事业上不断取得辉煌成就,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完美人生。

圣贤的智慧如一瓶陈年老酒,不但让我们品尝真理的味

道,而且在读后回味悠长。

古圣先贤的智慧,仿佛一座丰富的

文化艺术宝库,又如一眼人类社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

甘泉,好似遇见一位心灵上的导师,可以决定你未来的道路,

甚至是你的整个人生。

做人不易,没有一种牺牲、一种超脱,

就做不成有品位的人;处世不难,有了一种爱心、一种诚心,就

能够赢得朋友,得到幸福,得到自如清爽的人生,引领你步入

理想的殿堂。

参考文献:

[1]毛泽东.致张闻天[M]//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3.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533-534.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刘少奇选集

(上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1.

[4]毛泽东.致肖军[M]//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3:

174.

(上接第124页)—123—

现代和谐视阈下的传统道德伦理

蒋晓雷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100)

二十一世纪的人类社会是纷繁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

生活等各个领域都处在新与旧的碰撞、彼与此的磨擦、长与短

的较量之中,而在这种种复杂现象中如何冲开迷雾,找到人生

正确的方向,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问题。

一、国学中的文化精髓对现代德育教育的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在继续深入,各项事业都进入攻坚阶段,试

验进入“深水区”。

如何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如何在现代科

学技术和教育国际化全面改革与创新发展的新态势下,特别

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资源,教育人、

培养人、塑造人、开发人越来越成为社会焦点,终身教育、终生

学习成为世界主流的当今社会,思想道德教育担当着推进教

育事业改革发展和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任。

(一)汲取传统文化智慧,以独善其身

国学管理伴随着中国经济强劲增长而翘然勃兴,融儒、法、

道、易、佛、禅、兵家谋略及传统治国方略于一体。

博大精深的

中国国学,将为中国的经济持续腾飞提供文化和智力支持,同

时,其中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髓,

必将影响当代青少年一代的成长成才。

时下,国学的热潮正

涌动于媒体鲜亮的版面,大学的讲堂,甚至小学和幼儿园的

“诵经”当中,顶级名校如清华、北大、复旦及中山等高等学府

都开设了自己的国学速成课程;而一些小学也翻出了尘封已

久的《三字经》、《弟子规》、《朱子家训》之类的启蒙学读物,在

全球化声浪甚嚣尘上的今天大声诵读起来。

从本国固有文化

汲取智慧,列举有益于青少年的章节、片段、名句,对建立适合

我国国情的共产主义道德、培养合格的接班人,为中国的经济

快速发展培育优良的社会道德氛围、为整个民族国家寻找一

条植根于本土历史文化的现代化之路。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对中华民族影响最深远的则莫过

于孔孟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流传几千年的《四

书五经》,而其中的“四书”又被儒家奉为“圣经”。

青年人从国

学中汲取精华,以独善其身。

从对中国古代伦理观、人生观的

极佳总结中,从蕴含了先哲对生命的价值的体验与反思中去

细细地品读。

(二)用丰富的传统道德伦理,引领青年道德理想

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

烂的文化。

在我国传统的思想文化中,伦理道德思想占有非

常重要的地位。

道德作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一种社会意

识形态,是一定社会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

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道德的特点是依靠社会舆论和教育的

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一定的信念、习惯、传统而发生作用。

中国思想史上,“道”是指人们的道路,上升到哲学范畴时,是

指事物运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普通规律或万物的本体。

其中,

指整个宇宙或自然界运动规律的称“天道”;指社会运动规律

的称“人道”。

“人道”既然是社会运动的规律,自然也是人的

行为的基本准则。

在我国思想史上,尽管也有讲“道”,这里仅

指“人道”而不及“天道”,但大多数人认为“天道”与“人道”是

合一的、一致的。

所以“道”在伦理学的意义上,通常也就是指

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德”与“得”意思相近,指主体的人对

“道”的获得。

由于“道”是事物运动的规律,获得了它,自能妥

善地待人接物。

因此,“德”具有办事得宜的意思。

同时,“德”

既然是主体对“道”的把握,那么,“德”自然也就是指个人的品

质、品德。

“道”、“德”两个字在先秦的著作中已开始连用,以

后便成为伦理学上的基本范畴,虽然各家所指的内容不尽相

同,侧重点也不一样,但大体上都不出当今所说“道德”的范畴。

中国古代伦理道德思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和自己的特色,

总体归纳起来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人性问题。

其中包括对

人的本性是善是恶的探讨,以及人性是否先天地具有等级差

别的争论。

人性问题,在我国传统的伦理道德思想中,被认为

是确立道德准则、道德教育和修养方法的出发点,对此,各家

各派几乎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二是道德起源和道德本质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简洁抽象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